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整理学》书评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50231524
作者:[日]外山滋比古
页数:208页

阅读的初心

有时候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本书被称为经典,到底是因为人云亦云使然,还是因为这本书真的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目前的我,越来越偏向第二个答案。因为自己曾有过对那些被“人云亦云”出来的经典的阅读体验,读完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所以告诫自己,还是不要过度怀疑主义为好。可是第二个答案,听起来依然很虚无缥缈。什么叫“时间的考验”?怎么考验?又能考验哪些方面呢?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书的书”,也是本讲述阅读心得的书,叫《阅读整理学》,里面提到了《红楼梦》。《红楼梦》的经典性不容置疑,研究一本书竟能养活一大批红学专家,可见其魅力。然而作者和我一样,对类似“不容置疑的经典”这样的说法并不满意,试图考查“经典的理由”。外山滋比古指出经典作品共有的一个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翁作品也好,《红楼梦》也好,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例外,几乎都是多维度、开放性的文本。读者、评论家能借着这个文本,引申发散出许多东西;这部文本本身,则会折射出跨越不同时空的共性,凝聚着永恒性的母题。经典不单是作者创作的,读者也参与了塑成过程,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外山滋比古在书中阐述了α阅读和β阅读两种技能,前者指阅读那些已知事物之文章,后者指阅读未知之事物。作者非常推崇对后者的培养,虽然阅读体验不如前者来得愉快,甚至很艰辛,但对于我们的知识增长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作者回顾了日本人阅读偏好之嬗变历程,即由原来对艰深大部头的不畏钻研,到现在只热衷于浅显通俗的文字作品。从叙述的态度能看出,外山滋比古还是怀念日本人早先的那种严肃、深度、庄重的阅读态度。除了阅读技术层面,作者还讨论了阅读本体论的一些东西,即阅读的哲学。外山滋比古认为,一本读物对读者而言并不是只有“已知”“未知”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况,“已知知识”也有很多“未知的一面”,所谓的“阅读未知能增加学识”,其实是指让我们重新深化对已知的事物的认识,这一点其实更重要,因为重新发明轮胎的故事毕竟不常见,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此外,作者指出,阅读时带着一定的先入之见,带着问题感,反而是最有成效的,比掏空一切地去阅读要有效得多。外山滋比古对古典作品、难读的大部头和非虚构类作品喜爱有加。与作者差不多,我本人也偏爱非虚构类作品,其中尤以三大领域为至爱:哲学、科学、心理学。至于小说散文类作品,之所以看不进去不是因为缺乏好作品,经典依旧是经典,而是因为自己的阅读口味一开始就被定型了。我读书,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态度很明显,就是要在书中获取知识方面的所得。2012年一整年,每晚雷打不动看两个半小时哲学。哲学人物主题的,哲学理论主题的,哲学史的,几乎所有“品类”都读过。我要的,就是那种站在顶级视点俯瞰各门类知识和思想的感觉。哲学读多了,每天走在路上都会思考问题,写出来的东西深刻了不少,也总算明白了小时候挂在教室墙上那些名人名言的真意。对某些大家来说,思考确实是人生之乐事。后来感觉需要再进补一些踏踏实实、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于是选择经典科普入手,准备把科学各门类概览一番。量子物理,相对论,经典物理,生物进化,分子生物学……整个2013年,重复上一年的业余时间安排,用在了阅读科学上面。书读多了,内心就充盈了。对于一个曾经懒惰散漫、思想浅薄、物理得过20分、“三分钟热度”患者的人来说,阅读这些书无疑需要巨大勇气和耐力,当然还要有兴趣。盛夏三伏,趴在没有空调的逼仄房间,手捧着并不清新可人的哲学读物,依然饶有兴趣的读进去,忘了时间,忘了自我,即便偶尔焦躁流汗,也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因为自己不能理解作者的一段论证。如今回想起这些,让我感到自豪和自信的,不只是知识方面的跃进,更在于我也曾对自己的精神毅力刮目相看。身处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阅读印刷文字很难,阅读未知元素遍布的印刷文字更加困难。然而,如果我能有幸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感悟一番的话,我要说,阅读就像一座围城。与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不同的是,进去的人永远也不想出来了。

双阅读模式的切换和应用

----------------------这本书就快速看看,了解一下当中观念即可。α和β阅读。说穿了就是一个阅读类型建立在我们已知的经验上。另一个类型是为了了解未知信息而执行的阅读方式。通篇不具有实操性,如果想深入了解阅读到底该怎么读的,应该好好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有时间的话搭配郝明义的《越读者》,本田直之的《杠杆阅读术》扫清观念即可。所谓的β阅读也没有那么高深,我们拿任何一门不了解的学科的书来读,其实都是在了解未知的信息。只不过作者认为我们不应该使用素读和音读(读出声)来读这些东西。作者没有提到的是,α阅读并不是坏的,只是人们的运用方式不对而已。他认为在已知经验范围内的阅读材料大多是用来消遣等迎合读者的印刷垃圾。我认为,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还是在α阅读对已知的经验结构进行不断归纳总结,泛化思考,举一反三还有对熟知事件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已。β阅读只是一种有必要掌握,但是实际上运用并不如α阅读多的一种方式。所谓创新就是旧有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同样,我们已知的经验结构都是拥有自己的烙印,每一个人的经验结构还有认知方式都是不同,因此只要换一个角度,升降一下维度,在不同层面和防伪理解,我们就能够得到很多新鲜的东西。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狭隘了我们的视野和认知,同一材料每个人都能解读出不同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杯半满的水,有些人能开开心心说:”太好了,至少我们还有半杯水“有些人说:“居然只有半杯水了,怎么办?”1所用的词语和想要表达的实际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作者说这是学生理解力不够导致的,然后举例说每个语言对于小狗的发音都不尽相同,如果真有必然关系的话,应该各种语言的小狗读音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作者没有定义好的原因? 如果说“你描绘事物所用的词语的发音和想表达事物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这样子会不会更好理解呢?其实就是符号学里面的,能指和所指两者是自由的,没有内在联系的观念。2母乳语和离乳语母乳语:婴儿初步学习语言步骤是在①不会说话前大量无意识的语音输入和刺激。②发声器官成熟后进行的,图形和词语对应的大量重复 离乳语:抽象词语在早期不可能通过大量重复习得,最多只能得到词语的音响刺激。成年人进行外语学习选择婴儿的图形和词语对应这种学习应该是低效的,个人觉得更高效的学习应该是学习基础词汇发音后,大量阅读听力对视觉记忆仓库和听觉记忆仓库进行不断地刺激,同时辅以语法学习。3作者在书中说到的素读,之所以在古代流传,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本身用来学习的教材的文字都太过微言大义与精深,“对于小孩子来说,你无论重复多少遍也不可能让他明白民主主义”所以只好先背了再说,如果那时候有一些比较通俗的教材的话,四书五经可能就是作为进阶使用了。-------------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还请点击下方 有用 推荐,THANKS~-----------------------------------------------------------------------------------------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265831911我的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WANG861666865/我的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861666865/main我的为知笔记(WIZ)邀请:http://www.wiz.cn/i/1349adc5

