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常识》书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057779
作者:[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
页数:518页

我翻译完了中国部分

翻译没什么的,翻译就翻译了,但是还真是不敢发给大家。前两天又抓人了,而且问题就在于,我特么的是国企的,哎。。。对不住大家了,我真的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翻译,而且我自认为比那些导师带着学生翻译的垃圾要强一百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QQ610710476,留下QQ不是要传给你们,喜欢这本书的可以交流,仅此而已。

一个对中国人来说要求有点高的常识

价绍当今世界各国政冶体制。亦即民主与专制两种体制,后者中国人都熟悉,前者对中国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尽管身处非民主国家。但并不影响很多很多人对民主渴望。起码民主一词并不鲜见各种讨论。但是对民主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书中所述的作者视之为常识的程度。基本上,中国人对民主最普遍的理解还停留在民主必乱,民主不适全中国的阶段。一部分人认为民主是种很好体制,还有一部分对民主是种不坏的体制有更深的理解。读完此书必有答案。非常多的国家案例,不同国家实拖民主制度的不同结果,其中不同的文化,国民素质,不同选票制,导致不同的民主质量。

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

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

以邻为镜

本书以面向一般公民的通识教育为目标,从历史沿革、制度建设、文化习俗、沟通模式、争论焦点等五个方面分析和比较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欧盟、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和伊朗的政治体系,试图展现出当代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基本取向。其中前四国篇幅相对详尽,余者相对简单。按这个单子,地球上比较重要的国家都点到了,但没有中国和美国。没有中国的原因不详,不过对中国读者不是坏事。一则有了中国大概就不能引进或全本引进了;二则中国读者对中国政治自有了解,基本知识无需普及,而分析归纳呢,正好作为习题留给那些有心人。没有美国是因为本书的目标读者就是美国大学生,一个隐含假设是读者对美国政体的了解。虽然美国并不单独成章,但很多地方作者直接拿美国的制度或理念和其他国家做了对比。这对中国读者或许是个缺憾,不过也是个最小的缺憾。因为在所有的外国中,显然中国人最为了解的就是美国的政体了。本书采用课本的编写模式,除了正文,还有图表、专栏、思考题、名词解释和参考书目,文字和结构都非常清晰。在全书结尾,更根据之前的内容 总结了50条教训。称为教训是因为作者相信国家之间和公民之间的差异性小于共性,研究其他国家就是研究自己。换言之,以邻为镜,可知得失。-----------镜子里的世界------------“西方”采纳民主制的进程参差不齐,德国迟至二战以后才建立了稳固的民主政治体系。一党独大制在日本、现在的俄国和过去的墨西哥存在着,但他们仍是名义上的多党制。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单一制的(即全部主权集中在中央政府),但所有和中国面积相仿的国家(美加俄澳印巴)都采用联邦制政体(即地方政治实体享有部分中央无法干涉的主权)。而同时,所有这些国家都没有中国那样的长期单一制历史。当前的趋势显示,越来越多的世界观党(秉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某种政治观点的政党)蜕变为全民党(代表尽可能多的选民,立场模糊化),那些可能在选举中获胜的主要政党尤其如此。意识形态成为包装纸,而实际决策都是实用主义的。关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原文照录:“苏联的制度把人们变成机会主义者。年轻人入党以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获得工作上的晋升,成为军队或民政官员。”“在苏联……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运用于苏联社会是党组织最不希望的事情,因为它将揭露一个骄奢的党的精英阶层正在统治可怜的无产阶级。”在法国,为了削减官僚机构,密特朗曾试图建立一个从事行政管理改革的部门。这听起来像是《是,大臣》里的故事。

China?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politics from around the world, Countries and Concepts presents ten accessible and in-depth studies of Britain, France, Germany, Russia, Japan, China, India, Mexico, Nigeria, and Iran.(11版,12版都有中国。为何唯独中国没有中国?)

一本注入了“价值观”的大学教材

这是一本大学教材,不是自己原来以为的政治学专著!但是,这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作者说他在编写教材时并非完全保持中立,认为那样将培养的是凡事总是走中间路线的人,作者自称在教材里注入了“价值观”!可惜,因为是教材,偶买到手后不得不退了,不过,有机会还是准备找来一读;因为是教材,不符合自己的希望,所以给个中评3分——并不是对此书内容的评价哦!!

《国家的常识》——自由知识分子的基础读物

国家做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形态,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本书客观、平和地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思路分析了九个国家的前世今生。读完书我发现,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政治体制都有其特色和历史渊源,就国家层面来说,发达国家的模式不可复制,像个体一样,每个国家走的都只能是自己路。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的基础性知识有助于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世界,以及提供了一个成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可能。

现代公民如何入门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如何爱国。中学时的我曾经为之热血澎湃,心思震荡。大学时目睹世界已经在全球化的魔力下转入了一个磁场,用一本书的名字来说:一切坚固的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穆巴拉克已经是昨日烟云,卡扎菲已经沦为笑柄,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性?什么是国家似乎要重新开始评估。难道说将曾经被称之为利维坦的国家已经成为了现代的落后事物?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国家似乎是有必要重新学习和评估的事物。因为有些人将国家的外延无边际的扩大,而有些人又将国家的的外延无限制的缩小。如何认识国家的实质,如何认识国家的权力和责任,如果将政府,国家和执政党区分开,对于做一个现代的中国公民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目前的中国就处在一种奇特的状态中,一方面中国的国力已经足以立足世界强国之林,而政府也在全力营造作为中国国民的自豪感和大国崛起的舆论氛围,而另一方面中国人移民的人数却丝毫没有减少,焦虑的空气弥漫在中国中产阶级心中,有句顺口溜甚至提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在天朝。其实反映出目前中国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并不强。但放眼世界,其实也并不存在完美的制度,美国人的民主制度是世界标准的民主体系,但是在推行到世界的过程中屡屡受到挫折。而法国,德国,瑞典等国的国家制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烦恼。所谓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人与国家不断的磨合形成的,是始终在演变的。我们要弄懂这个常识就能更好的明白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权力。作者很显然是继承了孟德斯鸠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地理文化这些都纳入了对于国家制度的考量范围。作者通过对各个国家简要的回顾,说明了这些国家目前的制度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作者选择的几个国家包括了欧洲老牌国家,南美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基本上可以代表不同国家的类型,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包括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中,民众和国家的互动过程被得以展现,但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是静态和完美无缺的。每个国家都在发展之中。作者并没有肯定的认为这些国家的制度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作者都肯定了这些国家制度中合理的因素,丝毫没有站在高处睥睨天下的感觉。书中的这些互动过程也深刻的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不需要制衡,因此政治制度上的问题还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公民社会和媒体环境的制衡,而不可能停留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内解决政治制度所谓比较政治学,是当今政治学科中的一个显学。但是有些政治学家将比较政治学作为了一种论证国家战略的工具,比如说亨廷顿和福山的理论,总有给美国的国家战略背书之嫌,但是《国家的常识》这本书尝试着深入浅出的来说明道理,让人能够很快的就理解。中国在十七大曾经提出过政治文明的概念,说明中国已经意识到要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国家需要政治上的现代化。而政治上的现代化离不开优秀的公民,因此这本书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本入门书

