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她知道

出版日期:2016-9-1
ISBN:9787555106582
作者:[英] 菲欧娜·巴顿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极致信任背后的伪善面孔,令你不寒而栗。
简认识格兰的时候,只有17岁,那时的她只是个在理发店打工的普通女孩儿。格兰的出现,带给她生活的转机:嫁给成熟、风趣又睿智的他后,简再不是那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她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令人称羡的女人。他们同所有的新婚夫妇一样,对未来怀 抱着美好的愿景,但又不可避免地,落入循规蹈矩的窠臼。当然,仍然同所有疏离的家庭一样,孩子被看作改变生活的良方,但他们从未想过,是以这种方式:
那一天,警察因为贝拉失踪案敲开了简的家门,也为她打开了格兰不为人知的一面。
但她依旧是那个完美妻子,默默地支持着被推向风口浪尖的丈夫,陪伴着他,承受众人的异样眼光,家人的深深误解,警察的盘查询问,媒体的穷追不舍……可没人知道,这只是她“简妮”的一面。
现在,格兰死了,所有人都以为,摆脱丈夫控制的简终于可以说出隐瞒多年的真相。
这些年来,简学会极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所有人相信她所说的一切……
************************************************************************************
编辑推荐:
*只有你不知道——《只有她知道》,正在制造一个巨大的反响:《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卫报》、《人物》、美联社、《华盛顿时报》、《每日邮报》等主流媒体热情盛赞;《出版人周刊》、《文学评论》、《文学杂志》、《读者文摘》等文学专业类杂志争相推荐;《家政》、《魅力》、《热度》、Stylist、ELLE、《澳大利亚女性周刊》、英国畅销女性杂志CANDIS等女性、时尚杂志动情评论;《娱乐周刊》《沃斯堡明星电讯报》、《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The A.V.Club等娱乐杂志、网站争相报道;《书商》、《书单》将它视作下一部《火车上的女孩》;奥普拉、斯蒂芬•金、凯瑟琳•麦肯齐、琳达•卡斯特罗等著名主持人、超级畅销作家都为这个紧张刺激、令人窒息的故事所折服!
*稿子发出一周,各国陷入版权争夺大战!出版后,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仅上市半年,美国销售130,000册,英国销售超过50,000册,版权销售至32个国家和地区。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No.2,《纽约时报》排行榜No.6,加拿大《环球邮报》书单No.1
ibook电子书TOP1、美国书商协会独立选书TOP4、《纽约时报》电子书TOP8、《纽约时报》小说TOP9、《出版人周刊》小说TOP10、《今日美国》总榜TOP12
*《狼厅》《哈利波特》舞台剧出品方抢下电视剧改编权
*比尔•斯科特•克尔(《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编辑)称“自《火车上的女孩》之后,就再没见过一份书稿在公司内部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犯罪小说编辑、大众小说出版总监、营销总监、数字营销总监、业务经理和数字出版经理看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曾任《每日邮报》记者的菲欧娜,在报道重大犯罪案件的时候,心中总有一个疑惑:那些站在丈夫身边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只有她知道》应运而生:极致信任背后的伪善面孔,令你不寒而栗。谁用坦诚,给这支离破碎的完美,致命一击!
*从来唯有枕边人难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精彩评论:
“如果你喜欢《消失的爱人》和《火车上的女孩》,你可能会想看看菲奥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引人入胜,紧张刺激。”
——斯蒂芬•金
“一部扭曲的心理悬疑之作,让人欲罢不能。”
——《人物》
“一个扭曲的故事……不可靠叙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一定会让你难以自拔。”
——奥普拉官网
“简是个令人着迷的谜团,巴顿知道如何增加紧张感。”
——《纽约时报》
“她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极为克制的笔调写就一本令人震惊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
《只有她知道》正在制造一个巨大地反响。
——《星期日邮报》
“《只有她知道》会吊着你的胃口,让你深夜难眠。一个让人心绪不宁、欲罢不能的好故事”
——《家政》
“巴顿巧妙地编织了一个故事,提醒我们,当然,我们很容易被别人欺骗,但别忘了我们同样可以轻易地上自己的当……这便是这个寡妇撒谎的精明之处。你相信谁?你能相信谁?不仅仅是别人,连我们自己都要提防。《只有她知道》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永远处于灰色地带。”
——《今日美国》

“一桩犯罪的重塑,对婚姻的无情实验。一个巧妙构思,极具可读性的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以及他们自己,真相成为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娱乐周刊》
“巴顿的写作,以一种令人满意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特征。”
——《华盛顿邮报》
“剧情紧凑,极具可读性的一本小说。”
——《华盛顿时报》
“非常震撼的一个故事。以极其专业的角度写就,从第一开始就把人牢牢吸引住了,具备畅销书的潜质。”
——《每日邮报》
“菲奥娜•巴顿的处女作小说《只有她知道》常被人拿来与《消失的爱人》《别相信任何人》以及《火车上的女孩》相比较,但它比它们任何一本都要好!
