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上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6
ISBN:9787020023318
作者:老舍
页数:1157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书籍目录

目 录

惶惑
偷生
饥荒

编辑推荐

老舍,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  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  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内容概要

  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一种文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真实地呈现出它的优劣一个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际才能真正显露出它的强弱。      中国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影响中国文化的名著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以其对老京城的细腻掌握,写尽京味百态。斯人斯时皆已远去,成为史册里的一页陈迹;昔时的京城沉入记忆,今日的北平背负了更多斑驳历史,翻开《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呼吸当年的空气。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出版的最好小说之一, 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三部曲组成的壮阔史诗犹如《红楼梦》一般有着丰富的内涵,战争时的众生面貌、沦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在这部作品里鲜活地重现。      《四世同堂》无疑是老舍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大收获,其所取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主要应归功于作者文化视角的选择上。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作者理性与情感上不同的审美选择又决定了其对小说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审美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四世同堂(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8条)

  •     两年来断断续续坚持这阅读,之前近代的小说只看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四世同堂》有一定的可比性。从叙事的长度而言,《京华烟云》更长。儿《四世同堂》只讲述了抗日战争四年之间发生在羊圈儿胡同的故事。但是看过之后,《四世同堂》在我心里留下了跟多的印记。说老实话,以前对抗日战争、对日本人并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诚然也知道抗日战争时日本人的种种劣性,但是这个印象谈不上刻骨铭心。《四世同堂》里的细细描述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侵略、亡国这些事情对人的摧残,人性的糜灭。所有的人,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在这个过程中都渐渐抹掉了平时包裹身体的道德外表,露出了自己的本性。老舍先生的每一行文字都能深深的敲打你的心灵。另外一点,从《四世同堂》里面深深感受到的是文字。说老实话,过去看过的书,没有一本能带给我文字本身的深深震撼。但是《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对北京生活、天气、自然的细细描述,显得是那么的自然、得体,仿佛真实的画面就在你面前展开了一样。老北京的丰富生活、深厚的文化积淀透过文字不慌不忙的在我们面前一点点的展现了出来。联系到老舍先生是在重庆完成的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想象老舍先生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故乡啊!
  •     老舍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作家。不过惭愧的是作品我读得并不多。就写作风格来说,我最为崇敬。这是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但独具匠心地,全部故事就围绕这护国寺(多么熟悉的地方!)附近的一处胡同里面,以祁家四代为中心,不过几户人家,人物不过十几位,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演出了沦陷区人们的悲欢离合,成就了这八十四万字的宏篇。有爱国者,有汉奸,形形色色,但无一例外地他们全都只是小小的百姓,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与《茶馆》有些类似,在巨大的时代框架下,用小人物们的故事记录下整个民族的脉动。老舍先生以小见大的功夫实在是太厉害了,他的作品全都是关于平民百姓的,而反映的又全都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老舍先生很注重人物的塑造,他的观点是,小说中的人物要比情节重要,情节可以淡忘,但人物是不朽的。在这本书中,他特别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祁天佑的老实、祁瑞宣的深沉、大赤包(“北平妓女检查所所长”,“全城妓女的干娘”)的嚣张、丁约翰的洋奴习气、蓝东阳的蛮横、文氏夫妇的不卑不亢都写得十分到位。对于汉奸们(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蓝东阳、高亦陀等等)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他给予了辛辣的嘲讽,用了很多的夸张和比喻,笔法堪比钱钟书的《围城》(随手摘一个——“她走得极稳极慢,一进殿门,她双手握紧了斗篷,头上的野鸡毛从左至右画了个半圆,眼睛随着野鸡毛的转动,检阅了全殿的人”);对百姓们生活的困苦,他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老舍先生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身为地道的北京人,他是那样明晰老北京人们的生活状态,并用他的笔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韵味,他的作品就是北平城的巨幅画卷,把故都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北平旧时的文化、老北京人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画了虎,画了皮,更画了骨!“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实际上,抗战期间老舍先生是不在北平的,他在重庆主持文艺界工作。他的夫人于1943年离开北平。他从他夫人的口中得知了沦陷区的北平种种,凭此就着手写下这本书,足见他对北平的熟知。书中经常有对北平风物的描写。北平的春夏秋冬,北平人的安逸生活,北平的富庶繁华,北平的文化礼节在他笔下都是那样的美好,他用这样的对比来述说日本人的罪恶。读他的作品实在能让我们体会到许多老北京的风俗。不过我要说的是,今天的北京跟那时的北京已大不一样了,只有二环以内的小胡同里还留存着那些印记,北京人的客套、热情、有点自私、有点粗俗。现在的北京是全国人的北京了。我从小是长在城外的,对老北京的习俗了解得很少。我中学同学里,我所知道一直住在城里的就是毛润辰、杨欣、金政隆,老北京真的很少了。成为了大都市的北京丢掉的东西很多。我一向说“我自以为是个陕西人”与此也不无关系,我爱长安城啊。老舍的语言风格朴实中带有幽默。