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梅庵忆语》书评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1991-04
ISBN:9787805202488
作者:(清)冒襄 等
页数:322页页

误读秦淮名妓与文人

我应该还不算做女权,但是当我对过往的历史仍心怀缱绻,当我徜徉于古迹之间,当我频繁地在古籍中寻找女子单薄的身影的时候, 我确实感到非常的失望与心寒,冒辟疆、吴梅村、钱谦益、龚鼎孳,甚至那个写下《板桥杂忆》的余怀,说起来,个个是风度翩翩文采斐然的佳公子,他们甚至还煞有抱负地想要治国平天下。但是在对待所谓的心爱的女子时却抱着前所未有的躲闪的态度,视她们为玩物。我因此总觉得女儿命运还是太凄苦。翻看《板桥杂忆》、《影梅庵忆语》、《陶庵梦忆》等等这些与之相关的古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突发奇想,也许妓女与文人骚客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后来的结合,本来也非单单信仰爱情那么简单,因而有了对明末秦淮名妓与文人的种种思考。因为之前黑龙江大学教授暴鸿昌先生写过一篇《明末秦淮名妓与文人》,而我看到的与他所讲好像又有所不同,所以称之为“误读”。 娼妓与文人的爱恨纠葛,古已有之,并且被无数的文士艺人所描绘演绎,直至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符号,好像在向人们暗示某种掩藏于腐朽政治背后的落寞的繁华与疼痛的美丽。既然说到文人雅妓就不能不提秦淮河,尤其不能不提明末的秦淮河。南京古称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十里秦淮河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朱元璋为繁荣经济,明令建造旧院(官营妓院)。于是17世纪中后期,当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作困兽之斗时,曲中众院仍然歌舞升平,一片繁华的模样。一、 明末秦淮名妓与“八艳”小考明末,在秦淮鳞次栉比的声色犬马之地,活跃着一群能诗能文,长袖善舞的多情女子,《板桥杂忆》中详细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就有将近三十个,她们大多天性聪慧,在艺术上有不小的造诣,并且有令人钦佩的崇高气节,而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更为她们的命运蒙上了一层亦浪漫亦悲楚的色彩。这当中,又属“秦淮八艳”的事迹最为著名,也最具争议。关于“秦淮八艳”,历来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版本是,“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然而,我去读余怀的《板桥杂忆》,却并没有发现当中有“八艳”之说,与这八个女子相交甚密的钱谦益、吴梅村似乎也没有这样的定论。更有人考证,陈圆圆本为姑苏人士,而柳如是也是因为嫁给钱谦益后才移居金陵的,所以所谓的“八艳”,难免给人生搬硬凑之嫌。二、犹怜女儿身世太凄苦撇开“八艳”的名号不谈,董小宛、顾媚、柳如是、马湘兰、卞玉京……她们的故事亦足以令人评品思考几个世纪。马湘兰想要嫁给文人王稚登而不得,还要被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地比作“夏姬”侮辱,最后只得是收拾起尘世凡俗里的一颗心,燃灯礼佛,端坐而逝;卞玉京对吴梅村一见倾心,吴却一边假装不解风情地婉拒,回家做他的孝子,一边又吊着卞的情思还要与陈圆圆纠缠不清5,卞最后应该是抱着“哀莫大于心死”的态度嫁给老医师,为他刺舌血书《法华经》的;陈圆圆更不用说,因为美貌几次三番地被掳,几次三番地与爱情擦肩,最后做了吴三桂的小妾,虽说受宠了几年,但最后还是因为吴正室的不能容忍而出家为尼。如果说前两人还是作为她们自身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话,陈圆圆的命运则真的是太悲惨了,作为一个深深被政治风浪所裹卷淹没的弱女子来说,也许她自己都不曾想到,有一天会在史册里被重重地记上一笔,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红颜祸水。都说董小宛与冒辟疆、顾媚与龚鼎孳、柳如是与钱谦益是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是天作之合,然而他们的生活真的犹如人们所说的那般幸福美满吗?我看也不见得。首先在名誉地位上,三人均是侧室小妾,并不是可以挺直腰板呼风唤雨的正妻,很多时候还是要对别人点头哈腰,看人脸色生存,所以这在气势尊严上就输了人一截。再一个,说到他们的结合与婚后的生活,这些艳丽多彩的女子不知遭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都说冒辟疆对董小宛情深意长,董死,冒含泪写下回忆录《影梅庵忆语》,洋洋洒洒近万言,读之无不令人动容。可是读过《忆语》和《板桥杂忆》的人都知道,当初,小婉要将终身托付于冒,雇条小船顺流而东送他,并“发誓断不返吴门”,冒却始终推推诿诿,只差没有拿着扫把赶她走了,最后还是钱谦益花了几千块钱帮小婉还了钱,落了籍,冒才仿佛理所应当似的笑纳了。婚后,小婉一直在冒家苦心经营自己得来不易的幸福,她付出的比所有人都多,尽心尽力地服侍冒家每一个人,谁都不得罪,这已经很难,她还要时不时地想出些新花样来讨好冒辟疆,不是今天去亭子里赏月,就是明天吃刚研究烹制的特色爱心菜肴,但是她所得到的,却比任何人都少,两次逃难的时候都不肯带着她,任由她一个绝色的弱女子在兵匪横行的时候自己求生存。难怪嫁入冒家仅九年,小婉就因劳累过度而病死了,因此不能看做善终。至于顾媚,之前因无心之过得罪了一个无赖,幸好有蓝颜知己余怀、陈则梁等人为之摆平,后来又如愿嫁给时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身居一品夫人,生前享受尽荣华富贵,死后又殓以国葬,一副好命的样子。但是,明亡后,龚竟为避祸而躲进了枯井,后来仕为贰臣,晚节不保,却以一句“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应对千夫所指,俨然将顾看做一块挡箭牌。试问妓女就该承担这样的骂名,为男人的道德文章买账而“杀身成仁”吗?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独独写到王月生,尽管他极力写她的美貌她的演技和她的孤傲,但这都改变不了月生只是一个供人娱乐的玩物的事实。在依旧为男权所主导的社会里,女子的地位本已经非常的低微,可偏偏我们的主角还不是一般的良家妇女,可见女儿的身世有多么的凄苦了。三、大抵与爱情无关关于“秦淮八艳”和她们的爱情,青年作家闫红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秦淮八艳美丽、纯洁、多情、脆弱、才气横溢,但仍然一无所有。对于她们,爱情等同于立身之本,生存的本能与情感的热望掺杂在一起,她们谋生,亦谋爱。但赶上那样一个时代,这种谋求显得格外艰难,在辗转跌宕中,她们伤痕累累”。我在没有写这篇文章之前,曾经一度非常推崇文人与妓女之间的爱情,认为他们真正抛开了世俗的观念,不羁之中又带着十分的浪漫。我以为我看到的全部都是高贵,所以写过一篇《保留心中的那一份高贵》,只差没有唱赞歌来歌颂。但是当我越多地去古籍中了解他们的时候,我也就越感到失望,因为,妓女与文人的结合,在众多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其实并不真的单纯。就像董小宛和冒辟疆、寇白门和朱国弼还有那个碎舌而死的葛嫩。冒辟疆在娶董小宛之前一直对陈圆圆念念不忘,若不是陈被人掳走,那么今天《影梅庵忆语》的主角恐怕就不该是董小宛了。是什么令董小宛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在对待几次三番拒绝自己的男人的时候可以不顾颜面的穷追猛赶死缠烂打?这当中,除了爱,想必还有其他一些什么。鲁迅先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么妓女也是的,并且她们求生存的意念,应该比谁都强烈。她们也许还不敢反抗,却极力地想要得到保全,而能够实现她们这一理想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附于男人,因为中国的历史,说到底还是男人的历史,至于女子,只得靠边站。众多名妓中,我最心疼的是寇白门。崇祯十五年的一个夜晚,国公爷朱国弼大排场迎娶寇白门,9连她自己也一度以为从此可以和过往的生活告别,谁知朱国弼只是一时兴起,两年后,崇祯皇帝死,朱国弼降清,家道大不如前,只得裁制人口,卖小老婆。寇白门接下来的举动是我很为之叫好的,《板桥杂忆》中记载“白门以千金予保国赎身,跳匹马,短衣,从一婢归。归为女侠,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向往还。酒酣以往,或歌或哭”,俨然一个侠女模样,毫不在乎。虽然她以后的生活仍然频繁地在秦淮船舫和文人士子的深宅杂院中奔波,但她奋勇自救,单骑南下的飒爽英姿硬是盖过了命途中的苦难。说他深爱她吗?还是她深爱他?想必都没有。还有葛嫩,夫杨文骢因抗清连累她也被执,《板桥杂忆》中说“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喷其面”,我在昏昏欲睡的深夜读到这样的文字,顿时觉得睡意全无,为一个女子如此的操守,然而她的坚贞,是为他吗?就像当初柳如是劝钱谦益与之投水殉国,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这些女子身上深深的爱国情结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而与爱情无关。当然,说她们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着当时文坛政坛上的名士,他们像对待任何一件他们的收藏一样对待她们,或视之为珍宝,不喜欢时就弃之如草芥,真的与爱情一点关系也没有吗?也不是,爱情,大抵还是有的,正如闫红所说,“她们谋爱亦谋生”,她们还是爱他们的,他们也爱她们,就像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表达自己对小婉死的悲痛时说“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这句话,和当年马克.吐温因为双胞胎弟弟的死而讲的“掉到河里淹死的不知是我还是我的弟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令人感慨太息,但是他们对谁的爱都应该没有对自己的多,至少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样多,因为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都要吃饭,谁都该好好的活着,即使形态是卑微的。况且还是那么畸形的一个时代,为了繁荣经济,皇帝鼓励嫖娼。所以爱情是有的,但是大抵与爱情无关。有人说:秦淮风月绝不是简单的青楼莺歌燕舞,在朱明王朝中,它显然是一个文化标号,而作为这个文化标号的一个个具体的标志就是秦淮八艳,她们是数百年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另类文化精品,承载了历史与风月、正气与耻辱、文士与妓女混杂的文化一脉,要详尽地解说这种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可做到的。的确,她们和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生活粗粝而艰难,她们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获取救赎,她们虽然身陷泥淖却始终保持着高洁的操守,她们才华横溢且妩媚多情,她们“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的色彩”,她们和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心里被默念千百次,如果真的要说,只能叹息她们生不逢时吧。

