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301272278
作者:丁学良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著名学者丁学良教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亚洲、欧洲、澳洲、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游学历程,其中既有与世界顶尖学者的近距离接触,也有对于世界精英学府的亲身体验,既有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敏锐分析,也有对于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无字大书"的酣畅漓淋的体悟。
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视野宏阔,论述精到,是不可多得的学术文化佳作。

书籍目录

目  录

引我入绛红大门的人——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马若德 (Roderick MacFarquhar)
“苍天在上,你不可懈怠!”——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贝尔(Daniel Bell)
“下学期匹兹堡见!”——当代任期最长的美国大学校长波士瓦 (Wesley Posvar)
哈佛大学前校长身上的两个S——经济学大才子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 引发的争议
小楼风水好,奇人真不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宿舍理查兹堂 一层的居者们
每周五下午“花园研讨会”的主角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的东南亚高手
可笑、可爱、可敬、可气的汪老爷子——位不可替代的东南亚政治经济分析家
古风犹存的“创办人”——忆台湾《联合报》系首任董事长王惕吾
一个不弃理想的社会主义者——忆“永远的老年轻”于光远先生
“这鸭蛋是用尿腌的?!” ——在匹兹堡大学同受洋罪的王小波
代结语:读书的六种目的取向

内容概要

丁学良,出身皖南农村,在国内受过不完整的小学、初中和高等教育。1984年夏赴美国读书,1992年春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年来在哈佛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从事教学或研究,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兼任深圳大学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 学术指导。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现代化/发展、转型社会、国际竞争与大学制度、政治幽默。