——沃斯堡明星电讯报
菲奥娜•巴顿是个善于感受,充满同情心的天才作家。这是来自一个天才作家的极具前景的处女作。
——《每日快报》
“一本包含作者敏锐的观察与感受,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文学评论》
“贝拉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格兰之死是否是一起意外,这些秘密会一直吊着读者的心直到结尾。结论:巴顿的首部小说是一部让你难以释卷的悬疑之作,推荐给所有喜欢吉莉安•弗林(《消失的爱人》作者)和宝拉•霍金斯(《火车上的女孩》作者)的粉丝。
——《文学》杂志
“菲欧娜•巴顿对这个寡妇表达了深沉的同情,尽管读者可能会非常厌憎。一个极其扭曲的故事的一个扭曲地完美的结局。”
在对巴顿小说的评论里,经常看到将它与《火车上的女孩》以及《消失的爱人》相比,尽管主题的确相似,但它的成功则表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巴顿的写作非常引人注目,出类拔萃。在处女作小说中并不常见。……情节基本是直线发展的,但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格兰是犯罪了还是无辜的,而是简到底有多了解她的丈夫。
——美联社评论
一本你愿意放下一切事情看完的书。
——《魅力》
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处女作小说……扣人心弦。
——《读者文摘》
“巴顿的记者视角令这部处女作小说充满自信,引人注目。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典型的心理惊悚小说!巴顿推起这个黑色、亲密的故事。它关于一场恐怖的犯罪,令人窒息的婚姻,以及为了撑过难关对彼此甚至自己所编造的谎言。
——丽莎•加德纳,《纽约时报》第一畅销小说《玉石俱焚》作者
“《只有她知道》聚焦于普通生活中的黑暗秘密,以及欺骗让位于真相的灰色地带。这本书里,这种微妙之处与情节同等重要。”
——《芝加哥论坛报》
“一度,悬疑惊悚小说都伴随着对读者的控制而来,而且绝不放手……加入菲奥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这个迷你图书馆吧,这是一本绝对令人心寒的小说,它的女主角,也是近来印象中极度不可靠的叙述者。”
——《萨克拉门托蜜蜂报》
“在我读《只有她知道》的过程里,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在读下一部《火车上的女孩》。它具备一本畅销书的所有要素——清楚的假设以及一个中心前提,这个前提会刺激口碑营销。”
——《书商》

“随着真相大白,故事的发展有点越发的可怕了。巴顿的能力在于她可以在钻研角色头脑中的想法时,保持故事的推进,所有的人物性格都是带有瑕疵却令人痛苦的真实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巴顿自身报道过多起犯罪案件,她理解一项调查的内部操作以及与案件相关的各种关系网络。
——《澳大利亚女性周刊》
“简•泰勒在丈夫被指控犯下滔天罪行的时候,仍然默默的支持陪伴在他身边,现在他死了,当她面对媒体,真相是否浮出水面?”
——PRIMA
“一部扭曲的心理惊悚小说,完全把我迷住了。菲奥娜•巴顿掘出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黑暗秘密。”
——琳达•卡斯特罗,《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绝对是本年度的《火车上的女孩》。
——《英国观察家新闻报》
2016超火爆的小说!
——热度
年度超级惊悚悬疑小说!
