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十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63379750
作者:刘瑞琳主编
页数:173页

作者简介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书籍目录

特稿  陈丹青 民国的文人──长沙谈鲁迅人物  蔡登山 探源胡适日记中的郑毓秀  李伟 上海滩的神秘老人  冯远理 殷海光的最后时光回眸  白先勇 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先父白崇禧将军参加是役之经过始末  马嘶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聚焦  郭晶 顾颉刚晚年对与鲁迅矛盾的声辩现场  徐宗懋 1947年春: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记忆  陈懋智 1938年:逃离武汉  方子奋 一个囚犯和他的烟嘴儿  云宝 姆妈  冯昭奎 “偶然”改变人生风物  吴润凯 民国文人的西湖旅行  徐宗懋 1947年:延安风暴文本  王任 整理并注释 沈从文致刘敦愿书信十封  何季民 梁实秋题赠最后的北平师范大学片语  林建刚 闻一多的转变来函  汪成法 关于胡适宽厚待人的又一例证

编辑推荐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章节摘录

  民国的文人──长沙谈鲁迅在《鲁迅是谁》的演讲中,你讲到“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与此类似的是否还有一批与他同时代,而后在1949年选择去了台湾的学人,同样陷入这种“公案”中,如胡适、梁实秋等?陈: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鲁迅的工作。我不是学者,居然一再谈论鲁迅,是为了说出我们的处境——如果诸位同意鲁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五十年代初鲁迅被神化,同时是胡适的被妖魔化。当政府为鲁迅补办国葬时,胡适批判也在全国范围展开,他的书被全部禁止,就像鲁迅的著作在台湾也被一律禁止。此后至少两代人,在大陆读胡适,在台湾读鲁迅,都是准政治行为,都有政治危险。所以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这一洗脑过程,在大陆,采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个领域选择民国时期某一位人物,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直到被神化,同时,贬斥该领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压制,直到被抹杀、被遗忘。以下一组粗略的名单,是人文艺术领域的小公案:在文学界宣扬茅盾、巴金,封杀沈从文、张爱玲的所有小说;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贬低冯友兰;在史学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陈寅恪——说起来不伦不类,郭沫若的身份严格说来并不是准历史学家,但解放后他公开批判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创作,从事历史与考古学——再譬如音乐家,我们从小只知道聂耳和冼星海,长期不知道黄自和黎锦晖,因为不准播放他们的歌曲;美术界则高度肯定徐悲鸿,批判刘海粟、林风眠,停止出版民国美术的非左翼作品;在演艺界,推崇梅兰芳,抑制程砚秋、尚小云等名家;电影界,除了民国时期左翼人物被启用,非左翼电影人逐渐消失……以上人物和鲁迅、胡适的名声不能等量齐观,但大致是学术艺术领域中第一流人物。其中,凡是被抬高利用的“正角”多半死去或建国初期死去,譬如徐悲鸿和梅兰芳,很方便被神化。在世的则比较难办,譬如郭沫若,他到“文革”时期的表态更进了一步,公开宣称要烧毁自己的所有著作,事实上,他在民国时期的文艺创作并未再出版。至于那些被批判的“反派”,长期处境难堪:冯友兰很早作出公开检查,自我羞辱,沈从文完全放弃写作,并曾自杀;刘海粟成为右派;林风眠六十年代被逮捕监禁;民国时期广有票房的京剧名角,诸位可以阅读章怡和女士的《伶人往事》,就知道他们解放后从萎缩到灭绝的命运。到了“文革”时期,几乎所有“正派角色”,也就是解放后的无产阶级文艺家,也几乎全部遭殃。所以“反派”人物远远不止这份名单。其中凡是留在大陆的,不容许他们出现在任何媒体,凡是走出境外的人物,迅速被抹杀,即便出现他们的名字,也是诸如梁实秋等被鲁迅骂过的人物,但我们不可能读到梁实秋的任何文字,不知道他也骂过鲁迅,而鲁迅文字中没有提到的人物,便自动消失。