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梅庵忆语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1991-04
ISBN:9787805202488
作者:(清)冒襄 等
页数:322页页

作者简介

据世界书局1935年版标点整理
本书包括四种。其他3种是
浮生六记/(清)沈 复著;吴友仁校点
香畹楼忆语/(清)陈裴之著 吕观仁校点
秋灯琐忆/(清)蒋 坦著 杨爱群校点

书籍目录

影梅庵忆语
(清)冒 襄著;李亮之校点
附录
冒姬董小宛传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
又题董君画扇
古意
贺新郎
影梅庵忆语考
影梅庵忆语校读后附记
浮生六记
(清)沈 复著;吴友仁校点
附录
原题词一
原题词二
原序
原跋
中山记历
养生记逍
浮生六记考
浮生六记校读后附记
狗尾续貂王均卿
香畹楼忆语
(清)陈裴之著 吕观仁校点
附录
紫湘诔
紫姬哀词
紫姬小传
陈裴之传
原序一
原序二
原序三

香畹楼忆语考
秋灯琐忆
(清)蒋 坦著 杨爱群校点
附录
贺新郎
题钱塘蒋蔼卿秀才秋林著书图
蒋蔼卿小传
原序一
原序二
秋灯琐忆考


 影梅庵忆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我应该还不算做女权,但是当我对过往的历史仍心怀缱绻,当我徜徉于古迹之间,当我频繁地在古籍中寻找女子单薄的身影的时候, 我确实感到非常的失望与心寒,冒辟疆、吴梅村、钱谦益、龚鼎孳,甚至那个写下《板桥杂忆》的余怀,说起来,个个是风度翩翩文采斐然的佳公子,他们甚至还煞有抱负地想要治国平天下。但是在对待所谓的心爱的女子时却抱着前所未有的躲闪的态度,视她们为玩物。我因此总觉得女儿命运还是太凄苦。翻看《板桥杂忆》、《影梅庵忆语》、《陶庵梦忆》等等这些与之相关的古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突发奇想,也许妓女与文人骚客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后来的结合,本来也非单单信仰爱情那么简单,因而有了对明末秦淮名妓与文人的种种思考。因为之前黑龙江大学教授暴鸿昌先生写过一篇《明末秦淮名妓与文人》,而我看到的与他所讲好像又有所不同,所以称之为“误读”。 娼妓与文人的爱恨纠葛,古已有之,并且被无数的文士艺人所描绘演绎,直至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符号,好像在向人们暗示某种掩藏于腐朽政治背后的落寞的繁华与疼痛的美丽。既然说到文人雅妓就不能不提秦淮河,尤其不能不提明末的秦淮河。南京古称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十里秦淮河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朱元璋为繁荣经济,明令建造旧院(官营妓院)。于是17世纪中后期,当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作困兽之斗时,曲中众院仍然歌舞升平,一片繁华的模样。一、 明末秦淮名妓与“八艳”小考明末,在秦淮鳞次栉比的声色犬马之地,活跃着一群能诗能文,长袖善舞的多情女子,《板桥杂忆》中详细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就有将近三十个,她们大多天性聪慧,在艺术上有不小的造诣,并且有令人钦佩的崇高气节,而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更为她们的命运蒙上了一层亦浪漫亦悲楚的色彩。这当中,又属“秦淮八艳”的事迹最为著名,也最具争议。关于“秦淮八艳”,历来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版本是,“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然而,我去读余怀的《板桥杂忆》,却并没有发现当中有“八艳”之说,与这八个女子相交甚密的钱谦益、吴梅村似乎也没有这样的定论。更有人考证,陈圆圆本为姑苏人士,而柳如是也是因为嫁给钱谦益后才移居金陵的,所以所谓的“八艳”,难免给人生搬硬凑之嫌。二、犹怜女儿身世太凄苦撇开“八艳”的名号不谈,董小宛、顾媚、柳如是、马湘兰、卞玉京……她们的故事亦足以令人评品思考几个世纪。马湘兰想要嫁给文人王稚登而不得,还要被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地比作“夏姬”侮辱,最后只得是收拾起尘世凡俗里的一颗心,燃灯礼佛,端坐而逝;卞玉京对吴梅村一见倾心,吴却一边假装不解风情地婉拒,回家做他的孝子,一边又吊着卞的情思还要与陈圆圆纠缠不清5,卞最后应该是抱着“哀莫大于心死”的态度嫁给老医师,为他刺舌血书《法华经》的;陈圆圆更不用说,因为美貌几次三番地被掳,几次三番地与爱情擦肩,最后做了吴三桂的小妾,虽说受宠了几年,但最后还是因为吴正室的不能容忍而出家为尼。如果说前两人还是作为她们自身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话,陈圆圆的命运则真的是太悲惨了,作为一个深深被政治风浪所裹卷淹没的弱女子来说,也许她自己都不曾想到,有一天会在史册里被重重地记上一笔,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红颜祸水。都说董小宛与冒辟疆、顾媚与龚鼎孳、柳如是与钱谦益是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是天作之合,然而他们的生活真的犹如人们所说的那般幸福美满吗?我看也不见得。