——STYLIST
“菲欧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是一部节奏紧凑,令人窒息的处女作小说。简•泰勒——这个寡妇——故事的女主角也是非正统派女主角,天真又敏感,易被控制又擅长控制,简言之,极让人感兴趣。当然适合喜欢《火车上的女孩》以及《别对我撒谎》的读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凯瑟琳•麦肯齐,国际畅销书作者
“婚姻既是一场公众的联合,也同样可以是一座掩藏秘密的壁垒。菲欧娜•巴顿的《只有她知道》抓住了这个实质,并带着这个实质一路扭曲到了结尾。”
——安德鲁•法派 知名作家
“《只有她知道》是一部扭曲的心理悬疑小说,我完全被它迷住了。这是菲欧娜•巴顿对于夫妻关系间黑暗秘密的探索。《只有她知道》这部卓越写就的心理旬邑小说会带着读者在一个女人心理来一场令人不安的旅行,而这个女人的丈夫被指控犯下了恐怖罪行。菲欧娜•巴顿作为记者的写作技巧在《只有她知道》中得到了全面、精彩的表现。
——琳达•卡斯特罗 《纽约时报》畅销书《风暴过后》作者
“寻求新颖、大火的惊悚小说的读者留心了:巴顿的处女作小说以完美的笔调和极度的恐惧,来填补你读《火车上的女孩》之后留下的空虚。简•泰勒正经历着丧夫之痛,但她所了解的丈夫与警察眼里的那个男人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以不同角色的口吻写就,《只有她知道》绝对符合宝拉•霍金斯的粉丝的胃口,让他们兴奋不已。
——安妮 .B 琼斯,书架网推荐
“当一个新晋小说家开始兜售货物的时候,一般是好消息,我很高兴,菲奥娜•巴顿跟她的第一部小说《只有她知道》也不例外。……她的散文处处机锋,故事叙述精妙……小说角色非常丰满,并有很强的驱动作用,看起来让人满足,引人入胜。
《只有她知道》对于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高起点。她一定会赢得大批读者的钟爱。”
——丽萨•斯科特莉安 《华盛顿邮报》
“一本令人震惊的处女作小说,一个令人难忘的心理悬疑故事,它常被拿来与非常成功的《消失的爱人》以及《火车上的女孩》做比较,而不管哪一部,我们都很赞成……对于答案的绝望搜寻以及这个寡妇、记者和督察的故事汇聚成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这一定会让你把《只有她知道》视为你接下来要读书目的不二之选。
——Domino.com (《只有她知道》同时也是他们“今年火车读物”的推荐书目)

“《消失的爱人》的粉丝将会从这一部来自菲欧娜•巴顿的心理惊悚小说尝到甜头。
——《美国周刊》
“……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如此有趣以至于你不停歇地往下读,想知道他们如何向别人揭露自己”
——《华盛顿新闻报》
“她故事中小小的失误与裂缝,让读者好奇究竟简的版本是不是真相的终版。一个令人发冷的英国小说,将会吸引《火车上的女孩》的粉丝读者。
——凯伦•基夫,书单
“巴顿曾是《每日邮报》的记者,她过去的经验正体现在她“事实问题”的写作中。说道主题的问题,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感觉到一种利用性或者说过度感觉论者,不过巴顿将所有画面性的细节留给读者的想象……证据不知不觉显露,但从来没以一种震惊读者的方式将这种范例完全扭转。也许这种方式不会令电视机前的观众像读者那般屏息凝神,但仍有足够多的悬疑的创造会让《只有她知道》成为一部让人沉醉其中的电视剧,正如它作为一本书时让人那样欲罢不能。
——The A.V.Club
“菲欧娜•巴顿狡猾的处女作对于日渐成长的心理惊悚类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一本,它着重描写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女性角色,正如《火车上的女孩》和《消失的爱人》。
——Bookpage
“读者们完全被这种坚困的婚姻所深深吸引了。”
——Kezia Weir,法国时尚品牌Elle
“非常恭喜《只有她知道》的创作,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心理惊悚之作。它关照了潜在一桩犯罪表面之下的一切,也对卷入其中的受害者、犯罪者、警察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物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阐述。”
——马克•鲁宾斯坦,《赫芬顿邮报》
“巴顿的处女作——关于头条的一桩犯罪——是一部扭曲的心理惊悚小说,一旦开始读,你将很难放下。”
——金姆•哈伯德,《人物》
“一月份英国作家菲欧娜•巴顿的处女作小说《只有她知道》,主要从妻子、督察和追踪她故事的记者几个角度出发写就,很早就被拿来与《消失的爱人》和《火车上的女孩》做比较。Playgrond 娱乐——也是迷你剧《狼厅》的发行公司之一,已经买下了这本书的电视剧改编权。”
——露西•费尔德曼,《华尔街日报》
坚韧的、动情的又可信的。
——ESSENTIALS
这绝对会让你从头到尾,提心吊胆。
——英国畅销女性杂志CANDIS

“让人毛骨悚然又不忍释卷的小说,绝对让你失眠的夜不再无聊。”
——BEST
一个复杂幽微的女主角以及一个黑暗、让人不安的故事,名副其实地不忍释卷。
——Woman & Home
一本精巧刻画、节奏紧张的悬疑惊悚小说。
——RED
从头到尾让人目瞪口呆。我打开后就没停下,一直到看完,屁股才离开椅子,今年看到大爱的书,如果你喜欢《消失的爱人》,你肯定会爱这本书的。菲奥娜•巴顿绝对天赋异禀。
——M J Arlidge
“黑暗的、引人注目的,而且完全不忍释卷。迄今为止,我今年大爱的一本书!
——C. L.泰勒, 知名作家
“一个绝棒、迷人的处女作。”
——吉尔•曼塞尔,知名作家
“这是对看似平淡的婚姻的黑暗内核进行的一场极其令人胆寒的探索。在干净、整洁的郊区屋门后,是浸淫在绝望中的生活。扣人心弦又令人恐怖的真实。
——塔米•科恩,知名作家
“太神奇了。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以及露丝•伦德尔的完美结合。这绝对能大火!”
