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5676029
作者:(英)简・奥斯丁
页数:321页

作者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内容概要

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理智与情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1条)

  •     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理智与情感》(以下简称s&s),自然是之前看过并喜欢《傲慢与偏见》(以下简称p&p)的缘故。如果不是这样,翻开s&s,最初的两页就足以打消我看下去的热情。虽然与P&p称为姐妹篇,按照诞生的顺序,s&s自然是姐姐,但这个姐姐实在有点逊。奥斯汀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p&p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比如伊丽莎白在弹琴时发现达西在向她频频张望心里所想的那一段:伊丽莎白翻阅着钢琴上的几本琴谱,只见达西先生的眼睛总是望着她。如果说,这位了不起的人这样看着她是出于爱慕之意,她可不大敢存这种奢望,不过,要是说达西是因为讨厌她所以才望着她,那就更说不通了。最后,她只得这样想;她所以引起了达西的注意,大概是因为达西认为她比起在座的任何人来,都叫人看不顺眼。她作出了这个假想之后,并没有感到痛苦,因为她根本不喜欢他,因此不稀罕他的垂青。起先是达西的傲慢激怒了她,使她在他面前为了维护自尊和自信而生发出勇气,表现得率真自然,活泼又调皮,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达西喜欢上了她。而她自此形成的偏见根深蒂固,是后来一切误会的根源。p&p中的两个人就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感受而互相认识,形成彼此的印象,造成一系列误会,给读者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被吊足了胃口。这在达西第一次求婚是达到高潮。可谓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s&s与它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能够开拓出一片多么广阔的文学天地。它也有许许多多出乎意料,但却不在情理之中。几个地方:威洛比怎么会突然就不要玛丽安了呢?他又是怎样一开始滥于用情然后动了真感情的?(直到威洛比自己说出缘由,我还认为要么他在撒谎,要么作者在撒谎)露西和爱德华的婚约解除的太突然了吧?而露西又是怎样搞定罗伯特的?罗伯特怎么可能为了她激怒自己的母亲?(太不合理了!只有一个解释,爱德华必须跟埃丽洛在一起)布伦顿上校怎样最后俘获了玛丽安的心?(至少有必要详细点吧)对比之下,这些不足使得作品显得粗糙。不知为什么,奥斯汀的小说结局都很匆忙,她甚至都不愿描写一下达西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场面——布兰登上校的也是如此。只能猜测,奥斯汀她的小说的完满结局违背了她的愿望,至少是与她本人的结局相反的(终身未婚)。或许如影片“成为简。奥斯汀”里所说那样,她本人痛苦的爱情结果,使她决心“每部小说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中间会历些波折”。
  •     伍尔芙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之中,奥斯丁的伟大是最难在一瞬间把握的”这句话至少对我是十分适用的。读得第一本奥斯丁的书是《傲慢与偏见》,在高一军训期间读完的。当时觉得莫名其妙,读得兴味索然,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感觉只是一群女人天天参加舞会讨论和谁结婚的故事。无聊至极。从此再也没有读过奥斯丁了。直到最近才开始看《理智与情感》,本来是想在准备考试期间用来放松的读物,不想一读起来简直无法自拔,在备考最关键的几天里面完全沉浸在了奥斯丁的世界里,最终读完了才想起还有考试这么回事,导致最后三天几乎全在熬夜复习中度过的。就这样,我把握奥斯丁的伟大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这个学期还没有读到能这样震撼心灵的书呢,村上只能在我心里引起共鸣,而奥斯丁真正的深入了灵魂,初看之下可能很无聊,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几个女人的生活琐事,日常交际以及情感历程展开的,而那个时代又离我们那么遥远,以致我们有时会情不自禁的耻笑她们的孤陋寡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小资的女人的故事。然而用心去体会之后,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绝妙之处。