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耸耸肩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229058548
作者:(美)安·兰德
页数:1420页

后记

我的个人生活,就是我的小说的后记。它包含了这样一句话:“我是认真的。”我一直遵循着我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来生活——它对我塑造的人物和我自己都同样适用。具体的细节自有差异,但概括起来还是一样的。    我从九岁起就决心要当作家,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根据自己的选择和信念,我成为了一个美国人。我出生在欧洲,但我却来到了美国,因为这是一个建立在我的道德前提下的国度,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完全自由写作的国家。我从一家欧洲的学院毕业后只身来到这里,我曾经苦苦地挣扎过,靠干各种零工谋生,直到最后终于靠写作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没有人帮助我,我也从没想过谁有责任要帮我。    在学校时,我选了历史作为我的专业,以哲学作为我的爱好。第一个选择是为了我今后的写作而去获得人类过去的实际经历;第二个则是为了能对我的价值观有一个客观的定义。我发现第一个必须要通过学习,而第二个则必须靠我去实践。    我的思想观念从我记事开始一直保持至今。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并且扩展了我对细节、对专门的问题、对定义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我还打算将这些知识继续扩展下去一旦是,我从来不必去改变我最基本的东西。从本质上讲,我的哲学观就是把人看做一个英雄一样的存在,他的幸福便是他生活的道德目标,创作和生产便是他最高尚的行动,理性便是他唯一的绝对标准。    唯一令我在哲学方面受益的人便是亚里士多德。我对他的许多哲学观点极不认同一旦他对逻辑定律和人类求知手段的定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相形之下,他的谬误已显得无关紧要。你会发现,《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中这三部分的标题就是献给他的礼物。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序曲而已。    我相信,没有人会对我说我笔下的人物并不存在。这部书的写成——以及出版——便是我对他们存在的证明。    安·兰德    于1957年

作者简介

I swear—by my life and my love of it—that I will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nor ask another man to live for mine.
我以我的生命以及 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传记随之热销全美。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下,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并非奥巴马传记,而是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美国人相信,能救美国的不是奥巴马,而是安•兰德。
2010年,美国行为艺术家尼克•纽克曼驾驶汽车,跨越美国30个州,行驶1.2万英里,用GPS在“谷歌地球”上留下“请阅读安•兰德(Read Ayn Rand)”的句子,据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写下的最大文字。
《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是客观主义哲学之母安•兰德的代表作。它是一本小说,但同时也渗透着安•兰德的哲学思想,篇幅巨大,背景恢弘,气势磅礴。《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展示了,如果人类的思想开始罢工——如果每一行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见——世界将会怎样的图景。通过描写经济危机背景下几位商界大亨的不同应对方式,传达了作者的个人主义思想。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书籍目录

目录
■ 三十五周年再版序言 

1
■ 第一部 矛盾律
1 主题 



3
2 锁链 



33
3 天上地下 


53
4 坚定不移的推动者 

77
5 德安孔尼亚家族的巅峰 

107
6 非商业化 


154
7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197
8 约翰•高尔特铁路线 

264
9 神圣与世俗 


307
10 威特的火炬 


356
■ 第二部 排中律
1 地球之子 


413
2 靠关系的贵族 


462
3 白日敲诈 


516
4 被害者的认可 


563
5 透支的账户


606
6 神奇合金 


649
7 大脑停转 


692
8 以我们的爱 


742
9 无痛无惧无疚的面孔

773
10 美元的标志 


799
■ 第三部 同一律
1 亚特兰蒂斯 


855
2 贪婪者的乌托邦 

916
3 反贪婪 


994
4 厌恶人生 


1051
5 情同手足 


1106
6 救赎的协奏 


1171
7 “我就是约翰•高尔特” 
1218
8 自我主义者 


1299
9 发动机 


1368
10 以我们最崇高的名义 

1394
■ 后记 



1
■ 附录 



1
客观主义的要素 


3

编辑推荐

《阿特拉斯耸耸肩》编辑推荐: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安•兰德:美国精神的奠基人,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顶级建筑师兰克•劳埃德•赖特,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花花公子》创办人休•海夫纳,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尔纳森、吉列公司CEO詹姆斯•基尔茨……无数世界顶尖人物的精神偶像。出版五十余年仍力压奥巴马传记的畅销榜榜首图书,全球销量近亿册•自由主义经济下的CEO“圣经”。