阅读艰难的内容有益于人格发展

作者的比喻非常贴切1.喝粥的比喻作者提出,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简单易懂”,带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只喜欢读自己很容易就能读懂的东西,就像是不喜欢吃有嚼劲的食物,只喜欢喝粥,甚至认为“我读不懂的东西就不该存在这个世界上”。然而——1.只喝粥,就失去了咀嚼的快感,像是没吃东西;2.喝粥总有喝腻的时候,但是牙口又没法咬硬东西,这可怎么办?于是导致厌食,也就是讨厌读任何东西。2.阅读未知的内容像是攀岩,只要一步踏空,就会滑落,因此时刻紧张阅读已知的内容像是骑自行车下坡,非常轻松,不踩踏板车子也能跑得飞快婴儿如何学习未知的内容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童话,因为童话里很多描述在现实中完全不存在。虚构,也就是某种程度的谎言,而童话是谎言的结晶,幼儿开心地听着童话,不知不觉就从α语(已知)切换到了β语(未知)作者推崇素读(只管读,不解其意也不要紧),因为素读就像是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直接推到海里,也许就能让他学会游泳(窃以为也可能淹死啊-_-)。作者甚至认为以前人们推崇读书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知识,也有可能是敬重他们能从素读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一种人格的塑造。那么素读该读什么内容呢?作者推荐读经典和原版,如果一本书遇到未知就给提示,这种方式实际上非常胆怯,认为如果不嚼烂了喂给读者,读者自己就不可能读懂。恰不知,读不懂也有读不懂的好处,即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索。素读就像是战斗。阅读未知就像是在阅读自己,因为不断在根据自己的所知探索未知,这是在扩充自己。最后,作者用桃太郎的例子示范自己如何进行β阅读,读出了自己的解释(类似亲王的小说,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学识,从熟知的故事中,读出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读出了新意,读书就像读自己)纵观全书,作者十分提倡在这个“简单易懂”信息泛滥的时代里,努力去读一些自己可能一次读不懂的古典或原版,即使读不懂、误读也没有关系,因为“努力读”这种行为本身就很有好处。与其说这本书介绍了阅读的方法,不如说作者一直在鼓励读者挑战自我,勇敢地投入对未知内容的阅读,剩下的努力就靠读者自己了,加油!

