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馋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121264943
作者:董克平
页数:252页

作者简介

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个乐事,佳肴不仅可以品味、饱腹,还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时,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几乎尝遍天下美食之后,董克平先生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佳肴从记忆中筛选而出,在文化的汁液中涮洗浸泡,用干净、老道的文字轻煨慢炖,而制成了这本《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初尝满口鲜香,细品则味蕾轻颤,高潮过后,余韵悠长。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天将美味慰多情
扬州三头宴
彭山漂汤
烤鱼
柳州螺蛳粉
白切文昌鸡
镇江锅盖面
鱼头泡饼
西湖醋鱼
扬州炒饭
北京烤鸭
大理砂锅黄壳鱼
岐山臊子面
肉骨茶
韩国烤肉
第二辑 小鲜供馔生蔬美
和乐蟹
武昌鱼
羊肉与羊汤
板栗
春鲜
蘑菇
鳝鱼
面条
江鱼、湖鱼与海鱼
鱼生
米饭
湘辣
酸味
茶之水
第三辑 老饕但识旧味长
春饼
粽子
广式月饼
腊八粥
染指
芹菜
牛心炙与王羲之
冰激凌与炖豆腐
黄酒与话梅
二分钱的新侨烩饼
厨师在远古
原始的美食与美器
“尊”敬
川菜随谈
第四辑 沉酣胜处方知味
砂锅居
悦宾饭馆
新荣记
滩万餐厅
Igosso
一家一饭堂
好成财牛排馆
漳港破店
第五辑 人间有味是清欢
吃在中国
古早味,更多的是情感
终将逝去的美味
何谓美食
传统菜在当代
社会酒楼与宾馆餐饮
粗粮应细作
中国的“小语种”美食
美式风味

内容概要

董克平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上菜》评委,搜狐吃货自媒体联盟会长。美食专栏作家,著名美食评论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行走于市井食肆之间,从思到食,感悟生活的味道;吃遍了五岳三川八大菜系,伏案执笔书写食中滋味,由飨而想,打通食物与精神、文化的关联。
已过知天命之年,无数菜肴经喉,天下滋味在口。点评美食,如老吏断狱,犀利而精准。笔端流露的,不只是引人口涎的食之味,还氤氲着灶台上的烟火气,弥漫着时空沉淀的文化味儿,以及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之美。
多年微火慢炖,而成此《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请诸君品尝。


 口头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虽然以“吃货”自居,但并不是什么美食家,并不了解那些高大上的珍馐美食。说到火锅就会想到四川,说到烤鸭就会想到北京,说到哈密瓜、羊肉串就会想到新疆,说到我们大内蒙就会想到烤全羊、牛排、铜锅奶茶、奶皮子、山丁子、羊奶子、蓝莓、柳蒿芽,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拿着此书去旅行的冲动,来一段逛吃逛吃的美食之旅。这本书里所介绍的很多美食我都只是听说过,却没有吃过,而有的美食却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可见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也能看出我吃的还不够多,在吃货这条不归路上我才刚刚起步。作为一个专业吃货,我关注了各种美食探店的微信号,手机安装各种美食APP,在远离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哏儿都天津继续在我的美食版图上开疆拓土,吃着各种新开的小店,却也思念着家乡的美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的便利,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却也渐渐失去了小时候的美味,传统菜在当代一点一点的在失传。