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病与药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5402857
作者:王一方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的医院、医疗制度、医疗技术水平与病人的百科全书。抱着“大医治未病”的愿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解析,在深刻而不乏温情的剖析中,力图帮助国人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国人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
医患关系只是健康问题的冰山之尖。冰山底座,对医生来说是医学观,对老百姓来说是疾病观,可怕的是,我们常常将劲儿用错。原本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健康,正在被技术化的正常指标和流行的错误观念所取代,专家不断制造技术方言来制造隔膜,医学与公共理解越行越远。市场经济之下,花钱就想购买一切健康权利、一切生命的可能性,这样的专制,也让健康迷失。持科学主义立场的病人,也同样会对辅助康复抱以无限想象,期待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期待医疗四两拨千斤,生命及医疗代价意识相对单薄。这份病与药的认知底色既容易给形形色色的骗局留下空间,也容易给我们各种心理暗示提供温床。
病与药的选择不仅是科学话题,也是文化习俗。对健康、疾苦、生死、医疗的病与药的命题需要人们更多的彻悟。或许有一天,中国人对于疾苦与救疗的信念与信条将被赋予新的合理性,我们的关于病与药的观念、行为也会逐步高明起来。所谓,人在病中,心窍全开。

书籍目录

序 中国人的病与药
导言 进医院干什么?
第一章
医院怪现象
一、临床大夫是“好战士”吗? / 002
二、医学家能否扮演上帝? / 005
三、“这个时期最好的治疗,就是不治疗”/ 008
四、“陌生的医生”能治好我的病吗? / 012
五、专家的“方言”我听不懂 / 017
六、听诊器的前世今生 / 020
七、为什么医生只相信机器? / 023
八、机器会说谎吗? / 025
九、小病大诊、轻病重药的误区 / 027
十、向低技术致敬 / 029
十一、药片、刀片、嘴唇片 / 031
十二、“红包悖论”/ 032
第二章 PART TWO
有关医院的精神分析
一、瞧,这帮“鬼”病人 / 036
二、病人是被制造出来的 / 038
三、我们需要一场病人权利运动 / 039
四、“三好病人”/ 043
五、医生的眼神 / 045
六、医生也许是最差劲的病人 / 047
七、画布中的医院 / 052
第三章 PART THREE
为什么满是愤懑?
一、周国平的“痛”/ 066
二、梁启超为何不告“协和医院”? / 069
三、医生,快跑 / 074
四、医生一半是天使 / 078
五、绝望是一门哲学课 / 081
六、找证据与讲故事 / 084
七、药品经历了 29次降价之后 / 086
八、一张挂号单 / 089
九、看病能实现共产主义吗? / 094
十、不富裕的社会如何养活医院? / 096
十一、一碗“坚硬的稀粥”/ 098
第四章 PART FOUR
医院突围,有戏吗?
一、生命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精神事件 / 105
二、护士困局 / 110
三、医生治病背后的神奇模式 / 114
四、医院,实在伤不起 / 130
五、医学生的沮丧 / 134
第五章 PART FIVE
因为痛,所以叫生命
一、“梦里搂着一个美女,醒来发现自己的结石已经排出落在床单上”/ 144
二、“我的职业是生病”/ 149
三、克隆可以解决衰老问题吗? / 154
四、生命是有故事的旅行 / 161
第六章 PART SIX
中国人的病与药
一、避孕药的革命史 / 168
二、“感冒”阴谋 / 172
三、传染病改变世界 / 181
四、一种怪病的由来 / 191
五、西洋“伟哥”传奇 / 192
六、一根针,一把草,能做什么? / 199
七、癌症是一场人文休克 / 203
第七章 PART SEVEN
说说那些出格的医生 / 231
一、白求恩大夫何时脱离了“低级趣味”? / 208
二、医生为何要虚构美好? / 210
三、德国医生 / 213
四、日本军医实验 / 218
后 记 为了理想的健康,要学会妥协

编辑推荐

医生的隐秘心理,病人的极端想法,医与药的误区你又所知多少?毕淑敏、梁晓声、周国平、郎景和院士、协和张羽、宣武医院凌峰教授极力推荐!