前言

三十五周年再版序言安·兰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依照自己纯粹的哲学价值观而对现实的再创造”。因此,就其本质来说,小说(就像雕塑或交响乐一样)不需要也不允许有解释性的前言。它本身疏离评论,自成一体,召唤读者走入、感知和回应。安·兰德历来不会同意在她的书前加上说教性(或者赞美)的序言,而我也无意拂逆她的愿望。作为替代,我想为她做个铺垫,使你了解她在准备写作《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时的一些想法。在写小说之前,安·兰德就主题、情节和角色做了大量的笔记。她的笔记不是为别人,而是严格地为了自己——使她有清晰的理解。同《阿特拉斯耸耸肩》相关的笔记,便是她内心与行动的有力说明:探索中的自信,阻力下的执著。尽管未加整理,依然珠玑闪亮。这些笔记同样是那些不朽的艺术作品一步步诞生的绝妙记录。适当的时候,安·兰德的所有作品都将出版。在为《阿特拉斯耸耸肩》面世三十五周年所出的版本中,我选择了她的四篇有代表性的笔记,作为额外的礼物呈给她的书迷。请允许我提醒第一次阅读此书的读者们,笔记中的内容披露了书中的情节。在了解故事之前就读笔记,会使欣赏这部小说的乐趣大减。据我回忆,《阿特拉斯耸耸肩》是直到1956年在兰德女士丈夫的建议下才成为小说的名字。贯穿整个写作阶段的题目是《罢工》(The Strike)。兰德女士最早为《罢工》做的笔记日期是1945年1月1日,大约在《源泉》(Fountainhead)出版一年之后。不过,她当时自然是在想如何使眼前这部小说与后者区分开来。主题:当主要的推动者们罢工后,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这意味着——一个失去动力的世界。表达:什么,怎样,为什么。具体的步骤和事件——从人的角度,他们的情绪、动力、心理和行为——接着,从人展开,从历史、社会和世界的角度。主题要求:展现出谁是推动者的主体,他们为什么及如何起作用。谁是他们的敌人,为什么。仇视和奴役推动者的人们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妨碍着他们,以及原因。《源泉》完整地包含了上面最后这一段,洛克(Roark)和托黑(Toohey)对上述这些问题作了完整说明。因此,这不是《罢工》的直接主题——但却是主题的一部分,必须记住并且再次重申(尽管很扼要),以使主题清晰完整。首先要决定的问题是重点放在谁身上——推动者,还是这个世界的寄生者。答案是:这个世界,故事主要展现的必须是一幅整体的画面。就这一点来讲,《罢工》与《源泉》相比,更具有“社会”意味。《源泉》是有关人们灵魂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揭示了创造者和寄生者的本质和作用,主要围绕着洛克和托黑——表现出他们是什么。余下的角色是自我与他人关系这个主题的演变——是洛克和托黑这两个极端的不同比例的混合体。故事主要关心的是角色,是人物本身——是他们的本性。他们彼此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和人、人和人的关系——是次要的,是洛克对抗托黑的一个无可避免的直接后果,但它不是主题。现在,关系必须是主题。因此,人物成为次要。就是说,人物只是用来理清关系。在《源泉》里,我让洛克推动这个世界,吉丁(Keatings)靠他生存并因而恨他,而托黑们则有意出来毁灭他。但是,主题是洛克,而不是洛克与世界的关系。而现在,主题将会是关系。换句话讲,我必须用实在的、具体的方式表明这个世界是被创造者推动的,确切地说明寄生者如何依赖创造者生存。这两者都是在精神的层面——而且(最特别的是)也是在实实在在的具体事件中(专注于具体而实在的事件,但要时刻记住它们是如何从精神上开始的)。然而,为了达到这个故事的目的,我不以表现寄生者如何在日常的现实中剥削推动者来开始,也不去刻画一个正常的世界(它只出现在必要的回忆、倒叙或事件本身的暗示中)。我是以假想推动者们罢工的预设做开始。这是小说实际的心脏和中枢。在此,要小心地留意一种差别:我并不是开始赞扬推动者们(那是《源泉》)。我在一开始,是在表现出这个世界多么迫切地需要推动者们,又是多么刻薄地对待他们。我用一种假想的情况来表现——当世界失去了他们。在《源泉》里,除了暗示,我没有表现世界多么迫切地需要洛克。我的确展现出了这个世界如何,以及为什么恶毒地对待他。我主要表现的是他,这是洛克的故事。和主要的推动者们的关系才必定是这个世界的故事(几乎就是——讲述躯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故事——一个贫血而亡的躯体)。我不直接表现主要的推动者们在做什么——那只是通过暗示来表现。我表现的是当他们不做这一切时会发生什么(通过这一点,你看到他们工作时的情景,他们的环境和角色。这是构建故事的重要指导)。为了完成小说,安·兰德必须完全了解主要的推动者们为什么会接受寄生者寄生在他们身上——为什么创造者从来没有罢工——他们当中的人,甚至是最优秀的人,犯了什么错误使他们被束缚在最底层。部分原因通过达格妮·塔格特(Dagny Taggart)——一个向罢工者宣战的铁路公司的女继承人,戏剧性地体现出来。下面这一段描述了她的心理,记于1946年4月18日:她的错误——以及造成她拒绝加入罢工的原因——是过分乐观和过分自信(特别是后者)。过分乐观在于她把人们想得太好了,她并不真正了解他们,而且十分慷慨。过分自信在于她觉得自己能够比任何人做得更多。她觉得可以独自撑起铁路(或整个世界),可以仅凭一己之力,让人们做她希望的、需要的,以及正确的事;她不强迫他们,当然更不用奴役和发号施令,而是通过自己旺盛的精力。她做给他们看,教育和说服他们,她太能干了,他们一定会被她感染的(这还是对他们的理性、对理智的万能所抱的信心。错在哪里呢?理性不是天生的,拒绝理性的人同样无法被理性征服。别指望他们,随他们便好了)。达格妮在思考这两点时犯了严重的(但可以原谅和理解的)错误,这是个人主义者和创造者们常犯的错误。这错误始自他们最善良的天性和原本正确的准则,只是这个准则被错误地运用了……错误在于:由于创造者相信仁慈的宇宙和依此建立的机能,他们发自心底的乐观并没什么不对。只是,把这种乐观扩展到其他某些人就错了。首先,这没有必要。创造者的生活和本性并不要求他如此,他的生活并不依赖别人。其次,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生命,因此,每个人都可能善良或邪恶,想成为哪一类人完全、并且只取决于他自己(通过他的逻辑)。这样的决定只影响他自己,而不是(并且不能、也不应该是)其他人所主要关心的。因此,创造者固然必须崇拜人(指人自我的最高境界和天性中的自我崇尚),但他绝对不能犯那种认为必须崇拜人类(作为一个集体)的错误。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完全(巨大而相反的)不同的后果。人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和满足……无论创造者只有一个、几个还是很多,这都无关紧要。人数与此无关。自己也好,和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也好,他们都属于人类,都是对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对达到最极致、最纯粹、最高境界的人的证明(行为依照与生俱来的理性存在)。一个人、许多人,甚至身边所有的人都缺乏人类的理想,这对创造者来说,都不要紧,就让他自己恪守理想吧。这才是他所需要的对于人类的“乐观”。但是,做到这一点异常艰难和复杂——达格妮自然而然地一直错误地希望人们更好(或者变得更好,或者她会教他们变得更好,再或者,其实是她渴望他们变得更好)——并且被这种希望束缚在了这个现实之中。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无比自信,确信能从生活中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可以、并且只靠自己做成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这对创造者来讲很正常(因为他是理性的,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他必须铭记:不错,创造者的确能够心想事成——前提是他要依循人的本性、世间的规律以及他自身高尚的品行,就是说,他不要一厢情愿地期望别人,而且不要对那些有集体性质的、和他人相关的,或主要借助他人的意志才能完成的事有所企图和幻想(这会是一种不道德的愿望和尝试,与创造者的本性背道而驰)。