小学学过不少他的经典课文:《养花》,《我家的猫》,《趵突泉》,《林海》。那时我甚至觉得他的文章幼稚,因为时常带着“啊”“呀”之类的语气词。唉,小孩子是不能领悟至美的。如李白的诗歌,没有过分华丽的辞藻,却开出一片绚烂的世界。插一句,我小时候甚至还一直疑惑,为什么《琵琶行》写得好,确实,没有经历是没有办法明白的。老舍先生为自己树立过一个最高标准——用凡夫走卒的话去形容日落或早霞。颇有白居易的意思。他的语言平实、浅白,因而也就生动且真实。他也留过洋,在英国教过汉语,但他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沾染上欧式长句的恶习(张千帆………………),反而,他厌恶它们。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长句,句式也都十分简单。现在的《四世同堂》有一点点缺憾,即最后十三回不是老舍亲笔,而是根据他原作的英译本再转译回来的。这本书他写完了,前两部也都出版过,但五十年代连载的时候,他删去了最后十三回,原稿好像也都被毁。这位译者专门把老舍的英文作品译回来,模仿老舍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到位。但细细看仍能看出区别,尽管不用复杂的典雅的词汇,但和老舍那种平白俏皮中饱含感情的语言仍然是有区别的。整本书的基调是悲壮的,越往后气氛越惨淡。在日本人的残暴统治下,“小羊圈”里的住户经历的变故太多了,直到战争结束剩下的人口已经不多了。祁家的第二代祁天佑不堪日本人的侮辱,在阜成门外投河自尽(……三里河啊……不是吧……);孙子辈的败类老二祁瑞丰争权夺利被人陷害死不见尸;第四代的妞子在即将胜利的时候饿死;给祁家看坟地的常二爷也在遭受日本人凌辱后抱病而终;钱氏一家被冠晓荷出卖家破人亡;汉奸冠家做了日本人的走狗最后也几乎死绝了,冠晓荷直到被日本人活埋还认贼作父(最让我唏嘘的是,祁瑞全原本在战前看上了冠家的大女儿招弟,最后她变质了,于是亲手把她杀死);文若霞在戏台上被兽欲大发的日本兵打死,她丈夫跟日本人拼了命也死了;李四爷被日本人打了之后终于反抗,也死了;拉车的小崔被日本人冤成罪犯砍了头;剃头的孙七吃不饱饭得了胃病倒在街上,日本人担心传染病蔓延就活埋了。最终活下来的人们也都过得很惨,面黄肌瘦。尽管胜利了,但却难以感受到巨大的喜悦。战争留给北平、留给中国、留给全世界满目的创痍。正是这个原因使他删掉了后十三回:胜利了怎能如此惨淡!然而,文学就是文学,他所描述的也正是实情。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作品长期在国内不受重视。直到文革之后,才出版了全一百回的单行本。书中还记录了日本人在北平的暴行。一有游击队出没就屠村;担心传染病流行就把病人活埋;禁止自由买卖;疯狂掠夺战略物资;按人口分发所谓的“共和面”,实际上都不是给人吃的东西,且老人和儿童不给发粮,使全城陷入饥荒。仇恨是不能忘的。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描写就是庆祝保定陷落的那一处,用那辽阔的沉默,写出了学生们的悲愤、汉奸们的无耻和日本人的猖狂(“他的力气白费了,而且他自己似乎也感到没法使天安门投降;天安门是那么大,他自己是那么小,好像一个猴向峨眉山示威呢”)。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很容易概括,反映沦陷区北平人民的困苦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仔细想想,书中的这些人物并没有一个人是特别高大的、在日本人统治下奋起反抗的,他们全都沉默,继续自己的生活。这里好像有个矛盾。但是,民众们决不是安于敌人的统治之下的,他们有爱有恨,他们眼睁睁看着日本人夺走身边一条又一条的生命。如祁老太爷,起初只是希望在乱世中苟全性命,最终他也敢面对着敌人和汉奸不再点头哈腰。他们顽强地生存下去,渴望着胜利的一天。这顽强的意志,正是民众的伟大!“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 这是两年前在博客写的……贴过来吧……重新再看真是感触颇深啊,我当年还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现在深感力不从心…………
  •     《四世同堂读后感》终于将四世同堂看完了。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又往后翻了一页,结果已经没有了。“等您庆九十大寿的时候,比这还得热闹呢。”瑞宣说。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但是北平还没有解除警备,但是日本人已经开始向中国人点头和善的假笑了。而小羊圈里的人,围着一号房里的日本老太太想要报这八年之仇,最后又觉得胜之不武,最后就各自散了。说实话,读到这里,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北平人最看重体面,即使到了这种时候,还愿意放过一个老太太呢,即使祁家的妞子刚刚死在了日本人的共和面上。老舍先生总是这样说话,北平人总有他的道理呢,这哪能是北平人做的事呢,北平人有他的体面。门外的日本兵战战兢兢,怕势单力薄的自己被胡同里的人一圈围上。这日本兵占领了北平八年,却还是不懂北平人的处事哲学。祁家老太爷,经历过八国联军的黑暗日子,知道怎么在这动乱的日子里活下去。只要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四世同堂,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手植的花草,他便觉得这一世没有虚掷了。外头挂的是什么旗,站的是什么兵,也不重要了。其实一开始我是欣赏这样的老人的,他虽有点老太爷的架子,可是信奉家和万事兴,也没什么大脾气,是个顶好相处的老人。从那样动荡日子活过来的人,我当然不指望他能一身血气,像佘老太君那样把全家都填了进去爱国。能活下来的人,哪里会是这样的人啊。所以看到他只关心四时同堂的完整性,对二孙子的卖国行为不以为耻,听到大孙子有了事作便也高兴,知道三孙子逃出北平参军去了觉得不懂事。看到这些我也没有什么意外。他关心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曾孙子曾孙女,他不提民族大义,也不太关心那些东西。可是北平再也不能过节了,街上没有卖面人了,这还是北平吗,祁家老太爷不满意这个。祁家老太爷少有几次的发火都是因为不体面,比如二孙媳妇跟人跑了,却没在意是二孙子做了汉奸结果把老婆赔了。唯独最后一次,是妞子死了,祁家老太爷终于恨上了日本人,并且做出了行动。他要把妞子抱到日本人面前,让他们看看,他们害死了娃娃!这对于凡是用忍的老人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卸过那阵气后,老人又变回了自己。祁家老太爷又可以过九十大寿了,活着,就是希望啊,活着他才能看见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啊。祁家老太爷撑到了最后。全文中戏份最多,内心活动最多的就是四世同堂的当家人,祁家老太爷的长孙,祁瑞宣。老舍先生用了很多笔墨描写这个人,我也是眼睁睁的看着他慢慢的消亡,即使他最后参与了地下工作,我也觉得他的气血已经消亡了。看《四世同堂》,很压抑,就好像对中国慢慢失望一样,慢慢的对小羊圈里的人失望,可是又好像会慢慢接受,就好像小羊圈里的人一样,慢慢接受亡国的现实。瑞宣总是那么温雅自然,做事认真,懂得礼貌和退让。北平人的体面,里子和外子他都做得很好。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一定是一个合格的顶梁柱,当家人。他接受过新思想,所以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做亡国奴,可是他又连着旧家庭,四世同堂的担子在他身上,让他没办法一枪子和日本人干了。所以整篇文章都是他的挣扎与矛盾。最开始我很体谅他,因为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我又能怎样呢。看到他那样真诚深刻的剖析自己,我有时候看的都要湿润了眼眶。他的苦痛与委屈没人能听,他不想为日本人做事,可是一家老小吃什么呢。他不想帮助做汉奸的二弟,可是老人哪里希望儿孙出事。就像他之前做的是一样,虽然支持自由婚姻,可是为了不让老人伤心接受了包办婚姻。他体面的维持着这个家,在外面游荡时,心中的热血要将自己毁灭,可是回到家里,他不能将情绪露出来,哪怕讲了也没人懂。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硬气的坚持了很长时间。看到他我就会想起为大家庭所负累的中国人。可是他的坚持都是软坚持,也许在那种时候,不跪下就是一种气节,可是他还是低下了头。