杜拉斯谈杜拉斯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49588872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191页

作者简介

【悬而未决的激情,沉吟至今的杜拉斯】
当杜拉斯谈论杜拉斯时,她在谈论些什么? 从 她喃喃絮语的异乡童年,到她高声独白的创作生涯,从写作、爱情再到日常生活,晚年的杜拉斯谈论着自己一生的故事,却又留下无数悬而未决的想象。从西贡到巴黎,从女儿、妻子、母亲和情人的数重性别身份,再到写作、导演、编剧和戏剧之间的艺术跨界……杜拉斯自如游走于身份与疆域、真相与言说之间,她创造了张力,找到了让时间与万物在她的国度之中悬停的方式。

书籍目录

法文版译序
前言
悬而未决的激情
童年
巴黎岁月
写作历程
文本分析
文学
评论
人物群像
电影
剧本
激情
女人
地方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二十世纪法国最具影响与个性的作家、电影编剧、导演、戏剧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情人”。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19岁回到法国,殖民地生活经历成为她生命的底片与创作的源泉。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情人》夺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为她赢得全世界的读者。杜拉斯的一生亦是一部传奇,即使是七十多部作品、近二十部电影、数段传奇爱情也难以完全定义她的人生,作为读者的你仍然需要不断地从言说与想象中去找寻这个悬而未决的杜拉斯。


 杜拉斯谈杜拉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知道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名字纯属偶然。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个必然。我记得自己曾在一本关于文学评论的书中,了解到《情人》这部小说,作者做了隆重的鉴赏与推荐。书中与《情人》共同展开论述的是其他世界名著,而那本文学评论的作者也是我十分敬仰的著名批评家,所以《情人》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某次去图书馆借书,在排列的书架间随意翻阅时,《情人》赫然出现在视线中,我内心忽然生发出一种难言的喜悦,仿佛早就知道自己会与这本书“相遇”似的。但是从初次知道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名字,到这次“邂逅”她影响最为广泛的小说《情人》及后来的日子,我也未曾真正读过杜拉斯的作品。那次图书馆与书的“邂逅”,大约也只是随意翻了翻而已。现在读书,我有一种奇特的真实感受,那便是越读越多。换句话说,就是读书愈多,就会愈加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自己之前对知识边界的构想也会愈加广阔。这样的体验给我带来两种不同的情绪:一是兴奋,二是畏惧。当我看见世界更多的面目时,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激动自是难以抑制;但同时,正因为世界广阔与知识无限的特征,使我产生了保守与警惕的心理,警惕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太过急促而流于表面。现在,我就在这两种情绪的博弈与矛盾中阅读并进行思考。按照前面的说法,回想自己以前的学习方式,我是深感惭愧的。好像有位作家说过,人类最不应该有的一种感情表现就是惭愧,因为它把勇士变成了懦夫,常常让伪道德法则强硬地束缚人类的思想与行动,有时是一段时间,有时是几年,有时甚至是终生的束缚。是的,我惭愧自己直到现在为止,也从未在一个方向上进行过持久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就读书而言,我从未读完过任何一位作家的全部作品,常常是庞杂而零碎的。我现在觉得这样是毫无益处的。