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60年》书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10066276
作者:[英]保罗·格拉维特
页数:177页

《日本漫画六十年》

作者银狐踏雪当从快递小哥儿手中接到这本期待已久的书后,立刻迫不急待地跑回家撕开了包装,书很厚,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原本以为是A4纸或者标准的杂志那么大,实际上要宽一些),封面上的铁臂阿童木一下子勾起了笔者童年的回忆。相较于欧美漫画,日本漫画有着自己的特色,这本书便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各种类型的漫画图片(三百多张精选漫画图片,涵盖各种类型的漫画:包括早期出租店的赤本、已融入漫画的黑暗剧画、珍贵的手冢治虫手稿、少年漫画、女性漫画、成人漫画,及非主流甚至地下出版的恐怖漫画、色情漫画、同人志等)为你讲述日本漫画六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漫画始祖──手冢治虫的创作生涯,到当年与日本军队一起征讨杀伐的野狗小黑,从60年代至今的少年漫画、少女、女性漫画的类型与性别议题,到残暴武士的黑暗与现实;从骇人的恐怖漫画与末世科幻漫画,到关於审查制度与各种不满及抗议。日本漫画在日本的出口产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全球的动漫市场影响巨大,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在世界的范围内,日漫恐怕是唯一可以与欧美漫画分庭抗礼的力量。在当初的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国门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动漫形象影响了远远不止一代人,很多至今仍然为大家津津乐道。《日本漫画60年》是2006年西游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保罗.葛拉维(Gravett,Paul)(别被作者的名字骗了,我维基了一下作者,应该是个日裔的英国人)同时身兼自由记者、策展人、讲师、电台主持人等多个身份。他出版与推广漫画已逾二十年,策画过许多漫画展,包括在安古兰法国国家漫画中心举办的英国漫画历史展,及伦敦当代艺术中心的漫画大展。他也为英国《卫报》、《Blueprint》、《漫画期刊》、《国际漫画》及《Dazed & Confused》、《书商周刊》《每日电讯报》 《NEO magazine》等报章杂志撰写漫画专题。作者以自己以浸淫日本、欧美漫画二十馀年的经验、美学上的独到眼光,蒐罗了日本60年来的漫画大师、经典作品、关键性的漫画议题,搭配三百多张精选图片,完成这本日本漫画文化、漫画史的相关著作中,最具全球视野的重量级著作,堪称让漫画迷抓狂的世纪收藏之作。在我们现在奋力吐槽国产漫画的的各种不堪之时,我强烈地推荐一下这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漫画也经历过各种艰难时期,但是他们挺过来了,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我不是在这里宣扬日漫,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人家熬了六十年才有今日成就,咱们吸取一些经验有何不可呢?

