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894292452
作者:保罗•卡雷尔
页数:576页

作者简介

《东进》与《焦土》两部著作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作为《东进》的续篇,《焦土》从1942年底的作战行动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这两部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 ——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套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著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该著作的经典性。

书籍目录

前言1994年版前言第一部:库尔斯克战役第一章: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章:铁钳第三章: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战第四章:战役被终止第五章:元首大本营里的泄密第二部:曼施泰因第一章:斯大林想要的不只是斯大林格勒第二章:黑海上的警报第三章: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第三部:北翼的战斗第一章:列宁格勒:一座城市的悲剧第二章:拉多加湖南岸第三章:沃尔霍夫与施吕瑟尔堡之间第四章:杰米扬斯克第五章:水牛行动第六章:大卢基第四部:最后的机会第一章:下一步?第二章:库尔斯克后遗症第五部:奔向第聂伯河第一章: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第二章:米乌斯河上的战斗第三章:东方壁垒第四章:奔向第聂伯河第五章:布克林桥头堡第六部:基辅与梅利托波尔之间第一章:柳捷日村第二章:目标,基辅!第三章:扎波罗热第四章:沃坦防线之战第五章:尼克波尔以西第六章:第聂伯河中游的冬季战事第七部:南翼的灾难第一章:切尔卡瑟第二章:胡贝包围圈第三章:克里木战役第八部:中央集团军群的坎尼第一章:部署第二章:进攻第三章:突破附录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描绘东线战场的开山之作《东进》之姐妹篇•被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畅销至今•西方媒体评价为“永远的经典之作”•美国亚马逊五星好评畅销书

前言

前言    东线战事的关键转折点是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这就是笔者将这场战役作为 《焦土》开场的原因,这样,东线战事的两大阶段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德国的胜利提前结束在斯大林格勒,而德国的失败始于库尔斯克。     1942年底至1943年7月间的作战行动,将以回叙的方式加以描述。诚然,这种做法会打乱时间顺序,但却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所发生的情况,以及从斯大林格勒至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作战行动的重要性和戏剧化特点。斯大林打算在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的战役中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但面对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杰出的将才,他失败了。德军统帅部再次获得一个挽救形势的机会:将进攻战转为消耗战。     但希特勒拒绝接受战地指挥官们一直迫切地向他解释,并展示给他看的事实。他继续着这场赌博,他孤注一掷,他指望“堡垒”行动(这是库尔斯克战役的代号)会带来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就这样,东线战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走向高潮。双方庞大的军事行动狭路相逢——德军英勇的进攻撞上苏军有力的防御。最新的装备,必胜的决心,娴熟的指挥,计谋与欺骗,这一切在这场大战中达到了顶峰。因此,苏联军事历史学家们正确地将“堡垒”行动称为整个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     在资料处理的问题上,笔者继续沿用了被证明相当成功的方式——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种问卷调查技术被开发出来,这使那些非常忙碌的人得以将他们掌握的情况转达给笔者,这些人在战争期间担任过指挥工作,或是参加过某些关键地段的战斗。大批交给笔者使用的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包含许多极其珍贵的资料,很多饶有趣味、迄今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军事信息丰富了现有的记述。     尤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笔者得以使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方面出版的军事专著,以及苏军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个人回忆录。同样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还查阅了保存于美国档案馆的德军战时日志的微缩胶片。                                                                   保罗·卡雷尔

内容概要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后化名保罗•卡雷尔,成为畅销书作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引人入胜!在《东进》中,他从东线战事的开端讲起,故事结束于斯大林格勒;在《焦土》中他继续讲述了苏德这两个极权国家之间的冲突。卡雷尔带领读者与德军一起踏上征程:横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草原,在库尔斯克历经史上最伟大的坦克战,实施大撤退行动,最终见证希特勒的军团被击败。《焦土》一书连同《东进》,构成了战史上对苏德战争1941-1945画卷的最佳描绘。细节生动,可读性很强。——《书单》杂志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东线著作。如果读过《东进》及《焦土》,你一定会成为二战迷。令人激动的苏德战争全景史。如果你想了解东线战事,这套书是必读之作。读起来,它就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但无疑更好,因为书中描绘的都是真实事件。 ——科克斯书评《焦土》带领我们遍历了规模浩大的库尔斯克战役、列宁格勒围攻战、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以及最后大撤退行动。《东进》与《焦土》几乎包含了所有苏德之间的血腥战斗。任何对苏俄战争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读这套战争历史经典。——美国亚马逊书评