内容概要

王一方,1958年生人,医学硕士,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医学与哲学》编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卫生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培训专家。
出版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 ——医学人文对话录》、《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医学是科学吗》、《医学是什么》。

名人推荐

毕淑敏推荐: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作者将其宽广的医学和人文科学背景,精湛的学术修养,新颖犀利的观点与生动幽默的文字融为一体,为当下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开出了一张既冷峻又温煦的处方。梁晓声推荐:这是一本医生翻开后也会忐忑不安的书。周国平推荐:世间只有两种病:一种是不必治的,一种是治不好的。郎景和(著名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推荐:医生不能只看“病”,不看病人;病人不能只信“药”,不信医生。张羽(北京协和医院)推荐:中国是一个药的大国;生病时,每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哲学家。凌峰(北京宣武医院)推荐:医学永远也无法包治百病,但完全可以暖百家,顿百魂。

章节摘录

为什么医生只相信机器?老百姓还经常埋怨医生既不愿意听病人倾诉——他们似乎只相信仪器,尤其是检查费用昂贵的仪器——也不愿意向病人详细讲述他的病情。为什么有些医生会有这方面的毛病?这里面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直是科学主义在主导。为什么我们的医生要信奉科学主义?他也知道,医学是人学,除科学知识外,还需要人性的关怀,还需要心理、行为、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调整,但为什么还这样迷信技术呢?这是因为技术可以给他以回报。如果他用其他手段,譬如说进行心理调适,帮你把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掉,这当然对你是有利的,但这种工作对他而言是没有报酬的啊!他没有诊费可拿。不像西方,看心理医生是以小时、半小时来计费的,比如作家、也是医师的毕淑敏最近开了一家心理诊所,明码标价,谈一小时话(学名叫“心理咨询”)就要收取300元钱的心理治疗费。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医院里的大夫一天要急急忙忙赶着看60个号,5分钟就看一个,一来就给你开化验单、一来就给你开药?这样做是考虑到支出的回报的。他给你讲10分钟,对你有好处,可这会耽误他给另外两个病人看病,两个人可能开出100元钱的药,如果他能拿到10%的提成,那么就会减少他10元钱的收入。在医务方面,实际上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暗中操纵。他为什么会越来越迷信机器?就是因为功利心在起作用。经济法则讲究最大化,科学法则讲究最优化,本质上都是一种“贪婪”,在医生迷信机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科学功利和商业贪婪两者的结合。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刚对医生说上几句话,就让我做 CT检查。有些人确实很迷信机器。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做CT是有适应症的。如果你只患上感冒,又何必做CT呢?但某些医生会说,我怀疑你有什么别的问题,都是为了你好,需要这样检查一下,帮你把问题排除掉。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以“科学”的名义来谋取私利。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人均 CT拥有量比美国的还高,为什么呢?据调查,不少机器是医务人员集资买的,买这东西是要有回报的,就像投资买一条船去运货一样,买了就得满负荷运转,而患者这方面的需求本来就有限,卫生资源也是有限的。有些内心忐忑的医生也不愿意这样干,但可能上面有任务:“我们科里这个月有100个 CT检查单的任务,你们每个人都得开10个啊!”