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使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6-12
ISBN:SH2002-277
作者:[美] 埃利希·弗洛姆
页数:140页

作者简介

译者的话
一 弗洛伊德追求真理的热望和勇气
二 弗洛伊德和母亲的关系;自信和不安全感
三 弗洛伊德和女人的关系;爱
四 弗洛伊德对男人的依赖
五 弗洛伊德和父亲的关系
六 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
七 弗洛伊德--世界改革家
八 精神分析运动的半政治特性
九 弗洛伊德的宗教和政治信念
十 概括和结论


 弗洛伊德的使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缔造者,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伟人之一。由于其极其突出的历史地位,以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弗氏至今仍是引起关注的焦点,各种关于他的传记、评述、学术探讨和理论剖析可谓汗牛充栋,不绝于缕,其魅力可见一斑。当然,弗氏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这种毁誉参半的状况也一样延续到与他相关的书籍作品中。在他的追随者和支持者的叙述中(比如欧内斯特•琼斯的《弗洛伊德的生活与工作》,或是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弗洛伊德传》),弗洛伊德往往被塑造成完美的化身,他热爱生活、情感丰富、工作勤恳、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他对妻子爱,对朋友义,对学生慈,对对手敬……总而言之,简直就是一个圣人。然而在攻讦者和反对者那里,他即使不是一个满脑子下流思想,鼓吹纵欲无度的教唆犯,也不过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奥地利老头,他开创的精神分析甚至“不是科学”,只是一种主观的臆想罢了;他所谓的功绩和贡献,其实多数也不过是他和他的追随者自封的…… 在这种近乎撕裂的矛盾意象中,弗洛伊德的本来面目愈发模糊不清了,他到底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先知,还是不值一哂的跳梁小丑?如果这两种形象都显得过于偏激不实,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相对客观的叙述?我们又是否能够通过了解弗洛伊德本人的生平与性格,去更全面地评价精神分析的功过是非,贡献与局限?对于抱有此种阅读目的的读者,弗洛姆的这本《弗洛伊德的使命》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比欧文•斯通等传记作家的宏篇大论,本书只能算是一本小册子。这并不奇怪,因为弗洛姆的初衷并非为弗洛伊德作传,而是“对弗洛伊德的个性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他的使命所在”。也就是说,是要以分析的方式(实质上就是精神分析)来窥探弗洛伊德的内心,并找出他创立精神分析的真正意图。这还真是一个别具一格,甚至可以说只属于弗洛姆的角度:未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传记作家是无法采这一角度的,而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精神分析学家(多为其追随者)又怎么会用这种针对病人的方法去窥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和完人呢?何况他们自己还深陷偶像崇拜中不能自拔。弗洛姆所处的时代,已经可以使他不用再向前辈一样“仰视”弗洛伊德,从而为客观的评判提供了可能。且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反对者不同,弗洛姆乃是继承发扬精神分析之人,所以他即使要批判弗洛伊德,所倚重的依然是精神分析的方法。于是乎,就有了本书中所透出的奇妙场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自己躺上了诊疗椅,被人用精分的方法将自己的生平和内心剖析个遍。光是这一点已经很有趣了。那么,弗洛姆交出的又是怎样一份分析报告呢?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首先对自己的前辈不吝赞美之词,盛赞他追求真理的热望和勇气,他对理性的坚守与信任,以及他的敢于认识,锲而不舍的执着毅力。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弗洛姆当然认可精神分析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真真切切改变了世界,打开了通往人类原本仍然黑暗幽深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从此,“认识你自己”不再只是一句流于浅表的空谈,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加以实践和检验的可行之道。诚如作者一上来所说:“精神分析的伟大成就,同样还有它的缺陷,都表明了创立者的个性特征”。如果弗洛伊德不热爱真理,不勇于追求,不坚信理性的力量,那就不可能开创出如此伟业,他完全当得起这样的称赞。不过本书的目的显然并不在于给弗洛伊德大唱赞歌,而是要探究“精神分析的缺陷”。因此在第一章的称赞以后,弗洛姆笔锋一转,开始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剖析弗洛伊德的生平经历。 