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书评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5805504
作者:李银河

李银河老师的天真和坚韧

李银河老师是正经研究社会学的学者。2012年退休以前,头衔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印象中的学者文章,要么是眉头紧锁的指点江山,要么是正襟危坐的艰深理论。李老师不一样,感觉特别天真。这可能和她的文字质朴坦白有关。对文字有较高审美要求的人,甚至觉得李老师的文章太过白话,不够优美,甚至絮絮叨叨。确实各花入各眼。我自己觉得,正因为白话,没有过多修饰比喻,才觉得和作者的距离更近。好像李老师是个真真切切的在你身边对着你说话的人。 观点直接而坦白。很少迂回曲折,很少隐瞒避讳。天真太少有。尤其是成年人,世故容易,天真难得。对真善美这样的价值保有真挚的追求。我羞于和旁人谈论理想,谈论真善美这样的话题。我自己都觉得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到荒谬可笑。但是我内心还是希望有人可以大声的,理直气壮的,说出对庸俗世故的厌恶和对艺术审美的追求。李老师同时也很坚韧。在书里,几乎每隔几页就要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就像在悬崖边散步,或者像是参加西班牙斗牛节。一方面,你肾上腺素飙升,心脏扑通直跳,你会前所未有的感觉到生命的宝贵和自己真正的存活。但另外一方面又会面临直接的生命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安全甚至是生命。通常要么是太幸福,什么都有的人,如释迦牟尼;要么就是太痛苦的人,感到人生毫无意义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一不留神踏错一步,坠入深渊就容易万劫不复。得出生命短暂,本无意义的绝望,虚无主义。李老师的边界一直保护的很好,能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仍然保持希望,生命力,喜悦。既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渺小,同时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发挥享受最大的价值。想来李老师的生活,是幸福的,心灵很健康,乐观,满足。读李老师的书,心情总是特别好,也特别受鼓舞。就像是有一个充满乐观单纯的朋友,通过文字把自己身上的勇气喜悦传递给我,让抑郁的我也变得勇敢、真实的去生活。

推荐

李银河最值得读的作品。据说,书一出版,把那些嫉妒小波的人气晕了哈哈哈!李银河最值得读的作品。据说,书一出版,把那些嫉妒小波的人气晕了哈哈哈!李银河最值得读的作品。据说,书一出版,把那些嫉妒小波的人气晕了哈哈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哲学

看这本书之前,还真的对李银河没有过什么了解。这本书是我们几个同事去参加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讨论会的时候,中国移动送的小礼品—每人一本书、一个中移的公仔。每个人的书都是不一样的,这本李银河的作品本是我同事的,因为之前看王小波的随笔散文,所以知道他的妻子叫做李银河,就对这本书发生了兴趣,遂借阅来看。想知道王小波这样的怪才会娶怎样的女人为妻并与其共度一生,要知道,男人的终极品味体现,就是他身边的女人,他的妻子。看作者简介,第二句话就是“王小波之妻”。开始不自觉的带上莫名的嘲笑。想起文章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当时自己刚出道那会并不知名,跟马伊俐出席公众场合别人总是介绍他说,“这位是马伊俐的老公”,这让文章非常不爽,觉得自己被小觑,靠着妻子挣名声,于是暗自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以后出席公众场合让别人反过来说,“瞧,这是马伊俐老公。“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因为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但在简介的第二句话中,我多多少少对这样介绍李银河有点心存疑惑。然后读了她的作品,又发现李银河那也不是完全的靠着丈夫的名声才出名的。她本人也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出版了不少书,大多关于两性,婚姻,同性恋、人生意义的追求、社会研究等比较偏僻的话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犀利的见解。先不谈我自己是否赞同她的这些见解,但在当时的社会有人愿意借着正规学术之口去讨论研究这些令常人不以为意的话题的勇气,就已经足够嘉奖的了。书的内容,是由几十篇的散文随笔构成的。大多数写于李银河的晚年(我自己估计的),因为很多散文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回忆王小波与她的的感情生涯,回忆文革时期的动乱,回忆自己的家人与亲朋好友,也有一些是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以及李银河对各种哲学,各类哲人的理解,整体上还是偏向于由这些哲学如何过渡到自己的生命哲学--简单快乐的生活,不浪费时间生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生命生活要持续思考,不断进步。最后,我觉得此女是勇士,近些年来在网络上对一些热议话题大加评论。欲望上海、艳照门、张艺谋,哪儿热闹往哪赶,透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有一说一,死毫不含糊舆论与媒体,要说她是中国20世纪先锋女权主义者的领军人物,那是毫无疑义的。但要跟其夫王小波比,又不可同日而语。俩人是夫妻,难免会对二人作比较。简单快乐的去生活,把快乐看作生命中的第一要务。跟我自己的生命哲学倒是有点契合的。也赞同不要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感兴趣做的事强硬逼迫自己去做只会事半功倍这个观点。对叔本华,尼采,伊比鸠鲁等人的研究倒是未见有多深邃,不过记住了叔本华的“生命的摆钟”的理论。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面对生活的方式原则,不必刻意向谁靠拢,跟谁学习,有自己特色的风格才是zui真实完整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学些借鉴也不是不可,不要照搬照抄就行。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思考,消化,直至完全融合到自己的理论中,不漏痕迹的拿来主义和自我融合创新,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么写只是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只能肤浅于字面含义,我知道以我的资历本不够格谈批评或者欣赏,但看完之后不留下只言片语,又觉得是对作品的辱没。不过已经不打算持续再看相关的内容,因为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有那么一点小的排斥,觉得字面上有些矫情和做作,眼界不大,气度不够。至少不能跟我读王小波的时候有一样的激情和共鸣。可以不喜欢,却不能不尊重。所以还是写了点字,算是有所得。

