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上海男人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5
ISBN:9787806166031
作者:龙应台
页数:325页

书籍目录

辑一上海
初识――给上海读者
读者来信(一)
读者来信(二)
啊,上海男人!
也说“上海男人”
理解上海男人
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说“横扫”――关于“上海男人”的是非
乱谈“上海男人”
龙应台与周国平
啊,上海男人!
为上海男人说句话
龙应台和“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我抗议
上海男人,累啊!
举办男孩节,培养男子汉
瑞典来信
我的不安


 啊,上海男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不知道自己下载的是不是正宗的版本,开篇是龙文《啊,上海男人》,紧接着就是一群赞同,抗议,抑或淡然观之的评论,很久之前看龙老师的目送就觉得她的文风对自己胃口,不管别的作家怎么把她归类为有些男子主义,我只是觉得与我们一样的感受,经由她笔下,就让人读起来如此畅快淋漓,欲罢不能,也许这与我个人喜欢揭别人短处有关吧。所以我也不管后果,借机畅快一把。其实她关于上海男人的论断,反对她的人说,是龙女士主观的,以偏概全的话语而已,也有人说是她自己内心对于男人最理想的定义,后来龙老师又出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何如何。到最后,作为读者的我看得却已经精疲力尽,我姑且认定,批评家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群起而攻之的环境下才能树立自己的名声吧。其实无论怎样,如果把上海男人给自己女人洗内裤太当回事的人应该就是还未看开的人,男主外,女主内,在坚持自由,解放的龙老师心中是不大受欢迎,解放了思想的,就不会对这样的事情感到惊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比如英国女人觉得这样的男人不足为奇,因为本身的文化不同。只是在文汇报的这场纷争中,我看到的多是观念引爆的更严重的事件。有人从美国发来信说要网上联名停止订阅文汇报。何必呢?不过一场文化上的事情,却要因此波及到无关的事物?有的就在文中不断质问龙老师的用语措辞,追问她旅居德国及其他。我想这件事还是就事论事好,不断地衍生开来只是说明对龙老师这个人都有意见了。一篇文章,引起这么轰动的效应,龙老师能乐观地说,说明文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错滴~恩,咋且同意吧!只是批评背后,我觉得看到更多的应该是有理智,有界限,冷静的回击,而不是满怀感情,或是冲动,或是愤怒,灼热的文字,也许是怕自己一时澎湃的感情冷下去,或是体内某些激素的调动,这些人才作如此反应吧。
  •     龙应台这本书讲上海男人只是开头一小部分,就像孔子那个篇目取名叫“学而”,而后面一大堆扯淡和学而两个字是无关的。龙应台讲上海男人也只是个幌子,骨子里是要sell她那套关于女人的名义与文明、失落与找回的价值观。而我想说的这四个上海男人已经不需要道出名姓,就像在那个段子里,他们一起坐地铁,第一个说:“我不用买票。”唰一下跳过去了;第二个说:“我也不用。”脚一抬跨过去了;第三个说:“我更不必。”直接走过去了;第四个老老实实买了张票正要过去,被个福建人一把拽住:“你怎么证明这票是你的?”龙应台说:“我以为这世界上能让我真正惊讶的事情大概已经没有了,直到我认识了上海男人。”从人类中专门划出上海男人这个特殊物种,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各类都市传奇甚至专著的论证之下,竟也成为社会与文化学史上一个佯谬。可在今天,到了就连中国人和美国人、男人还是女人都不容易分辨的今天,再讨论上海男人这个stereotype,是不是有一点迂阔?在许多人笔下,这个概念当然是贬义的,就像有人说,大连人说自己是大连人,但不说自己是东北人;厦门人说自己是厦门人,但不说自己是福建人;上海人说自己是上海人,但不说自己是中国人;上海男人说自己是男人,但不说自己是上海男人。