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论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5-04-01
ISBN:9787108007704
作者:郑也夫
页数:177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立论,通过大量日常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社会行动后果评估中的代价问题。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问题意识明确。书中理论铨释和经验分析结合得紧密,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一反时下社会学著述中只有现象描述不见观点的流弊。评估社会行动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价值进行综合思考,权衡得失利弊,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其中客观因素可谓纷繁复杂,主观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变动不居的,因而对某些方案的看法也会见仁见智。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从社会多维视角直抒胸臆,这种学风值得提倡。

书籍目录

目录
1.社会行为中的代价
2.理性、非理性与代价
3.决定论批判
4.目的论批判
5.合作与团体生活
6.竞争与否认冲突
7.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
8.经济平等之妄想
9.男女平等之困惑
10.伦理的诸种得失
11.标准之缺憾
12.分工与专业化
13.完善与停滞
14.传统与反传统
15.歧异与一致
16.顺境与逆境
17.风险与保障
18.乌托邦――否定代价之代价
19.代价的界定与比较
20.中庸 与极
后记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代价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代价的视角一本薄薄的小书,只有170多页,到了我的手中却有了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叫《代价论》,与我而言,没看它的代价是有些问题怎么都想不通,想通了的也想不深,想深了的也无法纵向探究。看它的代价估计也只是那一天的时间和记笔记的墨水而已了。该不该看,不用说了。这本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代价进行了诠释。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的剖析,来建立作者关于代价观点的立论体系。170多页地书,分为了20篇,从小标题上看,貌似一点联系都没有,但是仔细读完才发现它们之间却有着逻辑十分严明的关系。从代价定义的诸多角度的解释到代价评估的主体与范围,从代价在生活中的体现与解决到代价的界定与比较。作者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与比较中,让我们了解了原来看社会还应该有其他的视角。而从各种视角出发,你看到的东西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落实到生活,却都能提炼出相同的真理。作者更多的是用对待两种相对极端的东西进行辩证的思考之后,评估了双方的代价,给出了他的观点。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是相当的深入的。像女权问题,当这个社会都认为它是一种解放的时候,作者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它更像是一种女性价值的沦丧。辩证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但是本书的辩证思想不像我们高中所学的那样。更多的,它给我们分析两种对立状态之后,会给出一个较为适中的观点和方法。制衡是本书很隐性的体现,也是代价背后最大的特点。就像你为得到一些东西而要付出代价一样,得到与付出就是制衡。道德与法律是制衡的,传统与激进是制衡的,逆境与顺境是制衡的。这个社会,感觉存在着太多的制衡关系,而维系他们的也就是代价了。再说说看过之后的一点疑惑与遗憾哈。一,本书虽然是比较完整的诠释了什么是代价,但是较为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在给我们一个关于代价的一个深入的,较为明确的分析。作者也在最后说道,其实每一章节都可以去写成一本书。那我只能理解为了作者为了获得广度上的精炼付出了深度上缺乏的代价了。二,我有一点比较疑惑的地方,代价无疑是在衡量利弊,但是衡量利弊的代价就是你在看到一些利的时候总会付出一些弊,你在看到一些弊的时候也总会忽视一些利。既然无法准确衡量利弊,那代价是不是也无法衡量。三,作者在谈到乌托邦制度的时候说到了,“人类的一切制度必是有得有失的,企图实践一种无代价的制度,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是不是说世界上没有无代价的获得,无代价的获得必然是毫无意义的。我突然想到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或者说作者在获得这些观点的时候到底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其实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远大于代价。道德,法律,社会管理制度,城市的形成,竞争与合作,顺境和逆境,传统与激进,风险与保障,乌托邦的意义。由于打辩论,这些个问题我不止一次的思考,不止一次的去深入。可是总觉得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过于纠结,过于浅薄和偏激。当我读完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一,让我算是在弄清楚上述问题上更进了一步。二,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三,给我提供了一种去评估自己所获得的东西的价值大小方式。那么就用代价的视角去分析下我三年大学生活吧。大一时,为了“获得”大学要好好学习的教训,我付出了大一一整年荒废的代价。大二时,为了搞好学习成绩,我付出了临近期末挑灯夜战的代价。大三时,为了去海外实习,我付出了一整年无课的代价。为了打辩论,我付出了大多数的大学时光,付出了更加偏激的一种思考方式,付出了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思维态度。其实现在,我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活着的代价究竟是什么?