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让那些不具适应症的病人去掏钱做检查。所以现在我们有些医生看病就三句话:第一句是“哪里不舒服?”不等回答,就追上两句“带了多少钱?”“是公费还是自费?”后两句比第一句的潜在意义还要重要。我们是一个刚刚步入小康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卫生资源不足,一方面卫生资源浪费,其中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医疗设备的高消费。有限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花到了诊断上面。从前我还在当医生的时候,接诊患者先要进行全面的物理检查。从头查到脚,视触叩听,望闻问切。但现在这样做的医生已经比较少了:这样做要花较长的时间,而且要接触你的躯体,还要和你交流,弄了半天又没有回报。其实许多医生心里也知道,有很多病问一问、摸一摸、叩一叩、听一听就可以诊断清楚,根本不需要进行高精尖的仪器检查,但实际操作起来,仍是动不动就让你去做CT,或者别的各式各样的花大钱的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现在强调适宜技术。譬如你是感冒,那么你适宜吃阿司匹林,只需花上几分钱或几毛钱,常常没必要吃先锋霉素。可现在的情况是抗生素滥用,大家常常开高级抗生素。为什么呢?因为抗生素越高级,价格越贵,开方者得到的回报越大。对感冒而言,用那么多抗生素干什么?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对它根本没作用。但开方者总能找到道理来骗你。他可以说是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要先发制人。其实这种说法通常是没有道理的,并没有那么容易出现继发感染。你的药很贵,如果我有钱,如果用了这个药对我身体没有害处,我当然也可以买,但事实是,这样做一则是要消耗我们有限的卫生资源,要消耗我们的财富,二则是我吃了之后,很可能还会过敏。我体内抗生素药物浓度过高,可能还产生一些副作用。八、机器会说谎吗?某媒体记者以茶水代替尿液送去10家医院检验有无尿路感染,结果有6家医院报告呈“阳性”。这些医院的尿常规检验都配备先进的自动化验与电脑报告系统。随后,有家网站发起全国范围的“茶水代尿”化验行动,涉及全国92家“三甲”医院,在回收的136份有效检验报告中,居然有127份“阳性”报告,占送检样本数的93.4%。这样的“黑色幽默”不能不让我们对机器的“客观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之前,多次爆出某些性病门诊100%的“衣原体感染”检出率,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制造”病人,诱导诊疗消费。这个“缺德”的概率后来就被正直的同行复检戳破。西谚中有“医生撒谎,上帝也会原谅”之说,此话的本意倒不是说医生有道德上不诚实或堕落的特权,而是说医生面对病人陈述病况时,有委婉表达和轻描淡写的权利,常被拉来充当案例的是与癌症等绝症病人的“保护性”谈话。相反,病人诉病时说谎是不被社会认同的,刻意夸大病情是“诈病”行为,故意隐瞒病情是“讳医”的表现,前言后语不搭则是心理疾患的症候。无论是何种动机,说谎都是对现代医学奉行的真理性与客观性原则的背离。怎样才会客观公正裁定病况呢?似乎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让人走开,由机器来主导判定。其前提是主观的人可能背信、失诚,客观的机器不会。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一桩“恶作剧”在公众舆论中彻底击碎了“机器不会说谎”的美丽论断。所谓“机器撒谎”的命题并不简单,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哲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机器“自主”撒谎,即检测失真;二是“以机器的名义”撒谎,即人为操弄结果并作伪。前者是客观境遇中的失序与失误,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后者则是人为干涉的结果,完全听命于设局者的意志。但是,当下的媒体片面地引导公众眼球,刻意聚焦于后者,情绪化、泛道德化地将其恶意炒作,作为妖魔化医疗机构、夸大医院道德危机的舆论“酵母”,也遮蔽了有意义的学理探讨。无疑,机器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也是感官功能精细化、标准化的工具。