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532732463
作者:苏珊·桑塔格
页数:161页

作者简介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书籍目录

篇一 作为隐喻的疾病
篇二 艾滋病及其隐喻
译后记

内容概要

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彼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疾病的隐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条)

  •     你经历了一件事,却觉得它不该在此时此景发生,事后你又认定这突然的发生似乎是一种必然。阅读苏珊-桑塔格这本小书的过程便是这样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一本“易懂”的社科论文集,易懂是指作者以一种片断式的写作方法来论述并分析问题(桑塔格向来反感那种高堂讲义式的论文),它并无“论文”那样严谨的程式化结构布局及详备的注解,但它所呈现的内容却如此具有内在连贯性与逻辑性,从对现象的不断揭露到穷尽式的细究与批判,再到最后的反思,整个过程完全付诸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具体而微的实践”,这样的写作方式产生的效果便是论证严肃问题的同时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这让你时刻体会着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对公共事业的专注用心,并对这位“美国公众的良心”肃然起敬。全书由两篇论文构成,第一篇《作为疾病的隐喻》呈现了结核病与癌症等这些人类的普遍疾病被隐喻过度阐释并贴上了诸多符号标签的现象,如:结核病:雅致、敏感、忧伤、浪漫、柔弱,是活力过分消耗的疾病。癌症:冷酷、无情、畸形、混乱增长,是能量失控的疾病。梅毒:羞耻、粗俗、渎神、是不正当性关系导致的群体泛滥的疾病。鼠疫:社会混乱、污染、反常的瘟疫。麻风病:社会腐败、道德败坏、邪恶、惩罚性的瘟疫。第二篇《艾滋病及其隐喻》创作于后,是作者对如今被看作世界性灾难的艾滋病及其被加之于身的诸多隐喻的解读与批判,是对前篇的补充。作者论述了种种隐喻加之于疾病的过程是如何随文化(意识形态)与科技(医疗进步)的时空发展而不断产生并变化,又如何由一种疾病继承进入另一种疾病(曾经不治之症的传递给当前的不治之症,曾经蔓延流行的传递给当前流行)。这诸多的隐喻加之于病患便造成了对其无形的道德谴责与社会压力,将本来的受害者变成了负罪者,让他们蒙受远比疾病本身更大的痛苦。曾患癌症并经长期治疗的桑塔格所做的便是将鬼魅般萦绕在疾病之上的那些隐喻影子进行彻底曝光,还疾病以疾病本来的面目。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桑塔格并未以叙述传记或文学手法为历史记录增添一个第一人称的关于病症、哭泣、受苦又到安慰,宣讲勇气的励志故事。在她看来“一种叙事似乎比一种思想的用处要小”,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由个体到整体中剥离出的东西,一种不是演义的意义与思想。这也是一个思想家不同于文本家的超然之处。桑塔格说反对阐释为的是“平息想象”,而非激发想象,虽然所有的思考都是阐释,但并不意味着反对阐释就一定不正确。在疾病这一关于身体的自然现象中,只有消除与抵制隐喻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才能还病患予公正。而病患在这诸多隐喻阐释带来的巨大压力下,要学会正视疾病:不论是癌症还是艾滋病,就当它是一种病而已,尽管是一种重病,但也不过是一种病而已。它绝不是上苍降下的一种灾祸,不是老天抛下的一种惩罚,不是羞于启齿的一些东西,它没有“意义”,也不一定是死亡判决。这不是一本写给患者及其亲友的安慰书,它是写给每一个公民的告解书。………………………………分割线……………………………………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产生了另一种欣喜,那就是这本小书竟然可以是“与结核病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关于瘟疫流行病的文学作品”诸如此类标题的目录书单。