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4717564
作者:卡伦·霍尼
页数:214页

作者简介

《汉译经典014: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神经症的文化与心理内涵
第二章 为何谈起“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第三章 焦 虑
第四章 焦虑与敌意
第五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第六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
第七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
第八章 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
第九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第十一章 病态竞争
第十二章 逃避竞争
第十三章 病态的犯罪感
第十四章 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
第十五章 文化与神经症

编辑推荐

《汉译经典014: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汉译经典系列之一。

内容概要

卡伦·霍尼(1885-1952),与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尼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阐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这种支配他人的态度中,往往可能包含太多的敌意,从而导致新的焦虑;而这又可能产生这样一些抑制作用,如不能下命令,不能下决心,不能表达确切的意见等。其结果则是神经症病人往往显得过分顺从,而这又反过来使他把自己的抑制作用误认为一种天生的软弱。在那些把追求名望当做头等大事的人身上,敌意往往采取一种想侮辱他人的欲望形式出现。对那些自尊心曾因为遭受屈辱而受过伤害,并因而变得报复成性的人说来,这种欲望乃是至高无上的最大欲望。这些人在童年时代往往都经历过种种屈辱,这些屈辱的经验可能来自他们出生和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少数民族,或者本人家庭很穷但却有一些富有的亲戚。它们也可能来自个人的遭遇,例如:因为其他孩子的缘故而受到歧视,被人瞧不起;被父母视为玩物,时而受到纵容,时而又被羞辱呵斥、冷落、痛骂。这些经验往往因其具有痛苦的性质而被遗忘,但一旦问题明显地涉及屈辱,这些经验就会在意识中再度出现。但是,在成年神经症病人身上,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却仅仅是这些童年经验的间接结果而不是直接结果。这些间接结果之所以得到强化,是因为它们经历了屈辱感一想侮辱他人的欲望一由于害怕受到报复而对屈辱高度敏感一更加希望侮辱他人这样一整套“恶性循环”。侮辱他人的倾向之所以受到深深的压抑,通常是因为神经症病人从自己的敏感中知道,当他自己遭到侮辱时,他是如何痛苦和如何渴望报复,因此他几乎是本能地害怕别人也会对他产生同样的反应。尽管如此,这种倾向仍有可能在他不知不觉的状态中表现出来。它可以表现为无意间轻慢了他人,让他人长时间等待,表现为无意间使他人陷入某种尴尬的处境,使他人产生寄人篱下之感,等等。即使神经症病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有侮辱他人的愿望,意识不到自己实际上已经侮辱了他人,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他心中仍然弥漫着无形的焦虑,表现为不断地担心遭到非难和屈辱。后面,在讨论失败恐惧的时候,我会回过头来讨论这种恐惧。由这种对侮辱的极端敏感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往往可能表现为希望避免任何可能伤害或侮辱他人的事情。例如,这种类型的神经症病人可能会不敢批评他人,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不敢解雇他手下的职员,其结果,他往往显得过分考虑周全和过分彬彬有礼。最后,侮辱他人的倾向还可能隐藏在崇拜他人的倾向背后。由于使人遭到侮辱和给人以赞赏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情,因而后者就为前者提供了最佳的方式以隐藏和掩饰侮辱他人的种种倾向。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往往能同时发现这两种极端的倾向。这两种态度的分配方式可以有种种不同,其所以不同的原因则取决于个人的差异。它们可以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可以在一个时期内轻视一切人,紧接着又在下一个时期陷入英雄崇拜;他可能崇拜男人而蔑视女人,也可能恰恰相反;他可能盲目地崇拜一两个人,而与此同时却同样盲目地蔑视其他一切人。正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态度实际上是同时存在的。病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既盲目崇拜医生又盲目蔑视医生,他可以压抑这两种情感中的任何一种,或始终动摇于这两种情感之间。