饶了自己

《饶了自己》(选自《我的生命哲学》)在酷热的日子里,深切感到生命的丑恶。外面有单调的蝉鸣。好像在憋雨,可是怎么也下不来。老天一定憋得肚子胀胀的、疼疼的,什么时候才能痛快淋漓地宣泄一下呢?常常在想写作的事。我感到,小说是写不了的,写小说必须心有郁结。无论是阶级的、贫富的、性欲的,必须有郁结,而我恰恰是没有郁结的,所以没有动力写,硬写也是写不好的,至多是苏珊桑塔格和村上春树那样知性的理性的东西,而没有感性的东西,不可能好看。看了福斯特的《莫瑞斯》,更痛切感到是这么回事,他的欲望受到压抑,很痛苦,感觉于是变得敏锐。虽然对同性恋的恋情不喜欢看,但是还是能从纯文学的角度受到吸引。试问,如果他不是欲望受到压抑、挫折和折磨,能写出来吗?能有动力写吗?现在我被说成是“那个写博客的人”。这就是对我的人生的评价吗?我感到痛苦无奈。可是世界多么大呀,无数的人,古往今来,前仆后继,在茫茫人海中能被人知道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生下来,活几十年,然后死去,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不管是因为什么,我的生命比许多人更有滋味,更精彩,我可以窃喜了。有人说,我写的东西就是简单的分类。我是挺受打击的。可是扪心自问,他们说得也没什么错。基本事实的描述,一些新观念的引介,这就是我做的事情,现在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虽然别的人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主要是我才力不够,而且给自己定的目标太低。只是跟周围人比,觉得自己还行,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总记得当年刘索拉说的:本来自己不怎么样,可是一看周围,没有比自己更好的了。所以她才出国去寻找真正的高手,想做真正比较高明的东西出来。我就是没有她那么高的志向而已,满足于跟身边的低手比比就饶了自己了。于是,轻轻松松、浑浑噩噩地渡过了一生。阳光下,树叶映出一种透明的绿,沁人心脾。满眼的翠绿与金黄。我想天国的大门也就是这样的吧。想到奥勒留关于要少做事情的话,觉得很解脱。但是说起来容易做着难。积习难改啊。过去所受到的珍惜时间的教育已经融化在血液中了,只要有一会儿空闲就有负罪感。其实节约时间的确会使生命显得长些,但是长些又能怎样呢?最终还是会归于寂灭。每当这样想时,心情就会平静下来。我的心一片沉寂。我现在只想快快乐乐平平静静地渡过余生,不期望惊涛骇浪,也不期望什么更大的成就,就做一个社会的“看门狗”好了,剩下的时间懒洋洋地晒晒太阳,听听音乐,了此残生。