如果他做这样的尝试,他就不再是创造者,而会成为集体主义者和寄生者。因此,他绝不能对他想对别人做的事,以及依靠和通过别人做的事抱信心(他不能——甚至不该希望去做这样的尝试——哪怕是尝试就已经不对了)。他绝不能认为他可以……以某种方式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感染他们,令他们符合他的期望。他必须面对原本的他们,认可他们生来就是本性独立的个体,不受他的影响。[他必须]用自己的方式独立地和他们交往,处理那些根据自己的判断适合自己的目标或标准的事(是他们自发、独立于他所做的事)——同时,不要指望别人。达格妮现在的迫切愿望是经营塔格特运输公司。她看出身边没人符合她的目标,没人有这个能力、独立性和资格。她觉得自己可以同那些无能的寄生虫共同经营,可以通过培训他们,或者只当他们是接受她命令、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的机器人。而她自己,事实上则成为萌发一切创意的火花,所有责任的承担者。这根本无法做到。这是她的决定性错误,失败的根本原因。作为小说家,安·兰德最终要表现的并非是坏人或是有缺陷的英雄人物,而是理想的人——坚定如一、完整、完美。在《阿特拉斯耸耸肩》里,这个人物是约翰·高尔特(John Galt),一个直到小说的第三部分才出现,却推动社会和情节发展的高大形象。按他(以及小说)的特点,高尔特有必要成为所有人物生活的中心。在兰德女士1946年6月27日所写的一篇笔记《高尔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她简要说明了高尔特对每个人物的意义。对达格妮——理想。是她的两个追求的答案:既是天才,也是她爱慕的人。第一个追求通过她寻找发动机发明者表现出来。第二个的表现则是通过她日益坚定的信念:自己永远不会陷入爱情……对里尔登(Rearden)——朋友。这种理解和欣赏是他一直都需要,但又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或者他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他曾在周围的人,他的妻子、母亲和兄妹身上寻找)。对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Francisco d’Anconia)——贵族。唯一给他挑战和激励的人——几乎就是“属于他的那种”观众。生活中只要有如此的快乐和色彩就足以令人眩晕。对丹尼斯约德(Danneskjold)——依靠。对于这个不安和鲁莽的漂泊者,他是唯一代表土地和根的人,如同拼命抵达的目标,疯狂出海远航后的港口——他唯一能够尊敬的人。对作曲家——灵感和出色的听众。对哲学家——他的抽象结果的具体化身。对神父阿玛杜(Amadeus)——他的矛盾的源泉。痛苦地意识到高尔特是他一切努力的终点,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完美的人——而在这个终点,他的方法并不适合(他正屈从于那些罪人,毁灭这终点,毁灭他的理想)。对詹姆斯·塔格特(James Taggart)——永恒的威胁,神秘的恐惧,耻辱,负罪感(他自己的罪孽)。他与高尔特并无特别的联系——但他有那种持续不断的、毫无来由的、莫名的、歇斯底里的恐惧。在他听到高尔特的讲话和初次见到高尔特后,他觉察到了这种恐惧。对教授——他的良知、耻辱和提醒,时刻折磨他的幽灵,对他的一生说“不”的那个东西。关于以上的一些注解:里尔登的妹妹斯苔西(Stacy)是一个小角色,后来从小说中删去。弗兰西斯科(Francisco)在当时那个年代被拼写成“Francesco”;丹尼斯约德的名字为伊瓦尔,大概是沿用了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鲁格的名字,后者是剧本《一月十六日夜》中的人物比约恩·福克纳的真实原型。神父阿玛杜是塔格特的牧师,塔格特向他做忏悔。牧师本应该是献身善事、始终奉行仁慈道义的正面人物。当兰德女士发觉不能令这个人物有说服力时,她告诉我,她舍弃了这个人物。教授是罗伯特·斯塔德勒(Robert Stadler)。现在要介绍最后一个摘选。由于兰德女士思维活跃、观点层出,她常常被人问到她首先是哲学家还是小说家。到后来,对这个问题她已不胜其烦。然而,在1946年5月4日关于创造性本质的论述的笔记中,她为自己做出了回答。看起来,我既是一个哲学理论家,又是一个小说作家。不过,还是后者更令我感兴趣,前者只是后者的工具,绝对有必要,但只是工具而已,小说的故事才是最终。如果没有对适当的哲学原则的理解和说明,我无法创作出合适的故事;但对原则的发掘之所以令我感兴趣,是因为可以在我的生活里用到发现的这些知识。而我生活的目的是对我喜欢的世界(人和事)的创作——也就是说,它代表着人类的完美。定义人类的完美需要哲学知识。但是,我对做这种定义没有兴趣。我只是想使用它,把它运用于我的作品(还有我的生活——而我生活和全部生命的核心与目的,就是我的作品)。我想,写非虚构的哲学作品的念头令我感到乏味,原因就在这里。这种书的目的其实是教导他人,是要把我的观点表达给他们。而小说则是为我自己创造一种我写作时愿意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如果可能,也间接地让人们在他们能及的范围内享受这个世界。也许有人说,哲学书籍的目的是把新的知识先向自己做出澄清和说明,然后把你的知识提供给其他人。然而,我所知道的区别在于:我需要得到并向自己说明我用过的新的哲学或概念,使其能够通过小说具体地表现出来。我不介意把故事建立在旧有的知识主题或论点上,或者别人已经发现或说明的知识,也就是别人的哲学上(因为那些哲学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家(我想表现完美的人和他完美的一生——而且我还必须发掘出自己的哲学观点及这种完美的定义)。不过,当我一旦发掘出了这样的新知识,那么对于用抽象、泛泛的辞令,也就是知识化的形式来表达它,我毫无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使用它,应用它——也就是用人和事件的具体形式,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点也是我最后的目的,我的终点。哲学知识或新发现只是通向它的手段。就我的目的而言,抽象知识的非虚构形式无法引起我的兴趣,而最终在虚构和故事中的应用形式却可以(尽管我要向自己说明这些知识,但在这个归根结底又回到人的循环过程中,我选择最终的形式——表现)。我不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这方面的一种特殊的现象。我想,我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提炼合成。总之,这应该是我创作约翰·高尔特这个人物的线索。他同样是抽象哲学家与实用发明家的结合,是思想和行动两者的共同体……在学习时,我们从具体的物体和事件中归纳出一种抽象。在创作时,我们从抽象中塑造出具体的物体和事件。我们把抽象复原回它的特定含义,回到具体中去。但是,抽象帮助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那种具体。它帮助我们去创造——去根据我们的意图重新勾画这个世界。我忍不住再引用一段,这是出现在几页后的相同的论述。作为旁观者,偶然想到:如果创造性的小说写作是一个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那么这种写作就有三种可能的等级:通过旧的小说手法(人物、事件或情景曾在同样的意图中被同样地转化使用过)转化一个旧的(已知的)抽象(主题或论点)——这是最常见的垃圾;通过新的、独特的虚构手法转化旧的抽象——这是大部分的优秀文学;创造全新的、独特的抽象,并通过新的独特的手法转化它。这,就我所知,才是我——我的小说写作。如果这是错误的自负,请上帝宽恕我吧(隐喻!)。就我目前看来,应该不是(第四种可能性——通过旧的手法转化一种全新的抽象——从定义上就行不通:如果抽象是新的,就不可能存在别人曾用过的转化手法)。她的结论是“错误的自负”吗?她写下这篇笔记已经有四十五年了,而此刻,你的手中正捧着安·兰德的名著。你来判断吧。里奥那多·佩克夫1991年9月