首先在名誉地位上,三人均是侧室小妾,并不是可以挺直腰板呼风唤雨的正妻,很多时候还是要对别人点头哈腰,看人脸色生存,所以这在气势尊严上就输了人一截。再一个,说到他们的结合与婚后的生活,这些艳丽多彩的女子不知遭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都说冒辟疆对董小宛情深意长,董死,冒含泪写下回忆录《影梅庵忆语》,洋洋洒洒近万言,读之无不令人动容。可是读过《忆语》和《板桥杂忆》的人都知道,当初,小婉要将终身托付于冒,雇条小船顺流而东送他,并“发誓断不返吴门”,冒却始终推推诿诿,只差没有拿着扫把赶她走了,最后还是钱谦益花了几千块钱帮小婉还了钱,落了籍,冒才仿佛理所应当似的笑纳了。婚后,小婉一直在冒家苦心经营自己得来不易的幸福,她付出的比所有人都多,尽心尽力地服侍冒家每一个人,谁都不得罪,这已经很难,她还要时不时地想出些新花样来讨好冒辟疆,不是今天去亭子里赏月,就是明天吃刚研究烹制的特色爱心菜肴,但是她所得到的,却比任何人都少,两次逃难的时候都不肯带着她,任由她一个绝色的弱女子在兵匪横行的时候自己求生存。难怪嫁入冒家仅九年,小婉就因劳累过度而病死了,因此不能看做善终。至于顾媚,之前因无心之过得罪了一个无赖,幸好有蓝颜知己余怀、陈则梁等人为之摆平,后来又如愿嫁给时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身居一品夫人,生前享受尽荣华富贵,死后又殓以国葬,一副好命的样子。但是,明亡后,龚竟为避祸而躲进了枯井,后来仕为贰臣,晚节不保,却以一句“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应对千夫所指,俨然将顾看做一块挡箭牌。试问妓女就该承担这样的骂名,为男人的道德文章买账而“杀身成仁”吗?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独独写到王月生,尽管他极力写她的美貌她的演技和她的孤傲,但这都改变不了月生只是一个供人娱乐的玩物的事实。在依旧为男权所主导的社会里,女子的地位本已经非常的低微,可偏偏我们的主角还不是一般的良家妇女,可见女儿的身世有多么的凄苦了。三、大抵与爱情无关关于“秦淮八艳”和她们的爱情,青年作家闫红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秦淮八艳美丽、纯洁、多情、脆弱、才气横溢,但仍然一无所有。对于她们,爱情等同于立身之本,生存的本能与情感的热望掺杂在一起,她们谋生,亦谋爱。但赶上那样一个时代,这种谋求显得格外艰难,在辗转跌宕中,她们伤痕累累”。我在没有写这篇文章之前,曾经一度非常推崇文人与妓女之间的爱情,认为他们真正抛开了世俗的观念,不羁之中又带着十分的浪漫。我以为我看到的全部都是高贵,所以写过一篇《保留心中的那一份高贵》,只差没有唱赞歌来歌颂。但是当我越多地去古籍中了解他们的时候,我也就越感到失望,因为,妓女与文人的结合,在众多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其实并不真的单纯。就像董小宛和冒辟疆、寇白门和朱国弼还有那个碎舌而死的葛嫩。冒辟疆在娶董小宛之前一直对陈圆圆念念不忘,若不是陈被人掳走,那么今天《影梅庵忆语》的主角恐怕就不该是董小宛了。是什么令董小宛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在对待几次三番拒绝自己的男人的时候可以不顾颜面的穷追猛赶死缠烂打?这当中,除了爱,想必还有其他一些什么。鲁迅先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么妓女也是的,并且她们求生存的意念,应该比谁都强烈。她们也许还不敢反抗,却极力地想要得到保全,而能够实现她们这一理想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附于男人,因为中国的历史,说到底还是男人的历史,至于女子,只得靠边站。众多名妓中,我最心疼的是寇白门。崇祯十五年的一个夜晚,国公爷朱国弼大排场迎娶寇白门,9连她自己也一度以为从此可以和过往的生活告别,谁知朱国弼只是一时兴起,两年后,崇祯皇帝死,朱国弼降清,家道大不如前,只得裁制人口,卖小老婆。寇白门接下来的举动是我很为之叫好的,《板桥杂忆》中记载“白门以千金予保国赎身,跳匹马,短衣,从一婢归。归为女侠,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向往还。酒酣以往,或歌或哭”,俨然一个侠女模样,毫不在乎。虽然她以后的生活仍然频繁地在秦淮船舫和文人士子的深宅杂院中奔波,但她奋勇自救,单骑南下的飒爽英姿硬是盖过了命途中的苦难。说他深爱她吗?还是她深爱他?想必都没有。还有葛嫩,夫杨文骢因抗清连累她也被执,《板桥杂忆》中说“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喷其面”,我在昏昏欲睡的深夜读到这样的文字,顿时觉得睡意全无,为一个女子如此的操守,然而她的坚贞,是为他吗?就像当初柳如是劝钱谦益与之投水殉国,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这些女子身上深深的爱国情结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而与爱情无关。当然,说她们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着当时文坛政坛上的名士,他们像对待任何一件他们的收藏一样对待她们,或视之为珍宝,不喜欢时就弃之如草芥,真的与爱情一点关系也没有吗?也不是,爱情,大抵还是有的,正如闫红所说,“她们谋爱亦谋生”,她们还是爱他们的,他们也爱她们,就像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表达自己对小婉死的悲痛时说“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这句话,和当年马克.