“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上月初,在网上不经意间看到消息,说李银河出版新书,书写自身的“编年史”,回顾一生历程(当然了,她是1952年生,去年才刚退休呢),还谈到了自己的初恋和失恋后有割腕自杀的想法。我以前就在期待她的自传,这回突然得知竟已出版,兴奋得要乱扭,立马就订购了一本预售的签名本。不过这书让我等得好苦,一直没到货,足足二十天后我才拿到手,而且还不是那种亲笔的签名本。要是我的书上有作者“某某同学 惠存”或“某某小友 雅正”之类的题字该多好啊。  书中不少篇章选自作者的博客,常看其博客的读者可能会稍稍有些失望。我也爱看她的博客,而且是从最早的开始看——比如书的开篇“我的心路历程”,便是最早的几篇博文。我去年细细读过,很受触动,尤其是稍后面的部分,也就是关于“为什么”“美”“生命意义”的叙说,毫无伪饰,像是低沉自语,又似娓娓道来,是直抵心灵的。  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反复想到生命、存在、死、自杀、宗教、绝望、虚无、孤独这些沉重的语词所代表的事物与感受,不由自主地苦苦思索“人生有没有意义”“怎么活”“到底做什么”这些问题?或者说,在怎样的时间点,这些问题会不期而至地降临到一个个体的身上?  作者直言从很年轻时起,虚无主义对她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大到令她“胆战心惊”的地步,“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有周期性的起落,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生存意义’的危机。在情绪低落时,就会有万念俱灰的感觉”。我出生在1990年,作者是我父辈年纪的人。我没有她17至19岁时写血书“请命”后在内蒙兵团屯垦、精神几近崩溃的经历,也没有吃过肉体上的多少苦。然而仿佛命定,类似作者的感受,我也在哪一个节点上遭逢了,且饱受困扰,而此前我不曾想到。所以我就有一种“跟她是一伙儿的”感觉。  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读得快了些,这些文字稍慢些、安安静静地读可能会更好一点。最精彩的我觉得是“编年史”,也就是自传部分——我最先读这一部分,中间停顿了一下,两口气读完的,因为后半部主要是谈作者作为学者的一些著述,按年份列出来。虽然已有她的五本学术书,对同性恋、虐恋、性学也都很有兴趣,但我既以王小波、李银河“铁杆粉丝”自居,自然更爱看她早期的成长史和恋爱史。  “初恋”那一节真好看。学军打靶,高大英俊的男孩打了7环、8环、脱靶,而一见钟情陷入“狂热爱恋”的作者打了8环、7环、脱靶,她为这一偶合心中暗喜。其后,打靶归来,居然还收到了男孩递过来的一张画有她趴着打靶样子的钢笔速写小纸片,“心中的狂喜是难以形容的”,“被我当宝贝似的珍藏了很长时间。”再往后,男孩知道了她的小名“三反”,两人还“常常在能躲开人的时候偷偷接吻,吻得如火如荼”。看到这里,会心一笑,自然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想起了王小波。  纪念王小波、回忆爱情经历的那几篇——《悼王小波》《他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小波·时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我们祝贺的对象》《小波辞世十四年》《爱情回味》(好些之前已经读过,这次是重读),以及其他念及她的“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的文字,常显露出一种似水柔情。王小波曾对她说“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至于你呢,你给我一种最好的感觉,仿佛是对我的山呼海啸的响应,还有一股让人喜欢的傻气。……”而看李银河的回忆文字,也让我们更懂了些什么。  李银河是一位学者、知识分子、社会学家,是那么多人喜爱的王小波的妻子,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我们面对的更是一位刚退休不久,想充分享受生活,又不愿停止思考,还想“创造”点什么(比如她一直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写小说)的老太太。