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539940519
作者:近藤大介
页数:216页

作者是个大好人!

作者很中肯,很客观,身体力行,入乡随俗,可能也与娶了中国太太有关系吧。看了文中所述作者在北京忍受出租车糟糕的服务时,不禁真想胳膊往外扭,帮这位日本人。唯一让人意犹未尽的是,比较分析的表象居多,有些让人感到牵强,是为了你一个缺点我也一个吗?不得而知。对国民深层次的历史研究最后提及,但不深入。但作为一个外国人,可能我太苛刻了。毕竟作者不是史学家。值得大家都来读读,很通俗!

其实都缺

算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加感想,因为很早就来北京了,所以了解的很多。作者眼中日本的缺点,其实中国也有,按说应该更根深蒂固才对,可能是因为日本已经习以为常了通读下来,发现,其实日本和中国没有太大的差距

最远的距离是你就站在我对面,我却没完全懂你

鉴于最近《晓说》的日本篇播的正火,这本书的确来的是时候。提到了解日本文化,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人写的那本《菊与刀》,个人体会觉得非本国人写本国事,总有一种隔靴挠痒,似通非通的感觉。近藤先生算是一名中国通,还娶了一名中国妻子,不过依照我前面说过的一样,对于此书中的中国篇国人读后可能会大摇其头,笑叹道,近藤先生还是图样图森破。近藤先生的通篇文章其实就是阐述了一个道理,中日双方各有所长,如果能携手合作,一定是天下第一,宇宙无敌。可叹的是历史原因加上种种情绪,这条路还长着呢,不过其中他说的一些观点还是有点意思。第一章讲了中国人缺什么,首先缺的就是服务的意识,书中列举了种种在中国所遇到的服务行业的问题,照当下的微博风格来写,标题至少应该也是 近藤君在奇葩国的奇遇记。各种吐槽各种无力,简单的来说,国人引以为傲的海底捞服务在日本人眼中就是一个渣,至多也就是服务的最低档次。这也符合高晓松说的,在日本就没有赚钱的机会,因为你可以想到的服务人家都已经想完并实现了。怎么想怎么也觉得这种地方该是天堂呢,看来日本游是势在必行呀!第二章对立的讲日本人首要缺什么,缺的居然是责任感,这一章是看得我瞠目结舌,一直以为日本人是很细致很耐心的性格,骨子里居然是因为缺乏责任感才出来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所以说,要写一个国家的人性,还是得本国人来。第三章又跳回中国,缺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懂的。第四章继续日本人的缺点吐槽,缺的是年轻人的力量。早听说日本的老龄化很严重,只是严重得来麦当劳这种快餐产业里面都有3000多人的60岁以上的老人在打工的时候,听起来还是有些匪夷所思,本章节更深入的探讨了为什么现代的日本男性更倾向于“食草男”,畏首畏尾,唯唯诺诺,一个工作就想做一辈子。这应该也就解释了日本现在剩女很多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也让我理解《半泽直树》这样的日剧在日本能收视率如此之高的奥秘,就在于日本的年轻人很难得可以像直树这样公然顶撞上司,那可是要掉饭碗的啊!第五章谈论中国缺的是细腻的技术,也就是因为日本人的一根筋精神,他们才能在很多专业上去静下心来钻研,文中对中国的企业家有个很好的启示在于,中国的企业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收购日本的小型企业来完成。第六章说日本是缺乏广阔的世界视野,并讨论说封闭性是日本的致命伤,这一条也是大出乎我的意料以外。既然近藤先生这样说,那姑且这样看看吧。后记很有意思,问,日本是反面教材么?作者通过了东大所收集的12个相关方面的数据做出了相反回答,日本在这20年间,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构筑出了一个更放心,更安全的高度福利化社会。其中的奥妙还需要大家慢慢的去发掘。文中以下这段话我很赞同: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中日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对两国相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无论日本还是中国,政治家们总是陈词滥调地陈述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可是让我来说,两国国土的距离确实很近,但是文化的距离就好像互相绕地球一周之后终于遇到了一样富有距离感。

谁会在乎中国人的感受?

谁会在乎中国人的感受?从古至今我们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感受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怎么想?”“我这样做会造成别人对我有怎么样的看法?”在一个根本就不在乎自己切身感受的地方又谈何服务?按照作者的吐槽谈谈我的感受:开篇的“中国脸”:音乐事件: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最不友好的生物,无论在哪里。他们总是板着他们那张公务员脸。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钱。所有的人都是下等人。我住的隔壁就是一对银行工作的夫妻带着他们的女儿,我搬进来的第一天,我不知道房子的隔音效果不好,所以我晚上10点听摇滚的时候,门外就出现了“砸”门的声音。然后当我打开门,就是一阵辱骂。我很抱歉,因为我的原因,音乐会传到隔壁之后,每次我在电梯上遇到他们,我都微笑并且帮他们按住电梯的开门键,试图和他们说话。可是每次我都遇到的是一张极为严肃的脸。电梯:我是一个懒人,所以有电梯一定不会走楼梯有时候我会坐地铁,深圳的地铁,有很多的直升梯所以,每当我先坐上电梯的时候,总习惯性的看看后面是否还有人然后依然按住开门键稍等下位的到来可是,当我是晚到的那位,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每当我在奔跑希望赶上电梯的时候,我能看见电梯里的人,伸手按下关门键。远远的,我总能看见那个按键的哥们,看着奔跑的我,嘴角露出一丝愉悦我也说说的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打车的时候,下车时候会说“谢谢您”一个外国的朋友,“每次看见我对 面无表情的的哥说谢谢的时候,有天终于忍不住的问:我才来中国的时候,也总跟他们说“谢谢”“请”可是无论我说什么,他们永远都是面无表情,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听清楚我到底要去哪里?久而久之,我觉得我的自导自演有些傻,你是怎么样做到可以对一个石头人依然如此热情的?而且,你是中国人啊!”于是我说:“做你自己”至于近藤先生所说的日本的“逃避责任”我大抵以为是因为作者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是中国的私企而并不是一些“职能部门”我所了解的日本历史,只是从历史研究生专业的教科书中学习到的零星中国的“冗官冗员”可是从宋朝就开始了悠悠古国沉迷于往昔的繁荣之中到现在“踢皮球"的各种行政审批制度不难看出,这就是长时间沉迷在自己过去奢华中无法自拔的通病中国人没有团队性从小就听到到处新闻宣扬:中国人在外国,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是一堆虫。所以 没有团队性也习以为常大部分“打工的”从来 没有想过给一家公司干一辈子据我所知,很多都是先凑合、骑驴找马等等而工作的原因大多数是为了获得工资,而不是企业的荣誉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更何况,在朝不保夕的中国谁能有那么多的闲心去考虑生存之外的事情~?个人觉得,我们缺少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好像我时常觉得跟人聊天,当我说:我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之后当我开始阐述这件事情之后,我希望得到的是这件事之后的,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或者如何解决。之后,我们来讨论下个话题可是,更多的,当我说:我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另外的人说:我昨天也。。。。。最开始,我以为只是大部分女人会这样,后来发现其实很多男人也会这样那么我们的聊天的意义是什么???????不得而知当然写在最后的是:要么逃离 要么“入乡随俗”