«影梅庵忆语»且愿一生与君共盘桓

今读«影梅庵忆语»,好奇冒襄外貌是有多俊美,才让秦淮八绝的陈圆圆和董小宛都甘愿自许终身?论才情自不必说,但天下风流才子何止冒襄一人。陈圆圆先将终身托“余此身脱樊笼,欲择人事之。终身可托者,无出君右。适见太恭人,如覆春云,如饮甘露.真得所天。子毋辞!”怎奈被豪强所掠夺,辗转间被吴三贵纳为妾,后被李自成劫去,才造成了吴三贵"冲发一怒为红颜"放清兵入关的历史典故。后冒襄虽有"佳人难再得"之叹,怅惘无极,但并未在意和寻找,只是说相比于父母患难,"负一女子无憾也"。仍然坦然夜游,然后回归故里。后董小宛又将终身托书中小婉宛自己说"虽仅一见,余母恒背称君奇秀,为余惜不共君盘桓"。"君奇秀"从这句话可知冒襄是外貌极其俊美之人。只是历史久远,在那个也许有洋人相机传入但普通人并不知道的朝代,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来想像生活在明清时代的,一位相貌奇秀的风流才子的样子。也许像现在的某位男明星也未为可知。小宛将终身一托,即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态度。"姬惟坚以身从。登金山,誓江流日: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小宛一直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苦苦一路追随,然冒襄因惧怕小宛苏州的债主,和怕父母的苛责,一直采取的是懦弱回避的态度。以此可看出冒襄虽才貌双全,终究还是薄幸之人。与古往今来的风流才子如出一辙"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青楼薄幸名。""适奴子自姬处来。云:姬归不脱去时衣,此时尚方空在体。谓余不速往图之,彼甘冻死。刘大行指余田:“辟疆夙称风义。固如负一女子耶?”余云:“黄衫押衙.非君平、仙客所能自力。”小宛终究还是幸运,在她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下,如愿成为冒襄的妾氏,此段爱情也成为后世流传的佳话。相伴九年,28岁便身死。她用无私付出,换冒襄一世不忘。"噫吁嘻!余何以报姬于此生哉!姬断断非人世凡女子也。"据有人统计,冒襄一生中与之有关系的女子有十多人。其好友金坛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可知冒襄这个才貌双全者,明明就是一副行走的春药呀!现代有人甚至结合他的才情,生活的时代及经历,推测他是«红楼梦»的作者。也许这种推测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时代久远兼之能够作证的笔墨太少,无从考证罢了。

乱世中的美丽与哀愁——从《影梅庵忆语》看明末秦淮名妓的婚姻爱情观

【摘要】明末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作为“忆语体”文学发端, 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饱含夫妻深情及对传奇式人物“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如实回忆而备受推崇。而仔细阅读后却不难发现二人流传千古的爱情婚姻传奇,其实主要依靠董小宛一人的痴情。本文以文本为根据, 以历史、人文状况为背景, 通过对文中董小宛的坚意相从与委曲求全的分析, 试图以小见大, 借影梅庵一隅看明末秦淮名妓敢于冲破传统同时又受封建礼教制约的婚姻爱情观。【关键词】《影梅庵忆语》 秦淮名妓 婚姻 爱情《影梅庵忆语》是明、清之际散文小品中怀人之作的佼佼者,更以独创的“忆语体”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条伤悼故人并抒写自我哀感的新路。作者冒襄作为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一生所著颇丰,但都不及这篇文章流传久远,深入人心。这一是因为文章饱含作者的夫妻深情与血泪,抒写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二是因为文章中所忆之人董小宛作为晚明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一个传奇式的经典人物。其人其事虽然微末琐屑,但由二人相识订盟, 以至患难相扶的九载情缘,也可以以小见大,看晚明秦淮名妓这一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群体的婚姻爱情观念。“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相识订盟中的坚意相从冒襄和董小宛的初识订盟并不是那种俗套似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故事,而起先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中间是曲曲折折、波折不断,最后才“守得云开见月明”。起初冒襄心仪之人乃是使辽东总督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虽然冒襄早已邂逅过董小宛,并且也曾“惊爱”于她的“香姿玉色, 神韵天然”,但是一见到风流婉转的陈姬就“拳拳不能释”,早把董小宛抛之脑后。后因家事负约于陈姬,他“怅惘无极”,在情场失意、百无聊赖的旅途中再见董小宛,此时冒襄仍无意接纳董小宛,但董小宛却有追随冒襄之意。从苏州同船到镇江,冒襄要把她抛下,她对长江发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还吴门”。冒襄无奈,约秋闱后南京再会。小宛从此洗净铅华,闭门谢客,在赶往南京赴约途中江上遇盗,断炊三日,死里逃生。南京重逢后,缠绵几夕,冒襄再次抛她而去。她又乘船追到仪征,痛哭相随,船到如皋郊外,冒襄“铁面冷心,与姬诀别”,独自上岸回家了。她回到苏州,“不脱去时衣”,严寒的冬天仍穿着与冒襄分别时的秋衫。眼看要冻死,朋友看不过去出资相助;文坛宗主钱谦益也亲至吴门鼎力成全,替小宛还清欠债,送归如皋,这才使二人终成眷属。董小宛的痴心是少有的,舍死忘生的去追求,相信能感动冒襄。但这样的钟情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董小宛再见冒襄时正身处逆境,孤苦伶仃,卧病在床,冒襄此时的探望和关心无疑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慰藉,所以她说:“我十有八日寝食惧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旺。”冒襄给了她近乎起死回生的力量,所以她从此认定了冒襄,坚意委身相从。其二则是南京旧院“家家夫婿是东林”即明末江南名妓与名士婚恋结合的情结,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 等等。这一情结源于晚明社会开放的风气与污浊的政治、无休止的党争共存,名士们在道体缺失的同时, 又陷于现实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焦渴中, 这种焦渴在名妓那里得到了释放,使明末江南名妓与党社胜流之间形成一种兼情感、道德与政治知己的关系。小宛倚重冒襄,不仅是钦慕其才情风雅, 更看重其东林文人的政治操行。其三因为当时正处明末动乱四起之时,当时包括董小宛在内有见识的名妓们已经预感到明朝大厦将倾,“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依附一份婚姻, 寻求一个稳定家庭的庇护所是最有效的选择,于是董小宛便择了冒襄这一“良木”而栖。通过对这样的行动与动机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场初识订盟的爱情角逐中,董小宛始终扮演的是一个主动的角色,有着主动追求爱情和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观念。这一观念在当时的秦淮名妓与士人结合中处处可见,实际上是晚明社会个性主义、人文思潮涌动下女性整体婚恋观发生改变的表现。宋代以降, 女性的婚恋意识深遭禁锢, 女子若不经“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而自行与人结合, 将遭到舆论的唾弃, 成为她身上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甚至影响到家族的声誉。但中晚明时, 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步步崛起,继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对于人欲、人权的渴求,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继而成为了时代的标签。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政府控制力的减弱, 文禁相对松弛, 王阳明直接反对束缚人性的程朱理学, 李贽更是猛烈地抨击礼教和儒学, 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都为女性努力冲破禁锢提供了动力。而名妓们没有女德的束缚, 见识开阔, 得到个性解放运动的感染熏陶多, 容易接受新思潮、新意识, 因而在婚姻爱情上这种主动追求、向往两情相悦的表现更为直接。“彼即颠连不及,死深箐中无憾也”——相伴九载中的委曲求全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回忆起他和董小宛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这九年中,小宛“却管弦,洗铅华”,一扫曲院中人的生活习惯,一心学习传统“妇德”。读到“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这些片段,我们就不难想象她在冒府过的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日子。待到清兵南下,她跟随冒襄一家辗转逃难,历经艰辛,而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反倒成了最先抛弃的对象。尽管如此,董小宛也心甘情愿地说:“当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彼即颠连不及,死身箐中无憾也。”最后还是冒襄的父母念及董小宛往日的恩情,使她避免了被舍弃的命运。由此可见,虽然冒、董二人的婚后生活表面上看来是夫妻琴瑟和谐,全家“咸称其意”,但是其中的辛苦与冷暖只有董小宛自己知道。作为一位出身风尘的女子,进入宦族之门,如果不能俯首低眉,取悦上下,那地位自然岌岌可危。于是当秦淮名妓走入婚姻,那种敢于冲破传统主动追求爱情的观念不得不受到封建传统的制约,按照“三从”、“四德”的标准进行改造,一代名妓最终变成孝妇贤妻,刚刚展露自由平等的婚姻爱情观念也不得不屈服于符合礼教的传统婚恋观。而董小宛将被弃之时的一番心迹表白也展示了她对在当时封建礼法森严的社会,父母大于妻子儿女,而妾比妻子儿女的地位更低,危难当头自然会被最先抛弃这一教条的充分理解,所以甘愿牺牲自己,让人看到了中国女人的“深明大义”。这种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源于女性的独立人格在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中始终缺失, 自先秦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原则在伦理上给了女子一个确切的低贱地位,后世的发展中便不断被强调确认, 至宋儒理学更是将其纳入到整个封建道统之中, 使之成为既定的精神法则。任何女子一出生, 就接受着这样的思想教化, 日侵月蚀, 一套严密而完善的“女儿经”成功限制了女性人格的自由发展, 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即“无我”。她们习惯于按照贞妇淑女的标准去克服各种正当欲望和放弃各种正当权利, 以获取男性社会的认可。董小宛的观念转变昭示着尽管明末人们的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即使在秦淮名妓这一充满知识与个性的群体中,想要消解上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却也并非易事,只能说越到封建社会末期,与封建不合理制度抗衡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一部《影梅庵忆语》,展现了秦淮名妓董小宛在乱世当中的美丽与哀愁。一方面敢于冲破传统,主动追求爱情和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观念,照见了明清女性思想精神时代性的渐变之美;另一方面最终屈于礼教,遵循三从四德、无我牺牲的封建婚姻观念,亦是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明清女性的悲剧性代言。她的爱情悲剧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明末秦淮名妓略显矛盾的婚姻爱情观,更是在一定意义上映照了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状态。【参考文献】[1] 冒襄.影梅庵忆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 刘坡. 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看士人情爱观[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3] 陈常青. 封建女性的赞歌与悲歌——《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中女性形象之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09, (21)[4] 陶慕宁. 从《影梅庵忆语》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爱观[ J ] .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56O61.