书摘

英国England 英格兰Great Britain 大不列颠(不包括北爱尔兰,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United Kingdom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诺曼人把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带去英国->混合君主制(国王与贵族相制衡)->大宪章(限制国王权力,误撞民主制)英国:开创习惯法(英美法系)罗马教皇不批准亨利八世离婚,亨利使英国脱离天主教会,英国国教创立。因此,英国避免了亲教会势力和反教权主义势力的痛苦分裂,使社会和政治的世俗化容易得多。查理一世为了筹备战争,试图干涉议会在税收领域的权威。保皇派和议会主义者内战,后者胜利,查理被砍头。光荣革命: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试图搬回天主教义,操控议会,被推翻。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清教徒女儿玛丽和其荷兰丈夫威廉担任王后和国王。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上下议院,多党制;下议院可对首相进行不信任投票;上议院的贵族和高级法官)+首相内阁制(首相是下议院多数党领袖,可重新选举议会;首相组内阁,内阁与首相同进退)+国家元首(英国王室,威望的象征,维持国家的合法性)英国的党派:工党(左翼,福利国家,促进就业,与工会的关系)+保守党(自由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民主党...;实用主义的政党(寻找中心);政党与利益集团社会阶级观念公学与牛津剑桥投票:阶级和地区;选区,外来政客和安全席位北爱尔兰的问题:阿尔斯特之伤(天主教的民族主义者支持加入爱尔兰共和国,清教徒的保皇派支持留在英国);地方自治?拥有权力的公务员(内阁要更换,但是各部部长是常任官员);冷酷的财政部;行政部门与利益集团(与其控制议会,不如直接找公务员?)英国病:非工作的态度;福利国家的弊病;撒切尔的药方(货币主义,私有化,去管制)英国的种族问题:有色人种(巴基斯坦..)英国与欧洲:欧盟or not?法国在语言学上,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而法语属于罗曼语系。路易十一时,法国封建主义向绝对主义让路。路易十一削弱封建贵族的权力,无视三级议会(法国古老的、已不再使用的议会),建立了皇家官僚机构来增加税收。与英国相反,法国加强了与罗马的联系,天主教会是法国君主制的支柱,胡格诺派教徒(法国的新教徒)被排斥。路易十三统治下,红衣主教黎塞留成为实际统治者,剥夺了贵族的自治权,派出只听命与巴黎的督察官来控制地方各省。,为法国打上了官僚制的烙印。太阳王路易十四加强了政府的集权化和官僚化。他建造凡尔赛宫,邀请贵族入住,法国贵族沦为宫廷中的朝臣。路易十四推行重商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其拥有的金和银,可以通过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而积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监管。法国大革命:为了促进经济,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进行改革。但是他反对代表平民的第三等级与一、二院统一开会。当他屈服时,许多议员已经变得愤怒而激进,他们以自我选举的方式选出了国民议会(今天法国议会的名称)。紧接着,由于对面包价格上涨的愤怒,巴黎人民攻打了巴士底狱,一场革命开始了。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对一个不公正且不受欢迎的体系的改革是极端困难的,常常会导致革命)从自由走向专制:国民议会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遭到了想要恢复绝对权力的国王及贵族的反对,也遭到了来自好战的雅各宾派的反对,他们要求一场彻底的革命。雅各宾派击退了国王秘密勾结的国外王公进攻法国的军队。权力落到了罗伯斯庇尔手中,他因为实施恐怖政治被战友送上了断头台。从自由走向专制:混乱之后,炮兵军官拿破仑领导在意大利和埃及的法军,推翻了虚弱的督政府,建立了政权。拿破仑(民粹主义,莎莉文主义)认为,处于敌对保守的君主制国家包围中,只有战胜一切潜在威胁才能安全。于是他热衷于战争。在与不列颠领导的联军对峙,在西班牙被游击战骚扰,冬天在俄罗斯裹足不前,拿破仑被击败并流放。第二年他卷土重来,并且在滑铁卢一役中失败。、拿破仑被流放,波旁王朝复辟。奥尔良公爵叛乱。奥尔良公爵倒台,法国成立第二共和国。拿破仑侄子自封为拿破仑三世,改第二共和国为第二帝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由于过于自信,德意志人包围了巴黎、义军普通市民夺取政权,建立了短命的巴黎公社。在无政府状态中,成立了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媾和。保守的第三共和国中,法国步履蹒跚地挺过一战。但一战的损失让法国苦不堪言,成为失败主义者,德国在二战轻易横扫了整个法国,期间有维希政权。戴高乐建立临时政府。第四共和国在体制上与第三共和国有同样的弊病,戴高乐因此辞职。遇到非殖民化的问题,印度支那战争和阿尔及利亚的政变,第三共和国摇摇欲坠,戴高乐被请回。戴高乐(为法国留下了喜欢全民公决的传统)要求能制定一部制定第四共和国顽疾的新宪法,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法国的政治体制:半总统制。选民分别选举议会和总统。总统选择总理,总理组建内阁,总理和内阁指导各部。但是议会能够公开谴责总理及内阁,总理被迫辞职。总统的一项重要权力是在国家处于危险时援用紧急状态权力,但这种权力界定很模糊。由于这种半总统制,法国会出现总统和总理(来自议会多数党)来自两个政党的共治情形,从而总理取得真正的权力。法国的议会成为国民议会,分为上下议院,下议院是立法机构。法国是多党制,目前从左到右是共产党,绿党,社会党,中右的人民运动联盟、国民阵线。政治文化的分裂性:法国的保守主义者参与到法国的文明化进程中,他们有天主教的根基和伟大性,他们对法国大革命漠不关心甚至抱有敌意;另一方面,自由主义者和左翼人士则深深地被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所吸引,并视法国为这些理想的守护者。双方维持着相当疏远的距离。法国人对他们的祖国很崇敬,也许是他们高傲的原因吧。政治态度:法国的中央集权化和官僚化传统,使他们深植了一个试图监管一切的全能的国家,他们讨厌美国一样的市场经济。法国人接受的教育是期待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拯救他们(践行“秩序和理性”,理想),然而法国人总是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政府而感到失望(公民群体对冷酷、低效、非人性化的官僚制度非常憎恶,现实)。因此,虽然法国有一种深深地爱国主义,但这种情感是抽象的,并未被带入现实的、世俗且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法国人是世界上最爱抱怨的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正常运行,改革也不能奏效,所有的政府都是勾结在一起的。萨科齐于2008当选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与他的新自由主义政党构建出了一个法国振作起来的理想形象。法国的教育是标准化和死记硬背的。各地儿童的教材都由巴黎的教育部确定。他们的教育风格是冷酷、疏远且不活跃的,与美国大相径庭。表面上,法国的学龄儿童在机械化地消化一种僵硬且缺乏想象力的课程(保守主义的);而在内部,他们接受深层的人文性的内容,在美国的学校被禁止的内容。这种外在顺从和内在自由所产生的紧张,激起了一种利己主义的态度,并且时不时地会爆发反叛运动。公众意义的法国人(在学校、工作中和面对官僚)知道他需要理性、秩序和正式而非个人的规则,但个体意义的法国人爱好自由。所以,法国人在国家层面上往往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又会非常激进。非实用的文科大学,非常好进。而高等专科学校,如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家行政学院,就非常难进。以往。后者像牛津剑桥一样,占领了内阁,直至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高等专科学校的集中培训体现了法国教育中最好与最坏的方面,你必须非常聪明且刻苦努力,同时,你也必须冷静,有逻辑且脱离于普通人。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可能十分优秀,但他们常常缺乏常识和人文精神,可能被教育出冷酷的技术官僚作风(一些评论家轻蔑地称他们为技术官僚,即依靠技术标准来统治的人。)。人际关系:法国人对不属于他们家族的人时常会表现出一种距离感和不信任感。人们对政府保留着一种特有的不信任感。他们害怕“面对面”的人际关系。有些游客觉得他们不友好,但他们总是有所保留且合乎礼仪地对待每一个人,包括其他法国人在内。法国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差距是欧洲最大的,教育体制向中产阶级子女倾斜,社会流动性名不副实,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中的分裂体现在各方面。“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南方”法国在争论什么?大企业对小企业;私有化问题;失业问题;种族问题(来自西非和北非殖民地的占总人口9%的穆斯林人)

了解本质的国家

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九国。在他的视线当中,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现在的格局并不是最终的形态, 民主的制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问题。比如说法国长期的官僚主义。日本贪腐严重,民众过于驯服。德国“共识”模式导致改革难以展开。 但是非民主一定是坏的。就算是苏联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选择的最佳制度与解决方案。此外一系列专栏帮助我们从九国的命运跳出来,去观察民主制度,意识形态,投票选择,还有地理对国家的影响。作者以敏锐的眼光选择的您“比较”专栏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美国与法国总统记者发布会的比较让我们切身感觉到了两国如此之大的政治文化差异。作者的文字平白活泼。让读者一反之前政治书籍的难懂,全面的了解国家的地理历史给现有制度带来的变化,权力如何构成,民众对于政治活动是什么样的态度。政治家与民众,政治家与利益集团是如何互动的。再加上,这个国家目前存在什么争论以及问题。此书让我对之前新闻所谓的左右党之争,首相和总统究竟有何区别有了根本的认识。作者虽然一再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但人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派(可能还有一点经济自由主义倾向),实在是一本比较政治学的经典力作,值得阅读。

了解世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在研究其他国家的同时,也是在研究我们自己。当我们努力尝试客观的认识其他国家的政治结构和运作,了解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民众跟其他国家的差异性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大,我们并没有以前所认识的那么优秀卓越和特殊。不同国家的政治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各个地方的人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内心期望未来中国可以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要再搞革命了,革命真的是给我们没留下多少好的历史经验。

也去是一本好书,但被出版社毁了

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 好好的一本书,硬是做成了一本教材,而且是大开本的,翻看极其不便,不知道是原版书如此,还是做成中文版以后,出版社编辑刻意编排的结果,另外,这套书纸质也很差,印刷时间2013年6月,现在才5月好不好?完全不推荐购买,期待别的出版社能出新的