恣意放纵的日本漫画

什么是“manga”(漫画)?试着在牛津英语大词典里面找一找,你就会在词典里发现一个令人误解的定义。牛津大词典说,“manga”是指以科幻或奇幻为题材的日本连环画(comic)和卡通电影。这个解释在两方面有误:尽管动画与漫画联系紧密,但漫画不是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确切名称应为“anime”;另外,漫画事实上涉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主题,而不只是科幻和奇幻。因此,可以概略地说,“manga”这个词在英语里的意思是日本连环画。西方人对日本漫画往往有许多先入为主的偏见:“所有的人物都有一双芭比娃娃似的大眼睛”;“那些漫画杂志像电话号码本一样厚”;“商人们在公共场所、在火车上贪婪地看这些书”;“这些书充斥着色情和暴力”。对于西方,日本漫画常被误解为不过是色情和怪物的代名词,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众矢之的,是该死的日本货,该死的连环画。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脱对这些连环画的偏见。就我而言,我个人对日本的文字和图片文化特别关注,对千姿百态的日本漫画更是兴趣有加。与任何流行的出版现象一样,需要细读才能从那些浩如烟海、令人激动异常的书页中揭示出叹为观止、意想不到的品质和真理。我在此所做的努力,其目的之一即是要挖掘那些杰出的漫画创作,而非那些过目即忘的泛泛之作,至少,我要找的作品能让读者流连、赞叹,甚至让他们思考和动情。然而,既然有些人对连环漫画固守偏见,我们就来分析透视这些偏见。1951年,日本人给予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英雄似的告别。麦克阿瑟主持了美国在日本将近六年的占领和战后重建之后,突然奉召回国,其原因是,他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对华军事政策上意见相左。随后,日本人对麦克阿瑟的敬仰之情一夜之间化为烟云,因为麦克阿瑟在向美国参议院连续三天的陈词中,趾高气扬地把日本人描述成“十二岁的男孩”。其实,麦克阿瑟试图表达他对日本人的好感:他们“易于接受新模式,新思想”,因此,他们比德国人更值得信赖。然而,麦克阿瑟直白笨拙的言词,使日本人猛然惊醒,他们把麦克阿瑟的好意言词当成了恶语中伤。不过,麦克阿瑟的措词也非常露骨地表明,现在的西方是如何看待日本人的:孩子气,不成熟,十足一位依赖性极强的小辈,沉湎于美国家长式的引领和控制。多年来,这些稀奇古怪的比拟像是助长了西方人的优越感。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人的这种幻觉被粉碎了。日本轿车、日本电子产品走出低谷,占领全球市场。“日本制造”不再是次品和仿造,而是质量和创新的标志。西方列强对日本经济的腾飞毫无防备,他们带着担忧和嫉妒迎接这座经济帝国大厦,看着它飞速建成。而所有贺词文献如雨后春笋,对杰出的“日本性格”赞誉有加,并宣称,正是这样的日本性格,在二十几年的时间,使一个战败国成为了世界强国,成为了楷模。那个“十二岁的男孩”正在长大。当西方人带着迷惑而又恐惧的目光关注着这个浮出水面的经济巨人时,经由对一些令人困惑、远离现实的日本漫画书的报道,西方人又以同样神气十足的姿态把日本比拟作一个“十二岁的男孩”。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小说家、女性主义批评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旅居日本两年,这期间,卡特迷恋于日本漫画中泛滥的萨德式的色情(Sadeian excesses),这着实让她英国杂志《新社会》(New Society)的读者目瞪口呆。美国旅行作家保罗•索鲁(Paul Theroux)在他1975年《火车大巴扎》(The Great Railway Bazaar)一书中,讲述了从伦敦到东京丰富的火车旅程。他邻座的女孩留下了一本令人“恶心的漫画书”,里面充斥着砍头、同类相食、像圣塞巴斯蒂安那样身上插满箭的人,总之,暴力渲染无处不在。不同于文学、电影,甚至流行音乐或足球,在日本的漫画领域,似乎任何人的品头论足都举足轻重,不管他们对此种传媒知多知少。到20世纪80年代时,一个扭曲的日本漫画和动画形象开始向国外传播。这一形象不断加深西方人对日本人及其漫画的轻蔑态度:在上下班的往返列车上,西装革履的日本工薪族男人,全神贯注于手中充满暴力、色情的漫画杂志。1987年《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的头条调侃地写道:“日本的成年人仍在读漫画并沉浸在幻想之中”。这好比是又一幅十二岁男孩的讽刺画,只不过现在这个男孩有着成人的身躯,并昭告世界他对恶心、暴力更感兴趣。“manga”这个词进入英语语汇以来一直含有贬义。这并不是它本身的错,究其原因可能始于弗雷德里克•肖特(Freidrik Schodt)1983年的名著《漫画!漫画!》(Manga ! Manga !)。在书中他解释了“漫画”一词包含两个表意的汉字:“man”(漫)表示“情非所愿”或“不由自己”,“ga”(画)意为图画。1814年日本的艺术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为他那些异想天开的素描集杜撰了这个词。肖特又解释道,“漫”这一表意文字还有第二层意思,即道德上的败坏,由此而被翻译为“道德放纵的图画”。这一道德上遭受指责的定义,被媒体和评论家抓住大做文章,这也就并不奇怪了,从此漫画这个词便在西方蒙上了污名。文化势利的吸引力遍及全球,也波及到了日本自己。由于代表日本国民形象的漫画输出国外,日本的整体形象也因此蒙羞。1991年,有史以来最大的日本文化节在英国举办,漫画是其中的一个内容。牛津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有意展出各种派别的日本漫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主办方不愿意过多展出具有成人色彩和令人难堪的漫画。现代艺术博物馆不愿意与日方妥协,最终导致此展出项目流产。此时,伦敦的一家小型独立画廊,珀玛瑞•培迪画廊(Pomeroy Purdy)乘虚而入,立即采取行动,展出了日本漫画,并专挑边缘和极端前卫的漫画参展。“那些令人尴尬的画面形象,加深了人们对‘日本笑柄’的极端恐惧,”《每日电讯》如是说。比如,吉田光彦(Mitsuhiko Yoshida)前青春期少女的经期噩梦:少女被头上长着生殖器形牛角的犀牛追逐。十年之后,日本漫画在海外获得巨大商业成功,这使得2001年第二届英国日本文化节的组织者们准许日本漫画与日本传统的茶道和歌舞伎剧院模型同台展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决定拿出25部已经在巴黎和鹿特丹展出的短篇漫画作品,但在荷兰和法国展出的4位艺术家的作品不在此列,大概由于这些作品不符合英国人的品位。这样的安排并不能阻止英国的评论家不断地提醒民众日本的漫画是色情作品,即使整个展览中只有一页图是露乳的。然而,这一页裸露画也被迅速遮盖起来,因为在布莱顿的家庭娱乐日展出时,此页遭到了投诉。偏见挥之不去,他们以新的形式出现。漫画导致文盲的老调在2002年1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又死灰复燃。其中的一篇报道宣称,日本的低识字率,是由于日本民众不喜欢记忆那些读懂日语所必需的几千个汉字,他们只偏爱阅读粗浅的漫画。事后,这份报纸不得不做出更正:日本有非常高的识字率,远远高于美国。本书对日本漫画不作褒贬。本书如果想说什么,那就是,日本漫画确实“恣意放纵”。日本漫画是如此的不顾后果和责任,以至于无拘无束、个性十足的作品,往往放任于制造快乐瞬间、迎合读者的欲望。本书也想告诉读者,这些“恣意放纵”的图画,也许正是日本漫画最强的力量。