20世纪下半叶,现代医学在“还原论”的轨道上几乎步入穷途,理论的医学前锋受阻,而技术的医学则枝繁叶茂。理化领域里的前沿技术几乎全数引入医学,武装了诊断与治疗的全程,声、光、电、磁新技术,加上信息技术的“加盟”彻底改造并提升了临床医学的水准,也驱逐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悲悯,催生了客观、精准外加奢侈、冷漠的工具崇拜意识。医疗——原本人与人的故事完全演变成为人与机器的故事、人与金钱的故事。机器与金钱成为主导、主宰诊疗过程的绝对权威,也成为“人”的医学的“敌人”。对此,主流医学与技术专家至今缺乏反省和警惕,这是值得忧虑的职业自觉。如果顺其发展,必然陷于技术奴役的沼泽之中不能自拔。毫无疑问,人是医疗活动的主体,诊疗活动中,重视病人与医生对病况的主体感受,以及他们对主体感受的主观解读,与重视机器的客观描述与精细分析一样有意义。同样,质疑、校正社会、文化、心理误差对诊疗客观性的干扰,与质疑、校正机器的绝对真实一样有价值。即使有一天,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医生出现在临床上,我们也要坚守这一信念。因为一切迷信、盲从机器与轻视、否定机器的观念都是片面、偏颇的。


 中国人的病与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来自北大医学部的沉思。我觉得这本书把中国当下的关于医疗的问题,说的非常明晰和清楚。 医药的背后是中国人的疾苦观和生命观。正确的疾苦观就是对疾苦的降临要理解接纳并化解,这是中国人最为欠缺的(可能是没有宗教的关系),这个观点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相当贴切。这本书,从社会当下的热点医疗问题,如医患矛盾,医疗改革,医疗浪费,药物滥用。。。。等等入手,剖析内在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观点。非常引人深思。
  •     By 亂人文學科的讀書人,經常有一種錯覺,以為熟知一定的學術套路,就似乎掌握了宇宙真理,天真地調動自己微薄的知識儲備,放肆地解讀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事件,甚至將觸角伸到技術性、專業性極強的實踐領域。然而,對於所有學科來說,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其學術的最高階梯,總是通向哲學,通向與大家的世俗生活不甚相關的形而上。因此,如果對哲學原理及其方法論,有那麽一知半解,人們還真的能夠居高臨下,以跨界(Crossover)的名義指指點點。換言之,新聞學者不一定會寫新聞稿,文學評論家不一定會寫小說,醫學人文學者不一定會拿手術刀,便顯得那麽順理成章了。《中國人的病與藥》一書便是雜揉學術、通俗話語,生硬地解釋中國社會的典型,而且是失敗的典型。作者試圖寫一本有趣的書,但是字裏行間又扭扭捏捏,擺明了放不下所謂“人文學者”的架子。書中既有諸多哲學家的經典語錄,又有大量的通俗用語、網絡用語,更有毛語錄。而這些南轅北轍的話語風格,生澀、誇張且怪異的行文,卻往往出現在同一篇文章裏面,讓人產生理解和審美上的困難。一些很關鍵、很火爆卻又相對棘手的話題,如醫患矛盾、看病難、看病貴、醫療事故等,作者大多淺嘗輒止、避重就輕。讓人感覺,他先是要放出聲響,準備一場大戰,結果剛剛露面就虛晃一槍,鳴金收兵了。在一些爭議話題上,作者或者幹脆完全站在醫生、院方的強勢角度,指責患者素質不高、媒體獵奇主義至上。他沒有勇氣和能力跳出怪圈,以嚴肅的“醫學人文學者”的視角批判並改正不合理醫療制度,便只好老老實實地照搬教科書,做一點常識普及工作。1.“非典”醫生縱觀全書,最值得一提的段落,便是第六章“有關醫院的精神分析”中關於“非典”醫生的記錄。可惜的是,作者為這部分文章起了個糟糕的標題“醫生也許是最差勁的病人”。要知道,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五分之一的感染者是醫生。他們在防治“非典”的過程中,既是醫生,同時又是患者,一些人不幸失去生命,一些人僥幸治愈卻又留下嚴重的後遺癥,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精神抑郁癥。他們曾經是最勇敢、最光榮的人,被官方媒體捧上道德的至高點,卻又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被迅速遺忘,成為一些人不願提起的記憶。作者能夠在“非典”十年後的今天,在作品中公開探討這一話題,十分可貴。但是,將“非典”醫生的悲劇放在“醫生也許是最差勁的病人”的標題下,與其他難以在醫者、患者之間迅速轉換身份的醫生一同論述,多少有了些戲謔的效果,這是極不妥當的。不過,單看其中分析“非典”醫生工作狀態和患病遭遇的段落,倒是可圈可點的。