梅影仍在楼已空

刚来到豆瓣,贴些过去写的凑凑数利用午休的那段无聊时光,断断续续读完了《影梅庵忆语》。文尽之处,思犹不止。复思阅《浮生六记》之时已过数载,此间沧海浮沉,光阴虚掷,难得清平心境赏此清词丽句。年少阅红楼,得识十二钗,虽极艳羡,然知其“贾雨村言”,料世之难有也;及至阅《浮生六记》,方知世间真有此兰心慧质者;又及闻秦淮八艳,终叹天地之造化,虽曹公之才远不及矣。冒襄虽位列明季四公子,然吾观其辞不及三白之清奇也,奈其择事取景,颇有新意,令人过目不忘,此足以颉颃矣。譬之金山之游,真如入仙境;小宛赏月一节,阅之如佳人倚窗在前;小宛身入菊影一节,淡雅亦可入画,娇巧更令人怜。惜潜孝先生早生三百年,今人不得观其电影也哉!世人观小宛,多慕其才殊,惜其命薄,然亦有非之者,云其所恋冒襄者,非慕其人,实为自保也。于冒襄者,今人詈之者众,盖薄情寡义、滥情不专之辞也。然吾辈非古人,更非冒董,实不可以此心度他心,更不可以今世之规度古人之事。小宛名满天下,名士商贾与之结交者众也,若以自保计,何以徒随冒襄呼?固知巢民自有异人之处令小宛折服也。以冒自述观之,其当年悠游于秦淮河畔,其意止在纵情风月,此亦古人因袭之风,若以婚配之事遽临之,实出其本意,故多生踌躇无措之态,甚而者,严词狠色,令人心寒。然冒公贵在坦荡所言心之所思,无加矫饰,是以真性情,思湘云曾言:是真名士自风流。极恰!文行至此,辞尽而犹唏嘘不已,唯草拟七绝以释怀。樱桃雪艳泛舟行剪菊娉婷映画中玉月波烟星依旧梅影仍在楼已空

