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咨询:我们在一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朋辈咨询:我们在一起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212040628
作者:高纯清(Karen K.Gabe),耿柳娜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在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现状下,朋辈咨询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提供咨询者可以是非心理专业人员。
本书稿是南京大学的朋辈咨询项目“我们在一起”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大学生朋辈咨询员的选拔、培养及督导为出发点,介绍了与大学生朋辈咨询相关的理论、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与督导的操作技术、方案的设计、心理危机的干预等内容,包含了大量的资料、课程议题、教学方法、学生工作案例、样表等,是一本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手册。对在我国推广朋辈咨询有较高的社会和实用价值。
它是一本由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美籍外教合著的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书籍,可以满足您两种语言阅读的需求,使您在收获朋辈咨询相关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书籍目录

前言
鸣谢
第一章 朋辈咨询简介
一、朋辈咨询在美国的发展
二、朋辈咨询在中国的发展
三、朋辈咨询的理论基础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人本主义咨询理论
(四)认知理论
(五)格式塔理论
(六)后现代疗法:焦点疗法(SFBT)和叙事疗法
四、危机干预
五、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六、自我管理和恢复训练(SMART Recovery)介绍
七、自我管理和恢复训练(SMART Recovery)的工具和技术
第二章 南京大学朋辈咨询项目:“我们在一起”
一、概述
二、朋辈咨询的类型
(一)一对一咨询
(二)团体咨询
(三)自我管理和恢复训练(SMART Recovery)小组
(四)有主题的支持性小组
(五)工作坊
三、筹划时间
四、目的
五、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项目总体目标
(二)指导原则
六、课程组织
七、课表安排
第三章 朋辈咨询:课程组织与后勤保障
一、主要内容:训练/教学和督导下的实践
二、先修课程
(一)发展心理学
(二)治疗性咨询:理论与实务
(三)青年心理学
三、朋辈咨询课程
(一)概述
(二)四个学期的主题
(三)申请表/契约书
四、朋辈咨询
(一)第一学期
(二)第二学期
(三)第三学期
五、评估
(一)学术评估
(二)技能获得和熟练程度评估
(三)角色扮演能力评估
六、提供朋辈咨询服务的后勤保障
(一)私密、安静、隔音、舒适的会面场所
(二)预约电话
(三)方法和程序
(四)紧急情况处理步骤
(五)角色与责任
(六)登记表和预约单
(七)广告
第四章 作为一门训练课程的朋辈咨询
一、训练方法
二、角色扮演
(一)角色扮演的特征
(二)观察核对表
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四、志愿者咨询服务机会
五、作为来访者的经历
六、教学录像
七、有督导的实践
八、工作坊
(一)工作坊的发展:需求评估说明
(二)需求评估主题
(三)建立工作坊的要求
第五章 朋辈咨询员需要被督导的常见问题
一、作为他人的“听众”
二、作为照顾者的早熟生命体验
三、对表扬和赞美的需求
四、强行帮助来访者
五、给予别人你所没有的
六、将“感情”带离咨询
七、不“喜欢”来访者
八、来访者的隐性负情绪
九、坚持咨询的基本原则
十、挫败感
十一、拒绝来访者的不合理要求
十二、浪漫情怀/性吸引
十三、礼物
十四、聊天与咨询
十五、双重/多重关系
十六、保密问题
十七、结论
第六章 倾听与提问技巧
一、简介
二、基本倾听技巧
(一)倾听沉默的“声音”
(二)持续提示(CCs)
(三)交替问开放式和细节性问题
(四)复述
(五)给予反馈
(六)情感反应
(七)帮助“连结散点”
三、教学生提问
(一)苏格拉底式提问
(二)保罗的六种苏格拉底式提问
(三)实践方法
第七章 朋辈咨询项目反馈
一、来自朋辈咨询员的反馈
(一)做朋辈咨询员的感受
(二)咨询经历中学到的东西
(三)从来访者那儿学到的东西
(四)学到的其他东西
(五)朋辈咨询经历对未来带来的好处
(六)朋辈咨询经历对未来学业、职业选择的影响
(七)如能重复朋辈咨询经历所想做的改变
(八)需补充的观察所得、评论或建议
二、来自来访者的反馈
(一)学生1
(二)学生2
(三)学生3
(四)学生4
(五)学生5
(六)学生6
(七)学生7
(八)学生8
(九)学生9
(十)学生10
参考文献
文章:互联网/报纸/杂志/期刊
英文
中文
书:
英文
中文
其他媒体(DVD、网络课程)
后记
第七章