政治亦可以生动有趣

我只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觉得中学那么多年的政治白学了,因为学校连基本的政治常识、逻辑和思考都没有传授过给学生;其次,虽然本书选取的九个国家不包括中国,但欢迎大家对号入座。1.民主制并不必然会到来,民主需要学习。这一条应是最触动我心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推翻了专制的政府,那么民主制度就会顺理成章地建立,民主就会来临。读完本书后才发觉自己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民主需要哲学、道德、文化、教育、法律作基石,民主制并非必然。一个没有庞大的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国家,即使推翻了专制,到来的不一定是民主制,更可能是威权统治——民主制文明精致,在粗粝的土壤里更可能的结局是枯死。但亦不需要灰心,持续的教育终于有一天会让民主制的花盛开,当然,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更可能需要耗费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看见。跟民主制有关的是选举制度。民主制通过选举体现,而选举未必就是民主的,因为选举可能是腐败的,候选人早就被筛查过,不允许有反对意见的政党参选,等等不一而足。即便如此,只要民众拥有投票权,那个国家仍然有发展为民主国家的潜质。2. 联邦制?单一制?书中的观点认为,国土广袤、民族复杂、语言文化多样的国家适合实行联邦制,如美国、德国、印度等;而国土不大、民族及文化构成单一的国家适合实行单一制,如新加坡、日本等。因为单一制是以牺牲边缘地区的文化独特性为代价,边缘地区因为被征服而不甘,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化被践踏、不被承认而一直对核心区心怀怨恨;联邦制则允许各地保持地方特色,不强求大一统,有助于缓解边缘-核心状态。羡慕联邦制吗?生长于跟中原文化非常不同的粤文化之地,连用自己的母语学习都不能,又见到那些领导既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不在意践踏,不痛心吗?唉,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的趋势是联邦制向单一制靠拢,单一制向联邦制倾斜,以期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既有一个高效的联邦政府又可以保持各州在文化事务上的独立——听起来是一个很美好的世界,(づ ̄3 ̄)づ╭❤~3. 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特殊性本书一直强调,比较政治学就是要破除“独特性”的迷思,在“独特的”表象下,是共通的政治思维——如侍从主义、如当权者与利益集团的交易、如经济崩溃的深层次原因等等。只要把自己国家与情况相似的国家做一个对比你就会发现“太阳底下无新事”。4. 一些摘录。A.“一名使其經濟現代化但是沒有使其政治體制現代化的統治者是在自找麻煩”。B. “大多數俄羅斯人毫不關心民主制。自由的社會、植根於宗教的道德、公民權和市場經濟中的個人成就並不被廣泛接受。70多年的共產主義統治徹底撲滅了它們”,而“共產主義之前的沙皇時代亦不是民主制”。C. “半途而廢的經濟改革,提供了自由的環境,但卻沒有相應的法治建設。如此一來,經濟野蠻擴張後,隨之而來的只能是崩潰”。D. “多元主義是民主制的基石;沒有限制的多元主義則導致內戰”。E.只有把改革/革命成果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最终开出民主制的花。最后,非常建议大家仔细阅读发展中国家的那四篇(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和伊朗),还有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和俄罗斯的政治,非常有趣哦。

从《国家的常识中》看国家发展规律和模式

《国家的常识》说是比较政治学的入门必读书目,语言通俗易懂,很少运用专业术语,我想这也是科普、推及书目的主要特点。本人不是学习比较政治学的学生,纯属对政治学以及其政治思想感兴趣。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几个国家或地区(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伊朗)的发展历史、政治文化、重要制度、互动模式以及存在这些国家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诸如石油国家对石油的控制和处理、民主制的建立、移民政策和种族歧视。这些问题始终在笼罩着这些国家。作者对日本的分析,鞭辟入里,看到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严格纪律和绝对服从,注定日本的公民素养高,但缺乏创新性。军事色彩浓厚,摆脱不了的殖民色彩。通过几个国家的论述和分析,作者得出了许多具有共同性的结论。总之,这本书适合专业内、外人阅读。没有困难!

唯一的遗憾是少了一个重要国家

评论:1、系统性的删除了一个重要国家实在是遗憾2 、材料丰富翔实,介绍系统深入,入门是够了3、读后有感于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会对诸多议题多一份冷静抱怨:还是很不爽这是一个阉割版最恨阉割版凭什么被阉割?凶手是谁?每次读到类似的阉割版都有一种非常的忧伤无奈原版真的很贵,暂时没能力入手有时候真的理解有些人离开一个国家只是为了“自由”地思考和阅读

国别入门书

典型的教科书写法,以事实描述为主,可以作为国别研究的入门参考,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各国人们在争论什么,都是重要的政治或政策议题。罗斯金写作教科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平衡地介绍各种意识形态和观点,不会刻意兜售某一方的意见。全书基本上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元素展开,历史演进、地缘政治、制度和机构、人际互动和文化。读罢大概能对一国政治情况有所了解。当然,如果要真正理解书本内容,最好还是实地考察一番,去过伦敦爱丁堡,读过博物馆讲解,自然就会理解亨利八世、玛丽皇后的故事~~这种以事实描述为主的书,原版更新速度快,中文翻译通常都会跟不上最新进展。而且,可以理解的原因,原书一共提及十个国家,24-28章都是关于某国的,翻译版就全部删掉了。所以,有可能还是尽量读原版吧。另外就是可以避免翻译错误。虽然其中一位译者不是政治学专业,但整体译文还算不错。

权力不会自觉钻进“笼子”(转)

文 / 禾刀 人类历史潮流充分表明,权力最终能否关进“笼子”,绝非取决于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对权力制衡力量的大小。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Roskin)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在政治科学和比较政治学领域颇有建树。曾著有《政治科学》、《国际关系新世界》、《民主苦旅:四个发展中国家》、《中东政治:文化和冲突》等。在本书中,迈克尔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的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制度、政治文化、现状、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民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迈克尔笔下的国家常识,其实是人类经过反复斗争博弈形成的政治文明结晶。虽然各国发展普遍经历了贫穷与战争,但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颇富共性色彩的脉络,即公权力正在由历史上的帝王独揽,在长期博弈中不断受到制衡和削弱,变得更加可控,正如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所说的将权力装进“笼子”。可以肯定的是,权力并不会自觉钻进“笼子”。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阿克顿勋爵在其著名的评论中,总结了英国数世纪政治发展的教训:“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在阿克顿勋爵所处的时代,蓬勃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到了19世纪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但经济飞速发展的英国,同时面临着陈旧官僚习气的掣肘,社会腐败丛生。迫于资本阶层的强大压力,1889年英国制定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与此同时,英国大力加强官僚体制的改革,加大对公权力的约束。显而易见的是,这些限权之举均为英国后来走向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权力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有着“国父”之称的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禅让”似乎是一个异数。华盛顿既没有选择如同袁世凯那样回到封建帝王时代,又没有延长自己的任期,其人格魅力当然不容否认,但同时也应看到,刚刚完成独立的美国羽翼未丰,一方面要提防英国卷土重来,另一方面刚刚摆脱英国控制的美国缺乏权力认同。倘若华盛顿贪恋权力,其结果很难说不会令坚持抵御英国的美国人再度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历史上,专制极权似乎也曾“灵光一现”。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后,经济上曾有所起色: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但由于权力未能受到有效制约,结果迅速膨胀最终走形,为德国的战败埋下了恶果。同样情形的还有中国近邻日本。明治维新运动虽然使日本在“脱亚入欧”中迅速走向富强,但由于皇室专制权力未能得到有效约束,愚昧效忠专制权力的教化体系将日本最终带上一条军国主义的罪恶之路,先是甲午战争,后又在二战中与法西斯为伍,祸害亚洲诸国,其自身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到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本书没有涉及中国,但近代中国的衰落,恰恰是权力未能受到有效约束的负面典型。尽管甲午战争前清朝GDP还是日本的9倍,但实已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也尽管1908年清廷颁布了《宪法大纲》,但同时又规定了超越宪法的“君上大权”,将皇帝当然也包括垂帘听政的慈禧置于法律约束之外。痴迷专制权力的慈禧太后看似也动过改革之念,甚至也被迫同意成立责任内阁,但由于皇族专权,公众分享权力的愿望一再落空。于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血雨腥风中居然迅速崩溃。把权力关进“笼子”,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重要文明成果,也是本书重要意图所在。总之,人类历史潮流充分表明,权力最终能否关进“笼子”,绝非取决于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对权力制衡力量的大小。对于这样的国家常识,没有谁可置身事外,除非这个国家根本不愿接受这样的基本常识,比如那个曾以天朝自居的傲慢大清。