在心里,嘲笑着和自己一样的北平人。他热心的帮助被日本人残害了的邻居,像赎罪一样为他们守灵,恨日本人恨汉奸,可是回到家里,他又变了当家人,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的热血渐渐消失,变成怨恨与嘲笑,最后变成无奈和麻木,其实有多少北平人想过干脆一炸弹结束了罢,可是最后他们还是会乖乖的去领猪食,去庆祝国土的陷落,去做良民。我有一大家子呢,祁瑞宣这样想,原谅了自己一下。可是谁没有家人啊,那些死去的战士不都是别人的儿子,孙子,丈夫,和父亲吗,于是祁瑞宣又陷入无助的恨己不争上。看到最后我都累了,我总以为他到最后会和三弟一样,最终抛下一切去参军。可是身边一个人一个人的死去,被冤枉死的,被打死的,被活埋的,被饿死的,他忍了下来,连父亲的冤死他都忍了下来,即使血气翻涌过,但是最后最后他都忍了下来。他就像活在灵魂的地狱一样,肉体在行走,灵魂在受刑。最后三弟出现了,他接受了弟弟的主意,做了地下工作者,虽然给日本人作事,可是他终于得到了灵魂的救赎,又不至于饿了肚子。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一段,其实我知道,这个时候他已经撑不下去了,不作事就没有吃的,他每天在外面游荡,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弯不下那双腿,可是他也没有力气抬头了。我很想看他到底会怎么样,可是又觉得这未免太过残忍。如果他像他二弟一样,毫无廉耻,做了汉奸也志得意满,他就不至于让女儿饿死。如果他像他三弟一样,心中的国要大于家,满心热血又可以一走了之,他就不至于每天承受自己的灵魂鞭笞。每次看到他的一点点小高兴,比如中国终于到了场胜仗,可是转眼又被天安门上的太阳旗刺痛双眼,最后沉默的回家,我就觉得锥心的痛。八年抗战,日本人让北平人慢慢的,变成奴隶,变成畜生,却也安静的不咬人。七七事变,在日本人的命令下,汉奸带着全北平的学生游行,庆祝中国陷落。在天安门前,没有人反抗,虽然也没有人真正喊出庆祝二字。天安门安静的没有人气,太阳旗在绿瓦红砖是上飘扬。整个小羊圈里的人,整个北平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心里还是有那股气的,跪不下去。可是,也抬不起头。于是八年了,一个一个的死去。他们是和睦的邻居,互相关照,即使有些处不来,可是北平人的体面告诉他们,礼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哪怕是祁瑞宣,在他最讨厌的汉奸上门拜访时,也不好意思不端出茶来让他喝。这是北平人的体面,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啊。所以,有人死,他们都会全体出动,好好的办一个体面的丧事,不能叫他弃尸荒野啊。我真的很难懂这件事。这种时候,他们反而不怕连累了,好像办丧事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哪怕要出城寻尸危险很大。再比如,常二爷,被日本人无理的要求在城门口跪了一天,回来觉得整个人的体面都没有了,耿耿于怀,最后郁郁死去。可是身为亡国奴的耻辱他反没觉得这么在意呢。再比如,祁天佑,被日本人陷害游街大喊我是奸商,当天就跳了湖,因为觉得这份不体面会给整个家庭带来黑点,他可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如此出了这种事,叫什么事!身为亡国奴的耻辱没有达到北平人,丧失了那份体面,却打倒了北平人。看完整篇文章,直觉得在和平年岁,北平人怕是最守礼,最不喜欢生事,最悠闲自得过日子的一群人了。可是在这动乱年月,有些行为我看来真是可笑了。小羊圈里出了三个汉奸,嘴脸描写的十分可笑。老舍先生带着血的幽默体现的十分好。真的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都是些什么阿猫阿狗的在活着。每每读到他们的心里活动,就会想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偏偏还能心安理得,在他们心里,自己才是顾全了北平人体面的行为。最后当然一个都没好下场,可是他们毕竟活得自在过,所以身为汉奸,也算是比较成功。听他们叫出东洋爸爸的时候,真的是笑了。祁家出了一个抗战英雄,钱家出了一个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的,最后被逼的家破人亡的钱先生也抗战了,冠家出了两个女子抗战,偏偏冠家是个汉奸之家。整个小羊圈里那么多户人家,只有五个人。其余的都挣扎着过着这八年,啐口口水骂句娘,最后还是要忍气吞声。有些人死了,有些人撑到了抗战胜利。也许没看之前我会唾弃这样的人,可是看完我却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民族大义的,他们只知道再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活着了。至少他们没有去做了汉奸,虽然低着头活着,但是脊梁还没有弯。也许死反而是最简单的,活着才需要最大的勇气。看完之后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日本人模拟空袭时,叫全北平人都不准出门,免得日本人躲进防空洞后家里的东西被抢。结果全北平人真的没有人出门。再比如,日本人曾偷了全北平的门环去炼炮弹,把市面上的书都换成淫词艳曲,每次中国陷落一个城市就要在天安门召集学生去庆祝,让日本人住进北京胡同里。这一点我最没办法理解。整个小羊圈里那么多户人家,住进了一家日本人。这样怪异的场景。他们几乎从不出门,可是为什么这家日本人愿意住进来。祁瑞宣的儿子小顺儿曾经和这家日本小孩打过一架,因为他把小顺儿当马骑。可是小顺儿打不过,回来哭着就叫妈。这家日本小孩也受了伤,但是回去一声不吭,表情如常。当时瑞宣就感觉到了一丝惭愧和害怕。小顺儿就像典型的中国孩子,即使到了那样的时刻,他还是想拉着太爷爷的手去逛街买唐人。可是每每看到那家的日本小孩,脸上的肃穆和杀气,我都觉得恐怖。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哭呢。每逢有人死,小羊圈里总是哭的昏天抢地,可是哭完他们又认认真真的去办丧事,办完之后仿佛这件事就翻过去了一页。而那家日本人的男主人被征兵,最后送回了骨灰,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发出哭声,虽然表情难过。最后这家日本人的女主人被征去当了营妓,也没有听到任何声响。日本人那样对中国人,也那样对自己的国人。所以最后到底受益的是谁。八年,居然真的可以熬过去。有人死,也有人新生。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
  •     没有反抗精神的自然要堕落
  •     值得一读。
  •     上册的封面都成黑色的了,边角和书脊也有磕碰的痕迹,不管是不是快递的问题,卓越都有义务确保每个环节无疏漏,让新书以新书的样子来到读者手中
  •     请问编辑,这个版本是100章还是87章?有插图吗?
  •     写实风格
  •     祁老爷子不撒别的,就怕过不了自己的八十大寿。最害怕一语成谶
  •     京味小说
  •     大一上读,历时三个月,中间因为功课断过一些日子。老舍先生不愧大家,读完让我沉思很久,"忠孝两难全"我认为是对这本小说最好的概括。书名为《四世同堂》,结尾时小羊圈里的老住户已死了大半,说来也是心酸,战争年代活着实属不易。上下两册加起来很厚,感谢坚持的自己没有放弃。
  •     女儿爱不释手,上册都快看完了。
  •     亡国奴的痛苦却不该忘记的
  •     可以用来看,收藏比较困难~~~尤其最后一部(下册后半部),会有错别字和排版错误出现,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很影响心情!!!----这不应该出现在这么一部经典小说里的吧(更何况已经重版过N次了)~~
  •     学生时代的文学读物!
  •     给孩子买的好书
  •     书的内容无可挑剔,一看上了放不下,可就是质量太差。我知道卓越不会卖盗版,但是这个书也着实太像盗版了,翻起来掉灰掉得我到现在喉咙还疼。我前两次买的书,质量非常好,可这一回买的三本书都皱巴巴的,又脏,像是在仓库里摆了很久似的。
  •      看完书时,我在想,我曾深切痛恨讨厌的书里哪些人。如果我也生在那时,活在那时,我真的不会成为他们吗?我不会封建迂腐吗?我不会优柔寡断吗?我不会卖国求荣吗?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在当下尽力做到“不会”(此“不会”非彼不会,但是又讲不清) 最后,觉得结尾有点草率~~
  •     价格好,超值,值得一看
  •       刚读到252页,就来写评论,权当日记,因为不写不足以平静下来。
      