从一个普通人了解日本的现状

这本书,是在飞机场的一个小书店偶然看到,翻了一下,看到里面描写中国日本出租车的服务差距,觉得很有意思,回来就在JD上买了,想看看中日能够有多少差别。中国人缺少优质的服务,缺少细腻的技术,在公司里不团结;日本缺少责任心,缺少广阔的视野,缺少后继力量。这是作者对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的概括。看了这本书之后,忽然觉得对日本很不了解,虽然作者有些说的东西是知道的,但也是很多中国人了解的日本,比如日本的公共交通很准时,日本人很团结,注重团队精神,日本有发达的高科技,以及现在日本以前辉煌的电子产业正在迅速走下坡路,被三星超越等。但是作者说的一些现象,还是让自己颇为震惊。日本居然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经济不景气,足足有20年之久,而且现在反而呈负增长;原来日本的终身雇佣制这么深入人心,那么多人可以在公司里工作一辈子;日本的年轻人面临那么大的就业压力,而且薪水居然在20年几乎没有变过;日本的服务业居然可以做的那样好;我也没有想到,日本的年轻人现在那么没有活力;惊讶于现在在日本,很多消费的主体居然都是中老年人…… 很多很多,感觉自己脑子里的日本还停留在90年代吧。很多时候觉得以前的日本可能就是中国的现在,例如作者说以前在他年轻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胸怀壮志,而且喜欢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在中国,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旅行,富有激情;但不知道未来的中国会不会步日本的老路,经济泡沫,年轻人没有活力。我希望不会,日本在很多方面,例如科技,管理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日本失败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反面教材,可以引以为鉴。

从文化冲突看中国的未来演进

这本书总体上我给3.4星。近藤作为时常奔波于中日之间的媒体行业的商务人士,因为要同时和中国人和日本人大量打交道,所以对于中日之间的文化冲突有着独特的视角。不过,除了反映现象之外,他毕竟没有机会反思中日文化冲突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和历史缘由。于是,他的这一系列文章有了贴标签的嫌疑。他给中国人贴的标签是服务、做技术潦草而不负责任、浮躁、个人主义盛行;相对应的,日本人则拘泥于踢皮球、规避责任之中,年轻人缺乏活力,视野不再像当年那样开阔。当然这本书成书的时间已经三年有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2012年国内反日情绪高涨的时期对他观察的影响),当时我还同时在读近藤在《看天下》的专栏,后来便不读了;当时描绘的社会断面,虽说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对比今天我们对自己社会的观察,仍然十分有意思。近藤描述的时刻,正是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同时开始因为刺激政策的滞后效应开始陷入债务和经济危机的时刻,也是中国中产阶级突然走向世界消费市场视野的时间点。近藤毕竟作为服务业人士,他的视角就主要落在了中国和日本的服务业上;当然,数字媒体是他的主业,于是他也对两国的高新产业做了一点小小的对比。鉴于很快要去日本旅游,同样也是对国内反日情绪的反思,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读一些描写日本人精神内核的内容,当然从最基本的《菊与刀》和《武士道》开始。我不想提及所谓“民族劣根性”,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去掉不同民族之间巨大的地理、生理和经济条件之后,对比同样性质上国土、同样经济水平的一批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性格、思维和举止大抵相似;或者说,根本上人总是有阴暗面的,这些都是大家已经知道的。我们今天看到日本社会总体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我想除了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社会上升通道的封闭,以及日本作为对外交通不便的固有保守性格的显露之外,也有自己工业快被中国掏空的因素。包括欧洲,除了德国因为自己的机械制造和机电行业因为技术过硬仍然有很好销路,从而和技术上不那么稳固,但是家底雄厚的法国英国一道养活了几乎整个欧洲之外,其他的国家也呈现一种半死不活的疲态,而且它们都是没有工业的。中国呢,虽然有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底子,但是一来国内人口对权力的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年轻人很难专注;二来技术底蕴连和日本相比都暂且不可同日而语,故而呈现出另外一种粗放而浮躁的状态;两相对比,就形成了近藤看到的中日差别。中国和日本,在社会状态上呈现的是两种保守:一种是集体的保守,社会层面为了政治稳定而不惜放弃风险极高的改革,个人层面则在某项事业确保万无一失之时才会投入它,于是形成了各种产业的扎堆投资和血海般的恶性竞争;日本的保守则是个人层面上,在企业畸形的用人体制之下,呈现迷茫和谨慎的状态;企业则是固守曾经的成功之道,把某项技艺的专精奉为圭臬,于是在越来越快的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之下无所适从,导致企业内部也产生了推诿状态。很明显,前者是资本主义前期的样貌,后者是资本主义后期的表现。我记得有一个人在知乎上是这么说的:中国大略等于日本和印度的结合体;改革开放之前与印度类似的成分大得多,而改革开放的过程恰恰是中国在社会状态上向日本状态演进的过程。我的担忧,是当我们还没有到达日本的经济、科技水平之时,却出现了类似日本的社会形态,比如少子化造成的青年人生存压力的上升,或者老龄化,或者经济上的停滞。那样我们非常有可能最终任人宰割。我们经常强调自己是走的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不过对比上世纪60到80年代日本的崛起过程,我觉得两个儒家文明的演进没有什么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中国整体上走了日本的那条路。我在怀疑,这是不是意味着,世界文明的现代化是不是就只有这么一条路呢?如果是的话,当我们的劳动力优势最终消散殆尽,在我们土地上的那些血汗工厂,最后又将转向哪里呢?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触发思考,通过他总结的现象,提供我们推理和猜测的空间。不过中国的社会变化太快,时势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还是希望有类似的书再次出现才是。

你之所短,我之所长;扬长避短,发奋图强

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个问题,我想并不是一本书就能够说得清的,因为,说穿了,这是在揭短,一个国家的的劣根性,这完全可以洋洋洒洒写成一个系列。作者作为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人,经过自己的观察总结,从六个章节分别叙述了中国缺优质的服务、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和细腻的技术;而日本缺少的是责任感、年轻人的力量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分析的细腻透彻,可谓一针见血。作者近藤先生在对比之中评述,他看到中国的这一优点,同时清醒的认识到这是日本的缺失;相反,日本的优点也恰是中国的缺失。如本文题目所言:你之所短,我之所长。如果两国都克服了这些缺失,发挥了自己的优点,想必,前进的道路还要光明点还要顺坦点,未来还会更振奋人心点。正如近藤先生在本书的结尾所言:日本的不足正是中国的长处,而中国的不足正是日本的长处,中日两国正好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双方如果能够精诚合作,则共存共荣指日可待。由此课件,中日两国应该携起手来,共谋发展。很多年前读柏杨老师的《丑陋的中国人》,觉得中国人终于可以理性的看待自己。从一个日本人的口中说出中国的不足,却是那么不是滋味。也许,我们能做的唯有从自身做起,克服自身这些缺点与短处,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才是最实际的事情。

看到一个非常谦虚自省的日本人

作为一本比较中日文化的书来讲,的确让我们中国人了解了一些只有日本人才懂才可以讲出来的民族特性和造成这种特性的根本原因。去了好几次日本后,确实体会到了日本人超先进的服务意识和超细腻的技术,但我们却不曾了解到日本人潜在的‘不担责任’的思维惯性。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整个国家民众的三观还是比较一致和容易描述的。而中国民族多样,地域广阔,国民的性格,习性也的确天差地别很难概括总结。看着这本近藤大介写的书,会强烈的感受到一个日本人的自省精神。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日本的一些缺点也可能是造就其优点的原因,如果没有‘终身任职’的普遍存在就不会造就精湛且稳定的工匠技术。而作者眼里中国的优点也可能恰恰造成他某些地方的不足,每个人都在趋利的同时,必定造成技术和服务上的粗糙。我们要承认每个人的视角都有局限性,跨文化交流就是需要多一些自省精神,多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造成这种文化的思维模式。

