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49569584
作者:生活月刊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
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书籍目录

◎ 目录
序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前言:一生的归宿
卷一 边城风云
一五六窟╳常书鸿
命运的死结
一五九窟╳常沙娜
千佛洞中
二八五窟╳段文杰 关友惠
众神相遇
一七二窟╳史苇湘 欧阳琳
无边的梦寐
九八窟╳孙儒僩 李其琼
青春的纪念
一六一窟╳李云鹤
起点
六一窟╳李贞伯 万庚育
甘苦之间
卷二 民族的阵痛
一三〇窟╳向达
仆仆大漠先行者
二二〇窟╳平山郁夫 胡伟 侯黎明 娄婕
燃灯传世
一七窟╳石塚晴通
解读敦煌本
一七窟╳吴芳思 魏泓
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一五六窟╳柴剑虹
交流,才能互以幸福相交换
三二三窟╳荣新江
学者与行者
卷三 大漠美术馆
一九四窟╳何鄂
限制与创造
二五四窟╳赵俊荣 邵宏江
地球的背面
二八五窟╳侯黎明 娄婕
来与回来
二五四窟╳陈海涛 陈琦
触动
榆林廿九窟╳王学丽 徐铭君
犹记来时路
卷四 继续敦煌
九八窟╳王旭东
无声中守护静寂
八五窟╳苏伯民
重生
四二八窟╳赵声良
“信”守承诺
二二〇窟╳张先堂
结缘
一五八窟╳李萍
讲解莫高窟
五五窟╳吴健
再续繁光
北区石窟╳彭金章
留驻田野
二七五窟╳樊锦诗
留住敦煌
致 谢


◎ 前言/后记

内容概要

《生活月刊》,一本讲述“生命”与“生活”的人文杂志,创刊于2005年12月,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生活》亦是一本美艺之书。历年出版的优秀专题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茶之路”“家书”“民艺中国”等等,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最佳特写报道”“最佳摄影报道”“最佳杂志设计”等荣誉。
Slogan: 生活的禅意 生命的教育 生活的美学 生命的哲学
网站 www.chinalifemagazine.com
微博 @生活月刊
微信 lifemagazine2005


 敦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敦煌,众人仰慕之地。如果提个问题:如果让你长期留守在敦煌,你会如何选择么?整整三代人,为了保护好美丽的敦煌,克服种种不良的困难,在艰难的环境之中,成为了敦煌的卫士。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保护,敦煌里的那些壁画,还能保持多久的时间。如果不控制进出窟的人群,持续的温度提升,会对壁画造成多么大的灾难。或许,还有盗窃,当看到身边无人看护的古老村庄里空空如也的墙壁,美丽的壁画被割去,敦煌的壁画能保护下来么?书中,众多的人,为了敦煌,从四面八方来到敦煌。谁又能知道自己所在的生活坏境么?地上的灰尘永远扫不完,土床土桌等等,就是当时所在的恶劣环境。还有青年男女的爱情,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书中那些黑白的照片,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不知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否有了好转。反正是看到了敦煌热,可以经常到国外或各地学习交流。图中美丽的画片,让读者震撼。感觉都是些临摹而来的图片,如果大图采用折页的方式展开,会让读书更加精彩。很高兴,在网络上无疑中找寻到《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真的是个好宝贝,可以对照着书本再次学习。腰封是长长的敦煌,如果能有窟的标号就更好了。