可在今天,刘翔和韩寒代表了上海的速度,姚明和郭敬明代表了上海的高度(包含正、负两种),或者说,姚明和刘翔代表了上海的四肢,韩寒和小四代表了上海的大脑,有这样四个男人,还有谁敢小看上海男人?他们之中,当然还是最喜欢韩少啦。但是作为“天才少年”形象出现的韩少,被当年的杜鲁门·卡波特和如今的日本头脑王之流秒几条街是没有疑问的。思锐而才窄,已经慢慢成了适合形容他的词汇;这已经不是大多数学生还没读过钱锺书的时代,在维基和百度百科流行的今天,以一个司机作为中国公知的代表,不给力了。在微博泛滥的今天,他写段子的功夫,奥特了。至于他在小说中纠缠不休的——姑娘这种东西,留给冯唐和路内之流瞎扯几年,已经够了。前几年他和李承鹏在思想上的差距,还像是加藤嘉一和加藤鹰的差别,但现在他们的文章,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说刘翔因为年龄太大基本算是退出田径舞台,韩寒也因为内存不足基本退出了文人的舞台,幸好,他的车开得不错。龙应台写上海男人,有一句常引起误解的话:“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在这里,她几乎已经不是在描写她心中的上海男人,而是在redefine“男人”这个概念。北方大汉,胸毛稠密,好勇斗狠,代表的是男人身体的健壮。对健壮男人的审美,属于弱肉强食的封建时代,是谓盛行“强盗逻辑”的时代。今天,时代的主旋律已经是“商业逻辑”,不需要put some hair on your chest,更不一定要灭美灭日,别人不好我才能好,“他好我也好”才是王道。今天那些抱定被害妄想的人,已经很难再被称为patriot,时代需要抱持普世价值与邻为善的国家,需要机锋如剑温润如玉的男人。正因为如此,韩寒的形象将永远不会退出“男人”这个舞台,是他提醒我们,新时代“男人”的定义,必须改过。给弱者的爱比射向强者的箭更有力量,心灵上的威严和愤怒比肉体的爆发更有力量,更像男人。从教育、文坛到政府,韩寒带领我们领悟太多常识,即使有天他真的不幸成为一个只能开车带老婆去买菜的小男人,或者因为外遇而和老婆吵架的无奈男人,他仍然会是个很酷的男人。郭敬明的文章我有点读不下去,就不评价了;但说他写小说的技巧好于韩寒,应该没什么问题。郭敬明本来是四川自贡人,但是他好像又是最符合那个被脸谱化了的上海男人形象的,多金又阴柔。然而,郭敬明的精神其实也可以说是上海男人的反面:那些关于他们的著名桥段,比如吃馄饨要先数清楚是几个啦,买菜要自己带个称啦,这种上海男人的形象,来自商业伦理,商业伦理珍视的是锱铢必较,而非花几十万去买阿玛尼沙发。郭敬明爱炫耀胸肌,也和那个甘愿为天下女人洗内裤的上海男人形象龃龉难入;上海男人的形象那么柔弱,岂非是因为上海女孩子太厉害?就像龙应台总结的一样:西方女人在试图从女性的窠臼走向泯灭性别差异的中性,中国女人在试图从中性的窠臼走向性别差异分明的女性。从小四的小说来看,他是懂得尊重女人的,但他能不能找到一个热爱他到犯贱的女人,每天为他洗脸洗内裤,擦BB霜?张佳玮有一段文字写刘翔与姚明非常传神:“前者:速度,爆发力,自信到近于傲慢,张扬的高举红旗跳上领奖台,世界记录,张扬的怒吼,镜头前潇洒近于放肆的笑,‘黄种人也能飞’;后者:技艺,节奏感,聪慧,缓慢却灵巧,镜头前的玩笑,聪明的人际关系,惊人的刻苦与勤奋,处事圆熟,从容。几乎是两个极端。”姚明的形象,明显是那个上海小男人形象的反面,他去了美国,自然也是傅满洲陈查理形象的反面。他的外形,也许暗示自己是另一个来自共产阵营的Titanium Man,但他的行为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有幽默感而能统率三军的Iron Man。甚至就连李小龙也只能把日本男人打得嗷嗷叫,姚明可以把美国男人打得嗷嗷叫,这个由美国人来宣传的中国男人,几乎比中国人自己宣传任何一个中国男人效果更好。美国不会让他一人背负13亿人和56个民族的压力,也使他在退役后的今天仍有不少堪称明睿的言论与行为值得我们关注。在长期的文化标志意义上,他最有前途,我们可以想象一个Year of Yao,但无法想象一个Year of 刘翔。