有资料表明,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平均毎六个小时就有一种蔬菜绝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这个世界付出了极其惨重的健康环境代价、生物物种代价。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已经灭绝了75%的农作物品种,今天只剩30%的植物品种满足着全世界95%的人口的需要。蔬菜的绝迹好像没有动物的物种灭绝那么受重视,食材的消失必然会导致美食品种的减少或是味道的改变,两个味道相近的食材相互替代也做不出最原始的那个正宗味儿,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让我们吃到嘴里就心情倍儿好的美味,失去的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地标性的美食文化,难道要让全聚德像肯德基、麦当劳开遍全球后,我们的子孙后代翻看我现在手中的这本《口头馋》之后才知道烤鸭的发源地来自北京吗?现在全国拔地而起的高楼、高仿的地标性建筑和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少的自然景观,我们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底留下了什么?像生产线批量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一样的美食吗,不,我想不该叫美食了,应该叫饮食产品更为恰当。这两天我看中央二台的一档名叫《食王争霸》的节目,中国厨师和外国厨师比拼,几乎场场都是中国厨师获胜,无论是西式甜品还是西餐主食中国厨师都能战胜外过厨师,我不知道该不该为这样的结果感到高兴,就先不论这个比赛的公平性,中国厨师学习西方的饮食无可厚非,但假若我们的厨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做西餐领域超过了有丰富西餐经验的外国厨师,我想那我们的中华饮食又有谁在研究和钻研呢?中西合璧并不是坏事儿,但却不能顾此失彼。很多人毕业之后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并不是北上广的月亮特别圆,而是家乡也没有儿时最喜欢的味道,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随着我们青春逝去的还有我们深爱的各种狗食馆儿和五毛钱一串的只有在冬天才能买着的冰糖葫芦,真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宫保鸡丁之类不会被做成标本放在“中华消失的经典美食博物馆”里。
  •     不记得谁说过这么一句话:爱情使人痛苦,可能人们的主观上并不需要爱情,可你的荷尔蒙需要。美食亦是如此,尤其对女人来说,我在心理上拒美食于千里之外,但我得生理需要它啊。说到底高级动物也是动物,光靠精神是活不下去的。但由食物构建的记忆链条却如胸口刺青,不管你采用多么先进的科技手段都无法完全抹去它的痕迹。奶奶是福建人,擅长做蚵仔煎。打小我就喜欢站在灶台边看奶奶忙活,看着一堆蚵仔、番薯粉、鸡蛋、香葱等食材不断地在她手中转换,直到成为一道口感香脆,肉馅香滑的蚵仔煎,咬上一口就极大地满足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和尚未遭到破坏的味蕾感受。这是记忆中的第一道美食,简单而深刻。到现在只要看到”蚵仔煎“三个字,我会条件反射性地想起七岁那年,想起那方略低于我的灶台、想起蚵仔的腥味、想起奶奶蓝色的围裙以及她那双因劳作而粗糙的双手。长大后异地求学,关于美食的记忆又有了新的篇章。学生时代的我们可能是最清苦的,尤其是高中时代,记得高二那年有段时间为了备战某次月考,我为自己囤了四箱不同口味的方便面,将它们全部拆开,每天换着样吃。彼时我觉得方便面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别人一顿饭花半个小时或40分钟,而我只需要15分钟就够了,自认为节省下来不少可以学习的时间。高中三年正是长身体的黄金阶段,馋肉也馋得很,可我没必要去买肉吃啊,因为人工制造的浓厚的鲜味已经使我得到了满足。如今想来真是……到现在我都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会认为方便面是最好吃的食物。呵呵。也正是那个时期的胡闹直接导致我的身高定格在****(好险,差点暴露了),因此我怀恨在心,并立誓再也不吃任何方!便!面! 我的大学是在宜昌读的,所以看到《口头馋》里面提到武昌鱼这一篇的时候,我跟作者深有共鸣。