董小姐追夫——浅谈《影梅庵忆语》

学生时代学过的古文,相比那些治国的篇章,我更喜欢《项脊轩志》这种描写家庭琐事的小品。某日瞥见了《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也收录其中,比《浮生六记》早了百十来年吧。(影梅庵忆语发生在明末清初,浮生六记则是乾隆年间的事情。)因为没有权威注释,这篇文章看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所以,难免有理解不到之处。《影梅庵忆语》写的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倒追才子冒襄,并与冒襄过了9年才子佳人的“美好生活”,后病死的故事。作者冒襄字里行间凄婉动情,不禁让人流泪惋惜。崇祯末期,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一代才子冒襄慕名探访董小宛,初次相见,惊为天人。“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时姬年十六。” 因这一面,董小姐便开始了漫漫追夫路。冒襄后来又遇一代佳人陈圆圆,陈圆圆不简单,迷倒众生,吴三桂正是因为陈圆圆被叛军李自成掳走,才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从此华夏大地生灵涂炭,后来陈圆圆虽然回到吴三桂身边,但郁郁寡欢,自缢而死。咳,红颜祸水、红颜薄命,说的就是陈圆圆这样的可怜姑娘。我是不信吴三桂因陈圆圆才投叛清军这样的话。中国人喜欢把过错让女人背,苏妲己就是一例,本是良家姑娘,被冠以狐狸精之名几千年难翻身。话说,冒襄遇见陈圆圆,也是赞叹不已,陈圆圆亦有托付终身的意思,却造化弄人,陈氏最终于冒襄错过了,这才有了董小姐后来的故事。董小姐重病缠身,外债累累,这时好久不见的冒襄前来探望,燃起了董小姐心中的小火苗,这小火苗,你可以说是爱情小火苗,也可以说是生的小火苗,总之,董小姐抓住这救命稻草,再不放手。其时,仰慕董小姐的人很多,为什么董小姐就看上了冒襄呢?一、董小姐是官妓,大明江山都不保了,本就低人几等的官妓命运可想而知,并且这时已经颓势毕现,生病、欠债,这些都对一向养尊处优的董小姐是致命打击。二、官妓虽然精通琴棋书画,且思想觉悟高于同代的其他女人,且有天下文人名士追逐,但终究是官人的玩物,身份地位低下,所以很多人的最终梦想还是从良,中国女人的终极梦想就是嫁一个好婆家。因为她们生来玩的就高雅,所以一般都会将目光投向当代文人。三、冒襄,一代文豪,文人多情浪漫,又出身官宦人家,家室极好,修养极好,相貌肯定也不差啦。本就仰慕过董小姐,并在这个时候来探望董小姐。四、从后边两人相处了九年的生活来看,俩人也确实情投意合。五、前边说有很多人喜欢董小姐呢,为啥董小姐就选择了冒襄,我想,这就是——爱~~~董小姐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之后,坚定信念,倒追冒襄。但冒襄以要考试、要回家看母亲、不方便等等理由拒绝了好几次。但看我们勇敢的董小姐,在倒追路上不禁遭遇冒襄的拒绝,还险些落入贼人之手,可谓“追夫惊魂”,冒先生呢,听闻这些凄惨经历,还唯唯诺诺,被友人批评一番,还是抛下董小姐走了。这事情放在现在,不管女追男还是男追女,一般人被拒绝上一两次,就会收手, 但董小姐不是一般人,她是三班人,她最后来到冒家门口,这个时候的冒襄正在陪父亲喝酒,半个字都不敢说,虽然文中没提,估计内心是烦乱到极点了。后来还是他的结发妻子收拾了房间,把董小姐接了进来,住了四个月,其妻才引荐董小姐认了公公婆婆,自此,董小姐的追夫坎坷路总算圆满结束。董小姐“嫁”进冒家,帮冒妻做家务,还刺绣兼赚零花钱,当然若只是如此,恐怕冒襄不会怀念,“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做梦……我怀念的是无言感动,我怀念的是绝对炙热……”董小姐之所以为董小姐,是她的美貌才华,但容颜改变,才华却会越来越精深。他们相处的这几年,董小姐不仅做秘书——编书造册校对,还兼做香道师——玩的高级,烹制花露瓜膏及各种美食——大厨,后来冒襄两次病倒险些驾鹤西去,董小姐贴身伺候——高级护理,冒襄感慨自己一生清净只在这九年享尽了,他享尽清福,董小姐也熬干身子。就这一位超级百变女,冒襄怎么对她,逃难的时候,他只顾父母妻儿兄弟,可怜董小姐尾随其后,差点没死,还说本该如此,唉,封建思想固然害人不浅,但这正是董小姐的绵绵不绝的爱情啊。后来二次逃难,冒襄要抛弃董小姐,董小姐“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不离不弃让人为之动容。董小姐为什么不离不弃,任劳任怨,再分析之:一、乱世之中,若少了冒襄这把破保护伞,董小姐的命运怕跟陈圆圆一样;二、感念冒襄当年恩情,病重之时看望过她,也许还有从一而终的观念再作祟;三、和冒襄在一起,实现了自己的一些美好愿望,收藏诗书画,还做了一些珍贵文献的校对工作,实现了其人身价值,高大上的梦想有没有;四、这就是爱~明朝灭亡,清廷初建,冒先生亦大病痊愈,才子佳人终于可以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董小姐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有人说林黛玉的原型是董小姐,确实有相似之处,报恩还愿,就该升往离恨天了。董小姐被冒襄的占卜说中,死了,从此在天难做比翼鸟,在地难为连理枝。“记普兰房分半钗,如今忽把音信乖。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 从此生死两茫茫。董小姐在冒家如此谨慎,深的上下老小的喜爱,可见心力交瘁,且多次逃亡,落下病根也未可知。诚然死的可惜,但窃以为,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没有被贼人掳走,没有被吴三桂李自成这样的人据为己有生不如死,没有一腔深情无处托付,想必,董小姐死的时候也是安然的吧,毕竟用今人的观点去评价古人还是有失偏颇的。观古今文人忆妻妾,苏轼想到“小轩窗,正梳妆”,便“无处话凄凉”,归有光看着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小娇妻跟他学说娘家人打趣的笑话,近代朱自清给亡妻写信,信中写了妻子在世时如何照顾家庭和孩子如何辛劳致死……一声长叹!

谁圆了谁的梦

现在文明里的爱情,是要产生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所谓独立就是两方不构成所谓上下级的权利关系。一旦有权利关系的存在,比如师生之间、老板和下属之间,很难判断这份爱情是否是弱势方向强势方的妥协。回头看明末秦淮名妓们的爱情,真的很怀疑这到底是女人们在追求爱情,还是在追求自保。妓女们从良之后过度优秀的妇德表现,又让人怀疑到底是怕男人后悔抛弃自己,还是真心甘之如饴。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马上要破灭的王朝,文士男人们开始东躲西藏,女人们则开始找可依靠的另一半。董小婉也算是追出了世界级的水平。即使这样,我们的男主角也是一推二二推三。等真正嫁过去当了小妾,也常常被扔下。如果放在今天,男的算不上风流,女的也绝对属于深情的神经病一类。不能强求古人让他们活在今天的道德规范里。但是我也真心没办法穿越回去特别赞美这种姻缘。文人需要青楼女子完成自己的风流倜傥,青楼女子需要文人完成自己的人生归属。姑且算是借助对方圆自己的梦的那种爱情吧。

才子佳人的现实生活

古代男人的弱点在冒辟疆的身上有着完全的体现。自私。好色。道貌岸然。偏又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君子的模样。当初兴冲冲地去看《影梅庵忆语》,前半部分,为这男人的痴情所骗,唏嘘感叹了一阵子,扔下了。此番看罢,才子佳人的传奇便碎裂了。董小宛活得真是卑微。冒辟疆是她落水后在惊惶中匆忙抓住的一块木板,她借势浮上水面,捡回一条性命,此后却要随他四处漂泊,上不得岸。她却也能自得其乐,用后半生的时间去编织一个梦,尽量让自己以为找到的是一艘可以依靠的豪华大船。在精神上,或许她又是骄傲的。至少旁人看来,她已经足够站在藐视冒辟疆的高度。这位故事的男主角表现得真是让人失望。在这篇公认的情真语挚的散文小品里我没读出什么感人的情绪来,倒是对他那高姿态的语言和不靠谱的作风反感。他真的爱董小宛么?或许有的。他们的相遇确实是才子佳人式的。小楼立水,美人薄醉。那时他还只是董小宛众多的追求者之一,凡事得看董美人的脸色。然而时局动荡,战争年代的女人犹如浮萍,飘无所依。她需要一个男人。一个能够让她脱离吴门,委身依靠的男人。他来看她,时机恰好。她便不能再犹豫。认准了他,便要死缠烂打地跟着他去。此时两人的角色已经悄然互换。冒辟疆开始显露出他男人的本性来。倒贴过来的女人总归不够好。他便不再珍惜她。我能想象,一个身陷风尘的女子在动乱的时局里独身苦苦支撑是怎样一种凄苦的场面,若非钱谦益从天而降,散尽千金助其解围,恐怕董冒恋在此就戛然而止,没了后续了。冒辟疆似乎很不情愿地从钱谦益手中接过了董小宛。后来还是纳她作了妾,也过了一段填词作画,赏花观月,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到目前为止,这段感情还算圆满。然而,战乱又起,冒辟疆的种种举动却令人心寒。一次次的抛弃,董小宛却始终像婢妇般追随其左右,直到她心力交瘁地死去。这时,他便开始痛哭流涕,怅然若失,撰写悼文、回忆录了。冒辟疆是现实不过的男人。与其说他爱董小宛,不如说他爱自己。他把董小宛当成一件艺术品藏着,闲暇时拿出来把玩,为生活添几分雅兴。有时小宛又像一袭华美的袍,他穿着她,引来众人艳羡的目光。董小宛死了,他便少了一份诗意,丢了一种意境,他又要陷入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中去。董小宛活得太悲哀。她认为她找到了靠山,那靠山却时常撇下她让她独自在外遮风挡雨。她活在自己的理想设计里,用尽可能想得到的词句去美化她的夫君,假装看不到他对她的刻薄,假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她只是想做一个温柔贤良的女子,符合那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或许她压根就没把冒辟疆当回事,自始至终都是她一个人的表演。冒辟疆只是一个道具,一个参照物,她围着他表演,按照自己心中设计好的从良路线。最后她达到了她的标准,她认为她和这个社会融合了,她便不再有遗憾。她在自己的理想光环下死去,对她而言,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嗜好真且至

<<影梅庵忆语>>嗜好真且至月魂云魄何从得如此精妙?烂漫香雪中古人"厌晨欢,乐宵宴"盐渍,秋海棠,梅英,野蔷,玫瑰,丹桂,甘菊蒲藕笋蕨好吧,评论太短,凑个数!最近读书口味偏宋明清...

