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544240185
作者:约翰·里特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该书是独家引进美国版权的图书,主要通过对李小龙自己的日记、书信和生活感情等文字的精心编著,真实地记录了“功夫世星”李小龙一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部文学性与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励志型人物传记。书中插入了一定数量的李小龙各个时期的剧照和生活照,有的还是首度公开的照片,显得极其珍贵,从而全面地描述他的演艺生涯。
名震世界的截拳道创始人、“功夫之王”李小龙,不但拥有超卓的武道造诣、深厚的哲学修养,更拥有着博大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在李小龙的私人图书室里,珍藏有多达2500本的各类中、英书籍,李小龙每日神游其中、精骛八极。自少年时代起,由于刻苦读书,他的双眼近视便高达500多度,以至日后在公众场合不得不戴隐形眼睛。今天整理、发现的李小龙武道、哲学、书信、诗篇等各类手稿,足够出十余本厚厚的专著。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李小龙不但是开宗立脉的一代武术宗师,而且还是一位融通东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今天的广大公众,在熟知李小龙肌肉发达、拳脚惊人、硬朗阳刚一面的同时,往往对这位全才剑胆琴心、侠骨柔肠的另一面认识不足。其实,正像每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濡染的知识分子一样,李小龙也拥有丰富细腻的内心和温馨隽永的情感世界。他曾经在70年代自己的一篇随笔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生活:
“在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并不是在武道上、电影上或是电视上,而是娶得了一位外国籍的好妻子。她人很贤惠,处处都在迁就我,甚至当我工作后回到家里,她给我脱鞋子。这是非常难得的。也许有人会怀疑两个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生活着是否和洽,但我太太已经中国化了,她可以说一般应酬的广东话,同时也学会了烧中国菜。”
“至于我的家庭生活,十分简单,除了工作外,假期也很少到别的地方去,多是躲在家里看书。我喜欢看武道和哲学的书籍,对于电影,看得并不多。”
李小龙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他生前曾给妻子琳达写过不少优美的诗篇,也向美国公众译介过中国古代传诵千年的优美诗词。本文所展示的这首由元代著名才女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便是其中之一。
李小龙的胞弟李振辉先生,曾是香港70年代著名摇滚乐歌星,后移民美国,现为美国IBM公司高级电脑专家。1973年李小龙逝世后,李振辉为纪念兄长,演唱、灌录了精美的歌曲原声唱片《怀念李小龙(民谣)》(The Bvallad of Bruce lee)。这盘唱片中的歌曲,全部由李小龙、李振辉兄弟二人作词,李振辉演唱。当中就有李小龙翻译的中国古代诗词。
1996年,笔者旅居美国加州洛杉矶,蒙李振辉先生慷慨签赠目前早已绝版的珍贵原声唱片《怀念李小龙(民谣)》,由李小龙翻译、李振辉演唱的这首《我侬词》的英文歌曲《Parting》便收录在其中。读后、听后令人击节赞吧李小龙的优美译笔和李振辉的深情深绎。
由美国“振藩截拳道核心”专职作家约翰·立托(John Little)整理、美国塔托出版社(Tuttle Publishing)1999年出版的《李小龙图书馆丛书》(The Bruce Lee Library)第六卷——《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Bruce lee:Artist of Life)一书第11页、第四章《诗集》(Poetry)的第4-U小节,也收录了这首李小龙所翻译的《我侬词》,并加了较为详细的注脚。
有关这首《我侬词》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千口佳话。真人、真事,词句优美温婉、深情款款,千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读书人,也感染了雄健豪迈的李小龙的心怀,促使他妙笔生花,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流畅英文,翻译了这首词。下面,就让我们缓缓展开历史的长卷,走近《我侬词》……
元代江南有个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叫赵孟(兆页)。是继苏东城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
赵孟(兆页)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太子——秦王赵德芳(就是民间传说里声名赫赫的八贤王)的后人,也是中国书画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赵孟(兆页)生于南宋末年,作为宋王朝皇族,宋灭后他出任元朝高官,四十载平步青云,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即是翰林院的主管),封为荣禄大夫,为当朝一品。妻子管道升也被封为魏国夫了。赵孟(兆页)谢世后元英宗追授其为魏国公。他的一生也因出仕“敌国”而蒙上了浓重的矛盾色彩。
赵孟(兆页)的妻子管道升,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才女,字仲姬。与丈夫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得这位慧心女子仪雅好书画,尤其擅画竹,其笔下之竹,劲挺有骨兼具秀丽之姿,在当时即颇有声名,为赵氏书画世家一位不容后人忽视的女性艺术家。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赵孟(兆页)官运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了却慕恋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当时名士纳妾成风,赵孟(兆页)也不甘寂寞想纳妾。他不好意思直接向妻子明说,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他作了首曲子给妻子示意:“我学士,尔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我娶几个吴姬、越女,也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他的意思是说,我为学士,你是夫人。你没听说陶谷先生娶了叫桃叶、桃根的两个小妾,苏轼先生也有叫朝云、暮云的两个小妾。我便多娶几个姬妾,也不过分,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
妻子管道升看后,便写了一首《我侬词》给夫君——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寥寥七十余字,早年耳鬃厮磨,迩来夫妻情浓,似随着喃喃吴语,跃然纸上。令人读来,不免怦然心动。赵孟(兆页)看到夫人的词写得如此情深意重,深受感动,遂打消了纳妾的念头,夫妻和好如初,相携白首。此成佳话。
2002年11月24日下午,香港特区龙迷约70个左右在港举行聚会,纪念小龙62岁诞辰(11月27日),气氛愉快而融洽。在历时3个多小时的聚会行将结束时,香港电台的直播节目,很应景地传来了这首收录在李振辉先生当年演唱的《怀念李小龙(民谣)》唱片大碟里的《我侬词》,并以古筝陪伴朗诵,别个气氛——现时听来,词中意,更深刻……
PARTING(李小龙 译)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It might be forever.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And out of the clay we’ll re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us in my clay, there’s little of you,
And in your clay, there’s a little of me.
And nothing will ever set us apart.
Living, we’ll be forever in each other’s heart,
And dead, we’ll be buried together.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功夫第一节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第二节 功夫:东方艺术的核心第三节 理解功夫第四节 功夫的悟第五节 交你自卫第六节 进攻和防御中的心理学第七节 怎样选择武术指导第八节 刚柔并济第九节 我对功夫的看法第二章 哲学第三章 心理学第四章 诗歌第五章 截拳道之道第六章 表演第七章 自我发现第八章 书信

编辑推荐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内容概要

约翰•里特是当今世界上关于李小龙的工作、生活、训练法、及哲学思想的最权威的作者。他是被李小龙遗产机构唯一授权可以使用阅读所有李小龙的私人信件,草图以及他的读书笔记的人。里特还是《李小龙》杂志的合作出版商之一,“振藩截拳道中心”的官方时讯《仅仅知道还不够》的策划编辑,有广泛影响力的非赢利组织“李小龙教育基金会”的主席。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一些关于男性健康和锻炼的书和杂志文章,并获得电影预告片、电影海报等制作人奖。