第一次吃武昌鱼是2010年爸妈送我去学校,当地有一位老爸的朋友接待我们,饭局就设在夷陵区的一家餐厅里,进门左转可以看到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字,细看之下才发现,写的是”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伟人给予武昌鱼这般赞誉,看来值得一试。在饮食方面,我个人比较注重视觉感受。这道菜刚端上来的时候吓了我一跳,好大一个盘子啊,盘子上躺着的那条鱼只有巴掌大小(以男士的手为标准),鱼的周边全是点缀,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华而不实。夹了一小块试吃之后我立马改变了这个看法,我不会作诗,用来表达吃过所有美味后的词语只有俩字”好吃“!太好吃了,刺少,鱼鲜,放在嘴里(我不想用入口即化)我的舌头传达给我的第一个信号是它有一品翅的嫩滑。有的鱼吃起来很讲究,整条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的味道很不相同。我的味觉非常敏感,在吃鱼头这部分时特别小心,生怕吃到土腥味。但这道武昌鱼给了我惊喜,它不仅没有土腥味,而且吃起来也没有人工刻意处理鱼腥残留的痕迹,真挺好奇厨师是怎么处理的,赞一个。也有可能是人家餐厅选的鱼好,大赞。不知道从何时起”吃货“不再是个贬义词,相反它已成为一个褒义词,我们常常听人说”我是吃货“,这里边不仅仅有自豪、骄傲,还有炫耀的成分。自打《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万恶的纪录片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自称”吃货“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片子,一二部都看了,可我想说,里面的东西我吃不起啊,吃不起。就拿碳烤松茸来说吧,一份近2000RMB,就那么几片,称斤算两也真的好贵!再比如第二季里面有一个片段是讲白马占堆为弟弟准备的礼物,蜂蜜。我的个神啊,吃个蜂蜜也要冒着生命危险……天晓得如果将它拿到市面上出售的话会是怎样的价格。说到底,那不是我等老百姓能够过得起的日子。《口头馋》这本美食书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它是最贴近生活最亲民的,是一本非常适合拿来做美食指南的书。首先,本书介绍的美食我们都能 吃得起!其次,这些美食极具地域色彩,值得品尝。第三,这些美食所在地我们比较容易去到,获得美食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了。现如今的交通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很方便地获得食物,但生活的本质是流动的,我们或许会出差、或许旅行到他乡,旅行的目的无非是踏访古迹、寻找美食,那么《口头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向导。在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吃着火车上的三餐,眼睛盯着书中的美味佳肴,也算是另一种补偿吧。火车继续南下,下一站:成都。该吃些什么好呢。
  •     那天听一堂课:味觉的敏感度,取决于舌头上单位面积味蕾数量(具体什么单位不记得了)味蕾超过16个,你的味觉就很敏感。老师拿柠檬片给我们吃,看对面同学的表情。我属于很镇定的,符合我对自己不能做美食家这一认知,一般做美食家的人,都会超过16个,很敏感。虽然做不了美食家,但却无法抵挡对吃的热爱。美食书,自然也在我热爱的范围内,蔡澜,欧阳应霁是比较知名的,看过书,也看过专栏;刘枋的《吃的艺术》前一阵也在看;那天书店看到这本《口头馋》,先被书名吸引了,用了一个谐音。然后就看到作者介绍,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这档节目开启了全民“馋”的节奏,关键是接地气,想必幕后的人写书也是走这种路线!书翻开,还蛮出乎我意料,里面用的纸张是米黄色的,阅读起来很舒服,还很符合美食这一柔和的主题。每章节首页,手绘风格的插画,很有设计感的排版,感觉比封面出挑很多。序是徐小平写的,他竟然是作者董克平的老师。我记得大四毕业那年,看过他的书,特别激情澎湃,血脉贲张。看他讲与作者的师生情,美食情,脑海中想到的就是胖胖的他,笑的很大声、很能侃的在和作者大吃大喝……作者虽然也是美食界的名人,但他写的食物都很平民化,很贴近生活。像作者这种老饕应该吃过不少山珍海味,但如果一本书都在写我们生活里很少机会能吃到的东西,即使再美味,怕是读者读起来也索然无味。烤鱼,螺蛳粉,扬州炒饭,臊子面,北京烤鸭等等,越是这么平常的食物,越能写出他的美味,越能让你垂涎三尺,这才是作者厉害之处!