      老舍的这部大作,说实在的,以他的文学功底,以他的高贵品质,他要把这书写成世界经典是完全够格的,事实上,从小说的质量来讲,它绝对是一流的。可是当我们还在大学校园里时,读名著,众人皆去读《飘》、《荆棘鸟》,而不一定去读《四世同堂》,这是什么缘故?如果不是因为喜欢老舍,我这个爱好阅读的人也不会去把这书搜出来读,是不是?中国的名著,除了老祖宗的四大名著被用力地宣传,人人非读不可,却没有一本作品,还有这样的待遇了。为什么?
      
      我现在明白了,因为中国只配写些“丑陋的中国人”,这么写,客观真实,让中国读者服了,但是这就是XX民族精神的证明。写小说,如果主角是些恶心的人物,那么写得再好,大家看了也是抬不起头来,怎么可能去一传十、十传百?而主角如果是有人性有气概的人物,那么这作品就会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力量,所向披靡,推动历史前进。
      
      海明威的系列名著塑料了美国人的精神,美国人那种人道主义,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艰苦的思索与追求,没有什么走狗分你的心;往前看《飘》,里头的美国南方人个个是条汉子,战争怕什么,家家户户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丁都上战场,他们可有考虑家里的老人小孩女人会死会活,如果被人奴役了,还有什么活着的必要?他们于是出战,没有那么可笑的内心折磨。然而果真战败了,他们绝不服输,组建三K党进行活动,最后终于用更高明的办法夺回了自治权。美国人的精神,令人一边笑一边掉泪,他们之中有些投机商,像男主角瑞德这样,但是他也不那么十足的坏,他也会帮助人们逃过灾难,绝没有出卖自己人的恶毒。这样的民族,不发达才怪。这样的作品,读了不在全世界掀起新思潮才怪。澳大利亚的《荆棘鸟》,写到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澳洲只是各色移民的拼凑,按理说应该是一群乌合之众,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的年轻人能上战场就上,不能上的就全力以赴地在后方拼命生产粮食,他们对国家的爱是那么纯粹那么深厚。照样没有什么胆小鬼,没有什么走狗,没有人去钻营什么战争横财。这部书里个性与品质令人讨厌的只有玛丽姑妈一个,但她的可恶也只是局限于家庭之中,爱情之中,并没有去把澳洲精神搞乱。
      
      中国人呢?中国人是没有……(删略)。历史上次次战争次次有叛徒,到日本侵华,那汉奸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悄悄地生长出来,人家没来启用你呢,你就到处找线索,早早地计算着要去给人家当狗。这是冠晓荷夫妇及瑞丰夫妇。另一些是受了生活所迫,鬼子给事做,也就做了,如陈野求。这两种情况的结果是一样的,当汉奸。还有一批人像瑞宣这样的人物,哭什么不能上战场,不敢反抗,因为家里有老人小孩,家庭责任重大,只好留在家里。真是可笑。而且,他们明明知道谁是走狗,却不去除掉他,而继续留着他做恶。中国封建史太长了,形成了一套礼教制度,讲什么孝忠,却根本不讲XXXX。团结一心,这在中国人身上从来是没有的。只要事关利益,汉奸就变出形来。老舍的小说这么一路刻画下去,真实极了,然而读得我非常憎恨。中国人只会窝里斗,计算自己的小便宜。没错,中国人代代如此,无可辩驳。当然也有个把个像钱诗人这样的好汉,但是他们太少了,就像屈原一样,点缀一下,以见得中华民族还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毕竟还有个别的另类在付出代价。
      
      好吧,这作品要用来启发世界人民拥有美好的品质与情操是不可能了,但作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却是挺好的,可以叫他们当作“史料”来读。中国人,作为个体,又善良又勤劳又能忍耐,可是中国人组成一个民族,在个人利益面前,往往就得被为数众多的走狗与占绝大多数的懦夫所阻碍。一具巨大的躯壳,死不了,也活不出彩。
      
      -------------------------------
      2013-12-9 补充:
      
      怎么感叹老舍对中国人的洞察力也不为过!这里头的中国人,北平人,一个个活生生的,那么真实!我们每个人天天都与这样的国民或自己相处着,就是不能说得那么明白,此所谓当局者迷。而老舍却能够心平气和地把他们写出来。不为美化或丑化,只为客观。就像历史学家修昔底德那样认真、专注。真庆幸读了这书,才知道我们看人的能力与老舍相比,是多么小儿科。
      
      鲁迅犀利地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国人听了刺耳;老舍则不动声色地让中国人自己上台亮相,说他自己是怎么回事,让你了解了并且无话可说。那一部分中国人啊,爱面子,又没尊严,实质上就两个字:“虚伪!”并且,这样的人并不全是大人,少年也已经被家庭学校教育成型了。如果我早就把这个根本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的高中时代就不会那么痛苦;我就不会去与无耻的人们对峙,而使自己挣扎在悲哀与绝望之中。成长就是一部后知后觉的历史啊。
      
      上册读完,觉得瑞丰这一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真实非常完善。一个十足的小丑!当得知瑞宣被日本人抓走时,“瑞丰动了心。哥哥总是哥哥。可是,再一想,哥哥到底不是自己。他往外退了一步,舐了舐嘴唇,勉强的笑着说:‘呕!我们哥儿俩分居另过,谁也不管谁的事!我是来看看老祖父!’”(P590)
      
      当他的车夫小崔无辜被杀时,他联想到自己会不会有点危险呢,就“极快地想到,他必须找个可靠的人商议一下。万一日本人来盘查他,他应当怎样回话呢?他小跑着往北疾走,想找瑞宣大哥去谈一谈。大哥必定有好主意。走了有十几丈远,他才想起来,瑞宣不是也被捕了么?他收住了脚,立定。恐惧变成了愤怒,他嘟嚷着:‘真倒霉!光是咱自己有心路也不行呀,看这群亲友,全是不知死的鬼!早晚我是得吃了他们的亏!’”(P600)
      
      当日本人的走狗,他风光得很,洋洋自得,对那些日本人、汉奸、特务们极度谄媚,但这一面只是让他充了胖子,他好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穷困的国人,回家去向家人炫耀他的堂堂仪表;可是他又不敢信任日本人,出了事还得求救于家人。可是家人一有死活,他只管着自己,只恨家里人给他添了麻烦。这样一个人物,一个自私自利,非常实际的小人,在当初可是家里爷爷父母的钟爱对象,差一点就让他掌家了,因为他会算计、不吃亏,好带领一家人平安度日。幸好他娶了个无耻的胖太太,她看不起这一大家子,只想着出去另过,吃着家里的,玩着外面的,绝不承担大家庭责任,才使这个小丑没扩大影响力。小丑,才吃得开,在长辈眼里也才吃香呢。她的病妈还不是把救委屈自己辛苦养家的长子的二十个现洋拿去帮了无耻的老二?她说:“老二不是东西,可也是我的儿子!”(P592)如果我是大儿媳韵梅的话,绝不再伺候这个病婆婆。
      
      可是没办法,一群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即使深明大义,也是根本不敢行动的人,一大家子就那么软弱地得过且过地过吧!
      