张公子分别用奥德修斯和阿喀琉斯比喻姚明和刘翔,不幸一语成谶,到今天,满城争说刘翔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也曾经是不啻以阴谋论去评判刘翔的;阴谋论是一个被谎言欺骗惯了的民族天然的自卫心理,如果有人说一切阴谋论者都是别有用心的,那么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成了阴谋论者,这句话也因此成了悖论。而我和其他人质疑刘翔,难道不是坐实了内心对他的爱:没人骂陈一冰、女排,更不会骂湖北那个举重的小姑娘,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骂,而是爱还不够;就像一个女孩子分手后把前男友骂得狗血喷头,实际上这男的是不是个贱人,心里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妈的,姐当年竟然也曾爱到命悬一线气若游丝。刘翔“跳房子”这一幕的原因已经算是比较清晰,但真相是什么,已不重要,我们再多的唾沫都还不足以淹死举国体制,我们也还要继续穿耐克去践行全民体育。我们只要知道刘翔本人是一个受害者,就足够。继续支持他的和把他黑出翔来的网友,他们说的有几分是tongue in cheek,也和我没什么屌关系,那是他的广告商们要搞清楚的事情。如果刘翔真是因为那几个广告商去跳房子,我觉得很正常;但是老用刘翔打击大史的冬日娜可以歇歇了,天天供应进口牛肉的团队可以歇歇了,赛前打预防针赛后天天辟谣的新华社更可以歇逼了。我们还是随他的老乡韩寒一起回忆吧:这个上海男人,十二年来,三十六次世界冠军,四大满贯,打破世界记录,快到30岁,依然能跑出12秒87。我们还是随摇滚男张晓舟一起抒情吧:很多人在苛责这个上海男人的时候,似乎淡忘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喜爱他的——他的阳光,幽默和游戏精神。想起何倩彤老师的话:只有真心爱过的人会照单全收。胜有时,败有时。言语有时,静默有时。燃烧有时,道成灰烬也有时。希望刘翔能在这场孤城落日下双手合十,一字一字说:我知道我已轰轰烈烈的,真心爱过。好吧,这就是我要说的,四个上海男人。
  •     龙应台的犀利文风像辣椒一样,若是和优质的食材搭配,便是一道让人酣畅淋漓的美食;若只是辣椒,除了嗜辣成瘾的人们,普通人难免会胃部不适。阅读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事情。而这本书的编排对于我来说,很是糟糕:把最具争议的《啊,上海男人》和《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放在书的开始,是想更多的吸引眼球吧?但对于我来说,实在是辣坏了我看书的胃口。看完了这两篇文,我赞同某些评论文章对龙应台的观点,当时写下了这样的评论:【龙应台“不是个冷静而真诚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凭直觉堕入她自己一厢情愿的结论里”。没有看过她写台湾的书,但看她写的《啊,上海男人》和《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总让人非常不舒服,就像有人评论的那样,她是个不安的人,所以她的文章也容易让人不安、痛楚、想争吵。她的用词总是锋利如刀,这是她的个人风格,风格本身没有对错,但是缺乏真想真实的锋芒毕露便是一种傲慢了——若是反驳你的刻薄和言论失实,你却说:我的重点是女权,是政府,我又不在这里生活,但是所有人都有权利批评批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或者说所谓的公知,不能算作普通民众的一员,就像医生、教师、官员的职业道德要高于其他职业一样,公知们比普通大众有更多的话语权,相应就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关注关怀关爱,至少也要对自己的文字言论负责:实事求是,而且不为利益、权势或其他事物左右。好的方面说,龙应台的文章是一个刺激,能引起自省和反思。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她在下笔之前,多做些功课,少一些想当然。毕竟她的文章在西方很有市场,若是不了解亚洲而且本身存有偏见的西方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便是为自己的偏见找到了依据和借口。