章节摘录

罗马尼亚夏季的热浪笼罩着布加勒斯特。瓦拉其亚下午的空气闷热无比,盘踞在城市上方,沉重地笼罩着庞大的城堡、白色的教堂和空荡荡的酒店。维克托·伊曼纽尔大街冷冷清清。这条大街上的第一座建筑便是德国大使馆。      “这么热的天,却要穿戴得一丝不苟”,冯·克林格先生抱怨着。他穿着外交制服,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百叶窗已被放下,硕大的房间里一片阴暗。电风扇发出轻微的声响,推动着凉爽、不新鲜的空气在室内萦绕。三个小时前,柏林发来的电报已经到达。“仅限大使阅览。”他将密码电报解译,随即要求与安东内斯库元帅会面。时间约定在下午四点,元帅先生此刻应该在郊外的小别墅里。该动身了。      下午四点,克林格的车准时驶入守卫严密的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官邸。      安东内斯库在一楼的客厅迎接了这位德国大使。一如既往,这位身材矮小、瘦弱结实的元帅穿着一身军装。      “那么,大使先生,是元首给了冯·曼施泰因元帅假期,让他访问我们吗?”他笑着问道。      克林格从口袋里掏出电报,用一种故作庄重的语气读道:“请您立即打电话给国家元首,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将于明天下午抵达布加勒斯特,值此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一周年之际,他将代表元首向安东内斯库元帅颁发金质克里木盾章。”      安东内斯库笑了,礼貌地表示感谢。但他开口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大使先生,克里木盾章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但对我来说,有机会与冯·曼施泰因元帅探讨军事形势,这一点更为重要。罗马尼亚已将她全部的军事力量投入战场,我为此承担着责任。在斯大林格勒,我损失了18个罗马尼亚师。我无法承担这种灾难再次上演的后果。我必须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Nous sommes alliés(我们是盟友),大使先生,但在腊斯登堡,不时有种将它忘却的倾向。三个月前,我曾在克莱斯海姆堡亲自向元首表达过这个看法。”      这句不祥的话语不能错过。幸亏曼施泰因将亲自赶来,克林格这样想着。但在表面上,他不露声色,平静地接受了罗马尼亚领导人坦率的言论。另外,这位来自萨克森的前海军军官,曾担任过自由军团的领导,也曾率领过“执政官”组织①,不是个轻易会被吓倒的人。他们商讨了与曼施泰因来访相关的礼仪和组织事宜,随后,德国大使起身告辞。刚刚过去两个小时,天台上的麻雀们便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将于1943年7月1日到访数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布加勒斯特。      东西方情报机构的消息传播者和情报收集员,大大小小的间谍都匆忙跑向他们的发报机,将这个引人关注的消息发送给各自的总部。      莫斯科,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第四局的收报机也活跃起来:曼施泰因将于明天抵达布加勒斯特!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点了点头: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赶去罗马尼亚首都喝几杯香槟,而不是待在他位于扎波罗热的指挥部里,就表明东线战场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发生。俄国人肯定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他们的看法。      二十四小时后,曼施泰因做好了赶赴布加勒斯特的一切准备。就在这时,一名值班军官带着希特勒总部发来的电文跑了过来:立即赶往腊斯登堡,而不是布加勒斯特。      “元首希望您出席在‘狼穴’召开的绝密会议。布加勒斯特方面已被告知,由于气候恶劣,您已推迟起飞。”就这样,曼施泰因去会见希特勒,而不是安东内斯库。这并非因为糟糕的组织工作,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一部分。在元首总部,曼施泰因惊讶地看到了一大群高级将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元帅;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大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大将;装甲兵上将肯普夫;第24装甲军军长,装甲兵上将内林;第6航空队司令冯·格赖姆大将以及第4航空队的代表,高射炮兵上将德斯洛赫。      东普鲁士也处在高气压系统所带来的晴朗的夏日气候下。元首总部的混凝土小屋,屋顶上覆盖着植物和树叶构成的伪装网,看上去神秘莫测。      希特勒在他的茶室迎接了这些将领。他非常热情地问候他们,请他们坐下,随即以一番演讲开始了会议。      他的第一句话便揭示出一个大秘密:“我已决定将‘堡垒’行动的发起日期修改为7月5日。”