在弗洛姆的分析之下,弗洛伊德逐渐走下神坛,褪去了圣人的光环,而还原成了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他是母亲的宠儿,这给了他强烈的自信,但也带给他深深的依赖,以及害怕失去这种依赖的不安全感。他甚至将这种对赞许和肯定的需求投射到母亲以外的其他人身上,比如妻子,比如长辈,又比如弟子。然而当这些人无法充分行使“母亲”的职能时,他就断绝关系,否认依赖的存在。对长辈如布洛伊尔如此,对弟子如荣格也是如此。这也是弗洛伊德与他人的友情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所在。在与妻子的感情方面,也没有一些传记中所描绘的那样尽善尽美,和乐融融。他虽是一个热烈的追求者,但婚后其实缺乏主动的关爱和热情,平日里留给妻子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弗洛伊德还是一个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者,视女性为附庸,并对妇女解放思想嗤之以鼻。与对母亲的依赖相反,他反抗父亲,并试图取而代之,自己成为权威。为此,他对反对意见和质疑远没有传记中描述的那样宽容,而是几乎不容异说。这也是他与荣格、阿德勒,乃至自己最亲密的学生费伦齐等人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所在……如果你之前是一个弗洛伊德的崇拜者,那么本书的爆料足以颠覆你的认知,让你看到一个被追随者和崇拜者们有意无意掩盖起来的弗洛伊德。 弗洛姆如此臧否弗洛伊德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抹黑后者,而是“通过分析创立者的个性特征揭示精神分析的缺陷”。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固然值得一赞,但其泛性论式的夸大也给理论带来了潜在的危机。要对此加以修正,就需要追本溯源,去弗洛伊德的个性中去寻找肇因。其实,熟悉弗洛姆理论的读者不难看出,他对弗洛伊德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弱点)的指谪,是与他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分析密不可分的。弗洛伊德依赖母亲而反抗父亲,所以才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他轻视女性,视她们为不完整的人,所以才有“阉割恐惧”之说;他缺乏主动的爱,又受当时经济原理的影响,才会把“力比多”当成一种给予别人自己就会缺少的不变量;他的清教徒式的自律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侵染,让他以为只有通过压抑和升华性本能,才能造就文明和文化。归根结底,弗洛伊德虽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但他也并没有完全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人的观念,这是他的局限,也是精神分析的不完满之处。弗洛伊德打开了通往人类无意识的大门,却只将其局限于极其狭窄的领域,即性冲动及其压抑,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更成问题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界定的人,依旧是“个体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因此,“他和十九世纪大多数思想家一样,认为人之所以是社会性动物只是因为人必须彼此满足各自的需求,而不是人本来就需要彼此发生关系”。 弗洛伊德是有“使命”的,他心中的英雄与领袖情结让他不仅仅将精神分析视为一种医疗手段或科学方法,而是一种影响世界,改造世界,从而达成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不如此不足以解释精神分析何以从一个学科发展成了半政治的“运动”。然而,他试图建立一种世俗的、科学的“新宗教”,从而争取人的伦理解放的目的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其缺乏这一目的所应该具备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必须以批判地分析他那个社会为前提,而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几乎没有超越自由中产阶级对社会的态度”,这便是其狭隘之处。他的局限,注定了他虽然“想给人类指出理性与和谐的希望之地,而他却只能在远处眺望,而永不能到达”。是的,这是弗洛伊德的遗憾,也是精神分析的遗憾,因此“他必然怀着深深的失望感死去”,但这又何妨?“他的骄傲与尊严,绝不会因疾病、失败和失望而受到丝毫削弱。”这是弗洛姆勾勒出的弗洛伊德:一个值得尊敬与钦佩的伟人,但也一样是一个有着自己局限和弱点的凡人,而不是圣人。他带着失望离去,因为他并未看到人类理性的解放,反而在晚年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理性的溃败与沦落;但他也带着骄傲离去,因为他已经切切实实改变了这个世界。精神分析学说早已渗入西方的政治、社会、法律、文学乃至艺术之中,以至于“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思想的渗入,西方思想就不可想象”。这一点无论是其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不得不承认的。功德圆满式的庸俗结局并不适合他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他的未竟使命依旧留待后人去完成。 那么,弗洛伊德的后人应该如何接过他所未完成的使命?