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01-01-01
ISBN:9789570821932
作者:黃仁宇

作者简介

在中國歷史的學術研究方法上,作者不同於西方大部分的學者。他認為,西方式的學院分工方式無法適用於中國文化的綜合研究,因此,西方觀察家通常不是將中國視為「白雪公主」,就是看成「老巫婆」。事實上,中國兩者都不是。為了獨排眾議,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中國出了什麼問題?作者將告訴你,中國是「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龐大官僚體系,底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農民。他在本書中解釋,這是地理因素及歷史原因使然。至於補救之道,他建議「加強中間階層」,尊重農民階級的財產權,因為到目前為止,後者都是看各黨派的臉色。東方與西方的衝突已久,本書敦促雙方的公民不要再自認道德優越,應接受事實,了解「兩個不完美的體系」都面對共通的「巨大數學問題」。意識型態上的對立通常來自於目的論的見解,將歷史解釋成三個步驟的直線發展:過去、現在及未來。這種乾淨俐落只適用於受限的視野或當地的事件。
在「大歷史」中,作者必須想像我們生存在宇宙的螺旋之上。即使是偉大的領袖,也只能在彎曲的小徑施加小小的推力,其行動很少能配合其目的。重大戰爭只是啟動大規模的地緣政治趨勢,使好戰分子最初的軍事目的顯得無關緊要。然而,即使如此,黃仁宇堅決否認自己是目的論者或是哲學家。
他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學家,但不是理想派,而是實務派。他引用康德的話指出,沒有人可以自認了解「物自身」與「不可知」。但他也引用普里茅斯殖民區及一八六二年的公地放領法案,甚至在紐普茲的休京拉移民,以說明他的觀點。
本書充滿了趣聞軼事。本書究竟是一本規模非凡的自傳,或是以外射螺旋格式寫出的第一本大歷史,讀者可以自行決定。毫無疑問的是,作者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
黃仁宇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就是因為如此,約翰•厄卜代克(John Updike)才形容他的文筆彷彿具備卡夫卡的視野特質。

内容概要

黃仁宇
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天津南開大學肄業(1936-38),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1940),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1947),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1964)。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中尉參謀(1942)、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1943-45)、少校參謀(1946)、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1949-50),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80)。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6)、《十六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 聯經中文版2001)、《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 中文版1985)、《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 中文版199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1991)、《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近代中國的出路》(1994)、《關係千萬重》(1998)、《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聯經中文版2001,)。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黄称《万历五十年》“这本书并非宣扬我的史学方法,而是展现帝制中国末期的切片⋯⋯这本书有双重目的:一是将现代中国的底线往后推移,事实上是移动到鸦片战争前两百五十三年。历史显示,当代中国所面对的问题,早在当时就已经存在。另一目的是证明,我的大理石理论及不是教条,也不是粗糙或无聊。⋯⋯探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细节。”(P115)看来作者给颇具胜名的万历那本书一个很有限的地位,那么其“史学方法”则在这本自传中得到充分展现。