遗失的中国部分

楼主工作比较忙,不常来豆瓣。需要后几章发邮件联系我,261182674@qq.com------------------------------------------------------------------------------历史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从纬度上看是比美国更为宽广的国家(不包含夏威夷或是阿拉斯加),但仅仅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可耕种的,其中湿润的南方种植水稻,而干燥的北方则种植小麦。由于没有足够的余量来喂养家畜,这使得蔬菜在国内被广泛的种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英亩(而且正在萎缩),这种情况长久以来限制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的发展。水稻种植需要把大量的劳动和灌溉投入在一小块田地上(在中国的南方一年两甚至是三熟)。直到近代,紧张的劳作使大部分中国的劳动人口以农民的身份捆绑在土地上,并被鼓励成为顺从的家庭组织。这就意味着中央集权需要控制运河,并分配水的用量。灌溉帮助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中国建立了史上最早的王朝和帝国。考古学家发现文明发源于古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紧随其后,接下来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打猎,收集模式到定居耕种模式的过渡。大约一万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完成了这个过程,中国则要晚2000年。随着青铜器时代的来临,城市被发现于55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4000年前的中国。学者们相信这些过渡首先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朗),是因为跟其他地区相比,更多的农作物和可被驯化的动物(包括羊和小麦)生长在中东。文明在中亚和中国被发现的时间都远比欧洲要早,同一时期欧洲才刚刚度过冰河时代。封建王朝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达到统一和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非常早。在青铜器时代,微小而先进的王国(和古希腊的先进水平相近)出现在了黄河流域——夏朝,约公元前2000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周朝,约公元前1045年。孔子就是周朝晚期的公职人员和哲学家。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代间,短命的秦朝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央之国(Zhōngguó,至今也是中国唯一的官方名字)。秦朝的下一个朝代,汉(公元前206-公元220)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官僚帝国,取代原有的贵族制。欧洲虽然也有伟大的罗马帝国,但随着它的崩塌,开启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战乱时代。在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中国,是繁荣、统一并且被高度组织的帝国,并通过公平的考试来选拔最具天赋的人才。儒家学堂强调权威,服从和阶级,从那里学成的学生对延续,而不是改变政权更感兴趣。识字的中产阶级出身于富庶家庭并为政权服务,而农民的人口达到了90%,有农夫的歌曲这样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拿中国和罗马来比较。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罗马建立在公元前509年,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罗马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后476年,秦从公元前206到公元后220年,都是雄霸一方的帝国。在他们的顶峰时段,就连版图尺寸也大致相当;罗马横跨地中海盆地和大部分的西欧,汉朝则覆盖了现今中国的大部分领土。两大帝国知道彼此的存在,并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小范围的通商,而且在文字,写作,建筑,管理,商业领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古罗马和中国间一直存在着很多联系。在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佛学从印度传到中国,但却没有成为国家层面的宗教,罗马终于接受了统一欧洲文化的基督教。罗马一直在扩张直到没法继续扩张,军队训练有素缺很少抵抗蛮夷或平息叛乱。中国夺占了越南北部和朝鲜半岛有一段时间,却并不是很热衷于扩张。一旦它在版图上雕刻完成了中央之国(天堂的中心)的轮廓,就开始转为保持现状。罗马的经济依托于奴隶,而中国则基于农民,这也使得中国更加稳定。汉朝以其四大发明在科技上领先于罗马。两者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当西罗马帝国被蛮族击败后,它分裂成多个独立的国家,并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中国也在汉朝之后遭遇了分裂战乱的一段时期,但是汉朝400年来建立起的文化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后来的朝代都凭借着这种文化把中国重组起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强调中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把它分离开来是错误的选择。曾有人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而是一个有着4000年文明和文化的延续。王朝在几百年内兴盛并衰落被称作王朝周期,当老的王朝经济无力增长,灌溉系统无法被正常维护,饥荒便会发生。战争和土匪,还有腐败和政变的几率也在上升。随着更多有权势的家庭被免于征税,农民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直到他们开始起义。在农民看起来,朝廷失去了天命(合法统治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征服者,无论中国人或是外国人(蒙古和满族),都发现将当前的王朝取而代之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战役的胜利使得新的统治者看起来得到了天命。随着新的强力政权上位,统治和税收被一并恢复。几代之后,新的王朝逐渐沾染上了老的疾病,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觉得它天命已尽,新一轮的循环又在开始运转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不像日本的封建制度,中国统一的更早。日本封建制度的特点是贵族封地自制,而中国没有。在中国,皇帝决定方针和策略,国家各地落实北京的宏观政策,地方官宦负责处理本地事物,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们周而复始的在土地上耕种。在多个世纪中,中国远胜于欧洲,是世界上文化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但是大约1500年起,欧洲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却停滞不前。一个显著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整体,欧洲却由多个部分组成。欧洲的君主们需要互相争夺财富,权利,和新大陆的领土,而庞大统一的中国则不需要面临竞争。很快,扩张的欧洲控制了世界的很多区域,也包括中国。今天人们知道中国曾是一个被西方羞辱过的伟大的文明。随着小范围的扩张,中国社会逐步发展到了稳定状态,它把目标瞄准了使农民对现状满意而不是去激励他们开拓创新。节省劳力使得农民变得懒散,失业。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远胜于中世纪对工业革命保持好奇心的欧洲,却连贸易扩张都是不被鼓励的。与西方的投资、增长、冒险精神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商人的经营严重依赖于政府的许可,垄断和定价。中国对自身之外的世界缺乏兴趣。中国收买或者用长城隔离开周边环绕的蛮族,中国文化吸纳了越南和朝鲜成为它的附庸国,每年都向皇帝扣头(kow-tow)并上供。这被称作朝贡体系,并与欧洲的外交策略很不相同。欧洲认为国家间主权平等并应该在外交中被同样对待的思想并未在中国出现,其他国家只需要简单的进贡。中国的优越感使得它简单的使用朝贡来面对欧洲的渗透。中国的航海技术,包括指南针和水密舱技术都曾领先欧洲几个世纪。从1405-1433年,明朝派出太监郑和(太监在皇宫内很常见)领导的庞大舰队,环绕了整个印度洋。一些船只达到400英尺高,很多时候甚至比欧洲几个世纪内建造的船只都大。如果中国的舰队在非洲登陆或者穿越了太平洋,中国可能就会发现欧洲或者美洲大陆,他们会为此感兴趣吗?可能我们现在都在讲着汉语?或许不会,因为中国对扩张或是殖民遥远的蛮荒之地提不起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明朝认为扩张是一件烧钱的举动而且中国拥有它所需要的一切,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宅在家里的国家。持续的沦落约两千年来中国始终保持着被入侵、饥荒、改朝换代的循环。老的模式不断的重现,因为这是统治这个国家最理性的方式。但是当新的时代冲击中国,老的制度无法处理两个新的问题,人口增长和西方渗透。1741年,中国的人口达到了1.43亿,仅仅一个世纪以后的1851年,数字变成了4.32亿,新农作物的引入(从美国来的玉米,土豆和红薯)、满清的和平统治和一些新开垦的农田成为中国朴素的农民营生日益艰难的诱因。税收和管理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使得19世纪的清朝进入了王朝周期中典型的衰退期。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西方的渗透和迷惑之中。两股文化间的碰撞——西方的活力、贪婪与中国的保守,这不是一个平衡的较量。大致一个世纪之后,中国开始震颤、沦落,一些恐惧仍然隐匿在表象之下。1541年,葡萄牙的一支小型舰队成为了第一批抵达中国的西方来客,他们和其他欧洲人逐渐获得了在沿海港口通商的许可。长达三个世纪,中国的朝廷都极力的蔑视外国人和他们的产品。如1793年,乾隆给国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赞扬了他"见尔恭顺之诚,深为嘉许",也指出只有小范围的交易可做因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但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嗅到了与中国通商中可能存在的巨大商机。随之而来的便是1839-1842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在中国吸食鸦片是非法并未知的事情,但英国已经从印度殖民地的罂粟田中进口越来越多的鸦片超过了一个世纪。英国藐视中国的法律并使吸食鸦片变得流行,但是当中国朝廷开始试着禁止鸦片交易的时候,英国开启了战争之门,假借“自由通商”之名,以保持鸦片生意畅通无阻。英国轻而易举的战胜了,但中国仍然拒绝承认异邦是先进的,用广东话弱弱的呻吟了句“除了坚船利炮,你们还有什么优势可言”(粤语原话找不到了)。在中国,战争技术并没有道德重要,这个观点后来通过Mao又被证明了一次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从中国夺取了5个通商口岸,英国夺取了香港的所有权。在通商口岸,洋人当道,经商并治理这部分地区,并享受治外法权,意味着不用遵守中国的法律并自己设立法庭,这一点深深的使中国人和日本人感到愤怒。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远征到了北京并烧毁了圆明园,并迫使中国开放了其他九个通商口岸,中国将这种帝国主义土地瓜分称为"不平等条约"。随着通商口岸演变成了各国的势力范围,各国开始达成了共识。英法德俄日将中国沿海瓜分成了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他们管辖所有的交易行为,而且将上海变成了主要的现代商业中心。直到今天,上海无论是规模还是商业重要程度都是中国领先的城市。中国从此沦为了半殖民地状态。从封建到共和帝国的内部同样虚弱,叛乱一触即发。从1851到1864年,太平天国——基督教、儒家和原始的共产主义的混合体,在中国的南方有着数以百万的信徒,并差点就颠覆了清朝。在1900年,在一些保守派官员和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义和团运动(源于传统的拳会),杀害传教士并围攻使馆区域达55天。最后被中国称为“八国联军”的英、法、德、俄、美、日、澳、意国的军队击败了义和团并解除了围困。步履蹒跚的清政府又不得不面对联军对赔款和额外优惠的要求。清朝能够调整自身以适应来自西方的压力吗?日本曾经做到过,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保留了君主制的形式,并在现代化和工业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中国的年轻人要求用改革来提升国力,特别是在1895年被日本屈辱的击败后。1898年,改革派们围绕在年轻的光绪皇帝周围,在著名的百日维新中颁布了超过40条诏书,改革从教育到军事的一切事情。保守官员和慈禧太后对此无动于衷,他们组织了一次政变,废止了变法并软禁了光绪皇帝直到他短暂生命的结束(他可能是被毒死的)。一个不能自我改进的政权助长了革命的发生,年轻人特别是军官,受够了中国的软弱并成为了好战的民族主义者。很多中国人从西方留学归来并急于把中国变得现代化。从欧洲带来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想法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好奇心。孙中山——一名有西方留学背景的理想主义医生与对政府不满的官员和军队指挥官一道,在1911年推翻了满清政府。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却并不是稳定的开始。由于新政权缺乏权威性,中国从1916到1927年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日本利用了中国的虚弱,每次日本的侵略都在中国的国内激起了强烈民族主义。1894年,日本同中国开战,夺取了台湾,并从1895-1945年变成了日本的一个省。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21条需求,试图将中国变成它的保护国(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震怒了。1919年的5月4日,凡尔赛和约允许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和特权,用来奖励日本在一战中对同盟国微小的贡献。北京的学生最先开始抗议和示威,骚乱迅速的波及了中国的许多城市。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年轻人对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训练场。与德国在一战中入侵俄国相同,日本的入侵使共产主义在1949年接管中国。是入侵和之后的大规模起义把共产主义带到了俄罗斯和中国。民主主义党,国民党(KMT)逐渐克服了中国的混乱.清政府垮台之后的不久,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逐渐被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美国留学背景),军官和商人所控制。巨大的力量开始在南方积聚,特别是广东的沿海城市开始与西方展开了密切的接触。他们不出意料地选择南京作为首都,南京意味着“南方的首都”(南北的观念也在中国存在)。2925年孙中山死后,蒋介石接管了国民党,并在北伐之后的1927年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国。就在蒋介石被许多美国人誉为新中国的创建者和救星的同时,国民党的统治实际上是很虚弱的。国民党多数由西化的市民组成,它没能改善或提高乡村(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i在哪,而且正在被贪婪的地主所统治)的生活水平。管理也开始变得惊人的腐败,而且也没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来拉拢农民的加入,他们才是中国的大多数人群。就算这样国民党也许仍然能就像俄国克伦斯基临时政府那样,在和平环境中获得成功,可是日本入侵了。1931年日本占领的满洲然后在1937年开始征服中国的其他地区。到1941年,日本已经占领了整个沿海并迫使南京政府通过绵延的扬子江迁都到了重庆。蒋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同时等待获胜的美国给予他们力量。共产主义的胜利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分支被马克思和布尔什维克革命影响,觉得共产主义才是民族革命唯一有效的方法。中国共产党(CCP)一直都是第一个和最主要的民族主义党派。共产党从1921年创立开始,一直和国民党保持着合作,直到1927年被蒋介石视为威胁,并开始剿灭他们。国共两党的斗争也是中国民族主义不同版本间的斗争。对中国一无所知的斯大林建议CCP着眼于沿海城市的无产者,但是Mao领导共产党发展乡村战略,并称之为群众路线,他认为中国只有很少的工业和很少的无产者,所以最贫穷的农民才是革命的潜在力量。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次重大反转,马克思曾认为这种观点不可行。Mao被认为是CCP内的特立独行者,曾在1931年组织农民起义并把江西变成了一个小苏联。1934年,KMT围困了他们的“江西土岗”,约八万人开始了难以置信的5000里(八千英里)长征,目的地是相对安全的延安(在遥远的陕西省)。长征持续了一年并穿过了山川河流间的敌占区。只有6000人幸存下来。长征成为了CCP党史中的一段史诗。在于苏维埃隔离的环境中,CCP靠着用自己的方式存活了下来,包括同农民一同劳动和游击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耗尽了民族主义并使他们士气低落,但是却给了CCP积攒实力的机会。1945年苏联从日本人手中夺占了满洲,CCP也获得了一些日式武器的存货。多年中CCP只得到了苏联很少而且没用的建议,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不再亏欠苏联任何的东西。1947年,全面的国共内战爆发,CCP在1949年末赢得了战争。通过他们的农民和游击策略,Mao和CCP终于大权在握,这也使得他们与苏联的合作最终破裂。二战后,国民党力量远大于,而且拥有很多美式装备。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摧毁了经济,腐败的官员出售军队的武器(通常是卖给了共产党),人们在战争中疲于奔命,这些最终瓦解了国民党。国民党经常忽视他们政治体系的根基:广大的农民。共产党通过培养农民(Mao本身也是个农民),终于赢得了一个新的天朝。1949年,国民党残余退往了台湾岛,共产党恢复了首都北京并实现了世界上范围最大的革命。建国之际,Mao难掩心中的民族感情,说道:“我们的国家不再是一个屈辱的国家,我们从此站起来了。”直到今天,在中国为了赢得尊重和信誉的竞赛中,他们仍然在努力把Mao的话付诸于行动。