吐温因为双胞胎弟弟的死而讲的“掉到河里淹死的不知是我还是我的弟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令人感慨太息,但是他们对谁的爱都应该没有对自己的多,至少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样多,因为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都要吃饭,谁都该好好的活着,即使形态是卑微的。况且还是那么畸形的一个时代,为了繁荣经济,皇帝鼓励嫖娼。所以爱情是有的,但是大抵与爱情无关。有人说:秦淮风月绝不是简单的青楼莺歌燕舞,在朱明王朝中,它显然是一个文化标号,而作为这个文化标号的一个个具体的标志就是秦淮八艳,她们是数百年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另类文化精品,承载了历史与风月、正气与耻辱、文士与妓女混杂的文化一脉,要详尽地解说这种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可做到的。的确,她们和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生活粗粝而艰难,她们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获取救赎,她们虽然身陷泥淖却始终保持着高洁的操守,她们才华横溢且妩媚多情,她们“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的色彩”,她们和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心里被默念千百次,如果真的要说,只能叹息她们生不逢时吧。
  •     今读«影梅庵忆语»,好奇冒襄外貌是有多俊美,才让秦淮八绝的陈圆圆和董小宛都甘愿自许终身?论才情自不必说,但天下风流才子何止冒襄一人。陈圆圆先将终身托“余此身脱樊笼,欲择人事之。终身可托者,无出君右。适见太恭人,如覆春云,如饮甘露.真得所天。子毋辞!”怎奈被豪强所掠夺,辗转间被吴三贵纳为妾,后被李自成劫去,才造成了吴三贵"冲发一怒为红颜"放清兵入关的历史典故。后冒襄虽有"佳人难再得"之叹,怅惘无极,但并未在意和寻找,只是说相比于父母患难,"负一女子无憾也"。仍然坦然夜游,然后回归故里。后董小宛又将终身托书中小婉宛自己说"虽仅一见,余母恒背称君奇秀,为余惜不共君盘桓"。"君奇秀"从这句话可知冒襄是外貌极其俊美之人。只是历史久远,在那个也许有洋人相机传入但普通人并不知道的朝代,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来想像生活在明清时代的,一位相貌奇秀的风流才子的样子。也许像现在的某位男明星也未为可知。小宛将终身一托,即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态度。"姬惟坚以身从。登金山,誓江流日: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小宛一直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苦苦一路追随,然冒襄因惧怕小宛苏州的债主,和怕父母的苛责,一直采取的是懦弱回避的态度。以此可看出冒襄虽才貌双全,终究还是薄幸之人。与古往今来的风流才子如出一辙"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青楼薄幸名。""适奴子自姬处来。云:姬归不脱去时衣,此时尚方空在体。谓余不速往图之,彼甘冻死。刘大行指余田:“辟疆夙称风义。固如负一女子耶?”余云:“黄衫押衙.非君平、仙客所能自力。”小宛终究还是幸运,在她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下,如愿成为冒襄的妾氏,此段爱情也成为后世流传的佳话。相伴九年,28岁便身死。她用无私付出,换冒襄一世不忘。"噫吁嘻!余何以报姬于此生哉!姬断断非人世凡女子也。"据有人统计,冒襄一生中与之有关系的女子有十多人。其好友金坛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可知冒襄这个才貌双全者,明明就是一副行走的春药呀!现代有人甚至结合他的才情,生活的时代及经历,推测他是«红楼梦»的作者。也许这种推测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时代久远兼之能够作证的笔墨太少,无从考证罢了。
  •     【摘要】明末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作为“忆语体”文学发端, 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饱含夫妻深情及对传奇式人物“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如实回忆而备受推崇。而仔细阅读后却不难发现二人流传千古的爱情婚姻传奇,其实主要依靠董小宛一人的痴情。本文以文本为根据, 以历史、人文状况为背景, 通过对文中董小宛的坚意相从与委曲求全的分析, 试图以小见大, 借影梅庵一隅看明末秦淮名妓敢于冲破传统同时又受封建礼教制约的婚姻爱情观。【关键词】《影梅庵忆语》 秦淮名妓 婚姻 爱情《影梅庵忆语》是明、清之际散文小品中怀人之作的佼佼者,更以独创的“忆语体”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条伤悼故人并抒写自我哀感的新路。