二、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初露端倪,黄称“1979年,中国尚未完成长期的奋斗,尚未将国家从农业官僚体系转化成现代国家,为达成现代国家的境界,全国必须可以进行货币上的管理,而不只是意识形态一致而已。⋯⋯奋斗的终极实现已经不远。这个国家的眼光不再只看到自己,就已经是很有希望的迹象。也就是说,中国将采取竞争的态势,和全球其他国家面对面,为达此目的,内部组织必须合理化。”(P112)组织的合理化现在何以如此重要呢?“为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必须回溯和西方国家对峙时期,因此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P112)这是黄对明朝研究的当代意义所在。三、黄对叛将王适方的口述记录为第一手资料,充分显示当年老蒋对头的优缺点,优点在P191~193,缺点在P195。内容太长,谅不一一抄录,概述如下。优点: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缺点:强调大我,导致命令执行层产生心理危机,产生对组织原则的抗拒。在同样的组织原则下,即能产生成就,又能产生挫折(虽然意识形态狂飙运动在那个时期风靡全球)。基于对国共不同革命路线的对比(重组织化的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详见P240、P276~278),黄看出了两者间存在这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可调和”之处并不在于意识形态层面(否则黄怎么解释孙ZS的联俄联共呢),而在于急需的调和并不存在技术支持,或者在各种“国际支持”下唯独没有这个组织技术上的支持。于是黄在P221~223诉说内战源于缺少有效的议会制度时,其心理感受并不尽然是“历史不可避免”,于是本书才在各个可能的时机探讨当今的中美关系。当然,是从”民间“的层次来谈这些外教问题(P586)。四、黄称国MD为“一群以来村落社区和各省强人组成松散的联盟”(P236),并称“这个政府的成功大多处于人类的意志,而不是组织的效率”(P254)。能在“松散联盟”中发展出统一的意志,黄有权称其为“蒋介石的政府”,这表明蒋个人对这个政府至关重要,于是所有的功过都可以集中到“个人因素”上,这也是史学家解释这段历史容易产生道德评估胜过技术评估的原因,也是黄尽力克服的倾向。毛的情况同理可证。黄对技术评估的独具慧眼源于其对中国式官僚管理的独到研究,在官僚这个主体上,很难看到韦伯对他的影响,于是黄不仅能够对“意识形态”进行去魅,更能对“技术”进行去魅。在“二”中,黄以“农业官僚”和“货币管理”对举,充分体现了技术在历史上的突破性作用,黄虽成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其对生产力推动历史的认识还没有同洗澡水(与物质一样具有异化功效的“主义”)一起倒掉。五、道德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将道德凭藉融入可以采取的行动中,这样可以完整保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同时以清醒的良知扮演历史中的指定角色“(P241)”革命本身就是重新修改道德标准“(P277)。道德既存于历史中,又存于现实中;既要避免用今日的道德去评价历史,又要避免对今日道德无所助益(从历史中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历史研究。黄的大历史是一体两面的史观。六、黄将蒋一生中的诸多矛盾性格称为一种”现象的谜题“,以此来突破道德评估,从而”得以就技术方面来解释“,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命运系于乡村改造所产生的突破“(P263~264)。参看”四“七、当黄称”内战是抗日战争的必要延续“(P271)时,他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蒋一方面的行事风格和抗日时期没有差别,一样是”打一场没有计划的战争,就好像禅宗一样,以美感和本能去面对问题,以来灵感的突然涌现,而非精心的策划计算。在大方向中摸索,让后果来决定细节。每当他缺乏执行工作的工具时,他就用决心来填补“;二、日军投降留下的权力真空让蒋的敌人有机会”趁机完成未完成的革命“,而虽然对手变了,蒋的当时的战略地位性和抗日时并无所少改变,同样是缺乏在本土的持续动员能力。八、”透过土地改革,毛ZD和共CD赋予中国一个全新的下层结构。从此税可以征收,国家资源比较容易管理,国家行政的中间阶层比较容易和被管理者沟通,不像以前从满清宫廷派来的大臣。“(P277~278)黄当然说得是土改时期,可做今日之警言。回溯今日,更可以到元朝,改变行省制度正是当今组织技术所需要的突破。九、”国共内斗的时期虽然显得很长,实际上只是鸦片战争启动历史时间以来的其中一链。在现代中国历史的所有层面中,都贯穿一个基本议题,就是中国由文化主导的政治体必须转化成现代国家,基本要求为可以从经济上管理公共事务。“(P278)把握基本议题就是大历史;如何确定此基本议题,见”五“。十、”毛ZD的崛起不在于他能力过人,而是因为他有办法掌握自然经济运动的趋势。