  •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读来颇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我们不得不说一本好书总是会产生这样一种奇特的魔力,吸引着读者去追寻、探索它。郑先生的这本著作恰恰是带有这种魔力,它让我对里面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在郑先生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的探索。能读此书真是三生有幸!这本书论述了当时普遍存在社会中的几个问题,堪称经典。作者每分析一个问题,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弊端所在,然后引领我们登上阳光大道。借用季羡林描述陈寅恪的一段话:“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窃以为把此段话用来形容郑先生的文章亦是恰当不过。未读此书之前,对于里面的许多问题我还是懵懵懂懂的,经过郑先生一点拨,顿时使我茅塞顿开。譬如第十八章“乌托邦——否定代价之代价”。未读之前,在我的观念里乌托邦始终是一个理想的境地。读罢之后,我不得不慨然而叹,自己真是肉食者鄙,不足与谋。把乌托邦付诸社会实践确切是荒谬之极,社会成员的理想不尽一致,乌托邦持有者将其理想指导社会,改造社会的同时,亦开始了人的改造。“人类的一切制度必是有得有失的,企图实践一种无代价的制度,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一语更是真知灼见!它犹如当头棒喝,惊醒梦中人。时光飞逝,恍恍惚惚间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然而这些问题却仍然像附骨之疽一样难以根除,并且有进一步蔓延开来的趋势。这令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也再一次地佩服郑先生看问题看得深远,亦深深地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而感到无奈。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有一件事令我很好奇、纳闷。为什么那么多的好书都只是一版一印呢?难道他们不觉得这是宝珠蒙尘的征兆吗?
  •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郑也夫的书。作者的写作在于,以一种崭新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说以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角度来看待“代价”的问题。作者的首先的4章在于理清,到底滥觞于经济学的“代价”一词,能不能够在社会学中以一个集体的概念使用,这样的问题存在两个前提条件:1,出于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的行为都可以以代价论的观点来衡量吗?因为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使用“代价”一词,是以人是可以出于理性的决定自己的行为才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2,一个在个人意义上使用的代价观念,可以推广之整个的社会的一般的集体生活吗?作者的结论是都可以,虽然其中的证明过程限于我的学力我无法清楚的看懂,但最后的结论我是看明白了的。但似乎推证的过程缺乏清楚的逻辑性,也许也还是我的学力的原因。因为作者在后记中说了,一般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前四章直接从第五章开始阅读。作者从第五章开始以后就在以一种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的“代价论”来论证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选择,不管出于什么样的选择背景,都是会有代价的。不管选择的结果多么的看起来对人类本身有益。然后是作者的一般意义上的对于代价概念的阐述,最后推到了中庸,因为那是一种最小代价的选择。而如何作出最小代价的选择我想应该是作者的本意。我觉得,本书的结构可以这样的分为3大部分,虽然在我看来,逻辑性并不强,但分开看的每一部分的具体阐释,都挺有意思,只要你不把代价的观念带到阅读中去就好了。比如传统和反传统,伦理和反伦理的种种关系。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真的是新视角
  •     很牛的一本书,只可惜其思想价值被很多人低估了。郑在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地位迟早将会得到重新的评估。
  •     本科期间读过的一本小书,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振聋发聩,算是启迪了我对学术的念想。
  •     大学期间读过两遍,反思现实庸俗思维, 使人觉悟,观念更新、思想飙车的感觉使人上瘾。
  •     郑先生的书让我认识到“哲学”这门抽象的世界观对于理解现实世界的作用。代价论写得极好。其观点和我最近的思考基本一致,即: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     有趣的书,不过觉得叫代价论有些大了,叫随笔更好些...嘿嘿...