没看过她写台湾本土和写给儿子的书,但我想,定是比这两篇好很多,就像她写在北京和人吵架的文章,很短,但很真实,能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好面子的北京人接受且自省,可见苛刻犀利的风格不是不让人接受。还没有看到一半,希望后面的部分能够推翻我对她的不良印象。】事实证明,没有放弃这本书,没有舍弃这个作者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后面的文章中,她谈德国严肃而深沉的副刊,她描述欧洲人的眼神和文化边缘人如贫血的向日葵,她讲魏玛,因为文学艺术大家云集让人目眩,但也有纳粹在这里盛极一时让人侧目;她说起自己的少年和青年,台湾南部的海风深入头发里,洗不掉,离不开……她的反问和锐利,她的深刻和辛辣像系着缎带的盒子,藏在书的后半段。当我带着被前面两篇辣坏的不耐烦读到这里时,拆开缎带,打开盒子,有种收到礼物一般地惊喜。我要再看一遍,不过要先从后半本开始看起,细细地品尝因之前的不耐烦,错错略过的文字,然后带着对她更深的了解,心平气和的去读她前两篇文章,通过辛辣的语句,看看她真正赞叹了什么,担心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又误解了什么。以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名给人以小女生样的感慨和惊讶的感觉,其实书中满是理性的发问和思考。是的,我是喜欢这种理性的思辩。
  •     龙应台对上海、北京、新加坡都喷了一遍,跟之前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有的一拼。
  •     没有“绝对”,没有“永远”。
  •     不错~~~另一种曾经~~~
  •     不好看。
  •     矫情
  •     有趣,從別人眼裡看自己。
  •     喜欢这样的书,就一个生活的点来各种辩论,百家争鸣的总能受到一些启发,真好
  •     李宏冰: 上海男人的浅笑的确是尴尬,上海男人的愤怒如陆寿钧对龙应台也始终挽不回如三丝春卷皮似的颜面,即将欲说还休的矜持堕落为怒发冲冠的孟浪,再犀利的文字也回天无力。怪只怪“上海男人”这有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牌坊。
  •     蛮有意思的
  •     其实不满对上海的调侃,但其他文章还不错
  •     日光倾城,三寸天堂。——7。
  •     读过一篇,总得来说目前见过的上海男人没有打架抽烟的,发生家暴的几率maybe小很多
  •     龙应中的书,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同一批文章换了不同的书名合集。
  •     不得不说,龙应台的一些观点似乎有点偏激
  •     用了两个月才读完这本,一直卡在新加坡读者对龙的一致批判那儿。龙应台就是龙应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才不管你们会产生怎样的误会。她把见到的那些特质铺陈在纸端,极尽褒贬之能事,点出了许多本质,踩到人的痛处,尽管那些都是实话,但已惹恼了被她评论的人,遂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化作武器给予还击。许多抨击她的读者显然忘记了就事论事,常常转而攻击她德国媳妇的身份,实在可笑。她以她之所见写她所想,不妨看之,保留意见即可。
  •     在大学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
  •     怎么说呢 对自己好的男人就是好男人
  •     稍显无趣,感觉有代沟了。
  •     拎一条带鱼下班的上海“小男人”和爱用胸肌说话的北京“纯爷们” 在这位台湾女性的眼中 高下立判呐 [嘻嘻] [微风] http://www.shuku.net/novels/lyt/shanghai/lyt2104.html#b
  •     文章本身引起的争议能使人越辩越明,这就是好的文章。
  •     写出了一些事实,说不上对与错,包容些
  •     这本最先看的,好爽!