成为公知的第一本书

在微博上看到封新城、唐建光、尹鸿等都推荐这本书,很期待。入手后,没有失望。封面竟然有点小清新,哈!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国家实体”里,但“国家”的概念又是如此抽象。作者罗斯金,是政治学领域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政治科学》是经典,考研必读=_=||而这本《国家的常识》,却足够亲近读者。全书贯彻着比较政治学的视角,但避免了大量专业术语的出现。作者将专业的研究方法融入于全书的写作之中。不仅有细节的、单个国家的纵向论述,也有整体的、多国之间的横向比较。所谓大家之作,就当如此,举重若轻。作者在行文中时刻提醒读者,不要掉进“独特性陷阱”。(比如有XX特色的XXXX)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在【某些】领域也有着微妙的联系。嘿嘿。当我自以为足够了解世界的时候这世界才刚刚开始原谅我的无知就让这本书成为我奔向公知道路的第一本书吧~阿西!---------------------------------------有件事一直想不通,封面那五个瓶子是什么意思?五大洲?历史、重要制度、政治文化、现状、争议,这五个叙述视角?还是...?

比较政治学的真正内容

据我自己的粗浅了解,所谓比较政治学正是应该对政治学研究中的基本对象——作为以国家之名存在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对比研究。脱离了实际存在的每一个国家,比较政治学也便没了意义。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将世界上9个国家(英法德俄日墨西哥印度尼日利亚伊朗)作为分析模型的比较政治学著作。基本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的方方面面作者都谈到了——历史源流、组织制度、政治文化、经济状况;不同侧面的内容都是有关具体存在的国家,这也没有脱离其自身的界限。本书作者之名相比政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大抵都非常熟悉,迈克尔·罗斯金的《政治科学》一书长期被国外内许多高校作为政治学方面基础教科书使用,其业内的学术地位也有目共睹。罗斯金的优点不在于其思想的创造性,而是确实教科书写的好。本书就是一个范例。笔者一直觉得,教科书编撰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做了太多加法而很少甚至不做减法,这就导致教科书的体型越来越臃肿,而罗斯金经常在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更改的内容中不停地做减法,这样就避免了这个问题。本书的内容不脱离其中文译名中的“常识”两字,现将一些来自结尾部分九国的教训的内容摘抄一下,大家自己感受:1.国家常常限于民族出现并创造民族。国家是典型的人为事物。2.现代国家大约500年前才出下,并不必然是政治组织的最终形态。3.经济增长从来不是稳定的,尤其是快速增长,扩大社会不公的经济快速增长常常使政治问题变得更糟。4.一个不能通过变革来面对新挑战的体系注定要灭亡。5.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精英阶层。

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

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翻译的真差 是用百度翻译翻译的吗?很多句子翻译的都不通顺!那些好评时是是刷出来的吗?科普读物。

评《国家的常识》

曾经很想知道现存的各国王室的历史,以及王室权利如何演变,正好看到这本《国家的常识》里面讲到了英国王室的历史,恰逢最近英国王室小宝宝诞生……翻目录看到这里还有“日本”的章节,不知道会不会讲到日本天皇的内容。我们一直说,西欧国家的福利好,全民医保,法定带薪年假6-8周,爸爸的带薪产假1年等等……我们一直不知道的是,西欧国家的这些福利是怎么来的?福利国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强大的工会组织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国家的政治生态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形成现在的福利国家的?看过书里关于西欧那些国家的章节,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也许会少一些盲目无知的羡慕,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有点理解作者的难处了,凡是在书中被提到的国家,这本书在这个国家里总归卖的不会太好,甚至可能被列为禁书,幸亏这书里没有点评到中国,因此我才有幸能读到此书的中文版吧。(据说英文第12版有传说中的“天朝5章”,很想看一下啊。)书中“俄罗斯”的章节,与我前不久刚刚看完的《帝国》交相呼应,看得出波兰作家的视角和美国作家的视角,在斯大林这个人的评价上,基本一致。看到关于俄罗斯(苏联)的国家政治的描述,感到何其的熟悉,简直触目惊心。而关于印度的章节,让我不禁想到,英国(岛国)殖民亚洲大国(印度)50多年,给世界带来了唯一一个民主的穷国。而日本(岛国)曾试图殖民另外一个亚洲大国,但是这个亚洲大国没有屈服,可是如果日本殖民成功了,这个亚洲大国现在会是怎样?会像现下的台湾一样么?关于伊朗的章节,讲到伊朗国王沙的统治时,说到“的确,当你的人民贫穷而无知时,绝对统治是你为数不多的选择”,民主是需要条件的,比如大量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不成熟的民主将会带来灾难。

还算通俗易懂

典型的教科书写法,以事实描述为主,可以作为国别研究的入门参考,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各国人们在争论什么,都是重要的政治或政策议题。罗斯金写作教科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平衡地介绍各种意识形态和观点,不会刻意兜售某一方的意见。全书基本上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元素展开,历史演进、地缘政治、制度和机构、人际互动和文化。读罢大概能对一国政治情况有所了解。当然,如果要真正理解书本内容,最好还是实地考察一番,去过伦敦爱丁堡,读过博物馆讲解,自然就会理解亨利八世、玛丽皇后的故事~~      这种以事实描述为主的书,原版更新速度快,中文翻译通常都会跟不上最新进展。而且,可以理解的原因,原书一共提及十个国家,24-28章都是关于某国的,翻译版就全部删掉了。所以,有可能还是尽量读原版吧。另外就是可以避免翻译错误。虽然其中一位译者不是政治学专业,但整体译文还算不错。

太意识形态了吧!