评论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

刚拿到书的时候,感觉价格偏贵,而且书只有两百多页。但是读完感觉信息量其实挺大,虽然不值得买,但是非常值得一读。全书只有六章,分别讲了中国缺服务意识、缺团结意识、缺细腻的技术,而日本缺责任感、缺年轻人的活力、缺开阔的视野。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中日双方取长补短、增强合作的必要,他对自己国家的缺点倒披露起来倒是毫不留情,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读到最后我甚至都觉得这书就是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宣言书。抛开作者显示出来的对自己国家未来的堪忧以及对未来中日合作加强的展望,这本书还是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日本的一些现状。作者在书中分析提到日本的封闭意识、中国的开阔视野有其地缘政治的因素,对中国人没有像日本那样有足够的团结意识也做了一定的分析,所以读来会觉得非常有趣。之前读《大数据》,相比较美国,中国的数据意识太过淡薄,现在读这本书,觉得中国服务意识实在太差,在读这样的书籍,若是不能保持一定的理性,或许会认为中国怎么什么都比不上,反思的同时我也认为,虽然因为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还不足,我们这一代人发展的空间却很大,机会也越多。

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

比较简单的讲了两个国家的一些区别,几个小时就很看完,感觉作者偏向中国一点嘛,O(∩_∩)O,也算是对日本的初步了解,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日本的,空气好,很干净,做出来的东西也比较精细,就是因为他们按照程序来,中国做出来的东西很多为了节省成本 偷工减料的

缺什么?缺的是方向

看到本书封面的时候,我就暗暗为作者近藤大介捏了把汗。四十年前,高桥敷的《丑陋的日本人》和随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横空出世,为这两位作家招来了多少责骂和侮辱,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骂柏杨是汉奸的。远东文化共同的“镜像综合症”,使得两国国民恐惧自己在批判性照妖镜中的形象,并且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具体表现为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名义,终结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如今,近藤大介以一个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娶了中国妻子的日本人的身份,要来提醒两国民众,我们的社会和国民性存在的缺点,不得不让我们忧心,他的比较会受到来自双方的攻讦和误解。他无论赞美或者批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会落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地步。他对此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这让我们不禁好奇,他为何要来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用他的话来说,历史渊源这么深的中日两国国民,互相指责和谩骂对方是容易的,而要去深入了解对方并正确认识自我的缺陷,则需要勇气和智慧。而他,想尽力去完成这样的事,因为绝大多数的分歧和误解,都源于无知。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政治家们总是陈词滥调般地陈述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可是在作者眼里,两国国土的距离确实很近,但是文化的差异就如同“绕着地球一周后终于相遇一样”——相差达到了四万公里!他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共同点不过就是“有着相同的容貌,使用着相同的汉字,拥有着儒家、佛教等等共通的文化”而已。虽然我们的电视荧屏中充斥抗战题材电视剧,和日本相关的新闻总是能在网上得到热烈的讨论,但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这个和我们利害关系最紧密的邻邦。因为我们眼中的“日本”,不过是我们心中的日本,而不是真正的日本。这正是几千年来“天朝上国”的思想在作祟,“中国”这个国名表明了我们的骄傲,我们处于大地正中央,其余的国家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四方蛮夷,见我威仪,还不来俯首称臣?中国的国民性一直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一切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而不屑于去了解对手。因此,虽然“知己知彼”这个概念是我们提出来的,而将之发扬光大的,则是日本人。看看日本有多少中国通就知道了。我们在历史上跌过的几个跟头,其实都跟我们目中无人有极大地关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成功陷害了袁崇焕,盖因他了解他的对手崇祯是什么心理,而崇祯,非但不了解皇太极,连他的左右手,也没有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英国使臣来华,乾隆认为他们不过是有雕虫小技而已,等被打吃了苦头,思想也不过只是发展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认为只是技术上不如人家,说到底,还是不了解对手。讽刺的是,传说皇太极是看了《三国演义》才想到的招数,而《三国志》在日本也是深入影响国民性的作品。他们都是在用我们的智慧在对付我们。我们经常说日本“崇洋”,究其根本,他们是崇拜强者。无论是向对手学习,还是想最终打败对手,都必须先深入了解对手。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化,因此他们信奉拿来主义,日本的文化产品无外乎来自两个主要土壤: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取其长处,变成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是日本人最擅长运用的捷径。因为没有根基,所以足够珍惜;因为不够强大,所以要抱团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把“我”这个概念压缩到基本没有,这也是日本崇尚团结协作的一个根本原因。作者在书中详细列举了中日社会多方面的对比之后,你会发现,目前中日两国正是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导致差异如南北两极。因为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突出自己,每个中国人都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而考虑问题,把同事当成对手,以个人意志取代集体决策,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激发了个人的拼搏精神,传奇性的企业“教父”屡屡诞生。但也因此导致了个人成功无法复制,整个社会持续创新精神的缺乏,走捷径和山寨成风。而日本则是一个由工蚁组成的社会,个人发展必须按部就班,独狼式的人物不受欢迎,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是一部精密机器上的一颗元件,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做什么样的事,绝不出格。每个人都把自己藏在集体的阴影中,而逃避个人承担责任,因此导致效率低下,青年人失去梦想,长期难以走出泡沫经济崩溃的阴影。如果说目前中日两国有什么是相同的,可能在于双方都有点找不到北。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而我们除了输出我们物美价廉的商品之外,还没有输出我们的价值观,没有缔造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甚至没有几个叫的响的国际品牌;而日本则面临着被国际社会边缘化,核心品牌面临破产而造血乏力,彻底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而年轻一代后继乏力的窘境。就好像同样是一个B,往北走就是NB,往南走就是SB,现在的中日两国,最缺的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近藤大介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他不仅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发现了缺陷,还让我们自己悟出了解决之道,既然各走极端,那么就应该取长补短,日本要找到自己,而中国,要多了解他人。不如,就从这本书开始,看看在这面镜子里,你都能看到什么?刊于3.31 《重庆晚报》

一个历中日本人的内忧外患

1.日本面临少子老龄社会趋势,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青年人的草食性动物和中老年人的肉食性动物特质2.中国人所缺少的团结、一致,日本人所缺少的勇往直前,两者互补3.受历史、地理因素影响,日本是一个思想狭隘、缺乏全局思想的国家4.日本的逃避责任说法5.宏观经济:日本处于通货紧缩年代,现在的物价比十几年前要低花了两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综合来说这还算是一本很中肯地评价中日现状的书,但可惜的是从书本的完成时间2013年,到它的出版时间2016年,这个时间差会让阅读者产生信息滞后心理。作为从小到大都沉浸在日本动画、日剧的中国人,我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觉是很复杂的,撇开政治因素,我很欣赏日本的耐力和韧性,我认为他们的很多影视作品都能直观反映社会问题或科学思考,给我带来一定的启发,即使是在中国人看来是给小孩子观看的动画片,他们也能全心全意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传达给观众。从未去过日本的我,因为战争对日本人感到拒绝,但又因为他们的作品欣赏他们。2014年的时候,我和朋友结伴报团去日本旅游,这时我对日本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我以为这个认识是日本人的优点,没想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它却是作者的担忧。日本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我即使没看新闻却也整天会道听途说日本出台鼓励国民生子的政策,即使有所准备,却也没想到去到日本后,日本的老龄化会如此普及。我们报团的是7日游,在这7天时间里,我们的旅游大巴师傅共有2名,第一名大巴师傅印象中是80岁,第二名师傅是60岁左右。除此以外,在去富士山的温泉酒店时,酒店门口负责接待的是一名满头白发的身着西装的应侍。这一切都让我很不可思议,因为在中国,人们一旦到了退休年龄都会坦然呆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在不了解内幕的情况下,我把这归结为:日本人真敬业、勤劳,即使老了还愿意留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读完本书后,我发现我完全理解错了。日本老龄人还留在岗位上,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麽勤劳、多麽敬业,虽然这有一定作用,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老龄人和日本青年人的人口分布不均。这时,才有一种醍醐灌顶、原来如此的感觉:原来我所欣赏和敬佩的品质正是现在的日本人所担心的隐患。日本老一代的劳动者因为经历了日本动荡向上成长的工业变革时代,因此具备处于经济萎缩年代出生青年人所不具备的奋斗、拼搏的品质,而现在年轻一代的日本人,不仅基数少,并且大多数的他们比起在外工作,更愿意呆在家里成为御宅族。确实,按我在日本所见,基本看到的日本服务类工作人员都在50岁以上,即使是超市里负责收银的大妈,估计也有35岁以上。不过也有可能我去的地方太少,或许也不尽是如此吧。作者把日本看做是思想狭隘的国家,我理解他指的是日本人思想的狭隘,这点我也十分同意。在我观看过的日本历史剧中,发现战乱描写涉及的各方数量往往很小,即使是后宫剧也一直围绕大奥展开。不像中国,后宫题材百花齐放,而且可以拍出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感觉,因为通常涉及到国与国、国与家的脉络。日本历史剧,大概给我最多的感觉就是爱情和家族,说的再多,却也还是围绕日本岛。不过或许这也是因为单民族国家的缘故吧。综上,日本人的历史、地理背景造成了日本人思想确实狭隘的结果,但是也因为如此,日本人更加专注于产品的品质。因为个人认为,对于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如何在一个有限资源的环境下,给自己创造更有利于生存和生活的条件,一定是这个国家终日思考的问题。所以,它的生存条件,虽然让日本人的英语蹩脚让人着急,让日本人疏于关于国际动向,却也让日本人更加专注于自己产品的品质。我认同作者提出的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聘用日本员工的想法。不同于中国某些激进分子的反日情怀,我认为此举确实可以为中国企业带来更有益的效益。中国有钱、有人,却没有可以和日本媲美的创新技术。生产技术不是创新技术,如作者所言,中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条件,可是从90到100,高层级的晋升已经不同于从1至90。要想实现90到100的跨越,单靠中国自己的生产技术和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成就。我们有钱,日本游技术,花钱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效益有何不可。就如日本人担心他们的国家一样,我也担心中国以后会面临像日本一样的局面。不过中国不是日本,我们领导人高瞻远望,提前实行二胎计划,保证中国社会未来有足够的青年人成为社会劳动力。但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的中国社会也同样面对着的,责任逃避、安逸选择……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而不仅是经济大国。