  •     达不到那个层次,还是怎么的,反正读多了很没意思,她的《小人与女子》也是
  •     有点意思。
  •     当女人嫌男人不够男人,当男人嫌女人不够女人,“解放”了的男男女女。谁说温柔顾家的“趴耳朵”与有责任有担当的真男人不可得兼呢?
  •     这是一部引起广泛争论的书,关于上海男人。尽管龙应台列举了诸如上海男人甚至可以为夫人洗内裤、买菜、搽地板,宝全家务活等事例,但是,龙应台的本应却没有有意贬低上海男人,她认为这是开放的上海,是发展的上海,甚至是让外国女人都极度羡慕的上海男人。她迷惘的是:能够低到尘埃中去的上海男人,在上海女人眼中,是不是还有男子汉气概,她们是不是认为一切理所当然?是不是会对这个丈夫表示某种失望?可是,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绝大部分的声讨者坚称上海男人不是小男人,他们仍是大男人,只不过更懂得疼爱媳妇罢了。语境的严重不对称,使得这场冲突变成驴头不对马嘴的争执,没有共同话语的争论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冲突不了了之,上海男人依然在中国甚至全球保持了一个“小男人”的角色...........
  •     之前看过龙应台的《目送》,很喜欢她的散文,感觉是一个多么柔情温婉感情细腻的人。没想到看这本书,应该是早期的作品,原来是一个爱吵架的人~~~~~不是很喜欢
  •     因为在乎 才会痛斥吧。
  •     有点点偏见
  •     其实没有可能性完全只按地区来划分人的特性——特别是现在,愈来愈没有可能性。不过即使如此,也没有必要对此大为恼火种种的吧~书前半部分各大作家也好,市民也罢~唇枪舌战,有些语言实在是激烈;书后半部分,龙应台显得好悲伤...从儿时就是外来边缘的人长大了也不例外,作家似乎都是精神的流浪者
  •     蛮喜欢这本书的,除却政治批评,这本书有更多的文化思考和讨论,更能体现作者的特色
  •     垃 圾
  •     感觉除了《啊,上海男人》和《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之外,都是不错的文章。
  •     理解不了
  •     文化冲突、放逐、边缘与中心、民粹、大众与精英
  •     討厭的作家。
  •     龙应台的性格写出来类似的文章,很能理解,但是真的不太喜欢,尖锐,不讲理。
  •     有些篇章还可以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     作者不应该是龙应台,而是“上海男人",因为基本上通篇都是上海男人群起而攻之对龙应台进行的反驳,并且还有人说龙最后是以败北的局面而黯然收场,实则不然,龙最初批评上海男人我觉得一则却是为了说出初见这座城市的这一庞大的性别群的看法;其次则是为了了解大陆如今男女平等在上海落实情况。但是由于写作上存在的情感偏差,致使众多上海男人觉得这是龙侮辱了所有的上海男人,于是他们的行为反而正好和龙文章中所言的斤斤计较和没有阳刚之气不谋而合。
  •     麦瑞对书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因为阅读过很多真正伟大的作品。偶有警句,但并不能满足我的胃口。前面对上海人和新加坡人的偏见叫我很不喜欢。
  •     这种对上海男人的赞扬实在不容易接受啊
  •     这书里总是这样,收录了作者之外的读者的一些评论,为了平衡吗?所以我发现我的观点太没有固定战场,我也很容易被双方牵着来回,所以新闻的平衡原则还真是很重要啊,不然我就被一个人的偏见左右了呢。
  •     翻到以前上语文课看的,除了战斗檄文其他的都超有趣呀~
  •     在等着办护照的时候看完的,不是我看书快,是等的时间很久,龙应台果然就是龙应台~~~文风很适合我~~~
  •     补遗
  •     其实我是因为找不到想到五星的“大江大河1949”才给这本之前扫过的书打得三星
  •     这本没有看完,不想看了。就是这样。
  •     不得不说,第一次看龙应台的书就让我深深的着迷,作者犀利的笔锋,缜密的思维能力让我大声叫好,很喜欢看她的评论,里面总是有那么多对现实的残酷抨击,很犀利但是确实找到社会的真是根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