西方政治政治精英真是这样看世界的吗?刚看完俄罗斯一章,明显,作者同情车臣。作者注意到前沙俄和苏联政权运作的相似性。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他对苏联的强人都不赞成。对普京就更不赞许了。实际上作者也认识到只有强人只有这种强者,才能保护俄普通百姓的利益。他承认,俄并不是一个公民社会。资本主义总会展现它最丑恶的一面,没有什么能限制寡头的力量。而俄国人喜欢普京这样的强者,就是一个必然选择了。

比较一下 就会知道——推介阅读《国家的常识》

作者:周同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理工科出身的大学生读者喜欢跟我聊政治历史方面的话题,我这个文科生总是会忍不住去打断他们,纠正一些历史知识的疏漏或者政治观点上的偏颇。他们说,因为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外语,中学至今能研读人文社科资料的时间很少。他们喜欢看网络自媒体比如《晓说》《罗辑思维》这样的节目,觉得这样补充知识开拓眼界“时间短、见效快”。我得承认,阅读碎片化、可视化、快餐化的蔓延趋势好像更厉害了。这俩节目我也爱看,但脱口秀节目的知识覆盖毕竟有限,而且不时出错。我想,应该推荐这样一本书给这些求知若渴又时间宝贵的同学们,既要系统地介绍人文知识,又能够深入地传递学习方法,最重要是简单易读有趣,不要那种“催眠良药”。《国家的常识》,别看是迈克尔•罗斯金编写的面向本科生的比较政治学教材,却正中下怀。作者在前言中表示这本书是为了保证基础的公民教育而不是讲授专业的抽象知识,“本科生不是缩小版的研究生”,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了。此书深入浅出地从重要制度、政治文化、互动模式、争论等5个方面比较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九个国家,特别注重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当今政治形态的影响, 讲述公众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 说是常识,其实我觉得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都不知道,教科书里也不会讲。想对历史知道的更多吗?读一读吧,你都想不到一本500多页的书能填补你这么多的历史知识空白。想对世界认识的更深吗?比较一下吧,9个国家和自己的祖国,旧的观点和新的思考,中文版与英文原版——原来知道的更多,竟让人如此的快乐与满足!

从常识读懂国家

既然书名是《国家的常识》,不妨从最普通的常识来谈起。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迈克尔·罗斯金的著作《国家的常识》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罗斯金的这本著作,值得大力推荐,是因为他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形式,通俗易解的语言,打破了专业化写作的窠臼,利用比较政治学的优势,融合了政治学与历史学的知识,掺杂着一个政治学家的敏锐观察,完成了某种更具趣味性的常识性书写。无论是从真实意义上,还是从隐喻意义上,这都是一本厚重而不失趣味的常识教科书。这样的教科书与其他的平庸之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罗斯金并不苛求全面与整体的解析,他更看注重一种批判性的视野,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中心线索,提纲挈领地串联起四个欧洲国家与另外五个国家以及欧盟。阅读的间隙,我对罗斯金的遴选标准产生了一些疑问,既然这是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主线,为何选取的几个国家中没有一直以自由民主秩序为代表的美国?还有另外一个疑问随之而来,没有更具代表性的美国,为何还要选取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与伊朗这些比较贫困,而且并不具备常见的民主制发展条件的国家?罗斯金在书中明确回答了我的第二个疑问,那就是这四个国家代表了四种令人感兴趣的,与民主制有关的不同类型的制度,这四种制度提供了与欧洲更为稳定的制度的平衡物。至于第一个疑问,在我翻完全书后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无处不在,民主制在美国的成熟的表现成为了本书中提及国家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参照点,它不过是以一种在场的方式缺席的。就如同罗斯金在讨论英国的政治文化的个案时,顺便提及到了我们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时可能产生的两个错觉:“在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时,我们可能会走上两条歧途。第一条歧途是,如果你对一个国家作偏袒处理的话,你就可能忽略一些潜藏在表面之下的肮脏的事情,或者是认为它们是失常的事情。就像认为美国人是伟大的亲英派,与此同时,许多美国人是反法派一样”;“第二条歧途是,政治文化的研究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而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政治态度仅仅是揭示了潜在的东西”。这个例子中,罗斯金以美国作为参照,说明了我们把注意力倾注在一个国别的政治文化研究中时,会下意识把这个国别当作了整体的中心,自然情感上会倾向于他们。而这种不断变化的政治文化提示我们,任何研究和书写下来的文字可能会束缚我们的视野和观点。不断变化的政治正好提醒我们常识的重要性——常识才是汹涌暗流的政治态势中唯一不变的部分。我们习惯上用一些概念表达这种固定的意义。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巧妙的利用这些概念,以专栏文字的形式介绍这些政治概念形成的小知识,这是普及常识的一部分,而且他一直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阅读线索,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新的著作与知识点。罗斯金在书中提及的这些概念明显只是描述性的,无法固定化,于是他采用了一种我们最日常化的解读。以“革命”这个词汇为例,罗斯金在讲述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这个词汇,在一旁的注解上解释“革命”是指“突然而彻底的推翻一个政权”。在最日常化的理解上,这样的解释是很“模糊的正确”。这样的解释只能在常识的意义上理解。我们理解的革命可以用成千上万字的著作也无法解释清楚,但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语境中,革命就是这样理解的:彻底推翻一个政权。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思郁2013-5-1书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美】迈克尔·罗斯金著,夏维勇杨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读书了解中国

《国家的常识》第十版中文版第160页“在法国(中国),歧视和入学限制意味着移民和他们的孩子不能掌握法语(汉语),学不到就业技能,并被隔离,卷入犯罪、毒品,甚至是极端主义的穆斯林组织之中。这反过来加剧了法国人(中国人)对移民的增无感,并导致了英法德(北上港)极右组织的产生。”读书了解中国。