她多么可爱啊,王小波说“我从来没有在男人或者女人中发现像你这么可爱的人”,现在仍然是可爱。且看书中《超越年轻和美貌》这篇文章的开头——“在网络上多次被人叫做‘老太婆’,叫人的以为被叫的一定会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扪心自问,自己在刚刚看时还真是受了点打击。但是,把他们的动机和自己的反应仔细想了一下,也就释然。”然后李老师一本正经地敲出“首先想到的是……”“其次,我认为……”。     书中的很多篇章与细节,或许会给每位读者带来不同的感触。这里再说几个我印象较深的地方吧。   ●《让生命欢乐》里写道:“最近有太多的不愉快。忽然想起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释迦牟尼的情景······现在,小波死了,妈妈死了,爸爸也死了;身边有几个亲人病了,癌症;姐姐老了,哥哥刚过了60岁生日,我也在渐渐老去。”平寂、安详又落寞的一段话,读来却是受触动。这篇文章可以和《妈妈印象》《我的兄弟姐妹》参照着读,可以看出作为女儿、家中老幺、一位普通老人的李银河。   ●《妈妈印象》里,李银河谈到了她的母亲李克林——《人民日报》的一位元老,原农村部主任。因为我是学新闻的,自然要了解《人民日报》,也碰巧知道李克林老人——她在改革后曾写过一篇重访大寨的稿子,得了全国新闻奖。文中作者写到,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曾问母亲什么是她心中理想的女性,母亲却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我所写的那些东西都远远不是我想写的。其中深意,自当细细体会。而母亲在革命年代的独立与先锋,工作中对农民的感情,将遗产的不小一部分留作老保姆的退休金,在小书店对不识人的售货员笑称认得几个字的情景也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再是作为母亲的李银河。《壮壮趣事》里谈到作者领养的孩子壮壮。实在是非常有意思。作者在电话这头听到要动眼部手术的小壮壮说想妈妈而在被子里悄悄地哭,自己也止不住流泪;小壮壮做了几个丸子后说“我是大厨师了,我不是人了”;小壮壮被问将来想当什么时,答曰“狗”,因为“小狗多可爱啊”——这些都是动人的细节。而最美的便是小壮壮那两首发乎童真的诗了,一首是在给王小波写信后突然吟出来的——      “美丽的生命    奇异的生命    留下吧”   一首是和妈妈在深圳植物园湖中荡舟时突然迸出的——“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有哪位诗人能写出更好的诗句?     有人说李银河的文字并不美。怎样才是美?书中作者也谈到了王小波曾对她的文字作出评价——很不低,但少了点弹跳起来的感觉。在我看来,她的文字的确是“清通简要”,而这一点已经很难能可贵了。怕就怕我们中的一些人,明明飞升不起来,却要鼓着一股虚劲。鲁迅先生说作文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觉得李银河是一位绝好的实践者。   书的侧页印了“敬请期待《李银河:我的心灵阅读》”的文字,是啊,很期待。     以“智力高王小波十倍”的小波哥哥王小平在《我的兄弟王小波》一书中的话结尾吧。我也不是个诗人,说不出再动人一点的话了——“据我看来,李银河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自信心和不畏挫折的人生勇气,当时她把这种勇气像内力一样灌输给小波,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使他觉得内气充盈,天下事无不可为,好像就要风生肘腋,摩翅云天了。”“他们放弃了平庸的世俗享受,在精神的餐桌上大快朵颐,浪迹天涯,遍历天下美景,处处寻找美的感受,好像要乘着浪漫的云霓翩然仙去。这是我辈尘世中的俗物拍马难及的。”     李银河说:“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我们呢?