题文不符但引发思考的一本书

最近读了几本以前读过但是没有整理笔记的书,比如《整理的艺术》系列的1和2,《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终于把欠了很久的读书笔记给补上了,也可以开心地把书送人或者处理掉了。时隔两三年重新读这一类书,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这才是这类“经验技巧型”书籍阅读后的意义:将他人的经验和技巧有选择地吸收,转化为行动和实践,融入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体系。(重点还是在于得先形成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思考。)重读完这3本后,想顺着“整理术”这个主题把一些之前买了还没看的书补上。于是就开始读外山滋比古的《阅读整理学》。但不得不说,这真的不是一本在内容和结构上值得阅读的书。(所以不推荐大家购买也不推荐大家花时间读。)首先是题文不符。从书名上来看,这似乎是一本关于如何整理阅读的书,我以为大概会像《如何阅读一本书》或者最近有点火的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但是当我打开之后,我发现,完,全,被,骗,了。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来自日本语言大师的颠覆性阅读理念”。作者也在书的前言中提到:这本书将焦点置于尚未理清的问题上,进行有关阅读与解释的研究与考察。 然而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有任何“颠覆性”的研究或体系。如果有的话,大概就是作者用两个新的名词命名了我们日常的阅读方式。作者将阅读方式分成了α型阅读(阅读已理解内容的文章)和β型阅读(阅读不了解内容的文章)。这也是全书从头到尾一直在阐述和比较的两种阅读类型。作者在介绍这两种类型的阅读后将更多精力放在了β 型阅读。他认为虽然人们在进行α型阅读时更轻松,但β型阅读能帮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识。因此在整本书里,他不断在倡导大家培养β型阅读方式。但很可惜的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作者的表述经常让我陷入一种“晕头转向”的状态。整本书看完之后,感觉作者用晦涩的语言阐述了什么是β型阅读,对于如何进行β型阅读却解说得啰嗦并且不清晰。(大概是要培养我们的β型阅读能力吧,囧。)如何培养β型阅读方式?其实一言概之,β型阅读方式,就是以语言创造技能为基础的阅读,它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分辨力、洞察力与想象力。这是一种哲学式的阅读,需要我们从文章(书本)的形式进行探索,在大致理解作者框架的基础上,独立于这个框架思考和探索,搭建我们(读者)自己的框架。参考书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案例和零散的论述,我试着总结了下几点培养β型阅读方式的方法。大概有以下4点:1. 儿童时期,童话是最好培养β型阅读方式的途径。童话里既有真实的部分,也有不真实的,虚构的部分。童话是谎言的结晶。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既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已知的部分,也会在不知不觉间体会到词语与具体 事物之间的不等同的关系。童话里的一些存在是脱离于现实的,当儿童读到这些虚构部分时,需要进行想象和思考,然后将这些内容转换成自己的理解。这也是从α 阅读到β型阅读的切换。2. 通过文学作品和故事做转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因为语言的熟悉性产生了“以为自己理解”的错觉,让自己的思考止于原文。另一方面,单纯的β型读物可能是很晦涩无趣的,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所以文学作品和故事,是从α型阅读进入β型阅读的一个好方法。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首先是轻松的α型阅读,让我们很容易沉浸在有趣生动的故事中。所谓的“文学青年式的阅读”主要指这一类的阅读。 但同时,创作本身具有不同的个性,里面潜藏着许多不同的信息。β型阅读就是挖掘和吸收这些未知的信息。我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轻松有趣的α型阅读慢慢进 入β型阅读的境界。3. 选择适当的原文(原版)书籍。对β型阅读而言,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选择适当的原文(原版)书。教科书也是β型阅读的典型代表。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筛选而存留于世。大部分的教科书也是经过了社会认可的书籍。以这类书作为β型阅读方式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也更有价值。4. 重复学习已知和未知的内容。作者认为真正能获得高评价的阅读是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或者根本不理解,但在不断的重复耗费时间的阅读中,运用自己的力量去领悟。这也是所谓的β型阅读方式。读者清楚自己不理解所读的内容,还在继续读,这是β型阅读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成长,我们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阅读也是如此。不同时间里的重复阅读和思考的过程能够让我们不断获得新的建构于我们生活经验之上的理解和看法。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这本书的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最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书里也精准地点明了当下书籍市场的情况:出版商对于读者阅读习惯的迎合导致了当下市面上充斥着α型的阅读书目。这类书目虽然让人阅读起来没有困难,觉得轻松,但读者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独自思考、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日渐衰退。用书中一句很经典的话来描述:“成人喜欢阅读的东西,多数具有这种伪评论的特性。他们本身没有阅读未知的能力,却想得知口耳相传的二手信息。 ”读完这本书后,我顺手查了下作者的资料。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很多次都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当下书籍出版市场化带来的读者阅读能力受损的叹息,以及一种隐藏的批判和更深的无奈。就像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这本书想追究的是,什么样的阅读才堪称真正的阅读,以及要锻炼我们的精神,获得真正的新知,应该采用何种阅读方法等问题。”——这也是作者所认为的培养β型阅读方式的意义。作为一个扎根于研究的老学者,或许他有很丰富的思想和很棒的方法,但我却觉得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和传播。 一方面,他不屑于当代过于迎合读者需要的市场,不想自己融入其中,但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方式来传达自己认为的好的理念,无法以常人能够看到的语言和结构来阐述。当然,这是我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想法。但在我看来,过度强调当下的弊端划清界限反而会将一些宝贵的东西推向角落吧。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所谓的古典(感觉翻译成“经典”更贴切)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不一致,再经由读者创造而产生的。我认同这个关于经典的阐述,可是我也认为,在保持自己风格和自己坚守的观点的同时,也要抱着一种“打开自己让别人来接近和了解”的态度,或者说,需要将自己放置于当下的这个时代环境内。毕竟在当下追求速成的年代,能够沉下来读书和思考的人已经是少数了。虽然迎合读者需要的纯α型的书占了市场的大多数,但除此之外也不乏一些经过包装的,α和β混合型的书,甚至是β型的书。这些书经过包装,获得了推广和销售 ,让一些人有机会接触到,并让阅读它们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真的在坚持自己的理念,或许在保持着根本的同时,也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和方向,找到一个在其中的立足之地。独善其身或许可以让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却不能很好地将我们所信奉的或者认为好的事物传播出去。 想要改变,或许用这个社会接受的方式去行动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毕竟海里有那么多海蚌,能够去撬动蚌壳寻找珍珠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我们不能先把自己打开,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有珍珠然后欣赏呢?【其他】虽然不推荐这本书,但是不得不说作者对于阅读的确有精准的见解。(只是不善于表达。)书中还有一句我觉得特别犀利和精准的句子:“人物批评与八卦新闻的距离比一张纸的厚度还薄。”本来只是想写一个短评的,没想到写着写着思路慢慢展开,最后就变成了一篇快3000字的阅读笔记。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其实仍有许多未明晰的部分,直到整理回顾后才慢慢变得清晰。这也应证了作者书中的观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有另一个发现:对我而言,不喜欢的书似乎反而更能客观系统地评价,而喜欢的书却容易因为陷入“喜欢”的情绪中而沉浸在数的内容里,不能跳出来观察和思考。或许接下来我该继续观察这个部分,并且尝试给自己喜欢的书多一点的时间重读和思考,组织自己的逻辑——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也是一种培养β型阅读的途径吧。以及不得不再次为自己过去选书的草率性点根蜡烛。本来阅读的时间就有限,要读的书目也很多,有时候觉得把时间花在这样的书上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好在这本书虽然内容和结构不清晰,但是本质还是有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能练习自己的思考、归纳和总结能力。但是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选书买书在一开始就做足功课的重要性。这也是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评论《阅读整理学》

作者是日本著名的教材编撰人。他认为,阅读分为获取已知信息的alpha型阅读,和获取未知信息的beta型阅读。他指出,虽然大部分人更偏爱轻松愉快的alpha型阅读,但具有挑战性的beta型阅读才能让人不断提高水平。本书比起前一部作品《思考的整理术》差距不小,内容匮乏得多,书中提出的某些具体措施(如“素读”等)也仅仅适用于日语的特点。