  •     本文发布于“尝书者”公众号,微信搜索“尝书者”即可找到。按本人写评论的惯例,开篇还是说说这本书适合什么类型的人来读吧,以免浪费一部分人的时间。首先,成功学爱好者千万别读,整本书完全与成功学背道而驰,敦煌没有一个人是所谓“成功人士”,他们没钱、没名气,生活也绝不丰富精彩,在很多人眼里甚至可能是loser,永远都不可能在朋友圈装逼,成功学爱好者读了未免不适,还是算了。剩下的,我就不那么担心了,学美术、学历史、学中文的人,还有对神秘而遥远的敦煌文化和世界各国古代文明稍有一点兴趣的人,则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兴奋点。对这些都没兴趣的话,应该也不会强行装逼到买一本接近100块的大部头回家堆灰吧?(用力地点头。)觉得自己稍微有点“情怀”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尽管“情怀”这个词已经被广泛用来取笑和嘲弄了,但自认为有情怀的人你们懂的,去读吧!(认真脸)这 本书的名字就充满玄妙——《敦煌,众人受到召唤》(瞬间肃然起敬有没有?)。说起来,似乎我也是受到召唤才会注意到她的,一天深夜,我随手滑开了一个不知道多久没看的公众号,在一众书单里看到了一眼《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当即就燃起了我从小对敦煌文化隐隐向往的小火苗,马上打开亚马逊的APP,直接订购了这本书,隔天送到家,一兴奋,身为手残党的我还把书封给扯坏了一点,然而与其他书丑陋而无用的书封不一样,这张被我扯坏的书封的内侧,居然是莫高窟的全景线描图,当场简直悔不当初。插一段回忆杀。记得我还在念中学的时候,90年代吧(暴露年龄了呵呵),也是突然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敦煌展的活动信息(对,那时候中学生只能看看报纸了解资讯),在一个天气不怎么好的周末,暗暗的天色,我一个人坐了好久公交车(路线还是问爸爸的,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百度地图APP),抵达了那个位于上海西南方向的展馆,一个人默默地看了好久,回到家之后,连续有好几天脑海里都是敦煌展的画面,就此埋下了爱敦煌的种子。说回这本书吧,接近百元的书价,在订购的时候已经让人心里有所铺垫了:这势必是一本厚实的大书!拿到手的那种厚重感还是让我很惊叹,质感太棒,异常精致,毕竟是做杂志的人做出来的书(但未免也太重了吧!举不动啊有木有?!)毕 竟是做杂志的人做出来的书!书中大部分的现场图片是某传播集团资深摄影大神马岭拍的,还有一部分是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图,加上略接近小杂志的开本和比普通书籍厚得多的纸张,让这本书里的每一张图片都精美到可以当作一本画册来看,我连自己的藏书章都差点舍不得盖了(然而还是盖了!占有欲作祟!)毕竟是做无比高冷文艺的《生活》杂志的人做出来的书!(重要的事果然说了3遍)连这种类似纪实文学的书都写得那么美,毕竟是视金钱与时间为粪土只求保质保量的《生活》杂志团队,2010年和2013年几批人几次前往敦煌、兰州对几代“敦煌人”做了深入采访,这本书是长达四五年努力成果的凝结,可见其内容之翔实,以及其内容质感的厚重。其实,说她是一本写敦煌的书,还不如说她是一本写“敦煌人”的书,从最早一批看到敦煌便为之震慑而留下来的人,到看了张大千(此人既是宣传敦煌文化最有力的推手,又是随手毁灭敦煌文物的破坏大王)敦煌展而赶往敦煌朝圣后留下来的人,再到一批一批敦煌招收年轻毕业生和年轻干部而考到敦煌研究院留下来的人,从只 靠苦咸水和馒头度日,到现在喝上自来水可以随手上某宝买衣服,敦煌千年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段,就是这些人的一辈子。(不过那么多则访问里涉及N多人,好像在敦煌呆久了的人都很长寿,活到七老八十快百岁还在做敦煌研究的很不少呢,每天吃喝这么艰苦,工作内容也是在冰冷的洞窟里腿上盖好厚棉被借着昏暗的光线临摹的“久坐一族”,反而能那么长寿,大概真的是精神世界极其充实吧!)