      --------------------------
      2013-12-16 补充:时至今日,才细读完毕。
      
      一群人,没有了骨气和勇气,使得拥有成熟文化的北平在战争中像一条长满了蛆的死狗。文化只不过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光环,和平年代可以粉饰太平;战争年代,腐朽了的文化只会成为民族发展的包袱。而大自然则永远刚强,能够抵御一切灾害。那些苍凉的大山大河,用纯朴哺育着具有血性的子女。人的本性,恰恰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人民。
      
      P1026 “那滚滚的黄流与小得可怜的山村,似乎是原始的,一向未经人力经营过的。可是它们也就因此有一种力量,是北平所没有的一种力量,紧紧的和天地连在一处。假若那人为的,精巧的,北平,可以被一把大火烧光,这些河流与村庄却仿佛能永远存在——从有历史以来,它们好像老没改过样子,所以也永远不怕,不能,被毁灭。这些地方也许在三代以前就是这样,而且永远这样。它们使他(瑞全)担心它们的落伍,可也高兴它们的坚实与纯朴。他想,新的中国大概是由这些坚实纯朴的力量里产生出来,而那些腐烂了的城市,像北平,反倒也许负不起这个责任的。”
      
      P1093 “头年的萝卜空了心,还能在顶上抽出新鲜的绿叶儿;窖藏的白菜干了,还能拱出嫩黄的菜芽儿。连相貌不扬的蒜头,还会蹿出碧绿的苗儿呢。样样东西都会烂,样样东西也都会转化。”
      
      连瑞宣这样懦弱无用、令人厌烦的文人也受了鼓舞,开始抗战了!说实话,在这一页之前,我对瑞宣是一点好感也没有,我最不喜欢这种满腹责任呀,孝道呀,其实像团扶不上墙的烂泥巴的人。富善先生在他入狱后默默地尽力地把他营救出来,可是富善先生入了狱呢,他倒好,难过免不了吧,反正不明不白死于冤狱的多了,连营救他的法子也不用费心去白想的。瑞宣豁出去反抗,好呀!白巡长丢了日本人给的差事,也豁出去反抗,好呀!
      
      老舍说,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果然如此。读老舍,代表作就是《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     学车的时候带着在看,老百姓眼中的战争与革命,历史一切大事件,原本看起来就是一个关乎菜价和房租的现实问题,不是不爱国,不是不热血,但是要先活着。老舍这一点上,比巴金接地气。
  •     在看《家》,觉得和《四世同堂》有点像,然而又不像。《家》有点让我想到了《红楼梦》,特别好奇那时候的青年学生真的这么中二的喊口号式的讲话吗?有机会还是要重新读一遍《四世同堂》的,《家》已经看不下去了。
  •     很喜欢《骆驼祥子》的插图版,所以很希望《四世同堂》也会有插图版。另外,纸张很薄,但很光滑,可以接受,比较喜欢。
  •       4月23号开始看这本书,5月4号看完,真是被自己震惊了,几乎就是一开始就投入进去争分夺秒的看。开始很难从耶茨的那种比较沉闷的行文进入这本书中,觉得这本书的的文字似乎偏淡了些。刚开始看,可能因为年代已经久远,里面有些感情有一点不能体会,但是慢慢的就能感同身受。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十分生动传神,看书的时候好多次笑出声来(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老舍的幽默幽默看过茶馆和正红旗下并没有印象,这次是真的被幽默到了)。但是看这本书,就是看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看完之后似乎脑海中并没有什么想法。
      难道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应该要告诫自己珍惜当下的太平?我觉得我更想到的是,我们要睁开眼看世界,那时候的条件那么有限,能看出去就差不多等于是拥有超人的智慧了。但是对于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代的我们而言,判断力远比视野重要。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消息,一个消息的各个面,最关键的是要判断哪个才是最贴近事实的。另外,我觉得应该要多进行思考,深层次的思考。凡事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说要多博闻强识,但是至少自己喜爱或关注的事物要去判断和思考。
      我现在最缺乏的是判断力和行动力。对这两个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是我“怕麻烦”。所以,至少做一个勤快的人吧。很多事情都是拖着不做的时间也是荒废,而花时间去做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然后,还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既然当下生活不尽如人意,那么为什么不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既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倾自己所有的去努力和争取呢?25岁,一切都还很来得及,何况,并没有感情在羁绊我。
      我手上握有的这块生活的璞石之于别人的,资质和型狀上都远非上乘,如此,如果我要像别人一样达成自己的梦想,便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这很正常,没有理由埋怨,更没有理由懈怠。自勉。
      