内容概要

安•兰德(1905—1982):
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全球累计销售近亿册。
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此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和很多财富500强企业的CEO聊天发现,《阿特拉斯耸耸肩》对他们的商业决策有很重大的影响,即使他们并不完全同意兰德的所有观点。    ——美国BB&T银行前CEO约翰·埃里森    我一直是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的热诚追随者。她的哲学思想,是我创建维基百科的起点。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创始人,《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阿特拉斯耸耸肩》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烦恼当代社会的罪恶做出的强有力的分析。    ——路德维格·冯·米塞斯,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    自从在大学时看了《阿特拉斯耸耸肩》后,我便被兰德女士的文字所鼓舞,因为她证明了争取成功是人的理性使然。    ——“世界上最成功的CEO之一”,吉列公司CEO詹姆斯·基尔茨

名人推荐

“我刚认识安•兰德的时候,是一个亚当•斯密式的自由企业家,满脑子理论体系和市场效率。经过与兰德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次直到深夜的争论,她使我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是有效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第13任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和很多财富500强企业的CEO聊天发现,《阿特拉斯耸耸肩》对他们的商业决策有很重大的影响,即使他们并不完全同意兰德的所有观点。”——美国BB&T银行前CEO 约翰•埃里森“我在12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兰德的哲学,虽然比较晚,但这简直是我人生中一次美妙的发现,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她的哲学帮我认清了我的个人价值和目标,让我明确了应遵循的商业道德,尤其是客观主义认识论对我的智能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自适应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 沃斯“我一直是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的热诚追随者。她的哲学思想,是我创建维基百科的起点。”——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创始人,《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阿特拉斯耸耸肩》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埃克森美孚石油CEO 雷克斯•蒂尔纳森“自从在大学时看了《阿特拉斯耸耸肩》后,我便被兰德女士的文字所鼓舞,因为她证明了争取成功是人的理性使然。”——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CEO之一”的吉列公司CEO 詹姆斯•基尔茨“《阿特拉斯耸耸肩》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烦扰当代社会的罪恶做出的强有力的分析。”——路德维格•冯•米塞斯,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难以计数的为自由而战者从安•兰德的作品中得到了鼓舞。她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能力描写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以及个人创造力背后的浪漫故事,同时鼓舞读者去保护自由思想与自由市场。”——基普•梅洛,正义研究所所长