图书封面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正如作者所说,从这本书中的确可以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如果说李小龙是个传奇,一点也不为过。在武术方面,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是他把哲学与武术结合在一起,这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更为可贵的是他把中西方的哲学交融之后,成功地运用到武术中,开创了截拳道。关于截拳道,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想习武之人,我欣赏的几点:每个招式去繁就简、简单质朴、符合本性、本能。这一点李小龙做了很多的阐述,他反对传统的所谓的独门秘笈和必杀技,"功夫仅仅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句话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说出来或感悟到的。无心。 功夫中的集中注意力,李小龙指出并不是集中在一个目标上面,而是一种静态的警觉,不要让自己的意识去干扰,而是把自己一切的行动交给潜意识,即直觉。同时还强调流动的思维。初学者与对手交手,但对手来袭,不知如何应对,所以思绪受到阻碍,方寸大乱,心神不定,为对手所败。但你的功力增强的时候,你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到达气定神闲。其实可以想想,武术大师并不是有什么绝招,相反,他们用很简单的招式化解对手的各种招式。这是因为他们平和的心态,思维很流畅,应对的方法自然是出于人的本能,所以拆招的效率最高。这其中的区别并不是在招式本身,而是在于心态和经验。这就像你解数学题一样,解题高手有时候用很简单的方法把一道看起来很难的题轻松解决,其道理是相通的。功夫修养上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无艺术”我个人觉得李小龙的截拳道是武术走向更高层次的代表作,但是又是不成熟的。5、 截拳道用一句话——心所欲而不逾矩。武术包括外功和内修,外功就是招式,招式千变万化,真正的实用招式并不多,所以我们要简单。因为我们是用于实战,不是表演的花拳绣腿。其次,是内修,这是武术的精髓所在,我们发现,很多人能把招式练的很好,但是实战是动作变形,或用不出来,这就是内修不足的问题。下面来说说内修的问题:关于内修,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金庸的小说,很多绝技如果只知道招式不知道心法几乎没有用处,或一个人内力丧失就变得如菜鸟一般,这就强调了内修的重要性。其实,现实中的内修就是李小龙说强调的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和平和的心态,当然经验也很重要。武术的最高境界就像一条首尾相接的蛇,蛇头是最高境界,蛇尾是开始,而李小龙希望找到一条捷径来到达蛇头,我想是他创立截拳道的初衷,我们知道李小龙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走向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向他的伟大人格致敬。最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的武术大师,就是有深厚的武学基础,但不囿于传统的招式和套路,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实战思想,通过招式和套路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各门各派,他们采用武学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而李小龙发现了这种传达思想的局限性,他结合自己哲学的基础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截拳道(但仍然是一个船,真正渡过还要靠自己)这种方式有利于体现本质(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感到),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抽象性,就像李小龙自己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个转折,期待更好解释。这个人除了在武术上要有很高的造诣外,其他方面也要有很高的造诣。最后,不管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处于和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武术家以后武术家的方式,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方式,科学家有科学家的方式。最后说明,我的叙述仍然采用了一种形式,只是帮助理解的工具而已。真正的开悟是要处于,而不是接受到,认识到或感受到,后者只是开始。下面是李小龙的一些很经典的话······"功夫仅仅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 “功夫的原理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解放出来,功夫的核心就是道——宇宙的自发原理”“功夫大师们与初学者不同,他们的优点是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的心态,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欲望。”“你如何对所遭遇的障碍作出反应是最关键的,而不是障碍本身,如果你不承认失败,是不存在失败的,但不要等到这一刻” ——致李俊九“为了练好一个柔道动作,选手往要成千上万次做一个动作,当然,用你的想象力和经验,你会干得更好。” ——致木村武之“很可能有人说我太刻意追求成功了,当然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我做事情的意志来自这样一个事实:我一定能成功。我的心里无畏无惧,无迷无惑,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致曹珍珠“在我孩提时代,在我的体内就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不断发展,每天挖掘我的潜能。” “对我来说,一个品质超群的人的作用和责任在于真诚,真诚地发展自我的潜能和实践自我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自我形象的实现”“我逐渐意识到,最大的帮助来源于自助。” “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的感觉很可能成为勇气的来源”“强烈的欲望不仅创造了机遇,而且创造了人才本身”“截拳道并不是指有效地制服对手,而死有效地克制自己,以克服个人的情感上的障碍、不安、恐惧和受压抑的情感,换句话说,它是摆脱自身情感感上的羁绊,实现完整自我的表达方式”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孙子兵法》的目的——避免战争,而不是赢得战争。难道说李小龙在武术上的造诣就像孙子在军事上的造诣?“每个人必须寻求实现自我,这是师傅不能传授的。”“截拳道最终实现方式是回到人最初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于传统。·····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我知道是李小龙的武术领悟到此还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能获得,而真正的自由观念,也只有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产生。”“招式是某种倾向性的反应”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对迷恋于“绝招”的人是很好的一课。”“不是能简约为套路···招式···方法,而是依赖直觉···本能。”“学会处于一种心态,而不是拥有一种心态”“武术是人类灵魂的直接表达方式”“踢腿和出拳不仅仅是制服对手的工具,而是探求自我意识以及解除所有精神障碍的工具”“跆拳道训练的真正目的在于此:学会“处于”一种心态,而不是“拥有”一种心态”“学习跆拳道不是为了伤害或将某人致残,而是消除贪婪、愤怒和愚蠢。”
  •     小龙哥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从他的做事和思维方式就可以看出来.我喜欢他自导自演的作品,特别是他第一部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猛龙过江>>,他把唐龙这个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非常形象,从里面的种种迹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中西文化结合的电影,这里说的中西文化不只是指环境,更重要的是从李小龙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既有西方的搞笑模式,又有中国特有的底蕴,两者结合,再加上他那截拳道,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历史长河.小龙哥的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如同他的人一样:"活".看了这本书,相对于小龙哥的功夫来说,我更崇拜他是一个哲学家(毕竟在功夫上我是个门外汉).里面收集了大部分小龙哥的亲笔文稿.字里行间,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思想,他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我很庆幸李小龙的出现,更庆幸我读到了他的文笔.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值得我好好地去研读.书是有价的,思想是无价的.
  •     首先很感謝劉軍平老師的辛苦,我們才得以一睹《生活的藝術家:李小龍》。題目應是編者加,但吾讀後更覺應是《無為的武者:李小龍》更適。畢竟李小龍非藝術家,而是將功夫與哲學融於一身,臻於最高的境界:無。   讀完覺得李小龍一生的成就在於將“無為”悟通,並融於功夫。   很高興在書中見到許多平常不可見的影像,如小龍寫東西時的神態……   也很高興讀到許多平常不可見的小龍詩,只可惜未見原稿。其中吾試譯一首,並感有些譯詩不如先前所讀好,這並非先入為主,讀者或亦有同感。另外書中許多重複的章節,不知何故?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小龙哥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从他的做事和思维方式就可以看出来.我喜欢他自导自演的作品,特别是他第一部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猛龙过江>>,他把唐龙这个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非常形象,从里面的种种迹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中西文化结合的电影,这里说的中西文化不只是指环境,更重要的是从李小龙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既有西方的搞笑模式,又有中国特有的底蕴,两者结合,再加上他那截拳道,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历史长河.小龙哥的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如同他的人一样:"活".
      看了这本书,相对于小龙哥的功夫来说,我更崇拜他是一个哲学家(毕竟在功夫上我是个门外汉).里面收集了大部分小龙哥的亲笔文稿.字里行间,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思想,他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我很庆幸李小龙的出现,更庆幸我读到了他的文笔.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值得我好好地去研读.
      书是有价的,思想是无价的.
  •        传奇,励志,涉猎广泛,英年早逝……合集就是经典。
       最近读了几本书都评论,读过《生活的艺术家》确实让我认识到不一样的李小龙,准确的说是从新认识。
       书按照章节来分可以分3部分,哲学大杂烩,李小龙学习笔记,与朋友间来往信件。第一部分看的头大,略有怀疑是不是译者添加了太多的东西,没有保证‘原汁原味’,第二部以李在求学和对于功夫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为主线,开始有写原味的内容,开始变的真实。此部分是我开始能理解一点的部分了,不像第一章那么晦涩。第三部分是诗歌和书信,之前还真不知道李还写诗的,不知道为什么读的时候总是想起beyond来。来往信件中能感受到李有个很强大的小宇宙,并有富有思想的大脑。
       不一样的李小龙: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些武断。会写诗的李小龙,哲学硕士李小龙,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李小龙,励志的李小龙。
       最后用一句书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结束:经历过什么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而是要看你是如何应对的
  •     佩服.看了你写的读后感.让我更加对这本书有不一样的感觉
  •       《生活的艺术家》已读完,以一个会点儿三脚猫功夫的书生的眼光来看,似乎没讲什么。不过既然要主持读书会,姑且说点什么。全书涉及面较多,本文仅就功夫与哲学两个方面聊一聊个人见解。
      