作者冒襄作为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一生所著颇丰,但都不及这篇文章流传久远,深入人心。这一是因为文章饱含作者的夫妻深情与血泪,抒写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二是因为文章中所忆之人董小宛作为晚明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一个传奇式的经典人物。其人其事虽然微末琐屑,但由二人相识订盟, 以至患难相扶的九载情缘,也可以以小见大,看晚明秦淮名妓这一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群体的婚姻爱情观念。“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相识订盟中的坚意相从冒襄和董小宛的初识订盟并不是那种俗套似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故事,而起先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中间是曲曲折折、波折不断,最后才“守得云开见月明”。起初冒襄心仪之人乃是使辽东总督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虽然冒襄早已邂逅过董小宛,并且也曾“惊爱”于她的“香姿玉色, 神韵天然”,但是一见到风流婉转的陈姬就“拳拳不能释”,早把董小宛抛之脑后。后因家事负约于陈姬,他“怅惘无极”,在情场失意、百无聊赖的旅途中再见董小宛,此时冒襄仍无意接纳董小宛,但董小宛却有追随冒襄之意。从苏州同船到镇江,冒襄要把她抛下,她对长江发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还吴门”。冒襄无奈,约秋闱后南京再会。小宛从此洗净铅华,闭门谢客,在赶往南京赴约途中江上遇盗,断炊三日,死里逃生。南京重逢后,缠绵几夕,冒襄再次抛她而去。她又乘船追到仪征,痛哭相随,船到如皋郊外,冒襄“铁面冷心,与姬诀别”,独自上岸回家了。她回到苏州,“不脱去时衣”,严寒的冬天仍穿着与冒襄分别时的秋衫。眼看要冻死,朋友看不过去出资相助;文坛宗主钱谦益也亲至吴门鼎力成全,替小宛还清欠债,送归如皋,这才使二人终成眷属。董小宛的痴心是少有的,舍死忘生的去追求,相信能感动冒襄。但这样的钟情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董小宛再见冒襄时正身处逆境,孤苦伶仃,卧病在床,冒襄此时的探望和关心无疑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慰藉,所以她说:“我十有八日寝食惧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旺。”冒襄给了她近乎起死回生的力量,所以她从此认定了冒襄,坚意委身相从。其二则是南京旧院“家家夫婿是东林”即明末江南名妓与名士婚恋结合的情结,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 等等。这一情结源于晚明社会开放的风气与污浊的政治、无休止的党争共存,名士们在道体缺失的同时, 又陷于现实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焦渴中, 这种焦渴在名妓那里得到了释放,使明末江南名妓与党社胜流之间形成一种兼情感、道德与政治知己的关系。小宛倚重冒襄,不仅是钦慕其才情风雅, 更看重其东林文人的政治操行。其三因为当时正处明末动乱四起之时,当时包括董小宛在内有见识的名妓们已经预感到明朝大厦将倾,“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依附一份婚姻, 寻求一个稳定家庭的庇护所是最有效的选择,于是董小宛便择了冒襄这一“良木”而栖。通过对这样的行动与动机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场初识订盟的爱情角逐中,董小宛始终扮演的是一个主动的角色,有着主动追求爱情和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观念。这一观念在当时的秦淮名妓与士人结合中处处可见,实际上是晚明社会个性主义、人文思潮涌动下女性整体婚恋观发生改变的表现。宋代以降, 女性的婚恋意识深遭禁锢, 女子若不经“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而自行与人结合, 将遭到舆论的唾弃, 成为她身上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甚至影响到家族的声誉。但中晚明时, 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步步崛起,继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对于人欲、人权的渴求,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继而成为了时代的标签。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政府控制力的减弱, 文禁相对松弛, 王阳明直接反对束缚人性的程朱理学, 李贽更是猛烈地抨击礼教和儒学, 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都为女性努力冲破禁锢提供了动力。而名妓们没有女德的束缚, 见识开阔, 得到个性解放运动的感染熏陶多, 容易接受新思潮、新意识, 因而在婚姻爱情上这种主动追求、向往两情相悦的表现更为直接。