章节摘录

她坐在火车车厢的窗前,向后仰着头,一条腿伸出去,搭在对面的空座位上。窗框随着运行的节奏摇动,窗玻璃悬挂在空旷的黑暗之中,不时,点点的灯光如同明亮的条纹划过车窗。她的腿被包裹在紧绷的闪亮丝袜里,修长的线条笔直地经过弓起的脚背,停在高跟鞋内的足尖。这种女性的优雅似乎并不属于充满灰尘的车厢,与她浑身上下也极不和谐。她穿着一件虽然曾经价格不菲、此刻却已经松垮走形的驼毛大衣,随意地包裹着她那瘦削而紧张的身体。衣领竖起,碰到她帽子的斜边。一袭快要及肩的褐发垂在脑后。她的脸瘦而有棱角,嘴部轮廓分明,富有肉感,紧紧地闭着。她的手始终在衣袋里,姿势僵硬,没有女人味的温柔,似乎她讨厌固定不动,似乎她对自己的身体,一个女性的身体,毫无意识。她在坐着听音乐,这是一个胜利的交响乐。音符汹涌着升高,不仅是在表现上升,它们本身就是上升,它们是向上的本质和形式,把人类的每一个以向上做动力的行为和思想都体现了出来。它是烈日喷薄而出的声音,冲破黑暗,广播四方。它有着释放的自由和目的性的严谨,把空间荡涤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不受羁绊的努力的快乐。声音中只有一个微弱的回音,音乐摆脱了它,表达了一旦发现没有丑恶和痛苦、而且从来就不必有丑恶和痛苦时的那种惊奇。它是一首宽广无际的救赎之歌。只是那么一小会儿,她想到了——在它还继续时——完全可以彻底放弃——忘掉一切,听任你自己去感受。她想着:去吧,放下束缚,就是这样。在她心底的某个边缘,在音乐后面,她听到了列车车轮的声音,以均匀的节奏敲打着,每到第四下都敲出一个重音,好像在有意强调着一个目的。因为听到了车轮声,她就可以放松,她边听交响乐边想:这就是车轮必须保持转动的原因,这就是它们要去的地方。她以前从未听过这首交响乐,但知道它是理查德·哈利写的。她听得出那种激烈和极度的紧张,听得出主题的风格。在人们不再写歌的年代,这是一首清澈、精妙的曲子……她坐在那儿,仰望着车厢顶部,却视若无物,浑然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她不知道自己是在听一部完整的交响曲,或者只是一个主题,也许,她是在听自己心中的交响乐。她隐约感到,理查德·哈利的所有作品中都预示般地回响着这个主题,并贯穿在他漫长的挣扎——直至人到中年,名利从天而降并击倒了他,而这——她一边继续听着交响曲一边想着——就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她记起了他的音乐中带有暗示的内容和承诺性的乐句,旋律中断续的、有了开头却不能如愿以偿的音符。理查德·哈利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他……她一下子端坐起来,理查德·哈利是什么时候写的这部作品呢?与此同时,她意识到了自己所在的地方,也第一次开始纳闷这音乐从何而来。几步以外的车厢尽头,一个修闸工正在调节空调的控制装置。他很年轻,有着一头金发,他吹的口哨,正是交响乐的曲子。她意识到,他已经吹了有一阵子,这也正是她刚才所听到的一切。她怀疑地注视了他一会儿,然后高声问道:“请告诉我你吹的是什么?”那小伙子向她转过身来,一个直视过来的眼神和她相遇,她看到了一抹坦荡、热情的笑容,似乎他正在与朋友分享着信心。她喜欢他的脸——线条结实硬朗,没有她已经习惯从别人脸上看到的那种让脸走形的松弛肌肉。“是哈利的协奏曲。”他笑着回答。“是哪一个?”“第五。”她有意停顿了一下,然后一字一句地缓缓说:“理查德·哈利只写过四首协奏曲。”小伙子的笑容消失了,就像她刚才一样,似乎猛然间惊醒,回到了现实。如同快门被猛然按下,只留下一张没有表情、毫无人气、漠然而空洞的面孔。“对,是这样。”他说,“我错了,我搞错了。”“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是我在什么地方听到过的。”“什么?”“我不知道。”“你在哪儿听到的?”“记不得了。”她无望地停住了问话。他转过身去,也不再有兴致。“它听上去像是哈利的调子,”她说,“但是,我清楚他谱的每个音符,他从没写过这个。”小伙子转回来面对着她,除了脸上的一丝注意,依旧无所表示,他问:“你喜欢理查德·哈利的音乐?”“是的,”她说,“非常喜欢。”他端详了她一会儿,似乎在犹豫,然后走开了。她看着他干活时熟练的动作,他只是闷头干着。她已经两个晚上没合眼了,可是,她不能让自己入睡。有太多的问题要考虑,时间已经不多了:火车一大早就会抵达纽约。她需要时间,但她希望火车能够再快些。不过,这是塔格特彗星号——全国最快的列车了。她尽量去思考,但音乐依旧萦绕在心中,总是能听到,是饱满的和声,如同某种执拗的脚步,无法停下来。她恼怒地摇晃着脑袋,一把拽下帽子,点燃了一根烟。不能睡,她想,她要坚持到明天晚上……车轮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她对这声音已经熟悉得可以充耳不闻,但这声音却成为她身体里的一种安详……在她熄灭香烟的时候,她知道自己还需要一根,不过,她想还是等一分钟,就几分钟,然后再去点燃它……她睡了过去,然后,突然惊醒,尽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明白一定出了什么事:车轮停了下来。在夜晚幽蓝的灯光下,列车无声地停在那儿,影子模糊。她瞧了一眼手表:不该停车啊。她向窗外望去,列车静静地停在空旷的原野之中。听到有人在过道另一侧的座位上移动着,她就问:“我们停下有多久了?”一个男人漠不关心的声音回答:“大约一个小时。”那个男人睡眼蒙眬,吃惊地看着她,因为她一跃而起,冲向了车门。外面,是寒冷的风,和空旷的天空下空旷绵延的荒野。她听到野草在黑暗中瑟瑟作响。远处,她看见了站在机车旁的人们的身影,在他们上方,一个红色信号灯高挂在夜空。她迅速走过一排排静止的车轮,向他们走去。没人注意到她走过来。车组人员和几个乘客聚在红灯下,他们已经不再说话,似乎只是在平静中等待着。“出了什么事?”她问道。司机惊愕地转过身。她的问话听上去像是命令,不是乘客那种业余的好奇。她站在那儿,手揣在口袋里,衣领竖起,在寒风的吹打下,几绺头发在面前飞扬。“红灯,女士。”他说,用大拇指向上指着。“亮了有多久?”“一个小时。”“我们不是在主轨上,对不对?”“没错。”“为什么?”“我不知道。”列车售票员开口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被导入到副线上,那个切换装置有问题,而这个东西是彻底坏了。”他冲红灯扬扬头。“我看,那个信号灯是不会变的,我觉得它是完蛋了。”“那你们在干什么?”“等着信号变。”她又惊又怒,还没说话,司炉工窃声笑着说:“上星期,大西洋南方的那个什么特别破烂儿被晾在副线上两个小时——就是出了错。”“这是塔格特彗星号,”她说,“彗星号从来没晚点过。”“这是全国唯一没有晚点过的了。”司机说。“总会有第一次的。”司炉工说。“这位女士,你不懂铁路。”一个乘客说,“全国上下的信号系统和配车员是最不值钱的。”她没有掉头搭理那个乘客,继续对司机说:“如果你知道那个信号灯坏了,你打算怎么办?”他不喜欢她那种权威的语气,也不明白她怎么就那么自然。她看上去很年轻,只能从她的嘴和眼睛看出她已经三十多岁了。那深褐色的眼睛直率而令人不安,似乎能穿过不合理的东西,看透一切。那张面孔隐约有点熟悉,但他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了。“女士,我可不想把脖子伸出去。”“他的意思是,”司炉工说,“我们的职责是等候命令。”“你的工作是开这列火车。”“但不能违反红灯。如果信号叫停,我们就停。”“红灯意味着危险,女士。”乘客说道。“我们不会去冒险,”司机说,“如果我们动了,无论是谁该负责,他都会把责任推给我们。所以,除非有人让我们走,我们就停在这里。”“那如果没人这么做呢?”“迟早会有人的。”“你建议等多久?”司机耸了耸肩膀,“谁是约翰·高尔特?”“他是说,”司炉工解释道,“不要问没人能回答的问题。”她看了看红灯和浸没在远方未知黑暗里的铁轨。她说:“小心开到下一个信号处,如果那里正常,上主轨道,然后在第一个开门的办公室停下。”“哦?谁说的?”“我说的。”“你是谁?”一个短得不能再短的停顿,她被这个自己没有料到的问题弄呆了。可是,当司机靠近看了看她的脸后,便在她回答的同时,用力地喘了口气,“我的天啊!”她并没有不悦,只是像一个很少听到这个问题的人,回答道:“达格妮·塔格特。”“那,我就——”司炉工说道,然后他们全都不出声了。她还是以同样自然而然的权威语气继续说道:“开到主轨道上,然后停在第一个开门的办公室等我。”“是,塔格特小姐。”“你们必须把时间赶回来,就用天亮前剩下的时间,保证彗星号正点。”“是,塔格特小姐。”她正转身要走,司机问:“如果出了任何问题,你会负责吗,塔格特小姐?”“我会。”售票员一路跟着她,向她的车厢走去。他不知所措地说着:“可是……就这么一个普通的坐票吗,塔格特小姐?怎么会呢?你怎么不告诉我们呢?”她随和地一笑,“没时间讲究了。我自己的车厢是安排挂在从芝加哥开出的22号车上,后来在克里夫兰下了车,但22号车晚点了,我就没坐它,坐了后来的彗星号,已经没有卧铺了。”售票员摇着头,“你哥哥——他可不会坐普通座儿的。”她笑起来,“是呀,他才不会。”机车旁的人们看着她走过去,那个修闸的年轻人也在其中。他指着她的背影,问:“她是谁?”“那是塔格特泛陆运输公司的老板,”司机的语气里透出由衷的尊敬,“她是负责运营的副总裁。”当列车猛地向前一晃,汽笛声消散在原野上空时,她坐在窗前,点了另一根烟,心想:像这样的漏洞在全国随时随地可以碰到。不过,她感觉不到生气或焦虑,她没时间感觉。这只是等待处理的又一件事情。她知道,那个俄亥俄分部的负责人根本就不行,可他是詹姆斯·塔格特的朋友。她之所以没有很早就坚持撤掉他,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人选。奇怪的是,合适的人太难找了。不过,她必须换掉他,她想,而且她会把这个职位交给欧文·凯洛格,纽约塔格特车站经理的年轻助理之一。他干得很出色,实际上是欧文·凯洛格在管理这个车站。她观察他的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同采钻人在毫无希望的荒野上,她一直在寻找富有才能的活力。凯洛格做一个分部的负责人还太年轻,她曾经想再等一年。但是已经没时间等下去了,她一回去就会和他谈。窗外,依稀可辨的大地现在一片片移动得更快了,不断融合成一道灰霭。经过大脑里枯燥的计算,她发现还是有时间去感受些什么:就是艰苦、令人振奋的行动的快感。