 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核子时代之后,人类历史不可能再有百万级别以上的士兵集结了苏德战争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最大碰撞看的叫人惊心动魄无论是神秘的维特,还是之后被人鄙视的官僚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都在这个背景下展示了卓绝的勇气,这是人类面临极致环境下的本能元首那么多绝杀的机会都没有抓住,可惜了
  •     刚刚把《焦土》看完,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跟《东进》一样,一如既往地黑苏军,有的时候甚至让我感觉作者纯粹是在为了黑而黑。《东进》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无脑黑就是当作者谈到了苏军特殊的反坦克犬部队,他认为苏联人让狗执行这种自杀式任务“很残忍”。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里时几乎就要喷饭了。以苏德战争之惨烈,连人命都顾不上了,狗的生命算得了什么?《焦土》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列宁格勒战役时,当时列宁格勒方面的负责人日丹诺夫组织城里的居民修建各种战壕和工事,其中包括十来岁的孩子。然后作者在字里行间里又流露出一种苏联人行为的指责之情:让十来岁的孩子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干这种事情,你们是不是太残忍了?我只想问作者一句:要不是德国攻打列宁格勒日丹诺夫至于这么做吗?你还想让他怎么做?什么都不干集体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吗?这本书另一个让我不满的地方就是:作者只写到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结束。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既然已经把东线前三年的战事都写出来了,为什么就不肯再坚持一下,把第四年的战斗也写进去呢?再添加几个章节写完柏林战役不可以吗?言归正传,发泄完不满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书中的一个有趣的地方:作者对情报工作是极其推崇的,甚至认为很多时候情报直接决定了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胜败。比方说坐着就认为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过分相信”维特“的情报造成的,而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之所以失败一个原因就是”维特“把情报泄露给了苏联人(另一个原因则是小胡子在关键时刻把装甲部队调到意大利去了)。同样,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德军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情报方面的失误导致德军把注意力放在南方集团军群上而忽视了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作者最后还抱怨了苏军有”维特“这样的情报人员而德军却没有。没有人会怀疑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作者似乎对情报没有正确的认识。没错,苏联人是凭借众多优秀的间谍获得了大量的情报,问题在于,怎么能够从这些情报中及时挑选出重要的、正确的情报?要知道,很多时候从不同渠道得到的情报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在这个时候,及时地判断出哪些情报是正确的哪些情报是错误的才是最主要的事情。而且,就算你得出了最后的结论,你又怎么知道这不是敌人设下的圈套?敌人也许通过故意发送假情报来诱使你进入他所布下的陷阱。所以,优秀的间谍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最关键的那一步,其实是情报的分析和拣选。可是作者在书中没有写这些,作者只是写了这些间谍成功地渗透进了德国的官方系统,然后就成功地发回各种关键情报。对很多问题作者避而不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间谍打入纳粹德国的要害部门?为什么反间谍机关没能将这些间谍查找出来?为什么德国人在苏联的要害部门中没有打入间谍?而且,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他完全忽视了情报分析工作。比方说,作者认为,维特在哈尔科夫中发出了错误的情报导致了苏军的失利,但维特通过努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挽回了自己的失误。