那个被董小宛遮蔽在背后的冒辟疆的妻子

先读《影梅庵忆语》,很多年后看《家人父子》才想起,冒襄与董小宛这段世人传唱的爱情中,还有很多其他人,比如和他共度了四十四年时光的结发妻子。所以去看《冒辟疆全集》,去看他写《祭老妻苏孺人文》,看陈维崧写的《苏孺人传》,了解了那个妻子,可能才更全名地去了解董小宛在冒家的九年生活,去理解冒襄这个人。PS花了快一天的时间把那篇《祭老妻苏孺人文》敲了出来,于是敝帚自珍,又把它挪了这里来。与影梅庵忆语参照。--------------------------------------------------------------------分割线-----------------------------------------------------怎样才是完整的人?考研时参考书目有李普曼的《舆论》,里面提到刻板印象,洞穴理论。很多道理需要后来慢慢体会。比如对世界的认识,囿于见识、成长经历、心情等等因素,总是只能看到一面。新闻学的教育,是必须尽量全面尽量平衡。既要站到这个人的角度,去揣摩他的动机、试着感受他的人生,处理事情是为何如此做。又要抽身出来,从更高的角度对这个人作出一定的评价。回到古人这里,还多了一个将他放到那个时代。怎么说呢,小时候看东西,总是喜欢夸大地将好或者坏集于一人身上,给他归类,比如冒襄,最开始是梁羽生笔下的落魄文人,有个女儿叫冒浣莲,他的样子与傅青主是相近的。长大后,冒襄开始与董小宛紧密相连,虽然写下《影梅庵忆语》,但是始终觉得冒襄这个人名为公子,其实也不咋滴,在与董小宛的相处中,终究是董小宛付出得多,何况还早死。加上姬妾不断,这人的评分更是往下降一格。对于冒襄的这些刻板印象,有知识储备不够,很多时候也是我看事看人过于强调一面的结果。历史并非如此干巴巴。理解冒襄,至少要试着坐着时光机往回走,走到明朝,地理的坐标也要跟着时间在如皋、盐官、湖北等地调着,这还不够,还应跟着他的年谱,对着现在那些故居的景色查看。一点点去想象去堆积,只有把这些东西逐渐填满了,可能才能慢慢看到冒襄这个人的样子。而看到这个人,他的妻子苏元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存在。冒襄为妻子写的文章估计也就这样一篇《祭老妻苏孺人文》,两本冒辟疆全集差不多翻了个遍,与随处可见的(包括同人写的)董小宛相比,这位苏孺人出了出现在这篇文章外,基本就是别人恭贺二人大寿的文章里。可以说相对于董小宛的活泼,苏孺人出现在众人笔下时,基本是庄重的,模糊的,远离的,非生动的,甚至多数时候总给我以老态。不知为何,最近总喜欢揣测历史人物年轻的时候,所以看冒襄年谱,从他的姓氏,一岁,二岁讲起,三岁被订娃娃亲,19岁,苏孺人来归。二人同年,一直到他们共同经历第一个儿子出生,殇逝,经历战争、死亡,一起老去。然后冒襄看着身边的人不断离去,五十几岁纳的蔡女罗,到最后也四十多岁去世,他依然活着。真的有生命的奇妙之感。如果再往前追溯,还有冒襄的老母马恭人,与苏孺人简直互为镜像。冒襄出生时,母亲21岁,所侍候的除了冒襄的爷爷奶奶还有祖奶奶。处理的家事,平衡的人际关系,不比冒襄、苏孺人之后的事物轻松,冒襄在母亲七十岁时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自己的父母琴瑟之好,五十年一日,父亲念及母亲半生,上而孝养两世翁姑,旁及伯叔姑父,下受儿女婚嫁交累,“誓不娶妾,以报糟糠”,母亲只是“笑而颔之”,最后还是亲自为冒襄的父亲置妾侍刘孺人,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冒襄的弟弟。冒襄弟弟出生时,冒襄已经三十多岁,很多年后,冒襄与三弟指天骂誓,兄弟阋墙,又是另一番故事。但是一起面对这些的是冒襄还有他的妻子苏元方。说实话,在看这篇祭文的同时,我还又跑去翻了一遍影梅庵忆语,里面提到的一个日常特别让人心动,讲的是裒集《四唐诗》,购全集,类逸事,集众评,列入与年为次第。每集细加评选,广搜遗失,成一代大观。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收集、购买、编辑,“姬终日佐余稽查抄写,细心商订。永日终夜,相对忘言。阅诗无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尤好熟读《楚辞》、少陵、义山、王建、花蕊夫人、王圭三家宫词。等身之书,周回座右。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诗而卧。今秘阁尘封,余不忍启。”是不是特别有电影感?相对而言,苏孺人的故事看上去太没有什么可以的说了,午夜相对泪不可解。有一种坐困愁城之感。困于现实、人际的夫妻。或者说,他们的人生是一本红楼梦,那么冒襄分饰了贾宝玉与贾政,苏孺人与董小宛、吴扣扣等等姬妾,分别饰演的却是王夫人与大观园诸姐妹。总要有人扮演着大家长的角色,在丈夫“三吴珠盘之会,大学党锢之祸,狎主齐晋,名列膺滂。省亲楚粤,兵火万里之遥;救亲襄樊,献贼屠破之后。”之时,她得“孤身榰柱,一力承家,竭喜忧为赞助。桃叶载归,小星入侍,怜爱如左右手,伤其瘁死,绘遗容,封幽宫。命两儿春秋祭且拜之。间关大难,誓同生死。乙酉被掠盐官,我病百日,死一永夜。壬辰救荒染疫,死三昼夜。两得庚生,皆吾妻慕呌擗摽,呼天抢地以生之。”整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描写苏孺人年轻的时候,“中翰林公爱女、大方伯孙曾,明珠在掌,金玉等身。”嫁给冒襄之后依然有大家风范,对物是看得没有那么重,冒襄慷慨解囊,救荒之时,苏孺人将自己的嫁妆当初去,同样当年那些一起风流潇洒的子弟,雨打风吹去,儿孙无着落时,这对夫妇又去收留他们。当自己母亲要偷偷给她些钱物时,她直接拒绝,夸赞夫家,夸赞自己的丈夫才誉满天下,科第为玩物,将来的幸福是满满的。这是属于苏孺人骄傲。她应该也是真心实意爱着这位写文骂阮大铖,有着无限生命力与才华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丈夫的。只是她还是不够生动,太隐忍。冒襄说她十年里十产,小产六。最后生一女三儿,活下来的就两个孩子。他的大儿子五六岁的时候,冒襄的母亲生病,他也做了一个奇怪的噩梦,他就暗自向关帝爷许愿,行千善,希望以自己和孩子的命替代母亲的命。最后母亲乳腺病痊愈,但是自己的儿子却死了。在那个普遍相信命运相信轮回的情况下,最初的“诅咒”是虔诚的,等到真的“拿自己儿子的命换了自己婆婆的命”,她心里是怎样的?冒襄、陈维崧的书写中提到的都是:孺人哭泣之声未常达于户外,出则欣然色喜曰“儿死,吾姑其获生乎!且固吾夫子志也。”和董小宛对待冒襄的隐忍相比起来,苏孺人的隐忍似乎让人觉得无物可批评。我们可以随大流去骂冒襄不够珍惜董小宛,不能百分百地回馈她的爱。我们却无法去骂苏孺人,五六岁孩子的命,与家婆的命比起来,谁更重?我们是要骂她迂腐?是的,她的人生还是看上去太平淡了,有波澜也只是午夜与夫相对泪如雨下,面对救荒慈善,别人不理解甚至中伤,儿子丈夫受不了,她就尽力去劝解。她的儿女态,她的悲欢喜乐,多数只能在冒襄与董小宛的缝隙中进行脑补。文中说,董小宛死后,苏孺人“绘遗容,封幽宫。命两儿春秋祭且拜之。”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善良的女人,无论如何,能绘制遗容,她至少也该是通书画的。只是一个管理者,一个要做世家大族主母的人,一个要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支撑大家族的人,应该无论如何是没有多少闲情逸致与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的。