“(P321)”毛ZD的成功可以归功于打破沟通障碍⋯⋯让受过教育的精英分子和文盲群众对谈⋯⋯形成二十世纪聪明技巧对抗十六世纪组织的最佳实例。他的触角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的少数绝对没有机会赢。“(P340)毛更像是一个农民问题的科学家,而不是革命诗人。十一、”从孔子以降到毛ZD的形形色色的主义,与其说时绝对真理,不如说是管理逻辑的形式,或是官僚及其所需的意识形态工具,用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P400)当人们遗忘这条时,不是显得怨气十足,就是被主义所异化。十二、”现代中国的所有痛苦完全其源于明代开国之初,因为当时将退缩的精神加以制度化。“(P427)先今流行的海洋精神并不一定只发生在海上,只要去除制度化的退缩精神,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海洋,否则过于重视海洋也可以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发展阻力。十三、”文化大革命的现象揭露中国的基本弱点:公众利益的务实议题无法就事论事加以辩论,而必须转换成道德议题和抽象概念,这就显示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之间欠缺必须的机制。“(P512)当欠缺此一机制的时候,其辩论可以是王安石、张居正所面对的主题,可以是上述引文中的主题,更可以是甚至与其完全相反主题,它们同样把务实的问题”转换成道德议题和抽象概念“。十四、黄论述当代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运动的建国路线:”发生在印度的事件,和在中国及伊朗一样,都让我想到,今日开发中国家面临的主要关键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技术问题。⋯⋯这些国家起初的脆弱难逃外国的压力。双方对峙时,这些国家必须动员最大的人力资源来抵抗外侮。一旦对峙的立即威胁消失后,每个国家荏苒必须寻求技术上的适应之道。争取独立时所简历的防御机制,极可能无法完全解除,因为毕竟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遗产。也就是说,促成工业组织的基本技巧必须来自于资本主义,但由于各国地理历史等因素而必须加以修正,最后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P538)这是在”立即威胁消失“的历史时期,对”修正主义“的精辟论述,可惜不出于左派学者之手。十五、”理想的完美境界只是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其具体实现必须混合一国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并受制于这些条件。其征结在于,所有国家的共同点不在意识形态,而在经济或数字。“(P573)这意思相类的话在文中很多,我也就多抄抄,大家也就多看看:)十六、”中国今日的最佳远景是在集体或合作的基础上强化财产权,现代中国可以从十七世纪的英国拾取灵感,研究相互冲突的观念如何在法律体系下融为一体。“(P578)以调和冲突为最终目标,显然此是技术性的法治/术,非彼形而上的法制/logos。难能可贵的是黄教授并没有学究的拿出什么习惯法、大陆法等概念大而无当的加以使用。书中的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如:一、论述台湾崛起的原因(P584),其实可以推广到亚洲四小龙;二、美国在其他国家眼中的形象及其形成原因(散见于最后一章的后半部分);三、康德的学说和历史理论(P575)⋯⋯不一一列举。该书虽然说了很多近代历史,却没提西安事变,不知为何,实在遗憾。
  •     (2001-11-27) 原本以為會成為歷史學家的我, 在大一的時候毅然從教育系轉到歷史系. 可是今天的我, 並沒有繼續在念歷史. 我背棄了我的夢想, 或許只是因為我沒有耐心, 但時時刻刻, 我對這個我主修的課題, 都存著敬意與愧意.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無疑的是所有主修歷史學生的入門書籍. 在許許多多艱澀雜亂的歷史書籍裡, 它是一股耳目一新的清泉. 不僅是它的文詞淺白易讀, 它採用不同的結構講述事件, 使歷史研究多了許多想像與樂趣. 事隔十多年, 我再讀他的回憶錄, 也是處處都是自省與感動.書中約三分之二的部份, 都在表述他的歷史觀, 大部份是學者觀點, 但也參雜了許多他從動盪的時代一路走來的親身想法. 三分之一比較像一般的回憶錄. 他成長的時代與經歷過的事, 已是相當吸引人的故事. 他親自見證了中國動盪的時代, 又移民成為美國公民, 與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結婚生子, 都使他一生的故事與想法增加了他人所不及的敏銳與魅力. 身為一般讀者, 本書讓我更增加了對他人生的好奇, 但其人已逝, 這份好奇只能飄盪無居. 這也成為本書的成功之處. 本書的特別結構, 我個人覺得連貫度不夠, 顯得有點散亂. 但我想作者已藉此達成他的目的. 這本書並不是來娛樂讀者的, 所以在閱讀連貫性來講, 沒有必要討好讀者.
