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108031617
作者:[美]康妮·弗莱彻
页数:383页

作者简介

自助餐里的果冻里,有告密人的印记;枪击的方向,指认母亲射杀自己的孩子……本书将读者带进真实的犯罪现场调查过程之中,作者采访了八十多位破案专家,讲述其看家本领以及经手的案件。

书籍目录

鸣谢导言第一章 犯罪现场处理第二章 对犯罪现场的解释:室内现场第三章 对犯罪现场的解释:室外现场第四章 微量痕迹证据第五章 尸体上的证据第六章 DNA第七章 犯罪实验室第八章 悬案 第九章 刑事审判在本书中接受访谈的专家简介

内容概要

  康妮·弗莱彻(Connie Fletcher),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新闻学副教授,著有畅销书《警察都知道些什么》、《完美警察》和《非法入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犯罪现场处理  在第一次你就必须将工作做好,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一旦现场的物品被移动或改变,一旦你失去了这个小小的机会.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  ——弗农?J?格伯斯,纽约警察局布朗克斯凶杀案科  科长、《实用凶杀案调查手册》作者  犯罪现场调查员必须具有积极的态度。你必须相信你能够发现证据。我刚刚学会打高尔夫球.它对我搜查犯罪现场很有帮助。我的球每次都会跑进树林中,那里就像一个犯罪现场。当进去寻找我所丢失的两个球时,我总是能找出六个来。积极的态度对于高尔夫和犯罪现场来说都是一样的:你不能到沙坑里去寻找,而是应该到树林里去寻找。在犯罪现场你的目标永远是尽最大努力。  ——李昌钰博士,康涅狄克州莫雷顿司法科学实验室名誉主任  运动鞋上的一滴血迹。在楼梯上发现的一块布料。用来在地下室挖掘坟墓的铁锹所留下的压痕。从喷嚏中收集到的DNA样本。迸溅在闯入者衣服上的微量的玻璃碎屑。  以上这些都曾经是司法证据科学调查的第一条线索。它们是在犯罪现场发现并收集到的、凶杀案所留下的细微的蛛丝马迹。  在开始案件调查之前,首先要收集证据。现场处理人员必须像探索火星表面一样搜索犯罪现场,无论是室内、室外还是移动的现场:这是什么?它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它不在这里?这些都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在保证不破坏证据的前提下将其带回实验室?  在一般情况下,一旦警察向犯罪实验室发出协查请求,一个由证据技术员和一切所需专家——如血迹分析员、痕迹分析员、枪支检查员等等——所组成的小组就会被派遣到犯罪现场。这些现场处理人员开始构建一条证据链。它可能会从犯罪现场延伸到侦探的调查工作,延伸到犯罪实验室,最后一直延伸到案件的审判。对此现场处理人员和调查人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始终将链条拉紧。”他们只有一次机会找到在现场遗留下来的那些环节。  本章我将带领读者跟随犯罪现场处理人员进入犯罪现场,用他们的话来描述他们在那里所发现的证据。他们的评论是匿名的,但是我在这些评论之后都标明评论者的专业领域(除非某个部分开始我已注明,该部分的所有专家都来自同一领域)。下面我们就跟随现场处理人员和专家沿着由外到内的顺序勘查现场吧。  1981年年来,他正在明尼苏达州培训新的犯罪现场调查组的成员:当然,那时我们都不够聪明,否则我们就会问:“为什么在这里工作久了的人都退出犯罪现场调查了?”  当时我们都还年轻无知,都在想:“这个工作听上去真好。”在那些日子里,我们首先从事犯罪现场的摄影工作。我们完成了整个课程,必须证明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最终的考试场地是南圣保罗的一个牲畜屠宰场。我们被带到了该屠宰场的一个废弃不用的地方,但是我们周围都是等待屠宰的牛。那里有一个空闲的建筑物,其中不同的房间被布置成不同的犯罪现场。他们在雪地上做上脚印,我们必须将其拍摄下来。在犯罪现场,我们首先要拍摄一张现场全貌照片,然后拍摄一张中等距离的照片,最后拍摄一张特写照片。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旧屠宰场的雪地上拍摄外部现场照片。  现在我能够理解使我们经历这场磨难的那位绅士的意图了。当时我们在那些臭气熏天的建筑物中——那里充满了牛粪、血和死去的动物的气息——拍摄犯罪现场照片,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却一直坐在有暖气的面包车中吸烟。