 阿特拉斯耸耸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书中的利他主义,完全是作者自己理解的利他主义,与中国人理解的完全不同。安兰德的利他主义,其实在我们眼里是平均主义,就如同当年中国人吃大锅饭一样,完全挫伤人的积极性,也不让人富起来,一旦有人富起来,政府就狠狠打压下去,都不知道先富带动后富吗?宁愿所有人穷,也不愿少数人富,这就是作者的利他主义?而与此相反,个人主义却是完全明智的,却处处受到打压。 事实上,作者曲解了利他主义,也过分夸大了利己主义的优点,完全的利他主义,难以实现社会优胜劣汰,社会发展缓慢,而完全的利己主义有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人天性是自私的,但人同时又是群居动物,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犹如一对双胞胎,我们都应该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去实现利他主义,先照顾好自己,再去福利他人,这和我们先富带动后富是一道理。
  •     如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怀有崇高的期待和理想一样,俄裔的美国女作家兰德,同样对资本主义抱有乌托邦一样的期待和理想。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数百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如此多的涉及政治与经济,并努力为资本家辩护,也难怪兰德会为学者所轻视。毕竟,在公共知识分子的眼里,说教式的口吻和布道者的激情总是令人怀疑其动机,其真理在握的自信则令人怀疑其思考问题的深度。这个世界会变好吗?19世纪文学的主题词是批判,20世纪哲学的转变源自于怀疑,兰德如此逆潮流而坚持己见,为强者辩护,给弱者踏上一只脚,自然会激起公愤——毕竟,任何时候,世界上的成功都只属于少数人。同样,兰德对财富的颂扬也令文学教授敬而远之。曾有人说过女人不适宜于学习哲学,那样对哲学和女人都是一种糟蹋。相反,文学与艺术似乎应该是女人的天职。不知道是否是这样的潜意识在作怪,兰德在序言中便申辩自己是小说家,哲学是为故事服务。然而,文学与经济似乎是两种不能兼容的价值标准,财富通常在文学中得不到很高的评价。相反的,小说家处理贫穷时,倒是得心应手,其同情与鼓励的立场颇能激发人性的光辉。然而,否定财富却又同情贫穷,却是有点自相矛盾,毕竟解决贫穷的方法就是赚钱致富。然而,正是这种自相矛盾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所谓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尤其如此。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便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这似乎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以往人们所批判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不劳而获的获得财富的方式——欲望是人类奋进的原动力,我们所诅咒的是贪婪对人性造成的扭曲。财富的创造力永远值得尊敬——无论是《源泉》中的洛克,还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约翰•高尔特——都是令人尊重的创造者。然而,他们的创造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无须他人对其指手画脚。那么,对于那些没有这样天赋的人,出路在哪里呢?固然,财富是永远是大众追逐的目标,但它有可能是勤劳上进的动力,也有可能是犯罪堕落的原因——关键在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获取财富及使用财富的方式是否受人尊重,是不是能维护正义。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她借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然而,利己是不是可以完全不损人,贪婪和欲望的界限在哪里,科学是否能完全解释自然,理性造成的冲突如何解决——兰德并没有告诉我们,而这,往往是问题的关键。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虚构的乌托邦,似乎是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由交换的天堂。然而,这个社区内的人们如果遇到不幸,或者说在生病或年老后,无法给他人做贡献的时候,是否会被这个社区所淘汰?大多数欲望不强烈而道德感比较强烈的人都反对这种不合自然生态平衡的法西斯之举,毕竟,不仅人和人之间的创造力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创造力也会有天壤之别——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认为市场经济是让个人能力得以发挥的自由乐土;而在穷困潦倒之时,则会呼吁公平,而自由则是压迫剥削的罪恶渊薮。由此,无论是哲学史还是文学史,兰德都很难被成为学院瞩目的焦点——尽管教授们年轻时很多都是兰德的粉丝。与兰德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一样,在她笔下所描绘的纯洁理性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也同样是一个乌托邦。在她的理想中,新知识分子不断创新,成为勤劳聪慧的“知本家”,为营造明天更好的社会而不懈奋斗,可是,在现实社会中,能拐就拐能诓便诓也是事实,资本家的聪慧往往是首先体现在不择手段,而不是去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公平固然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的缘由,自由也往往成为借其名而施行罪恶的借口。看来,小说家的职责并不在于为社会设计合理的成功制度,而是让失败的人们在面对黑暗时有了生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是在于他的小说中永远有对人性恶的拷问与获得救赎的渴望;而雨果的不朽,则是因为,只要世界上还有贫穷和饥饿,《悲惨世界》就有它的价值。
  •     暂且在一堆模型碎片和混乱图纸的间隙写下这些。在21和22岁的交界记录一个不年轻的年轻人的迷茫。未来三周的日程表被三门考试,一个交图,一篇论文和一个实验报告占据。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一遍今天第几个小时应该干什么。过去的两个月。就像只过了一天。每一天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吃同样的饭,说同样的话,看同样的网站,读同样的书。很多早晨,睁开眼睛,不确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天。似乎是记忆里的一天。似乎是梦里的昨天。唯独不像不确定的现实和明天。明天应该是精彩和有趣的吧。我想。时间紧迫而单调,压抑着心脏。有时候会想起评图那天某个老师说的,你或许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吧。嗯,我把这句话理解为方案做的太差,能力跟不上野心。whatever, 反正也不做建筑。GRE算起来从开始上课到考试居然陆陆续续过了一年半。思想各种被所谓critical thinking蹂躏。导致从一个毫不关心政治,毫不喜欢辩论的人变成了更苛刻和爱挑刺的神经病。导致遇到了说话没有逻辑的人就根本没有沟通下去的欲望。导致看到一篇新闻、听到别人的一段陈述就会考虑其语言内部的逻辑错误一二三。WTF。所以说千万别跟GRE缠绵六个月以上。。它真的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的。。嗯,GRE配上安兰德客观主义哲学 口味更佳。六月份开始读《源泉》。看完后沦为安兰德脑残粉。昨天刚刚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两本书中间看了《自私的德行》。读《源泉》的时候,对安兰德还不是很了解。