读书,除了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阅历疆域,了解更多艺术家的思想与人生外,更重要的是借此探索自己。当然,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事,中西古今,我还从未听说有谁说过他已经完全认识自己了,大抵这就是人类从来都前赴后继地进行着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的缘故。《情人》这部小说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小说,但我没读过。所以当我看完关于杜拉斯访谈形式的传记《杜拉斯谈杜拉斯》时,忽然觉得有些可笑,笑我自己的紊乱,略带自嘲的意思。传记具有总结的意味,如若没有经验过作者人生的丰富世界,看到的大概也只能是一夜昙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记。读完《杜拉斯谈杜拉斯》一书,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杜拉斯其人的独立、自我、偏执与爱憎,还有她的丰富多姿与强烈的自信甚至是自负。这些都特别容易使人着迷,为她的激情与随性感到疯狂,她的强大自我甚至会轻易影响一个人发生改变。正如这本杜拉斯传记的作者莉奥波迪娜评价杜拉斯时所说的:“她如此虚荣、固执、口若悬河、强势而又自我。……她又显得温柔而奔放、羞怯、强忍笑意或放声大笑。基于某种无法抗拒的贪婪的、近乎孩子气的好奇心,她好似突然活了过来。”但是,不得不说,阅读《杜拉斯谈杜拉斯》时,不知何故,我感觉书中的一切离我很远。书中的谈话仿佛是天空发出的声响,我只是从其中穿行了一遭,并未捡拾起任何宝贝。杜拉斯谈论她在印度支那(今越南)生活了18年的童年时光。谈论她的母亲,她爱自己的母亲,又恨她。她谈论自己与中国情人的往事——那生命的光。凡是平凡人曾拥有过的,她几乎也在这本书中有所谈及。除去她作为作家与电影导演的身份,书中剩余的部分,我想它们应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这部访谈录是作者在杜拉斯年老时采访而成的,它是杜拉斯对生命的一次大回顾。这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杜拉斯的生命世界,一定程度上,我们获得了一个关于杜拉斯个性、精神、思想与人生的综合形象,它是丰满而诱人的,闪着光亮。杜拉斯大约是世界闻名的作家,至少,中国读者非常熟悉她的小说《情人》。除了《杜拉斯谈杜拉斯》这本传记外,我没读过她的其他作品,无法客观地评价她。但是,如在书中关于文学、戏剧、电影、评论、文本分析诸多主题的讲述中,杜拉斯给我的印象是十分自我的。兴许我过于武断,却无法消除杜拉斯给我留下的印象:偏执、自我、自负。她倒是非常率性、坦荡,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杜拉斯,令读者觉得可爱、活泼。杜拉斯一生有过不少浪漫的情史,依照她的意思,这是爱,是她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与光明。当然,除去18岁之前在印度支那的生活时光,这些感情经历为她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素材,这大抵是她的小说几乎都离不开感情爱恨的土壤而独立存活。对我而言,尽管《杜拉斯谈杜拉斯》缺乏神秘而持久的韵味。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不失为一部片段式地描绘杜拉斯人生图景的好作品。或许,有不少读者会因为此书而迷恋上一个真实的杜拉斯。我在想,我还年轻,假若将来我要回顾自己的生命,现在我该如何开始为未来的回顾打造一个人生呢?