而且他让我们在那里待了一整天,在那里展示我们使用照相机的技巧。那里气味难闻,并且当时还是1月份,室外气温一直在零下10度,我们的照相机都被冻住了。最终我们都获得了犯罪现场摄影师的证书。  现在我明白他们那天让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了。他们是想让我们习惯最真实的犯罪现场的环境:那里臭气熏天、脏乱不堪,并且你要在那里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地处理这些现场。  ——犯罪现场调查员  每个刚刚参加犯罪现场反应小组的新人都会领到一部寻呼机。他们回去之后就观看电视新闻,然后就整晚盯着寻呼机,等着它响。第二天早上他们给我打电话说:“我们怎么没有被派去犯罪现场?”我对他们说:“你们没有被派去犯罪现场是有原因的:首先,必须得有人被杀夕匕;其次,必须有犯罪发生地的警察局向我们发出请求;第三,在收到他们的请求时正好你们当班。只有在以上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去犯罪现场。”这都应归咎于《犯罪现场调查》这部电视剧。这些人太急切了。  这项工作不是像《犯罪现场调查》中所描述的那样。我想我去过的犯罪现场中只有一个与这部电视剧中的情况稍微有点相似。通常犯罪现场在房屋拖车中或者堆满垃圾的破旧房屋中……我从来没有到过像电视剧中那种干净整齐的犯罪现场。  我将我从犯罪现场拍摄的照片用于教学。学员们会说:“在《犯罪现场调查》中,如果你看到一盏台灯翻倒了,你就知道那里曾发生过打斗。”  在我去过的每个犯罪现场,台灯通常是翻倒的,但在台灯旁边的地板上还有80个被压扁的啤酒罐以及一些“白狼”牌伏特加酒瓶。我向学员展示了这样一张照片。他们对我说:“先生,你是如何看出这个房间里曾经发生过打斗的呢?”我说:“你们看:这个地方的垃圾被弄乱了,而那个地方则没有。”  ——证据技术员  我记得第一次走进盗窃现场的情形。那个房子被翻了个底朝天。物品被扔得到处都是。我记得当时我站在那里想:“我到底该从哪里开始呀?”    ——犯罪现场警官  前往现场  接到来自犯罪现场的电话后,我首先要弄清楚那里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犯罪,现场在室内还是室外,现场是否有被害人,以及是否有嫌疑人等情况。然后根据现场的类型、死亡的方式以及办公室官员所提供的信息,我建立一个包括具有处理该现场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小组。  从现场打来的电话可能是:“嗨,我们这里发生了犯罪。是一起双重凶杀案。受害人是被枪杀的。凶犯是强行闯入屋子的,似乎他们还翻动了屋里的东西。”  根据以上信息,我会找来两名隐秘印痕专家,因为现场将有很多指纹要提取;我要确保有证据采集人员去处理鞋印和轮胎印记以及纤维;我会要求枪支专家去处理有关枪击方面的证据;我也许还会叫上一两个人去作记录和照相。所以我可能需要一个由4--5人组成的调查小组。  然后我们就坐上设备车赶赴现场。  ——犯罪现场督导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在赶往犯罪现场过程中心急如焚的经历。例如,我们正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行驶着,试图尽快赶到现场。突然轮胎爆裂,并且成为了碎片,而我们当时正处在偏僻的乡村公路上。如果我们能够像《犯罪现场调查》那部电视剧中的人物那样开悍马车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但是我们开的只是这些粗笨的面包车。  ——犯罪现场处理员  我们刚刚到达案发现场,正站在现场的外面,等着搜查证的到来。这不是一个安全的街区。证据收集人员和警察都站在犯罪现场调查车外等着。我们的面包车车身上用很大的字印着“刑事追踪局”等标记。  突然我们听到街上传来枪声,然后所有的警察都不见了。我站在那里想:“隋况不妙。我们坐在这辆车上等于是举着一个‘向我们开火’的标牌。”我们证据收集人员是不带武器的。而所有的警察都从车里拿出他们的枪跑出去了,把我们留在那里。  在很多时候,当听到枪声或从对讲机中得知有汽车高速追逐事件发生的时候,所有在犯罪现场的警察——他们本来是应该在那里保护我们的——都跑过来问我们:“我可以去吗?我可以去吗?”这是他们的雄性激素在作怪。  ——犯罪现场处理员  在阿拉斯加州赶往犯罪现场具有独特之处:当我们收到案发报告之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够赶到那里。