就像余华所说的经典作品 “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中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书中透过人的这种外在形式,直达人性的本质,唯有这样,其中的人物形象才会在200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依然栩栩如生。时代的改变只是形式而已,只要社会还是由人这个物种构成,读者就会在《理智与情感》中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物,找到灵魂的所在。在这个世界上喜欢奥斯丁的人和讨厌她的人同样情绪激烈。喜欢她的人把她同莎士比亚,狄更斯相提并论;讨厌她的人认为她一无是处,就如同马克吐温所说的“一个图书馆里面只要没有一本简奥斯丁的书就是好图书馆”。对于奥斯丁这个人我是极为尊敬的,因为她终生未嫁,对于任何一个终生未嫁的女人我觉得都值得致以最高的尊重。因为她们的精神世界不需要由男人,家庭,甚至孩子来支撑。在《理智与情感》中一群女人才是主角,男人只是来来去去的串场作用。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对这本书和作者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犹如黄河决口,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观念不要说在两个世纪以前,即使在今天仍然会让大多数人(男人女人都算在内)在潜意识里面抵制。这个世界太需要这种独立的声音了。《理智与情感》讲述的是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故事。里面有像是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绝对理智,也有天天乱点鸳鸯谱的绝对情感,但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述一个人由情感变为理智的故事。书中否定了绝对的功利化理智(就像现代社会人的思想意识),也不赞成绝对的情感(就像现代未入社会人的思想意识),而是以一种中庸态度来把握理智与情感的分寸。其实我还是蛮喜欢十分感性化的玛丽安,敢爱敢恨又不做作,不喜欢逢场作戏,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释放出来,虽然在社会中显得突兀,但是真实的可爱,没有所谓社会人的圆滑世故。想法天真浪漫,钟情于一见钟情,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理都不理,幸好一直都有姐姐埃莉诺帮着圆场。埃莉诺代表着有感性的理智,懂得世故,社会的潜规则,待人接物恰当有礼貌,不卑不亢,不失礼节却又不趋炎附势。同时也有自己的感性情感,只是能保持理性的克制。她对待自己喜欢的爱德华始终没有很热烈的表现,甚至没有暧昧的言语暗示,当得知他早已订婚五年的时候,表现的极为克制。我认为那是一种很强的独立精神——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有更多的值得珍惜的东西,与玛丽安失恋后歇斯底里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的最后以玛丽安向姐姐学习而成为了一个有理智的人结束。理智与情感不是对立的,正如感情最好的两姐妹开始分别代表着理智和情感,最后她们都成为了集理智与情感于一身的人。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之一是三姐妹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最初想给她们三千英镑,最后如何被他那个绝对理智的妻子一步步规劝到一毛不拔还想着尽早把她们逼出家门。这个情节时刻提醒着我人性是如何堕落的以及找个好老婆的重要性,如果找不到即使单身一辈子也没什么好可惜的。最喜欢的第二个情节是埃莉诺在听低俗粗鄙自以为是的罗伯特大谈他的令人作呕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时,笑呵呵的表示赞同。她心里说到“没有必要去据理力争,因为他不配受到她的这种抬举”。虽然这是一种社会社交技巧,但是我还是喜欢的不得了。社会俗人这么多,一个个去纠正实在浪费自己的才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俗到底,人生的宝贵时间不必浪费在他们身上。所以不做解释,不做批判,甚至在必要时奉承两句,这是对自己的尊重。小说中埃莉诺和玛丽安的对话和独白(心理独白)十分精彩,很多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如果用戏剧的方式去展现可能更好。作为衍生形式,奥斯丁的小说被改编成了无数的电影,被一次次的翻拍。说到《理智与情感》的电影版,就必须说到李安。其实我是因为想看这部电影才找出原著开始阅读的。这部电影算是李安第一部真正的英语片,之前的都是华人电影(只是故事发生在美国)。名著改编的电影总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特别是文艺片。一部没有电脑特效,没有激情床戏和裸露镜头,也没有打斗的名著改编的电影不会有太多的人看,但是看得人则基本都是原著的忠实簇拥者,对于人物性格,情节甚至对话都了如指掌。