懒惰阅读 PK 积极阅读

这本书原名是”YOMI”NO SEIRI-GAKU,主题是:阅读分为两种, 像论文那种未知信息的阅读称为β型阅读, 而阅读既知的信息称为α型阅读。我们一般采用、了解的阅读, 只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 最多只能得到与自己生活相近的知识。阅读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的文章, 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只用这种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根本无法达到阅读的效果。如何才能学会刺激头脑, 扩展读书世界的β型阅读呢?作者外山滋比古(Shigehiko Toyama)目前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赏。专攻英国文学、教科书、修辞学、编辑技术、思考、日语理论等领域。译者吕美女,日本上智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译有《稻盛和夫的哲学:人为甚么活着》、《品牌DNA》、《逻辑写作力》、《稻盛和夫的中小企业经营学》、《圣经中的友情》、《男人的七个敌人》、《一个人,最好》、《夫妇的觉悟》、《练就工作耳》、《阿信的幸福》、《脑的白魔术》、《感受力》等书。本书共分序章、四章、终章和后记序章我们一般采用、了解的阅读, 只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 最多只能得到与自己生活相近的知识。阅读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的文章, 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只用这种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根本无法达到阅读的效果。无论是音读与阅读文字, 只是会读, 不表示就能看懂文章的意思。所谓「素读」就是「先不考虑文章含意, 只是朗读表面文字。」第一章 长期以来日本的文章表现还是以古板厚重、难以理解为主流。战后日本文体的革命, 应该是由日语版《读者文摘》揭开序幕才对。《读者文摘》踏出第一步,之后的五十年,文章始终往平易近人的方向迈进。有趣的是我们竟然对此毫无意识、浑然不觉。日本学校的国语教育, 一直都靠困难至上主义支撑. 随着简明主义的推广, 日本的国语教育也失去支柱. 不必辛苦阅读, 只要眼睛扫一下即可读懂的文章日渐增多, 读者也因为过于安逸而变得怠惰.若连愿意阅读的读者都变少了, 危机可能更深.大体而言, 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 而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事物, 就算没有经验、不是非常了解的事物, 要达到宛如经历过且了解到某种程度, 并非不可能的事. 这种经验不妨称为「同类型经验」.一般认为外文的说话速度好像很快, 主要是因为和母语比较, 未知的部分比较多的缘故.拥有愈多的知识, 人就会更容易理解新知识; 拥有的知识愈少, 听取或阅读新知识也愈困难.有时会发生以下的问题: 能发出声音阅读文章, 其实并未完全了解, 确认为自己读懂了.阅读教育从阅读既知事物的音读开始, 这种做法相当合理. 长期以来音读成为阅读方法的主轴, 也不是偶然的现象.第二章现代教育没有成功地交会学生使用这种新的阅读方式, 但学校无视现况, 不断教导学生阅读未知的东西, 一直强迫学生学习无法理解的事物, 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把文化融入语文当中、加以浓缩, 在短期内教授大量信息, 就是现代教育的特质.阅读未知时可能会碰到双重的障碍. 首先出现的障碍是语言和文字..真正麻烦的是..就算了解文字或词汇的意思, 但是读完文章依旧如同在五里雾.教科书大体都很沉闷、无趣. 原本可能很有趣的作品, 只要是从教科书上阅读, 就完全失去了魅力.杂志读者里有所谓的「后门读者」, 读到前面的文章往往非常头痛, 后面的杂文读起来则轻松许多, 后门读者指的就是这样的人.后门读者如果走到大门, 即显得毫无耐心. 贴近那些攸关国家的大问题时, 这些读者的兴致一点也不高昂. 这些人通常只是双眼扫过大标题便了事, 因此也称做标题读者.对后门读者而言, 社论是非常遥远的世界. 世界上或许有人一生阅读报纸, 却没读过一篇社论. 为何大家不读社论呢?因为读起来有点像学校的教科书.只要是论说文都很无趣、很难读, 原因就在知识素养不够充分.批评文章若要盛行, 批评者或是阅读评论者本身都应该先培养出高水平的理解能力. 也就是培养、锻炼能够透过语文想象未曾经验过的世界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培训失败了, 批评就会变得软弱无力.随着电视日益普及, 一般人对语言的想象力也变得迟钝多了. 电视的影像让人以为自己了解更多的事物, 也就是所谓的「伪现实」.如果一个人觉得真正的影评、剧评、乐评、书评真的非常有趣, 那么可以认定, 这个人已经拥有成熟的阅读力.我把坏的文章分成两种:「好的恶文」与「坏的恶文」. 「坏的恶文」是指把很简单的事写成很难懂的文章, 花费苦心读完却没有收获; 「好的恶文」是本来就应该很难读, 但是努力去读, 就一定能够得到收获的文章.现代社会已经被坏的好文章席管与淹没了.第三章阅读既知的方式为α型阅读;阅读未知的方式为β型阅读.典型的β型阅读就是学校的教科书, 报纸的社论或评论文章也属于此类型的阅读.阅读也会产生和填字游戏或考试填充题类似的情况, 既不是完全的α型阅读, 也不是β型阅读, 而是两种阅读的混合.无论α型阅读或β型阅读, 根基都与语言学习有很深的关联.时常且充分地重复同一语词, 语词与所代表的事物就会产生连带关系(但是如果不具有这种必然的关系, 情况就变成首次听到的新语词).人类在幼儿期就必须学会母乳语和离乳语. 母乳语是在既知的前提下使用、理解, 后者则是理解未知时使用的语词. 以另一种方式形容, 母乳语就是α语, 离乳语就是β语.语词的教育并非从学校才开始, 而是就读小学之前就应该完成基础教育了.无论是针对α型阅读所需的言语行动或β型阅读所需的言语能力, 一定得趁幼儿期学好.幼儿的言语教育足以左右孩子的一生. 也就是说, 一个人有无阅读未知的能力, 跟他小时候有无学习β语、离母语有相当的关系.α语与α型阅读是根据既知、已经验过的事物所产生的言语活动. β语与β型阅读则是为了认识未知事物而展开的言语活动.英国的柏恩斯坦把语言二分为限定代码(简称RC)与精密代码(简称EC). 所谓限定代码主要是用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 用字遣词上多有省略; 所谓的精密代码是符合逻辑、文法更加完备的语言.人种不同造成的智商差距, 很明显的, 其实就是由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语词所造成的.无论是对学校或家庭或社会, 适当地导入β语和β型阅读是相当紧急且重要的课题.在孩子的幼儿期, 可以利用童话, 让他们学会由α语切换到β语. 孩子开始记忆文字之后, 由α型阅读切换到β型阅读, 最适当的工具还是故事和文艺作品. 两者最好能并行. 如果能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间转换成功, 是最理想的方式.人类最敬重的应该是能够从素读进入真正的阅读这件事, 因为这对个人的人格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学会素读的方法之一, 是选定具有高价值的古典原版书籍作为教材. 教材必须是能让学习者及周遭绝对信任的书籍, 如果不能信赖, 读者会无法忍受再三反复地阅读.古时候的东西当然是旧的, 但是旧并不代表陈腐. 新的事物虽然有趣, 却还未曾经过时间的考验. 新的事物有一天会变成旧, 旧的东西就没有变旧之虞了.第四章只用日常语言, 很难走到通往未知识界的道路.日本有67%的儿童拥有自己学习的房间.现代的孩子不像以往那样在读书上展现求知欲, 应该是年轻人的物质生活太富裕的缘故. 人类是劳则思, 逸则淫的动物.换句话说, 太幸福的人, 很难参透读书的深奥意境.不管读甚么, 都想一读就懂, 这是习惯α型阅读的人很容易陷入的误解. 真正能获得高评价的阅读, 应该是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很了解, 或者根本不了解, 不断的重复阅读, 做到读书百遍, 这就是所谓的β型阅读, 必须运用自己的力量去领悟.时间可以增加力量, 读不懂的文章就一直读, 在这当中时间就会产生作用. 随着时间改变, 未知的对象与想了解的人都会一点一滴地改变, 最后就可能达到彼此能沟通的境界.所谓的β型阅读, 其实就是一种朝古典迈进的阅读.石咏琦/文