我们的这个犯罪实验室负责整个州的犯罪调查工作。  在阿拉斯加基本上只有一条公路。它位于该州的中部,紧邻铁道线,一直通到菲尔班克斯。然后是一条一直通到生产石油的北坡的、由碎石子铺成的、沿路几乎没有加油站的400英里的道路。在阿拉斯加西部,除了城镇周边上的几英里的路之外,就没有其他道路了。我们经常要使用雪地摩托车。我们的犯罪现场调查员在出发之前都要准备好背包,里面装的大多是重要的犯罪现场调查设备。通常我们会尽量乘坐商业飞机。例如我们会飞往贝瑟尔(大约离白令海峡40英里)。我们乘坐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贝瑟尔,然后从那里乘坐定期往返飞机,前往另一个地方。在那里可能有某个政府部门的人员接我们。然后再去一个更为偏僻的地方。我们可能要乘坐四轮雪地车或雪地摩托车、渡轮或小船。公共安全部门也会有一些小型飞机。当然气候也是一个因素。有时飞机在暴风雪中起飞,我们在飞机上连跑道的尽头都看不见。  ……

图书封面


 蛛丝马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本书封底有这样一段话,“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震惊,你可能会微笑,你可能会为书中那些调查人员的出色工作而喝彩,你唯一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把它放在一边!”,前三个可能我都做到了,只有那唯一不可能做的事没有做到,事实上看本书我做得最多的就是这件事,把本书看了又放,放了又看,这动作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几乎成了每天晚上的指定动作。这并不是说本书不好,这确实是本好书,长知识的有趣味的好书,只是这书同时也适合在睡前阅读,因为本书是由一个一个的犯罪现场专家讲的故事所组成的,这挺适合睡前看的,故事都很好很短,但不一定好看,毕竟人家不是写小说的,有些看起来还有点枯燥,可以在临睡前用来催眠。也许是因为犯罪专家们不擅于讲故事,本书里的案件远不如电视里看到的精彩。犯罪人员毫不专业,你会看到入屋行窃的人不急不慢地在屋里闲逛,到处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吃完了再走人,但在电视里一定不会,这会破坏故事的紧张感,如实拍摄只会带来破口大骂——tmd有点逻辑好不好;你还会看到一名妇女因为口臭被杀,某个人以某种眼光看了另一个人一眼就被杀了,犯罪动机在这成了笑话,以致你说出来了人家都不信——tmd别把观众当傻子好不好;除非是喜剧。犯罪分子不专业,犯罪专家们也并不是那么神,尽管他们的科学破案技术要比电视里的丰富和高明多了,但一些看似简单的案件的取证工作仍要折腾很久,甚至折腾完后还会成为悬案。常见到有人说某电影某电视剧某小说很真实,其实都没有经历过,某些事是不需要我们经历就可以通过理论和逻辑推理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况,但现实中很多是没有耳闻目染是很难知道真实情况如何的,我们只是感觉真实而已,但感觉有多靠谱?我们的对外界的印象大多来自其他媒介,就像本书里的陪审团,把《犯罪现场调查》当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还反问犯罪专家为何没有像电视剧里那么做,这真是叫人无语。于是,我们会看到犯罪专家们对此类电视剧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毕竟普及了部分知识,恨的是在普及正确知识的同时也普及了错误的,但一知半解比无知更可怕,更容易成为行内人的笑柄,幽默风趣的犯罪专家们就不忘时不时地嘲讽一下电视剧。所以,电视剧都是拍给行外人看的,行内人去看就不是在当电视剧在看,而是在当笑话看。好在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不多,行内人也未必去看,看了也未必会说,但不妨碍人自诩专业出来指点。昨晚,香港又有一部破案剧播出,这次不是由法证人员去破案了,而是靠物理学家了,是的,灵感来自《神探伽利略》,日剧好歹是改编自有理科背景的人写的,港剧看看剧里随处可见的三姑六婆式的迷信就知道有多靠谱了,好在应该不会有物理学家去看这种剧,物理专业的想必也不会,剩下的学过物理的人恐怕也老早就把这些还给老师了,但好歹知道一点,靠仅有的这点就足以说三道四了,这本来是非专业与非专业间的掐架,但看起来是,非专业的一方抛出观点后就不管了,接到后抱着不放的成了专业的一方,自然,非专业的一方成了嘲笑对象。