  •     更沉醉于杜拉斯的波谲云诡中老实说,对于杜拉斯并不算了解,看过《情人》的小说与电影,还有〈广岛之恋〉,还有在很多小资作者文中看到对于这位杜老师的引用与崇敬,大抵如此。在我心目中,她跟当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一样,有着耀眼的光环和神秘的气质,常会留给人问号与感叹号。而由莉奥波迪娜对杜拉斯所做的采访,实录整理成的《杜拉斯谈杜拉斯 悬而未决的激情》则给我们更多了解这位法国女作家,提供了一条捷径。经过一番推辞与波折,和访谈作者见面的杜拉斯身着惯穿的“M.D.制服”喇叭短裙,高领毛衣,黑背心,厚底鞋,她用词简练,使得谈话随时会不断重组与排列,有时还会因此前言搭不上后语。而且她认为,一生中所遇到的人里面,母亲绝对是最怪异,最难以预料,最难以捉摸的那位。访谈录从童年,巴黎岁月讲起,还分成写作历程,文本分析,涉及到文学,评论,电影,戏剧等几大块,还有激情,女人,地方等章节。杜拉斯出生于离西贡几公里的嘉定,随后跟着家人搬到永隆和沙沥。她认为自己全部的书写就是由此而生,源自水稻田,丛林,还有寂寞。莉奥波迪娜的问题不算刁钻,但已经足够让她打开话匣,而杜拉斯的回答与其说是简练,还不如说是诗意,朦胧,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如同后面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母亲时,她回答说“她的疯狂,我永志不忘。她的悲观也是。她仿佛永远在等待战争,等待灾难,好把我们给毁了,所有的人。她办到了,把家中无隐私可言的这种顽强又落后的感觉传给了我,仿佛她在我们家中所建造出来的一座堡垒,一个避难所”,其实这段描述已经足够扩充成另一部《情人》或《广岛之恋》了。《情人》一书光在法国就卖了一百五十万本,还被翻译成二十六国语言,但最初才印了五千本,一个月内加印两万本。杜拉斯认为通常法国文学都搞混了,误以为严肃认真的书就会很无聊,而因为《情人》的畅销,大家再也不能说杜拉斯只会写些理性的玩意儿了。如果非要说这书有什么风格不可的话,那就是一种“物理”风格。这书是因为她偶然找到一系列照片所衍生出来的,于是想到让文字退居二线,突显影像。文人相轻,尖刻的杜拉斯自然更不例外,在文学一章中,她毫无避讳的大谈对于同时代作者的评价,而且是以讽刺为主。比如她认为罗兰巴特有关爱的书写,“是出自一个只有透过阅读来认识爱,或者仅止于远观,而并未切身体验过爱的狂暴,冲动,痛苦的作家之手”。而普鲁斯特,“是多亏了他的同性恋取向,才能既把自己投射到激情的蜿蜒曲折中,同时又成就了文学”。而提到萨特时,她就更不留情面,认为“法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落后如此令人遗憾,萨特就是始作俑者……此外,要是想到康拉德,我们甚至不能说萨特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现在只不过是号遭到孤立的人物,不得不在某种流放状态下,自个儿缩成一团。”杜拉斯的评论是否中肯暂且不论,但对于吃瓜群众来说,看这种毒舌评论还是颇有趣味的。这本杜拉斯访谈录,虽然未必能让读者觉得这位女作家变得亲近,或者轮廓更分明些,但至少会让人更沉醉于她的波谲云诡中。
  •     如果一位作家影响深远,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谈论任何话题,似乎都会涉及他。可当你调过头来想要真正谈论他,却又无法有效地谈论。杜拉斯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已如愿成为星球作家。在中国她也成了偶像,她是王小波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家。我们从不缺少关于杜拉斯的访谈,但又永远渴望一次新的访谈。《杜拉斯谈杜拉斯》作为一本新挖掘出来的访谈录,它让我们了解的更多,也再次成功地避开了杜拉斯自身。   设想一下这是何种尴尬?就像奥古斯丁谈到时间:“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宗教气息,而是充满了好奇、机智和睿智。如果你想读一本杜拉斯的访谈,那么你想得到什么?是谈什么时期的杜拉斯?谈杜拉斯的小说、电影还是政治?酗酒、爱情还是性?我想要看到的,是否是已经被“物化”的杜拉斯呢?   比如,《情人》的发行,在名气之外,杜拉斯更喜欢那些实际的好处:比如令她成为百万富翁的巨额版税。她笑眯眯地说,“我投资了房地产,还新买了一辆标致405。”   比如:“有一天,杜拉斯指责我说,我们之间本该有段艳遇的。”埃德加·莫兰回忆。“我说,是的,我们没有在一起睡过,但多年来我们一直都躺在同一张群情激扬的床上。”   比如:晚年的杜拉斯扬名天下。他们和当选为总统的密特朗吃饭(他们年轻时就是朋友,密特朗参与过对杜拉斯前夫罗贝尔的集中营营救),杜拉斯突然问密特朗:“弗朗索瓦,我有件很重要的事要跟你说。”