  •     郑老师第一本学术专著,连后记都好看。
  •     很不错的。郑老师的经典力作
  •     代价,看问题的一个视角,本书一气贯之,读起来很爽。
  •     郑也夫。利用代价这个出发点从独特的角度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对于女性解放的批判。做决策的时候要记住一点:不要因为有代价而过于纠结,也不要只看到好处而忽略背后的代价。
  •     看完这本书,知道乌托邦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选择没有最好的,只有去选次好的。人得到些什么的时候往往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什么,关键看你怎么选择,愿意放弃什么。正如马云说的,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即你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来达到目标。这是从个人选择上面来思考。社会也一样有两面性。
  •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     很有启发
  •     没话说。这本书可以拿来鉴别你是不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     not bad
  •     值得所有人一看
  •     呵呵 常识
  •     書甚薄,每一個章節的討論甚有意思,篇末作者交待其在美輟學而歸事宜,就是壓不住自己旺盛的創作欲。
  •     师兄送给我的书,总是好书。
  •     郑也夫的又一个创新视角,许多论证方式和内容值得回味。
  •     飞快看完,本书引用名人名言很多,但材料本身新鲜度不够,科举制度之类的已是耳熟能详。还是学到了蛮多东西。这书可以打及格分吧,好书看过太多。
  •     20160205010
  •     读的够晚,喜欢这种排版,书不厚但绝对充实。有时间得再读一般,没太吃透。
  •     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总是会有相应的代价,没有完美的选择。
  •     读到分工、专业化的代价之时,很有新鲜感
  •     郑也夫先生在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     以我目前的水平看完这本书后来理解作者所谓的“代价”大概只能肤浅的理解为“机会成本”但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翻开它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     喜欢
  •     初入社会学 读起来嗨比较绕口,读懂一少部分。。
  •     我对书前面几章比较欣赏,后面有几章,尤其是讨论男女平等,我是看得相当不满。
  •      理性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我们所有的目的都是非理性的——这个有意思啊。读来感觉相见恨晚、字字珠玑。只是作者以深度的代价换来了广度,每一小章都完全可以独立成书。尤其喜欢男女平等、乌托邦、传统以及中庸这几章。需要读第二遍。
  •     还不错
  •     也就换个说法告诉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穿凿附会
  •     真的感觉看事观点有了些许变化,一些宣扬着只有好处的事物也有着disadvanture,更思辨,更广泛的看待身边种种。书中所说,书很薄,而内容却又深刻,宽泛,当在社会的大章中精读。
  •     各种价值捉对厮杀,好看
  •     作为理工科的出身,对于这种学术性文章读起来确实有些囫囵吞枣,进一步加深了对灰度的认识,尤其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中的公平和平等,乌托邦否定之否定的代价,不立不破,中庸之极的论述让我重新对某些事物,人,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身实际行动更有指导意义,下本书自然是看信任论,书读得少,自然会走弯路,好在还有20-30年的时光可以折腾,晚也不晚。
  •     还好啦 虽然很多不赞同 但是他总是能把话给说圆咯
  •     :C91
  •     感觉有点哲学啊~~~但是这个代价究竟怎么衡量呢?此社会的代价未必是彼社会的代价,太宏大的命题了,要是做成历史社会学是不是更好点呢?
  •     一本质量不错的书。文字流畅,非常简洁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读起来也很轻松。思想上虽然谈不上醍醐灌顶,但也是对前人很多思考的精确概括和总结;结合写作年代,可算是言之有物、针砭时弊的有意义之作。
  •     理性的分析,博学的根基,让人有种精神盛宴的完整思维体验…
  •     读的时候真的好震撼啊。。惜字如诗 蛋感觉理论体系不太严密
  •     的确是本好书,对代价有了新的体会,对于学生党来说读起来还是吃力,里面蕴含的想不是一次能读透的,需要二次再读
  •     中庸之道在当代的运用
  •     写得不好
  •     全书所贯穿的理论线索说来极易,无非是试图突破经济学“效率”逻辑中“机会成本”的框架,而转以探讨行动、观念、制度种种的“社会”代价,但观点亦多有发人深省处,尤其对男女平等的论述颇有意趣。读于再版之际,搜索之下有缘看到初版时有关此书的议论,可以想见此书当初曾带来的震动,也自然保留着也夫老师至今也浓的化不开的个人风格。总体而言,也夫老师问题意识深刻,向来观点独到,文气通畅却疏于严格的工匠式证明与推导。读也夫老师的作品已不算少,终该要把智识上的斑斑印迹冷静的整理一番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