书中写到的人也涉及到敦煌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学美术一来到敦煌就如饥似渴观察和学习,最后放弃创作开始临摹壁画的画家;有学历史学古文字的在敦煌从事历史研究和壁画研究的学者;有学工程和化工专业刚来时对莫高窟丝毫没有感觉专门研究泥土质地、盐分运动做洞窟加固和壁画保护的技术专家;有原本啥也不懂但来敦煌后努力读了几十本历史和美学著作学习各国语言变得博古通今的敦煌讲解员……读 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时时为这些人感动,怎么就能守得住寂寞,在荒凉的边陲小城守着这些洞窟过一辈子,最重要的一个词其实并不是“奉献”,却是“甘心”。那些曾经在业界大有名气的画家,到了敦煌却放弃原有的技法,开始临摹,他们说:“人到了敦煌,心要像大水缸里的一粒米,静静地沉到最底部,从感受、描摹与研 究开始,继而再谈艺术创作”。也许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当年的同学都已经成为业界大师,而他们仍在偏远的敦煌临摹着壁画,无名无利。书里有一句话:“身在世界边缘,灵魂却高贵优雅”。而且,几乎在敦煌呆久了的资深工作人员,都有被派出国深造学习的经历,看过花花世界,却还是急着回敦煌,把所学的知识为敦煌所用,就是这样的“甘心”。他们说:“每回出去出差,事情一办完就很想回敦煌,每次都惦着,也说不清是什么具体的事情惦着,但一回来,就特别舒服了。”书中每个人的故事、每一段采访都很精彩,发人深省的文字层出不穷,我最喜欢的一段出现在全书的最后几篇,讲述一个姑娘从年轻的敦煌讲解员慢慢成长为接待部主任的过程,期间读无数中国历史、佛教历史、佛教美学的书籍,还有过去日本学习深造的经历,如何调整心态回到敦煌,如何一辈子就留在了敦煌。这位叫李萍的姑娘说:“她经常在资料室读《涅槃经》,静观佛陀所倡导的道路对人们的影响。释迦牟尼佛80岁涅槃,那是她心中最高的境界。有阵子,连续五六个夜晚,她都梦到漫天的曼陀罗花在空中飞舞,年迈的佛陀像大象一样,慢慢转动身体向城市回望。”这种精神世界太让人向往了。于是,连续好几晚回家就把这本厚厚的大书摊在桌面上正襟危坐地读一阵子,平时都是不成人形地瘫在被窝或沙发里举着书看的,真心是书籍的开本决定读者阅读的姿态和认真程度啊。想起大学念新闻学时,老师说,你只要看一个刊物的开本,就知道她大概是做给什么人群读的了,比如地铁报势必轻薄,开本也比较小,适合市井小民们在地铁上摩肩接踵也能读一两个字;而《人民日报》势必开本很大,适合大领导们在自己的大办公桌上有气势地摊开读。不得不说的是,我好久没有那么专心而连贯地读完一本书了,真好。果然是“众人受到召唤”,不论是敦煌人,还是读敦煌书的人。后记看完书就想拉着老公去敦煌啦,不过,还是挺怕我老公要坚持留在敦煌画画的,那我就只好读读书学学习,争当敦煌讲解员了。。。然而现在世道不同啦,敦煌研究院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啦~本文发布于“尝书者”公众号,微信搜索“尝书者”即可找到。
  •     书以敦煌为名,写的不是那些久远的故事,而是“新继承者”们在这块土地上的付出和传奇。从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到如今年过七旬的樊锦诗院长...期间多少大家一生的坚持、几代人的甘苦离合,在这个纷乱时代里为敦煌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希望。三危山的余晖、月牙泉的涟漪,不知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多少相遇重逢。我没到过敦煌,但我相信在因缘聚散之间,相遇这样一本书就是一种缘。诗云: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我想,不论还将经历什么,终会相见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像那里的生活最真实,又最梦幻
  •     去过敦煌,就知道在大好年华里决定把一生献给环境这么恶劣的大漠有多不易。常书鸿放弃法国的生活,樊锦诗院长和丈夫分居19年,现在都很难想象,但有了他们,敦煌才是今天的敦煌。
  •     又唤起了儿时心中的敦煌梦,无数次对着地图册上的那个点想象,但是至今还未去过……
  •     月亮和六便士的中年危机拉开帷幕
  •     以后要在书柜收藏供奉着!