“彼即颠连不及,死深箐中无憾也”——相伴九载中的委曲求全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回忆起他和董小宛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这九年中,小宛“却管弦,洗铅华”,一扫曲院中人的生活习惯,一心学习传统“妇德”。读到“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这些片段,我们就不难想象她在冒府过的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日子。待到清兵南下,她跟随冒襄一家辗转逃难,历经艰辛,而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反倒成了最先抛弃的对象。尽管如此,董小宛也心甘情愿地说:“当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彼即颠连不及,死身箐中无憾也。”最后还是冒襄的父母念及董小宛往日的恩情,使她避免了被舍弃的命运。由此可见,虽然冒、董二人的婚后生活表面上看来是夫妻琴瑟和谐,全家“咸称其意”,但是其中的辛苦与冷暖只有董小宛自己知道。作为一位出身风尘的女子,进入宦族之门,如果不能俯首低眉,取悦上下,那地位自然岌岌可危。于是当秦淮名妓走入婚姻,那种敢于冲破传统主动追求爱情的观念不得不受到封建传统的制约,按照“三从”、“四德”的标准进行改造,一代名妓最终变成孝妇贤妻,刚刚展露自由平等的婚姻爱情观念也不得不屈服于符合礼教的传统婚恋观。而董小宛将被弃之时的一番心迹表白也展示了她对在当时封建礼法森严的社会,父母大于妻子儿女,而妾比妻子儿女的地位更低,危难当头自然会被最先抛弃这一教条的充分理解,所以甘愿牺牲自己,让人看到了中国女人的“深明大义”。这种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源于女性的独立人格在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中始终缺失, 自先秦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原则在伦理上给了女子一个确切的低贱地位,后世的发展中便不断被强调确认, 至宋儒理学更是将其纳入到整个封建道统之中, 使之成为既定的精神法则。任何女子一出生, 就接受着这样的思想教化, 日侵月蚀, 一套严密而完善的“女儿经”成功限制了女性人格的自由发展, 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即“无我”。她们习惯于按照贞妇淑女的标准去克服各种正当欲望和放弃各种正当权利, 以获取男性社会的认可。董小宛的观念转变昭示着尽管明末人们的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即使在秦淮名妓这一充满知识与个性的群体中,想要消解上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却也并非易事,只能说越到封建社会末期,与封建不合理制度抗衡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一部《影梅庵忆语》,展现了秦淮名妓董小宛在乱世当中的美丽与哀愁。一方面敢于冲破传统,主动追求爱情和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观念,照见了明清女性思想精神时代性的渐变之美;另一方面最终屈于礼教,遵循三从四德、无我牺牲的封建婚姻观念,亦是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明清女性的悲剧性代言。她的爱情悲剧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明末秦淮名妓略显矛盾的婚姻爱情观,更是在一定意义上映照了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状态。【参考文献】[1] 冒襄.影梅庵忆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 刘坡. 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看士人情爱观[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3] 陈常青. 封建女性的赞歌与悲歌——《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中女性形象之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09, (21)[4] 陶慕宁. 从《影梅庵忆语》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爱观[ J ] .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56O61.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为小宛恨过伤心过痛哭过,但古代妓女能有几人幸福。
  •     冒辟疆完美演绎了自诩风流古代文人的恬不知耻
  •     冒辟疆永远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着董小宛。
  •     相比起近代的《爱眉小札》,《雅舍情书》,《影梅庵忆语》当为绝冠无愧了——不过这一类情书似的回忆录,仍脱不了《浮生六记》那种女为悦己者容的形式,太伤人。自己对书中昙花一现的第二女主角陈圆圆更有兴趣——看了此书,真替当代的男人“叫屈”!