想看啊

看来这本书挺受关注的!下午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刷微博时,发现章诒和女士也在推荐这本书。连发三条微博推荐,看来我的眼光不错!哈哈,自豪一把!刚才义无反顾在当当下了单,5本分别送我的小伙伴们!亲爱的们~~~~~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我的评论太短了,

我们都该拥有自己的——生命哲学

阅读《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如果生命是由独立意志的细胞组成,那么生命的诞生就会伴随着无数向往自由的呐喊,成为全宇宙最幸运的发生!阅读李银河先生的生命哲学,感受到其饱含经历世间沧桑半载之后对自由的理解。对于我来说,我向往自由,上帝赐予每个人翅膀愿其飞翔;上帝同时又告诫世人,并不是你拥有翅膀就真正能够飞翔。正如卢梭名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李银河将她的生命平铺在哲学的高度所得到的启示便是你要学会寻找到能够让翅膀飞翔的事物,也就是生活中最热爱最渴望做的事情,并以一种审美的优雅态度生活,将生活雕刻成为一件美不胜收的艺术品。李银河的生命哲学在不断的复数以下几个问题,当然也是哲学的命题;你的热爱?“我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和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的悲剧在于不知道什么事自己最想做的事”。这是李银河的苦闷,同时也是世间无数人的苦闷。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拥有生命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并且执着奋斗一生,便成为了伟大。寻找,是每一个生命从开始就必须完成和持续完成的工作。每一个完成都将伴随生命的升华,寻找到一所好的学校,学业升华;寻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生活升华;寻找到一份挚爱的工作,事业升华;就连在茫茫苍穹迎接了一个更崭新的生命也是一种寻找的过程。如果不能领悟寻找的真谛和目的,生活将变得毫无头绪。那么热爱呢?都在这些无尽寻找中成为最闪亮的部分,唯有爱才能够让寻找变得有意义。你的热爱?你找到了吗?我庆幸冥冥之中我的寻找都将我带到我热爱的面前,成为不费力气便得来的答案,我知足并感恩,于是便全部投入进这些热爱中,于是我感受到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的样子。书中提到外国人不敢相信中国人热爱工作的真实,因为没有哪一个外国人热爱工作,因为他们深知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目标。对于年纪尚轻的我来说,在我还未能达到物质的丰腴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之前,工作就是我的目标,不是为他人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这样说可能是有些功力,但是事实证明即便你不这样认为,也依旧过不去上帝设定的坎儿,年轻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李银河说她的似乎在六十岁退休后才会拥有真正意义的生活,是的,在结束学业之后到结束工作之前的所有时间,我们都处在追逐的过程中,一旦进入,便停不下来。这时候的生活谈不上生活,最多是实现生命交付的基本价值,创造劳动力的价值,优秀的人就竭尽可能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价值确保自己过真正生活的物质基础。退休之后,美好的生活真正拉开序幕,真正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我便摄像我的真正生活:我爱画画,到那时便专门在家里开辟一间画室,临摹我认为最美好的画作,创造我认为最美好的艺术;我爱看书,到那时每天便专门设定看书的时间,专门找来那些感兴趣却没有时间阅读的名作;我爱旅游,到那时便计划着一次又一次旅行,人生在世,一定要行走。现在的我,特别认同和支持父母退休后为自己生活的意义,辛劳一辈子,确实是应该重新为自己活一遍,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最热爱的事!你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个问题也是李银河所着重阐述的,她说“真正内心丰富和强大的认识不需要同伴的,不需要朋友的。相互黏在一起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是精神孱弱的表现。”我一直以为自己没能拥有卓越的社交才能而倍感惭秽,社交网站上的朋友们经常的聚会,姐妹们经常的合照,在不同的地点,为不同的主题,都时不时的让自己心生羡慕。我的朋友多伴是静意上的朋友,没有一起疯过闹过,而是一种平静的分享,分享各自的生活,所见所闻,分享各自的认知和思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直接请对方帮忙理清思路。这就是我的朋友,不多,几个而已,凑在一起不足以开一个聚会;不少,精神和思想的力量让我们最真,也最有意义和价值。李银河说到人这一生,除了亲情,剩下的友情和爱情都是可以选择的。我一直坚信着自己认为的一句话,你想遇到什么样的人,就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唯有提升自己,才能够弥合遇见的缝隙,最终成为他们。爱情是会转化的,任何燃烧都不会持久,唯有转化为亲情和友情才能够继续存在着,我庆幸,对于爱情的寻找,我幸运的遇见了,对于爱情的转化,我们也幸运的做到了,感恩知足!书中还有一句话极为赞成,一个女人要想幸福快乐,必须超越年轻和美貌,必须在年轻和美貌之外还有价值。女人天生拥有两张面孔,形成的过程正好是相反的。美貌随着时间逐渐消逝而消逝,内涵随着时间的消逝逐渐丰腴,在年老色衰之时,女人的魅力就在于内在的修炼,此时的美丽或许超越年龄,超越美貌,超越一切能够让时间腐化的事物而变得更为迷人。在李银河先生阐述的诸多她的生命哲学中,在围绕生命起源、生命自由、内心修炼、情感思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哲学解答,我与其一些观点也不谋而合,生命生生不息,唯有思考长存,对于宇宙来说,生命只是微小到不值一提的尘埃,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则是全部,当生命逝去的时候,思考所流传的价值才真正开始闪光,正如卢梭、叔本华这样的伟人,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下一代就是我们思考的延续,也承载了我们思考的价值!2013年8月13日

知识分子出书,越来越不容易了

不知咋回事,知识分子出本书,越来越困难了。听说这是李先生5年来首出新作。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心自宁。无论是求名求利,还是求别的什么,只要心中还有“求”,就无法到达恬静愉悦的境界。而且有很多东西,越急切地想得到,离你会越远。而当你对它并不孜孜以求的时候,反而会得到。即使得不到,至少还落得一个心情平静。

读《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

我喜欢《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这本书里的小文章,没有章法,随心所欲,开启了我对文体另一种可能的探求欲。当然,其中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也很不错,不过可能是我对这个人感兴趣,所以才觉得有趣吧。这本书里有很多主题反复提及,正可见一个人生命的流动过程,它不是精确的,所以更显真实。比如她对退休之后生活的打算。令人欣喜的是,她多次提到或引用的人几乎都是我所喜欢的人物,比如梭罗、克里希那穆提、尼采、叔本华、福柯……他们的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也是生活在我们左右的朋友,正如他们当中有些人不需要活的朋友。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的许多观念和体验与我的想法相同。比如生存的荒谬感、人生的悲欣取舍、对事物的认识和自我选择、对性的态度……有时候我会自大的认为英雄所见略同,有时却觉得悲哀,或许这只是“一般人对事物的通常看法”。当然,这书里有不少的篇幅在回忆王小波。这是一段平凡真挚常在的爱情。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书就被迷住了,觉得他就像JEEP车某款名字一样——自由客,只不过他另外还装载了智慧、幽默、平等。我是那时候才知道李银河的,虽然十几年来从未读过她的书,当然原因是她大部分的书都是学术著作,而我远在三重门外。