让我很想去日本走一走

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是起源于我男友在松下公司工作,他或多或少会受点日本思想的影响,让我对日本这个邻邦产生了好奇。我很喜欢海底捞,一年总会去那么几次,享受其中的服务,但早早的就有人告诉我,这点服务在日本算不了什么。而如今,在这么书中,就很明确的告诉我:相对于日本,中国缺“服务”。这让我这个想从事服务业的人,去日本走一趟的心蠢蠢欲动。近藤大介告诉我们:日本责任感缺乏。这一点,我倒是很疑惑,可能是与我之前的想法有偏差。从公司角度,我没有呆过外企,只是在国企/私企呆过一小段时间,也总觉得员工都是各顾各的,丝毫体现不出,对这个起到多大的责任心。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企业奖励政策挺到位,像我呆在证券公司时,大家都冲着一个目的:把业绩做上去。虽然大家缺少分享,彼此竞争,但公司的总体成绩还是提高了。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似乎每个人都很有责任心。与其说,日本缺乏责任心;不如说,中国企业的业绩奖励制度实施的好。从国家政治角度,我本身不怎么关心政治,暂时就更不能理解。只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我想只有日本的国家领导人变化最大。至于什么原因,我没了解过。话说中国缺乏“团结精神”,我吃穿住都在中国,当然很清楚。在这种业绩奖励政策之下,大家为了多争取点薪水,又谁愿意把自己所学所感随意分享,生怕周边的同事学会自己的略有成绩的方式,抢了自己的饭碗。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日本企业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企业文化造就了更多的学习分享机会。日本到底是多么一个老年化社会,我不了解。我曾经在无印良品中发现了新型水笔设计而惊喜,回来之后跟男友称道日本的节约的设计,男友却告诉我这只是日本产品中不足为奇的一种。家庭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中国,我所知道的范围内,还没真正实现了,而书中却说:在日本早就有些年头了。。这足足让我想马上奔去日本的冲动。日本有这么细腻的技术,离不开“终身雇佣制”。在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耐心。三天两头想着的就是跳槽,或者就是自己什么时候做老板。或许,真的是中国薪资水平太低了;或许是中国人比日本人更爱好自由,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想法被他人控制。我原本想学学日本,看了这本书,我却发现我还是学好英语最重要。日本的技术走的是“欧美路”,更何况在封闭的环境中,当地球成为一个村,再这样,或许会被抛弃。说到这里,不由的让我想到日本的侵略和德国希特勒大屠杀,德国总理能下跪认错,而日本首相至今参拜靖国神社大相径庭,或许和日本的封闭性相关,日本领导人或许觉得没有必要和邻国建立友善关系,或许是觉得他自己周边国家还很渺小。总之,日本的服务和技术,日本人的忍受寂寞的决心。在明年的今日,我希望已亲子领略过日本文化的风采。

有趣但存疑

只是一点读书笔记不算书评,但笔记那个要标原文位置很不方便贴在这了。突然对kindle好奇下了它的app,翻看到《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本书挺感兴趣。短短的小书在手机上很快看完,用语非常生活化读着毫无压力,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不过个人对有些观点抱有疑问,来做一下读书笔记。开篇说的是以北京的士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差服务,关于咬筷子练笑容这个做法,我一直以为是从日本传来的,真的是中国原创么?北京服务差这点我想接触过北京和东京两地的人都不能不赞同,连我一个中国人,从南方去北京旅行时都被某些服务员囧到了,更何况是和极度礼貌的日本人对比。不过还有有点怀疑今天的北京是不是还真差到那种地步,拒不服务客人的北京餐馆服务员是在上个世纪碰到的,后来两次再去北京并没有再遇到很让人火大的事了,还被全聚德的卫生间清洁大婶感动了一把,被同学吐槽我不过是被递了擦手纸而已就莫名兴奋。中国人可以对些微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留下很深的好印象,日本友人对此会非常惊讶。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又感叹那是日本人太幸福了不知道世界艰难啊,还是这其实是一个日本不关心外国的侧面反映?踏上日本土地,能直接喝的生水,总是可以找回的失物,不存在的假钞,严格被遵守的时刻表,陌生人的问候,自然而言的安心排队,一切被日本人从小习惯的事情,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何等的不可置信。日本人民是否可以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是现世里无法存在的事情。零售业的服务,身处中日合资的零售店铺,几乎天天被耳提面命的任务,但我们从未能实现领导的要求。即便和同类店铺相比完全可以轻松超越,从日本人的眼光看上去却无礼得要命。这固然和我们公司低下的执行力有关,但大环境也不是没有影响的啊。你看作者所遇到的北京7-11不是表现得更明显?关于日本人缺责任感的论断,我是首次听闻,本以为这个邻国在不负责任这点不可能超越我大天朝。夏普索尼松下的陨落,真的是因为逃避责任而引起的吗?那么它们曾经的成功又是如何实现的,所谓日本病就是会在同一年集体爆发?从不了解经济形势的我看不透,却也无法轻易接受这个简单答案。日语基本不使用主语这个特点在我真正学这种语言之前就已听说,以前没想过会和逃避责任可以搭上联系,不过这种语言暧昧不明的表达又确实是很明显地给说话者太多保护。简直难以想象还有哪个国家的语言肯定和否定回答可以共用同样的表达(いいです、結構です什么的,客官你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啊)。中国人缺团体精神,这《丑陋的中国人》都讲得很多了,而像日本人那样追求一致性到极致似乎也太过,强调个性的美国也挺成功的。日本缺年轻人,又一次有点怀疑事实是不是被夸张了,自然日本老龄化严重,但还不至于到街上见不到年轻人的程度吧,至少打工的多是年轻人。我印象中非常明显没有年轻人的场合是旅游景点,从远行的电车上到景点里,我都为只有我或我身边的人不足三十岁而感到很不自在。因为自己对此作出的解释是:日本人只有到了中老年才会悠闲地去拜庙赏花泡温泉,在我那个身体灵便的年纪都通通在职场里奋斗着呢,下班时间到了还要加班和兼职,哪来的美国时间去观光。而书中做的是完全不同的解释,日本缺年轻人,更缺会离开家的年轻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是可以安慰到我呢,不过那本被作者说没有销量的《地球の歩き方》我这个月才在泰国看到一对年轻男女拿着。若古代有诺贝尔奖,中国年年都会得。哼,跟古代中国比起来诺贝尔连根毛都不是啊,就是可惜后来中国太沉浸在老祖宗带来的优越感上了。最后一章,说日本缺国际视野,日本是不是真的那么视线狭隘我不清楚,但“中国始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洞悉全局的能力”还真是说得让国人汗颜,您老太抬举了啦。最后提一下书中说到的数字,那组东大用于证明九十年代后的二十年其实是在变好的数据,对我真的没足够说服力,诚然,日本变得比以前更安全了,不过这并不能证明经济发展吧,那个两人就有一人读大学的数字会被国人耻笑的啦,中国一搞扩招就马上实现了。