  •     老舍在这本书里不仅把瑞宣他们一家人的心里变化过程描写的很真实,更让我敬佩的是他还把冠晓荷,大赤包等这些心中无国家观念一心卖国求荣的人的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隔着书本我真的都能感觉到他们这些人的丑态。这本书很有吸引力,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来的老北京人在亡国后的心里变化过程,地域性明显。
  •     除了字有些小,其他都很好
  •     书的内容十分好,有思想有内涵。可是字都印错了,“一点不错”给印成了“一点不借”。这是盗版的!!上当受骗啊!!
  •     另外,我想起自小总听乡亲们说,国民党打仗四处抓壮丁的事。那么为什么要抓壮丁呢?壮丁不自己想着去报名打仗吗?
  •     以前在语文课本上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这回全篇读下来才知道所以然,真心好看,反映了清末民国初期动乱年代的百姓生活,自从看了这部著作对老舍先生肃然起敬。
  •      很长的一本书,有时候在读瑞宣的内心的独白时,我会去想如果我在那个年代,如果我在小羊圈,我会是谁?是孤身投入爱国事业的瑞全?还是到死都把日本人奉为神明的冠晓何?还是为小家牺牲大我的瑞宣?我得不到答案,因为到底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毕竟说很简单,而做很难。在老舍笔下我看见了在外敌入侵之际放弃炎黄祖宗的走狗,也看见了奋不顾身的爱国志士,又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民族一直不缺乏斗士,蒋介石三次换都而不投降,直到拖垮日本,告诉北平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不可被征服的。
  •     看完心里堵得慌,因为知道如果再来一次,恐怕人与事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既理想又现实,既天真又悲哀。
  •     一个书评真好:良心不在的时候,读读这本书。
  •     这是我们深爱的那片土地。
  •     1. 伴随了两周有余的通勤时光,今天晚上在巴沟地铁站读完。书中的地名依稀可见,似乎过去在紫禁城周围逛来逛去的时候都有见过。北京作为北京,其核心部分就是2号线以内的那块区域,除了这块区域,用民国的话来说那就是出了城了,是乡下;而这块区域里的,是城市,是自傲的北平人生活的地方。 2. 四世同堂。太爷的粘液一大半属于清朝的皇帝,爷爷在壮年遭遇了革命,是上足以继承太爷的勤俭家风、下足以使儿子受高等教育的继往开来的人,这么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思想都如此不同,却有奇特以中国式的家庭观结合在了一起。 3. 汉奸并不遥远,勇敢只是少数。一个人在和平的时代如果是肤浅、无聊与俗气得,并非罪大恶极;但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这几个词就能使人轻易地变成汉奸,更多的人麻木地沿着生活的惯性过着春节与中秋,忽略掉战争的影响。
  •     读的是一本封皮都破了的老书,只有上,想起那段日子爸爸养病,我们一起读书看动画片,奶奶也在;我现在又在这里了,爸爸好很多了,可是书不知道去了哪里,奶奶我想您
  •        起笔名的时候也没费什么踌蹰吧,不过信手将姓氏一拆,选了一半。却不料一语成谶,从此半生便是不断地舍,将命运舍给国事,将梦想舍给手中的笔,将爱舍给家人儿女,最后,在一片湖中舍生。
       据说,他在湖底的姿势是笔挺的直立。
       而湖边,粉蝴蝶、黄蝴蝶、白蝴蝶正嗡嗡乱飞……
      
      
       他是老舍,生于清末民初的浩劫之年,死于一九六六年,一个更大的浩劫之年。六十七年,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却也只是一个勤劳的、胆怯的、微笑着辛酸的,普通人的一生。
      破落的旗人之家,母亲四十一岁上生了小儿子,他呱呱坠地,母亲却晕过去半夜——是老舍的大姐,把他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年半后,父亲去世,八国联军进了城,挨家挨户搜索财物。情知避不过,母亲索性拉着兄姐坐在墙根,敞开大门等候。鬼子进了门,先一刺刀把老黄狗刺死,然后大肆搜掠。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发现箱子下睡着小儿子。假如箱子不空,他已被压死;假如他哭了一声,也就是老黄狗的结局;假如时间太久,他就会闷死…… 生命,曾一度卑微到令人肃然起敬。
       父亲死了,家境落了,改朝换代的血光火焰满城燃起,身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十二三,最小的才一岁半。可是母亲不慌也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为孩子们的衣食,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服。双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但她作事却丝毫也不敷衍,屠户们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每逢家中有客,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款待;姑母在家里鸡蛋里找骨头,母亲却只平和:“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气吗?”家里桌椅都是旧的,破桌面上却没有灰尘,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被细心地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母亲那里,他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好客,以及软而硬的个性。他的泪会往心中落!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亲友的资助下,老舍读完小学,他晓得他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他想读书。他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十元的保证金,让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而后带泪把他送出门去。她不辞辛劳,只要儿子有出息。当老舍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他都一夜不曾合眼。他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那时老舍的报酬是不错的。每月可以拿到一百多块钱,而一份肉丝三个油撕火烧,一碗馄饨带沃两个鸡子,不过是十一二个铜子就可以开付。老舍后来说:“我很可能终身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但是“五四”运动爆发了。
       他的心灵自此变了,敢于怀疑孔圣人!他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帝国主义使他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他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而最后,“五四”运动打断了文人腕上的锁铐——文言。新的思想,新的感情,还有新的语言。
       他最爱母亲,时代却使他成为逆子。廿三岁那年,母亲偷偷为他订了婚,为了退婚,他与母亲着了很大的急,又请来三姐为他说情。廿七岁,他上了英国,母亲七十大寿的日子,他远在异域,母与子,隔着千山万水,眼里都含了泪。
      
       去国半年,他开始想家,想国内所知道的一切。“那些事既都是过去的,想起来便象一些图画,大概那色彩不甚浓厚的根本就想不起来了。这些图画常在心中来往,每每在读小说的时候使我忘了读的是什么,而呆呆地忆及自己的过去。小说中是些图画,记忆中也是些图画,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老舍说:“我想拿笔了。”
       用钢笔写在三个便士一本的作文簿上,闲着就写点,有事便把它放在一旁,漓漓拉拉地写了一年,就这么简单,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那本写得不甚整齐的作文簿,现在还能找得到吗?
       给同住的许地山看了,他笑得不亦乐乎,撺掇他寄到国内去,三个月后,《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老舍到中国饭店吃了顿“杂碎”,犒赏自己。然后是《赵子曰》、《二马》。
      
      
       那时,老舍正在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任教,学生里,有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最小的十二岁。有的学生学语言,有的念书,有的要得学位,有的念元曲,有的是要往中国去先学几句中国话……很少有两个学生恰巧学一样东西的。一个人一班,他便一天忙到晚;学院来者不拒,老师就得昆乱不挡。而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图书馆里写的,因为这里清静啊,抬头还可以看见一片空地,有些花木,象个小花园。十几年后,他仍然希望着“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他对人生其实要得极少极少,一个家,一个写作的地方,一些花草,一些小动物,便觉得人生再无遗憾。
      
       他是勤谨的人。“除了星期日或有点病的时候,我天天总写一点,有时少至几百字,有时多过三千;平均的算,每天可得二千来字。”却又绝不精制滥造。他不肯轻易失信:只要答应了写稿子,他就必定写。曾有人向他约稿,他随写随放弃,最后走投无路,索性把几万字的碎字块给寄过去,证明自己不是不写,实在是写不出——他面面俱到,谁的心都怕伤,谁的面子都怕得罪。
      
      
       他说他生命中有三次,他快活得连话也说不出,心里笑而泪在眼圈中。第一次是看到自己的第一本书印出来;第二次是他的小女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离家两三天,刚一回家,她便晃晃悠悠地走来,抱住爸爸的腿不放;而第三次,是在汉口,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开筹备会的那一天。
       他是真正心甘情愿为国家“略尽绵薄之力”——只有在他身上,这才不是一句客套话。大后方重庆,梁实秋在写《雅舍小品》,张恨水在写《八十一春》,而他,写了一本一本抗战题材的小说和剧本:《四世同堂》、《火葬》、《国家至上》……
       他也承认“抗战文艺,谈何容易”,他也说:“象《火葬》这样的东西,要是搁在抗战前,我一定会请它到字纸篓中去的。”我们却在这些垃圾作品里看到他一颗纯掣的赤子心。仿佛字字句句都在说:“对不起,我只是文人,我没法子扛抢打仗,可是,为了这个国家,我尽力了……”——他抱歉地、忧愁的笑容。
       而后半生,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出于这原因吧。
      