      就功夫而言,我认为书中观点的核心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前三个是小龙自己提出的,即:“简单、直接、非传统”,后一个是我总结的:“水”。所谓“水”,是指老君笔下关于“水”的哲学思想。如:顺应自然、刚柔并济、自由之类。而“简单、直接”,我觉得是比较能概括格斗精髓的。但大家也不要被这几个词误导了。古人云:“听其言而观其行。”老君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自己唧唧歪歪写了五千字,还被乐天写诗戏谑了一番。小龙说:“简单、直接、非传统。”可自己却接触了各式各样复杂的招式,也接受了四年的传统咏春的训练。这并不是说小龙言行不一,而是说:简单必须建立在极尽复杂的基础之上;直接也必须建立在非直接的基础之上;而对传统的突破更是要建立在对传统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小龙不是也说功夫有三重境界吗?“无知、艺术、非艺术”。没有经历过“复杂、非直接、传统”的“简单、直接、非传统”只是停留在“无知”的浅薄阶段,未能进入“无艺术”的上乘境界。(从禅宗的角度说,“无艺术”之上,似乎还应有一“无无艺术”^_^)况且武术家有云:“拳法无优劣,功力见高低。”小龙也坦言,自己真正害怕的的对手是“将一种招式练上一万遍”的人。所谓“简单、直接、非传统”其实需要的是“将一种招式练上一万遍”的功力。
      
      至于哲学,书中专门有一章叫“哲学与功夫”。但我觉得,书中讲功夫的章节都可以叫“哲学与功夫”,唯独这一章,还是老老实实叫“哲学”为好。纵观全书,你会发现,对小龙的功夫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老君禅宗的思想,而西方哲学至多起到一定的点缀与补充作用。“哲学与功夫”一章也仅仅只是就部分哲学家的思想做了一个简单梳理而已。(仅从这一点上来讲,2008版的比2013版在章节编排上似乎更合理。)
      
      此外,我觉得,小龙认为功夫的精髓在于“简单、直接、非传统”,而全书洋洋洒洒讲了近十万字的功夫,似乎是不够简单呵!小龙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修行,而他思想的来源之一,禅宗,其实还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
      
      甲午正月廿八
      
  •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撰文、编辑/巩晓莉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需要摒弃之前所有对李小龙的认识:侠者?武术家?功夫之王?悲剧英雄?好莱坞巨星?4月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家》一书,通过编辑整理李小龙的文章、笔记、书信、诗歌,为我们展示这个战无不胜、叱咤风云、放荡不羁的硬派偶像深邃不凡的一面。他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他厌倦浮华喧嚣的名利场,懂得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他将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贯穿到武术中形成一套自己的处世艺术;在铜拳铁臂的包裹下他拥有因一片树叶、一朵云彩而触动的柔软内心,兴起时他还会吟诗作对子。你没搞错,他的确是那个手握双节棍大呼“我打”让敌人闻风丧胆,受周星驰、周杰伦等大咖花痴追捧的李小龙。他之所以永恒闪耀,只因身前不断自我发现,他是为数不多的真正活过的人,纵使只活了短短的33岁。
      
        “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说道。他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人的成长过程,“一个人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一个在身体上、心灵上、精神上完整的人。”
      
        和功夫之王、国际巨星相比,李小龙更希望听到人们对他的评价是,“瞧,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于是他拍电影,创立截拳道、广纳门徒,而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他寻找、表达、实现自我的方式。他说电影是“一种可视的灵魂音乐”,截拳道是“宁静灵魂的艺术”,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思想家。即使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仍然在利用拍片和训练的间歇写作一篇名为《自我发现的过程》的文章。“不管你这一辈子做什么,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将永远无法学会欣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所有类型的知识归根结底意味着对自我的认识,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尽管这些文字与思想碎片散落在他短暂的人生里,也让李小龙看上去还远未达到如书的编者约翰·里特所说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诗人”的高度,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展现了这个止于33岁生命的思想版图,尽管还来不及完成。
      
        “要练好功夫,我就得仿效水的本质,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地去适应对手。”
      
        “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老师叶问经常这样告诉李小龙。
      
        “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李小龙默默地对自己说道,但他很快意识到,当每次对自己讲“必须放松”时,又用到了意志力,这本身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而当这种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时,就变成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的“双重束缚”。“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 这时叶问又过来对他说道,“这个星期不要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吧。”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李小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试图沉静下来冥想,但尝试了很多次之后终于放弃了,“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须放松动作,而在放松形体之前,应该先放松意念和精神,这需要保持一颗静谧和平和的心态,”但怎么才能做到?索性乘船出海,但想起最近接受训练所经历的挫折,他愤怒地用拳头猛击海水,就在这一刻,出现了生命中的顿悟:水不正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它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却有着能穿透一切的力量。“要练好功夫,我就得仿效水的本质,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地去适应对手”,他对自己说道。
      
        那天直到月亮从海平面升起,李小龙一直躺在船上,任由船顺水漂流,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感悟自己与对手的关系应该就像水与船的关系一样,“这种力量不应该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的。” 而想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就要做到“无心”——不是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摒弃了所有的情感,做到思想上的无欲无求,“习武之人要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又一无保留。”想通了这一点,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
      
        1971年当香港电视台TVB频道的加拿大主持人皮埃尔·伯顿向他提出“武术之中最该注意什么”的问题时,镜头上,李小龙用自己一贯的神气得意洋洋地回答道,“Like water,be water,my friend。”几十年来,这段访谈的视频在欧美网站上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反复播放,“他说话的态度、神情和内容简直太酷了。”
      
        “武术是一个人愤怒与恐惧的展开。”
      
        1960年,当20岁的李小龙跨入华盛顿大学选择研习哲学时,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人们认为他理所应当地会选择体育专业 。
      
        “从童年到少年,我都是一个捣蛋鬼,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而且首先想到的方式就是拳头,感觉击败别人就意味着胜利,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好斗。”由于体弱多病,李小龙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太极拳,后来又师从叶问学习咏春拳,在他的青少年阶段,唯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就是中国武术。但那些放荡不羁爱热闹的青春岁月里,他也会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能怎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于是在选择课程时,导师认为他的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很适合修习哲学,“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老师对他说道。这正是他当时想要寻找的答案。
      
        整个大学期间,李小龙广泛涉猎包括柏拉图、大卫·休谟、勒内·笛卡尔在内的哲学大师的作品。在哲学的世界里,他开始认识自己,寻找到自己所追求的“以武取胜”的根源在于“武术是一个人愤怒与恐惧的展开”。他也意识到武力取胜并非真正的胜利,甚至对自己从前的幼稚行为感到悔恨。
      
        他也试图将哲学与武术结合起来,“武术和哲学虽然看似对立,但我认为,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每个动作都应该有它的缘由和来龙去脉,我希望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
      
        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追根溯源时,他发现功夫的哲学是基于道、禅和《易经》而形成的——在逆境中让步,能屈能伸,和谐地顺应对手的招式,而不是斗争对抗。他也常常提出疑问,“现在每种中国功夫都有固定的套路和风格,但真的符合创始人的原始意图吗?”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形式会阻碍进步,什么都是这样,哲学也是如此。”而这种关于武术形式与套路的质疑直接成就了后来的截拳道。
  •     李小龙so cool!!!
  •       小时候,说不清哪年,全家去看了一部李小龙主题的电影,回想起来该是对“李小龙猝死之谜”众多的糟糕演绎版本之一,但它给我的震撼是久远的,彼时李小龙跟动画片里的神级人物一样是个不死的无敌存在,是纯炫技范儿的格斗英雄,没想到他居然活生生地存在于几十年前,并且以一个十分不英雄的方式离世。
      这种震撼后来转化为好奇,于是搜罗了不少与他有关的资料,大多杂乱无序,但都在强调他作为一个演员之外的复杂人生。接着看了许多部他主演的电影,还有关于他的影像资料,然后远离了这一“研究领域”。因为他的人生和言行给我带来一种深深的恐惧和遗憾,他在了解自己能量的同时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他人生的下个阶段应该会退出银幕,在一个料想不到的领域改变整个教育和思想界的格局。他到达的位置和付出的努力值得尚算年轻的我辈怀着惭愧和敬意追随终老。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因为他死了。
      