——肯恩•布鲁恩,知名作家

书籍目录

致读者
Chapter 1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2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3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记者
Chapter 4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5 2006年10月2日,星期一 警探
Chapter 6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7 2006年10月5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8 2006年10月11日,星期三 记者
Chapter 9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10 2006年10月12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11 2006年11月2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12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13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14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15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16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17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督察
Chapter 18 2007年4月8日,星期天 督察
Chapter 19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妻子
Chapter 20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21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22 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妻子
Chapter 23 2007年6月18日,星期二 督察
Chapter 24 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督察
Chapter 25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26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27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妻子
Chapter 28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29 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30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母亲
Chapter 31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记者
Chapter 32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妻子
Chapter 33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母亲
Chapter 34 2008年10月2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35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记者
Chapter 36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督察
Chapter 37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38 2006年7月13日,星期四 母亲
Chapter 39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40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1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2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记者
Chapter 43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4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督察
Chapter 45 2006年10月2日,星期二 丈夫
Chapter 46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47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督察
Chapter 48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妻子
Chapter 49 2010年6月12日,星期六 督察
Chapter 50 2010年6月13日,星期天 记者
Chapter 51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妻子
Chapter 52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记者
Chapter 53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督察
Chapter 54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妻子

内容概要

菲欧娜•巴顿(Fiona Barton),资深记者,兼为世界各地的记者进行培训。她曾为《每日邮报》资深作家;《每日电讯报》新闻编辑;《星期日邮报》首席记者,其间还荣获英国新闻奖年度记者奖。