由于太真实,本书里的案件可能不够戏剧性,以致我到昨天才看完本书,最后一章(刑事审判)我本想看着入睡的,结果看完了也没入睡,因为这章才是全书最具戏剧性的,也最有共鸣的,“真实的审判远比我们在小说中读到或从电视剧中看到的更具有戏剧性”,这里的戏剧性并不单是指唇枪舌战,而是指一群呆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出庭作证时,面对陪审团、辩护律师等非科学专业人士时所遇到的问题,这就好比在网上经常看到的科学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辩论”,牛头不对马嘴,没有逻辑可言,抓住某点不放还不知道自己抓错了,“当科学所揭示的东西与他们的说法不相符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相信科学。检察官和辩护方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看完本书的前一天,看完了一部剧《飞女正传》,这是一部一言难尽的黑色幽默剧,大量开涮陈旧的电视剧桥段与香港社会现实,就像犯罪专家拿CSI开涮一样,我在想,要是有人照着这书来拍摄真实的犯罪专家们的工作(当然,这种真实注定也只是相对的),所有剧情反传统,那将是一部很好的喜剧。以前看HK的电视剧的时候,纪律部队拍了一个又一个,看完这个就觉得这个牛逼,看完那个又觉得那个也牛逼,看来看去发现大家都牛逼,于是,我一直期待着一部集中这些牛逼人物的,全景式地展现各部门通力合作破案的剧,可惜至今没看到。好在看到本书,由发现罪案,到警察调查,法证取证,法庭审判,一条龙服务,正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那段话,你会享受到那些服务,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犯罪方面的一条龙服务,这真是一本内容很丰富的书。
  •     杀人绝对不仅仅是件体力活,你面对的也不仅仅就是结果一个生命那么简单,你要:摆平良心遣责,搞定对手的反抗,提妨警方的调查,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个纰漏,下半生的幸福就泡汤了。杨本凯 yangbenkai@hotmail.com
  •     作为一本访谈录来看,这是一部忠于说话者的书。它真实记录了被采访的各类司法专家、法医人类学家、鉴证专家、警察等。如果你想要象看小说一样想看到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悬疑故事的话那就错了,这只是一本访谈录。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国家的司法制度与调查方式与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不同;那些国家的警察对待罪案的工作程序与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不同;那些国家的法医人类学家与验尸官们对待受害人与受害人家属的态度与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不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超迷解剖学生物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难得的没什么翻译腔的译作。坏人、变态的人很多……
  •     14.1.8~14.1.23:(十六天)(400) 脉络不甚清晰,但胜在有趣,科普了很多。原来犯罪现场也有不科学的一面啊。
  •     看过太多《今日说法》和《撒贝宁时间》后,觉得从这种书里已经汲取不到营养了.....
  •     书上说人死后尸体无人发现 如果家里有宠物 一般来说 狗会忍几天才开始吃尸体 但猫会很快就上口 所以这么说 当主人睡觉猫一动不动坐旁边看着 其实是测试主人还活否
  •     大一的时候看的,根本没有兴趣读完。。
  •     案例非常丰富,多个职业的介绍和相关人员的访谈也是很全面,趣味性很浓,380+的页数看了我好久…觉得律师果然是很需要智商和技巧的职业呀。对其中一个受访者所提到的【两个从骨子里散发出邪恶的人】非常有兴趣,可是他都不说清楚真是好讨厌啊。
  •     CK。全书,印象最深的案例是父亲在母亲节当天枪杀8岁女儿并自杀,同时给媳妇儿留下纸条“瞧,这是我给你的母亲节礼物”。
  •     挺好玩的,断然不能当做专业书,但是如果喜欢的话还是挺有意思的,觉得实在
  •     相当有意思,比犯罪百科内容多
  •     有必要弄这么麻烦的方式来写吗?
  •     超级有趣的关于真实犯罪记录
  •     写这样的书有什么意义?