  •     近来中午午休时间读的。“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非常赞赏这句话。
  •     TAT
  •     张泉文笔很有年代感。会很惊讶于三代敦煌人从西方艺术走向东方的执着,写得好似宿命一般,但今年看了莫高窟博物馆的海量信息和诸多细节,大概也能明白,只有那样一群人,才有那样一片水土。幸与不幸,就是从一个小世界,闯入另一个小世界,时间摩擦出的悲欢。还要再去敦煌。
  •     从具体人物切入,对敦煌百态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看到这些人为什么来、为什么留下、为什么走了又要回来。就像彭老所说,“如果不是因为喜欢,我不会来。如果不是因为喜欢,我来了也会走。”
  •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这是一本访谈录,内容生动读起来并不费劲,看完后有诸多感慨,不同于看莫高窟历史时那种无奈、愤慨和悲哀,看此书更多的是感动与震撼,在众多为生存挣扎的日夜,也有人为它赴汤蹈火无怨无悔。我们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     “到敦煌的第一天,苏伯民就深知,这些美轮美奂的遗迹,终有一天还是将灰飞烟灭,绝非人力所能挽回。可是,一代接一代的敦煌人,仍在努力,也仍要守望。这命运有点像古希腊神话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面对终要落下的巨石,西西弗斯依然在推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身在世界的边缘,灵魂却高贵优雅。” “在他孤独的记忆中,是否还依然留存着64年前的那个清晨——当他和常书鸿一道,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敦煌,遍布三危山的那些洞窟,想七百多双眼睛那样注视着他,等待着他。” 读的时候哭了好几次……“敦煌摧毁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它贪婪地吞噬着他们的爱情,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而他却要固执地守护着他。”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从腰封到尾页都诚意满满的一本书。最后双手合十的图片很有小惊喜。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工作者对艺术对历史的热情实在让人高山仰止。
  •     我想说,我对所有在敦煌扎根研究的人充满了敬意。记得第一代的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是在国外留学,放弃了各种优厚的物质条件,开垦了现在的敦煌研究院,他们赶上了所有建国以后最困难的日子,却依然靠着对敦煌的爱走了过来。 我无法想象如果是我,能在敦煌呆多久,估计没多长时间我就坚持不了了。 这辈子一定要去趟敦煌,不在暑假,黄金周的时候去敦煌,要多待上几天,慢慢感受
  •     好感动,敦煌文化的美使得几代人坚守,苦难抵不过美给人带来的乐趣,50年差不多人的一生,晚年还可以沉溺在回忆中,可能这才是幸福的一生。
  •     敦煌石窟终究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损毁,绝非人力能够阻止或挽回。但一代代敦煌人还在努力,守望石窟最后的风采,尽力最大限度延长它的生命,研究它的价值。这本书写敦煌人与石窟的情结,从第一代常书鸿等人放弃优渥生活投身西北戈壁,到年轻的8090后艰难抉择后长留敦煌,每个把一生奉献在那里的人,都淡泊谦逊,仿佛受到敦煌的召唤。诚心推荐这本书。
  •     是什么才能让这些怀揣着梦想的才子们甘愿把大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敦煌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西北小镇上?人的一生很漫长,但对穿越千年的敦煌石窟来说只是一瞬,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该追寻的
  •     他们身处世界的边缘,依然高贵优雅。
  •     装帧印刷一流,情怀与文化,岁月与守护。我还没去过敦煌,但已受到了召唤。
  •     既展示了敦煌千古奇绝的无上艺术,又呈现了这背后呕心沥血的一代代工作人员的努力,不仅提供考古及文物保护的指导价值,在建设“一带一路”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个昔日重镇也十分有意义。印刷精美极了,《生活》这两本合辑真的很用心。