弗洛姆在书中明确批评了那种将精神分析教条化、仪式化,将弗洛伊德本人偶像化和神化的倾向。在他看来,这将把精神分析引入死路。真正的继承者,应该不断地完善精神分析,使之不至于停滞不前乃至蜕化变质。这就要求赋予精神分析其所缺乏的超越性和批判性,而这正是弗洛姆在马克思主义之中所找到的。不过马克思主义也一样有其缺陷。弗洛姆在书中写道:“弗洛伊德主义者只见个体的无意识,却对社会的无意识十分盲目;相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意识到社会行为中的无意识因素,但他们却出乎意外地不知道评价个体动机。”在这里,弗洛姆几乎要说出的潜台词已经再明显不过:“正因为此,他,弗洛姆,作为弗洛伊德衣钵的继承者,同时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必将致力于这两种理论的融合统一,使之能够同时在社会和个体层面反映人的本性,使人能够全面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是弗洛伊德未能完成的使命,也是弗洛姆将为之奋斗的使命。 今天,距离弗洛姆写作本书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再回过头审视他所提出的这一使命是耐人寻味的。回顾弗洛姆的一生,他确实如自己所誓言一般,毕生致力于调和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使之切合现代人的精神处境。但他所期许的使命是否实现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全面解放的境界离现代人还十分遥远,其处境即使不比60年前更差,也好不到哪里去。客观地说,弗洛姆本人确实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无论是其作为一员参与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还是其亲身开创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影响力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位前辈相比皆不可同日而语。原因为何?是弗洛姆缺乏弗洛伊德或马克思那样的政治野心?是精神分析过度政治化的后果令他有所警醒,因此只求学术建树?还是说两种理论的调和终究只是痴人说梦?也许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时势”所致。正如弗洛姆在书中所说,如果没有公众对精神分析的热情关注和精神解放的需要,那么光凭弗洛伊德的救世主冲动也不可能发起这一场运动;同理,如果没有阶级压迫所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兴盛一时。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这两种运动都陷于低谷。马克思主义由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挫败而徘徊不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调和也令其失去了斗争的土壤;而精神分析所代表的理性主义也已走向衰落。现代资产阶级不再需要精神分析充当“个性解放”的代言人,而已拜倒在消费主义的裙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能结构已被修改,他应该反抗的魔鬼已经变成了他自己,已经化为一种虽弥漫于社会表层却又似乎从不存在的东西”。此情此景之下,弗洛姆等清醒者的呼喊显得那么势单力孤。但是他依旧愿意去做一个“荒野之中的呼唤者”,去贯彻那个传承自弗洛伊德的使命。只要人的全面解放还未实现,这使命便不算完成。 那么,“弗洛伊德的使命”在今日是否还有后继者?谁说没有呢?也许这后继者就在本书的读者之中呢。
  •     之前,我把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看成的是对立的两种势力。看过该书之后,才明白,原来弗洛伊德和马斯洛一样,也是重视理性、理想的人。他并不像过去心理学界所说的那样,极端推崇潜意识,本我。其实他重视的是自我。更重要的是,这本很薄的书告诉我们一个消息,弗洛伊德一直将精神分析运动看成一种宗教或者政治运动。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对我来说读不读都行吧,也没啥大收获,也不是没收获。毕竟不是专业。
  •     我了个去……一本好老的书啊
  •     最后三章见功力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86年出版但不知作者是在哪一年写的这本书,总体上值得一看。看到社会无意识这个概念,就知道果然是那个弗洛姆了。
  •     我和弗洛伊德的性格似乎、仿佛、大概有些相似。
  •     因为喜欢弗洛姆而看这本书,向上追溯一下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揭开了无意识的面纱,发明了精神分析,但他发明的这种方法却没能帮助他更好地恢复本我,持理性主义的弗洛伊德依然要让理性主宰一切,而他忽略了一个本来便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爱。弗洛姆对精神分析与社会主义都很精通,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试图将两者融合起来,可以他《我们社会的富裕与厌恶》及《爱的艺术》。弗洛姆的思想是有温度的。
  •     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对另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的分析,太有意思啦!
