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章节试读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61823002
作者:单霁翔
页数:238页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21页 - 国际社会关于历史城区保护理念的变化

1、探索小规模整治方式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26页 - "有机更新"理论的实践与探索

"有机更新"理论丰富了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成果,其核心思想是主张按照历史城区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有机更新"达到"有机秩序"。"更新":在保护历史城区整体环境和文化遗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当地居民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调整变化。"秩序":建立起既有利于保护历史城区的传统特色,又有利于维护原有社区结构的住宅产权制度&依靠社会资金、以自助力量为主进行日常维修和小规模整治的机制。概念:实践:"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烟袋斜街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42页 - 城市建设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思考

一、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
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也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二、实施"跳出旧城,发展新区"
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新旧城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历史性城市来说,重新确定城市总体布局结构,明确新的城市发展方向,就成为城市规划首先面临的战略性问题。
三、树立城市规划中的保护观念未完待续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28页 - "有机更新"理论的实践与探索

P128-140
1、关键措施: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传统民居院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成为最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家庭特点的居住形式:既合理安排了每户居民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中通风、采光、日照以及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等居住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日常的社交空间,创造和睦相处的居住氛围,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哲学思想。"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即要适应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改造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街巷肌理。这意味着今后历史街区内的危房改造项目用地一般仅是一个院落或几组院落,其建筑面积一般仅为数百平方米或上千平方米。这就需要深化和细化历史街区规划,其中近期详细规划尤为重要,应做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以院落为单位的"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不求一律、不求同时、不求全部,根据居民生活实际需要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而定。如果能够做到在不断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建筑主体始终是平缓朴实的传统民居院落,居民主体始终是和睦相处的老邻居们,生活环境始终是自然和谐的传统风貌,才可以说"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是成功的。2、必要前提:界定"危房"与"旧房"区分以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前者首先要保证居住安全,后者主要体现历史文化风貌。......在传统民居院落中,无论是危房还是旧房,往往都是历史建筑,其差异只是房屋质量问题。解决危房的居住安全问题尤为必要,但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信息为代价。在微循环下通过积极修缮"解危",又保证传统风貌延续,摒弃多年来一谈到危旧房改造就想到"大拆大建"的思维定势,坚决纠正为解决一部分危房问题将成片旧房一并拆除的做法。在历史街区内实施拆除的应该只是那些对历史风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建筑物,实施更新的应该只是真正属于"危房"的建筑物,保留与否不能仅以"危"与"不危"而分,更不应以"新"与"旧"而论,只能根据传统建筑的保护价值来决定取舍。3、基本保障:建立长期修缮机制4、有力支撑:社区居民广泛参与5、基础条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6、根本目的:改善人居环境在历史街区居住着比例较大的低收入和特困群体,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对他们提供更多的扶助。<华盛顿宪章>指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因素的引入不应受到打击,因为这些特征能为这一地区增添光彩。"应当在保持外貌的前提下,改造内部,改善居住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有机更新的任务"应当努力促进多种效益的取得"。目前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仍处于升值过程,由于区位因素影响,很多传统建筑开始具有较高价位,经修缮后可多元化地演绎出各种新功能,如作为民间旅馆、风味餐厅、特色茶馆、民俗展览等对外开放,也可用作小型幼儿园、福利院、小型会所等设施。但现状是升值未升质,环境好的居住条件都在外围,老城区没有很好地规划更新。例如南京。。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二章 - 第二章

最近媒体报道了不少鬼城,像呈贡、郑东等。其实大中城市(特别是古城)在周边建新城的大方向其实是对的,可惜就是贪大求快,配套不足,规划也未尽合理。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22页 - 国际社会关于历史城区保护理念的变化

2、提倡保护传统民居J.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强调:"所谓的老建筑,我指的不是博物馆之类的老建筑,也不是那些需要昂贵修复的气宇轩昂的老建筑--尽管它们也是重要部分--而是很多普通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的老建筑,包括一些破旧的老建筑。"在历史街区里,单独的某一栋传统民居其价值可能尚不足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但是传统民居建筑群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风貌却反映了历史街区的整体面貌,从而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目前一些城市里一方面传统民居被大规模破坏另一方面政府每年斥巨资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说明这些地方政府虽有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但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概念还不够清晰,没有认识到文物建筑的修缮仅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传统民居也是历史街区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信息,很难想象在失去了传统民居的情况下,历史街区还有什么文化风貌和街巷肌理可言。特别是在我国各历史城区中文物古迹存量已经不多的情况下,传统民居更需加倍珍惜。传统民居的重要性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三章 - 第三章

中国的政治、土地和产权制度决定了,城市政府是城市的所有者和主宰者。而这主宰者的灵魂却往往由和这座城市的血脉并没有多少关联的一些人来担任。对他们来说,这座城市只是他们为获得上级青睐,而拿到的一个试验样本而已。能在越短的时间内出成绩,而且成绩越耀眼,他们才能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中国古城当下所面对的最大敌人。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24页 - 国际社会关于历史城区保护理念的变化

3、重视历史街区保护
保护的内容和原则+方法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笔记-第132页

今天普遍存在于传统民居院落的危破状况始终成为大规模危旧房改造的理由。但是,过去大量传统民居院落为什么能够历经百年保持基本完好,其重要原因在于产权明晰。几十年来,住房产权政策的反复变化使各方权益和责任不清,其中占比例最大的公房由于租金低,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维护,更谈不上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私房“标准租”户的租金也使房主无力承担维护的责任,同时还面临不知何时被拆迁的危险。上述情况加速了传统民居院落状况的恶化,因而解决产权问题并保障产权人的权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在居民中蕴藏着改善住房条件的极大积极性,只有明确房产权为他们所有,而且明确房屋所在的历史街区今后不再实施大拆大建,住户才能积极主动地考虑自有住房的修缮问题。
常看所谓“专家”和“决策者”抱怨中国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够,素质低下。随时随地大规模拆迁和变化产权,还要求居民投钱投精力修缮不是自己家的房子,放在世界上哪个地方都没人愿意!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