我该如何找到你,返回古典的故乡《阅读整理学》书评

作者,外山滋比古(听起来像种点心,来自外山,谷子做成的的,上面撒上芝麻),目前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学会放送文化奖,总之应该称得上一个阅读专家。本来对日本深沉内敛的民族性格格外钦佩,然而这本书显然让人大失所望。书分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日本阅读的现状,战后日本书籍报纸类媒体的浅显易懂的趋势让日本人的阅读能力日益下降,并分析原因。此部分对汉语来说没什么价值,当然,对日语没有了解的人,可以知道原来即便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生,也不见得能读出一个车站的站名。(哈哈,比如,日比谷)第二部分作者讲到将阅读分为两种,并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α阅读,即阅读已知知识;β阅读,即阅读未知信息的阅读。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β阅读,只有它,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唯有此,才能发现未知的世界,未知的你。这里有两个词母乳语和离乳语,母乳语(与RC对,限定代码)即孩子周围具体事物的词语,离乳语(与EC对应,精密代码)便是那些抽象的孩子无法体验到的词汇。第三部分作者讲如何实现β阅读。1、素读,即不解其意的大声朗读(不明觉厉),作者认为可以培养人格,当然,绝对可以锻炼毅力!2、读书百遍(老生常谈),作者认为是最高明的手段。也许这也是古人讲的要守拙,乔布斯讲的stay foolish的意思吧。3、读古典,读外文翻译作品。4、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知。作者强调β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过程充满着再加工和再创造。这是一本乏善可陈的书,纵然提出了旨在发现未知,提高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才是真正的阅读,可是,给出的方法太生硬,没有新意。请原谅用这样的标题,我该如果找到你?如何找到未知的世界,未知的自己,也许都在那个遥远的古典的故乡中吧。

一种曾经放弃的读书方法

本书应该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你需要自己总结要点,在实际的阅读中去应用,体会,最后会有好的解惑。本书提到的阅读方法是:朗读、素读和阅读经典,目的是达到第二种阅读境界,也就是能对出玄外之音。估计上述的阅读方法会让现在很多的高速阅读方法所鄙视的。我也曾经读过类似的书。但是那些高级的方法是建立在你呦阅读基础上进行的高级阅读法。而在我国,基础阅读法学校没有认真的教导过,被谁掌握了呢?那些读小说的、而且是厚厚的武侠小说的孩子们掌握了。所以我们要做的事重新学习读书。从读懂到会体会满满来成长。书中的大致意思还是一家之言,只是你试试看看是否适合自己。本来方法论的书也就是看看。