摘至WSJ 李银河专访

您写《我的生命哲学》的初衷是什么?实际上有三本书,一个是人生哲学,一个是读书笔记,从我20岁开始的看的各种东西的笔记。第三本是时事评论,一般都是和性、婚姻、性别有关的。后面两本应该马上就出来了。您的生命哲学是什么?我的生命哲学接近于存在主义,从我20岁的时候就开始想。我从小就是无神论的,无神论的生命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的基本结论就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也像一个哲学家说的:人就是加长版的“蜉蝣”,早上生,晚上死。如果说意义看透之后,生命就是一种冒险。名利最终都没有意义,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就是去冒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这就是意义。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有一种理论我把它命名为“叔本华钟摆”(Schopenhauer's Pendulum)。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人是痛苦的,要挣钱、要劳作。等到所有需求满足以后,就无聊。人的一生就是痛苦在无聊之间摆来摆去。我则选择一种不同的方式,把我的人生当做艺术品来过。影响您生命哲学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并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我从小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很多时候人就像蒸馒头,一屉一屉的,年轻的出来,老了的死掉。我不想这样生活,我就开始看书。我从小就喜欢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他说,生命是偶然的,就像幽灵岛。突然间出来,突然间隐没,很偶然。当你发现生命根本就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你会觉得恶心,会受不了。你的人生观对你的生活选择有什么影响?如果什么都没有意义,我就不会去做没有意思的事情。我不喜欢的事儿我就不做了。我不会想为了上天堂做什么,比如挣钱、救济穷人、慈善,这都不是我所想的。我要在有生之年做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情。可中国人觉得挣钱有意义?最终应该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钱已经挣了不少的人。金钱和快乐是在匮乏的阶段是成正比的。比如基本生存的时候,钱多快乐越多,但是满足生存之后,就不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不能太能理解已经很有钱了还在拼命挣钱的人,我觉得他们比较傻,没想明白。中国还有着强烈的职业伦理?共产党觉得不能有人当寄生虫,而且打击的非常厉害。知识分子、资本家,有一阵子都是寄生虫,而且知识分子都自己觉得有原罪。毛泽东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工人农民养着你们。但我觉得,这个劳动哲学是走到极端了。每个人只要不工作就有罪,这是不对的。稍微闲下来一会儿就有罪,这就太过了。工作就是手段,目的是享受快乐。工作现在变成目的了,在中国。在中国,很多人来不及想生命哲学。对,我觉得在中国特别应该想想。因为西方有宗教信仰,中国基本上没有。所以必须要想这件事。大家都是无神论,那么为什么活着?你对未来的计划是什么?我现在已经退休,因此我想写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东西。我想写的东西有三类:对生活的见解;对国家发展的评论;还有小说。我写的小说几乎全都与性虐待相关。我不确定是否要出版已经写完的那本,它介于性虐待和色情文学之间。我家人说,这对我的名声不好。Olivia Geng / Tom Orlik

喜欢的书。

在作者的自序中,她写道:“其中有大量的内心挣扎痕迹,相信会引起遇到相同问题的读者的共鸣。虽然我的文字主要是灵魂的自说自话,但是如果能对他人有些帮助,当然也会感到欣慰。”这部作品,有许多篇,深深地把我感动了。有的篇章曾在博客上发表过。但印在纸上读,却是另外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学者、大名人,却有着一颗淡泊之极的平常心。

最喜欢其中的〈我的编年史〉一篇

作者李银河在这个编年史中,按年代(也是她的年龄增长)顺序,把主要大事一一撷取,从容平淡地描述那些曾经被大喜大悲贯穿的往事。人到了60多岁,该看开的都看开了,该看淡的也都看淡了。正是这样的超然心态,让这篇文章成为全书精华之一。

刚刚把这本书读完

银河大姐的经历很有点意思。比如,她的初恋,相当帅的一个大帅哥,但是还是分手了,原因是主要是从肉体的吸引开始,最后没有找到心灵的契合。和小波老哥的恋爱吃,初见之下,发现这个人实在是长相让人失望,特别是和初恋相比,那整个是天下地上的差别。可是,最终走到了一起,幸福的过了20年。原因是因为心意相投,心灵的契合。还有,银河大姐这一生,插队到内蒙,那地方是自然的荒漠,文化的荒漠。干过繁重的体力活。后为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学的历史专业。毕业后在报社、国研室工作过。80年代在美国学习了6年。然后回北京工作,北京大学、社科院。她和小波无子女,从书中看,应该是领养了一个小男孩,可是这哥们好像是比较呆,2007年上小学一年级,考试基本50多分就算不错的了。银河大姐的研究领域比较另类。对于性的研究,她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这是她研究的兴奋点。银河大姐是性情中人。她文中所写均是自己心中所思。这大姐一直在思索人生的意义。想来想去,人生确实毫无意义。既然无意义,就好好生活吧。

值得一看

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一个从容、平和、正直的李银河~~

你并不是李银河女士

看了几篇,我就知道李银河女士的无欲无求并不适合很多人当下的状态,无欲无求也是有前提的,李银河女士不需要为生计奔波,钱绝对够花,也已然在自己的领域作出成绩。我也想过跟随自己意志的生活,可是没有物质前提,完全不可能,现代人身上背负的责任沉重,我们说不做竞争的游戏,可你从来不能置身事外,不竞争,便得不到好的东西。想要从容地生活,审美地生活,也是相当挣扎的

若自由了,怎么办?