这就是为什么直到八十年代初,我们这代人才逐渐知道学者傅斯年、罗家伦、陈寅恪、钱穆、钱锺书,小说家沈从文、废名、张爱玲……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目前就我记忆,列举以上这些。在这些人物中,鲁迅和胡适名气最大,代表性最强,被贬褒的规格也就最高。 最近二十多年,政府相对理性,逐渐松动意识形态封锁,历史景观得以局部恢复,相对正常的学术研究成为可能。但是,长期以政治目的切割历史,因人废言,成为一种思维模式遗留给我们几代人,成为我们的细胞,甚至基因。譬如当胡适和大批民国人物的学说著作逐步解禁,公开谈论后,随即出现一种相反倾向,即贬斥鲁迅、褒扬胡适。这些议论部分言之成理,胡适的再出现也确实有益于了解鲁迅,但如果今天我们还在二者之间试图厚此薄彼,刻意贬褒,就仍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魔咒,因此,同样扭曲。区别,只是过去被迫扭曲,现在主动扭曲。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他们二位的是非,牵涉复杂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心理问题,这里不展开。我的意思是说,人不免有所偏爱,有所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断、有所选择。从五四直到1949年,中国幸亏有一位胡适,也幸亏有一位鲁迅,幸亏有人反对胡适,也幸亏有人反对鲁迅——在他们二位之外,中国还幸亏有其他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不同性格、不同来历的人物。可是到了我们的时代,鲁迅被独尊、胡适被批判,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被抹杀,总的目的,就是剥夺我们的常识、判断与选择。这种剥夺的后果,是政治生态迅速败坏、文艺生态迅速荒芜,我们从此失去选择、失去记忆,最后,失去历史。我爱鲁迅,自以为熟读他的著作。八十年代以来,我开始读到胡适的著作,梁实秋的散文,还包括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等等其他民国文人的作品——我发现,我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喜欢沈从文与张爱玲的小说,2007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就是胡颂平编写的《胡适晚年谈话录》,我同时发现,阅读民国其他作者的作品,使我对鲁迅的敬爱与了解,获得更深的理由,这种了解,有一部分即来自胡适。五十年代初,当中国神化鲁迅,批判胡适时,胡适正在纽约流亡,他知道对他,对死去的鲁迅,发生了什么,他有一次对周策纵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大家会说,这是一面之词,不可能得到鲁迅的同意或反对,因为鲁迅那时已去世将近二十年,但不论我们是否相信、或怎样解释这句话,胡适说了这句话,这句话也说出了胡适,并说出了五四那代人的关系。一个文人艺术家身后的毁誉,不绝于史,本来不奇怪,但像鲁迅与胡适这样的公案,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是否曾经发生过。孔夫子自称“丧家狗”,不是因为政治迫害,而是报国无门;诗人屈原投江的原因之一,是失宠于楚怀王;画家毛延寿被皇帝处死是他隐瞒了王昭君的美貌;纪晓岚得罪了主子,被放逐新疆,结果乾隆帝想念他,又将他招回来。至于司马迁、嵇康和金圣叹这些人物的致残和致死,是属于言论获罪,这类记载不绝于史,但毕竟那是古代,而鲁迅与胡适的故事发生在新中国。苏联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但远远比不上我们。此外,有哪个现代国家的政府、政党,以至于全国、全民,会对两个文学家思想家做出类似的贬褒?在法国,萨特与他的同学、同样是哲学家的阿隆,思想对立长达半世纪,萨特和他存在主义的同志加缪,公开绝交,可是法国政府和政党不会介入这种文人的分歧。更早时,纪德与罗曼.罗兰前后访问苏联,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出了书,引起激烈争论,可是政府和政党也没有对哪一方肯定或者批判。大家知道美国著名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有乔姆斯基,有苏珊·桑塔格,可是美国还有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未必喜欢他们,认同他们。