不一样的阅读理解

我们好像很少有人讨论阅读这件事,读作者: 夏丏尊 / 叶圣陶 的《文心》里面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观点。对阅读虽然有讲解,也有阅读的方法介绍,但是没有这本书这么深,这么系统。开篇讲的阅读分两种“我们一般采用、了解的阅读, 只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 最多只能得到与自己生活相近的知识。阅读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的文章, 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只用这种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根本无法达到阅读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阅读的是已经知道的内容就读得懂,完全不知道的就读不通。”“对于阅读自己未知事物的文章,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知识。”这点我非常认同,前年学习写影评,阅读了大量关于电影、戏剧的书籍,都是第一次接触,面对陌生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边百度一边看,还要看好几篇才能弄懂一点,但是提高的非常快。去年看《詹森艺术史》和《天使的品味》一样是自己完全不懂的艺术史,也是一边百度一边看,有时候一副画的作者都要一下午查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百度才能搞明白,但是读的时候相关知识几乎是呈几何程度的增长。书里举了几次阅读说明书的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非常好,我就是一个不会阅读说明书的人,遇到我爱人之后,他才教我阅读说明书,我也才发现很多东西我阅读后自己就能解决。但是有时候不是说明书写的不好,而是我理解的不对。就是书里所说的“知识上的理解不能视为经验,最多只能说是准经验!”在给孩子组装婴儿车时,我先看说明书,完全不懂什么意思。我爱人回来后先挨个找出说明书上提到的零件,然后再重新阅读,快速的就组装好了。书里还介绍了很多关于翻译阅读、宗教阅读、古典阅读等等,建议想理解深层阅读的读者可以看看。对了,书里还有关于阅读兴趣的探讨,我想那些总是说看不进去书的人可能需要。