希望没有删节

非常完整,非常全面的manga bibliography,对于一些漫画源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Atom Boy的idea来自Pinocchio,Cinba来自森林大帝,七龙珠来自西游记...对于一些非主流漫画也有介绍,如新浪潮电影风格。缺点在于有一些打了mosaic,还那么厚,一大片。正文阅读比较流畅,翻译还是可以的。

动漫领袖

最近突然就迷上日本动漫了。进击的巨人!!!感觉日本人可以把任何一种艺术、文化或者行为做到极致。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不仅仅是领先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更多的是在作品里面注入了他们特有的民族精神和理念。看了之后很有感觉的。

回头看看更能明白童年时的日本漫画

作为一个看日本漫画长大的80后。现在看这本书,一些熟悉的画面和人物能勾起童年时的美好。当时看日本漫画,对日本这个国家喜欢得不了的。不难看出日本漫画作为文化输出的影响。这些在书中都有体现。以及日本漫画个阶段发展的原因。年少时不理解手塚治虫为什么那么有威望,画风线条简单人物显得十分卡通。就像有的人不了解MJ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了不起。看了书中的介绍之后,神,绝对的日本漫画之神,当之无愧。具体个栗子,从画面构图来看,手冢开启全新的勾画视角,使静态的画面更有镜头感,更好的表达情节。在此之前的日本漫画构图风格基本就是连环画一样(儿时的小人书那种)。更伟大的是他在漫画事业上付出与努力。这种理解了神之所以为神的意识升华,就是境界的提升。读书的感悟让人喜悦。书中有很多漫画的篇幅,发现《圣斗士》里的一段画面居然和手冢的作品一模一样。也许是车田正美当时对大师的致敬。不过本书并没提及圣斗士,相信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其他彩蛋。在阿拉雷和机器猫中都有出现过编辑这样的角色。书中介绍了漫画家的工作方式。编辑就相当于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漫画家相当于研发工程师。某些自认为经典的漫画,作者未能提及,未免有些许遗憾。不过我们看过的漫画,在整个日本漫画史上真的只是冰山一角。值得收藏一看的本书。庆幸的是我儿时的漫画书都还在。