 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简单的两个字“天下”就能让我们看到一种无限,那是一种没有边界的,凡天之下尽是之意。古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这讲诉的恰恰是一种边界,因为所谓的天下是有主的。即使到了如今,中国、美国、英国等等,依然是壁垒分明。丁学良教授将自己游学经历以《我读天下无字书》来命名,一个“我”字明确了主语,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看法。而天下二字也明确了他走了出去,不局限于一域,无字书让人想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天下之大,人之多,见解繁杂,所谓的天下真的是一本无字天书吧。而丁学良教授有游学的经历,美国、台湾、澳洲、缅甸、老挝等等,他游历了,并在游历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将这些汇集成书,向我们讲述他游历过程中让他有深刻感受的人和事。如今科技发达,教育也已经是远程化的。然而丁学良教授会告诉我们,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海外亲身接触和相处的人身上,从这些人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读天下无字书》中,丁学良教授描述了很多位对于他来说有很大影响的人。马若德教授是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是西方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人,在丁教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若德教授的理性和客观,他并不偏激的下结论,而是深入探讨现象的根源。再如哈佛大学社会系讲座教授贝尔、匹兹堡校长波士瓦,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还有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宿舍的那些个性各异的同学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想人们在“天下”这本无字书上添些东西。国立澳大利亚亚太研究院的东南亚高手,汪老爷子,丁学良教授与他们探讨,游历研究,也让我们看到研究者的视角是怎样形成的。王惕吾老先生、于光远老先生,在丁教授笔下是上一代的追求理想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待人接物,他们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对于老一辈革命者有了深入了解。与丁教授做过邻居的王小波,在丁教授的笔下也是另一种模样。中国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但是真的盖棺就能定论了吗?对于一个人的认识,我们可能会从他的光环、他的成就讲起,一本历史就那么点厚度,对于一个人认知也就寥寥几笔。但是对于跟那个人真实相处过的人们来说,却有着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情感想要表达。《我读天下无字书》从某种程度就是丁学良教授对于影响过他,也曾给这个天下带来过一些色彩的人们的回忆录。可能在字典中我们看到这些名字只会看到他们的成就,但是丁教授却在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人。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传统读书人的求学践行方式。读书与行路二者互为补充,在行路的过程中丰富见闻,利用所学的知识思考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结合更生动更丰富的见闻并形成理论体系。为自己增加游学的机会,尽量多地让自己看得更多,了解更多,无疑是增加见世面的最佳方式之一。而在这本书的作者丁学良先生的心目中,游学又有了一些新的意义,丁先生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大家,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只是很有限的一个方面,而从周围的同学朋友那里学来的知识更是不容忽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法国教育家涂尔干的观点:一个人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他的收获不仅仅来自那些名教授,还来自他的同班同学以及校友们,而后者给他的教益不会少于前者。作者自己就能回忆出很多学校中的“奇人”,比如精通数学博弈的人类学学生通过赌博去赚生活费啦,还有祖祖辈辈都是天主教的虔诚学生其实并不保守,接受世界各种宗教还非常尊敬庄子啦,香港同学并非他们想象中那样是阶级敌人,其实他们又认真又真诚又谦虚啦,还有同学们之间一本正经的讨论神学与哲学的问题,一脸凝重的讨论生死问题啦。所有的这些多元文化是在国内无法看到的,作者的眼界被打开,这样更容易多角度看问题,思想不再狭隘,同时也熏陶出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些收获又怎么能从书本中得到呢?在游学的过程中,作者又认识了很多不错的朋友,比如和王小波成为邻居,又比如和马英九是校友,这些宝贵的经历成为人生积淀,又是多么难得和有趣。这本书本身可以看作丁学良先生的回忆录,作者非常真诚地记述了自己的求学过程,真实有料,读过之后感到很受益。作者本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课程之后,进入复旦大学读书,继而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求学,后来到哈佛大学并顶着压力顺利完成了学业。国外求学的难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一方面作者本人认为国内基础教育不错,完成国外的课程应该不难,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美国学生的求学生活应该是轻松惬意享受的。但是当他真正开始攻读学位的时候才发现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乐观。一流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轻松可言,繁重的学习压力险些让他招架不住,根据作者的估算,如果顺利完成导师每周布置的课程任务,差不多每一个小时的阅读量要达到30页,对于外语基础并不算出色的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经过了各种痛苦的挣扎、煎熬、反思、努力、突破,作者用了两年时间突破了求学的障碍,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成功地迈上新的台阶。这一段描写非常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留学生活。作者能够成为哈佛大学宗师级导师的学生,在书中也写了不少对于不同导师、校长、校友的点点回忆,这些人不仅学术成就高,更是有迷人的品格,他们都值得写写,也值得更多人了解。本书是以人物分章,每一章一个回忆的人,思路很清晰,记述了很多轶事,同时也夹杂了很多有趣的见闻,看似是在拉家常但是却在其中夹杂严肃的学术观点,还有些会通过一个人讲述出一个国际热点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在书中不少地方都有从各种角度提到一些国内外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读过这本书之后,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实在是各种肤浅的物质享受所不及。而读无字的书更是能让一个人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每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可以悉心的学习,真诚的完善自我,每个人身旁都有一本无字的大书。
  •     文/岸晓风如果说到游学,我想中国最著名的两个人可能就是孔子和孟子了。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部论语也多半是在游学中师徒所碰出的火花。孔子的后继者孟子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游学者,在当时一些国家也被待为上宾。不过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到了封建大一统后,尤其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游学的反而少了,到了徐霞客时代,那就不叫游学而叫游历了。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学在现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可。大家都知道的余秋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游学的人,并且还是有一定的成绩的。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不是余秋雨,而是另一外一个人。那就是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博士、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丁学良教授在国内受过不完整的小学、初中和高等教育,于1984年夏赴美读书,到目前已经32年过去了。作者将这三十多年来的游学经历娓娓道来,视野宏阔,论述精到,是读者们不可多得的学术文化大餐。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不是其最重要的出版物,因为它对作者的范围没有什么影响;也不是最费心的出版物,因为它不涉及理论或概念的修正、构建,但这本书却是作者投入最深的著述,因为它浸透着作者游学天下的三十春秋情怀。说到“情怀”这两个字,我们知道,问题大了。作者动情了,认真了,那么书也耐看、耐读了。我想,这本书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何留学、怎么留学的问题。作者当年是复旦大学的硕士生,工作第一站就在中国社科院,获得过全国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首届青年学术一等奖,但是作者却放弃这样一帆风顺的生活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读书,作者也经历了苦闷、彷徨,也曾经历过崩溃的边缘,但是最终却成就了一个具有世界视野的优秀学者,这个其中的滋味和历程我们都可以子啊书中读到。二是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作者学的专业是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我们和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顶尖大学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到底该如何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专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些我们也能在书中获得满满的“干货”。三是学术人格的问题。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的游学经历,但是基本都不是在讲作者自己,而是都在写顶尖学者的故事,写与他们的交往,他们的学术造诣,他们的逸闻趣事,他们的人格魅力,等等,和这些高人“零距离”接触,我们也不由自主的感觉“高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还是一本优秀的励志书。(转载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吃过饭的最著名学者。
  •     杂文
  •     多读有益,算是一本传记吧,讲了自己求学和做研究过程中辗转于不同地方的所见所闻,还是挺长知识的。世界有多大,人可以变成多好的人。
  •     丁学良的文字可读性很强,全书一口气于不知不觉中读完了。
  •     被书名吸引才去读的—《我读天下无字书》(A Great Book Without Words)—即“天下”这本无字大书。 一生要读很多书,要走很长的路,还要认识一些很重要的人。 厚着脸在三联看完这本书,吃份意面当夜宵也算没有白读人家的书。 不过,此书风格并不甚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