中国像男人,日本像女人

日本学者调侃:中国是男人,日本是女人。    “我在中国居住多年,如果说日本是我心中‘最温柔的部分’,那么中国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一个中国妻子,更多时候,我享受着她对我的‘中国式管理’,至今,我们仍然彼此爱慕如初恋,我们知道彼此拥有什么;我们也时常如两面镜子,通过对方照出自身所缺。” 或许,这面镜子能照出的东西更多。    近藤大介说:中国像男人,日本像女人。    “我在中国工作三年,我的心灵几乎每天都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井底之蛙’的岛国国民根本不会去学着理解‘中国式大陆文化’,而大陆文化的中国人也很难理解‘日本式岛国文化’。”    中国跟日本真是有“天壤之别”。中日是邻邦,都是黄种人,又都属汉字文化圈,同受儒学浸润,因而政治家们经常笼统地称两国“一衣带水”,而实际上却并未理解两个国家的本质区别。    日本人具有的“封闭性意志”的民族特性来源于四面环海这一和平岛国的“地理风貌”,而造就“视野宏大”之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的是大陆这一地理特征。对于中国人而言,世间万物唯有天、地、人存在,而“人”就是指生活在大地之上的“自我”。我到中国各地旅游,好几次都为中国人这种“天、地、人的意识”触动。对于中国人而言,世间万物唯有天、地、人存在,而“人”就是指生活在大地之上的“自我”。我到中国各地旅游,好几次都为中国人这种“天、地、人的意识”触动。    与几乎“千年如一日”的和平宁静的日本列岛相较,中国大陆斗转星移的王朝更迭十分剧烈,纵观历代中国大陆的北部与西部,西汉时北匈奴羌氏,唐代时北突厥西吐蕃,迨及宋代则北有辽西有西夏,迄至明代北有塔塔尔西有吐鲁番、塔里木,无论哪个国家的势力都不可小觑,稍不留神就可能国破家亡、江山易主。    近藤大介说“据我观察身边那些经常往返中日的人,无论是日本人也好,还是中国人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男性认为中国好,而女性认为日本好。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大陆性的国家,多少都具有男性化的气质,另一方面,岛国日本则偏女性化。我认为中日两国的民众看待彼此之时,与其持‘相同’‘相似’的观点,毋宁从‘不同’“不像”着眼,反倒更能发现新问题。”    日本的不足正是中国的长处,而中国的不足正是日本的长处,中日两国正好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中日两国应该携起手来,共谋发展。

因为互不了解才成为敌国

我不算了解日本,作者关于日本的缺点的评论我不便做出评价。作者关于中国缺点的讲述我个人承认讲的没有错,在发展中的中国现阶段的的确确有很多的问题,远不止作者讲的缺少优质的服务,缺少团队精神,缺少高端的技术,作者举出了身边的例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比如中国缺少服务,其实有些地方并不缺少服务,只是要你为那些服务付钱而已;中国人不够团结,这根天朝的近代历史有关,如果中国不团结怎么会有那么辉煌的历史,怎么能抗战胜利统一新中国;高科技也不是搞不出来,只是搞出来的保不住,很快会被欧美买去,人才挖走。我觉得那些都是表象,作者没有抓住这些问题背后更深层的东西,而这些更深层的东西才是中日之间误会的根源,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剖析中日文化差异

  本书分为六章,按标题分3章讲中国缺什么,另外3章讲日本缺什么,穿插着讲了一本书,但是我觉得由于作者是个日本人,其立足点还是主要讲日本,书的80%的内容其实都是面向日本人的。希望日本人能够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视野。  可能作者本着中日友好的态度,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个客人,不好对中国的事太过用力品头论足,大部分问题点到为止,转而又开始批判日本。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不好的文化习惯和中国人的很多毛病下笔不够狠,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当然如果深度和广度一下,估计这本书连载十余本恐怕也是写不完的。点到为止发人深思也是很好的。  总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以来可以透过这扇窗略窥日本文化一二,还能提醒自己多多改正一些不好的民族风气,在细节方面向日本人学习。能包容宇内,兼听肯做的才是我大中华历经千年不朽的重要精神丰碑!

日本人还有哪些怪异的事?

日本人的翻译还真是怪异。书里面提到作者曾跟一个给日本人做翻译资深口译者交流,译者告诉作者有一次,他给一个中日会议做翻译,会上日本老板不小心打了个喷嚏,这个翻译立刻翻译:“这是个喷嚏声!”作者听闻非常奇怪,译者告诉作者这样日本公司的老板就会觉得他翻译都极其精准了,连喷嚏声都翻!!!如此这般,我要说只能说日本人太古板了吧。书里面讲了很多日本人的古板与逃避责任,可以切入分析。我们一直认为日本人工作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结果却是因为每个人都在“逃避责任”!这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本书,让中国人看到了日本不同的一面,打破了日本在中国人心中的固有形象。这本书揭露的中国和日本的丑陋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背后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我们有需要向日本人学习的地方,但是日本人自身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不光中国人需要知道中国需要改变些什么,日本人也要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些什么。

中日地理文字近文化背景远

从日本人角度对中日社会目前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描写。主要提到中国缺乏服务精神、团结协作以及尖端技术以及日本缺乏承担责任、年轻活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基本还是在网络上以及其他书籍中能够看到的一些观点。能在中国出版本身说明书籍中的观点不会太尖刻,照顾了中国读者的口味。对中国人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和表示理解,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乐观。对日本则表示着急和忧虑。和以前看到的一本萨苏的《以鬼为邻》基本论调差不多。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中国出版吧。作为一个随笔读物,可以一看,那是要获得多深刻的理解还是需要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做自我判断。里面有一句话倒是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中日之间地理位置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但是文化差异很大,相当于另一个方向从中国到日本的距离。这里面有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中日绝不是文化一脉相承,对相互之间而言都是是一个有着怪异行为的近邻。

好看,好看!既然是注定的邻居,不妨看看!

不用说,中日两国是谁也搬不走的天注定的邻居。终究,只有和和气气“过日子”这一条出路可走。“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然而不看这本书,还真不知道在渊源颇深的中日文化各自发展到今天,会有如此深的差别与隔阂,正如作者所说——“ 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中日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对两国相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无论日本还是中国,政治家们总是陈词滥调般地陈述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可是让我来说,两国国土的距离确实很近,但是文化的距离就好像互相绕地球一周之后终于遇到了一样富有距离感”。本人一直觉得,正是思维方式上的巨大隔阂甚至“南辕北辙”,造成国内民族情绪这根敏感神经屡被挑动,以及“日方挑衅”的错觉——因为“挑衅”是要有那个实力和“闲心(或野心)”为前提的,就凭他现在那个经济和国力?!