看到这里我就不明白了,既然维特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已经失误过一回,那么斯大林凭什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相信维特的情报?他怎么知道维特不会再失误一次?这些本来应该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的地方作者真的是完全忽略了。苏德战争中德军为什么失败?看完《东进》和《焦土》后脑海中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苏联人的人海战术和小胡子的胡乱指挥导致了德国的失败,最多再加上无孔不入的共谍(维特是其表率)。但这三个原因作者哪一个都没有分析透彻,苏联人为什么可以玩人海战术而德国人却不行?要知道,加上各种仆从国后轴心国的人口可不比苏联少,而苏联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初期丧失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能直接利用的资源和人口真是少得可怜,为什么却反而是苏联玩起了人海战术而不是德国呢?小胡子的胡乱指挥我就不说了,在这方面咱没有发言权。最后还是说说情报,说实话,二战的胜利我更感觉是情报战的胜利。二战主要的参展各国中,日军的情报能力是最差的(无论是从信号情报、谍报还是情报分析能力上),德军比日军要好一些(在信号情报和情报分析方面)。相比之下,苏联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在谍报方面非常出色,但是在情报分析和拣选方面则是相当差劲(否则也不会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在得到大量情报的情况下却依然没有及时判断德国人的入侵意图)。但是战争爆发后苏联人及时调整了这一机制,使得他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和准确率分析情报。至于英美.....这两个国家在信号情报和情报分析方面后期几乎达到了逆天的水平。具体的情况,请参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总之,一句话,这套书在战术层面上描写还算不错,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是很不成功。缺乏有深度地对二战史的反思,所以,还不算真正的杰作。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看过无数本的二战书籍,这是个人认为最好的一本。从德国方面描述战争的全局和细节,拥有后世很多写战史的美国,苏联,英国写手不曾或不愿涉及的资料。
  •     书写的还是不错,小小冰人翻译在国内军事界还是最好的。但是总觉得德国人写的还是有美化自己的意思。
  •     此书用德国人的视角描写了苏德战争,别有一番风味,加上价格也很实惠,适合各种喜爱军事的读者,百看不厌
  •     经典!怎么评分这么低!!!!
  •     看完东进后,又看到这本书有kindle版了,果断买了。
  •     苏德战争,历史的焦点,领袖的焦虑,人民的焦土
  •     无论是怎样的写作背景,作为战败者的德军都是幸运的,毕竟有人为其树碑立传,而没有沦为胜者的陪衬。
  •     任何一个二战爱好者的必备
  •     所谓失败就是合理的
  •     讲了苏德战争后半场的故事,从苏联终于有反击能力开始,一直到长驱直入开始收复疆土。 书里着重记述了很多战争中最底层的士兵,这些人的英勇表现拯救了将要崩溃的防线、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尽管很少人能留下名字。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     有1943-1944战争进程的完整描述。读了这本书会加深对德国陆军元帅曼施泰因的了解,这人简直就是德国的战神。
  •     德军的战斗力的确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卡雷尔的视角提供了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历史细节,真心不错!
  •     这是我所看过的关于苏德战争全程描写的最详细的著作,作者对几乎每一场大的战役都有详细的描述以及双方胜负的分析
  •     =.= 作者倾向非常明显, 内容编排偏向德军: 例如记载某个战役时, 作者常常对德军的损失一笔带过, 没有具体数据, 着重描写某部队的英雄事迹, 而苏军则享受着元首瞎指挥带来的战略优势, 但仍然碰得头破血流, 计有若干部队重创, 丧失战斗力云云, 德军胜利转进下一段防线...
  •     小小冰人翻译水平很烂,看过他翻译的几本书了,现在我不会买它翻译的实体书,这是KINDLE促销9块9买的,东进买后悔了
  •     对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会喜欢
  •     家里现在已经没地方放书了,老丈人家都堆了10纸箱书了,现在无奈只能买电子书了。