不过不管怎样,知道冒襄的妻子是苏元方,知道这位苏孺人简单又不平凡的一生,总归是又多了解了一个人,也顺着多了解了一下冒襄。也了解了我们喜欢的冒襄与董小宛的感情,并非空中楼阁、独一无二,浪漫得不沾烟火气。或者说冒襄可以有这样属于自己不沾烟火气的感情,属于自己四公子的逍遥生活,少不了有人主持大家庭,做另外烟火气地付出。还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互相理解、劝解着。---------------------------------------------------------------------------------------------------------------------------------------------祭老妻苏孺人文冒襄维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十二月甲寅朔日,是为清故原配先妻苏氏孺人权葬祖茔傍之新阡,偕二亡媳姚氏、三亡媳苏氏,同日归窆期也。不杖朞夫冒襄率哀子嘉穗、丹书,期服孙男哀子溥、泓、浑,先仲冬二十日甲辰,痛哭告期于其灵曰:呜呼痛哉!闻吾祖万历癸丑捧檄会昌,吾父与岳父订婚,两家男女甫三岁,以雷陈为朱陈,最相得也。崇祯己巳于归,我两人奇年十九。色养翁姑,又代养祖翁姑,九年一日。丙子年二十六,二祖踰古稀寿终。父母制满任粤,始共秉家创业,佐父如水之廉。又九年而国变。晚生二弟,家事始全归堂上执掌。时两儿以次皆十六补诸生,娶妇。至甲午凡十年,吾父见背。又十九年壬子,吾妻六十有二,于五年中继两媳长逝。通计妻入吾门四十四年,历富贵贫贱、冰火患难、疾病死生,仰事俯育、婚娶丧葬、呼吸旋转,一言一事一步,何一不恃有吾妻也。(大体介绍了妻子这一生,两人为同岁。雷陈是形容朋友之义,朱陈是形容两姓之好。苏孺人24生长子兖,后殇。25生禾书,29生丹书,30岁大饥荒,32岁董小宛归。)今妻亡四年矣,生孝事我重庆,死侍葬于祖墓之穆。矢愿在三十六年前负土之时,坚订在每岁春秋洒泪拜扫之日。岂今衰老,我两人葬身一隅,不获如愿。两儿四年哭母,血泪已枯。今调停半年,心力尽竭。新阡原卜葬两媳,两儿见时事难缓,骨内难调,卜吉腊朔,权葬妻于新阡主穴,两媳附焉。虽去祖莹仅百步,与我夫妇初心大弗矣。父葬昭位,吾妻俨然主穴,并及我异日之身,岂非千百年地下不瞑目之事哉。(呼应开头那句“权葬祖茔傍之新阡”,按照他们当年葬祖父时的想法,祖父在中,父母在昭位也就是左,冒襄和妻子应葬于穆位。但是因为冒襄的三弟说不能葬白虎位。一直争执的结果就是,苏孺人只能葬在祖莹的旁边。俨然主位。按照冒年谱记载,冒襄死后,与妻子合葬,未能如他之前所愿。)昨已有文告祖父,年来无一事可以自主自必者,类如此。今备述吾妻纯性懿行,矜缨壸范,行成琚瑀,言著缣缃。表慈氏之恩,具德母之德。使闺门观礼,里巷颂仁。为文一通,聊当祖道。以泪和墨而泪化为血,以笔代舌而毫秃管枯。心碎则沉痛不能纬思,肠回则百结不能抽绪。捉笔茫茫,不成一字。虽文通才盛,实奉倩神伤矣。呜呼,痛哉!(壸范,音捆范。)凡人有妻,能孝公姑足矣。吾妻入门规重矩叠,随吾母捧手肃容,视气听声为孝妇,代养祖父母为孝孙妇,妇道尽于重庆矣。未已也,推翁姑兼事我无儿之伯祖父母、祖姑,虔事之。又推姑孝我外祖父母,爱两姨母、诸舅、舅母,亦虔事之。中间礼缛费繁,无一不同。竭生养死葬之诚,至孝。事其父母,敬爱三兄嫂、诸内侄,侄妇,出束修,备婚嫁,贻温饱以侄女,侄孙。世有孝妇竭其毛里,极其锡类如此者乎?(大概意思就是平常人家的妻子孝顺公婆就可以了。但是我的妻子入门规矩重叠,跟随我的母亲捧手肃容,这段可与写董小宛那里参看。而且代养祖父祖母。这还不算完,作为一个大家庭,可以想象红楼梦那一大家子,所以冒襄的妻子还要像孝顺攻破一样孝顺没有儿女的伯祖父母,祖姑,外祖父母、姨母、舅、舅母等等,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像他老婆这样善良的了。类,善良之意)妻之事夫,白首无违,至矣。惟我少负意气,推解不倦,吾妻恒出奁中金佐之。送二祖归葬,二亲宦游,后三吴珠盘之会,大学党锢之祸,狎主齐晋,名列膺滂。省亲楚粤,兵火万里之遥;救亲襄樊,献贼屠破之后。妻则孤身榰柱,一力承家,竭喜忧为赞助。桃叶载归,小星入侍,怜爱如左右手,伤其瘁死,绘遗容,封幽宫。命两儿春秋祭且拜之。间关大难,誓同生死。乙酉被掠盐官,我病百日,死一永夜。壬辰救荒染疫,死三昼夜。两得庚生,皆吾妻慕呌擗摽,呼天抢地以生之。三十年来,盲风噩浪,白毛匝地,黑眚横天,以及骨肉相加,一部廿一史所未有。妻惟外虔退让,内竭忍忘,以同我比六十齐眉。侧生一女,谓生平无女,置怀加膝,抚弄含哺无昼夜。比妻殁,曾见有两岁女能哭拜其母,而乳啼哀哀者乎!年过五十,复为聘老友蔡氏女,视如己女,今长斋绣佛,以画名。事老母,娱鳏夫,代主两世,中馈金、张二姬,自幼抚养待年,共侍左右,皆吾妻所贻也。世有贤妻不悭不妬之死致生如此者乎!(上一段讲妻子如何待家人。这一段主要讲如何对待丈夫的。估计替丈夫纳妾这些应该会被现代人鄙视。不过从另外角度讲,苏孺人的宽容也给董小宛等等生存空间。最后提到的蔡氏女,等 在冒襄后半生扮演了很重要角色,毕竟妻子死后,他又活了二十年。同时对待侧室所生的女儿,苏孺人特别喜爱,这个陈维崧的苏孺人传里也有提到,更简练更令人伤感。)夫之有姑,是为翁妹,必长且老,爱侄而怜其妇,恒也。惟我之姑祖殁仅数岁,手付孙妇,为保姆,为保傅,竭蹷十年于归,祖戚奁具之盛,妻相吾母备之百两迎门,姑痛哭,牵手相视,无复自将。妻密致白金五十锭,以一函纳彩舆中,此岂人家侄妇所有事乎。姑嫁后,姑丈英迈不群,以诸生入辟雍,拜官奉旨先用,显且贵矣。余夫妇老且贱益贫,恒以意外,严加谴责,一以和婉顺事,如祖之付其手,如姑嫁时之牵其手,至死无忤也。夫之有姐行列姑姒,吾姐长二岁,齿相亚也。妻爱事如尊嫜,溢恒情矣。崩折后,姐之夫家覆巢,几无遗卵。余抵死相救,破家数千金,妻不惜罄己奁、两媳奁,倾倒相助,妻媳死,含殓无具,人共睹闻。又割宅同居,数年中形影相依,利害与共,幸生全,仇视婴杵,极不可言。每午夜相对,泪下不可解,则解之曰:老姑踰八望九,同胞惟夫与姑,姑从夫,忍相尤乎?必破泪为笑。始终事吾姐四十三年如一日也。(估计很多人对这段比较熟悉,幸生全,仇视婴杵,极不可言。曾经出现在高阳论证董鄂妃就是董小宛的那篇文里。这段的断句,觉得高阳这个版本比冒辟疆全集的准确。幸生全,应该是说保全,结果却仇视婴杵,婴是程婴,杵是公孙杵臼,赵氏孤儿的典故。也就是恩将仇报。夫人受了委屈,做丈夫的只能言语上化解,之后该忍还是要忍)夫之弟与妇雁行比肩,和睦与偕,乐事也。父见背,二弟十岁,三弟五岁,我夫妇四十过头矣。侍母抚养教育,推让无余。妻视两叔婶,必抑其年,降其身,顺逊其语言,以嫟就之,惟恐老不入伴致疏嫌,不潜消酿釁。且尽忘所有,捐一切相与竭驭尽诚,总不得当也。午夜相对,又泪下不可解,复解之曰:夫子平时云易得者田地,难听者妇人,愿念翁海阔天空之遗言,思翁十字付孙之遗教。何不可与,何不可化?相对而泣。思吾翁也。思昔翁姑事祖翁姑,思我夫妇孝事翁姑,忍见吾家有此,忍令吾家有此?惟我两人一日不死,誓图融洩。岂意忽然之痰中,竟惨痛于一夜之伤心。妻亡时,我大哭,不复顾昔。既而悔之,非我生所忍言,非吾妻死所忍言也。世有为侄妇,为弟妇,为长嫂,谦己善下,舍己狥忍,至于死而不懈如此者乎?(还是讲苏孺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可是待人真诚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凡妇人之待亲族、仆婢,易疏亦易虐也。吾妻一生,绝不殷勤富贵,敬老恤穷,抚孤拔苦,意尽于三党之贫贱。每衣食、婚嫁、葬䔆,与我乎筹划必极致其情。又解衣除珥付质库,私厚之有,时以大义相勉。婉言致辞,我必起敬,溢与之,且不厌不倦与之。吾妻欢喜赞叹如己获也。数十年如此等事,不可悉举,一二概其凡思。