想成为高段位的阅读者?你需要的都在这里

图 / 网络在信息爆炸式的今日,阅读问题越来越成为日渐迫切的问题。人们喜欢阅读已知的东西,而高段位的阅读越来越鲜有人触及。就如看新闻而言,人们更倾向于娱乐八卦,而很少人去关心社论。很多人有这样一种假想:我每天读的东西很多,公交地铁上从不停歇。殊不知我们一般人理解和采用的阅读方式,是低层次的,最多只能得到与已知知识相近的收获。其实,有关自己完全未知的知识,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能期待着拿阅读小说的方式去阅读说明书,故而很多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读不懂的东西是作者水平差抑或文章有问题。当今社会,哲学青年和文学青年日渐稀少,可能与现代人所持的阅读观念息息相关。人们喜欢阅读已有知识基础的阅读,而很少愿意触碰未知事物。一来,不了解未知,对未知产生了恐惧心理;二来,未知的事物大过抽象,加重阅读负担。其实,作为日本百万畅销书作者的外山滋比古,曾深刻调查了当今社会的阅读问题,并将其研究结果著成书籍《阅读整理学》。在这本书中,外山滋比古将阅读分为两类: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α型阅读是阅读既知的事物,即现阶段大部分人采用的阅读方式,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而β型阅读为阅读未知的事物,这种阅读更利于获得新知和提升阅读能力,属于高段位的阅读方式。本篇思维导图一、 β型阅读的意义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触:看到未知领域的书籍根本没耐心去读或者即使读了仍然不懂,就如读《论语》但不理解《论语》类似。这样久了,人们的阅读能力越来越低,无法真正阅读并理解改变自己的书籍。其实,β型阅读更如登山,一步一步艰难爬行,但你在不断提升高度,直到有一天登上山顶,你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而α型阅读更像下坡骑车,我们毫不费力一路向前,但当我们骑到平地后稍遇到山坡便倍感吃力,进而容易放弃。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一开始很难理解,而β型阅读就是不断探索挖掘,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知识进行连接。所以,你拥有的知识越多,理解新知识就越容易。拥有的知识越少,听取或阅读新知识也越困难。而β型阅读是获取新知识的最佳途径,会不断提高阅读认知水平。如果事先未具备基础知识,我们阅读会变得似懂非懂;如事先具备相应知识,闻一知十,快速阅读也变得更易执行。通过β型阅读可不断增加未知知识,有力提升阅读速度。外山滋比古曾说:“学校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未知的能力。而教育的目的便是依靠语言把未知的世界变成孩子准经验的世界。”阅读其实跟人生一样,若只追求安逸式阅读,阅读能力将变得懒惰,没有能力去应对复杂难懂的知识。所以说,β型阅读也是我们适应世界,不断应对复杂知识的需要。β型阅读的意义二、 β型阅读的难点可能很多人知道β型阅读重要性,但仍无法执行,原因是β型阅读有两大难点。1. 语言和文字β型阅读意味着阅读未知,很多语言和文字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生僻字。比如,你从未接触过棒球,阅读棒球类评论时备受煎熬。诸多“本垒打”、“全垒打”和“三击不中”等专业词汇都会漫天铺盖,你会感到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文章你可以通过查字典或搜索网络的方式,自行解决。2. 内容你把文中所有的文字或词汇全部搞懂,可能仍不懂原文内容。这种比较常见的是当我们阅读英文文章或阅读古文时,虽文字字面意思都懂,但仍不明白全文传达的意思。当遇到这类问题时需要我们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增长已有知识的储备。β型阅读的难点三、 如何实现β型阅读?其实现代人阅读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遍缺乏对语言的认知。而β型阅读是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实现从α型阅读向β型阅读的转变?1. 阅读故事我们可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来实现β型阅读。传统的阅读故事,人们喜欢看热闹,这样的阅读方式属于α型阅读;而在阅读时不断挖掘和吸收故事中的潜在影响,这才是β型阅读应有的方式。比如很多人喜欢三国故事,诸葛亮、关羽和曹操等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热血沸腾。很多人喜欢看故事中的打斗场面,看到感动的场景激动落泪,殊不知这还属于传统上轻松愉悦的α型阅读,没有起到探索未知的意义。而有些人看到英雄人物的场面,首先想到自己若面对这样的场景该如何抉择,抑或是觉得故事有出入跟以往经验有碰撞,他会查阅相关古籍去验证。通过不断探索和挖掘,这些人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及人物复杂的心里,进而学到很多不曾有的经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β型阅读。一般人会有这样的假象:认为自己看了这么多历史剧,自以为懂得很多。其实,大部分人用α型阅读方式看电视,拿偶像剧的看法对待历史剧,到头来自己的知识库并无增长,自己的阅读能力一如过往。β型阅读是一个不断刺激的过程,通过故事探索人生的奥秘抑或通过故事来寻求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若想实现从α型阅读向β型阅读的转变,需要我们改变阅读故事的习惯,不断提升探索知识的能力。2. 文学作品β型阅读倾向于理解抽象未知的事物,很多内容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比如“形而上学”。我们很难用传统的α型阅读将其与以往经验建立连接。文学作品一般是虚构小说,很多内容与现实不符。这样超现实的东西,更易于我们培养β型阅读。比如《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只看到了青春王国里爱恨情仇,为黛玉的葬花及晴雯的补雀金裘而流泪。其实,这样的阅读方式更倾向于把小说中的故事与个人的感情连接在一起,把文学作品放在自己已知的感情基础上,属于α型阅读。而阅读时,你能体会到平儿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看到宝钗和袭人的处事缘由及八面玲珑,探寻到王熙凤最终的命运咎由自取时,此时你正切断故事的原有情节而升级到人生中的处事方式或提升了人生阅历,你不再纠结于故事中的离别思绪,而读完后并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处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β型阅读。若想实现从α型阅读向β型阅读的转变,需要我们提升阅读文学的品味,把每一次阅读都当成重过一次人生。3. 素读经典素读是读者很清楚自己并不理解所读,还会继续朗读。它是进入β型阅读的原动力。古代人读书,喜欢大声朗读。很多人觉得这样不懂意思的朗诵,有何益处,但它是通往β型阅读的必经之路。适合素读的书籍包括《四书五经》、《道德经》等古典书籍。比如,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小时候经常跟爷爷一起摇头晃脑阅读《道德经》。有一次,作为小孩子的任先生,跑到爷爷跟前说:“爷爷,我跟你读《道德经》根本猜不透书里的意思。刚开始能理解一丁点,但合上书后全忘了,朗读这类书到底有何用?”爷爷往煤炉里填满了煤,后对小孙子说:“用装煤的篮子去河边取些水来。”小孙子照做,回来后水全部流空。任先生不解道:“爷爷,用篮子打水,一点用也没有。”爷爷说:“你看看煤篮子。”任先生看看了手里的篮子发现篮子的煤灰都不见了,清澈光亮。爷爷道:“朗读古籍,这朗读的气氛可以影响你,进而净化你的心灵。”多数人嘲笑古代学生疑惑不解地摇头晃脑朗读,殊不知这样方式会洗涤我们心灵,终有一天你会收获到恍然大悟的感动。就如自己很久以前读《道德经》,里面的句子疑惑不解,而“无私故能成其私”一直沉淀在自己脑海。直到多年过去,如今深深为这句话感激不已。“无私故能成其私”,我们需要有一颗无私付出的心,而可能这才是你通往“自私”路途中比较宽敞的路。懂得分享,无私贡献,是成就别人、实现自我的双赢智慧。我走在路上寻找书声,也寻找着通往β型阅读的路。若想实现从α型阅读向β型阅读的转变,素读是坚持不懈地原动力。4. 读书百遍β型阅读,可通过不断重复阅读难懂的书本,达到阅读未知的境界。重读阅读十次、十五次,自然能达到阅读未知的感觉。这样的书籍不限于古典书籍,现代科技和专业书籍也适合于“书读百遍”。比如当时笔者备战PMP考试时,阅读官方教材《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时,初读一遍全然不懂。然而阅读第三遍时,开始进入到了解未知的境界,开始对文中的各种管理过程有了更深地理解,并逐渐应用到实际生活。如果当时仅匆匆一遍而过,根本达不到β型阅读的体验。再比如英国思想家约翰·拉斯金,三岁时母亲每天给他读一段《圣经》,直到拉斯金15岁时均未停止。通过这种方式,拉斯金不但背过《圣经》且有了很深的理解,这对于日后拉斯金成为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影响深远。一读就懂的书籍,属于α型阅读的范畴。高阶段的β型阅读应是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或根本不理解,不断重复阅读,做到书读数遍。β型阅读,不能因为不懂就马上请教别人,要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领悟。若想实现从α型阅读向β型阅读的转变,请拿出你未知领域的书籍,多读数遍。5. 耳朵听书用耳朵听《佛经》或《圣经》等,也是一种有效达到β型阅读的途径。比如世界级哲学家罗素就有听他夫人读书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养成之后,他的晚年文章大多是清澈沉稳的名文。再比如日本语言大师外山滋比古自小听妈妈诵经,而十年后当他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这些经文文字的“音”我都认识,却过了十年才开始了解经文的意思。试着这样听经以后,我不得不承认佛教经典具有出乎意料的影响力,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慢慢地教导我认识巨大的未知。”β型阅读就是认识未知、打开大脑及收获新知的阅读方法。而耳朵听书,让认识这种未知成为可能。若想实现从α型阅读向β型阅读的转变,请打开你的耳朵,试着聆听经典。如何实现β型阅读?以上便是高段位阅读的实现途径:1. 阅读故事;2. 文学作品;3. 素读经典;4. 读书百遍;5. 耳朵听书。愿你学会β型阅读方法,成为高段位阅读者!

你是不是爱读社论?