  •     尽管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像严谨的战史而更偏向于纪实文学,但无疑作者描述的历史事件都是有出处的,确实很好地利用了当时西方可以接触到的苏联出版的战史、回忆录等公开资料,而且即使与现在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比起来也并不偏离太远。作者尽可能从中立角度去评价苏德双方,甚至高度评价了苏军的政委,对于一个前纳粹德国官员来说尤为难得。因此,即使本书不太适合作为严谨战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但补充细节和为入门读者充当有趣的科普读物是非常不错的。下面说到翻译,无疑人们可以从这本书看到小小冰人的翻译水平的进步,协助其翻译苏俄地名、人名的也是熟稔苏联的高人。书中很多注释也恰到好处,可以说此书是一部翻译精品。
  •     写得很精彩,上次《东进》打五颗星,我这次还打五颗星!
  •     kindle版。作为军盲,读着是希望能了解当年战争的情况,可是读了开头总觉得作者在黑苏联,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几乎完全来自希特勒的瞎指挥,看的人蛋疼
  •     了解东线战史可以一读,倾向性明显,有些报喜不报忧,毕竟德国人写的
  •     暴行就是暴行,找任何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     #书# 如果41-42年苏德战场,德国人占有战场主动权的话,那么43-44年,德国人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即使在此情况下,德国人的积极防御,战术得当的反击还是让苏联人差点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要不是“太少、太晚”的情况被扩大(希特勒的固执),最终的战局也许并非如此。这本书中不得不提曼施坦因,是他一次次地完成危难之中的救险,“消防队长”的称号由此而来。如果东线战场有一个东线总指挥的话(撇开希特勒),曼施坦因是最佳人选,而且可以预见,他将给德国人带来43-44年的巨大胜利,至少不是如此的失败。不过战场上没有“如果”~~~
  •     整套书都感觉是德国的辩护者
  •     从霍特去救第六集团军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对苏德战争进行了一次大概的梳理。
  •     扣分的原因有二:1、只写到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动,之后就没有了;2、还是一如既往地屁股决定脑袋。
  •     德国真打赢了东线,就极大增加了45年被核爆的风险;国运之争从把爱氏,外尔等德国能打赢科技之战的顶尖人才轰走时候就天平倾斜了,留不住欧洲真正力量所在,光靠军政是无法执世界牛耳
  •     收到书,迫不及待的看了40多页,一如既往的好。
  •     作者和译者都很好
  •     书不错,是讲述二战历史的经典记录,亚马逊发货很快!
  •     两本都看完了。。。断断续续,地铁如厕读物,上班真累
  •     与东进相比,大局的叙述仍然很好,但细节上更加报喜不报忧了,甚至有些地方影响到逻辑关系,并且通篇到底都渗透着“要是当初”这种情绪。作为一个纳粹分子,还算能够全面客观地记录这场战争,不能要求太高。
  •     不怕牺牲艰苦奋战的战士、睿智主动而充满创意的指挥官、舍生忘死最后撤退的军官团、上下一心的部队传统,这一切都被一个坏领导葬送了---好吧,这书的作者果然是第一流的宣传干事 :)
  •     很不错的书籍,配合先前的《东进》一书,然后加以《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回忆录》外加《曼施坦因回忆录》,苏德战争的各大战役可以尽数还原了……
  •     好书,必须买,德军眼光看历史
  •     热血沸腾
  •     有了东进当然焦土
  •     这套《焦土》附录中增补了《东进》中关于莫斯科会战失败的检讨,其中涉及了图哈切夫斯基的一些事。整本书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生动详细,地图也很全
  •     二战苏德战场由盛转衰的全记录,从库尔斯克一直退却到东普鲁士边境,昔日无敌的德国陆军面对的是日益强大和人力物资似乎无穷无尽的苏军,只能左支右拙。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以及人力资源的枯竭注定了第三帝国灭亡的命运。基本是从德国的角度去描写的东线战事,也能看到苏联红军的不断壮大和能力的提升。二战经典。
  •     终于看完了! 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漫长艰难的战役 #阅读补完计划
  •     制作精美,纸张好,内容精彩
  •      这种纪实文学或者说非虚构写作,都是当年的经典之作,而今购买只为收藏,断无时间消耗在过时读物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