导演总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凡是电影中出现与自己理解的内容不一致时,观众就会百般挑剔。但是李安的《理智与情感》还是比较满足观众的。以东方的矜持在好莱坞式的娱乐环境下演绎英国的绅士淑女的爱情故事,的确很有意思。人物角色的把握很到位,演员阵容在今天看来实在堪称豪华,有英国超级才女Emma Thompson,也有大美女Kate Winslet,还有休格兰特,当然,在1995年的时候Kate还没出演《泰坦尼克》,格兰特要演《诺丁山》还要等上四年,应该说这部电影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导演编剧和演员都一炮成名。不过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不是那几个主演,而是演约翰爵士和他丈母娘的两个人,是原著中人物最好的诠释,只可惜没有那么多的戏份。Alan Rickman的演技相当高超,而且对原著中的角色有些自己的独特看法,很佩服他那种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诠释方式,难怪罗琳都根据他的意见来刻画斯内普这个角色。爱死他那种冷静不带感情却令人心动的声音了,期待《哈6》《哈7》中他的表演。本片编剧也是女主角Emma Thompson,饰演她最喜欢埃莉诺。剧本充分表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电影艺术的把握。虽然以三十六岁的年龄出演19岁的埃莉诺实在有点太大了,尤其和饰演她妹妹的Winslet一比,实在是显老。李安也在电影的前十四分钟里面没有给这个主角一个正面镜头,直到十四分钟在那段优美的《My Father's Favorite》钢琴曲中,才有了一个回眸镜头,其实论电影中的角色,妹妹完全抢了姐姐的风头,Emma太过矜持克制,尽管坚强,却不引人注意。理智往往就是这样,不露声色的隐忍,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个没感情的木头而忽视你,直到影片的最后,当埃莉诺得知爱德华没有结婚时的放声大哭才让人真正认识到她的情感炽烈,给人以极度震撼的感觉。这就是Emma所理解的奥斯丁,就是她所能诠释的最好的埃莉诺。Emma在一群美女中间绝对算不上漂亮,在好莱坞这种商业体制下也没再有什么大的作为,大家似乎更愿意选择看那种能让人过目不忘心跳不已的花瓶,《理智与情感》在奥斯卡中得到的唯一一个奖项是Emma的最佳改编剧本。如此的才华却不被娱乐商业体制所接纳,让人痛惜扼腕,也是对理智的绝佳讽刺——我们重视的往往是女性的外表,而不是她们的才华。理智与情感,这是个永远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李安在有能力拍电影之前在家赋闲了整整六年,每天做饭读书研究电影写剧本带孩子,靠老婆的工资养活家庭。作为一个分泌雄性荷尔蒙的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他也曾自我怀疑过“what if I a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 need a job. Never will be great”所以他去报了电脑班,试图接受社会的现实。好在他老婆因此骂了他一通,才使他坚信自己还是在电影方面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好老婆是多么的重要,找不到的话真不如一辈子光棍。李安的《卧虎藏龙》实在没有什么太好的地方,反正我不喜欢;对于《断背山》我是怀着最高的敬意看得,对于任何一部以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或书籍都表示尊重;《色戒》因为到处都是什么未删节版,太过于热门,所以至今仍不想看。如果说李安在家蛰伏的那六年是人生的悲剧,那么他那之后的人生道路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喜剧,也正是因为那六年的厚积,才使得他今后的电影艺术生涯得以薄发。人生中不会永远是悲剧,也不总是喜剧。沃尔波尔说过“这个世界,凭理智去领会喜剧,凭情感来领会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了理智与情感的中庸之道,才能够领会世界的悲喜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几天前读完了《理智与情感》,忙于考试和回家,书评一直没有写。再捡起来时,已经过去一周了。这是我读的简的第二本书,一样的风趣幽默,充满了旁观者的冷静与睿智。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经简的手笔写就后,就从纯感性的地方跳到了生活中。我一直渴望真正的精神上的恋爱——只是相爱就行,而其他的都可以略去不用考虑。但肉体是精神的基础,没有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精神,精神要飞翔也要带着肉体。同样,对于爱情和婚姻,你怎么能够完全脱离现实呢。我常常在揣测简的内心——这个终身未嫁的伟大作家,他在生活中是否遵循了自己作品中传达出的这一原则呢,未必。