      因为他的演员身份与不平凡经历,后来后来的记载难脱拔高或演绎成分。这本《生活的艺术家》突然到手时才发现,聪明的老友里特君甩掉自以为是的老友和粉丝身份,干脆直接编选了李小龙遗留资料里的各种文字和言论,配上小心翼翼的简单说明呈现给读者。不熟悉他的人会惊讶地发现他铁骨铜拳外丰富的精神世界,虽然还远未达到书中罗列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诗人”的程度,但已经完全可以摆脱一个东方武打符号的基本认知。而了解他的人会发现一个33岁年轻人未完成的思维版图——他是个乐于展示的人,如此后世才有机会看到一个“未完成的他”。
      
      李小龙自言:“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这里的“艺术家”并不是给自己定性,而是指一种命运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他用一段演出、功夫、学习、写作和交际调和若水的经历诠释了这一点。当然如同四十年后摘得大奖的电影The Artist的主题一样,选择了演员的职业就注定难以甩脱与过分戏剧化的生活的纠葛,但无疑如默片在几十年后呈现出别样的大美一般,李小龙的一生确实存在着超越个体的永恒解读价值。
      不要试图还原,试图解读,试图诋毁,试图超越,三十岁的他已经在绝对自由精神的引导下帮助后来者认识自己太多,我们回报不了什么。
      
      我活在梦中,
      梦来了又去,
      ……
      躺在船上,
      试图想象可以找到你的梦境,
      但是啊,没有梦。
      出现的,仅仅是黑暗中一点点移动的火光。
      那是一艘经过的船发出的,远远的灯光。
      
      这是——他的诗!!!
      
  •     值得一读!特别是龙迷!!
  •     读这本书,你会很容易进入冥想的平静状态。
  •     真正的开悟是要处于,而不是接受到,认识到或感受到,后者只是开始。
      
  •     Haha....ls
  •       原词:
      
      我侬词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
      再捻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衾,
      死同一个椁!
      
      李小龙译文:
      
      PARTING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It might be forever.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And out of the clay we’ll re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us in my clay, there’s a little of you,
      And in your clay, there’s a little of me.
      And nothing will ever set us apart.
      Living, we’ll be forever in each other’s heart,
      And dead, we’ll be buried together.
       ---------选自《生活的艺术家》
  •     111
  •     随笔,作业,诗歌
  •       
       正如作者所说,从这本书中的确可以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
       如果说李小龙是个传奇,一点也不为过。在武术方面,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是他把哲学与武术结合在一起,这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更为可贵的是他把中西方的哲学交融之后,成功地运用到武术中,开创了截拳道。
       关于截拳道,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想习武之人,
       我欣赏的几点:
       每个招式去繁就简、简单质朴、符合本性、本能。这一点李小龙做了很多的阐述,他反对传统的所谓的独门秘笈和必杀技,
       "功夫仅仅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句话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说出来或感悟到的。
       无心。 功夫中的集中注意力,李小龙指出并不是集中在一个目标上面,而是一种静态的警觉,不要让自己的意识去干扰,而是把自己一切的行动交给潜意识,即直觉。同时还强调流动的思维。
       初学者与对手交手,但对手来袭,不知如何应对,所以思绪受到阻碍,方寸大乱,心神不定,为对手所败。但你的功力增强的时候,你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到达气定神闲。
       其实可以想想,武术大师并不是有什么绝招,相反,他们用很简单的招式化解对手的各种招式。这是因为他们平和的心态,思维很流畅,应对的方法自然是出于人的本能,所以拆招的效率最高。这其中的区别并不是在招式本身,而是在于心态和经验。
       这就像你解数学题一样,解题高手有时候用很简单的方法把一道看起来很难的题轻松解决,其道理是相通的。
       功夫修养上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无艺术”
       我个人觉得李小龙的截拳道是武术走向更高层次的代表作,但是又是不成熟的。
       5、 截拳道用一句话——心所欲而不逾矩。武术包括外功和内修,外功就是招式,招式千变万化,真正的实用招式并不多,所以我们要简单。因为我们是用于实战,不是表演的花拳绣腿。其次,是内修,这是武术的精髓所在,我们发现,很多人能把招式练的很好,但是实战是动作变形,或用不出来,这就是内修不足的问题。下面来说说内修的问题:
      关于内修,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金庸的小说,很多绝技如果只知道招式不知道心法几乎没有用处,或一个人内力丧失就变得如菜鸟一般,这就强调了内修的重要性。其实,现实中的内修就是李小龙说强调的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和平和的心态,当然经验也很重要。
       武术的最高境界就像一条首尾相接的蛇,蛇头是最高境界,蛇尾是开始,而李小龙希望找到一条捷径来到达蛇头,我想是他创立截拳道的初衷,我们知道李小龙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走向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向他的伟大人格致敬。
       最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的武术大师,就是有深厚的武学基础,但不囿于传统的招式和套路,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实战思想,通过招式和套路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各门各派,他们采用武学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而李小龙发现了这种传达思想的局限性,他结合自己哲学的基础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截拳道(但仍然是一个船,真正渡过还要靠自己)这种方式有利于体现本质(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感到),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抽象性,就像李小龙自己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个转折,期待更好解释。这个人除了在武术上要有很高的造诣外,其他方面也要有很高的造诣。最后,不管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处于和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武术家以后武术家的方式,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方式,科学家有科学家的方式。
       最后说明,我的叙述仍然采用了一种形式,只是帮助理解的工具而已。真正的开悟是要处于,而不是接受到,认识到或感受到,后者只是开始。
      
      
      
       下面是李小龙的一些很经典的话······
       "功夫仅仅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
      
       “功夫的原理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解放出来,功夫的核心就是道——宇宙的自发原理”
      
       “功夫大师们与初学者不同,他们的优点是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的心态,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欲望。”
      
       “你如何对所遭遇的障碍作出反应是最关键的,而不是障碍本身,如果你不承认失败,是不存在失败的,但不要等到这一刻” ——致李俊九
      
       “为了练好一个柔道动作,选手往要成千上万次做一个动作,当然,用你的想象力和经验,你会干得更好。” ——致木村武之
      
       “很可能有人说我太刻意追求成功了,当然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我做事情的意志来自这样一个事实:我一定能成功。我的心里无畏无惧,无迷无惑,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
       ——致曹珍珠
      
       “在我孩提时代,在我的体内就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不断发展,每天挖掘我的潜能。”
      
       “对我来说,一个品质超群的人的作用和责任在于真诚,真诚地发展自我的潜能和实践自我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自我形象的实现”
      
       “我逐渐意识到,最大的帮助来源于自助。”
      
       “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的感觉很可能成为勇气的来源”
      
       “强烈的欲望不仅创造了机遇,而且创造了人才本身”
      
       “截拳道并不是指有效地制服对手,而死有效地克制自己,以克服个人的情感上的障碍、不安、恐惧和受压抑的情感,换句话说,它是摆脱自身情感感上的羁绊,实现完整自我的表达方式”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孙子兵法》的目的——避免战争,而不是赢得战争。难道说李小龙在武术上的造诣就像孙子在军事上的造诣?
      