编辑推荐

《朋辈咨询:我们在一起(英汉对照)》是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Karen K.Gabe,female, born in 1948 in the USA, graduated from Washburn University in 1970 with a B.A. degree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completed an M.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pecial Education of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 1974). Completed a three-year full-time clinical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 in individual, marriage and family psychotherapy at the Blanton-Peal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he Institutes of Religion and Health in New York City in 1982. Worked as a psychotherapist both in private practice as well as a Site Director for the Counseling Center for Human Development (NYC) and for the Riverside Pastoral Counseling Center (NYC). Relocated to Denver, Colorado (1986) and worked for a large hospital system in the Denver Metro area in several different roles (1986-1995): Director, Adolescent School; Director, Adolescent Behavioral Health (inpatient, outpatient, day treatment programs for adolescents with psychiatric problems, addictions and eating disorde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Coordinator (medic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From 1995-2000 served as District Director of Intervention Services – Special Education for the Jefferson County Public School District (90,000 students). In 2000, relocated to China and has been teaching psychology courses at Nanjing University since 2005.
Special Recognitions: Recogniz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2007) as Outstanding Foreign Teacher; listed in Who’s Who of American Women (1999, 2000) and 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 (1988,1990); received the Management Recognition Award twice from the Presbyterian/St. Luke’s Medical Center (1989 and 1991): and was awarded the State of Colorado Kaleidoscope Education Appreciation Award (1991). Karen serves as the supervising teacher for the Peer Counseling program at Nanjing University and has a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Violent Video Games/Internet addiction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She is a Clinical Member in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s (AAMFT).
耿柳娜,女,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硕士生导师。2008年度美国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基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兴趣和 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心理健康与咨询、社会认知等。出版专著两部;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健康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朋辈咨询属于学生层面,最初在大学生中主要以艾滋病同伴教育组织、学业朋辈咨询组织、大学朋辈咨询组织(心理学会、心理协会)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些组织提供一些教育性的活动,如讲座、电影、沙龙、心理测验等来促进心理健康(黄小忠,龚阳春,方婷,李伟健,2007)。在中国,将朋辈咨询用于一对一的心理健康咨询仍较为鲜见,这种尝试直到近期才开始被各方关注。张勇杰(2009)对中国现有的校级层面的朋辈咨询项目进行了一项非正式调查,发现已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三类:由专职的心理学教师提供一对一(或团体)的咨询服务;由学生带领的互助与成长小组;由学生朋辈咨询员在接受过所在社团或其他组织基础训练后提供的咨询服务。在已经开展一对一朋辈咨询项目的大学中,似乎有必对朋辈咨询员进行更系统的标准化的训练。  三、朋辈咨询的理论基础  不同的朋辈咨询项目会依循不同咨询流派的基本价值观和咨询理论,但几乎所有朋辈咨询都持有同样的信念,要有效地助人至少需要两大条件:一是保密的环境,二是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切实的信任关系。至于对咨询过程的定义,各大咨询流派的界定则大相径庭。例如,一些流派视咨询员为专家,应该给来访者指点迷津、开处方、做治疗;而其他的流派则视咨询员为一个充满好奇之心的合作者、“生命旅途”中的搭档,他拥有一些专门的技术,但他不是专家,不会通过开心理治疗“处方”来“搞定”来访者。南京大学朋辈咨询项目“我们在一起”有选择地借鉴了后者的方法,而对其咨询哲学、基本价值观以及咨询技术的吸收尤甚。(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发展理论为“我们在一起”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埃里克森最初接受的是精神分析的训练,他研究了人类生命全程的发展,并就此提出了八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理论被纽曼兄弟(Barbara M. Newman & Philip R. Newman)进一步发展。南京大学的朋辈咨询员先修课程“发展心理学”的推荐教材,就是纽曼兄弟所写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生的发展》(2006,Thomson Learning,Inc)。纽曼兄弟把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扩展为十一个阶段,增加了一个胎儿期和一个晚年期,并且把青少年阶段分为青年早期和青年晚期。这是一本很好的大学教科书,表述清晰、组织有序、通俗易懂。

图书封面


 朋辈咨询:我们在一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我们大学生在大学里都很需要这本书
  •     书是好书但是有一半是英文的 我想英文部分大部份人都不会去看的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