这样一个聪明的女人,为何一辈子没能遇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呢?我们都没有办法给出答案,唯有他本人。简描写爱德华,那个内向的男人,描写他与埃莉诺之间的爱情,他的忠贞,他的正直。但文学作品无法表达出任何一个人的全貌--真实的他总会有许多地方并不让真是的埃莉诺满意。在这个追求快餐文化,快餐恋情的年代,一个内向的男孩,本身就没有多大优势,如果这个爱德华还不求上进,没有一技之长。更要命的是他还有个自己已经不爱的女朋友,你还会和他在一起吗?爱情,在这个年代,似乎是个奢侈品。我们没有时间花上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另一个人。对于关乎一生幸福的事情,我们都没有时间打理的话,我们又在花时间干些什么呢。亲爱的,你没有时间去认真的给自己找个爱人,那你在忙什么呢?总有是人认为玛丽安最后的婚姻选择不是基于爱情,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赵本山的小品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很值得回味:初恋根本不懂爱情。是啊,你以为爱情是什么,海誓山盟,花前月下。但那是构建在精神中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怎么能缺少了油盐酱醋茶呢?她的选择是基于理智的爱情得出的,而这个也是真正的爱情,请不要否决玛丽安,更不要否决自己的选择--现在陪着你的那个人相信也不是你最初的威洛比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也是套路吧……
  •     我认为里面没有比较精彩的情节,在我看来女主人公的感情产生的也过于迅速,还是傲慢与偏见更好看点。
  •     书里有大篇大篇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一开始觉得自己是爱丽诺,可读着读着觉得自己更像玛丽安,最后才发现自己有爱丽诺的忍耐,却没有爱丽诺的洞察,有玛丽安的冲动,却没有玛丽安的勇敢!自由快乐的玛丽安经过莫大的情殇后才让她学会理解爱丽诺的理智和克制,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必须学着成长!真心喜欢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和淑女,一起围坐在炉火旁,读读莎翁的诗,听听优美的钢琴曲,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奔跑,谈心,是真正的贵族!
  •     3.5
  •     典型的简奥斯汀风格 受情感和理智的控制 想要突破世俗又不得不屈于教养 然而这种复古英国文学类型的小说读多了真的很容易混
  •     可能我读不出什么
  •     小说和文学不是一回事吧。
  •     我认为埃丽诺和理查德之间是有着热烈的感情的,只是被太过理智的头脑压抑住了。埃丽诺很多淡淡的表现,不是不喜欢,只是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的喜欢。有意思的是,威洛比和玛丽安的感情,反倒是处于男方肆无忌惮的调情心态,否则怎么做到对对方任何观点都赞同,对自己任何观点都不坚持?因为不在意,因为认定了无法长久。现代社会还是上演着各种威洛比和玛丽安们的感情剧,威洛比们也注定了会选择一个有钱的妻子并是不是怀旧一刻钟,而不是选择玛丽安们然后彼此折磨一世。ps.奥斯汀克制的犀利的嘲讽,真是太有意思了。
  •     我更喜欢傲慢与偏见一些。
  •     爱是永不退色的印记,纵使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     中英文互译版的也看的够呛啊。
  •     典型的简奥斯汀式的小说,一代经典
  •     看完之后没什么感想。
  •     简奥斯汀的作品看起来压力不大,首先知道结局会是皆大欢喜,这部小说里面的名句:有的人相似七年你还是不了解,有的人相识七天就懂了。反映了姐妹二人对爱情与理智的不同看法,在感情面前不论是再理智的人,都可能会为爱w而心碎。因为感情不是付出与努力成正比的买卖。相对其他作品而言,略显得单薄,人物线 故事线显得简单。
  •     对比原著就发现艾玛汤普森的剧本改编得多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原著的埃莉诺冷酷无情得多,上校并没有那么多痴情戏份,爱德华更是没有休格兰特的迷人,威尔比自然也不算渣。戏剧的脸谱化更适合电影表演,简奥斯汀的刻薄和狭隘(有些极端,说是现实更好?)还是让人有些出戏。
  •     在爱情中理智与情感到底是什么样的配比?书中姐姐艾丽诺理智与情感并存,并以善良和真诚最终等来了爱德华。妹妹玛莉安情感大于理智,所以一开始被威洛比一类自私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所骗,而上校的深情最终也改变了她对于爱情一生只有一次的看法。相反,露丝和罗伯特则是既没有理智也不在乎情感的典型,以利相驱是他们的模式。我以为,好的爱情一定是起于强烈的情感,也许情感会变淡,归于理智。这又何其容易呢?爱情就是很容易让人盲目呀
  •     我想我会爱上上校。成熟稳重重情义。喜欢书中这种平凡而美好的生活。
  •     2002-45