有父执、远友、夫妇、贫老忽来就养,吾妻即为适馆,供养竭诚,三年以为恒。思归,赠且几数十金以备身后。四方故人子有方外游者、高才能文章者,以及里中文士,皆令两儿延之。三年、五年、九年资其琢磨,寒暑早夜,关切如子,衣澣履纫必经手目。即一面不识流离之子,为之娶妇成家,后反德为仇,不悔也。粥厂遗女,资其父母治生,抚养择嫁。厨下廊间,徙倚多老妪,皆无告。携归,养之十数年、数十年者。视仆妇、婢子衣食饱暖、婚配极其宜,劳苦疾病,咸为均治。化大为小,化小为无事。夏楚不施,敝舌教诲。所生小儿女,无不投怀哺食,每饭牵衣绕膝,分甘同于诸孙。育女必令之嫁,则吾妻特恩也。吾妻之仁义恩惠,覃施曲庇,又有如此者。(讲苏孺人对待亲族、仆人、婢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经常典当自己的首饰到质库。三党之贫贱,是父族、母族、妻族里的贫贱之人。这段还是比较简单的。对待自己下人里面的儿女也十分仁慈,仆人所生的女儿肯定令其嫁人,不会世代为仆。)为妇而孝重庆,为妻无违夫子,诚事两世之姐姑,倾心幼孤之同气。惠普中外,恩沛臧获。宜其享儿媳之奉养,并食报于孙曾。乃吾妻归余,十年十产,小产者六,生一女三儿,女殇,长儿兖六岁,以老母戊寅感异梦抱危疾,我与妻密祷身代儿代,每月誓行千善。至期母愈,兖殇。吾妻不大声哭儿,幸得代也。今四十一岁。穗儿时方四岁,亦濒死复活。乙卯三月,二祖大襄。妻侍吾母尽礼尽哀,极病不言瘁瘏。丹儿怀才七月,胎堕,母子不生,妻以血晕回,儿半日始出。声虽哀恸,致此,其实丹儿生恰符万善圆满之日。娶妇一为姚永言年伯长孙女,一为二内兄嗣宗少女,所为亲上亲,视媳犹女也。姚媳十五年十五产,生男女十人而七存,以屡小产亡。苏媳以十七年不产男女,抱弱疾,药里十年,就医郡城数月,归家亦亡。玉碎珠沉,为吾家四世偕老齐眉未经见之奇惨。两媳家诬辱及于翁姑,吾妻悲愤填膺,怛若创痏。痰中于姚媳,乙未残腊之骤亡;膏肓于苏媳,庚戌秋之踵丧。伤心鳏子,断肠孤雏。辛亥秋冬,我复大病几死,两儿讼羁郡城。孤身颡吁扶救者半载。妻以壬子元旦礼节,失足老母窗前,花朝晨省,再中痰于老母门内。隔晚情事难堪,次早遂至对面不一而绝。(这样一个人,应该有好的回报才对。十年里十产,不得不慨叹古代做女人太不容易。小产六,最后生一女三儿,活下来的就两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大儿子,还有另外一段故事。他儿子五六岁的时候,冒襄的母亲生病,他也做了一个奇怪的噩梦,所以他就暗自向关帝爷许愿,行千善,希望以自己和孩子的命替代母亲的命。最后母亲乳腺病好了,但是自己的儿子却死了。在他们都普遍相信命运相信轮回的情况下,作为母亲,苏孺人不敢大声哭儿子。关于这件事陈维崧也写过:孺人哭泣之声未常达于户外,出则欣然色喜曰:儿死,吾姑其获生乎!且固吾夫子志也。哎,只能一叹。而死前也是请安与婆婆窗前,一口痰没上来,就死了。还是陈维崧写的,那时候马恭人也就是冒襄的母亲已经不太认识人,但是媳妇死后,她一直念叨怎么不见吾妇来见我?这或许是,大家庭中另外一种婆媳关系。)天乎!冤哉!不食报于儿媳,反以哭媳死,隐忍消融,摩顶放踵于骨肉,卒以至一至再三,什百不可忍,不能忍。抑塞填胸,以死舍,一刻不忍离。望九之姑弃半载,大病方甦。望七之夫与最钟爱之儿女、两失母之孙女诸孙,忽眼欲视而无光,口欲言而无声,心百折,肠千回,而喉间如锯之痰已骤断一寸生气矣。(摩顶放踵,留个小作业,自己搜索?)呜呼,伤哉!痛哉!妇道全矣!人事尽矣!天道不可问矣!思吾妻以中翰林公爱女、大方伯孙曾,明珠在掌,金玉等身。己巳归吾家,正吾父龙飞登第,皇华昼锦,捧龙章鸾诰,荣封具庆之日。吾家住集贤里,甲第鼎峙,南北天官。他家鱼轩象服,华盖雕盈,弟侄从妇皆借以衔荣,独吾妻萧然淡然,自三朝庙见后,终身一素衣。筍舆归宁,随一二小嬛而已。二亲宦游有所授,封识宛然,从不知中为何物。妻家申酉后始仲落。前此,上臾万亩,甲第千间。岳母所拥甚厚,从不乞一丝一钱,有所贻,必坚辞曰:吾翁驰骋天路,儿夫才誉蔚起,拾芥视科第,无需此,亦所用此。永诀,仅泣留一衣为忆念,视千百斤为瓦砾也。父母中年,先携孙兖,后携孙嘉穗,造宅另居。晚得二弟,我夫妇携穗归娶。老母钟爱抚视,搃在弟家。七十外火惊,得健忘疾,奉回侍药十余年,不复记忆一物,无论其他。大而凤冠霞帔,黄白袍带,小而明珰约指,吾妻不检一件,亦绝口不言。以暮年最钟爱之少女,母之盈箱满橐,自幼至长,秘密潜闻,凛凛四知,纤毫不取。以四十四年寝食不离之冢妇老姑,半生随宦,一世掌家,所积扃置弟宅,尽归羽化,不问如此苦廉,起于陵仲子于闺阁,岂人所能?人肯信者乎?即二弟亦恒谓长嫂非人可及也。(这是我最爱的一段,妻子跟自己的母亲说丈夫:才誉满天下,科第为玩物,将来的幸福是满满的。这是属于苏孺人的爱,还有骄傲。)忆壬午,余仍中副车,吾父万死一生,自楚请告归。甲申,奉命督漕七省,秉宪于家,我亦特用拜李官,给假归里。吾妻易缟綦为翟茀,御雕轩而服箱。才一经年,旋又崩拆。是时余年仅逾三十耳,誓与妻耕隐养亲,蝉蜕万有。饴甘诟唾者又三十年。晼晚,无风之波,雷惊象涌,白诈不休,鬼语当昼,复死亡相继。我既挥金如土,妻亦丝毫不蓄。膏腴之产,半已推让,半归债家,琴书之外,闺帏如洗。又午夜一灯,相视浩叹,惟可问心,绝难措手,然亦从不悔向者之不吝不私为失计也。皈依大士,刳心梵呗,不坏世法,不背实相,肯如今日非俗非尼执拂说法减裂内则者?仍以佛事资老姑病夫,祈祷福寿而已。然亦绝不相闻,知我生平不事祈祷也。(家事变故之后,不悲不喜。无论世界如何变,一直互相扶持。信奉观音)穗儿家业虽倾,九年只立,然餐冰嚼铁,卧薪尝胆,能竦骨练身,以担艰危,一切岂竟终于无为?丹儿竭力结局,笃伦好义,蒸蒸孝弟,同兄敬承力行祖父易篑之手书遗言,以此喔得或泣或歌,倒行逆施,于白日呼天呼父,祈祝求死于中宵,愿先老母以溘先,侍有两孙如子也。有此两儿,何必金紫。吾妻亦可无憾于生死矣。二长孙女皆佳配,各生好儿女,恨不待吾妻媳一见。长孙纯厚,稍能文,可望承家。二孙英姿懒读,幸择名师,忽危病半载,长成十五,可以步武丹儿。三孙两小孙女皆渐成人,听其自立而已。丹儿四十生子,前定无疑,已置妾谢氏,可冀生育。此吾妻遗恨,惟默相之。我本绝嗣人,四十年前关帝君见告者,乃以力善赐穗儿,又以母病力行万善生丹儿,丹儿之年,吾母延寿三纪之年也。我之于天,应如桴鼓,岂丹儿之孝且善,不昌厥后者?只是奉行积弱至卑之庭训,忍辱至于鸟师批颊,虫学叩头,辱无可辱矣。忘怨至于不反兵革,不共戴天者,皆忘之。世果有此人理乎?无此人理,岂并无此天理?吾又恐吾儿奉行不力也。至于内家凋丧,止存逾八之大妻嫂,近亦辞世。此时执手劳苦,当倍于前。吾妻笃念子姓,两儿葛藟之思,自后当益勤也。两儿三丧并举,心力罄竭。亲事己事,一了百了。只是我望七之年,两足蹒跚,身心枯槁。生养死葬之大事,棘手撄心,无能毕力遂志。又大被莫施,瘁荆不合。我热如火,彼冷如铁。兵戈满眼,前路黑漆。左担一肩,何日始竭。吾妻与两媳素孱弱畏事,冥冥中不顾骨肉为我申理,阴亟诬谤负恩之人?又阳附以灵,使其家人明说报应,何不为我哀神明,吁祖父,使平生勉为孝子慈孙之一念,得白其抚孤报亲之初心?姑姐之疑二不形,骨肉之胶漆重固。兄弟合为一人,三家仍如一室。令岐舌无可鼓簧,九头不能流血。天眼一开,夕死无恨矣。痛心及此,血泪干行。吾妻知我,不俟余言。触绪万端,笔墨难赴。生平虽不能文,每捉笔如洑流奔泉,随地涌出,独为此坐三整夜。正如荒鸡乱啼,无关翰音,及伸纸直书,又如风蒲猎猎,摇情不定。冥漠中与吾妻相接,如盟益友,如勒金石。是又非犹夫人所能知,犹夫人自私自利之夫妻可说也。呜呼痛哉!尚飨!(冒襄告诉天上的老妻,孩子很好。不要挂念了。可是我一个马上快要70的老头,你走了,我就要一个人面对那些人事的艰难,大家庭的争执。如果你在天有灵,帮我祈求神明,告诉祖父吧。至于这些是是非非又岂是每个人都能知道的,但是人性的自私,那些难以拿出台面的事,夫妻是可以说的。可是未来又有谁可以说呢?)