《只有她知道》作为她的第一部小说,甫一出版,便席卷欧美各大排行榜。其创作灵感源于菲欧娜多年的记者经验。每当报道重大犯罪案件,她的心中总有一个疑惑:凶手的妻子怎么想呢?《只有她知道》因此应运而生。
得益于菲欧娜多年的记者生涯,本书文字洗练,有冲击力,从第一页便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故事讲述了拥有平静幸福生活的简•泰勒,在丈夫格兰与一桩幼女绑架案扯上关系后,遭受的生活巨变。随着媒体的详尽报道与警方的深入调查,简与格兰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被抽丝剥茧,当其中深藏的秘密与谎言大白于天下,不禁令人唏嘘。


 只有她知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By Lisa Scottoline当一个新晋小说家开始兜售货物的时候,一般是好消息,我很高兴,菲奥娜•巴顿跟她的第一部小说《只有她知道》也不例外。巴顿是一名资深的英国记者,她曾为《每日邮报》以及其他出版物做报道,所以她的散文处处机锋,故事叙述精妙也不足为怪了。而让人非常惊喜的是她的小说角色非常丰满,并有很强的驱动作用,看起来让人满足,引人入胜。这个故事主要以简•泰勒的口吻讲述,简是个古怪、内向的美发师,在她的丈夫格兰出车祸身亡后,成为一名寡妇。开始,在简描述格兰阴森的死亡时,表现出一种典型的情感缺失“上一秒,他还在建议我买什么样的鹅肝酱,下一秒,他就死在地上。脑部受伤,他们说。不管怎样,已经死了。我只是站在那里,看着他,躺在那儿。人们到处跑着找来床单,人行道上有一小摊血。不是很多。他也许会对此感到欣慰,他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不洁。”正如那种语气所表现的,他们的婚姻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冷漠。而当叙述跳回到格兰死之前,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他们充满问题的关系:“我们发廊的一个女士告诉我,所有的婚姻在经过‘真实地、疯狂的、深沉的’阶段后,都会稳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稳定吗?是吗?我猜当他越来越多地上楼去玩儿电脑时,我们的确稳定下来了。他将自己跟我隔离开。”简从未想过离开格兰,即便在他成为诱拐和谋杀小女孩(女孩的妈妈把她留在无人看管的前院独自玩耍)的嫌犯之后也没有。尽管随着她丈夫格兰的嫌疑越来越重,再加上两个人都丢了工作,她对曾经深信他的无辜这一想法产生了动摇。邻居们开始回避他们,记者报道让他们受尽苦头。正如简所说“现在没有人想认识我们,他们只是想知道我们。”格兰因为涉嫌谋杀而被审讯——为了增加可信性,案件的描写快速、真实——简发现她自己并不幸福,便通过用假名字给广播打热线电话消解自己的孤独,她只想找个人说说话。怪诞地是,她甚至在Facebook上加了格兰被指控谋杀女孩的妈妈为好友。作为主角,简真的是非同寻常的消极,作为一个受压迫者,如果不能赢得我们的同情会很有问题。她将故事里包括格兰在内的所有角色玩弄于鼓掌之中。包括一名叫做凯特•沃斯特的女记者。她闯入简的家,将她带到附近的酒店中做访谈。简从来没到过这么好的地方,她的描述带着动人的孩子气:“酒店壮观奢华。这是那种拥有大束鲜花来装饰长廊,以及在接待处放有真实苹果的地方。如果你想的话,你是可以吃的,那些苹果。”凯特似乎完全是简的翻版:坚强、高效、有控制欲。这个记者的性格特点毫无疑问受到巴顿多年记者生涯的经验所影响,凯特在记者如何诱导当事人讲出自己的故事方面提供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内部视角:“有时这就像一场游戏或者是一支调情的舞,”巴顿写道“为了跟可疑的——甚至是敌对的——陌生人建立一种直接联系。她爱这一切。她爱第一次到家拜访时的肾上腺素飙升,按响门铃,听听房内生活的响动,看着因为有人经过而造成的灯光明暗变化,接着门开了,全身心投入表演状态。”读书的过程里,我一刻都未感到过无聊,但是《只有她知道》并非毫无瑕疵。仅仅几个角色以及只有一个情节矛盾让它看起来不够充分,有些微弱,没那么出乎意料。这个故事本可以在对让读者能够在脑中勾勒人物的形象,并设置的更为戏剧性的细节描写中获益。《只有她知道》作为一个人物研究的作品来欣赏是最棒的,并且在这方面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机智。我发现我会担心简,而且忍不住一直看下去想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巴顿的出版商将《只有她知道》誉为下一个《火车上的女孩》——这种比较肯定会流行一段时间——但我不十分同意,我觉得两本书里的共同性就是不可靠叙述者了。不过,《只有她知道》对于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来说,仍不失为一个高起点。她一定会赢得大批读者的钟爱。
  •     《只有她知道》主线上为我们讲述了一宗幼女谋杀案给简与丈夫带来的生活剧变。随着案情的深入,格兰那不为人知的一面渐渐展现了出来。但同时,案件牵扯进其他成员——为案件殚精竭虑的督查斯帕克斯与对新闻紧紧追踪,绝不放弃的记者凯特。在这些人物一一上场后,我们也有机会对他们的婚姻生活轻轻一探。而这三个人的夫妻关系几乎向我们呈现出了一段婚姻中所有可能导致不愉快结局的因素。1) 不被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段婚姻,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毕竟只能出现在诗歌里,因为稀少才会被歌颂。在故事里,这种不理解发生在斯帕克斯与凯特两人的家庭里,因为主线的关系,作者没有深挖,但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的另一半对于自己工作的不理解:凯特的丈夫在朋友面前学凯特如何运用心理学那套敲开当事人的家门,引得众人一顿哄笑,自然也免不了凯特的大发雷霆。而督查斯帕克斯的境遇并没有好多少,每当他在家对着妻子侃侃而谈,他遇到的案子,他的妻子要么就没怎么留意倾听,要么还会因为丈夫在讲述过程中不当的言辞跟他发火,甚至在丈夫工作遇到困难,可能要退出警局的时候,为他感到高兴。很多人想找到的另一半,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能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喜好、追求,并愿意给予支持。但在经年累月的婚姻生活中,我们需要无数次面对这种不被理解,当年的支持或者会变成说服你的妥协,但这是否是一个婚姻瓦解的最致命的原因?不会,正如故事中的,当不被理解发生的时候,当你因为不被理解而表现出自己的伤心、愤怒的时候,爱你的对方还是会愿意适当让步,或者主动道歉,或者默默的跟随你所做出的决定。