“玛格丽特,我听着呢!”总统说。“弗朗索瓦,你要知道,我在世界上比你出名得多。”一阵沉默,密特朗回答:“没错,玛格丽特,我知道得很清楚。”   比如:杜拉斯在访谈《纪录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杜拉斯在家里等她的朋友。这个200多平米的房子是杜拉斯用《抵挡太平洋堤坝》一书的版税买来的。在通往客厅的尽头,有一个储藏室,杜拉斯就在这个储藏室里等她的朋友,她发现了墙上一只苍蝇。她把身子凑过去,仔细的看着这只苍蝇在死亡中挣扎,直到死亡完全成了这场博弈中的胜利者。她说,那时正好是下午三点二十,那只苍蝇与死亡搏斗了十五分钟。   我觉得这些细节都挺有意思,我也很乐意听她再说一次,但这些在《杜拉斯谈杜拉斯》中都没有涉及。想要越多地了解杜拉斯,就会越多地发现她在躲避我们对他的认识。《杜拉斯谈杜拉斯》似乎放弃了及物的尝试,而是直接开始了访谈本身。让·科克托说,一部作品的美要用它散播的问题去衡量。杜拉斯留给世界的好奇远远超过她提供的解答。关于杜拉斯的访谈无数,却没有任何两篇看起来一样。这就像录取口供:要么嫌疑犯在说谎;要么我们审讯的压根不是同一个人。《杜拉斯谈杜拉斯》再次提供了这样的佐证,她的每个访谈都像是另一个人的访谈。   罗兰·巴特曾将写手与作家这样区分:前者是及物的(要写出些什么),后者是不及物的(写作只是写作本身)。现在看来,访谈似乎也可以这样区分,一种是及物的(要问出些什么),一种是不及物的(访谈只是访谈本身)。在《杜拉斯谈杜拉斯》中,我们看到双方出现了变化,有时访谈者问题的长度远远超过了受访者的回答。有时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都在使用陈述句,各自畅谈自己的看法。有时访谈者只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问完后满意的离去,仿佛得到了全部的受访者,而受访者对访谈充满敌意,又像是说谎来解闷。杜拉斯曾说过,她拍电影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我是一个没有办法让自己无所事事的人。而生命又太长了”,焉知访谈对她而言不是如此呢?   于是,《杜拉斯谈杜拉斯》变得很像中晚期的杜拉斯文本:各种碎裂的意象、唠叨又不知所指的对话,断断续续拼剪出一个蝎蹈空花般的绝望存在者。这絮叨和抽象化的场景,都使得访谈沉浸于访谈者自己的探索当中,忽略了读者的存在。这访谈如此孤独,似乎已经厌倦干净整齐的古典叙事,变成了喃喃的梦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悬而未决的激情。人这一生最糟糕的事情是,无法去爱。
  •     “我们这一生都被某股爱的力量所渗透。不一定非得是已经存在的爱,而是被某个此刻不在,即将抵达或正在消失的东西所渗透。”
  •     可爱的人们
  •     2017年已读007:一部很有杜拉斯风格的访谈录,她的自负、犀利、眼高于顶、愤世嫉俗在字里行间漫溢,她的口述与她的文本、甚至她的电影是如此相像,跳跃式的语法,间离效果,已说与未说之间的悬而未决。其中关于无法走出的童年、带给自己一生阴影的母亲、她澎湃跌宕的情感以及这一切在写作中的重现这部分内容已不算新鲜,这是杜拉斯永恒的创作母题,在她的笔下获得了永生。相比她谈自己的人生、写作与电影,我更喜欢她评论作家和其他电影人的部分,“毒舌”本色尽显,原文注释很是不错,补充了不少“猛料”,大师眼中的杜拉斯与杜拉斯眼中的大师形成有趣的互文。
  •     “可是姑娘呀你很忧伤,那忧伤源于不确定的欲望”
  •     没读过杜拉斯的作品,看了访谈录决定读一读,看得出她独立,自我,毒舌,孤僻,骄傲,同时也见解独到,才华横溢。同时访谈者也很优秀。
  •     被强行切分了几个主题,不够深入
  •     评论有人说写男女之情写得最好三个人,有人说中国张爱玲,英国劳伦斯,法国杜拉斯。我最爱的一直都是杜拉斯,她的不加掩饰的骄傲放纵,她不受束缚,她聪明。 她说,我感兴趣的不是性,我感兴趣的是出于情色源头的那样东西——欲望。 混沌就在欲望里面。快感只是我们所能达到的东西里头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男人活在不透明的生命里。 爱只会存在片刻,然后四散纷飞,消散于实际上不可能改变生命进程的不可能性中。 你看她什么都知道。