《影梅庵忆语》读后

于 2010-02-16简单地说,这本书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一位重情的诗意女子和一个渣男的爱情故事,文字是很美的。董小宛是个萌姑娘,兰心蕙质,与众人不同。喜书画,懂调香,善饮喜静又极其贤惠。我最爱看她烹花制露,以为佳酿的那段,“酿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色香花蕊, 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奇香异艳,非复恒有。最娇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无香,此独露凝香发。又俗名断肠草, 以为不食,而味美独冠诸花。次则梅英、野蔷薇、玫瑰、丹桂、甘菊之属。至橙黄、橘红、佛手、香橼,去白缕丝,色味更胜。酒后出数十种,五色浮动白瓷中,解醒消渴,金茎仙掌,难与争衡也。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穰一丝 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每酷暑,姬必手取示洁,坐炉 边静看火候成膏,不使焦桔,分浓淡为数种,此尤异色异味也。”想起小时候采花蒸制,想做香水来着,结果搞出了一小碗颜色暧昧味道诡异的水,真是遗憾得很。后来读书,看到贾宝玉用紫茉莉花种研磨的粉,自己淘制的胭脂膏子,总在想到是怎么弄出来的。那时没有百度股沟,不能搜些制法教程之类的,真是人生一大憾事。扯回来。董小姐平时饮食极其清淡,用岕茶淘米一小壶,再加上水菜豆豉就是一餐。但是冒襄喜欢香甜海味,她就会悉心为之制作,听到哪里有新奇菜肴,就会千方百计地搞到菜谱,再加以变化,弄出来的东西都美妙非常,世间少有。作为吃货的我,真是非常羡慕这套本事——虽然现在也基本吃素了,“制鼓,取色取气先于取味,豆黄九晒九洗为度,果瓣皆剥去衣膜,种种细料,瓜杏姜桂,以及酿豉之汁,极精洁以和之。豉熟擎出,粒粒可数,而香气酣色殊味,迥与常别。红乳腐烘蒸各五六次,内肉既酥,然后剥其肤, 益之以味,数日成者,绝胜建宁三年之蓄。他如冬春水盐诸菜,能使黄者如蜡,碧者如治。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虫昌]如鲟鱼,虾松如龙须,上兔酥雉如饼饵,可以笼而食之。脯如鸡粽,腐汤如牛乳。细考之食谱,四方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所以评价各国女人的那段话,直接点名“中国厨娘”,眼光还是不错滴。古人讲究起来真是了不得,如今的人打火箭的都追不上,靠去某某咖啡厅吃某某冰激凌装13的小资们大可省省了。跟人家比,差太远,一没那时间,二没那钱,三没那文化,死都搞不出那种调调。再扯回来。这姑娘对冒辟疆一见钟情,做了他的做妾之后,倒也过了9年心静日子。原妻是个大家闺秀,待她不错,婆婆也是和善之人,跟丈夫思想交流也是有的,相知相赏也是有的。这书我是打乱看的,所以到后来才看到冒先生渣的那套,开始很气,渐渐的也懒得说他了。中国古代的男人中,好东西或许是有的,也许多在屠狗辈,所以不曾留下文字吧。渣的地方有:小宛决定托付终身时,这厮说我这两次找你是消遣寂寞,你可别拿我当做终身依靠啊。如果冒只是简单的贪慕女色之流也就罢了,他偏偏要的还是美人心美人情,得到之后又怕麻烦,想脱身。后来终于定情,约定冒襄科考出结果就去接她回家,也没履约。后来又多次失信,并以小宛脱籍困难为由,后来还是二三好友看不过眼出资为小宛赎身。要知道,当时正是战乱年代,稍有个闪失董就挂了,可是冒并未为其做过一丝一毫的打算。过门之后,俩人感情甚笃,后来打仗了,举家逃难。冒襄一手扶老母,一手扶荆妻,兼顾俩孩子和自己弟弟,只剩小宛一人在后面“颠连趋蹶,仆行里许”,这时运气不好的话,她已经死一次了。之后这姑娘“深明大义”表示先顾老母妻儿是应该滴,不要管我让列宁先走……可见封建礼教毒害人啊。之后一家人继续逃,因为缁重太多,冒襄就决定自己带上父母弟弟老婆两个儿子先走,让小宛和众仆妇留在某处房子看家等待,结果留下的人被杀了个七七八八,还是冒襄父母舍不得小宛,定要带上她走,不然她在此会死第二次。之后这傻姑娘继续忠心耿耿地服侍冒,冒两次重病都是亲自衣带不缓地昼夜照料,最后自己累倒,一命呜呼,终年28岁。冒那家伙,据说活到82岁。(这俩数字……)更不要脸的是,冒自称平生不曾负一人,于是我明白了,那个年代,女人并不能算是人,估计就是作为用来欣赏的会说话的花瓶+生育机器+保姆而存在的。等级制度也压死人,关云长千里送的是嫂,其他姬妾命运如何,书上没提,也没人在意。发现看书不能带太多道德评价,不然就没什么可看的了。《浮生六记》至今不曾看第二遍,这个的话,也够呛。其实主角渣了也无所谓,我最恶心的是烂人一个,自诩情圣的那副嘴脸。

南明偶感之一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某人人如其名,冷心冷面,虽然对得住君子之名,然终有不满。近来再读,却对此人的映像有所改观。乱世之中,顾得身边周全已是不易,难道当真要为了一个女子,弃至亲、君国于不顾吗?现在我很敬佩这样的勇气和定力。辟疆一直非常的清醒,数度危急窘迫而君子风度不减,江中遇难那一段慷慨激昂,力透纸背。以董的眼光而能使之倾心至此,此人必非凡夫俗子。虽然现在也仍然觉得,董在追求冒的路上,走得太远太辛苦,不忍赘述。或许我这样平凡的女子,永远无法体会这样誓死追寻的勇气与执着,甚至于怀疑,董对冒这样看似极度疯狂的追求,是否只是因为今人无从理解的执念?然而值得安慰的是,所有的付出终于未随流水,此书之中,字字句句,杂血泪而下——虽然董并不会介意此书的有无——但是我们这些旁人,却有幸读出冒或许未曾言及的心声。从来聪慧至极的女子,生活亦数倍艰辛于旁人。晚明诸女之中,最为叹服的是董,这样的执着、温良、谦谨、贤能……我想彼时几乎所有的溢美之词都可以用在此女身上。


 影梅庵忆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