读完深陷其美式英雄主义(其实她是苏联人)和对自私的独特见解中。 到了晦涩的《自私的德行》,因为翻译得太烂了(或者自己理解能力有限),对其理论并没有什么进一步的了解。然而到了长达1420页的《阿特拉斯》,或许是因为篇幅长,暴露了安兰德思想及写作的诸多奇奇怪怪的逻辑漏洞。(嗯我就是这么喜欢挑刺)小说人物脸谱化严重,人物之分好、坏。“好人”被极力用溢美之词描述,通常都是高富帅+智力超人的主角,对抗着"懦弱,没主见“的丑肥圆。翻看豆瓣书评,全是吐槽安兰德泛滥的少女心的。尽管情节变化冲突也有,但通篇读完确实有一种看完漫威漫画的感觉。其次,主角光环特别严重。几个主角无论杀人越货还是出轨偷情统统被作者以褒义之词洗白。书中的主角及故事情节设定完全脱离现实,使得其就像作者在理想主义的温室里完成的一个脆弱的盆栽。再加上在中途突然出现了类似桃花源一样的情节,实在让其小说的代入感变得很弱,并且让我开始怀疑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尽管槽点颇多。《阿特拉斯》依然没有破坏我对安兰德脑残粉的程度,也没有破坏《源泉》深刻的洗脑效果。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珍贵,让我时时刻刻感受着什么叫做热爱生命。什么叫作所谓的”自私“。我不会为了任何人而活,也不会让别人为了我而活。 想起很久很久之前看过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问了在场嘉宾一个问题:你不相信什么? 只记得第一个回答的人说:无私。当时第一感觉是,开始怀疑这个嘉宾的人品:嗯,他一定很自私,一定是那种别人掉到水里都不会去救的人。 主持人尴尬了一下,然后像没有听到这个答案一样继续问下一个嘉宾。节目大概是十年前看的了。其中的人物完全忘了是谁,但这个场景却一直记得。现在想想,这真是最正确的答案。迷茫的时候看书,似乎会越看越迷茫。未来充斥着太多不确定性。明天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快被C++搞到智障之前,还是有必要整理一下思维。编程语言+GRE+安兰德。嗯。三个理性教条几乎在过去的两个月从早到晚轮奸我的大脑。终于把快变成文科生的思维又掰到了充满逻辑的正道上。每天打鸡血快打得跟兴奋剂一样了。然而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很喜欢跟考研党在自习室抢座位。周围都是练习册、参考书的感觉很好。比充满打游戏男生和二手噪音的设计教室好太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即使把时间管理做到极致也还是乏力。以前只是上普通课耽误学习,现在就连上设计课也开始耽误学习了。。。就连我这种每天想一遍自己想要什么的理想主义也开始不知道要怎么做。每一天,每一秒都珍贵得想同时做三件事。自己不算强者,不算聪明,不算努力,也不算幸运。干了这碗鸡血,继续画图。生日快乐。我最爱的人。(嗯我就是最爱自己~)PS lumia950你快点来好不好~~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站在个人立场理由充分说什么都对~
  •     演讲太多 女主地球最强婊 财富是美德的象征 创造力是生产力的第一奥义
  •     《源泉》的深度扩展。《北京法源寺》一样为承载作者思想而生的小说,两个作者一样有强悍的性格和思想。比正文更有趣的是后记,作者说她一直践行书中的哲学,包括她9岁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一个作家,不推诿、不期冀,只是行动。这种性格特质和哲学的产生是天生的么?
  •     书很不错,大气厚重;赞一个;只是119.3元入手的,刚签收就降到100.8了;
  •     读了五年了,你说呢?
  •     谢谢你
  •     读完《源泉》,花了断断续续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它。整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在大巴穿梭在祁连山脉之中时,在后排读完的。那种抬头看山脉在远方存在着,低头看达格妮在山谷中生活着的感觉,让远离了所熟悉的世界的我感到了真实的我的存在:一个彻头彻尾的自我主义者。
  •     有点拖沓~
  •     上下两本如字典般厚厚的长篇。小说的创作本就不易,也是十分启发,值得再读的著作。继《圣经》后的畅销,安 兰德的巨大影响力,都让Atlas Shrugged带上许多庄重、沉甸甸的意义。上卷遗世独立的女主,隐秘着的大人物;下卷的乌托邦世界,约翰 高尔特正式入场。搬上银屏总无法超越小说的魅力。值得再读的,需要许多思考的佳作。内涵绝对远不止于此。
  •     少有像安·兰德这样文笔犀利又细腻的女作家,将个人的客观主义理念以小说的形式表现。 虽然是58年的作品,揭露的却是赤裸裸的当下现实。她为每个人物都赋予绝对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为主人公们的思想感叹,为约翰·高尔特欢呼!
  •     读了前面一点,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那章。。。作者用它的哲学观塑造了一个世界,单介绍理论不一定会赞同,但融入到人物情节中去,就变得易于共鸣了,觉着主角之外的人都癫狂了,这个世界都癫狂了,但换个价值观,癫狂的是谁呢?。。。不想继续下去了,太冗长,浮躁的世界里浮躁的我,不想读了。。。
  •     当年买过老版,看得累死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满页都是。不过真心好看,幻想自己是达格妮•塔格特,看得我心潮澎湃啊~这次重庆社出了新版,又收了一套。页面舒服多了,纸张也很好,封面很有设计感,精装才涨了这么点钱,超值。
  •     上部五星,下部三星。下部过多的定语和破折号令我快怀疑人生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理性至上的享乐主义,反对国家机器过多的干涉生产力,”牺牲”是最无知的行为。虽然穿插着不少玛丽苏情节,但其中的哲学思想令人思考。只是真实世界不像书中那样蠢蛋进化论的世界,一无是处的人也可以在理论上打败你,书中的乌托邦终归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以此来约束自己,不要同污浊的世界妥协。
  •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兰德的哲学观值得我们去体会
  •     占
  •     对雪莉的死还有“奶妈”的受伤印象很深刻,隐约感受到了安兰德的少女心,总之,到了山谷一段,阅读体验达到了高潮,“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     好看,以极端反对极端的胜利 。楼上成人童话之语,名之顾当。
  •     书包装的很严实,质量也非常好,很厚重的两本书,值得拥有。
  •     感觉没有源泉好,是不是我太仁慈了呢?
  •     很大气,就是稍重,拿在手里都嫌累,呵呵,刚看了一小部分而已
  •     送货快,喜欢“谁又是约翰高内特呢”
  •     静读2016-44#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个朋友是安 兰德的脑残粉了
  •     一旦接受了设定…读起来就非常畅快淋漓,但是看电子书的时候碰到要点近百次的演讲稿真的是很难过啊…
  •     最喜欢这种不讨好读者的作家了,至今只有耶茨和兰德的小说能让我读完感到颤栗。这种心灵上被完虐的感觉真的是太棒了,可惜这种作家少之又少。
  •     Who Is John Galt?
  •     美版小说
  •     神作~
  •     理想国,精英世界。且不论政治哲学这些高大上,光自我和理性利己的观点简直太受用,对生活琐碎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     包装很精美 质量也很好
  •     过于理想与偏颇。确实正我三观,然而一旦公平扭曲又没有法律,那就崩盘了。因为此处维系社会的靠的是个人贡献与公平交换,如果我天生平凡无法做出什么贡献,是不是我便毫无价值?而且必定会存在对社会有异议的人,若不被存在,是否也违反了基本人权?
  •     醍醐灌顶之作,详见书评