      
       一直以来,他爱中国,却又觉得它没指望,可是突然间,新天新地新人间了。他又一次欢喜得要掉泪,又象写抗战文艺一样,他以写作的方式来紧跟形式,来报效祖国。
       政府整治龙须沟,他便赶紧写《龙须沟》;提倡妇女就业,他就拿出一本《女店员》;为了反映“三反五反”,他五易其稿,诚心诚意地捧给大家看,认真聆听每个人的七嘴八舌,然后修改得面目全非,第三稿,是个吓死人的五幕稿……到最后,他说:“里面一句我自己的话也没有了。”仍然是淡淡的,微微苦涩的笑,象沏过太多遍的茶,一无火气。
      
       《茶馆》就是这么来的。起先只想写一本配合宣传宪法的戏,戏未整好,大形势已变,戏已就成了一迭废纸。却有一幕戏,令每个看过的人:导演、演员……都不能忘,他们建议老舍把这个故事写出一部独立的戏。老舍的回答在当时或许入情入理,却让后世的人愕然,他说:“那就配合不上了。”
       《茶馆》不是一部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戏,只是让人恻然、惨然、悯然,偶尔会有凄凉的笑,是大时代里小百姓里不能不承担的命运。他笔下的人生太卑微,原是不能在舞台上轰轰烈烈出演的。
       他曾享大名,冠盖满京华,任北京市文联主席,获得北京市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世事至此,已是一帆风顺,却在顷刻间,他的天塌了。
       1966年,文革爆发。
      
      
       他们是怎样折磨老舍?从大劫中苟活下来的文人们以只言片语描述着当时的情景:说不清多少红卫兵把六七十岁的老人揪上高台批斗,在盛夏天气里,拿他的书点成火堆,逼他跪在火边,在他背上涂上浆糊,贴上大字报,往他脸上唾唾沫……
       他是这样这样地爱国,可是,怎么没有人来爱他?他已经为国家倾尽所有,竭尽所能,为什么大家还要不相信他?他一心一意以为是新社会,再也不是人欺负人、人压迫人的时代,怎么还会有比法西斯更可怕的中国法西斯?他一生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可是那些抡起皮带,抽在他脸上身上的,是比他女儿还小的女红卫兵!
       这是他全心全意爱的国?这是他全力支持拥护的大时代?这是他满心疼爱的下一代?这是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古国?
      
       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他的天塌了。
       此生,还有什么可以眷恋?
      
      
       有一部散失了的小说,他写的,叫《大明湖》,说的是一个受尽折磨的女子,终于跳进大明湖,那时,他并没有想过,会是自己,在太平湖边默默地坐了一下午,没有人看见,他究竟是什么时候,走进湖里的……
       他的尸体,在一天后才被捞了起来。
       而湖边,粉蝴蝶、黄蝴蝶、白蝴蝶在飞……他的小说里,少有爱情的存在,这却是他最喜欢的,爱情发生的景致啊。
       隔好久,才有一个好心的人为他搭上了一领苇席。
      
      
      
  •     书很好,正版!印刷很精美。虽说是平装。
  •     我总觉得有骨气的人会越来越少。 比如田横五百壮士,比如招娣。 而我们活了下来。
  •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琢磨着那些人的妥协与抗争,自爱与自憎,无奈与嚣张。就是这样的感觉,在混乱陆离的环境下各色人的各色事,从来没有纯粹的善与恶,正直与卑鄙。大家都在被一点一点的打磨。越来越不像人样,直到被最后的外在内在的鄙视所压倒。祁天佑是这样,老舍也是这样。
  •     最爱关于北京的描写,不爱太过脸谱化的人物设定,又爱又恨中国人的美德和懦弱。
  •     不愧称为经典,真好看
  •       看惯了现代人的作品,再一次聆听老舍先生的作品,仿佛身处那个时代。北平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活过来了,与小羊圈胡同有关的每个人也都有血有肉,你可以给他设想出一个形象。
      《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爷看尽了世态炎凉,反而有一种旷达;瑞全和高第,是新青年的代表,中国有他们,国家不会亡;而招第却由于自己的软弱与贪图享乐,而做了时代的牺牲品。
      那个时代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原型。如若照一照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     我才发现我竟然也没有标记过四世同堂 你敢信(。•ˇ‸ˇ•。) 家国天下 人生百态 尽在北平
  •     韩国正在部署thaad的时候看这本书,体悟就更多些了
  •     京味十足。
  •       真心是太难读了,文字完全没有美感,想模仿红楼梦又模仿不出来,文字干涩生硬,一点都不流畅,读完白先勇的台北人再读这个,真心是没法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流畅性我认为应该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然都没有欲望看。
      内容上写尽了北平人的懦弱。
  •       为什么卖到四十几块的书,印刷质量这么差啊!  刚拿到手里,感觉就像盗版书一样,纸质又粗又黄而且很脆,上一次买的《听杨绛讲故事》纸质也很差,怎么配得上称“卓越”呢?!  送货的人态度到是蛮好,只是质量太差,哎!  再这样下去,就再也没信心在卓越买书了!
  •     这是一个有关对抗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对抗着令人绝望的大环境,有的人成功撑到了最后,有的人被压死。 书中祁掌柜的死也许预言了老舍的自杀——当自己最珍视的东西遭到毁灭,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而老舍,正是被他所热爱的国民所糟践的啊。 在此缅怀老舍先生,同时许愿拥有保护自己所爱的一切的力量。
  •     纸张非常劣质,特别是封面,正文还有很多错字,不知道是不是原著里就是这样用的通假字!!失望~~
  •     刻画的人物真的是有点不入时了。但是仍然能感受那种简单的爱,爱家爱旁人爱北京。p.s.喜欢那些喜欢北京的人。
  •     有些网友认为我这样说自己人,真是太偏激了或一概而论。我感觉老舍写的北平陷落时北平人的不抵抗是真实的,我的所言正是针对这作品所刻画的中国人的真实。至于林语堂要说有许多人在抵抗,那是他的作品的事。赛珍珠刻画的是大量的中国人群起抵抗,具有美国人的精神,看了确实让人振奋。但是鲁迅及其他同时代作家都对她很不以为然,觉得她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批评自己中国人的品性,确实是痛苦的,但是我相信及至今日,多少人敢反抗强权呢?自屈原以来肯定是有的,但是少数。总之是为自己的利益再说该不该抵抗吧。我知道的许多发展得好的朋友时,我相信,以他们那种务实的巴结权势的态度,如果中国再一次陷落,他们就是头一批汉奸啦!幸好,没这机会了。
  •     强烈要求同志们不要上当!!绝对不要买!!悔之晚矣!!
  •     因着第三部《饥荒》后半部的回译,于是复习了前两部半。也许是年纪的增长,再读《四世同堂》倍感悲愤,处处皆泪点。想起马斯洛,他认为与其做那些为“科学”而科学的无价值研究,不如多思考如何让人类免于战争。全人类的和平,也许是一个跨世纪议题,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和平的追求!
  •     抗日神剧不要看了,看看这本吧!
  •     书质量,还行,配送尚需努力。
  •       看四世同堂最让我震撼也让我痛苦至今的一个情节是妞妞饿死了,祁老爷子痛喊着怎么不让我死?我活得够够的了。而韵梅痛不欲生,只有她知道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全留给了老太爷,而妞妞吃不下那些霉米糙粮才饿死的。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常常心疼妞妞,在我自私或者无情的思想里,在极端的条件下一个八十多岁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命无论如何都不如一个花骨朵般四岁小姑娘的命值钱。一个小生命的陨落带来的悲伤相比不敬老的罪名来说似乎要无足轻重一些。这是我的一大哀伤。我想在当时的家庭里一定上演过许多相同的悲剧。中国的孩子从未真正被当人看待过。韵梅那样的好孙媳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贤惠到可以舍弃自己的孩子尽量让老人颐养天年,这样的孝道我做不来,孩子才几岁,好歹到这世上走一遭,是好是坏得让她活着,长大,去过完或平淡或出彩的一生。扪心自问我做不到。
      