以异族为镜,可以知得失

久未读书,近得KINDLE,因其便宜,每日阅卷甚多。昨日读毕本书,颇有心得。余曾于数年前得阅《菊花与刀》,彼本尼迪克特氏,以二手资料查之,聚而成书,言日本人之国民性。且为美军计。时美军占日本之际,因是书之观点,以适宜之道待日本,遂得其拜服。时至今日,日本人仍唯美国马首是瞻,足可见经典之论可治世。余彼时得阅其书,深感其智。于日本之见皆出于彼,时隔多年,其用不辍。方今读《缺》一书,亦悦之。作者亦尝述《菊》书于序言,明了其义,且谓己智不超前贤,只以切身之感,言中日差异,以飨世人。使其互相为镜,正己衣冠,察己是非。作者言,中国人缺服务之心,失耐心以图技术精进,且无团结之志,故世人人谓之,一人成龙,二人成虫是也。另言日本人缺责任感,青年乏进取心,乃草食动物也。更兼日本四面环水,封闭之国,且承平久矣,因之缺乏国际视野与天下胸怀。固囿于一域,不闻外事,与众失交矣。其言中日各缺对方之所长,故可为互补,则可双赢。作者于浅显文字,针砭时弊,以亲历之姿,实言相告,无疑确切。虽艰深学理,亦振聋发聩。其言若当闲暇,亦可明了。无奈今人之碌碌,民族矛盾亦横亘其间,焉得理性察之耶?余亦尝思国人之劣性,浮躁,不学,非理性,得一言一事不待细察即破口大骂,窃以为明智之士,自以为意,殊不知冲动者必不得全貌,激进者必不谋全局耶!争一时之利,何益于长久。只谋利在当代,不图功在千秋,则时过境迁,利当代却毁千秋,何益之有。且彼言立功于当代,果图大众之利耶?皆谋私利耳。诚然,不可只图千秋之功,不图一时之利。其要有二。不图一时之利,焉可服众。无部下之拥,何能以图谋于千秋。且余尝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步一实,大厦将起于基也。然做人做事,宜怀千秋之志,并踏实于积步,则每图一时之利,皆有全局寓其中,一以贯之,时至则功成矣。若无远谋于心,则每步皆短时之益,每遇时变,前功皆丧。总为另起炉灶,不只浪费资源,其心亦怠,其志亦辍,复何力以远谋耶?国人于此尚无明见。时局动荡,民无安身之处,是为一因。然若无志弃小利以图千秋之功,岂得长久之福耶?人立天地间,当明鉴其时,体察万物。知君子立世,有所为有所不为。岂可随波逐流以堕其志乎?

观察的很有深度 理解的不是很深入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近距离的对比 观察 看到了两国差别 造成差别的环境 地理因素只是作者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 P204 中国历史 是一部周边诸国殊死搏斗的历史 广阔视野 洞悉全局的能力十分必要P205 聚餐时中国人筷子竖放 呈现进攻性 日本人筷子横放 呈现防守性理解还是肤浅的 中国的山寨能力之所以那么强 证明中国人的能力是有的 自我审视 自我纠正的能力是有的

一个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阅毕近藤大介先生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顿感意犹未尽。近藤先生来北京工作数年,但从不扎堆在“日本老乡”之中,而是愿意天天乘地铁、搭公交,与周边的中国人搭讪、交往,时时刻刻感受“中国特色”,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所以,这位“中国女婿”对中国的批评,实在留着客气。 第一、中国缺少竞争。市场经济之前,中国人不懂竞争,而现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作为司马迁的“粉丝”,近藤先生仿佛看见“战国时代”的现代版,员工流动性大,集体凝聚力不足,缺少日本人最为重视的“一致性”和“团队精神”。第二、中国企业最缺少秩序,中国企业家最缺少远见,虽然目前赚钱的不少。第三、中国经济最缺少细腻的技术和经验,虽然中国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第四、中国人最缺少优质的服务,就连简单的“微笑”也需要咬着筷子反复练习,这让那些时刻将笑容挂在脸上的日本人很难理解。难怪以服务取胜的“海底捞”能如此火爆,也难怪日本的7-11到了中国就变了味道。然而,作者采取的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批评策略。他批评日本时,爱之深,恨更之切:日本的政治家不懂外语;日本选举根本不考虑国际影响;日本的小圈子太关注自我了;日本的责任心极度匮乏;超级封闭的意志害了日本。同样是岛国,英国就比日本强太多了。中国缺少的是一种凝聚力,就像一个棒小伙子,浑身力气却不知道劲该怎么使;日本缺少的是一种生命力,年轻人的状态堪忧:不买房,不旅游,满大街都是老人在工作。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清楚,但从一个日本人口中说出来,你会啥感觉?

书中提到的都是一些小事,却反应出了很多东西。

书中提到的都是一些小事,却反应出了很多东西。作者是日本人,以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写成此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朴实真挚的情感。看完此书后我突然想起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来上海生活了几个月,就觉得自己非常了解中国了。中国那么大,倘若走过许多城市,经历或许亦会不同吧。人生莫不如此。

服务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人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而今在我任职的小学里,有这么一件小事,却是值得说一说的。新上任的德育干事召集大伙开会,宣布了他的“惊人”想法:要一改少先队的“形象”,变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等“孩子官”为“校园小义工”,变原来的“红领中监督岗”为“校园义工服务站”,变原来的“大队干部满校园抓违纪者”为“校园小义工的微笑提醒和引导”。这位德育干事不无凝重地最后总结说:这年头,那么多人想当官,当老板,没有服务意识,本位思想严重,连小孩子都深受影响。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变教育为服务,教育者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培养学生服务于他人。我先是惊讶,再是惊叹,紧接着是深深地认同。我最早听到教育者谈“服务”一词,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记得一次我狠狠批评了一个学习滞后的学生,事后一位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吴老师,要对这些后进学生再耐心一点。你想想,你心中喜欢的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长大后要么出国,要么当官,要么当老板,而最后留在你身边,为你提供生活服务的,就是这些后进生啊。以后你坐公交,去商场,去市场,去医院,会要经常见到他们的,所以我们更要尽力教好他们的呀。再后来,我又听到北师大一位教授告诫他的学生,“赚不够四千万不要回来见我”,我就愈发地对那位老前辈的话感同身受。中国人的骨子里,是“出人头地”四个字,这注定了中国教育的灵魂深处,“成功”才是唯一。服务,那该是落败者做的事。君不闻常有喝高了的人,或指着交警,或指着服务员叫嚣,“你知道我是谁不?”所以啊,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今中国的“国考”,是考“公务员”。那么多的人,当真都是奔着“为人民服务”去的么?我也当真希望,我这是小人之心了。中国人缺乏服务意识,这一点牵涉甚广。中国人没有服务意识,便难有自己的高端技术。技术之高,高在为民便利,为民解困。中国古时的四大发明,以及后来的各项“诺贝尔”奖,不都是“民生”的技术么?而这些技术所成,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服务为民”的意识,怕是难得坚持。中国目前沦为世界代工厂而鲜有世界高端技术,是中国人不够聪明吗?非也。中国人就是太聪明,没有服务意识,只想逐利而走,也就坐不得那十年冷板凳。日本那么一个小岛国,几乎每年一项“诺贝尔”成果,这是为何?看人家做一个马桶的劲儿不难理解:人一走近,桶盖自开;人一坐下,自动调节人体舒适温度;为避免如厕时发出不雅声响,会自动播放美妙音乐;如厕完毕自动喷射水流,再自动为人烘干。这种马桶技术之高,其核心是服务意识之高。在中国,会有科研人员毕生只为研究一只马桶吗?真希望以后会有!中国人没有服务意识,便始终不能协调一致,不能够团结合作。这一点,中国足球便足以能说明问题。每个人都想进球,只有自己进球了才算有种。结果都不肯服务于他人,不肯传球给他人,都视死如归地向前猛冲,却又无功而返。再来看看日本队的打法,球队规定每个队员,球到自己脚下两秒内必须传出去,而身边的队友必须在前方三十度钭角位置跟进。这样看似简单的两点,却让一个球队团结了起来。其核心,仍是服务他人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似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对手,而对手是用来打败的。即便有着因利益的短暂合作,而过河拆桥的事情也多有发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可不止周瑜一个人有。在中国,一个几岁的小宝宝,就会被爸爸妈妈和幼儿园的老师告知:“宝贝,你是最棒的。”(潜台词是别人不如你,你是如此地与众不同,你就应该与众不同。)由此,中国人从小就被暗示要做那“独孤求败”,又怎肯乐意与他人一致,一样,又怎肯轻易与他人协作!中国人没有服务意识,便多腐败,多这样那样的安全事故,多这样那样的不安全食品……日本人近藤大介,生活在中国多年,还娶了个中国妻子。他写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我怎么读,都觉得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客观而不带情绪,不做涂饰或隐藏。说到中国人的服务意识,他说:当中国人口咬筷子练习微笑的时候,离真正的服务精神已是相去甚远。所以,服务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人以孔子为荣,将孔子学院开得满世界都是,却又似乎不太知道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是“己欲立而力人”,是“己欲达而达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些,不正是服务意识的最早诠释吗?所以,我举双手双脚赞同那位德育干事的话:“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变教育为服务,教育者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培养学生服务于他人。”***