难道不早就该有这样一本书出现吗?而今的幸运便是你被它“选中”。粗略整理如下:结核病部分:《阿尔芒斯》(一八二七) 司汤达 “男主人公的母亲拒绝说“结核病”,因为她担心一旦说出这个词,儿子的病情就会迅速恶化。”《魔山》托马斯-曼 “年轻的汉斯•卡斯托普通过考试后,在赴汉堡一家造船公司任职前,去达沃斯疗养院看望患结核病的表哥,在那里盘桓了三个星期。在他“下山”的当口,医生诊断出他的肺部出现了一片阴影。他于是在山上继续呆下去,一呆便是七年。”《波希米亚人》《茶花女》维欧莱塔之死《时间与河流》托马斯•沃尔夫《汤姆叔叔的小屋》小爱娃之死《董贝父子》、《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狄更斯《爱情故事》里克•希格尔《背德者》纪德《鸽翼》米莉•希尔之死《前夜》屠格涅夫《长夜漫漫路迢迢》尤金-奥尼尔《悲惨世界》年轻妓女芳汀死因癌症部分:《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黑天鹅》托马斯-曼后期作品《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霍乱部分:《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屋顶上的轻骑兵》梅毒部分:《群鬼》易卜生《浮士德博士》《蒙巴那斯的布布》查尔斯一路易•菲利普鼠疫部分:《鼠疫》加缪《十日谈》薄伽丘 故事的大背景麻风病部分:《克莱西德的遗嘱》克莱西德的麻风病《危险的关系》德•梅托耶夫人之死……………………
  •     疾病不仅是有利的,还是可以的。因此艾滋病不是政治高压的结果,因此不能够为了艾滋病而消除性,因此应该洁身自好,没有淫営之心,因此我们将之称之为淫営,因此不要废除这些可能产生这种疾病的结构,而应该将这种疾病消失在人群中。未来的疾病不仅是心理疾病,还没有肉体的疾病 ,肉体的疾病将消失殆尽,因此没有了精神疾病就是健康的,因此精神疾病是主流,因此不能够为了精神疾病而消除任何的器官,但是心除外。因此我们必定将心拿走,因此我们是神。
  •     读的很艰难,读懂的不多,现在还有留下印象的大概就是:成为隐喻的疾病,不再能回归正常的含义,任何场景都带上了隐含意。也就是说,从疾病中抽象出来的意象,将一直附加在疾病之上,挥之不去的干扰着正常的场景。书分章节了,可我没能感受到章节之间的演绎或者归纳的关系,我读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论点与例证,一个又一个意象,一个又一个干扰,却找不到自己的理解。看的好辛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患上了听课焦虑征,对数理分析实在提不起兴趣,还是看到充满感情的文字叙述身心更加愉悦。久闻桑塔格大名,今天才完整地读到其作品。加诸疾病之上的道德评判或政治态度比疾病本身更能杀死一个人。“反对阐释,平息想象,剥离意义”。
  •     读了又好似没读,不懂又好像懂了……一点点
  •     特别特别的妙。大二的时候因为写一篇论文看的书,关于肺痨的解释特别的棒!!谢谢苏三桑塔格我才能拿a哈哈哈!!
  •     疯癫与文明。不过更好懂一点。
  •     作者真是旁征博引,觉得有些话说得特别有道理,看得出译者也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总是要跳出来讲解一番。 我得了侵袭性牙周炎以后,对我造成最大困扰的倒不是牙齿功能性的丧失,反而是想象到别人对这种病的看法,附加于疾病之上的各种观点。比如老掉牙(其实年龄跟牙齿寿命没有关系),比如美国社会认为良好的牙齿是地位的象征(因为看牙医很贵)等。 这种心理困扰真的对于患者来说并无助益啊。 #豆瓣阅读#
  •     重复的部分太多了,不过靠它拯救了我一篇essay……
  •     “一个东方医药行业的学生有点看不下去…” 既不太了解西方的确切态度,聒噪的似乎都是文学家,有人听听医学界的吗? 又不理解一个外行的想法,最危险的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同时觉得批评文学要写好真是需要好底子。 想说的是好的,却没能说好。
  •     科学祛魅,疾病使人倒退,但并非是疾病本身的恶果,而恰恰是人们的想象作祟。