       “每个人必须寻求实现自我,这是师傅不能传授的。”
      
       “截拳道最终实现方式是回到人最初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于传统。·····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我知道是李小龙的武术领悟到此还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
      
       “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能获得,而真正的自由观念,也只有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产生。”
      
       “招式是某种倾向性的反应”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对迷恋于“绝招”的人是很好的一课。”
      
       “不是能简约为套路···招式···方法,而是依赖直觉···本能。”
      
       “学会处于一种心态,而不是拥有一种心态”
      
       “武术是人类灵魂的直接表达方式”
      
       “踢腿和出拳不仅仅是制服对手的工具,而是探求自我意识以及解除所有精神障碍的工具”
      
       “跆拳道训练的真正目的在于此:学会“处于”一种心态,而不是“拥有”一种心态”
      
       “学习跆拳道不是为了伤害或将某人致残,而是消除贪婪、愤怒和愚蠢。”
      
      
      
      
      
  •       来源:凤凰网读书
      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1_01/13/4259945_0.shtml
      
      凤凰卫视1月12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我曾经在网上面屡次看到一些李小龙生前的片断,那么这里面有一个片断我发现在欧美的网上面特别受人欢迎,很多人重复的播,甚至只节选其中的一段话,为什么?因为这个片断里面李小龙其实他是在接受访问,不是在打架,不是在搏击,但是在那个访问之中,他的态度,他的神情跟他话说的内容太酷了。他谈了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主持人在访问他,问他我们武术之中最该注意的是什么的时候,他谈什么,他对着镜头那个神情是一贯的李小龙的的那种神气,得意洋洋的那种态度,他跟那个主持人说Like water,be water,my friend,要像水一样。
      
      这段话为什么那么有趣呢?这是因为李小龙明明是个搏击高手,大家认为他的功夫快的不得了,力量非常的强悍,但是他教大家要柔弱似水,为什么?这个道理就跟道家的思想一样,水看起来是无形,是很柔弱,但是又能够凝聚起非常大的力量,它总是能够顺着地形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从来没有固定自己的形状。
      
      这番话非常的有哲理,同时又能够表达出欧美的人西方人对李小龙的认识,是已经把他抬到一个哲学家的一个地步了。李小龙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真正的那么有思想,那么伟大呢?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人家写他,而是他亲手写的。这里面全都是他的文稿,有的甚至是他的诗,有的是他读大学的时候交的作业。那么编辑它,编选它,使得它稍具整体感觉的是一个李小龙迷,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李小龙专家,叫做约翰·里特。那么现在这本书出了中文版了,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李小龙当年用英文写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知道李小龙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是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念书,念什么呢?他念的是哲学。
      
      这里面有一篇当年他在华盛顿大学还在念哲学的时候写的文章,里面提了一个问题非常有趣。他说我的师傅叶问先生是咏春门派的第一高手,他经常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然后他就逼着自己要放松放松,但是这时候难道自己不是又进入的另一种很紧张的状态吗?这就叫做什么呢,思想学家所说的双重束缚。然后我的师傅又会后来提醒我,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不要加以干扰。然后他提到接着一个礼拜他非常地痛苦,冥想,然后有一天他放弃,出海划船,在海上回想过去的经验,他非常地生气,就用拳头猛击大海的水,就在那一刹那我忽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
      
      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请注意这里面他就说到,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砸掉。他非常李小龙,他包括自己看演戏、武术跟自己的一生,他都常常强调怎么样真实地表达自己,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不要给自己任何限制,不要给自己外形任何上的束缚,这样的观念都跟他谈水这个东西是有关的。
      
      然后这里面他就举搏击的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做这样,再做这样,最后那样。他说然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对手沉醉在抓住自己领口的愉悦之中,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对于具备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不太精明,因为太简单了,可以说毫无艺术可言,但是正因为它的平凡,所以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到,使用的到,他更注意的其实是这样的问题。
      
      而这里面有一篇文章,也是他在念哲学的时候写的,叫做《对功夫的看法》。在格斗练习中,很多武术逃路都选择逃避直接面对面实战,而是编排一个个花哨零乱的条路。所以明显讲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功夫的情况,以扭曲和限制习武者,使他们从真正的格斗理念上分心。其实实战的方法本来是非常简单直接和非经典的。然后他就说到,真正的格斗不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此花哨的训练方法只会使人麻痹瘫痪固化和制约曾经流动和活生生的东西。
      
      然后他还回答一个问题,他自己写一篇文章,那是他刚刚开始拍电影之后,他写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习惯哲学》。我所以喜欢攻读哲学与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系,我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么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的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胜利才是光荣的。于是导师协助我选科的时候,他认为以我那刨根就底的发问精神最好读哲学。当时他的朋友家人都觉得非常奇怪,以为他一定是喜欢念体育。但是没想到他喜欢哲学,因为哲学和武术看似对立,对我认为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显得模糊,每个动作都应该有他的缘由和来龙去脉,中国武术应该有一套有用的理论。
      
      然后我们看到这书里面他还写的他的读书笔记,他怎么读柏拉图,怎么看苏格拉底、笛卡儿。他好像对笛卡儿特别感兴趣一样。终于在后来他在美国成为一个有名的武术家也开始步入影坛娱乐界之后。1970年是偶然的脊背受重创,逼使他卧床数月,在这个时候他不能够起身练习,反而使大脑很活跃,思考各种问题,接下来就创发了他有名的截拳道。
      
      他有说到截拳道到底是什么呢,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讲法,跟哲学也很有关系。一般人每一次学武术的人,试图描述一个搏击场面,事实是都只不过是个智力上的回应,对整个搏击情况带有明显的偏见,所发表的观点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好恶。事实上搏击本身并不受到每个人特有武术背景所局限。遑论你是韩国武术家也好,中国的或者其他的国家的武术家也好,真正的观察始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套路,只有超出系统之外,才能抵达真正的自由。
      
      所以截拳道是什么?他说,朋友你需要自己去发现,你必须倾心认识到这样一个简单事实,自助,在外表上积累固定知识不属于学习截拳道的过程,因为截拳道是个发现自我无知的过程。这个说话简直有点像苏格拉底了,简单地讲,因为李小龙这种对武术的观念非常的玄妙但是又非常的实际,因此使得他跟他的弟子在实战之中都有很好的成绩,同时又在很多人心目中上升为一个有思想的神奇的一个艺术家。
  •       删改般发表于《经济观察报-书评》7月号,此是原文。
      