【笔记】九国教训-50TIPS

国家常常先于民族出现并创造民族。政府是典型的人为事物,是政府在许多代人中逐渐灌输一种共同文化的产物。一个运作有效的政府是成为国家的关键;那些没有这样的政府的国家是失败国家。现代国家大约500年前才出现,并不必然是政治组织的最终形态。欧盟的出现表明出现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实体。大多数边界是人为的。一个国家的终点和另一个国家的起点是政治决定的,这常常是有争议的。德国的扩张和收缩是边界经常变动的例子。大多数国家都有核心地区,那里常常是该国的起源地,并且依然是该国的首都所在地。在这些核心地区之外的边缘地区,地区主义和对受遥远的首都统治的仇恨常常在增加。因此,边缘地区的投票往往与核心地区不一样。历史在当前的政治中是鲜活的和可取的,它形成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和争论。历史在人们愤愤不平的仇恨中尤其鲜活,比如在那些感到被欺骗的地区和社会团体之中。战争能够破坏政治体系。马克思说,战争是革命的接生婆。我们所研究的国家中有几个由于战争,已经经历了彻底的体系变革。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和变化将新人带入政治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强烈地感到不满。不要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政治问题;它常常使政治问题变得更糟。民主制应紧随经济增长而来,以阻止体系的巨变。一个不能通过变革以面对新挑战的体系注定要死亡。明智的统治者进行渐进的增量改革,以免突然的激进变化。等到革命就要发生时才改革的统治者,实际上可能因为妥协而火上浇油。所有的政权倾向于僵化;好的政权保持灵活性。可靠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民信任的制度是政治稳定的一种保障。不管如何聪明,没有一个政治领导人能够任意地获得有效的制度。制度需要时间、智力和持续的修正。宪法很少按照它们的设计目的和写下的内容发挥作用。许多因素会修正宪法的作用:人民的态度、随时间变化的惯例、强势的政党和利益集团,以及幕后交易。在每一个国家,议会都处于衰落之中。一些议会已变成一个仪式,受到严厉的行政部门和政党的控制,已失去了自主性。由于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技术性,权力分流到官僚和专家手中。在每一个国家,官僚机构都处于支配地位。在一些体系中,永久性的公务员制成为最强有力的制度,官僚倾向于认为他们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救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其官僚机构。多党制倾向于比两党制更不稳定。主要取决于其他因素,诸如组阁或者选择行政官员的规则。改革能使多党制国家保持稳定,因此,它们的行为与两党制没有太大的不同。选举制度有助于决定政党制度。要求获得简单多数的单名选区制倾向于产生两党制,因为第三党在这样的制度下很难存活;比例代表制倾向于产生许多政党。不再有纯粹的联邦制或纯粹的单一制。相反,趋势是联邦制国家将越来越多的权力赋予中央,而单一制国家建立地区性的政府,并将一些权力下放给它们。大多数内阁由大约20名部长组成。根据美国人的标准,其他国家的内阁庞大,而且他们的职务是相当专业的。在大多数国家(但不包括美国),各部随首相认为合适的那样增加、减少、合并和更名;立法机关自动地表示赞同。在某些方面,议会制中的首相比总统制中的总统权利更大。如果他们在议会中有一个确定的和纪律严明的多数的话,首相能够获得大多数他想的东西,而不会出现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僵局。当然,依靠联合政府的首相,其权力要弱一些。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当你沿着社会经济的梯子往下走的时候,你通常会发现政治参与的兴趣在减少。受更多教育的人参与得更多。大众参与政治倾向于简单和间歇的方式,比如每隔几年的投票。民主制不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成长,也不是每个人的主要愿望。在没有民主统治历史的国家,与民主相比,大多数人更偏向于关注法律、秩序、工作,以及饭桌上的食物。这使得向俄罗斯和伊拉克这样的国家移植民主制变得很困难。政治文化至少既反映了政府的绩效,又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政治文化能够被一个政权有意识或无意地传授。拥有一种愤世嫉俗的、不信任的政治文化的国家通常是通过数十年的暴政学习到的。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个在许多年中卓有成效的民主政权会加强民主的态度。社会阶级是影响个人政治倾向的一个因素,而其他因素,比如宗教和地域,常常更加重要。通常三者(阶级、宗教和地域)不同形式的结合解释了大多数的政党认同和投票行为。宗教在政治中是重要的。在伊朗,二者合二为一。更加典型的政党以宗教为基础,就像尼日利亚和印度那样,或者就像法国和美国的宗教狂(宗教信仰的程度)那样。政治体系很少完全是意识形态的,但是,也很少是彻底的实用主义的。政党和政权通常谈论一些意识形态,为它们辩护;但是,统治者在决策中倾向于实用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橱窗装饰,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精英,即有大影响的少数人。取决于体系的不同,政党精英、劳工精英、商界精英、军界精英,甚至宗教精英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精英们关注政治,通常领导他们所在的团体进行斗争。真正的政治动物是精英,而不是大众。精英,特别是知识精英,创造和明确有力地表达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改革运动、媒体评论),这是大众很少做的事情。精英的态度倾向于比大众的态度更加民主。教育是精英地位的入口。除了在革命的政权中以外,大多数精英现在均受过大学教育。一些国家(英国、法国、日本)有产生大量领导者的精英大学。教育机会从来不是完全平等或者公平的;中产阶级通常从中受益最大。政治的大部分由精英间的竞争和讨价还价构成。偶尔地,精英们为了获得与竞争关系的其他精英的平衡力量,在选举中或者在全民公决中将问题提交给大众,并称之为民主。请注意,在本书所讨论的所有政治互动之中。相对而言,大多数与大众参与无涉。研究大众政治化比研究精英政治容易。关于大众政治(政党、选举、选民联盟、舆论),政治学家们能够获得精确的、可量化的数据。既然精英政治的大部分在公众视野之外,我们不得不求助于片段的、轶闻趣事和新闻记者的数据。这意味着很难识别一些重要的政治互动,记载它们甚至更难。当精英们将他们的决定和交易公开给公众审查,征询公众的同意的时候,民主制就会成长。典型的情况是,精英彼此之间达成讨价还价的协议,然后呈交议会和公众。大量的立法和选举行为,是精英们在早些时候批准的决定。政治家是不消停的机会主义者。大多数人会做任何能够获取、维系和增强权力的事情。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将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政策。然而,这不必然是可悲的;它让民主制发挥作用,因为它使政治家服从于人民的意愿。政治家们一心扑在金钱上。他们需要金钱进行选举活动,而且有时候需要使自己变得富有。制度和政治文化非常不同的国家都有类似的、关于资金筹措的丑闻。政党是平衡的行为。大多数政党总是由不同的团体、派系和倾向构成。一些政党因个人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分裂。为了保持政党的团结,政治家们向派系领导人分发恩惠、工作和诺言。这对民主的和威权的政党都一样。一旦军队接管政权,它将可能再次这么做,因此民主制和改革常常是军事统治期间的短命现象。各国能够通过经济的增长、教育的增加和稳定的治理而摆脱普力夺主义。世界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第三世界(大致被界定为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一些地区正朝着繁荣和民主前进;其他一些地区,由于受到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僵化的拖累,没有朝着繁荣和民主前进。第三世界正在尝试进入第一世界。富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来找工作并留下来的外国劳工——英国的巴基斯坦人、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德国的土耳其人、美国的墨西哥人。考虑到不同的生育率和经济增长率,这种趋势正在增强,并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成群结队地到城市去。人口过剩和农村较少的工作机会推动人们到城市去。在城市,许多人生活在贫民区。第三世界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些城市大多数均被贫民区包围。几乎能够在任何地方发现种族主义。大多数民族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基于肤色、宗教或者族群的歧视广泛存在。在搜寻种族主义的时候,要看一个国家所作的事情,而不是它所说的话。受害的种族和族群群体被排斥在经济和政治权力之外。削减福利津贴和补贴是相当困难的;接受者认为它们是一种权利,并愤怒地抗议。一些保守派许诺要结束福利国家,但是,他们几乎不触及这个问题。一旦某种津贴已经开始发放,那么将之撤销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最保守的人能够做的就是限制福利制度的扩张。类似地,削减国家的经济部门也是困难的。大多数国家都对经济实行国有、控制或者指导(美国相对来说几乎没有这些东西)。在像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和伊朗这样多样化的国家,那些既得利益者反对结束国家主义。许多政府谈论私有化,但是都推延私有化的进程。公众和政治家争论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经济的。一些经济学家宣称,经济是政治的内容。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政治冲突不直接与经济相关,比如地区、宗教和个性问题。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围绕谁应该得到什么进行争论,应学习经济学。几乎是在同时,各国重新发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大多数人发现,国家控制阻碍了经济增长。市场现在是知识分子的偏好,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市场。民主制非常依赖经济发展。贫穷国家很少支持民主制,大多数中等收入和更富裕的国家都是民主国家。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经济增长产生一个庞大的、受过教育的、多元主义的和温和的中产阶级,他们坚决要求政治参与。石油阻碍民主制。依赖石油出口的政权——比如俄罗斯、尼日利亚和伊朗——将大量的财富集中在抵制改革、竞争性政党和自由选举的统治者手中。石油是一种诅咒。失业是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几乎没有哪个政府已经解决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从西欧的困难到发展中地区的绝望中均有为了工作而进行的斗争。许多政治议题是不能解决的。它们是长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表面,不能被任何政府政策"修理"。时间和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可能会逐渐溶解这个问题。政治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一直被过度倚重。最好的政治往往能做的就是保持稳定,直到时间能够发挥作用。事情变得越来越政治化,而不是越来越少。由于政府承担了更多的任务,以前的私人交易变成了所有争论方的政治交易。没有一个国家曾从政治问题中逃脱。一旦一个问题被解决,新问题就会出现,而新问题通常是关于问题解决机制的行政管理问题。情况并不总是变得更好。一些政治体系不能够应付大量的和多重的压力;因此,它们变成若国家,其特征是犯罪、腐败和不安全。很难根据以中国事前的标准判断政治运动、政党、意识形态和政权。直到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它们运行一段时间以前,我们很少知道事情将如何发展。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无论你在什么时候仔细观察政治现象,你都会发现它们比你之前想象的要更加复杂。你会发现最初没有注意到的例外、细微差别和变异。通过更加深入地挖掘它们,你能够修正并且有时候能够驳倒一些概括,包括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最后,在研究其他国家的同时,我们也在研究自己。应该从本书中学习到的一个教训是,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的国家和人们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你自己国家的体系也包括进来。

公民应该了解的国家常识

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国家实体”里,但“国家”的概念又是如此的抽象,以至于我们在不借助书籍的情况下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我们希望通过《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一书,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深入而具体地了解和思考 “国家”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在阅读之后,那些构成“国家”的概念能够共同丰富每个人知识库里的“国家的常识”。本书是西方经典的比较政治学类的通识读物,全书的知识覆盖面广,分析深入浅出,结构清晰,文笔流畅,既可作为大学比较政治学专业的入门教材,也方便普通读者自学使用。本书畅销美国近二十年,一直拥有良好的评价;自第一版面世以来,作者罗斯金教授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增补,本书是其第10版的中文译本。正如《国家的常识》第一版的副标题“比较政治学导论”所揭示的那样,作者一直坚持以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书中提及的国家。作为一本入门的通识读物,作者没有大量地使用比较政治学的专业术语,而是将这种比较的思路贯穿在全书的写作之中,不仅有细节上的比较(例如,各国的选举制度、种族政策、教育制度),也有整体的、宏观的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例如,英国与法国、德国与日本)。作者在行文中时刻提醒着读者,不要掉进“独特性陷阱”,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在某些领域也有微妙的联系。本书架构清晰,从世界各大洲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分别从历史影响、重要制度、政治文化、互动模式、争论这5个方面对这9个国家进行细致的剖析,并在其中穿插大量地图以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挖掘根本性的潜在因素如何对当代社会的冲突与发展产生影响。