2)遇见更钟情的人。是不是所有人在确定一段关系尤其是要步入一段婚礼时,心中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个疑问:“这辈子我就只能跟这个人在一起了?我不能再对别的人动情,不能再跟别的人调情,不能再跟别的人上床……?”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中莫妮卡和钱德勒结婚前的恐慌。在你牵起眼前这个人的双手时,你怎么能确定,你婚后不会遇见更让你动情的人?至少凯特遇见了。工作的原因,凯特与督查斯帕克斯之间形成一种同事以上,朋友未满的微妙状态。当有大案发生时,斯帕克斯总会给凯特开绿灯,让她得到有关案件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凯特以她特有的天赋,也总会为斯帕克斯的案件侦破带来一点助力。英俊的斯帕克斯让凯特想入非非。但正派的他一直没给她个机会,整个故事中,两人之间最最过火的行为也不过是凯特在斯帕克斯脸蛋上的轻轻一啄。还引得斯帕克斯一阵害臊,倒是满足了凯特长久以来的心愿。看到这里,我们也只会会心一笑。如果斯帕克斯的为人没有那么正直,二人之间的发展更是有太多可能。3)空巢期。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英俊男人,斯帕克斯也有自己的婚姻苦恼,前面提到妻子对他工作的不理解,其实只是空巢期的附带反应。他与妻子两个人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生活一直忙忙碌碌,被孩子填的满满的,并没有太多的二人世界,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去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两人之间的问题才真正摆在眼前。如何学会填充孩子遗留在家里的空荡,如何学会与对方相处,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摆在很多中年夫妻面前的问题。斯帕克斯因为有自己钟爱的警察事业,所以他有更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地方,而他的妻子,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每天在把家里收拾妥当之余,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打发空余的时间,所以,当斯帕克斯不停的絮叨着警局遇到的问题时,妻子的反应是不耐烦的,因为她既没有可以转移注意的事业,而她的丈夫似乎也只会全情投入工作,不怎么关心她。这样的情景我们几乎可以在很多家庭中看到,于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生活,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成为许多处于空巢期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许这是广场舞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     在看《45周年》的时候,最触动我的一幕是当终于得知丈夫为何在他们将要迎来45周年纪念之时,开始各种行为异样的原因后,妻子在车中问丈夫“这么多年来,你从来没告诉过我?”45年,丈夫一直没找到机会向妻子诉说这一段陈年往事?也会你会为妻子感到遗憾,但我想,夫妻之间必不会缺少秘密,因为在成为夫妻之前,我们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这种独立性本能地躲避任何关系的束缚。所以,要维持一段婚姻,很难。因为个体的独立性在不断受到挑战,而每个人都要学会在这其中委曲求全。《只有她知道》主线上为我们讲述了一宗幼女谋杀案给简与丈夫带来的生活剧变。随着案情的深入,格兰那不为人知的一面渐渐展现了出来。但同时,案件牵扯进其他成员——为案件殚精竭虑的督查斯帕克斯与对新闻紧紧追踪,绝不放弃的记者凯特。在这些人物一一上场后,我们也有机会对他们的婚姻生活轻轻一探。而这三个人的夫妻关系几乎向我们呈现出了一段婚姻中所有可能导致不愉快结局的因素。1) 不被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段婚姻,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毕竟只能出现在诗歌里,因为稀少才会被歌颂。在故事里,这种不理解发生在斯帕克斯与凯特两人的家庭里,因为主线的关系,作者没有深挖,但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的另一半对于自己工作的不理解:凯特的丈夫在朋友面前学凯特如何运用心理学那套敲开当事人的家门,引得众人一顿哄笑,自然也免不了凯特的大发雷霆。而督查斯帕克斯的境遇并没有好多少,每当他在家对着妻子侃侃而谈,他遇到的案子,他的妻子要么就没怎么留意倾听,要么还会因为丈夫在讲述过程中不当的言辞跟他发火,甚至在丈夫工作遇到困难,可能要退出警局的时候,为他感到高兴。很多人想找到的另一半,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能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喜好、追求,并愿意给予支持。但在经年累月的婚姻生活中,我们需要无数次面对这种不被理解,当年的支持或者会变成说服你的妥协,但这是否是一个婚姻瓦解的最致命的原因?不会,正如故事中的,当不被理解发生的时候,当你因为不被理解而表现出自己的伤心、愤怒的时候,爱你的对方还是会愿意适当让步,或者主动道歉,或者默默的跟随你所做出的决定。2)遇见更钟情的人。是不是所有人在确定一段关系尤其是要步入一段婚礼时,心中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个疑问:“这辈子我就只能跟这个人在一起了?我不能再对别的人动情,不能再跟别的人调情,不能再跟别的人上床……?”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中莫妮卡和钱德勒结婚前的恐慌。在你牵起眼前这个人的双手时,你怎么能确定,你婚后不会遇见更让你动情的人?至少凯特遇见了。工作的原因,凯特与督查斯帕克斯之间形成一种同事以上,朋友未满的微妙状态。当有大案发生时,斯帕克斯总会给凯特开绿灯,让她得到有关案件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凯特以她特有的天赋,也总会为斯帕克斯的案件侦破带来一点助力。英俊的斯帕克斯让凯特想入非非。但正派的他一直没给她个机会,整个故事中,两人之间最最过火的行为也不过是凯特在斯帕克斯脸蛋上的轻轻一啄。还引得斯帕克斯一阵害臊,倒是满足了凯特长久以来的心愿。看到这里,我们也只会会心一笑。