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审美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新闻的审美传播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108036384
作者:孙德宏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新闻美学研究,至今是新闻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作者在“美是人的终极理想”的基础上,深入地论证了新闻传播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指出人文关怀是新闻审美传播的根本价值。作者立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从事实、传播主题、文本接受主体诸方面,对新闻审美传播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全书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并有鲜活的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作为一位曾在新闻领域中多次获奖的资深记者,其理论探索有着十分充分的实践和经验支撑。本书对新闻传播学界和传播业界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为何研究新闻的审美传播一、问题的缘起二、新闻传播与美学的关联性研究现状三、“大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由四、关于“大报”与“都市报”的讨论五、本书的基本逻辑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美学依据和审美品质一、美,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二、从审美角度重新认识新闻传播三、真实、客观、新奇:新闻传播的审美品质四、新闻审美传播在报业市场机制中的有效性第三章 人文关怀与新闻传播一、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二、人文关怀中的美学问题三、人文关怀是新闻审美传播的核心价值四、新闻审美传播的特殊人文品格五、全面提高新闻传播的审美价值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审美构成及其实现方式一、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二、以人文关怀作为素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作为新闻传播的落脚点四、新闻的审美传播是通过思想形式实现的五、在传递信息中坚定而感性地显现和传播思想六、推动“以人为本”是传播思想的根本指向第五章 新闻审美传播中的文本与修辞问题一、新闻文本与其他文本二、传播主体的理想和想象三、新闻文本的隐喻和象征四、新闻审美传播中的隐喻、想象、象征的关系附录寻找时传祥第六章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热点的美学扫描与分析一、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是不断确认“人”的价值的历史二、“新闻评论热”的崛起及其审美取向的流变三、“深度报道热”的全面崛起及其审美流变四、“现场短新闻热”的昙花一现及其对审美传播的影响五、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审美流变的大致线索六、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审美追求给我们的启示结语:关于理想、思想、想象以及尊严等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概要

  孙德宏,文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工人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全国新闻出版系统领军人物”,国内多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在从事新闻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共发表论著、论文和新闻、文学作品近三百万字,出版著作六部。论文、评论、通讯、版面曾六次获中国新闻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独立采写的通讯《寻找时传祥》获第六届(199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分别?节选入全国初中、全选人全国高中语文课本。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为何研究新闻的审美传播  一、问题的缘起  本研究的选题最初缘起于当下报纸的采编者们所面临的一个比较具体、感性的问题——  为什么诸多重大报道的采编者们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业界一般的解释是那些文本“不感人”。进一步的解释是,大多数文本“难以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尽管这个答案显然未完全准确地回答问题,而只是从某个比较感性的角度揭示了“传播效果不理想”的一个表现,但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它毕竟是部分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就不妨沿着这个思路做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花了巨大精力的作品仍然“不感人”,仍然“难以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有较多说法,但尚无一个答案能够令新闻传播业界同仁共同满意。但综合分析那些看法,我们可以发现,大家的思考大体都围绕着这样一些情况——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显然与当下报纸所处的这样的三个背景有大关系:  第一,从客观上讲,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包括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对报纸的巨大冲击,由于电子媒体时效快,内容容量大,导致报纸受众的持续减少,影响力的不断下降,甚至“报纸即将消失”的说法此起彼伏——这大体可以理解为报纸的新闻传播效果不理想的客观环境。

图书封面


 新闻的审美传播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