  •      这本书比单独讲解莫高窟要好很多,这个根据人物前后来慢慢拉开了近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一边看着前人如此艰难的生活,却热爱自己手中的事业,一边还会介绍莫高窟的一些洞窟状况,读完井上靖的小说,去了敦煌,再来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个地方还要再去,再重新领悟。
  •     当年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有推荐兰州大学的敦煌专业,那时志不在此。然敦煌的盛名,还有丝路花雨舞蹈的美妙一直漾在心头。直到看了本书,总算对敦煌有个稍微详细的了解。
  •     敦煌人的故事,非常感动。人们舍弃种种,就为了保护敦煌,令人敬佩
  •     身在世界的边缘,灵魂却高贵优雅。
  •     有些人的坚持固执的可怕, 福兮祸兮, 冷暖自知。
  •     带着这本去了趟莫高窟和东千佛洞,颇有现实穿越感。很喜欢西夏画匠使用的岩彩。
  •     个人纯粹的梦想追求。
  •     用数人的一生来书写敦煌,对于没有去过敦煌的人,显得更为动人。不知不觉也想着,那么些人就因为敦煌石窟留在了那里,那一定是非常棒的地方吧!每个人都是眼望老一辈的人,渐渐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段文杰望着常书鸿,后辈们望着段文杰樊锦诗。不求功名与生活的舒适,留在敦煌,做着安静的工作,很多人抛弃了自己的创作,只为古人的遗产做嫁衣。也许这才是所谓有梦想的一群人。
  •     有一颗星是给本书的装帧的,插页的图片可说是张张精美。不同人物的文字内容上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都写得不错,个别有几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个人看完全书后,感觉敦煌人实际上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工匠”,在日复一日临摹中个个都成了大拿,也许一万小时定律也很适合用于佐证吧。书的最后关于敦煌壁画百年变化的对比照片非常有意义,原来我们误以为现代的技术可以永久的留存下这些珍贵的文物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     敦煌人的故事,感人至深。
  •     读它的时候正是准备上海《敦煌:生灵的歌》展的前期准备,需要找出敦煌展览的亮点,收集大量的资料读。这本书构思整洁,每个窟都有守护者和它的故事,十分感人。也真是美好的时光。
  •     走过丝路,去了敦煌,才如此为这些故事感动
  •     撰文水平参差不齐。不过每一位敦煌人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
  •     去先锋书店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看过河西走廊,对西北充满向往,这本书真棒,常常看得热泪盈眶
  •     敦煌心向往之,艺术文化是其一,人格精神是其二
  •     前面几篇不错,后面有些看不进去
  •     震撼,一代代敦煌儿女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向大师致敬,像三代敦煌人致敬 本书中的常书鸿先生与常莎娜先生的小传都是曾经做过的人物传记,因此读来自有一番亲切 但个人觉得有些篇目过于抒情了
  •     一部敦煌守望者的人物传记,一次情怀与文采的珠联璧合
  •     感动
  •     这本书里的敦煌,带来超出艺术力的震撼,敦煌有这样一群热血的人守护着,幸哉,悲哉,细沙滴漏出的岁月里,他们的骄傲与苦难,应该还远远还不止……#组团去敦煌#
  •     原来是人物访谈,符合这本杂志的定位。总之,人物都很高大,就像有点评说的,浓浓的情怀。我个人理解,有些水。另外,访谈没有高尔泰。
  •     标题好,装帧好,配图好,一人荐一窟的小切口套路好,采访扎实,人物稿件质量虽略有参差,但已算相当难得的诚意之作。13年去的时候九层塔围着在修,现在想必已经施工完毕了吧。
  •     现代匠人精神
  •     近几年读的较好的一本书
  •     一流。装帧华美,配图漂亮,可以算是画册了。人物的经历生平、精神品质(单纯的、坚毅的品质)、对工作的投入痴迷、对艺术(雕塑、壁画)的虔诚追求、对佛教的体悟、深厚的历史底蕴,都有可能打动读者。每一篇文章都是人物报告文学很好的作品。
  •     向敦煌前辈致敬。非常精美的书,其中张泉的文笔相当不错
  •     广西师大出版社近年出版质量相当好,至少视觉上是这样。煽情之余让人不禁思考何为坚持,配图精美,国粹当如此。
  •     总是会热泪盈眶。
  •     她无法形容自己兴奋的程度。“就好像你已经跟那个古代的工匠挨近挨近,还差那么一点点,但已经听到他的心跳了。好像你在跟他对话,明白他怎么样在发挥他的创造。是的,他只能在限制中创造。”
  •     印刷不错。 撰文水平良莠不齐。 而且有点陷于「被敦煌艺术吸引感化从此矢志守护」的叙事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