  •     《黄河青山》开篇第一句话:“在1945年末,我遇见一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女孩,名字叫安,我对她一见倾心。”黄仁宇在从军期间,就多次给大公报写稿,抗战胜利后,他曾想报考新闻系,直至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他也有继续读新闻的想法。黄仁宇文笔洗练优美,叙事简洁,引人入胜,《万历十五年》的畅销,和他的文字之美也颇有关系,很多“历史盲”能读他的书,而且欲罢不能。这也是所谓学术界对他颇为不屑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黄仁宇有自己的历史观,因为早期经历,他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在1952年,他以34岁高龄入密西根大学,从本科三年级开始读起,历时12年,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我在数年前第一次看《黄河青山》时,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叙事很乱,思维跳跃,场景和人物也不断变化。和一般的回忆录完全不同。当时囫囵吞枣看完之后,对黄仁宇的了解也只不过是几个片段。但同样的书,看的人年龄不一样,感受也截然不同。就在前几天,我偶然中重看此书,忽然体会到什么叫做“顿悟”。对于意识流的写法,对于黄仁宇的表达,忽然觉得全部了解。那一瞬,我仿佛能看见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在1983年完稿时的那份落寞和笃定。此书完成于1983年,最后的定稿只有原稿的四分之一,遵照黄仁宇的嘱咐,在他去世后正式出版。我明白黄仁宇在全书开头描写“安”的寓意。安出身于显赫的外交官家庭,家中每一层楼都有浴室,她对黄仁宇的追求欲迎还拒,玩弄黄于鼓掌之间。黄自己也深刻了解,安从未爱过他,但他总觉得安有莫名的吸引力,让他无从放手。对于黄仁宇而言,“安”代表的是一条看不到终点但又充满挑战和吸引的人生选择,神秘、新奇、但又困难重重。之后,黄仁宇又认识了温柔可爱的辛妮,辛妮和安一样,都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但和安不同,辛妮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能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她的家庭和乐融洽,她爱黄并信任黄。不能说黄和辛妮在一起不快乐,但是面对要和辛妮结婚后,过着千篇一律的平坦温馨的生活,黄仁宇却忽然害怕了。他天性如此,不惧挑战,总喜欢追求看上去刺激的生活,对于集体主义有着天生畏惧,对于世事人情,有比别人更深入的思考。他注定,无法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更何况他所处的时代,动荡变幻,无论你选择什么人生,都不可能上岁月静好。湖南人黄仁宇,他只想走自己要走的路。黄仁宇对于历史的定义,他有自己的“中国大历史”观:“中国过去150年内经历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黄仁宇认为:“历史学家可以是工匠、技师或思想家。思考的过程已开始在我身上启动,许多矛盾在眼前开展,我必须从历史里找原因。”1938年,20岁的黄仁宇在南开大学退学后进入中央军校。军校毕业后,进入国民党第14师,任排长;之后因奔父丧,在总部任职一年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和缅甸服役期间,任郑洞国将军的副官。1949年任驻日代表团朱世明将军的副官,因叶山事件退役。退役后前往美国,入密西根大学,取得历史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州纽普兹州里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在黄仁宇担任朱世明将军的副官时,一次代表朱将军参加宴会,在别人介绍他时,忽然感觉:“我不是我自己,而只是别人的影子,而这个影子又是别人的影子。”而他离开军队到美国后,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中国将走上怎样的道路。他认为上推至明朝,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政权,可能会对他的思考有帮助,所以他花了大量功夫研究明史。黄仁宇想让历史告诉他: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中国将何去何从?他研究历史,和一般西方的学者不同,这也是他有自己的方法,而著作也在出版前屡次碰壁的原因之一。他拒绝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单一化和数字化,他认为中国国家之大,人民之多,农村几乎脱离在中央统治阶层之外,表面看着松散不堪,却自有一股内在的力量,这一切,都成为他“中国大历史”成论的原因。但“中国大历史”究竟是什么?究竟该怎么研究,说老实话,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即便是历史学家,也会一再推翻自己之前的论点。中国人看待历史,历来的要求就是“古为今用”,这早在刘知几的《史通》中就曾提及。但清朝时,因为文字狱严苛,学者开始陷入考据的泥潭,终其一身,辨别所谓的真伪,在我看来,考据和训诂,只是辅助,成为专门的学问,实在是一种浪费。只会禁锢思维,但也许这是统治者最想看到的一幕。