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

出版社:南天書局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ISBN:9789576386596
作者:楊美惠

作者简介

關係、人情和面子是任何有中國文化素養的人(不管居住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理解的中國文化的重要成分。但是,由於中國大陸二十世紀國家社會主義的特殊歷史,關係在那裡被叫做「關係學」,並演變成為世界上最複雜和最老套的關係實行形式,成為最常見的現象。本書旨在描述1980年代和1990年代關在中國大陸的運作,並把這一整套實行放在國家的再分配經濟新興的市場經濟,以及毛崇拜的具體環境下來考察。著者追溯關係的起源上至先秦時代,用以對抗法家的國家官僚權力之儒家的話語和儀式。在二十世紀,關係學透過編織稠密的關係網來梗阻和化解垂宜運作的國家機制。
本書於1997年榮獲美國人類學會的最大分會─美國民族學會的青年優秀圖書著作獎。


 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我读了杨美惠的《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一书,实话说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本书。理由很多,但在这个日志里,我只想谈最近一连串读书后对一个特定民族志做法的疑惑。之前教主发给我杨最近的一本做宗教的论文选,一直搁着没看。《礼物》这本书的台湾版我很早就买来了,先前也是零星地读了一两个章节,就搁在那里没有继续读。那个时候的一个印象是,作者把“关系”谈的好深奥哦,而且是在那么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有点那种侦探小说的感觉。今天再重新拾起来读,尤其是在自己做过田野调查后再来看这样一本“人类学”作品,感觉却是大大的不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以较多的“经验材料”来谈了关系或关系学的范畴,划分,使用背景等等。其实也是这一部分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Louisa Schein的《少数的法则》和刚前几天读的《Doing Fieldwork in China》。我对前书的印象是作者怎么老是跑来跑去的,用这里一张照片,那里一幅油画,到旅游点去碰到几个汉族游客说了几句,参加了几个短暂的活动/仪式,然后就拿来做实证素材了。我不反对这些可以作为材料,但除了一些零碎的仪式过程,在这本书里基本看不到更细致的任何一个苗寨村子或人家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而且大多时候她互动的苗人似乎都是在城里的或者旅游村子)。再往前,我看了一个论文集《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里面有个作者说说Louisa Schein在美国跟不少人提到她在中国做田野时所受的限制,所以事实上她的多点调查是为了搜集更多材料的策略。这个策略,在《Doing Fieldwork In China》里也有专章讨论。我最后对《少数的法则》的判断是,我认为一方面所谓的多点调查不过是一种为自己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进行田野调查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作者最终选择讨论以悬浮在半空中涉略很广(从内部东方主义到庶民研究那套)却怎么都显得有些肤浅拙劣的文化研究式解析表述问题,也不过是无奈之余侥幸的方法。”我现在大概也想把这个判断延伸到对《礼物》这本书上来,虽然我不知道杨教授后来的研究,尤其是有关温州的,田野材料是否还是这么“漂浮”。读完实证章节后我的强烈印象再度是,作者受了很多限制,但还是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说了很多话,然后,很不错,这些对话和夹带一些的观察都进了这本书里。但它们是碎片化的、只言片语的,它们经过作者的编整之后完美无缺地配合着作者的讨论。我做一个人类学学生我自己觉得最困难的地方是,常常我的田野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超过我自己的理论化能力,乃至超出我的理解能力。而强调整体观的功能主义“传统”民族志做法和历史人类学对历史脉络的关注,使得我要去收集考察审视升华的素材远远超过我之前研习的社会科学诸学科。这也是我理解我们身边某些所谓历史人类学学者出东西比较慢比较难的一个原因。但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对于《礼物》的作者都不是问题:它确实考虑了社会背景,但这个背景只是作为整体的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田野地方的具体社会背景,每个受访个体的所处的社会脉络,都被涵盖在这个大背景下,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只剩下他们的身份标签:哦,这个是个木工,那是个大学生,这是个工厂工人,那是个国企干部.......人们被分类了,但是我不认为这种分类有着很显著的意义;相反,我甚至怀疑是不是真的存在分类。这种怀疑等到后来作者要来拉历史和跨文化比较线索的时候更令我困惑:他们不就是一个略显呆板的内在本质化,但偶尔可能看到文化传统延续,间或又有文化断裂,在政治历史大潮流里不是晃到这边就是晃到那边,虽然看起来好像采取了一些弱者武器的策略的,中国人吗?因为他们被确认的国族身份(相对于作者自己那种diaspora的因而可能是critical outsider的)而拿来做超历史跨文化比较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本身即充满了representiveness,所以他们的所有都可以拿来跟中国的所有相联系。但这种绝对联系在我看来实在很滑稽。把这些碎片化的戴着脸谱的人们发出的声音展示给读者之后,作者开始了她“理论框架”的对话历程。从经济人类学到国家的中国思想史,从毛主义与法西斯现代性的暗合到转型中国的市民社会,我惊叹于作者理论对话雄心之远大。而面对这些逐渐抽离实证内容,只是偶尔点缀一些琐碎声音的“理论”讨论,我又产生了对《少数的法则》一样的疑惑。礼物经济的讨论是我先界定出三种类别的分配机制(而且似乎都是各自独立的类别),然后我发现原来三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并存、相互渗透乃至相互抵制的---我想到一条蛇咬了自己尾巴的故事。关系学本身的谱系真的要而且能够追到古代国家儒法转换吗?而这个古代的点在关联文革和之后转型政治之间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的思路又是不言而喻的岿然不动的等着我们来进行本质化的诠释的吗?倒转来讲,所谓“关系学”真的是文革时期才出现的吗?市民社会什么的,我就不想去设问它了。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简体版两年前读过,却完全不记得读过这回事情…… 大概内容毕竟太熟悉了
  •     #补完#中国行事的交易成本太高了,靠关系根本不经济。“关系”徒然是弱者的武器,却进一步做实了弱者的社会地位。书中一个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民间人为建构对行将朽木的官方制度的反抗,这个观点超级有趣,但靠关系治标不治本,没有解决制度与绩效的对应问题。另外,作者将关系与腐败的话语撇清也好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