  •     好挫 怎么能这么渣看的我眼镜都掉了 这么渣怎么好意思写的 要点脸啊
  •     狗屎
  •     文笔清丽,可到底是在追悼呢,还是在炫耀你冒襄风流薄幸呀?董小宛这么一蕙质兰心的,怎就爱上了你这个渣男。
  •     四星只为小宛姑娘,叹姑娘生不逢时。出版社的荐语有误吧,这篇我完全没读到什么伉俪情深追忆亡妻,只有一个落魄公子哥儿在那瞎得瑟。
  •     nice,生死之恋
  •     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
  •     三鼓别去,余甫著枕,便梦还家,举室皆见,独不见姬。急询荆人,不答,复遍觅之,但见荆人背余下泪。余梦中大呼曰『岂死耶』,一恸而醒。〒_〒
  •     心疼董小姐,總願冒辟疆愛過她。
  •     渣男
  •     这家伙分明在显摆我多么多么渣小宛多么多么好,对比之下显出自己是多么多么的优秀。
  •     仅看完《影梅庵忆语》,其他未看。
  •     我从头到尾都一直试图去理解冒辟疆为什么这样对董小宛,什么没救的封建礼教三从四德长幼尊卑啊,后来唯一令我想通的出口是“这个男人是个傻逼”,没有冒犯你的意思,反正你也死了,喜欢的人也死了,哭去吧~
  •     不是忘不了陈圆圆,是不管得到了谁,都是他冒襄才华魅力的证明,都是给他白天柴米油盐夜里红袖添香,遇难就抛弃,老母第一荆人第二,完了还得感恩戴德“敬君甚于爱君”的妾而已。这通篇劳资找了个好女人的满满优越感,各位绅士们的批注艳羡也怪倒胃口的,总之,董小宛要真那么好,那可是真不值啊。
  •     冷心渣男伪君子冒辟疆委曲求全傻女子董小宛。
  •     明末清初冒辟疆追忆他和其妾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小娘子忠肝义胆,心灵手巧。
  •     冒襄真是好福气,除了董小宛还和陈圆圆有一段。董小宛真是美好。。。
  •     固然是夫妻情深、悲痛悼念,但所写的事情怎么看都反映着小宛的卑微。但也不能因此就断定冒襄薄情,大概只能说是封建婚姻注定的吧。
  •     却管弦,洗铅华。
  •     我擦男人不是好东西→_→不过女方是为了从良还是真爱?两者皆有?董小宛
  •     余一生清福,九年享尽,九年折尽。啧啧~
  •     自恋虚伪,可惜了董小宛。
  •     写的还不错,故事太糟心。董小宛真是能屈能伸啊,她一个潇洒的名妓,到最后天天本分做小妾,越来越朴素。真棒。。
  •     真诚远输沈三白啊。不过“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还是很动人。非常动人。
  •     都说董小宛是林黛玉原型,那她的性格转变岂不是黛钗合一的旁证?董氏与冒襄的爱情模式,放在今天,是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关系,放在从古至今的女传里,只有对男性权威不假思索的信仰和如海洋深的痴情。
  •     古人生活真是细致风雅
  •     这俩人,一个爱演,一个爱现,真乃神仙眷侣。我是很认可高阳的考据的,话说《端敬皇后行状》里写的就是董小宛啊,当时神州大地不可能再有第二个这么爱演和敬业的了。
  •     足见冒辟疆之情,董小宛之性
  •     看了个电影,想起这本,忍不住跑回来打个刻薄二星。当年看的版本还附在浮生六记后面,观感直接降到谷底……
  •     看影梅庵忆语真的分分钟看不下去,明明是纪念爱妾董小宛的,却一点都看不到爱,花了部分篇幅写自己对陈圆圆风采的爱慕,及自己并不钟情小宛,她却屡次倒贴自己,纳为妾后她又是怎样隐忍及体贴自己,通篇概括为元稹两句诗“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真不如不写呢,小宛之于冒辟疆如同如花之于十二少,只能怪自己痴情错付了。
  •     纨绔子弟虽哭董小宛花折早去,实溺于追思前朝浮华故事,夸耀之情喷薄而出。较之浮生六记哀婉至诚,影梅庵忆语色厉内荏,矫饰做作。
  •     身前不懂得珍惜,逝去才来追思,还顺带追忆前情人,文笔虽好,人品太次。
  •     读的过程中睡过去至少四次....在回忆自己小老婆的时候顺带回忆一发自己的前情人这种事儿真的大丈夫么!