      
      设若波普尔投身华尔街,很可能会把内裤都亏掉,但索罗斯拿了点他的思想应用到金融,却成了大鳄。这或可折射出一流哲学家与二流的哲学家的一点区别:一流哲学家忙于思索与原创,懒得去实践而导致实践能力蜕化。而二流哲学家偷一点一流哲学家的思想跑去现实世界里应用,机缘巧合的话,反而可以迸发出极大能量。梁文道在推荐李小龙遗作《生活的艺术家》时认为李小龙除了是一名卓越而伟大的武者、演员外,亦是一名哲学家。不过根据上述一流、二流哲学家的区分,我觉得把李小龙定位为“二流哲学家”似乎更为确切一点。二流并非贬义,因为哲学家只有一流、二流与不入流之分,而绝大多数号称研究哲学的人,似乎宿命般只可归类为不入流。
      《生活的艺术家》一书几乎收录了李小龙生前所有文章,从这些文章看,李小龙在哲学上并没有多少原创性的贡献,恭维点讲,他的哲学知识储备或许勉强能够达到硕士水平,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西方哲学专业的本科肄业生。他的思想有明显受到道家、禅宗影响的痕迹,并掺杂了部分西方哲学与心理学作为点缀。比如在《功夫之道》这组文章中,李小龙尝试从技击的角度来注释或者说印证道家经典中的哲学思想,他详细地探讨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理论”对技击的启示:当甲对乙施加“阳”的力量时,乙不必以蛮力(阳)来正面抗击,而应以柔(阴)克刚,顺应甲的力量。当甲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由“阳”转“阴”时,乙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如此,则达到了“发乎自然”的状态。不过稍微懂点传统武术的人都能看出来,李小龙这段解释并非原创,而只是在讲述中国功夫的一条基本原理,或者说更像是用通俗的话解释了一下太极拳中的“不丢不顶”。
      禅宗中的“顿悟”对李小龙影响也很大,在《理解功夫》这篇文章中,李小龙回忆了自己在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时的一次“顿悟”经历,在他追随叶问学习了四年咏春拳后,他遇到了瓶颈:无论老师如何指点、自己如何冥想,他始终不能很好的掌握“柔能克刚”,尤其是在交手时会将“柔”忘的一干二净。于是他决定出海放松一下,当他在海上想到自己学拳的阻滞时,他愤怒地击打海水——也正是这一刻——他实现了顿悟:要想练好功夫,必须学习水的“柔”性。而水面能够倒映飞翔的小鸟,更让他明白“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象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 ,因此“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或许是因为这次颇有禅宗色彩的顿悟,让李小龙特别重视“悟”,在这本书中,他还专门写了《功夫的悟》一文,另外在《截拳道的终极源泉》一文中还特别论述了“不动心的悟”,大谈什么是截拳道修炼过程中的“月印万川”与“涅槃再生”。不过,他表达的相关内容却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总结:“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超然’的意思”,换句话说,他的原创性仍是欠缺的。
      从本书收录的《(西方)哲学与功夫》、《心理学与功夫》两组文章看,西方哲学与心理学对李小龙的思想并未有多大影响,顶多只是点缀作用。在这两组文章中,李小龙只是简单的介绍了西方的哲学与心理学,但这些学问如何与武学发生关联,李则语焉不详。所以从总体分析李小龙的哲学思想,只能说他杂糅了东方的道家、禅宗与西方哲学中的部分思想,但却没有多少原创性。然而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李小龙、能成为一个迸发出极大能量的不老传说,却正是因为他将这些杂糅后的思想成功的运用到了武学实践中。
      李小龙说过: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而他的哲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两个领域的应用中创造了辉煌。李小龙发达的肌肉,让人很容易把他创造的截拳道归类为外家拳。但从李小龙的文章以及他的动作录像来看,截拳道是在咏春拳的基础上融汇了太极拳与西方技击,具有浓郁的内家拳色彩,换句话说,李小龙是把他接触的道家、禅宗哲学思想完美的应用到了技击而创造了截拳道。这点并非妄自臆测,有很多资料显示李小龙的父亲太极拳打的不错,李小龙最开始接触的拳术是太极拳,只是后来机缘巧合才和叶问学习咏春。而《致木村武之》一信更显示李小龙训练学生时运用到了太极拳理论。另外,从李小龙的动作录像看,道家哲学在李小龙的截拳道中亦大有应用,比如在与对手交战时,他的手臂会模拟水的波动,这正是他对道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应用;再如“截拳道”的“截”就是料敌先机,也是对道家“其未兆也易脆”的应用。其实这些道理,稍微接触过传统武术的人都知道,但绝大多数“知而不能行”,故不入流,李小龙能行之,就成了二流哲学家,并在格斗应用中创造了难以逾越的辉煌:至少在与当时世界一流的格斗高手诸如 包括拳王阿里的较量中是从无败绩的,更凭一己之力使傲慢的西方世界接受了“kung fu”这个单词。只可惜李小龙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为截拳道培养出继承衣钵的第二代灵魂人物(个人认为现在截拳道的习练者大都沉浸在模仿李小龙的肌肉训练,而忽视了截拳道中的道、禅思想),使得截拳道也像霍元甲之后的迷踪拳、叶问之后的咏春拳一样,无法成为一个大的流派。
      在武侠艺术领域,通过对道家、禅宗思想的应用,李小龙同样创造了辉煌,并对后世产生奠基性影响。截拳道中一句融汇道、禅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理念,成了《精武门》中陈真动作形象不可丢弃的灵魂,后来者如李连杰、甄子丹对于陈真武技的精彩塑造,都是在李小龙对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诠释的基础上借助摄影技术的进步而更上层楼。李小龙在格斗中非常强调“无招”、强调摆脱武术套路的束缚,但或许是为了取得视觉效果,李小龙在电影中反而是“有招”的,比如他的摆腿、双手的波浪式摆动等招牌动作。李小龙去世后,很多人包括早期的成龙都在模仿这些招牌动作,但由于功力不足,反而画虎类犬。后来成龙抢先意识到“无招”胜“有招”,放弃了模仿李小龙的招牌动作,而采用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的无规则打法,反而创造出新的辉煌。但连成龙自己也承认,自己在电影中的“无招”,仍是受李小龙“有招”的启发。另外,李小龙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武侠小说创作也影响深远,比如黄易。在《大唐双龙传》中,黄易对寇仲与徐子陵所悟“井中月境界”的描写,明显就是在李小龙论述“水中月”理论基础上的改造。
       再回到本文开始时对于哲学家的划分:一流哲学家负责思索并提供原创性思想,二流哲学家负责实践一流哲学家的部分思想并将实践感悟付诸文字。那么,二流哲学家这些文字有价值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甚至在“通俗化”意义上讲这些文字厥功至伟: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读索罗斯的文章肯定要比读波普尔亲切和有动力的多,而读过索罗斯的文章后也很可能被激发阅读波普尔作品的欲望。作为二流哲学家,李小龙的文章虽然没有多少原创性,但他也绝不是生吞活剥的抄袭,而是在谈自己实践哲学的经验与感悟,是在某种意义上阐释经典。通过阅读李小龙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格斗应用的视角窥视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更进一步拉近我们与传统经典的距离。因此,二流哲学家李小龙的这本《生活的艺术家》,我们有理由将其视为一流哲学著作来尊重和阅读。
      
  •     我犯了一般人容易犯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把李小龙仅仅当成了一名武术高手。《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却告诉了我们关于 李小龙鲜为人知的一面。李小龙不仅是诗人、哲人、演员、导演、作家、舞蹈编导、而且还是温情的丈夫、值得信赖的朋友。他把全部身心都 投入到武术之中,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哲学思想与中国武术融为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和生活理念。 译者语
  •        首先很感謝劉軍平老師的辛苦,我們才得以一睹《生活的藝術家:李小龍》。題目應是編者加,但吾讀後更覺應是《無為的武者:李小龍》更適。畢竟李小龍非藝術家,而是將功夫與哲學融於一身,臻於最高的境界:無。
        讀完覺得李小龍一生的成就在於將“無為”悟通,並融於功夫。
        很高興在書中見到許多平常不可見的影像,如小龍寫東西時的神態……
        也很高興讀到許多平常不可見的小龍詩,只可惜未見原稿。其中吾試譯一首,並感有些譯詩不如先前所讀好,這並非先入為主,讀者或亦有同感。另外書中許多重複的章節,不知何故?
      
  •     2009上半年
  •       讀李小龍﹕書與電影的落差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2010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在《李小龍 ﹕生活的藝術家》一書中,研究李小龍的專家力圖(John Little)重塑李小龍的形象。對只從電影認識李小龍的龍迷來說,李小龍是武術家(《猛龍過江》)、俠者、甚至悲劇英雄(《唐山大兄》、《精武門》)。此書通過編輯他的片言隻語、書信、文章,告訴大眾李小龍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在力圖眼中,他「不僅是一位詩人、哲人、科學家(身體和思想的科學家)、演員、製片人、導演、作家,而且還是舞蹈編導、武術家、丈夫、父親以及朋友」(前言,18頁)。李小龍的遺孀蓮達更表揚他「在武術和電影中的形象,都是『簡單而誠實地反映著自己』」(序,12頁)。此書的意義亦如蓮達所說的﹕「小龍也剝開內心靈魂的層層外衣,向世界展示真我」。
      
      正是這點,令我疑惑不解。
      
      眾所周知,李小龍在荷李活鬱鬱不得志,所演角色——如電視劇《青蜂俠》中的「加藤」——無異於「茄哩啡」或特技演員。他在《風流特務勇破迷魂陣》及《春雨漫步》兩部電影中,也不過擔任動作指導。他回香港拍電影,是既想吐氣揚眉,也要「展示真我」吧!
      
      憑著《唐山大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李小龍的確做到揚威影壇,震驚世界。他掀起功夫熱,確立了功夫電影這個類型,甚至可謂替成龍 等開山劈石,打開通往荷李活之路。他肯定是吐氣揚眉了,成就的確是前無古人。可是,在這幾部電影中,他所展示的形象,跟此書所說的「展示真我」,有多少關聯呢?觀眾何嘗看到他是「詩人、哲人、科學家」呢?
      