如果斯帕克斯的为人没有那么正直,二人之间的发展更是有太多可能。3)空巢期。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英俊男人,斯帕克斯也有自己的婚姻苦恼,前面提到妻子对他工作的不理解,其实只是空巢期的附带反应。他与妻子两个人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生活一直忙忙碌碌,被孩子填的满满的,并没有太多的二人世界,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去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两人之间的问题才真正摆在眼前。如何学会填充孩子遗留在家里的空荡,如何学会与对方相处,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摆在很多中年夫妻面前的问题。斯帕克斯因为有自己钟爱的警察事业,所以他有更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地方,而他的妻子,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每天在把家里收拾妥当之余,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打发空余的时间,所以,当斯帕克斯不停的絮叨着警局遇到的问题时,妻子的反应是不耐烦的,因为她既没有可以转移注意的事业,而她的丈夫似乎也只会全情投入工作,不怎么关心她。这样的情景我们几乎可以在很多家庭中看到,于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生活,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成为许多处于空巢期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许这是广场舞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4)无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长久以来,我们似乎都以为只有东方人才把孩子看得那么重,西方人尊重自我,放得开,很多人这一生都不会选择要孩子。这话放在选择丁克的人身上固然不错,西方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也正是这种选择的开放性与个人至上主义,使得无后对于爱孩子的西方人来说,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当婚姻中的某一方需要承担责任时。在我们的故事里,格兰便是那个,以他父亲的话来讲“无籽的人”。是的,这种羞辱性的语言正是他的父亲在家庭聚餐中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的。一方面,是简对孩子的渴望,与家庭其他成员所施加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一方面是自己生育能力的匮乏,与极强的自尊心,看到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5)最熟悉的陌生人。找对象的时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总是会说,要了解一个男人的品性,要对他知根知底,要知道他是不是可靠。大家都太乐观了。每当大家这么说的时候,我脑中总会不由自由地想起一个剧《别跟陌生人说话》,我们总是低估了一个人想要伪装自己的能力。有太多的东西在婚前是看不清的,有太多的东西,如果一辈子没触碰到那个敏感的点,就会幸运地相安无事一辈子。所以最可怕是,你以为你知根知底的枕边人,却是最难猜透他心思的。这种猜与第一种不理解不同,不理解是双方保持着一种想要了解对方的心情,而这里,是某一方想尽办法想要隐藏自己的某些方面。所以我很难想象如果自己是简,当警察敲开了我家的门,告诉我,一直以来给我带来幸福甜蜜的丈夫,支撑我们家的丈夫,给我一个未来的美丽的梦的丈夫,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人,他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有着完全不同的人格,以另一种性格与身份活着,我将如何面对?最后以最爱的《老友记》中莫妮卡对钱德勒所说的一段话结束对婚姻这趟苦甜参半过程的“我们不是命中注定在一起,我们相爱了,然后努力维护这段关系。“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写作的焦点集中在罪犯的妻子身上,是一种新鲜的罪案小说写法~
  •     今天刚好看了韩剧的”熔炉”与”素媛”的电影图解、都是关于儿童受侵犯而无能力的抵抗、感觉现如今法律存在的无力对于儿童的保护空缺、这本书虽然是借着诱拐儿童的事件描述一对夫妻做这件事后对外的心理状态、心理多少抑郁、对于犯人竟不能绳之以法!
  •     一定个很精彩
  •     吓人
  •     是警察放弃了调查丈夫真正的死因吗?难道不调查超市监控录像吗。不能归于侦探小说吧,仅仅是心理悬疑。
  •     这本小说读下来,感觉很神奇,就是在知道真相的边缘打转,刚感觉知道怎么回事,作者就透露点事实出来,不是很出乎意料的那种,但也让人唏嘘。
  •     故事现实意义很浓,值得深思我们以为特别了解的人,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知道的太晚就无力挽留了。活着还是要打起精神!
  •     消失的爱人
  •     没觉得跟《消失的爱人》或者《火车上的女孩》相似,觉得作者很有自己的风格啊,悬疑感不是那种非常浓重的氛围,而是总是隔着一层玻璃似的真相。还蛮喜欢这种风格的,比较真实,可能跟作者曾经当过记者有关系吧。
  •     为何我读完最深的思考是媒体好可怕。本书从妻子、母亲、警察和记者四者的角度缓缓追查出一个犯罪案件的真相。但重点不在案件,而是案件发生后对涉事人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只是描述现象,有批判但并不尖锐,有揭露但并不深入,而案件背后该有的深刻反思,留给了绞尽脑汁的读者。
  •     两天时间看完,文笔洗练,对妻子的复杂心态刻画得很逼真,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中间一度很讨厌这个妻子,后来又觉得这个妻子可怜。
  •     我怎么都对贝拉的妈妈爱不起来。虽然是被害人,但……唉…
  •     有时脆弱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真相,还有更多的黑暗。
  •     故事设计非常好,欲罢不能!