      但四世同堂真是最经典的中国小说之一,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力非一般人可比拟。他把冠晓荷,大赤包这些无耻无知的汉奸嘴脸描写得入目三分,种种心理描写令人又笑又齿冷。即便是招娣这样有些复杂的人物以及她与祁家老三之间朦胧,终因招娣的堕落而毁灭的爱情读来也让人长叹。
      
      当年我常坐在门槛上全神灌注地看这本书,那时真的太小,却全能理解并且至今历历在目,大概这就是经典文字的力量。正因为经典,妞妞之死才让我沉吟至今。
  •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公车的最角落看这个讲抗日战争前后,北平胡同人民的各种小事,还在看着,看到第二部
       我自己很爱看抗日战争,以及文革这类书籍,老舍写的很好,从抗战前的祁家风平浪静,四世同堂,写到日军初侵略,到全面抗战时老百姓们的心理活动,真是很强烈的表现出北平的风俗人情,很地道地让读者了解到北平当时的文化风情
       对于抗战的汉奸,描写的内容也很多,很喜欢看这里。看大赤包,看晓荷那些卖国贼,怎样卖国求荣,最后应该也没得到好下场
       反倒很不喜欢看主人公瑞宣,这个文弱书生爱国者,天天都在自责,天天在讨厌瑞丰这样的人,但是从未有过一叮点勇气,不喜欢作者一直一直在描写他的矛盾心理,太多了。不过我又想想,要是他在一开有就跟弟弟一起从军了,那也没有好继续写下去的必要了,祁家肯定就要夸下了
      
       哈哈,不知道是不是看到老舍就会想到小学课本的关系,每次看着文章,我就想到很多,小学语文学的,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篇幅~~这类作用。比如文章开头写的祁家家庭和睦,日子过的不错,也是为下面 日侵略使祁家家人分散的凄惨画面埋下伏笔~~
      
      最近居然又想看,菊与刀,但是,可能接受唔到咯,因为四世同堂里面的日军那么讨人厌
  •     浩浩汤汤,却是难以令现如今的人满意。想我起码60年代生人或许好点
  •     是100章节的,85万字的,全版
  •     文学作品的精典.
  •     四世同堂,这四个字是最美好的期望,也是最荒谬的讽刺。在这里面展现了抗日时期不同的人的人性,或善良,或罪恶,或阴霾。正如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着坚强与反抗,也有着懦弱与耻辱。世间百态在这小小的羊圈里,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     战争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感谢那些在动乱年代坚持自己本心的人.是你们的坚持换来了我们安定的生活.再此致敬抗日战争中的那些英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缅怀老舍!
  •     渲染了极其浓烈的没有国哪有家的思想
  •     大家必读,是一本好书
  •     这书的确不适合珍藏,书的质地不能够完美,人民的书最近质量在下降.不是死贵,就是质糙
  •     爱老舍
  •     老舍不愧是人民艺术家,不愧是语言大师。中国永远不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胜利虽然振奋人心,却依然狼藉。不过,国家未亡,人心犹在,一切都能重新开始。
  •     在北京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     脸谱化严重;语言也就是清楚,但是没有太多亮点,完全感受不到语言的巧妙和精准。看完第一册就读不下去了
  •     现众生相
  •     这本书,带我经历了一次北平那些年,老舍写作水平真是了得,人物刻画描写细致入微,一条胡同,一个小羊圈,十几人,一场战事。对于身处要地的百姓们,是如何反应,如何选择。乱世之中,有多少人能坚守住一颗爱国之心,走狗也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罢了,每个人,都随之思考,好的坏的,一股股思绪,在这不变的苍穹下飘散着,战争,改变了一切人的样子。
  •     这些讲家族事情的文革书,很喜欢
  •     老舍先生写的太好了,心理活动尤其是大赤包蓝东阳这类卖国求荣的汉奸刻画的真的是入木三分,让我隔着书本对他们都感到恶心。这本书最终的道理很明显,就是不正义的侵略必将失败。整体给人是在黑暗中有一丝希望的感觉。
  •     在我看来是略显啰嗦的。无疑是最读不下去的一类书。个人感觉上详略比例上是出了点问题的。有点虎头蛇尾
  •     读来让人愤慨、流泪的一本书,最直白也最力透纸背,对市民形象的刻画虽然有类型化的效果,尤其是祁瑞全这个角色,完全成了一个单薄的指称。但老舍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存智慧,会让人觉得他世故人情哪哪儿都门清。全本贯彻的亡国奴羞辱,只有国和家皆受到威胁时,才看到脊梁。
  •     味道实在是难闻了,纸张特别差,错字、漏字现象十分严重,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直是愚弄读者。卓越真的是自己在砸自己的牌子!!!!!!!!!!
  •     老舍先生的东东没什么说的,就最后那一点有点减分了。
  •     全文不着一句战争,处处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对人对国人的催残迫害压抑痛苦挣扎…经典
  •     其实还是有一点不合理的成分在的,比如瑞全跑出去是祁家很大的一个把柄,可是后来直到瑞全回家就没再提起过了。文字蛮厚实,四星半吧。清明节阅毕,看着书里的人们死去很堵,想快些看本小情小爱的书缓缓。
  •     最讨厌大赤包、冠晓禾这两个人,甘愿做奴才,活得像狗一样,没有一点骨气。八年抗战最奇葩的就是汉奸怎么那么多,中国人的血性和骨气呢?就是死也要像个人!
  •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写出这样的书的老舍会投水自尽。后来想想是因为精神支撑被摧毁了吧,正如天佑的投水,常二爷的郁郁而亡。每个人物都好像是真实地存在过。
  •     有些太悲戚啦,不忍读下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