  •     游离在外,等看过杜拉斯全部的作品再来看,可能会更有体会。
  •     觉得比duras自己的书有趣我才知道她居然不喜欢加缪,不过想想她的理由却也觉得没错
  •     适合零碎时间阅读
  •     读完了这本书,想起去年笑笑送我的《爱,谎言,与写作》,完全是杜拉斯的自传。而这本书,也是以访谈录形式所描述自己的一生。觉得她好敢写……讲罗兰巴特写有关爱的书都很冷,因为他的同性恋身份的局限……讲菲利普索莱尔斯乏善可陈……讲法国政治文化落后如此遗憾都是因为萨特……也可真是没朋友的性格。但是能看出来她是非常聪明的人,对事物随时抱有怀疑和警惕,总是对突然就“结束了”的故事感到怀疑,这也是她的小说为什么几乎都是开放式结局。
  •     杜拉斯仍然是那个杜拉斯。
  •     "在你看来,童年的特殊际遇以何种方式让你之所以为你?""某种野性的习气还留在我身上,至今依然,我以动物般的依恋来对待生命。"
  •     看到一半。先占坑。
  •     "悬而未决的激情"
  •     内容非常丰富的访谈,我比较喜欢激情那一篇章的观点。
  •     孤傲,强势,犀利,睿智,愤世嫉俗又坦诚直接。谈起写作、电影、欲望与激情(爱情)时金句不断。访谈风格与写作风格别无二致,跳跃而灵动。莉奥波迪娜深入浅出的访谈让人见识到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杜拉斯,一颗深刻而精彩的老灵魂。激情涌动,悬而未决。
  •     这本杜拉斯访谈录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我对于文学从业者的认识。在杜拉斯不断且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文学起源,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人生的影响,以及她对于自己的文风坚持的理由时,我也收获了阅读的新姿势,以及对于我自己人生的重新审视。遗忘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生的事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衡量,童年的经历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藏在最深处。同时,我也对访谈者利奥波蒂娜心存敬意,正是因为她所做的充分的文献调研,以及她对于杜拉斯和她的作品的充分思考,我才能从这本访谈录里看到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才能感觉离杜拉斯那么近。
  •     我对她无感,但是个聪明人。
  •     译得不错
  •     4.5,信息量丰富的访谈,许多独到有趣的观点和逸闻;直接、犀利、毒舌、孤傲、坦然,勇于剖析自己,也不忌讳诋毁他人,她从来都是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女王;母亲和家庭的阴影贯穿一生创作,既是永远的心结来源,也是滋养艺术的痛苦养料;写作于她是内心事件,是让文本取代自己的位置,是表现禁忌,模糊了历史背景的文本挑战着古典主义的神经,非线性阅读让她和读者间保持沟壑;而电影只是为了逃避写作,闲着没事的玩票,和写作一样,她意欲在胶片上重现“内心时间”(难怪她称普鲁斯特为中性者);当然,在这两个领域里,入其法眼的寥寥无几,法国当代作家一一抨击过来(布朗肖稍好),改编其作品的电影除了雷乃都是垃圾,讨厌伯格曼,最爱小津雷诺阿弗里茨朗卓别林德莱叶,戏剧范畴则偏好斯特林堡和品特。
  •     「绝大多数的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的伟大与重要性,连基本的自觉都没有。」
  •     2017011:“不谨慎,无疑只有女人才能提供的极端例子:性喜冒险的品味,不同于'精神生活'中的人物所让我们养成习惯的那种品味,拥有对任何诺言、所有既得安全感加以质疑的才能,孤注一掷地豪赌,好似唯一指引她的就是视已知为未知的那股不可思议(令人无法解释)的信心。”“我想加上一种才能:彻底正视痛苦经验,又不曾毁灭自己。”她就是那种让人永远可以仰望却不敢靠近的人
  •     “我喜欢你,多了不起的事啊!”