作者認為,“非典”事件使得醫患的角色整合了,醫生變得既是觀察者又是體驗者,既是服務的提供者又是享用者,既是醫療規律的認知者,又穿越疾病蒙難過程,獲得情感、意誌、首先的升華,從而獲得雙重體驗,雙重理解。許多醫生,日常只有技術生活,而缺乏有內容的倫理生活,陷入道德麻木與迷失之中。“非典”的醫患共感體驗,喚起了醫生內心深處的道德崇高與利他意識。而外科大夫嶽春河、急診科實習醫生武震,患上“非典”後遺癥後遭受的折磨,康復的艱辛,對生活、對人生道路的迷茫與焦急,都讓人不勝唏噓。2.名人與生病一些中外名人對於疾病和死亡的思考,個人的生病歷史與作品創作,本書也零零散散有所涉及。可是,不得不說,作者過於發散的思維,在此就表現出了某種惡趣味。他將法國著名散文家蒙田在遭受腎結石困擾時的幻想“夢裏摟著一個美女,醒來發現自己的結石已經排出落在床單上”,當成整個小節的標題,真是不可思議。1578年,蒙田《隨筆集》第一卷即將完稿時,腎結石癥突然發作,劇烈的腎絞痛、尿血使他一次次陷入極度痛苦和心理矛盾之中。作者認為,蒙田的隨筆中透出的特殊敏銳與冷峻,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疾病的體驗。從第二卷開始,由這種體驗而生發出的人生感悟也相應增加,出現了大段的個人病患經歷的傾訴。作家史鐵生一生與疾病為伴,1972年雙腿癱瘓,7年後急性腎損傷,1998年發展成尿毒癥,依靠每周三次血液透析替代腎功能,他於是自嘲“我要麽在醫院,要麽在去醫院的路上”。但是,史鐵生是個作家,是個思考者,對生活和生命充滿理解和思辨。他將疾病帶來軀體的痛苦、心靈的顫動,轉化成了發人深省的文字,給後人以同情、悲憫、關懷、扶助、慰藉乃至拯救。1926年3月,梁啟超因尿血癥久治不愈,住進當時北平著名的協和醫院,經醫生檢查確定為右腎腫瘤,建議割除。梁不顧親友反對,決定接受手術治療,結果好端端的左腎被錯割,病情反而加重。1929年1月19日,終因救治無效去世,年僅56歲。為了不讓國人因為自己的手術失誤而懷疑科學,梁啟超還在1926年6月2日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為醫院辯解“說是醫生孟浪,我覺得冤枉”。這樣一來,就再也沒有人追究。3.荒謬的醫患關系現代護理學的開創者南丁格爾,在她的不朽著作《護理劄記》中,倡導以照顧為中心的專業化服務。在她看來,醫院的核心價值是人性的呵護,是周到的生活料理,是配合治療的養護,是病中的溫暖和合適,是殘缺生命中有意義的圓滿。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南丁格爾強調的Care(關愛、照顧)則難以落實,淪落成了更加直接而冷冰冰的Cure(治療)。醫學史家查爾斯•盧森伯格一針見血地指出,醫院裏的服務大多是由專業的“陌生人”來提供,醫患關系的締約雙方也是陌生人。作者由此延伸,為了自身醫療和保健的目的,患者要將個人的秘密告訴醫生,讓醫生觀看、觸摸私密的部位,甚至冒著巨大的風險去迎擊傷害性藥物與手術的幹預,而他們對醫生的德行、技藝卻知之甚少。作者意識到了當下醫患關系的矛盾,其實是一種荒謬的“二律背反”。終於,他對醫療現狀說了幾句老實話:一方面市場化不足,衛生資源的配置與運營被缺乏公正與效率的體制、機制所困,無法實現優化操作,另一方面又過度市場化,放任各種利益集團按照赤裸裸的商業逐利規則,盤剝作為社會弱勢人群的貧困者。一方面社會醫療資源極度短缺,三分之二的國民缺乏初級醫療保健呵護,另一方面醫療資源配置混亂,浪費驚人,高檔設備重復投資,大範圍使用,疑病大診,小病大治,奢侈醫療、炫耀性醫療盛行。4.對媒體的抹黑不知是什麽原因,這本書從頭到尾充滿著對媒體的敵意,有些地方簡直是信口開河。他說:30年前,每一個踏進新聞學院大門的青年學子就被告知,新聞是一門無學之學,有很強的實踐性,理論性不足。作者將媒體揭露醫療醜聞,抹黑為無聊的獵奇主義,偏激地認為,民粹主義思潮的興起強化了獵奇主義立場。他說,許多報道高喊:我不管什麽導向與道義,只關註已經發生的事實,聲稱沒有選擇、尊重事實,但其實是有選擇的,那就是獵奇主義的職業行動邏輯,就是遵從人咬狗老師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於是,作者偏執地認為,媒體人為制造了中國遍地都是醫院恃強淩弱、醫生草菅人命的假象,還給國際社會造成了中國醫院都是假藥、事故、欺騙的黑窩的印象。為了給自己撐腰,作者搬來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對其眼中的以媒體為代表的民粹主義,大加撻伐。接著,又稱民粹主義已經陷醫改於“父子騎驢”的尷尬,不能再由媒體肆意報道了,不能再縱容民眾的愚昧中傷了……作者一系列的“吶喊與仿徨”,都是那麽脫離常識。媒體報道的醫療黑幕,不管多不多,影響大不大,只要是事實,就應該公布,民眾也有權知道,也不必向國際社會隱瞞。這麽簡單的道理,北大醫學部的人文醫學教授怎麽就不懂?思來想去,這本書更像是作者平常課堂講義的結集,很適合充當醫學專業新生的入門讀物。但是,這並不是說,學生必須認同作者書中的觀點和論述,而是他們通過閱讀該書所引用的西方醫學理論,能夠方便地先獲得大量二手的閱讀經驗,為以後做學問投石問路。如果學生們閱讀了醫學理論的原著,初步搭建了醫學學術的框架,便可以將這本類似導讀的入門讀物,放進儲物間了。【約稿、轉載,請直接豆郵】