      作為演員,李小龍肯定是稱職的。他在電影中形象突出,許多小動作(mannerisms)例如耍雙節棍、擊中對手時的嚎叫、打鬥前擺的架式、向對手招手示意對方先出招、揮動食指叫被打倒在地的對手不要起身再戰……凡此種種,都成為他的招牌 ,後無來者。但,這些是不是他要展示的「真我」呢?
      
      李小龍在此書中兩篇講「演戲」的文章裏,反覆強調電影要先商業、後藝術,但也明白的說,只有商業是他所不齒的。他說﹕「要把演員——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當作商品,在情感上對我來說有點難以接受。一名演員,特別是一名優秀的演員,……要在藝術上將商業和藝術無形地和諧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塑造成一個有機及合適的整體。」(285頁)李小龍說的再對也沒有了,只是,用他自己訂立的標準來衡量他,他做到了嗎?
      
      1984年,我寫過一篇影評《李小龍﹕神話還原》,指出李小龍的《猛龍過江》是他最言志的電影,在這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中,他通過功夫肯定自我的價值。他拍攝在羅馬鬥獸場大戰羅禮士的一場戲,是功夫電影中罕有的尊重武術/功夫的場面。其他汗牛充棟的功夫電影,不是把功夫當作奇觀、就是「以暴易暴」的發泄——不幸,《唐山大兄》、《精武門》及《龍爭虎鬥》都不例外。捨此之外,我實在無法在李小龍其餘三齣電影中,找出什麼能展示他的真我的地方!
      
      不單只此,李小龍在他的四部電影中,對女人、愛情和性的態度,更是不折不扣的清教徒禁慾主義。在《猛龍過江》中,他簡直是現代梁山伯,對多次示愛的苗可秀不看一眼,無動於中。這肯定和現實中的李小龍背道而馳,這絕不是李小龍的真我了吧!那麼,李小龍為什麼要在他自編自導自演、有全權控制的電影中,塑造這樣的英雄形象呢?他為什麼要背叛自己呢?除了扮演戇小子外,他不能演其他功夫英雄嗎?
      
      武功蓋世 敵不過荷李活
      
      更令我痛心的是,他死前重返荷李活,以為他是衣錦榮歸、可以吐氣揚眉了吧!怎知他卻接拍了《龍爭虎鬥》這樣一部爛片。在片中,他傲慢輕狂,招招傷人奪命,還要在打傷對手後,發出獸性的嚎叫;給對手刺傷流血,他還用手抹抹血漬,用舌嘗嘗……和《猛龍過江》中的角色比較,這簡直是一百八十度的顛覆。武術,在這電影中,只是「徒手殺人利器」。
      
      那時候,我想﹕武功蓋世的李小龍,還是敵不過荷李活!
      
      那時候,我已問﹕為什麼?為什麼李小龍肯演這樣的一個角色?為什麼李小龍肯把他的武術低貶至此?
      
      看畢《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一書,我更添疑惑。書中,沒有我期望的答案。
      
      文 澄 雨
      
      編輯 曾祥泰
  •       很哲学的一本书 在新东方的时候在书摊买的
      书中与功夫有关的倒是很少 着重说的都是小龙哥对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对我来说有点深
      后面是几封小龙哥给别人写的信
      
      说实话 对我这个学理的人来说
      我有点看不下去。。。
      龙哥 对不起啊~~
      
      
  •     因为重新学习太极拳而对书里的内容有很多感触
  •     还不错,但是感觉里面有好多为了充字数,重复的太多了
  •       看了关于很多他的电影,朋友也常提起,想多增了解就买了这个书,其中关于道的探寻都指向了“原始”(初始状态),同时而又不是一无所知的“原始”,是有时间积累后的结果,所谓的“原始”只不过是无所拘束思维加上时间的积累去探寻无可度量的空间,是类似于“无”的空间,变化丰富且不可知
  •     看过电子版的李小龙传。
  •     老子哲学与咏春拳的结合
  •     我想创立 天禅拳
  •     本来是被介绍的内容所吸引,想看看李小龙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有想到翻开以后大失所望,不知道是因为翻译、排版或是哪方面的原因,内容不断的在重复,同样的段落会反复出现个5、6次甚至更多,让人不知所云,看到非常恼火。
  •     原来李小龙喜欢哲学,写诗;怎么和我有点像啊,练武术,爱哲学,开始读一点诗,听过一个访谈李小龙的东西,特别好,喜欢上了李小龙;这本书不如以前看到得一个视屏采访李小龙来得直接了解他的思想
  •     非常好,很专业,老李的专业著作。
  •     很哲学的一本书 在新东方的时候在书摊买的 书中与功夫有关的倒是很少 着重说的都是小龙哥对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对我来说有点深 后面是几封小龙哥给别人写的信 说实话 对我这个学理的人来说 我有点看不下去。。。 龙哥 对不起啊~~
  •        偶然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非常痛快的买下来,之所以没等卓越的折扣,是因为书里有太多题目和我当下的困惑相关:功夫之道、进攻和防御中的心理学、刚柔并济、完形疗法、截拳道等等。
       看过后不仅这些困惑有了进一步的解答,而且发现李小龙的个性与生活态度和我很有些相似,尤其是小时候,只是同为生活的艺术家,他比我优秀,很多问题思考的比我更早更透,对解答自己的困惑他比我更执著,也因此更有成就。
       能遇到和自己相像的人不容易,从此,多了一个偶像。
  •     呵呵,我看了也感觉不错,但诗歌写得可不怎摸样。
  •     寓哲学于生活
  •     李小龙:武术就是自我的表达
  •     李小龙一直是我的偶像,短暂的生命却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可说是达到了人类的极限,真是高山在前。然他的精神不灭,灵魂不死,一直在激励着我辈诸人要善待人生,珍惜生命,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看了此书中披露地李小龙的思想言论,更是由衷地为之肃然起敬,一个真性情的李小龙已经跃然纸上。
  •     李小龙的艺术人生,不仅定义了“功夫”,他的格斗发音节奏,还影响了hip hop 一代人,格斗步伐也引发了霹雳舞潮流。 他的存在是超越宗教的,不管是穆斯林,基督徒,天主教,都是一样的认同感,他的墓地可以说是mecca of fans. 墓碑前的一句话:your inspiration continues to guide us toward our personal。 天妒英才啊!卒,32。
  •        对于美国人,李小龙是载誉世界的功夫明星和武术大师。对于中国人,李小龙是华人的骄傲。但对于李小龙,由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中国人对他总有种神秘的看法,他似乎是个迷雾中的人。而李小龙在快意江湖的背后,其实是有着坚实的人生哲学支撑的。生活艺术家这本书记载了李小龙的人生哲学,让人们对李小龙有了更深的了解。
       李小龙不单是个武术大师,更重要的是他把武术看成是一种艺术和哲学,这使他超越了一个武者到了求道的层次。不管是武术爱好者还是电影爱好者,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     内容应该是不错的,不过翻译的比较烂.
  •     原来李小龙在大学修的是哲学.看这本书对理解他及截拳道还是有一定帮助,但是好多文章内容是相同的,作者/编辑实在太差了
  •     哲学部分很像课堂笔记,少有生命感怀;功夫部分寥寥数条核心观点,已令人刮目相看。李小龙所言不仅是武术心得,我看简直是对义务教育等一切僵化思维、反动大师的檄书。4.2读毕。
  •       - 之前看明報的書評, 對書的評價不甚了了, 故一直沒有拿起來看。反倒是因為工作關係, 與同事聊起如何'從心出發'的改變自己和別人的想法時, 他建議我去看這本書, 看書的動力就來了。
      
      - 我對李小龍的電影不甚著迷, 對他的生平更是認識有限, 一向只知道一些花邊新聞。書中文章顯示的, 卻是一個對人生、自我、武術契而不捨的追求的一個真人。
      
      - 他從武術/功夫入道, 反覆思考道是甚麼, 達到那個彼岸的方法為何, 其意志、毅力與及思考之深度令人敬配。
      
      - 他對自由(個人的/心靈的)、自我解放、功夫作為表達自我的藝術等理解, 都遠超電影上見到他在狂呼中的形像。
      
      - 李小龍強調要達到自由, 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 找出自己無知的原因。他拒絕將到達彼岸的方法講白, 也可能是那道路本身就無法講清。從他分析截拳道的文章來看, 他的思想深受佛、道的影響, 講求頓悟, 無住, 自由/自然等。
      