忙于生计,不是一个自由人,不能做真正想做的。为虚荣心,为理想主义,为社会地位。“真正的生活从60岁开始。”无奈,为了生存耗去了半生;庆幸,她终是自由之人。若我自由了,问题来了:到底想做什么?画画是童子功,学摄影吧。“平庸的环境只能产生庸才。”苦难中的人或被埋没或没有发声的觉悟。平庸的人可以走进苦难,被激发觉悟。这是个人的环境和选择。只观察不批评,好难!有想法,有不同,就会批评!发现,读研究生,越来越难应付。认为,做学问要早。西为中用不难,抛砖引玉不难,可优化实际问题,好难。得不到时最好的,她也一样。命运是享受还不知足?要创造?何德何能!

艺术让人生成为人生

银河先生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读后,有不少共鸣。有了艺术才能去抵消这个无聊无趣的世界,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真善美,是生命中的永恒所在,意义所在,幸福所在。挣脱枷锁,求得自由,为了艺术,靠艺术。艺术人生!

比李银河以往作品都好

以前对这个老太太有偏见,以为她哗众取宠,看完全书感觉是自己太小人了。在这个社会,很难得有知识分子像李银河一样,为了一群和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持续一生奋力疾呼。整整三十年的奋斗,虽然直到退休,她也没能看到中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她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包括她的敌人、对手都不得不承认:她的一切学术观点,没有为她赢来官职、名声、地位和金钱;可是她始终如一地坚持。而另外有些知识分子,却打着哗众取宠的旗号,最终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王小波为什么要娶李银河

“他们放弃了平庸的世俗享受,在精神的餐桌上大快朵颐,浪迹天涯,遍历天下美景,处处寻找美的感受,好像要乘着浪漫的云霓翩然仙去。这是我辈尘世中的俗物拍马难及的。” 娶李银河,此生何求?!(文/王小平) “他们这段恋情说来很有点传奇色彩,大可以加点佐料,写成一篇故事加到“三言二拍”里。李银河可以被写成慧眼识珠的女主角,像红拂夜奔一样投奔了才子小波。这样编织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的处境差别甚大,小波尚隐身蒿莱之中,而李银河已经走在通向庙堂的升天阶梯上。     说起来李银河的父母和我们父母都是八路出身,但此八路不同彼八路,我们的父亲中道折翼,被打入了另册,所以小波和银河在家世背景上有霄壤之别。当时小波在街道厂当一个小工人,处在社会底层,而李银河已然在山西大学毕业,分到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在中南海里上班。     事情还不仅如此,当时李银河年纪轻轻,已经在中国政坛上出了名。当时正是拨乱反正,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她和另一个女孩写了一篇政治文章,被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二版上,前面还郑而重之地加了编者按。这分明是前途似锦的征兆。据小波说,她是全国关心政治的青年的偶像,每天寄来的读者来信要用麻袋装。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换了别的女孩,就是不去攀援高枝,大概也不会和小波交朋友。应该说,在李银河身上存在一种侠女气质,或者说,有一种追求传奇色彩的浪漫情思。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李银河的声名地位十倍,百倍于小波,但她却说她自己算不了什么,小波才是不世出的天才。小波写出的作品,她是第一个叫好者。“太好了,没人能写得这么好”,这些热烈的夸奖极大地鼓舞了小波的信心。     说李银河是小波的最狂热的啦啦队,绝对是一个公允的说法。这个啦啦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在他早年缺乏自信的草创时期。对于一些前程难料,需要鼓起勇气,奋勇直前的人生事业来说,只要把士气鼓舞起来,则大胜可期。据我看来,李银河有着常人难及的自信心和不畏挫折的人生勇气,当时她把这种勇气像内力一样灌输给小波,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使他觉得内气充盈,天下事无不可为,好像就要风生肘腋,摩翅云天了。他们二人都鄙视世俗生活,对市井生涯,特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凡庸小事视为畏途,所以一拍即合,共约要振衣千仞之岗,过一种超脱世情的高尚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在浪漫精神中结合,这就是说,结婚成家了。他们二人都无心张罗俗事,按一般标准来看,他们的日子过得潦草之极,也就是没饿死而已。按照我妈的说法:“他们在一块儿吃什么,吃精神吗?”按照小波丈母娘的说法:“这一对宝贝放到一起,就差给他们脖子上各拴一块大饼了。”我毫不怀疑,他们二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极其丰富,极其高尚的精神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练就了喝风屙烟的本事。     李银河可以一连几天靠吃饼干度日,不以为苦。小波也是得混就混,实在口中淡出鸟来的时候,才动手炒点菜吃。对他们的境界,一般人只能高山仰止而已。据小波说,李银河过日子比他还马虎,有一天,她买了几个松花蛋回来,跟小波说,达令,我们今天有好东西吃了。打开挎包一看,松花蛋早就挤得稀烂,连皮带壳和包里的种种杂物均匀地混在一起。小波虽是丈夫,但轻易不让老婆做一回菜,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厨艺不佳,炒出的菜实在难以下口,而小波的味觉之敏感是举世罕有其匹的。     至于其他家政,也没达到居家过日子的起码水准。有一回我妻子上他家去,小波想泡杯茶待客,伸手去拿厨房餐桌上的杯子,一拿没拿起来,二拿还是没拿起来,第三次运足力气,吱啦一声,总算拿起来了。原来那东西已经被积年的油垢黏在桌面上。如今想来,他们倒是大有孔夫子贤徒颜回的风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没结婚前,他们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八十年代中我和他们一起游过佛罗里达,乘一辆二手车,晚上睡帐篷,白天在树林里捡柴禾举火造饭,倒是野趣十足。     他们二人游完美国,接着又游遍欧洲。买了通行全欧的火车票,住着青年旅馆,为了节省,在早餐的免费面包上抹上厚厚的黄油,吃得直拉肚子,在意大利被小偷光顾,在梵蒂冈差点被从看台上挤落下去,但终于把世界上可看的东西看了个七七八八。     这是他们的精神盛宴的一部分。他们放弃了平庸的世俗享受,在精神的餐桌上大快朵颐,浪迹天涯,遍历天下美景,处处寻找美的感受,好像要乘着浪漫的云霓翩然仙去。这是我辈尘世中的俗物拍马难及的。”