  •     断续几个月看完,结局略弱,没有惊人反转的悬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警醒我们的是,在明处时请不要口无遮拦,坏人随时随地有,每个好人也都有坏的一面。
  •     贝尔妈妈,可怜之人果然必有可恨之处。
  •     黑色的夫妻人生 欺骗的本源来自于信任
  •     枕边人这个角度,看后发毛,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     这个罪案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尤其是家里有女儿的,万不可口无遮拦,晒娃需谨慎啊!
  •     简这个角色真是充分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     凌乱的时间线与人称,无聊又拖沓的情节设计,不知道这本书有什么出彩的。
  •     一般般,读不习惯
  •     中文书名不错,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描写的真实饱满,尤其落脚点在一个罪犯的妻子身上。你可曾想过,你真的那么熟悉你的枕边人吗?
  •     凌乱
  •     悬疑小说结局却没有给出大惊喜,描述夫妻关系以及女主的内心戏又都太单薄,完全不能媲美《消失的爱人》嘛!腰封和评语都吹得那么厉害,个人觉得算不上一部特别优秀的处女作!
  •     看完太分裂了,不断地时间穿插、人物角度交换,突然觉得自己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她”—简。一点一点地拨开眼前的迷雾,慢慢地接近真相的最深处…到最后真的喜欢不起来任何一个人,十恶不赦的格兰、优柔寡断的简、自以为是的凯特,就连满身正气的鲍勃和贝拉那可怜到卑微的妈妈多恩也显得那么刻意~是啊,我们知道什么呢?都是活在各自想象出来的世界里变得无法自拔而已啊…
  •     三星半 和《消失的爱人》、《火车上的女孩》还是有区别的 看这种书看多了 从一开始就在想女主是不是有多重人格…… 作者因为以前当过记者 文笔确实不错 不过人物有点多 多线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看完 结尾看了还是让人有点发冷
  •     作家本人是个记者,就不难想象这种简洁干练的叙事风格是怎么锻炼出来的了。故事本身极具现代感,现代婚姻关系、媒体和社交网络、女性的自我认知...好适合变成电影剧本
  •     这不是个在内容上追求新奇的小说,但它把每个人物都写的很丰满。挺有意思~
  •     在艰难地啃英文版,耗时一个月终于啃完了,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他(她)吗?身边那个总是有个害羞笑容的不起眼女孩子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楼下笑容可掬地保安真的是那么友善吗?身边人真的值得我信任吗?故事很好,留下的可能就是这些深深地怀疑吧,有的时候甚至会想,我真的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吗
  •     太琐碎了,刻意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来维系悬念,想什么时候抖出点新东西来就什么时候抖,完全看不出逻辑,“破案过程”无比枯燥。实在是想揪住中产阶级悬疑推理女作家的领口狠命摇上一摇——什么时候你们才能不再写妻子、写母亲,就单纯写一个女人,一个脱离家庭标签昂头挺胸独自站在舞台中央的女人?!家庭心理悬疑红了之后,同质化题材看到吐,现代女作家们实在太不争气了,气得我都想回头捡起一直嫌弃的薇儿·麦克德米德或者帕特丽夏·康薇尔看了。阿婆和罗姨倒是没那么小家子气,可笔下又都是个男侦探!
  •     真的很棒!无论是整个故事还是在写作方法上,作者的这篇处女作小说不仅站在女权的角度上,妻子的形象令读者同情。将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的如此到位,分角色讲述这个故事,和对方眼中的彼此,整篇小说一气呵成,惊心动魄。
  •     读的过程很煎熬,读了一半翻到最后看结局了。中间太拖沓了
  •     这既不是典型的罪案推理,也不是典型的惊悚悬疑,也许用编辑说的黑色家庭小说更贴切,一个杀人犯妻子的自白(只不过是不那么诚实、主动的自白)。
  •     外媒好有钱……
  •     很一般的悬疑小说。
  •     简和格兰都是罪犯,同时也都是受害者。
  •     阴冷压抑的画风,多重镜头错乱时间的穿插,最后,凶手竟然还是丈夫。世界凶险,保护自己的隐私很重要。
  •     这是不一样的悬疑小说,结局很早就猜到了,过程有些细碎,挺一般的,不推荐
  •     婚姻的真相是信任还是欺骗?我们所有人的背面是光明还是阴暗?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故事。
  •     很典型的当代悬疑作品,不断切换的视角、性与幼童的犯罪、变态的嫌疑人、可疑的可怜人、以及愚蠢卑鄙的公众。作者笔力稍欠,但是相当耐心,阅读感很不错。
  •     真能絮叨啊
  •     伪善最可怕
  •     所以说不能买还没看正文 封面已经夸到没有退路的书
  •     作者的角度很新颖,触动人心。
  •     典型的英式推理,枕边人的题材,有新意,有深度
  •     这个时候再看书腰封上的那句话,就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夫妻-不过是最熟悉彼此的陌生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