  •     老实说这本书让我感到一些遗憾,一方面,王一方教授确实把脉把得挺准,对于中国当下医药界的各种问题的病因病理,分析得相当到位,而他所提出的解决思路,也确实拥有独到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这本书虽然提出了问题,然而在实践解决领域,却非常疲软,仅有广泛而美好的呼吁和祈愿,却缺乏切实可靠的推行之道。所以这本书,只做了一半的工作,诊断得非常精准清晰,然而开方只开了一半,药更是没有抓出,缺乏治疗指导。王教授所提出的的问题包括整体医疗资源的绝对不足——这又是由对医疗意识的种种误区引起的,人们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期待远远超出了实际物质财富能够支撑的限度,所以在失望之后,又会引出医患之间百般的矛盾和恶意来。针对这种现状,王教授提出了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当下现实,重新调整对大众的医疗观、医药观,以及医生的职业观,世界观,医院的价值导向等诸多倡议。我认为,这一方法本身,是大有可为的,而王教授所介绍的许多传统思路,也颇有参考的价值。在这些方面,我们好好阅读这本书,确实可以得到诸多知识和体会,领悟与方向。然而王教授的文章,在实践领域,我觉得是偏于失语的。此等观念转变,如同愚公移山一般,需要每个人切身实践不辍,长期坚持,方有效果,故而最个体的方法, 最一线的技巧,才是本质。而如果不着重于提倡这些,就显得似乎是在指望出现“帝感其诚”的神迹,让天帝派上两个神将下来把大山一夜间搬走。而这是不可能的。王教授理论中的这种失语,实际和我朝整体官方文化的病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王教授已经在书中提到了这种官方管制的不合理,然而却未能更加深入分析一步,找到其根本病根所在,就是权力布局的不合理,下层的自主权连同自我改善的价值观被一同剥夺,而只剩下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叹。而实际上,王教授所倡导的一切,若不从基层个体的改善开始,就无从实现,天帝是不会幡然醒悟的,纵然醒悟,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大地众生也实在等不起。只有基层的个体,基层的组织,真正接受了王教授提倡的那些价值观,并且在实践中探寻出将这种价值观,与苛刻的现实资源和重大工作压力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这整个国度的改善。故而王教授未能将自己的理论在这些方面更进一步延伸,实在是这本书的遗憾。而在有些宏观理论方面,王教授也暴露了自己在有些问题上的极度缺乏研究,观点还处于街头小报等级——比如真觉得克隆历史政治人物具有什么重大意义,而实际上克隆人既没有母本的成长经历——故无法获得母本的人格和能力,也没有母本所具备的社会关系基础——所以无法得到母本的社会地位和权柄,除了和母本长相一样以外对现实没有任何影响力——最多也就作为电影演员活跃下而已。至于耶稣裹尸布更是个笑话了,首先那些圣遗物就是满坑满谷的假货,耶稣裹尸布早就被地质学技术证伪了,而且就算有真货,克隆出耶稣来,活着的没有异能的废弃偶像远不如早已死亡的奇迹之子有宗教价值,克隆教祖不过是穷途末路的自废武功罢了。至于对纳粹和日本军医二战罪行的探讨,本来是进行制度化罪恶研究的最佳机会,可不知道是有意回避还是确实力有不逮,王教授在这两篇中的结论却异常疲软无力,流于概念玩弄,而远离核心本质。所以,基于这些相关领域基本常识的缺乏下进行伦理问题讨论,实际是不成立的。以王一方老师北大医学部教授的身份,以人文学关怀为核心主张,在这些人文领域却如此缺乏常识,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但即使有这种种缺陷,这本书依然是值得许多人阅读的佳作,毕竟,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得意识到问题在何处,而在诊断方面,这本书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之后的治疗救助,就需要我们读者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实践了。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凡是中国的医生和病人应该看一看这本书,书的质量也可以。