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鲁迅与胡适的时代,有左翼,有右翼,还有别的主张与派系,有国民党,有共产党,还有别的政党,即便在各种党派或集团内部,也有左翼、右翼、激进派、保守派、温和派,如果要细分,还有极左、极右,或者中间偏左、中间偏右,等等等等。在文艺群体中,同样有各种主张、各种主义、各种派别,虽然有的很强大,占据主流,有的很脆弱,处于边缘,有的比较成熟,有的非常幼稚,但都能够发出声音,做点事情,能够保有各自的空间。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左翼文艺开始遭遇厄运,其中代表人物如胡风、丁玲、艾青、萧军、江丰等等“反党分子”与“右派分子”的命运,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说,到“文革”发生,党内权威理论家胡乔木、文艺教皇周扬、努力改造的小说家巴金、革命作曲家贺绿汀,还有几乎全部的革命画家、革命导演、革命演员,甚至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大批遭殃,或者被迫害,或者被置于死命……  今关的博士生应该做好多论文,详细寻找1949年以后在各个专业领域被刻意褒贬的名单。鲁迅与这批人的关系究竟如何?有过一些有趣的交往吗?在那个时代的文化版图上,他们的位置又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陈:从鲁迅个人交往录去了解民国的“文化版图”,肯定是片面的。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近年对民国学者做了大量清理研究,诸位有兴趣,应该读他的书。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文人之间,不同门派、师承、游历、眼界,自然会有不同的圈子。鲁迅和章太炎的弟子们是留日派,胡适和傅斯年罗家伦他们是英美派,虽说都是海归,但不免有隔阂,分亲疏。这本来不奇怪,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留学归国的海归,彼此之间也有隔阂,也分亲疏。而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的教授们,包括从事不同专业的学者,都会有不同的圈子,有隔阂、分亲疏。此外,即便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文人学者,由于不同籍贯、辈分、出身、境遇、性格,彼此谈得来,谈不来,经常走动,或从不来往,在所难免。九十年前,新文化运动的真领袖,是陈独秀和胡适,鲁迅对他们敬而远之,有合作,有来往,遇见大是非,彼此声援,或者辩论,但平时未必是朋友,也未必是冤家。读鲁迅日记,五月四号那一天他写道:“昙。星期休息。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下午孙福源君来,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通篇没有一个字记载那场五四运动。诸位有兴趣,可以查看鲁迅和胡适的书信,他俩在新文化运动早期很客气地交往过,胡适很喜欢周家兄弟,佩服他俩的文才。胡适是交际型人物,少年得志,成名早,在主流社会地位很高,和鲁迅的经历性格很不一样,鲁迅年纪比较大,作风比较地倾向旧式文人,胡适年纪轻,属于西方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但这种差别也谈不上是非。说起是非,1925年前后为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留日那群人和留学英美那群人意见相左,彼此的对立公开化,形成明显的营垒,建国后全部采取官方教科书说法,独尊鲁迅,抹杀其他。今天,史料研究早已公布当时各方意见,平心而论,英美派比留日派更理性,更超越,更具有现代国家的法制观念与公民意识。但不要说八十年前的语境,即便事情发生在今天,这些西方观念仍然会与国情发生深刻冲突,难以奏效。以我在美国的生存经验,我自然倾向胡适等英美派当时的意见,但以切切实实的中国生存经验,在更深的层面,我同情鲁迅,因鲁迅更懂得中国问题的纠葛,看破人心的险恶。今日中国许多大问题、大是非,英美式的理性姿态与法制观,越来越被认同,但在现实深层,处处遭遇国情的阻挠。……

图书封面


 温故(十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郑毓秀》一文有趣之极,胡适先生的日记里记载了一些轶事,展示出不同于传记作家笔下的人物,好比一个现实版的《围城》,特别是郑毓秀博士答辩时的描写,不是经历过的人是不好体会的。从日记中找寻历史的片段,是现在历史研究的一个热门,很多文档都没有日记这样能真实体现个人及环境的经历,很微观,但是很真实,想来没有歌功颂德的作假必要。历史就是一部推理小说!