所以我认同黄仁宇所说:“历史并不专持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黄仁宇在回忆录中,用看似平淡实则深情的笔调描写了他的父亲——黄震白,同盟会早期成员。但黄震白之后回到家庭,结婚生子,不再革命,成为顾家的男人。他对于黄仁宇的教导:“激进主义很少出自个人信念,通常是来自社会压力。在大众压力下,可能做出时候头脑清楚事会后悔的许多事。革命党人失败就成为烈士,但革命党人的领袖成功时就会成为军阀。”这些话,就今天的我来看,也都是一位老人充满智慧的总结。黄仁宇对于留在中国大陆的妹妹,看似无情实则无奈。他无法答应妹妹的请求,内心其实极端痛苦。对黄仁宇而言,家人是他隐藏在内心的大爱,无法割舍。这也如同他对于中国的看法。甚至在他申请成为美国公民时,他期待去世的父亲能够谅解他,而他也认为,“父亲是一位变通的人,他能够理解我的选择。”黄仁宇在回忆录中,会记录一些往事:打扫卫生时,不小心磕掉了花瓶口,但他并没有诚实告诉雇主;对于已经决定在哈佛出版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后因意见不同改为在剑桥出版,对于费正清先生的宽厚仁慈,他虽有愧疚但期望对方能理解。黄仁宇对于自己尊敬喜爱的人,对于自己没有做出符合对方期望的决定,他一概的论调是希望对方能理解,能原谅。这也是我颇感兴趣的一点。他情感丰富,既软弱又坚强,独持己见,但并不咄咄逼人,温和但并不懦弱,总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但如果不理解呢?没关系,黄仁宇其实并不在乎。在回忆录中,黄仁宇还描写了田汉、廖沫沙、田汉的儿子,也是黄自己的挚友田海男。可惜文革之后,唯一活着的也就是廖沫沙而已。黄描写了自己的老上级郑洞国和朱世明将军,无论这两人的历史评价如何,对于黄仁宇而言,都是值得信任和尊敬,也对他慷慨仁慈的上级。李约瑟博士,李约瑟的夫人,鲁桂珍博士,虽则寥寥数语,却让人对那些逝去的大家有感性的认知。黄仁宇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子。1979年,他经历过屈辱的解聘事件后,仍能在很困难的情况下著书立说,和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要记录黄仁宇,有几个时间节点不容错过。1938年,弃学从军;1945年,前途未知;1952年,奔赴美国;1979年,被纽约州大学告知结束终身教职,同年,一直出版无门的《万历十五年》终于可以出版。黄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不是36万字的回忆录能概述。而他想告诉世人的,并不是他个人的经历,而是中国的道路将走向何处。2000年,黄仁宇逝世。晚年时,他的照片都充满平和,看尽沧桑,而大洋彼岸他的故国,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断断续续的看了两个月吧 即使这样 印象还是很深刻。 对我个人的历史观的形成有了很大影响 ,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要么说读史能明智呢,包含了哲学、经济、政治、社会科学等等 ……
  •     文笔很优美的回忆录
  •     如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厚的书~~600+页的大部头终于啃完了,确实值得推荐!!
  •     不一样的蒋介石
  •     回忆录写成这样,真值得读
  •     一代大师的成长之路,伴随着辛酸和自我救赎。
  •     黄先生写的大半生的流水账.......国内部分写得还算不错,至于国外的嘛
  •     为什么我老是觉得我看不明白呢? 是没有静心看么,从大学里看万历,到现在看万历,再看他的回忆录怎么感觉没什么收获~
  •     黄仁宇个人的回忆录,但并非流水账。看得出黄的思维和思想进程。
  •     黄仁宇先生的自传是迄今为止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直接影响了我的取舍。先生说,自由的选择比血缘关系更加重要。
  •     黄仁宇在此书并不是仅仅简单回顾了自己一生,全书还穿插了许多黄仁宇的大历史构想和他的历史观,黄仁宇的一生颇为波折,早年成为士官战争结束后考去了美国,可是在美国的日子过的挺苦,晚年还被大学解雇,《万历十五年》的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翻译版读起来还是有些拗口
  •     笑而不语,黄仁宇还是有点意思。
  •     最愛研究這些人的背景經曆,其中最愛琢磨的就是黄仁宇。本科電機工程專業,初從文,後習武,隨之又赴芝大進修曆史,各種不得志,吃了費正清不少白眼,但總算大器晚成,始終堅持如一。 自己也是學電機工程的,感觸尤深,萬千次想重頭再來,走一遍黄仁宇,金觀濤,王小波他們的老路,但恨自己不爭氣啊
  •     黄河青山
  •     大历史归大历史,吹牛比归吹牛比。生活还是柴米油盐那些琐事。
  •     看的台版 非常好 甚至比齐邦媛好
  •     总体感觉比齐邦媛的《巨流河》好看些,具体看完再写书评。。。
  •     一个做过将军的历史学家慷慨“雄辩”。翻译略有别扭之处,内容很精彩。
  •     把自身的遭遇融于中国大历史之中,写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对于历史学家历来十分佩服,黄公是最喜欢之一。
  •     挺认真的。很好。
  •     黄的奋斗和失败,其实就是中国整体的奋斗和失败。黄是坦诚的人。
  •     原想看历史书,发现是故事书,努力读完了
  •     传奇一生。
  •     参军的那段很经历精彩,很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