  •     新知文库系列里比较有趣易懂的一本 喜欢心理学的同志们应该有兴趣
  •     “弗洛伊德是个脆弱的人,他对恫吓、迫害、背叛极其敏感。因而,正如人们会预料到的,他总怀着一种对确定性的强烈要求。他的整个个性使他似乎感到,在爱之中毫无确定性,唯有在知识中才有确定性。如果他想要摆脱疑虑,摆脱失败感,那他就必须在理智上征服世界。” “弗洛伊德是一个持有清教徒式生活态度的人,如果他不能保证在这方面的‘德性’,他几乎不可能这样赤裸裸地描写性。”
  •     初中图书馆里看过,浅显又有趣,非常不错。
  •     “他是人类伟大的人物和领路人之一,他必然怀着深深的失望感死去,不过,他的骄傲和尊严绝不会因疾病、失败和失望而受到丝毫的削弱。在那些比他的忠实信徒较能独立思想的人看来,弗洛伊德可能是一个很难相处,或不招人喜欢的人;但是,他的天才、他的诚实、他的勇气以及他生活的悲剧特征,既令人尊敬和敬佩,又使人充满对一个真正的伟 大人物的爱戴和同情。”
  •     这一天的小惊喜。。。
  •     看点在于弗洛伊德被他不认可的学生用弗洛伊德自己发明的方法分析了,戳中了我的嗨点。
  •     不错,就是书旧了点。在车上看这个书被人以为我看小儿书呢。。。
  •     老爸架子上的小小书系列。
  •     这可能是我阅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     可爱的弗洛姆老头对压抑式人格的素描。
  •     对弗洛伊徳其人的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观点清晰,文字晓畅。弗洛伊德将个人特质带入了他所开创的学派,两者有着相似的优点和局限。
  •     精神分析大师对精神分析师祖所做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对母亲普鲁斯特般地迷恋直接促使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妊娠。而母亲在家庭里主导的地位,父亲的弱势更导致了弗洛伊德病态般杀死原初父亲,并在某种层面上以性压抑为借口,在无意识的雌雄同体内如科利奥兰纳斯一样形成了对妻子乃至男性师友徒多方专制并且依赖的英雄人格。在众星捧月半宗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下,琼斯和萨克斯的权威传记都显出了萨德虐受气质。如此看来,拉康反复呼喊的“回到弗洛伊德”口号又揭示出骷髅会与共济会的颜色了,看看米勒对拉康的态度就可以回溯了。不过也请容许我以此对弗洛姆做做精神分析:弗洛姆在这种大弗缺爱的非理性面具下力图结合马克思社会学创生新的以爱和理性为基础的新社会精神分析思想,并且在《爱的艺术》中匿名地批判了大弗恋母中自爱与自私的对立,小弗屌不小
  •     对弗洛伊德做精神分析,大概再伟大的学者在精神分析面前也是一个充满槽点的普通人。
  •     在精神分析领域实现自己政治愿望的“政治家”,老弗不是圣人不是完人,只是一个典型的性格古怪的政客
  •     弗洛伊德是一个怎样的人?坚信理性,消除幻想(此“幻想”应与《发现社会》中的“幻想”为同一概念),并将理性付诸一生;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的不满于蔑视;对婚姻缺乏爱与热情;对他人依赖,依赖破裂即转变为憎恨;权威主义并不容异说。拥有伟大的功绩,个人却不是拥有理想化道德伦理的人,但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可以解释和理解的。好在以前看过弗洛伊德书,精神分析法很容易看懂。
  •     对我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显得过于理性和悲观,相反荣格带有浪漫和神秘主义色彩的理论更有吸引力。
  •     被忽视的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