阅读中的感受

银河大姐对于生命的感受,给我颇多启示。她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位我不甚了了的哲学家,让我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生命就是这么短暂,如何渡过?正的读的进程中,能让我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静下一会儿心。期待着阅读到银河大姐的人生经历那部分,可能到时会对她有更深切的了解~~

李银河被无数人骂,却从容不迫坚持自己的学问,内心力量从何而来?

本人LES一枚,曾偶尔知道李银河所居住的小区。但是苦于无缘相见,只能猜测这位近乎英雄式的理想主义人物,是怎样积聚内心的坚定,能在人们的不理解中,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无论如何,她带给我们希望。前天(7月17日)英国女王也签署,批准同性婚姻法案在英国正式合法。不知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的希望。这样的希望,也许很漫长,也许只差几年。李银河帮助了太多的人,寻找到真正的人生。

没有话说的人

李银河老师在文中写到,她曾遇到一个法国女人,这个法国女人想要翻译王小波的作品,她的爱好很广泛,很了解中国文化,也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但是,她只翻译,不写作,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话可说的人”……是啊,谁不是一个:没有话说的人“呢!李银河老师也认为自己“没有话说”,她说她曾看到一句话:“人不到非写不可的时候绝对不可提笔。”所以她不奢望在文学上有多么大的写作,情愿老老实实、请轻轻松松做个欣赏者。过来人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呢?非要去说什么?非要去争论什么?很多时候,这样做过后,八成的人都会后悔,因为事情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但自己的情绪却变得更糟,久久不能平复。觉得没有话说,觉得懒得说话,绝不是不礼貌,也不是自卑,而完全是照顾对方的情绪,同时,也是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思考,与其说那么多无用功的话语,不如多想想生命,多看看哲学。古人不是有话说在前面吗?沉默是金!

遗世独立的精神世界

这是李银河退休后沉寂5年的新作品,在这本书中,李银河抛弃了较为敏感的社会生活领域的话题,转而思考生命,讲自己真实的生活、见解和态度,讲自己矛盾挣扎着的真实自我。她写道:“我们生活在水泥的森林里,打交道的是汽车和飞机。但是在精神上过梭罗那样纯净的生活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在水泥的森林中,我们的精神可以遗世独立,可以追求纯净和美好。”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