超越时空的漫画

在中国,喜欢日本漫画的人很多;但是从学术角度剖析日漫的文章、书籍却寥寥无几。我们大多沉浸在漫画所营造的影音世界中不能自拔。从在线连载到漫画书,从cosplay到模型手办,涌现出不输给御宅族的一代又一代。在西方,日本的漫画不仅和本国的漫画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竟然出乎意料地形成了所谓的“Manga”,在众多漫画中独树一帜。这种“Manga”出现在街头大大小小的漫画店,无论是《七龙珠》还是《乱码》,在英国有英文版,在法国有法文版,甚至撒尿顽童身边的漫画店里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完全不输于日本本土。这几乎成了“反全球化”、“反西方化”的最好例证(正如《日本漫画60年》最后一章《文化与帝国》所述)。日漫甚至脱离了人们的偏见,入主大英博物馆,详细地说明漫画的制作手法,将原稿一并放上,与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并驾齐驱。同时,关于日漫的研究也紧随着东方文化研究,成为大学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保罗·格拉维特这本书在众多关于日漫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或许正来自于其严谨的史学观念和学术态度,而非泛泛地罗列我们耳熟能详地漫画作品。《日本漫画60年》从二战后的日漫开始,以手冢治虫作为现代漫画的起点回溯了这60年来的日本经典漫画作品。漫画家的生平往往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备受青睐,也与读者自身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格拉维特认为,少年漫画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作品类型,它们的主题大多是“动作和喜剧色彩”,这一点和战后其他国家相仿。也正是这种类型的作品鼓舞了众多的日本青年,也满足了他们潜在的梦想。回想我们的童年,有多少孩子为《灌篮高手》疯狂,以樱木花道自居?向往着生活中出现一个像流川枫的人?又有多少孩子渴望一只真正的机器猫?日本漫画中潜藏的励志鼓舞了战后的一代又一代。事实上,这种将文字和画面结合在一起之创作手法,独特之处在于无视时间、空间的阻隔,其营造出的媒介生态暗合梅洛维兹在《消失的地域》中的观点。在中国,80年代童年时最爱看的漫画甚至来自于半个世纪以前,譬如《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讨喜的人物性格,已经超越时间性、地域性的限制,不仅广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也远输到国际市场。日本的漫画的传播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次远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符合大卫·哈维所谓的“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的说法。除开时间的纵轴,《日本漫画60年》的后半部分依据不同的内容,探讨了日漫的几种主要类别。除了少年漫画,女性漫画、同人漫画乃至H漫等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几种类型。漫画已经模糊了受众年龄、性别,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少咸宜”;它不仅仅如第八章所述,“适合不同品位、兴趣和年龄段”,甚至同一部作品亦可受到不同阶层、年龄层次的读者的喜爱。漫画甚至从平面媒体转向了电视媒体,进而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连语言也无法阻隔它的传播。这本具有史料价值的漫画史尤其值得称赞之处在于穿插在内文中间的彩色漫画插图,熟悉的四拼一格式短暂地将读者拉回到时光的长河。无论是《多啦A梦》、《怪医黑杰克》,还是《橘子酱男孩》、《牙狼》,都是我们童年、少年,乃至如今不可割舍的一段回忆。(写完之后,狐狸看了一遍,表示被学术的东西砸晕了,又表示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扩展一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谁会有耐心看完三千字的书评呢?对于梅洛维兹和哈维的观点,展来开的确可以说很多,甚至还能加入波兹曼……所以,也许有一天我会把它扩展成真正的book review吧~)

对手塚治虫印象深刻

手塚治虫,果然是日本漫画之神。我看日本漫画不多,除了阿童木,原来少女漫画《缎带骑士》也是他的手笔。所谓神级人物,就是有预言和创造未来的能力。他是无数漫画画家的偶像,经典的贝雷帽,被无数人模仿。类似今天的乔布斯的黑T蓝牛仔裤。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童年。他经济阔绰,时间宽裕,兴趣专业的父母。父亲爱好电影,并自己拍摄,电影观看频率达到每天一部,这简直就是专业级别的时间量。母亲参加宝塚女性剧团表演。这些都是后人解释手塚治虫漫画风格和灵感的来源:电影分镜头,华丽修饰,大大黑眼睛。最令人惊奇的是,他居然还考了外科执业执照。又把自己漫画收入,全部投入到动画电影的创造。感觉这个人是钱的主人。有自己的使命。果然是神级人物。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漫画原来是Manga的音译。表示散漫,无稽的绘画。还有,美国爹对日本人的二战后印象是 12岁的男孩,创造力学习力加分,理性现实减分。还有就是 H漫画,原来H是变态的意思。哈哈哈哈。最后,本书是jd 200减100买的。完全没必要全彩,完全是粉丝珍藏去的。这年头粉丝钱好赚啊。作为小白用户,就当科普了。

干货,值得收

之前国内也出版过一些日漫回顾的书。主要是介绍不同时期的作品,类似年代记,更像是资料大集。这本《60年》就更贴近综述了。以回顾论述为主,穿插大量图文资料,篇幅大概对半开。(我从里面淘出了好些经典漫画啊~)作者是英国人,视角还挺有意思的。比日本人写的综述客观些(不带名族感情),比国内的综述来的宏观全面。从漫画发源讲起,到不同类型漫画发展,起承转合,主线清晰。黑历史也有收录。翻译略弱,应该不是铁杆漫迷,clamp翻成克兰普orz,倒是不妨碍内容本身。


 日本漫画60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