  •     疾病隐喻背后是不同文化权力之间的博弈,对肺结核和艾滋病的盲目崇拜与憎恶实际上暗含着文化权力对个体的规训,权力/知识再次配合得完美无瑕。因而与其说疾病是上天对身体的惩罚,倒不如说是权力主导下社会集体对穷逼、同性恋、他者等等社会边缘族群的迫害。
  •     書寫沒有體系,就是桑塔格的病中隨筆。核心論點挺無聊的。好疾病與壞疾病兩種隱喻,肺結核是靈性化的、優雅的病,而癌症、愛滋則是道德審判,而很多人將生理疾病視為心理疾病的延伸,讓內疚感回歸,對疾病的看法走向唯心,根治疾病的根本在於根治心理問題。如此而已。
  •     看在第二篇的份上勉强打三星(真的很勉强),第一篇也写的极不好。收录了《疾病的隐喻》和《艾滋及其隐喻》两篇文章,完美诠释了如何把一篇文章就能说完的东西啰嗦成一本书。观点够多但论证严重不足(尤其是第一篇),也没有从隐喻入手去剖析背后的现实基础或是话语权力。文风真是像极了早期福柯,但无论是分析论证、理论构建还是文献呈现都和福柯差太远了(即便我并不是很喜欢早期福柯)。
  •     第一篇《疾病的隐喻 》重复过多。第二篇论述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桑塔格作为曾身患癌症的人来说,相比普通人,对癌症以及死亡的感受更为深刻,直接触及人的思想要害。
  •     年代有点久远,有些知识稍微有点过时,但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医学人文著作
  •     好啰嗦,不知道中心思想是啥...
  •     不适合用kindle阅读,但也不想再看第二遍。
  •     分明察觉到这绝对是一本好书 但毁在了狗屁不通 充斥着拗口长句的翻译里 保守估计只理解了40%的内容 更让人火大的是2014年的再版竟然仍由同一个人翻译 当心虚的人们试图解释一种不确定不被控制的未来时 疾病变成了一种唾手可得的隐喻
  •     她好啰嗦,很多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     结核病所造就的文雅、精致和敏感,那是有大量时间的文人爱用书信或文章表现出来才赋予。对于每天匆忙赶交通上下班的人来说,在间隙的时间里通过消消乐娱乐八卦新闻来打发时间的人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生命耗损在无输出的生活上,哪有什么精力去感概结核病带来的苦难呢?结核病伴随着躁郁症般的症状尤其符合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在知晓时日无多的前提下,便会无所畏惧的剖析自我,批判生活了吧。在人人都中庸的社会环境里,结核病的病理让人有机会如此。
  •     怎么可以用文学作品来解释科学?不接受这样的方法论。论点也有一些并不喜欢...综合起来好像就是一句“反歧视”。如果把观点带到文学作品中还算有点意思。
  •     杀死病人的舆论。
  •     从文笔到内容,太嫩
  •     一种病演化为一个文化意象,我感觉还是有很多感性因素的,人们的反感程度和反感类型往往取决于对这种病的第一印象。中国有个成语叫“心宽体胖”,把外貌、疾病等感性特征作人格的表征有时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译者很好,五星中至少有半星是打给TA的。
  •     3.5,难得不说空话的桑塔格,癌与肺结核的隐喻与偏见。
  •     看了微博上读书牛人推荐来看的。很惊艳,本以为这样的内容我很难读下去,真正读起来反而有些期待。作者掉书袋真的很自然,有广度也有深度。 关于内容,当面对无法解释和无法控制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选择通过赋予意向来解释,例如美化疾病,或者丑化疾病。而另一方面,这也成为权力控制人的一种方式。当疾病不再是一种可以通过理性的信息解释、而需要非理性的信息才能被接受的时候,这些信息的力量比疾病还要具有很强的能量。如何吸收、转化、释放这些能量,是人们对于疾病需要思考的。
  •     社会和历史给疾病赋予了太多的隐喻,使其不洁和压抑,这种文化对患病者是不公平的。不是看这本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语言是一种制造情绪瘟疫的病毒,除了变来变去,我们没有传统。
  •     我们的文化总是对疾病讳莫如深。文学作品中对它进行的模糊化或转喻更甚。