  •     这本书充满浓浓的霸道总裁气息和超前得几乎不真实的技术发展,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非常极端且理想化,但是观点却印象深刻,即人应该是理性的,且应在合理手法下自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     很喜欢,很有哲理,很喜欢
  •     “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他的热爱发誓,我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这本书貌似就是为吐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写的,很典型地代表了美国人独立平等的价值观。
  •     1.演讲词令人振奋,重复减弱甚至抵消了这一优点,假如你把这个当成哲学和小说的结合点就更减分了; 2.很难不把情感描写归为安兰德的弱项,除非你真的可以理解,反正我不可以; 3.最有感觉的是官僚机构以为写的就是…; 4.无论如何,你还是会为其中喜欢的段落,为身为听过高尔特演讲的灵魂角落的自我感动而感到高兴; 5.结局告诉我们,美帝是会自寻死路的,西方是要没落的,斯宾格勒阿姨诚不我欺。
  •     这是应该是我看过的 最厚的一本小说,感觉看了一部长长的美国政治大片,很精彩
  •     因为国内实在是稀少,在次之前,我错过第一版的高峰。我在看完此书的读后感时,当即决定买了,可惜那时各大网站到处缺货,心里实在遗憾的很!不过,还好,一到新货的,我第一时间就买了,很兴奋啊!她的源泉我也订了。厚厚的,但是抱着真温暖啊,我觉得书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好书,它给人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伟大的作品!值得懂它的人收藏,就像一把宝剑,只有识货的人才配拥有它,从而发挥它更大的价值。应该庆幸,她的书国内有译本!所以不要太苛求翻译,英文好的就看英文,英文版的我也买了。关于内容,我大部分认同她的观点,这本书自然也有硬伤,但是总体来说,依然是灼灼生辉的!妈呀,俺真喜欢!都舍不得推荐给别人嘿嘿
  •     弘扬自由资本主义,非常有意思。不喜欢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毁灭者”们创造的科技过分夸张,二是长篇大论的说教给角色的神秘感大大减分。总体来讲,没有《源泉》那么讨人喜欢。
  •     比想象中还要厚,字还要密,看着很踏实,内容绝对没的说,比圣经好看多了
  •     看了不到十分之一,准备弃书。本来就是一个拧巴作家写的拧巴小说,更遇上了不说人话、糟糕得令人发指的翻译,让人忍无可忍。豆瓣评分竟然还8.7,真是活见鬼了。建议大家不要再碰这个1400多页的垃圾——要读也去读英文版吧。
  •     书还没看多少,但是封面的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大家都在说just be yourself,但是又经常陷入各种他人或自己做的泥淖里,对生活百般询问,千般苦恼,其实,看开了,放淡了,自己随心,真的就是很好的了。
  •     西方文化基于人性本恶
  •     比源泉啰嗦了许多,但还是好看的,思想吸引人,就算是大面积的教诲也还是吸引人
  •     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经典之作
  •     马克思没解决的,安兰德也没解决,恢弘的资本主义英雄史诗,即使过了60年,人们还是和书中一样,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     安·兰德的书每一本都想读,之前在刘瑜的书里读到了安·兰德,就像看看,现在读了阿特拉斯耸耸肩,又想读源泉了。
  •     终于读完,直接把全书精髓的60页演讲跳过,太啰嗦了。作为小说还是可以的,但从头到尾都在不断啰嗦灌输的价值观,却让人不寒而栗。这不是自由主义,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法西斯。
  •     200页初步印象
  •     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     书中的描述挺吸引人的,发人深省
  •     刚到手,忍不住来吐槽。上册装订线已经脱胶破损了,我估计看几章就会散掉。已申请退换。
  •     非常智慧地阐明了,财产私有对社会的巨大作用,揭露了所谓的,同情心而来的,人人平均主义,财产共有等的罪恶滔天。所谓的高尚道德都是不讲理的表现,社会的发展只有靠讲理(理性)来推动。如此深奥的哲学道理,用一部小说轻轻松松表达清楚,实在难能可贵。
  •     我赞同书里的观点,并且开始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去发现自“自我”这个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人应该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光荣,为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感到光荣,我们生来为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
  •     想象力丰富
  •     前半部还不错,从降临Galt山谷那章人设剧设开始崩,John Galt三个小时的演说教条的让人受不了。整体来说,这个“空想资本主义世界”虚构了社会主义的完全反面,思想意义比文学意义强些。
  •     这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小说,虽然越往后看越扯,但看完确实酣畅淋漓,非常过瘾!永远为自己而活!
  •     看完之后,对现实生活开始保持警惕。
  •     再高的评价也当之无愧!
  •     虽然很多观点不接受 不过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     书本外面有塑封,书也比想象中的厚实,还没有打开看不过第一印象很满意。就是快递把外面的箱子弄得有点破,而且送达过程中问题多多,导致整个购物过程非常不愉快。ZMKM应该算是史上最垃圾的快递了。
  •     1.人是为了自己而活。2.理性至上。
  •     又啰嗦又长又厚,但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关于个人主义哲学观的好书,怪不得说读懂它能一窥现在美国执政这帮人的价值观。btw,里面的写作手法,无数次它是认为咪蒙们的鼻祖
  •     先看了电影
  •     听说是仅次于《圣经》销量的一本书,已经买了《圣经》,当然不能错过第二套,读了点开头,翻译的不错,书的质量也很好,perfect!
  •     当天收货 书挺不错的就是扉页有些破损
  •     一记耳光
  •     少女心爆棚的总裁文儿~
  •     狗屎一样又臭又长的小说。作者构建了一个三流的充满矛盾的世界观,写了一个四流的故事,宣传了一套二流的价值观。既没有乌托邦三部曲的发人深省,也没有对现实的反讽,更不用说提出解决建议(且不说她的建议是不是有价值)。通过社会崩溃让无数人死去的想法和种族清洗有什么区别么?安兰德女士现在怎么看待她在几十年前写的这堆垃圾?
  •     第一次对一部作品被鼓吹而如此心寒 这种宣扬才能的纳粹主义如果有人真的发自内心同意那这个世界对于真正的人类太可怕了
  •     非常对口味,精英主义的典范,作者不遗余力的歌颂创新,并构造了一个寄生虫无法自理的理想国。有些人生存靠诚实劳动,巧思创新,有些人则是靠搞关系,本身没有产出。精英三人组弗朗西斯科、达格妮和里尔登,构成了全书的基调。里尔登发明了比钢材更轻更硬的里尔登合金,达格妮则用里尔登合金构建了伟大的铁路系统,铜矿大王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寄生虫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到处搞破坏,既坑坏人也坑好人,势将精英都逼的无法生存,遁入山谷,让剩下的寄生虫碌碌无为而死,或者改变成靠自己双手生活的人。文中的金本位体制有点滑稽。均等法案引人深思,没有金钱鼓励,精英是不会无偿工作的。金钱至上在此变成了真理。当然,精英三人组乱搞也相当吸引,我是很欣赏安·兰德的文笔,到底是怎么把达格妮见一个爱一个的事描述的这么美好的。简直是女权主义典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