  •     我看的是《美化生活丛书》里繁体竖排的版本,大约因为名字太低调,豆瓣没有收。其实是非常非常好的书。说回《影梅庵忆语》,总觉得是冒襄的自恋实录。通篇讲董姬如何生死相随,甩都甩不掉,万般无奈只好把她带回家。从此她洗净铅华,殷勤服侍一大家子,勤劳,且不废风雅。蕙质兰心,自制许多高阶点心,恩,或者后世曹雪芹写《红楼梦》从这里取经了也未可知。总之,董姬忍辱负重却毫无怨言,最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历经繁华落寞,独独没有爱。
  •     比起浮生六记的朴实超脱,太过凄凄切切失了格局不说,除了体弱多病以外性格上没有笨拙和缺点的董小婉其实并不可爱。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当如是。
  •     冒襄渣男,可怜董小宛。
  •     董小宛是个情种啊
  •     看前半部分心里不痛快,风尘,奈何。
  •     董小宛已是女人中的极致,对自己对人生负责。
  •     减一星因为男主实在。。。渣!
  •     冒襄眼里女人只是附庸 只是玩物 文有八分才情 人有十分薄幸 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 只能窥一部分 多数是都是被粉饰美化出来的 叹一声 董小宛和陈圆圆
  •     弥漫着一股酸腐文人气。就是不喜欢复社那帮人,空谈误国,白瞎柳如是董小宛了。看这追悼文就知道,2/3篇幅都在回忆过去的繁华生活,小宛反而像是夹带着一样。写起来还带着点炫耀的成分。当年奔波的时候担当哪里去了,不是董小宛追着倒贴你也享不了日后端汤倒水的福啊。好女不嫁文人。正解
  •     思想类书籍第一网便可基本收尽,再读就等于嚼嚼过的口香糖。而感发类书籍,则随着你阅历增长和际遇改变会有新理解,好比嚼牛筋。比如近日重读《影梅庵忆语》,就对“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苑,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月之四面”很惊艳。有女性读者认为,冒辟疆详细叙述了他对董小宛的各种恶声恶气、打骂与抛弃,越是这样,董小宛越是感动,跪在那里赞扬他的高风亮节,说“我敬君之心,实逾于爱君之身,您真是鬼神赞叹畏避之身也”,董有点犯贱,冒的男权主义更被大批。殊不知社会层面的男权好去,但心理层面的主-奴结构难去也。
  •     「难以对冒襄有好感,他的封建礼教文士心理,他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皆映衬出他的浅薄和畏缩,真名士自风流,假才子随大流。」
  •     感谢新浪有个人自己的翻译,才让我理解到渣男并不仅存于现代。
  •     一个好运气渣男的故事
  •     诚如辟疆之言:“姬明大义、达权变,断断非人世凡女子也。”可是辟疆的种种所为都只让我觉得小宛所托非人,他始终在高处审视着小宛。所谓这篇血泪和着墨水写就的忆语,我读不出他对小宛有真爱,只更多的感觉到不过是种种托词堆砌起来的虚情假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