  •     唔,对于未知的疾病,我们不应该赋予它过多神秘的感情色彩,而是应该积极的正视它。虽然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让我们好的更快一些,但我们不能反过来。
  •     对疾病的社会印象和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 可推
  •     感慨于她的卓见和远识。
  •     不好读,但是挺好的,引发思考。
  •     启发性作品。“使用癌症隐喻,就是等于在说,这个正在事件或这种政治状况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邪恶,是一种无法改变的邪恶。这样,它就大大提高了指责者的本钱。”“把某种现象描绘为癌症,就是在煽动暴力。在政治话语中使用癌症意象,就是在怂恿宿命论。”说的就是直男癌嘛。
  •     3.5 第一篇《疾病的隐喻》内容重复太多 过于累赘 营养度不高。第二篇《艾滋病及其隐喻》在“archeologie”上下了很大功夫 论述也清晰精辟 相对第一篇好太多。 很少能一气呵成读完这种书,但大概是因为妈妈的关系,这次居然读得很快很流畅……桑塔格以一个ex癌症病人的身份来写这个论题 确实很直截了当地击中人们思想要害。“对疾病的隐喻无不反映我们对死亡的阴郁态度,对成长问题的鲁莽草率”不过,归根究底,隐喻的存在从来不是诸如时间/发展进程/医疗水平/社会大环境 此类的表象能够解释的,它只是人类对待未知最古老原始的恐惧不安,是人性的一部分罢了。
  •     苏珊·桑塔格说她的写作目的是平息想象,而不是激发想象。当有关疾病的思考都倾向于不断扩大心理疾病的范畴,艾滋病打破了防御的“自利”策略,性生活的“自由”再度被拉回到社会语境中,与这个世纪特色的“牵挂未来”的心理习惯和智力堕落遥相呼应。尽管如此,身体不是战场,我们都没有被授予权力不择手段地反击。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对艾滋病的军事隐喻。
  •     不好读,但真是精准啊。心情不好不想写评论了233
  •     刚看了一篇。感觉翻译的一般。我当作有趣的历史来看的,在这个层次上,作者旁征博引我看的很爽。最后作者呼吁消除不恰当的疾病隐喻,虽说不现实,还是很有一种大爱的精神在里面。
  •     本来以为是社会学方面的书,一看发现是本文化批评,那种旁征博引一一对应胡扯八扯的感觉又回来了。深度不够,还是去看源头Foucault吧
  •     浪漫,前半部分疯狂
  •     之前读过,有些刺痛人的地方但也放开了。今天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才感到斗争的强度和挣扎的痛切╮(╯▽╰)╭哎我是个感性的人……
  •     看起来好累,所以没看完。基本上两篇文章,可以看前三分之一,然后直接跳到结尾的一段,感觉也不会损失太多。
  •     会玩儿
  •     蛮有道理的,也做了点笔记,但是直到快结束都还在论证同一个问题……
  •     译者存在感太强了,跟弹幕似的。
  •     杂乱
  •     疾病的隐喻确实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焦虑,但也伴随着一种自毁的驱力。
  •     “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 本书想阐述:疾病带来的胜利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思考一:隐喻是无可逃避的,反对隐喻的同时也难免落入隐喻的陷阱。正如意义是不可逃避的,因此反对阐释的同时其实也在阐释。本书的知识考古体系不是很严谨。 思考二:我一点也不想知道隐喻和背后的权力话语。它们总是用不那么可亲的语言煽动内心对这个世界美的解构和质疑,这种感觉糟糕透了。我只想单纯欣赏美,不需要知道背后。
  •     Susan sontag是絕對真實的。作為一個政治哲學家用行動貫徹自己的所信。患病的susan用理性演繹疾病的隱喻來消解這份隱喻對於自己的包袱與壓力,演繹疾病的隱喻最終的目的是治療疾病
  •     没有大病过,不能即时体会隐喻的,就是陷在文字和段落的感觉。甚是佩服一句话颠过来倒过去怎么都能说
  •     就烦西方这种无病呻吟牵强附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