  •     很女人的文风,读来一股女孩子的戏谑意味,小说不可多读,容易走向理想主义灭亡,又不可不读,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避风港,请我这孤独的灵魂又能找哪里地域现实的冷冰冰
  •     是我过了读这本书的年纪吗?我.....真的不习惯女生全身心只为嫁人这一件事情上.....人生要过的有趣啊
  •     不如傲慢与偏见
  •     太喜欢以至于一天连续看了BBC08年版的迷你剧,原著小说,外加又重看了一遍李安版的电影。。。。marianne就像十五六岁时候的我们,而elinor就像此刻,其实哪有什么理智与情感,不过就是幼稚走向成熟,我们终于从marianne成长为elinor,成为了和Brandon上校更相近的同类人,但现实往往是,同一类人,却都喜欢着另一类人,上校爱的,不会是同类的elinor,而是那个又作又任性的17岁的marianne。
  •     故事情节让我回想起了很多,文中的玛丽安和埃莉诺完全是俩个相对立性格的女孩~ 多希望我可以早一些看到这样的书,以至于我自己可以更好的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感情,但现实生活当中确实上演着很多威洛比和玛丽安的故事~ 女孩在感情当中就是感性的~ 又有几个女孩可以做到像姐姐哪般理智和成熟,总归要经历一些什么样的现实,才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为教训~ 值得一看
  •     理智的人保持克制,但是内心的痛苦不会少一丝一毫
  •     初中时期看过原著,后来大学翻了李安拍的同名电影,电影竟然看不下去~
  •     看不进去……还是去看电影吧……
  •     乍一看平淡无奇,翻完评论秒懂
  •     不过尔尔的世界名著系列
  •     一群享受惯了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无聊的情感纠结,理性是什么?束缚爱的羁绊,还是发展爱的工具?奥斯汀终究不是出身普通人家,不会体会真正的穷苦
  •     爱是情感,婚姻是理智
  •     一开始觉得就是《傲慢与偏见》的翻版,连人物设定都一样,偏偏还比后者差那么多。后来总算故事不一样,但也就那样吧。 “一件不幸的事情,不论你做了多少思想准备,但真正发生后是大不一样的。”
  •     简奥斯汀的文字,清新如故。故事的结局还算是让人舒心。关于理智,是埃莉诺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以及玛丽安对情感正确的抉择。关于情感,是书中年轻男女对异性对家人或真切或虚假的情感。愿我们处事的时候都能在怀有某种情绪的同时仍不丧失自己的理智。
  •     挺好看的,从没看过这种风格的外国小说
  •     不计后果的感情大概都没有好结果吧。宅总的求婚书。
  •     我觉好搞笑啊这本书
  •     故事不够严谨
  •     相比于傲慢与偏见稍稍逊色。
  •     请上帝保佑那个爱你的人吧 你把他的心都揉碎了
  •     专情 勇敢 追寻
  •     不如傲慢与偏见。
  •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换来相同的回应,完美的结局。埃莉诺最终和爱德华在一起时衷心为姐姐的爱情感到高兴,但妹妹玛丽安的结局虽已猜中但还是不免失望。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好。理智,埃莉诺一直都是理智与克制。她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得很好。与玛丽安形成鲜明对比。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可能是玛丽安,因为她那么活泼可爱有才甚至从对爱情炽热追求,情绪大起大落,受伤之后才稳重起来。现实中的大人往往是保守又克制的。我喜欢姐姐的善解人意,也喜欢妹妹的真诚勇敢。他们都有很好的结局。但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没有物质支撑的爱情,往往被现实扼杀。
  •     4星 艾莉诺的克制 玛莉安的洒脱 性格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对与错 只是在不同情况下该采用什么特质来应对尤为重要 人 常常在该克制的时候忘了克制 该自由烂漫时又把握不好分寸
  •     我特娘的真是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觉得Edward好啊
  •     虽然是处女作,但也是一贯熟悉的风格。耐人推敲
  •     实际上,这本书对于如何社交很有益处…完全颠覆了它一开始被定格的鸡汤意义。
  •     我只能说我理解不了简奥斯丁
  •     我们在情感路上坎坎坷坷,世事不如己所愿,你无从选择,只能选择狠心放弃,勇敢面对,还要藏起你的悲伤,强作坚强的笑脸。
  •     于那个年代来讲③星的确有失公允,但真的不是我的菜。
  •     天分有余,技法不足。
  •     never the biggest fan of Jane Austine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