  •     思考了很多,很多偏哲学醒的思考,翻翻看下,健康第一。
  •     国人自己写的中国人自己关于病、药的感受,可以一读。只是很多信息有重复,表达比较冗长散乱。没有深度。其实形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有深层次的原因,不知道作者是真不知道,还是故作不知。作者可以写得更好一些。
  •     没有那么生动有趣,很多段子都不是很客观
  •     很多写的很有现实感 现代医学生应该看看
  •     2014/2/28:关于中国医疗体制很社科的思考
  •     這是一本從醫學人文角度審視現代醫學異化現象的書,書中的一些觀點令人印象深刻:如醫學絕不是一門純技術與科學,而應當同時注重病人的尊嚴與人文關懷護理,甚至推崇德蘭修女的護理重於救治的醫學觀,強調作為一門人學,醫學應注重靈性陪護而不應當過份技術至上,甚到把病人當物體看待;同時承認醫學的治愈是相對的、探索性的,救治失敗是常態,能治愈或改善病情是不確定的,因此醫生應當放棄對自負及對疾病的戰鬥模式,學會妥協,學會對未知自然的敬畏,病人也應當正視救治的風險,降低治愈的過度期願,接受醫治效果的或然性,醫患心態的雙邊調整、重建互信,才是解決目前異化的醫患關係的唯一途徑……只有作為久病者,才能在與苦痛的對話中透過本書進行哲學式的悟道,才能深刻理解本書肺腑之言的意義所在……
  •     原以为本书该着重讲一讲「药」的,但药的内容少而浅。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围绕作者所说的「医学人文」,也提到很多现实问题的点,但觉得太浅显,有气无力。另,作者信中医,减分。
  •     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     假的虽然有些道理,但难免还是有些中国人的狭隘思维在里面
  •     : R199.2/1110-1
  •     最好的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安全问题,是我们共同的关注
  •     一看就知道,這是王先生平時講義的結集,不能代表王先生現在的眞實水平。
  •     形同爵蜡....
  •     事实上,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序和导言两篇,我非常喜欢,绝对值4星甚至5星。但是全书之所以给3星,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思考更富有哲学性,略显枯燥,这一点对于畅销书来说,很致命,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张羽的那本读起来就很轻松。另外我觉得这本书深刻地提出了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之路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所以这本书又显得尖锐深刻有余,实用不足。BUT,如果你从其他的角度,如从对生命的哲学思索的角度来看此书,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     虽然上过王老师的课,但没有想到整本书都是货真价实的假问题。思辨和分析浅薄肤泛,很多批评都是无的之矢。
  •     诗一样的语言,开始理解医药行业了
  •     写的有点学术化,不能说不好,但总觉得好多地方,浅尝辄止
  •     前言给四星,正文就别看了,差的我怀疑是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     内容有些赘述了~但是分析的还是很不错的书~
  •     卖弄学术,对社会现实贴近不够
  •     扯了好多别的 信息量挺大
  •     二
  •     都是些泛泛而论的废话,絮絮叨叨一箩筐,体制不改,谈这些有什么用?
  •     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比较宏观和纵深
  •     没什么意思。
  •     嗯...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有作者自己的想法,但是叙述起来的时候没什么趣味感...
  •     难得中国有医生有这样的闲工夫思考一些重要问题,唯一不足的是书名太想抓眼球,反而降低了档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