  •     一直以为陈丹青先生是个老愤青,经常戴着眼镜,翻着白眼看人。哈哈。读过他的几篇文章,就这篇最为温和了。特别对待前人的态度真是吾辈所缺乏的,因为当代人经常为搏出位而去攻击或贬低许多前辈老人,真是不厚道。而且很多时候,批评者其实对所要贬低的人都采取一种断章取义的态度来进行攻击。没有一个大局观,对所有的资料来一次筛选,把他们的语录摘录下只字片语,来一次狠狠的打击而后快。以为这样就打倒权威,却把自己的嘴脸给显露无疑。所以鲁迅先生的被神化与被妖魔化,都是我们自己的错。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在妖魔化鲁迅,那些ID好像前世吃过鲁迅先生的大亏一样,那些帖子啊,都是群发的样子,在许多的论坛上看到。还变着ID的后缀来发,可能,贬人也是一种生活吧,对他们来说。陈丹青先生说的好:要么骂,要么棒,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在这一场巨大的阳谋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们几代人。当我们说怎样“真正了解那个时代”,似乎暗示: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时代——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时代么?(这段话,让我想起唐崇荣牧师喜欢的哲理性绕口令,呵呵。)这也是多读书的问题。(这篇文章劝我们多读书啊。)在更深的层面,我同情鲁迅,因鲁迅更懂得中国问题的纠葛,看破人心的险恶。(这是很多人对鲁迅的评价。)恭喜陈丹青先生得到了“时代骑士”的勋章。《新周刊》还是会折腾的。
  •     《温故》第14期,2009年1月1版1印,160千字,小16开本,173页,定价18元。本期《温故》最喜欢的文章是陈丹青的《民国的文人-长沙谈鲁迅》一文,讲的很痛快淋漓,很合乎我的胃口,可以摘录的段落也太多,因为太多所以就不想摘了,还不如把整篇文章记下来算了。话虽如此,还是小小摘一点如下:“诸位想‘全面客观’了解‘那个年代’读一个人的书,绝对做不到。最笨的办法就是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今的书店和图书馆,各种各样的书越来越多,只要你想了解,你就去买来借来读,好不好?”要想明事理,就得多读书,读不同的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件事,孔网上有一个藏书很多的人,应该也看了不少的书,从他写的帖子能看得出来,但很让人惊讶的是这位书友对近现代史是惊人的无知,我只能用无知这个词,当然不排除他是因为其他某些立场的原因,但如果不是这个立场的原因的话,我就觉得他的那么多书,实在是白买了,对近现代历史的缺乏能缺到无知这种程度,我实在是莫名惊诧。马嘶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一文挺不错,但我以前曾看过一篇类似的文章,是把民国大学校歌和现在大学校歌的一个对比,应该是《悦读》里面的文章吧,那篇文章因为是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所以要更详细更有震撼力一些,不过这一篇文章也很好了,说实话,每次我看这些民国大学校歌,我都很有感触,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大学时代,那段最激情最美好的岁月,摘北洋大学校歌:“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荤,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还有好几首校歌,比如西南联大和东北大学的校歌,都很喜欢,相比之下,现在大学的校歌可能也就是应景了事而已,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徐宗懋的《1947年春: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很有意思,从另一个角度看延安,这样的文章在以前自然也是没法看到的,现在稍微好一点,能开个小缝了。尤其是里面的几张延安照片,让人对延安有一个新的认识。陈懋智《1938年:逃离武汉》一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战争时逃难的经过,很生动很具体,其中讲到一个细节,作者所乘逃难轮船的舵叶被锚链缠住了,船长悬赏一千大洋招请乘客中熟悉水性的人下水探查,有一乘客出面应征,但船上医生体检后认为他不合格,未予批准。我有兴趣的是在逃难过程中船上还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有人愿意下水也必须先经过医生体检认可,而不是先下水再说,这是不是也能说民国时期的良好秩序的?方子奋的《一个囚犯和他的烟嘴儿》写了一个有着意志坚强的老国民党员,这名党员遭受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但始终没有屈服,并在一个自制的烟嘴上刻下了自己党的党徽。作者说“是对信仰的坚持?是对故主的忠诚?是对往事的留恋?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悼?是对‘反共复国’的梦想?对他那代人,我不好妄加猜测,这些答案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林建刚《闻一多的转变》中用了胡适的一句名言,文章还没仔细看,胡适的这句名言是看到很多次了,一直没有摘录下来,这次正好补上:“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从沈从文的信中看到一颗赤诚之心。