看这本书不光是让你流口水的,还能让你更好的学会如何品尝我们日常的美食。现在朋友圈,号称吃货的不少,每天也能看到好多美食照片刷屏,但能吃出个道道的人却寥寥无几。你知道全聚德和便宜坊的烤鸭,完全是两种烤的方式,一种见明火,一种不见么?你知道正宗的狮子头里是要加河蚌肉的么?你知道鱼里面刺的多少,决定了鱼肉的嫩滑度,湖鱼河鱼都要比海鱼肉嫩么!前几天买了金枪鱼做鱼生,就有朋友说,多少细菌呀,能生吃吗?恰好这本书里讲了鱼生,我们都以为这是日本传统吃法,传入到中国,原来却是隋朝时,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吃淡水鱼,但确实存在细菌这一说法,而日本海鱼产量丰富,海水盐分高细菌少,即使进入人体,这些细菌也无法在体内存活。海鱼体积还大,刺少出肉率高,所以鱼生在日本被发扬光大。传统的中国鱼生蘸料可不是酱油芥末,如果你想传统一回,可以试试: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辣椒丝,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听起来很复杂,但原料一看就很中国,如果你想尝鲜,可以试试。(我这算是剧透么?)作为一个山西人,我必然注意到作者写的“刀削面”这一篇,里面有一段形容词,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刀削面体现的美感在这里“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主要是讲刀削面的连贯性。只可惜,现在我们这一代,会刀削面的人已经很少了吧,我试着削过,都不用说面片厚薄了,完全削不下来,那需要力度、节奏、角度的配合,完全是技术活儿。“饿咬腮边馋咬舌”看着这本《口头馋》,你会不小心咬到舌头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愿天下吃货都能吃口好的。
  •     吃也是一种文化
  •     看多了这类美食书籍以后,真的是有种每况愈下的感觉。作者想通过文字调动起读者的感官,可惜文笔不够,感觉就只有放图了。前半部不错,后半本有种凑字数的感觉
  •     可能确实是没事大家,但文笔太普通,如白水。
  •     吃饭就好好吃饭,非要指点江山,扯那么多有意思?踏踏实实写食物不好吗?
  •     舌尖上的中国的顾问写的,看的时候总感觉是那个电视里好吃的男中音在读,好像那些美食就活生生的在眼前
  •     还不如我写的大众点评
  •     偶尔看到,居然还是免费
  •     美食还是要自己吃才够味
  •     一般,写的真是挺随意的
  •     主观色彩重且装逼,里面几个典尚可
  •     在联合书店等鑫时随手拿起看的,边看边脑补了一下那些食物,饿得不要不要的。
  •     把简单的饭食吃出一些乐趣,生活也变得丰富了许多。
  •     书中记录的美食很多,为以后的旅游提供了更多味觉上的指导,适合吃货阅读。对于食物的文化描写很到位,色香味描述欠缺,做法原料描述欠缺,当然作为美食家而非专业大厨,这样的要求是太高了一点
  •     反正咽着口水看完就对了 其实我不饿 刚吃完饭 就是馋....
  •     作者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     从珍馐美味到历史文化,再到人文景象,再回到餐桌文化,饕餮大餐,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思维的享受!喜欢这样的作者,知识渊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文字隽永、文化底蕴深厚,娓娓道来,让人不仅尝到了美食的美味,更是见识了智慧的光芒!文笔悠然,思想清晰,人生的厚度和思维的宽度,值得学习和赞扬!
  •     后半本几乎是逼着自己看完的
  •     写的着实不怎么诱人。。。
  •     一家之言,随便翻翻还不错~
  •     看完想吃淮扬菜,想去北京吃顿饭,然后打算在家弄一点黄油拌饭吃吃看
  •     作为一本美食书,还不错
  •     写食物的段落还可以,一离开这个主题文字水准就下降到类似瑞士鸡翼
  •     最起码!对螺蛳粉的理解是错的惹.
  •     董老师什么话题都想拔高,所以留给食物本身的描述就太平淡无味了。然而谈文化甚至指点行业江山,又透出太多无知和小气。近三年读过最次的食评,没有之一。
  •     这是一本美味的书,从内容本身到精神层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