  •     读的时候,各种CSI、Criminal Minds上身。
  •     介绍2002年业界现状,把80多个采访按室内外现场、技术门类、悬案、庭审要义等主题分类打散录入,实例多但每个都很粗略,跟电视专题片那样飞速在不同人物片段话语中切来切去我个人不喜欢。想写侦探小说剧本的可学习以避免常识性错误,策划犯案的也可以看看
  •     作者能够采访到这么多专家,把他们的口述分情景分案例地讲出来,实在是很厉害,让我有一种在读福尔摩斯的欣快感。记住了Locard principle。Every contact leaves a trace。这本书进一步证明了我对美国house不靠谱印象的正确性,真的很容易挖到不该有的东西呀(笑)。
  •     3.5
  •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科学和数学的充分运用,通过复杂的建模判断血是什么方式溅上去的 还有各种没有听说过的司法科学专家 例如司法人类学 司法植物学 原来搜集证物也需要对犯罪现场在脑海里进行还原 确实这样才能够有逻辑的理清楚现场的证据链条 印象还很深刻的就是每次都会搜集无数的证据 也看到了数据库的重要性
  •     完成某急就章之后看完这本,证据、逻辑真迷人。电视剧骗人,提高期望,偏重DNA,忽视警察作用大。下辈子想鉴证做这行
  •     最近在补巜犯罪心理》,这书有帮助。书里都是采访片段,看起来不那么累,若是多些实际案例分析会更好。
  •     追犯罪类美剧那阵子看的,《CSI》、《犯罪心理》都惨遭吐槽,三联这套书都很有趣啊~
  •     这个真的不错。
  •     很有趣的犯罪现场调查口述,和以前读过的几本法医书不同的是,侧重点不在法医科学上,甚至不是详细叙述的诡异血腥的案件,而是从头到尾还原了犯罪调查的情境和参与者的种种感受,对罪案类美剧粉来说读来甚是过瘾啊。
  •     有的还是蛮有意思的
  •     从头到尾在黑CSI。哈哈哈。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靠推理全是证据。
  •     在我们调查过的许多案件中,受害人在家里被谋杀,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发现。由于他们家里的宠物在这段时间没有食物,所以它们开始撕咬受害人的尸体充饥。 我可以告诉你:狗比猫对主人更加忠诚。猫在主人死后不久就开始吃他们了,而狗则会等上一两天,到了实在饥饿难当时才会这样做。当你选择宠物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厨房和卧室。大多数凶杀案都是由钱和性引发的,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会发生在这两个地方。因此,如果万一有一天你和你丈夫发生了争吵,那就到起居室或者浴室中去。有时,在某个人招供之前,他的身体会前后微微摆动,然后他会靠在椅子背上,叹一口气,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他们会因为终于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而松一口气。总是相信你们的直觉。如果直觉告诉你们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不要否认这种直觉,去查一下。
  •     极其有共鸣,同时也学到很多,美帝无论是体制还是技术都远胜我国啊
  •     太琐碎
  •     八百万种死法,以及八百万零一种知道你怎么死的方法。《犯罪现场调查》被啪啪打脸。
  •     无处不在的证据
  •     干货还是蛮多的,毕竟是众多犯罪学专家采访精华的集合,许多地方都很有趣。但身为CSI粉看到里面的吐槽也是很尴尬的。
  •     童话是假的,王子和公主不会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CSI也是假的,犯罪现场调查员没有那么神通广大……世界观碎了
  •     许多位鉴证专家讲述案例或案例片段,读者可以从有趣的或新颖的或惊人的“故事”中了解到不少犯罪鉴证知识,CSI被吐槽了好多次。
  •     看目录以为很详细,但都是极短的概述片段,写得太简略了,甚至不如今日说法看得过瘾
  •     翻译很不错了,清晰易懂;当科普文看挺不错,有的细节真实得略恐怖; 有的地方编排不是很严谨,会有点不懂,不过影响不大。 ps:有些人杀人的理由真的好可怕…
  •     好看又长知识。
  •     太零散了。
  •     隐秘笑点层出不穷
  •     在全书即将结尾的部分,有个辩护律师的发言中提到:很多时候,律师、检察官还有警察,都会对自己认定的“事实”深信不疑。而这种时候,正是需要科学,需要公正的立场的时候。联想到最近大热的呼格案,希望所有办案人员都有一颗公正的心,一副强力的科学武器,正确地运用它们,告诉我们真相。
  •     翻译有些醉
  •     看了以后就知道,CSI什么的简直是把问题简化太多了。
  •     证据
  •     很长知识的书,写作手法也比较好看。作者是人类学专业的,研究方法的思维训练应该帮了她的忙。学到一对词:逻辑证据和物质证据。如果更早些出现,我们也就看不到《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了。
  •     =_=随便就提到人类学 吓人一跳还浪费感情 但是如果真能做成田野也不错 可惜了最后还是变成畅销书的套路了 很有趣 对CSI的情感越加复杂了 然后社交苦手连这活都做不好的感觉真是好糟糕
  •     美国刑事侦查学、司法证据学一窥。
  •     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犯罪指南吧
  •     推理小说读多了,就会忘了奥卡姆剃刀原则。读到一桩命案,总会去推断最不可能的凶手和最离奇的诡计。但现实中的谋杀与破案远没有小说中的优雅与精彩。就如书上所言,每一次的接触都会留下痕迹,所以诡计越复杂,越不稳定。
  •     猫和狗的不同
  •     CSI big fan,看到这个简直是兴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