  •     《温故十四》确实值得一阅,绝大多数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容量,言之有物。
  •     闻名很久 感觉有些内容还可以 不过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特点:文章都比较平实。
  •     方子奋的《一个囚犯和他的烟嘴儿》无疑泄漏了一个国家的秘密,把古拉格群岛黑暗的帷幕掀开。方子奋用了最简略的笔墨,却讲述了人们应知未知的秘密,给读者巨大的思索空间。“那一天,是1970年的3月9日。”“我”与那个老囚犯擦肩而过。就在相遇之后不到一个小时又分离的一霎那,那个老囚犯给“我”送上了一件纪念物。“一个小烟嘴儿,自己做的。我看你是个好人,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不想告诉你,那个老囚犯留在作者笔下令他惊骇的印象传递了什么信息。我只想给你说说,让作者“始终无法明白,大概到死也明白不了”的关于“好人”的疑惑。其实关于好人的标准很简单,只要你人性尚存,你就是一个好人。“在那短暂的道别瞬间,他对我说‘我看你是个好人’,可他根据什么判断我是好人呢,难道在娃娃桥临时号子的那个早晨,出于同情我提出帮他把稀饭留待醒后再吃,这就算是‘好人’?经历了那么多生死劫难之后,单凭这点微不足道小事,他真的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好人’?”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相信你也能明白什么是好人。非人的世界中你还能表现得像一个人,有对长者的尊重,有人性的悲悯,还有一丝丝温情,你的好人的特征太明显了。好人就是你了,对于好人的奖励值得赠与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     特稿• 陈丹青 民国的文人   ──长沙谈鲁迅
  •     内容不错,有真实感!
  •     好书
  •     主编品味不俗。开放尺度还有待扩展。
  •     温故到了第十四本了,目前还没有让我感觉失望过,起码每本都有值得认真读并且回味的文章。继续向大家推荐。
  •     看不下去啊……看不下去……陈年往事,很一般。没兴趣
  •     这样的书很好,这样类型的文章也符合自己的口味。好几年都不去大学书店了,倒是偶然一次机会从当当网得知师大出版社从04年就推出了这样一个《温故》系列,书很好,我的心情也很好。于是一口气把时至今日的总共14辑《温故》全买下来了。昨天中午书就到了,三天时间,蛮快。书到的当时,住大学书店附近的我的一同事讲,大学书店里也有《温故》出售。真得感谢师大出版社推出这样一个好系列丛书了,佩服他们的商业眼光。他们的“温故书坊”系列也不错。按:《温故》第1辑出版于04年5月,第14辑出版于09年1月,该书一年出四辑,按说至今至少应该出到第19辑或者第20辑了,还有5辑左右的差额,要努力啊。想去年底,因受了奥运的影响,老六的后几期《读库》是一股脑儿在很短时间内连续上市的(按出版周期本该是两月一本),因而我也幻想师大出版社能把拖延的几期一股脑儿地短时间内上市。
  •     故纸堆中找乐趣
  •     好书,不是一般的好,温故系列的书的不错的
  •     温故而知新,在这一期中,温故了鲁迅、沈从文、梁实秋等大家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从历史中了解那些人那些事,值得品味。。。
  •     2009.3.27 博库 13.5
  •     这本书侧重对民国历史政治社会生活得回顾本意是好的,但读后稍感拖沓历史专业的同学说我买得不值我还很不服气但去图书馆认真翻找了相关书籍后却又感觉这本书的确是小巫见大巫当然这本书作为通俗历史读物还是很不错的永远支持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的书籍他们敢说真话注定开一代出版业风气之先
  •     一如既往
  •     在潘家园的朋友那里看了几本《温故》当时就有一种收藏的感觉,在当当网买了全套,一口气阅读完,历史事件历历在目,澄清了一些问题,书的宗旨也是我所推崇的。借用陈寅恪先生的名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赞誉之。喜欢历史的朋友不妨一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