      - 他那茶杯要空才有用、手指與月亮的比喻等, 是我這種凡夫俗子要參透一生的道理。
  •       作者:栗月静
      
      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少年到一代武学宗师的成长历程。
      
      武侠小说中习武之人都追求武学的最高境界,这境界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许是“无招胜有招”,也许是只用普通的一拳就能战定乾坤,睥睨天下。最高境界也是武侠电影追寻的终极目标,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八卦门掌门宫羽田认为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咏春叶问则说,“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尽管在中国人眼中,李小龙是不朽的华人英雄。在西方人看来,李小龙是神秘的东方传奇。虽然李小龙去世40年后,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与日俱增。但是但凡武学大家都得有类似的玄妙感悟,所以那个在银幕上耀武扬威的功夫小子李小龙的形象怎么看都跟中国的武林大师有着遥远的距离。
      其实这是世人的误解,李小龙一生都在追寻武学的真谛,他曾经说,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已经无艺术的阶段。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做这样,再做这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对手沉醉在抓住自己领口的愉悦之中,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这毫无艺术感可言的招数就是李小龙自创的截拳道,虽然是讲究实战和实用的拳术,但李小龙认为截拳道是 “宁静灵魂之艺术,宁静得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
      李小龙还认为武学的真谛就是要像水一样。领悟到这一点,还有一个故事。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李小龙咏春拳的老师叶问先生经常告诉他:“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然后李小龙就逼着自己要放松放松,但是这时候难道自己不是又进入的另一种很紧张的状态吗?这就叫做什么呢,思想学家所说的双重束缚。然后叶问师傅又提醒他,让自己顺乎自然,不要加以干扰。然后他提到接着一个礼拜他非常地痛苦,冥想,然后有一天他放弃,出海划船,在海上回想过去的经验,他非常地生气,就用拳头猛击大海的水,就在那一刹那忽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再怎么用力打,水也不会受伤。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于是要像水一样成了李小龙功夫追求的境界。
      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家》一书讲述的故事,这本书是李小龙自己写的,其中有“功夫之道”,“截拳道之道”,还有他写的读书笔记,他怎么读柏拉图,怎么看苏格拉底、笛卡儿。书中甚至有他的诗,书信,有他读大学的时候交的作业。编选它,使其稍具整体感觉的是一个李小龙迷,名叫约翰·里特的国际知名的李小龙专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小龙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少年到一代武学宗师的成长历程。
      在书中,李小龙说,年少时我格外调皮,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一个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用什么去挑战他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拳头。但是进入华盛顿大学之后,李小龙主修哲学,他觉得,武术和哲学虽看似对立,但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此后他博览群书,不断将他对哲学、心理学甚至诗歌的研究融入他的武术理念之中,比如,他对武学上刚柔并济的描述,就颇有哲学意味:李小龙说,如果一个人想要骑自行车去哪里,他不可能同时蹬两个踏板,也不能一个都不蹬,为了前进,他必须在瞪着一个踏板的同时放松另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必须在这种蹬与松的统一下才能完成。因此,仅靠柔的力量是不能永远抵抗强力的,同业,仅有蛮力也不能制服对手。要想在搏击中取胜,必须将刚和柔作为一个整体,刚柔并济,时而以刚为主,时而以柔为主,两者要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这样动作才能如行云流水。正是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之中,李小龙的武术修为才逐步臻至化境。
      
  •       建议上youtube找李小龙跟加拿大的那个傻冒记者访问的视频来看,
      从多方面理解李小龙的思维.
      
  •     今天才知道,李小龙大学学的是哲学,简直吃惊。
  •     略读寻找关键词即可
  •     But not in winter, my friend...
  •       李小龙是“神秘”的人。一来,世人只了解他作为“电影演员”的一面,对其死亡猜测议论甚多,至今中外仍有不少人敬仰并追求他的道路。二来,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主张阴阳互补,直达人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他接触过学院式的西方哲学训练,除此之外,他醉心中国传统哲学,并借道禅作为截拳道的根基。他亦涉猎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由此结合中西,开出自己的人生观。
      也许,许多翻开这书的人,以为这本书是李小龙的自传、是他对武术的解说、是他对从影经历的自述,也许他们期待看到的是“李小龙:生活的武者”而非“生活的艺术家”……事实上,对我而言,这本由李小龙的随笔结集而成的书,比传记更易亲近。他对“道”的札记式的沉思,有时天真,有时深沉,他一直在向自己提问,并尝试解答那些所有凡人都会遇见的迷惑——在自己的阴暗、沮丧无力、空虚、充实、充满自信的多变情绪前伴随而来的迷惑。无论怎样,他很执着,执着得就像他扮演主角的电影中那种当正义与邪恶势不两立时的姿态,或是《叶问2》片尾去找叶问拜师的那个小孩骄傲而稚气的表情。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此书汇集了李小龙生前写下的一些文章、笔记、诗歌和书信,内容涵盖功夫、哲学、心理学、截拳道理论、表演技巧等方面,从中可窥见其追求自我启迪的心路历程,亦得以了解其博学的一面,而非刻板的一介武夫的形象。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李小龙的著作。只知道他在美国读哲学,然后办中西合璧的武学之道。只是听的,从来没有认真看过。所以我是一直带着一个只看到李小龙作为一个明星的一面。虽然在不同的场合、片片段段的也看过有关他的纪录片,知道他是一名武痴,但对于他被冠以哲学家的称呼一直不以为然。但真的要待我看到这本《生活的艺术家》才开始看到一个对“道”追求极其认真的李小龙。
      李小龙对“哲学”的思考非常个人化,由于是随笔,没有什么体系,是“想到哪写到哪”那种片段零散的方式。我想,一个接受过大学哲学教育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这种那种系统所影响,影响是感觉得出来的,不会呈现出如此个人化的碎片式的风格,但说句绝非文过饰非的话,这种像札记(note)一样的个人内心对话,很新鲜,有点生猛,对于普通人来说,反而更好看,更真实,更有趣。
      如果你读过罗兰·巴特的书,例如《恋人絮语》,并认同他的概念——既有的文字表达传统如何束缚或者扭曲人真正所想,你就会理解我会用这样的态度去看待李小龙的这些“泛现”式的随笔。其实连李小龙自己也知道:“我必须说,我写的只不过是泛现在我脑海里的随想。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可能不连贯;但这有什么关系,我不在乎!我只想直接写下我此刻联想到的事。如果我们能够互相交流,我真诚希望如此,那实在太酷了。”
      泛现,不连贯,但不等于不认真。这本书里有一章题为《截拳道之道》,前后写了八个版本,直到第八个版本才是定本。书中把这八个版本都编入,各自的差别不是具体字词语句上的,而是整个内容都在不断重写。你可以感到李小龙在写这部分时,是多认真地在思考应该告诉读者什么,以及怎样表达。
      一个人太用力去想问题,之后表达出来的内容会有一种“力场”,或强或弱,或正或负。所以,这本书的编者约翰·里特在前言里表现出一种暧昧的谨慎,他劝告读者,不必视李小龙为“偶像”,太接近别人思想的洪流,必定卷走自我。阅读,或其他事情,最病快莫过于狠狠撕裂自己以至碎片,然后重新建构更加强大的新人吧。他建议读者:从岸边往回退一点点,从各自独立的位置去看,就好了。
      李小龙是利用武术来领会人生,看到一位极之有学问,极有深度,在不停追求自我完善,以及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李小龙,而这一面真是令人惊讶。生命才是他最感兴趣的,武术只是他的才华所及,而可以利用的工具。不论如何,我深深认为即使他从来没有成为国际巨星,他也必定会在文化界占一席位。因为,李小龙,的而已确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认真翻阅一下
  •     他的哲学思想并无特别,但他的实践高不可及。
  •     这个版本一点不艺术啊~~
  •     我以后都不想看别人推荐的书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