接触比较政治学

国家的常识原来是一本教材。虽然我不是学政治的,也不知道比较政治学这门学科,我还是看出来这是一本教科书。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开始读,一读就发现了,而因为是有主动了解的意愿而不是少年时被迫的学习,所以我读得很流畅,学得非常有收获。全书从历史影响、重要制度、政治文化、互动模式、人们在争论什么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和伊朗9个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情况,虽然也只是了解了每个国家的皮毛,但是对比看却的确很有启发。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的确造就了不同的国家形态和运转方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人类的路还很长。作者是美国人,但学术研究严谨客观,尽管能时时体会到其美国人的身份,但并不用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评价别国。其实我很好奇的是,如果有中国这个部分,作者会怎么写怎么看,而且我也怀疑书中援引一些国际组织或机构的数据分析中被删除了中国部分,比如腐败和民主的排名等。学到的东西很多,原来英国是没有一个标准宪法的;北爱尔兰的分裂势力猖獗,但是因为宗教关系又有一部分乐于接受英国统治,所以不能简单把北爱和爱尔兰合并;君主立宪制也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自然,现在英国皇室依然面临着公众认为该取缔他们的言论,正好在这中间看了海伦凯伦的电影《女王》;英国的政府机构是变动很频繁的,每任首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这么看来我们的行政机构改革倒也不算什么了。法国政府机构很庞大,是单一制国家,政府强势,国有企业强大;福利水平很高,政府负担重;宪法多次修改,我们又有参照了。卢森堡超级富裕,人均GDP70000美元。——历史上,国家先于并往往形成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所有国家都是被建构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人为的。——几乎没有贫穷国家能够支撑民主制,民主制似乎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才能正常运行。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5000美元的国家移植民主制的努力一般都失败了,民主制通常植根于那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的国家。——深刻的思想变为廉价的口号。意识形态总是有缺陷的;它们从来没有实现诺言,即完美的社会和幸福的人。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了下层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专政,而伊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产生了僵硬的和腐败的神职人员统治。——权利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一个宽容的社会如何应对好战的不宽容者?——在应对来自北部和东部大陆上的进攻时,法国的防守过于脆弱。在历史上,英国只有过小规模的军队,而法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军队。——一个典型的法国人常常被描绘为暗地里羡慕警察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暗地里羡慕无政府主义者的警察。——法国教师,从幼儿园到大学教师都是公务员。——德国的各州至少拥有与美国的州同样大的权力,甚至可能还要更大。这种强大的联邦制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否定纳粹的中央集权化,并确保它不再出现。——联邦德国现在有16个州,其中10个来自西德,5个来自东德,再加上一个大柏林。——在单一制中,有一种向联邦制发展的力量;而在联邦制中,有一种向单一制发展的力量。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两者最终会在某个重点相遇;它仅仅意味着,无论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都不是成品,而且两者都仍然在演变。——大联合可能只在紧急状态下有用;如果它执政的时间太长的话,就会削弱人们对民主制的信仰。一个好的民主制需要“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活跃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共谋。——于尔根默勒曼严厉地批评了以色列,并站在巴勒斯坦一边,这与许多欧洲人的做法一样。然而,在德国,这是令人尴尬的;一些人认为这是新纳粹的表现。其他人认为,在一个“正常的”国家,批评以色列不应再是一个禁忌。外交部长费舍尔表示:“在德国,无论什么时候谈论以色列,其背后不远就是关于德国身份的根本性辩论。我们能批评以色列吗?正是这个问题让我们怀疑。”德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完全正常的国家了。——大多数土耳其的精英,特别是它的军队,坚持认为土耳其在欧洲,并且属于欧盟,尽管几乎没有欧洲人喜欢这一想法。如果有机会对土耳其加入欧盟进行投票的话,欧洲人将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加以反对。他们担心文化和宗教非常不同的民族魂蜂拥进欧洲。每一个西欧国家都有一个反移民的政党。所有的这些政党都或明或暗地反对穆斯林。——在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军队以征服为目标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东京任何对此表示反对的政治家都被暗杀。军国主义者的意识形态——他们认为“日本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与纳粹的意识形态相似,是一种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一点社会主义的混合物。两者都把他们的民族界定为生物学上优越的、尚武的种族,注定要征服属于他们的那部分世界并统治劣等民族;两者都相信需要新的领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两者都根据军事路线建立了紧密的、服从的等级制社会秩序;两者都向工人阶级和农民提供某种经济帮助。——从1947年开始,美国开始掩盖裕仁天皇对战争的支持,并把责任归咎于东条英机。东条是战争期间的首相,已被绞死。批评家们声称,麦克阿瑟在1947年的“逆流”使日本没有认真对待他们发动战争所制造的恐怖。——日本首相一职很少有实际的权力。一些首相虽然很强势,但是他们的权力大小取决于他们对派阀林立的自由民主党的掌控力,且不能将权力传递给继任者。首相在面对重要的利益集团以及政府各部门时并没有坚持自己主张的权力。——日本是一党独大的一个例子。自民党依然是占据支配地位的政党。——日本是为数不多的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文化的非欧洲国家。其原因可能是日本缺乏深层次的宗教价值观。日本人的宗教轻松而有弹性,从来没有妨碍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呈现出一些西方文化的外观,但是保留了日本人性的内在核心。——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但是,美国队日本的占领忽略了去纳粹化。——依赖的观念被家长和教师反复灌输给年轻人。日本年轻人受到的不是独立性的培养,二是受到对工作权威和政府权威负有顺从义务的培养。——许多日本人依然不承认真相,几乎没有人表示自责。他们声称日本从来不是侵略性的或者是野蛮的,发动战争仅仅是“为了自卫和亚洲国家的独立”。——日本让你的行为受到羞耻感的推动而非罪恶感。使团体失望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在“二战”中,许多日本人宁愿死也不投降,因为投降意味着羞耻。日本罪犯很少,因为审判和定罪会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羞耻。——美国人为他们的个人主义感到自豪,日本人则对他们的团体性感到自豪。——到斯大林于1953年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把一个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和重要的工业强国。他也建立了一个从长远看被证明是没有效率和不可改革的制度,该制度最终于1991年崩溃。——美国人也赞同平等,但赞同的是“机会平等”:每个人斗殴有机会;结果取决于自己。大多数俄罗斯人不理解这种类型的平等;他们希望“结果平等”。——民主制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是出版自由。辨别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最容易的办法,是看其大众传媒是否受到控制或者被钳制。——穆斯林占统治地位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其余的地区归属印度。各土邦加入哪一国由其王公决定。在克什米尔,信封印度教的王公决定归属印度,而穆斯林是占克什米尔人口多数的民族,于是穆斯林不接受这个决定。——印度的标志性建筑泰姬陵是为穆斯林统治者而修建的伊斯兰建筑。——墨西哥是一个弱国家,特征是犯罪渗透进了政治之中。尼日利亚甚至还要更弱,但还不是一个像索马里或阿富汗那样的失败国家。在索马里和阿富汗,全国性政府实际上已经停止运转。尼日利亚有一个中央政府,大多数尼日利亚的精英们有一个强烈的、保持国家完整的动机:从丰厚的石油收入里中饱私囊。而如果尼日利亚分裂,就只有尼日尔三角洲会有石油。——在尼日利亚,人们不能分辨出哪些腐败指控是真实的,而哪些又是带有政治性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是腐败的。——在第三世界,在任何一个你需要印章的时候,包括通行证、执照或来自警察的帮助,甚至是驾车或停车,都要支付甜面包、雁过拔毛费,或小费,它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第三世界这种腐败的历史根源是欠发达国家在做好准备之前就有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许多在母国从不会在合同中写明回扣的公司认为这在第三世界是正常的:如果他们不给回扣的话,其他给回扣的竞争企业就将获得合同。——伊朗是伊拉克国内最有影响的力量,因为在那里,什叶派教徒长期以来一直是占总人口60%的受压迫人群。处于伊拉克中心地位的逊尼派阿拉伯人只占总人口的20%,但是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

巴黎综合症与恐怖分子?

这是我读过的用时最长的一本书,平常一本书,只要不要太烂,几个小时就能搞定,而这本书我用了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读后觉得,每个国家的体制确实都不够完善。现在,我觉得,我有点”巴黎综合症“。一种症状,起源于日本。因为大多数日本人从小被教育巴黎有多美丽,有多神圣。后来他来到巴黎,发现那里也有乞讨的人,顿时接受不了。之前以为的民主大国,看完之后,发现它们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问题而且很大,比如英国的何去何从与青年的反穆斯林现象,法国文人在变革中的尴尬与矛盾,现在的德国人他们究竟应不应该承担这个纳粹枷锁……我们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在问题,都在混乱。还有,我们的中国。最近在新浪微博上关注了一些发布国内外新闻的微博,每天,它们都在跟我述说着中国的混乱…何处是乌托邦?美好之国呢?还有,我们中国的共产主义呢?说了这么久的国度呢?我想,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状态,一个美好愿望吧。现在,我们在做的,就是不断的往它靠近,尽管到达不了,起码我们也在慢慢靠近了,慢慢变好了。恩。我本来就不是一个愤青的人。有些,东西,丑恶的东西,会选择去逃避。我知道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现状,我只能做好自己。——————————————————————————————在思考恐怖分子这个定义。书里面多次提到,英国法国德国的反移民反穆斯林的现象。他们觉得穆斯林很容易带来动乱,受教育程度不够,抢他们的饭碗,而恐怖分子大多数来自这个人群。(多像曾经对犹太人的定义啊)所以,抵制他们。我在想,恐怖分子,是怎么回事。于我,我看到的恐怖分子,是一群被逼,然后采用极端手段反抗,表达对社会不满的人群。如果,他们不是被隔离,被蔑视,被侵权,他们也不会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反抗。虽然,他们的定义跟我们定义的被侵犯可能是程度不一样的。记得,书里面有一段关于,穆斯林人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妻子,就是掌握妻子的生死大权。这在欧洲这些,高度”人性化“的崇尚人人平等的基督教国家,这是多惊世骇俗的想法啊。认为是上帝的子民的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插手,管一管。让群野蛮人,“现代化”。(这又让我想起了美国对非洲的‘解放“)于是,欧洲人”改造“……穆斯林人,反抗……人肉炸弹,暗杀……我想,在这个愈来愈全球化的世界,尊重一个民族,宗教的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我不反对,欧洲这些国家在涉及生命问题上,对穆斯林人进行一个小小的干预。而在,一些大事上,必须彼此包容。比如,那个严重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问题。我知道,世界上恐怖分子袭击,四起。最近,中国新疆也有几起。(新疆人是信伊斯兰的,也就是穆斯林人。)恐怖分子真的除得了吗?其实,恐怖分子现象,它反映的是社会的一个问题,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交融之间出现冲击的问题。而,要解决恐怖分子这事,还得我们反思自己,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国家的常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