建议先读一下《菊与刀》,再来读这本书,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由于十一要去日本玩,特地选读了一些日本的书籍。《菊与刀》从美国人的角度,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长篇累述反复强调了日本特殊的文化。虽然我读完了总结不出来几个点(可能整理一下就能出来,但现在太懒了,稍后再整理吧)。但还是对日本的文化有一种感性的认识。我是在读完《菊与刀》马上就读这本《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感受到非常奇妙的感觉,就像有一个八卦。先是美国人跟你讲了一遍,然后日本人又跟你讲了一遍。你会发现他们讲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两个人讲的角度完全不同。《中》这本书更多的是日本人亲身的感受讲出来的事实。我读了以后有几个点印象比较深刻:1、日本人服务意识很好很好2、日本人没有什么年轻人,大部分都是老人。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公司工作的人群中——这个跟中国真的很不一样,中国是年轻人比较多3、日本年轻人没钱没梦想,老年人老当益壮还要抢占年轻人的机会4、日本人总是逃避责任,一切都以不是自己的问题来处理事情这次去日本,带着这样的观点,看同一个场景,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希望这是看了这两本书的收获吧!另外,我看了介绍日本的书以后,真的觉得生活在中国蛮好的!哈哈。

看出差异,缺什么补什么

近期读的第二本关于日本的书,确切的说,是关于中日差异的书。作者从一个在华日本翻译的角度,从几个方面对比了中日的差异。在作者眼中,中国缺少优质的服务,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和细腻的技术;日本缺少责任感,年轻人的力量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书中的例子大部分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为中国读者整体来评价这本书的话,我认为作者观点相对客观,并没有太多带着个人好恶的褒贬,还是不错的。从一本小薄册子来探讨中日的差异显然不可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过于宏大也显然难以用简单的是非判断来给予定义,但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视角,即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很好的互补,中国所拥有的,是日本所欠缺的,而日本所拥有的,恰恰又是中国需要的。在“封闭性是日本的致命伤”一段中,作者指出,与居于大陆的中国有着天生的不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有且仅有三次遭遇外敌侵略的经历,且只是最后一次被美国占领成功,前两次都是以入侵者失败告终。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性格,即封闭、和平。日本人有“和平的性格”?这与我们中国人心中对日本的印象是有很大不同的。大部分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停留在侵华日军的野蛮狂暴与凶残,即便是和平时代,也时时刻刻觉得日本这个国家存在着狼子野心,不得不防。但仅从书中描述的日本年轻“草食族”一代,以及对于日本历史、文化的描述,国人这样的担心可能大部分也是源于对于二战时候的阴影,而非对战后日本多年实际情况的客观评估吧。书的后记中说,中日应该互相加强了解,文化差异不应成为两个国家民族的壁垒,中日彼此依存,日本很多方面需要中国,而中国眼中的日本也不应仅仅是一个反面教材,中国与日本在各方面的差距虽然在逐渐缩小,甚至已经赶上日本的十之八九,但赶超那“十分之一”却是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文中提到的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说起日本料理和中餐摆放筷子的差别:“中餐的筷子都是竖着摆放,呈现进攻姿势,而日本料理中,筷子都是横置在自己面前呈防守状态”。中国人多竞争激烈,如果整个社会就是一桌饭菜,虽然看上去大家和和气气,但是菜是大家的没有具体的分配给每个人,就放在那里,每个饭桌上的人想要吃饱吃好,就必须去争抢。对比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公共场所与私人空间的表现,我们更能看出中日差别之大。中国人认为家是自己的私人空间,要整齐洁净安静祥和的,所以,很少有中国人会再家里大吵大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但公共场所是你的是他的是大家的,就没必要好好维护;而日本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公共场所作为大家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否则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损,而家是自己的私人空间,想怎么乱也不会影响到别人是个人的自由。这两者的差别很有趣,也难评价孰是孰非,很难说哪一个的国民性就更优秀一些。但是,如果将眼光缩小的一个人,这大环境对与个人的影响就不可谓不大了。每个人都想趋利避害,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生活在中国更好还是生活在日本更好,就看你人生中在公共场所时间多还是在自己家里时间多了。