中秋节的时候去看导师,在他家楼下和他聊天(他说正在写论文,家里太乱),其中一部分聊天内容是关于青年学者的生活不易,收入本就有限,光供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开销每年就得10W+,包括英语、数学的补课费,还有学钢琴之类。他在慨叹之余,谈到孩子的成绩,却也面露得色。“语数外门门都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我们从她三岁就开始给她读书,一开始读绘本,后来就是给她读故事书,也不知怎么着,她听着听着,书上的字大部分就都认识了,现在学校教的那点,对她来说太简单了。”这件事情说明有两种可能:1、导师早教得当,成功地开发了孩子的潜能。 2、导师及师母具有良好的学习基因,他女儿遗传了他俩基因最优秀的那部分,她是天才。实际上我觉得以上两个因素都有一点。从本书(外山滋比古的《阅读整理学》)来看a型阅读(类似不需动用脑力思考的快餐型阅读)就像阅读绘本,大人看图说话,小孩照着听,毫不费力;你对着手机PAD一目十行,不断地沉浸在跌宕起伏的YY里,最终达到高潮。而B型阅读(开动脑力使用想象力、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反复阅读等)则如同不识字的小朋友通过父母的简单指点,在不通过字典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知识强行识字。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是劳则思、逸则淫的动物”,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人更倾向于“忘我的从事通俗的a型阅读”,包括曾经在高校里从事过学术型阅读的人,于是反复告诫千万不要荒废了更具有深度的B型阅读。而这一点在如今社会尤其醒目,a型阅读的含义也更为丰富,包括微博、尤其是各种微信的狂轰乱炸(包括人无意识地去刷朋友圈,而刷出的内容常常更具碎片化或鸡汤化,大多没有实质性意义)。作者提到“孩子了解,如果生活环境很低俗,就需要跟周围隔绝,避免自己深陷其中。据说有小学生带着书本躲进仓库里,没有仓库可躲的小学生,则躲进置物柜里读书,目的就是拒绝受周遭环境影响。在自己与周遭之间拉起一道看不到的帘幕,试图从现实的生活中脱离,这是在制造读书的环境,也是在开辟通往未知世界的入口。通过书的力量摆脱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升自己的思维。”这一点颇可以借鉴及深思,落实到已经投入到社会的成年人,则有仁者见仁的答案。知易行难,如何落实“隔绝低俗的环境”。这牵涉到更为艰深的知性问题,在此不表。此外作者说的a型阅读,可以从更宽泛的层次去理解,不仅仅是快餐阅读,那些读起来让人感觉轻松愉快、毫不费力的个人专业里的读物:如学艺术的很少读政治书、学心理的不太读历史书等等等等。。。。。。回到我导师,首先他没有像许多其他家长一样长期把孩子暴露在Pad之下,而是长期坚持性地给孩子进行最为传统的日复一日的阅读,其次在孩子自发的发展出识字能力后又给予了良好的引导。你说和天天趴在Ipad上看《熊出没》的比,哪个将来会更牛逼?

阅读已知信息和为了理解阅读

本书的逻辑结构: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阅读现象,例如读不懂说明书,并提到了音读。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教科书、批评类文章和一些恶文的现象。第三章引出两种阅读方式,Alpha阅读和Beta阅读,并提出如何将第一种方式切换为第二种,并提出Beta阅读的方法。第四章是介绍利用Beta阅读去阅读古典类书籍,用耳阅读。书中亮点:对阅读的方式进行创新,创新成Alpha阅读和Beta阅读,并指出为了增加了解离,要利用Beta阅读方法多阅读古典书籍。个人感悟及与其他书籍的联系:见到书名,以为是讲解如何读一本书之后,将书中的信息进行整理。但是通过检视阅读后发现,本文的内容与书名不太相符。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给出了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阅读已知信息的Alpha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信息的Beta阅读。这种方式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过,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了求得理解而读。为了资讯而读,我们很快能够与已知的信息融会贯通,但是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为了求得理解而读就是开始阅读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比阅读的人高一届。《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到学习就是为了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上的信息。《阅读整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比较推崇的是后一种,认为Beta阅读是所有学科的基本阅读方式。跟《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增加理解力的读者而写的书。《阅读整理学》先解释了音读,就是能记住文字的发音就会音读,会产生读完却没有读懂的危机。还有一种方式是素读,像在学校一样,从头到尾没有解说,只让学生大声读书,跟着老师的示范做出来就可以。作者提出Beta型阅读的最高手法是通过不断重复阅读内容难懂的书本,达到阅读未知的境界。素读是最好的事例,重复阅读10次,15次,自然就能体会到阅读未知的感觉,给出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作者提倡为了增加理解力而读书的理念是好的,但是书中给出的方法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惜书的语言过于啰嗦,读起来不通顺。阅读体验打了折扣。阅读此书便是这种感觉。所谓的阅读整理就是反复阅读,默读,诵读这样的方法论。如果这些能解决人们的阅读问题,那可能阅读不会成为问题,作者开篇提到的问题很好,但作者的方法解决不了。反观《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上给出了非常详细实用的方法,如果掌握这些方法,读书时增加理解力的目标就能很快实现了。增加理解力的书籍,古典书籍是其中一部分。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提到了四种阅读方式,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并提到阅读应该像吃饭一样,要做到营养均衡,不能只吃某一类食品。古典书籍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该属于美食阅读类的书籍,但是我们还需要摄入其他类书籍,尤其是为了提高技能、解决生活、职场中的问题,应该多阅读主食类的书籍,以及工具书类的蔬果阅读书籍,还有为了消遣娱乐的甜食阅读。

两种不同阅读方式你选哪一种?

书一直被视为知识的源泉、人类进步的阶梯,但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开始应接不暇,“浅显易懂”的文风越来越盛行,很多读者在阅读书籍时开始避重就轻,耽溺于阅读易读的书籍,排斥相对生涩的未知领域,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获得成长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什么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盲目地读完一本又一本真的比不读书好吗?我们迫切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才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为阅读找到新的定义。在本书中,作者将阅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的α型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的β型阅读。作者认为,虽然人们在进行α型阅读阅读时更轻松,更容易找到阅读的快感,但β型阅读才是能帮助人们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阅读方法。作者认为,β型阅读就像徒步登山,即使有缆车,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登山山顶的喜悦也无法被代替,就像α型阅读即使再盛行,我们也不能忽略β型阅读一样。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将α型阅读转化为β型阅读的方法,让我们在易读书籍泛滥的时代,做勇于挑战困难的读者吧。


 阅读整理学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