  •     玛格丽特·杜拉斯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一部配了音的电影,剪辑不良,诠释不佳,校准不好,终究是个错误。一部没有杀戮的警匪片,没有警察,也没有受害者,没有主题,什么都没有。 杜拉斯说:我真的不知道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人开始写作,或许是因为童年的寂寞。 她形容自己的写作:是场疾风,无可救药。
  •     算是杜拉斯的自传吧,里面讲述了她的所有作品以及对文学电影喜剧的看法。她老了,经历过沧桑后,言谈更理性了,不像她年轻时的作品里表现出的偏激。她谈的激情,说一个人失去了去爱的能力是很可怕的,我曾经一度以为我学不会如何去爱一个人,直到我读到她说的激情,欲望,不单单只是性,不只是肉体,最高贵的灵魂一定是雌雄同体,所以要学着先爱自己,再将心比心去爱别人。
  •     在爱情的遗体上写作,在世界的遗体上写作,为记录激情经历过后留下的荒漠
  •     非常好的访谈,了解学习到很多,自己无法参透的东西,都在访谈里体现了。
  •     激情悬而未决,支持一生。
  •     信息量很大的访谈录,译文很美~~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说她认为普鲁斯特多亏了其同性恋取向,才能既把自己投射到激情的蜿蜒曲折中,同时又成就了文学;还有杜拉斯对加缪、萨特等同代作家的吐槽,看来加缪那么帅也没能打动她,哈哈哈~~书中也提到童年和母亲给她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使得我对她的作品便更感兴趣了~
  •     杜拉撕坐地能吸土,嘴上远比笔下毒,电影远比小说好~
  •     一个人一生中所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就是无法去爱。 这是一本杜拉斯的访谈录,很小的一本书。微博转发抽奖活动抽中的,昨晚花两个小时翻完。一如读过的杜拉斯的《情人》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那种任性、自恋、狂傲、激烈、热情,杜拉斯本人是一个很真很犀利的人。 爱,真的是一种能力。 此为简记。
  •     细碎但是还算比较全面,提问没什么有价值的角度,基本上都靠杜拉斯自己说的。(编辑不太用心吧,里面诸如正文标了注号但是脚注却没有内容、访问者字体和杜拉斯字体间出现混乱的情况不少)
  •     赤脚的、贫穷的、烈日炎炎的童年,在这个女孩子心里留下了印记,她像张爱玲一样,抗拒着成为自己,却抗拒不了命运的降临,可那命运却偏偏又是神赐的礼物,是她们才华的永生之源。
  •     文笔和译笔都相当漂亮
  •     写作便是自杀,诚然,每一个作家都避免不了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剖析、解构。
  •     杜拉斯本人比她的小说容易懂,她的自负、犀利与愤世嫉俗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对话里,并自由穿梭在她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寂寞的童年、母亲的阴影给她带去了极大影响,包括她对激情的态度。里尔克曾经提到过一种“无忧无虑的寂静而广大”,杜拉斯刚好相反,她是持续焦灼的、尖锐的。
  •     杜拉斯犀利又粗暴的思想直抵内心深处,就像一把匕首刺进你胸腔,你却感觉无比舒适和陶醉,庆山早年的一些见解有迹可循。
  •     欲罢不能 一个精彩的灵魂
  •     再读一遍,才能看懂。
  •     如小标题:悬而未决的激情
  •     “如若“爱洛斯”(eros)主导着杜拉斯的写作,那么这种指向“生”的冲动,绝不仅仅裹挟着破碎的家庭与溽热的情欲,更和战后世界的末日感和弥漫着“死亡疾病“的动荡时局密不可分。”
  •     行走世间 活法如此
  •     读布朗肖『等待,遗忘』那些看似无用又多余的对白的时候就想起了杜拉斯作品里干涩如木头般的对话。那时候并不那么懂她。读毕,也许离她更近一些。
  •     她最能了解女性是什么
  •     访谈虽然不长,但内容非常饱满,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杜拉斯,想法前卫,言语犀利,仿佛要去否定一切。
  •     杜拉斯是知识分子型的小说家,她不依靠激情、冲动、情绪等精神力量来写作。她的写作看似简单,实则技巧高超。生命力量的蓬勃同样喂养了她的写作,优雅的笔法(可能是译笔)、简单的意象,不停在书写爱与孤独。她直到30多岁才明确了自己该写些什么,从这点看也是对写作者的鼓励。文字诞生于悬而未决的激情当中,即使如同写在水上的字,却也非写不可。她的酗酒、狂热、恋爱到老、始终孤独构成了她作品的一部分,强大的精神魅力。所以那张备受摧折的老年面孔那样美。
  •     杜拉斯言简意赅 点到为止又含义无穷 听的多说的少 不做作 难得
  •     空阔傲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