唯有傻缺啥都不缺

尽管从经验来说,要单独说清一个中国或一个日本缺什么都是区区200页绝对做不到的事,但没准能说清楚其中一个侧面,所以,在近藤先生说完话之前,我绝不擅自说他是法兰克 纽曼第二或尼尔 弗格森第二(这两位对大天朝前景预测乐观到左派都公开表示受不了,乃是极致的panda hugger)。不过在我看到还有5页就可以结束全书的时候我实在是受不了了——“中国人器宇轩昂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以及“洞察全局的能力”,使我产生了一种那个经典笑话里道德败坏的某男子的葬礼上,遗孀听到牧师大赞死者如何德行高尚堪为表率的感觉,悄悄的要小孩子赶紧——快去看看棺材里躺着的那个货是不是真的是你爸?作为被近藤先生表扬的的国家的一份子,我都觉得有必要问问他说的到底是谁?转回头来说说近藤先生高超的技巧,这绝对学自于我们的同胞,在本书的一开始,他抱怨了作为一个要在中国长期工作的文化人(日本某大出版社驻华代表),北京机场对他是多么的不咋地,令他气愤又困惑,以至于我这个相当缺乏同情心的人都忍不住想起微博上的一个段子:一个美国人走在帝都的大街上不小心掉进施工挖的坑里,他爬出来后非常生气,“在我们美国,危险的地方旁边都会竖一面小红旗警示,你们太不像话了……路人:你过海关的时候那么大一面五星的都没看见么?该!近藤先生,何其倒霉哉~作为一个不高兴的日本人,想必会告诉我们一点比较公正的东西吧,至少比加藤兄公正。可惜,我很快就失望了,他黑日本不比加藤高明,黑我大天朝也不比加藤更叫人省心,但是对于爱听好话的同胞们来说,此书你一定值得拥有,等我解释完。近藤开的第一炮就直指日本人“惯于推卸责任”的国民性,为了使火力既准又狠,他使上了我等学中文的鞭长莫及的法子——考证日语特点,以缺乏主语一点坐实日本人不愿承担责任实乃悠久历史传统,从官到民无一例外,连日本人自称有“nippon”和“nihon”都用上了,然后又以自己的翻译经历再次使读了此书的读者无不深刻的“认识到正是这种劣根性使得曾经牛逼的日本企业如今沦落到连年赤字甚至资不抵债的”地步。证据是那样的无懈可击还有第一手的热乎劲,推论又是如此的严密而深情。作为来华几年坚持不跟其他同胞扎堆的国际友人,这种不遗余力增强我等自信心的义举深深的打动了我……但是,正如近藤先生极为精准的判定:日本社会习惯于横向的分化责任,已经发展到了堂堂一个公司董事长谈判的时候坚称“这是由董事会作出的决定”而绝不容忍中方认为“这就意味着是董事长您的决定”,我却不能无视作者的努力,帮我们推敲出了中国式的责任分化方式,那就是纵向分化的拒绝承担责任,百姓听任基层摆布,基层坚决贯彻省市意见,省市高举伟大旗帜,中南海强调民心所向,近藤先生啊,你以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舶来中国的名人名言伐?贵国青年成为“食草主义”男女,中华儿女就没有千比一打破头竞考公务员?面对同样的老龄化加速,有同样窘境的绝非单独一个日本,日本也绝不会是最不值得同情的。这点请您大大的放心。没被开门炮轰到的我碰到接下来的轮番轰炸都非常淡定,直到如前所述的关于中国人器宇轩昂的赞誉还有这么一段“综上所述,日本的不足正是中国的长处,而中国的不足正是日本的长处,中日两国正好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双方如果能够精诚合作,则共存共荣指日可待。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应该携起手来,共谋发展。”我最终还是认为,没有什么理由阻止我们坚定对中国的热爱已经导致近藤先生患上了某种类似于服用色彩鲜艳的大蘑菇的眩晕症,他眼中的中国是那样的立足长远,胸怀宽广,不惧流言,从不被眼前的利益所动摇,从拥有一个中国梦的时候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终于从法治大国成为了道德楷模,飞跃过初级阶段最终达到了共产主义的彼岸……嘤嘤嘤,孩子快去看看躺在那的是不是你爸爸因为深知一旦开始吐槽就会没完没了,我要在掐自己一爪子前再赶紧说上几句,在歌颂器宇轩昂的胸怀与广阔的视野以及洞察全局的能力之前,近藤先生严厉的批评了日本人在国际会议上的丢份行为,比如开会休息的时候不与人聊天只关心自己国家的大选情况,知道结果就大声喧哗完全不顾旁边其他国家的与会人员。你们真是弱爆了,国家领导人什么的还要投票选举才知道,我们不开两会不投票就知道了;哦,你还说你们国家领导人没文化在国际会议上不会说英语,导致会议气氛异样。告诉你们!我前江主席在美国背诵了《葛底斯堡宣言》英文全文,壮哉我大中华,美国为了表达景仰,不仅求我们买了千把万的东西,都拉上你们的军舰一块上台湾恭请我们检阅了!……我……我……我们啥……都不缺,你……你……你们啥……都缺

隔海相望的“国民谈心”

这本书当然不系统,所以也就撷其要点记记。有以偏概全之处,一些观点值得思考。第一章 中国缺什么:优质的服务不说了,“服务就是金钱”是一种哲学理念,想起日本店员的态度实在令人汗颜,难怪日本人初到中国,体验中国式服务会感叹“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中国的海底捞到了日本,人家觉得这种种服务不是应有之义吗?思考。日本店必开两种店内会议:早上30分钟的“朝会”,店长宣布前一天的问题,当天的注意事项,需要向顾客说明的问题,对新菜单进行说明。打烊后的“反省会”,店长通报当天的经营情况,每位店员报告自己在接待顾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以后必须改善的地方。第二章 日本缺什么:责任感这一章讲日本人的国民性,非常有意思。作者认为,“日本病”的本质就是由“逃避责任”这个日本民族最大的弱点发展而来的公司组织结构僵硬化、保守化和内向化。每个人都致力于如何避免承担责任和如何让自己的仕途不受影响……“零”产品就是逃避责任的最好方法。举了一个郭台铭想要与夏普合作,最后被对方拖得大发雷霆的例子。简直是大破那种日本人高效的印象啊。作者将责任感的内涵继续向里推。找到的历史例子是,长达54卷的《源氏物语》,所有的句子都没有出现主语,读者只能推测。在古代和中世纪,日本人缺乏“主体”概念。“某事被做”比“某人做某事”更为重要。日本是喜欢模糊化的国家。“日本国”应该读作“Nippon”还是“Nihon”,至今没有定论,谁也不想承担起这个“定读音”的责任。是联合国193国中唯一未有确定国名读法的国家。以至于2009年日本在野党向当时的内阁追究责任。但麻生内阁答复“没有必要”。同时,“日本国”是世界罕见没有在国名中表明国家形态(如共和国、合众国、王国)的国家。包括天皇和幕府长期的二重架构,其实也是为了方便互相推卸责任。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自卫队的救援车居然会在没有行人的十字路口停下,为了不背负“违反交通规则”的责任。各地警署为了逃避交通事故责任大量设置交通灯,使得东京道路交通灯遍地。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许对于日本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暧昧举止还有更多理解吧?第三章 中国缺什么: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这一章讲中国人爱自己爱单干,爱自己做老板,流动性太大,不会集中全力为集体谋利。但我看出来根底的问题是“自私”。比如提到日本人离职,一定会把自己手头的工作要领、人脉交代清楚,还会带着新人拜见客户。而中国人……当天手机可能就停掉了。第四章 日本缺什么:年轻人的力量这几乎是作者悲观的源泉。日本的“失去的一代”或“草食系”,因为他们如食草动物一样温顺,毫无上进心和野心,只在自己的狭窄领域,小心翼翼、静静栖息。与“肉食系”的“团块世代”(47-49年出生)相比。肉食系将“没有工作”看成是人生的终结,所以往往就业,还常常抢胜。第五章 中国缺什么:细腻的技术为什么日本的牙签袋里只有一根牙签?质量好。中国的两根里边一根是备用品。中国并不缺乏细腻的技术,而是没有使用细腻技术制造本国商品的能力。年轻人没有耐性长期呆在一家企业。向中国企业的建议:不要和日本企业竞争,而是收购日本企业,或是雇佣日本技术员工。三星当年就是这么干的。第六章 日本缺什么:广阔的世界视野封闭性是日本的致命伤中国像男人,日本像女人?我对这种很虚的讨论兴趣寥寥,就不多记了。

优质的服务在哪里

近藤和大前研一的生活经历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在中国工作过,对中国有深入思考,所以他们的著作不约而同得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说到日本的缺点,就是日本缺少国际化的视野,年轻人缺少激情。我非常赞同近藤说,中国缺少优质服务。他的表述还是很客观的,虽然说了很多中国令日本人感到困惑和气愤的地方,确也是存在的问题。不要说北京的出租车服务态度差,有拒载的情况,杭州在交接班的时候也是有拒载的事情,连国人自己都无法忍受,更不用说从服务业大国来的日本人了。曾经想和朋友一起合开咖啡厅,我提出咖啡厅服务很重要,两个朋友却同时反对我,现在想不起他们当时反对我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想来很奇怪,服务很重要这么显而易见的观点为什么他们不能接受呢。看来中国缺少优质服务的现象大家都已经欣然接受,不愿意多做改变了。有关日本的书看了不少,发现确实两国的文化相差太大,很多差异都可以从历史、地理的差异看出端倪来。希望明年可以到日本旅游一趟,亲自感受下这种文化差异。


 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