图书封面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1. 神经症病人试图达到某种妥协的解决,我们不妨把这些解决方式称之为病态的解决方式,与一般正常人的解决方式相比,这些解决方式更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往往要以损害完整的人格作为其代价。P132. 我现在主要关注的,是证明这样一种主张,即我们实际拥有的焦虑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或者,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我们所有的焦虑;同时,也是为了指出一些我们能够从中发现焦虑的共同之处。P363. 我愿意换一种说法来重复这句话,因为,尽管十分简单,这却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极少为人懂得的见解之一,这就是:如果敌意受到压抑,人就丝毫想不到他心中怀有敌意。P424. 任何时候只要我发现焦虑或焦虑的迹象,我就会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敏感点被伤害了,因此才产生了敌意?又是什么东西使对这种敌意的压抑成为必要?P505.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位‘理想’母亲的过分溺爱和自我牺牲的态度,乃是造成这样一种环境气氛的主要因素;这种环境气氛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够在儿童心中埋下未来巨大不安全感的种子。P536. 他会失去被人需要这种最幸福的自信心,甚至会把一个无害的玩笑也当做残酷的排斥、打击。他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屈辱,更不能保护自己。P607. 也许,这种区别应该是由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健康人遭遇其过量的不幸经验,是在他能够整合这些不幸经验的年岁;而神经症病人却是在他不能掌握和整合这些不幸经验的年岁,由于他对此完全无能为力,因而便产生了焦虑的反应。P648. 爱和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P759. 这种态度必然导致过高评价被人喜爱的实际意义。实际上,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这一点并不如神经症病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让某些人喜欢我们,例如让那些我们关心的人,我们必须与之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人,我们希望获得他的好印象的人喜欢我们,这一点或许事实上十分重要。除这些人外,我们是否被他人喜欢,一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P8110. 对无条件的爱的要求,在其冷漠无情地不为人他人着想的实际内涵中,最清楚不过地显示出:在神经症病人对爱的要求后面,隐藏着一种内在的敌意。P9411. 对冷落的恐惧如果剧烈发展,就可能导致人避免把自己暴露在任何可能发生的冷落和否认中。这种逃避行为的范围,可以从买香烟而不敢要火柴,一直到不敢去找工作。这些人害怕遭到任何可能的冷落,因而不敢接近自己喜欢的男人或女人,只要他们没有绝对把握不致碰钉子。P9712. 换言之,对冷落的恐惧可能导致一系列严厉的抑制,而使自己变得胆怯腼腆。这种胆怯腼腆有助于保护自己,不使自己暴露在冷落拒绝之中,而不被人爱的信念也被用来作为同一种自卫手段。P9813. 神经症病人越是感觉到自己事实上受到这些抑制作用的限制,他就越不可能实际地肯定自己;而他越是感到自己事实上的软弱,他也就越是焦虑地想要逃避一切看起来与软弱有某种相似的东西。P11913. 这些自卑感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在自己心目中贬低自己,借此使自己显得低人一等以限制自己的野心,于是与竞争心理有关的焦虑就可以得到缓和。P16014. 这一现象,使我们获得了这样一种结论:犯罪感并不是怕遭反感的恐惧的原因,而是怕遭反感的恐惧的结果。P17415. 说得简单一点,正是他人格中的不真诚,或者毋宁说,正是他人格中病态的那一部分的不真诚,造成了他对遭人反感的恐惧;而他之所以害怕被人发现内心的隐秘,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真诚。P17616. 如果一个人痛恨自己所做的某一件事或痛恨自己未能做成某件事情,并因而希望改变造成这种情形的人格态度,他就不会使自己沉浸在犯罪感之中,那就表明他逃避了改变自己人格态度的困难任务。悔恨自责确比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容易得多。P18117. 此外,他能够正常地出击和自卫,而不会产生过分的、不相称的情绪紧张,并且能够在过分的自我谴责和过分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他对整个世界产生狂暴的、不正当的谴责-这两者之间采取一种中庸之道。只有在这样一些或多或少为神经症病人所缺乏的条件基础上,才可能达到这种幸福的中庸之道,这些条件是:相对地摆脱了弥漫在无意识中的敌意,以及具有相对安全的自尊心。P18518. 当一个人缺乏这种自发的自我肯定时,其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一种软弱感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感。一个人若知道(或许并没有经过思考)只要形势需要,自己就能很好地出击和自卫,他就是坚强的,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是坚强的;而一个人若心里知道自己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他则是软弱的,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是软弱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电动钟表一样准确地记录下我们是由于恐惧还是由于明智而压抑了一场争论,是由于软弱还是由于正义而接受了别人的指责;即使我们能够成功的欺骗我们意识中自觉的自我,我们也不可能欺骗我们内心的自我。对于神经症病人,这种软弱的记录是产生恼怒的隐秘而不竭的源泉。许多抑郁消沉的发生都在于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不能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P18519. 来自于各方面的恐惧,神经症病人总是不断地摇摆于谴责他人和自我谴责之间。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之一,是使神经症病人始终处在绝望的不确定性中,老是搞不清自己应不应该批评他人。应不应该认为自己受到了亏待,他根据经验隐隐约约地知道,他对他人的指责常常并不是正当或合乎实际的,而不过是由自己的种种非理性反应所激发。这一认识也使他更难于发现:他究竟是不是真的受到了虐待,从而使他不能在需要的时候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P18920. 答案只能是:这种内在的软弱感根本就不是事实,被人们感觉为软弱并且显得像软弱的,仅仅是一种软弱倾向的结果。P19821. 竞争、同胞之间潜在的敌意、恐惧、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在心理上导致了个人的孤独感。即使他与他人有很多往来和接触,即使他的婚姻美满幸福,他在感情上仍然是孤独的;如果这种孤独感与他缺乏自信心的傍徨忧虑、恐惧担心相吻合,就会成为一场灾难。P212
  •     卡伦·霍尼于1937年出版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与批判,霍尼的入门导师是弗洛伊德最忠实的门生亚拉伯罕,而她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与正统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歧在于,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这不啻于道理当中人性恶与人性善的对立,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的本质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在本书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1941年,霍尼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罢免了她作为职业精神分析医师的资格,但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虽然目前在无所谓标准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当中仍然是非正统学说。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陷入一种困境,每一个字句好像都能靠在自己身上,我原来看过弗洛伊德、荣格,理论中什么里比多效应,性欲发展理论是生物科学,自己有时的精神波动,心情低落和科学这个名词相差太远,所以认为自己轻微有点神经病症,而且多是自我调侃,不羞于见人,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彻底对我的行为理论、精神世界崩溃了,如果我还能再活50年,那我以后的生活就应该每顿饭都吃精神病药了,50年的药钱该是多大的一个数啊。比如说,我现在在这白话神经症,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无所作为产生了的保护机制;我在单位里装孙子,是放弃个人自我的受虐倾向,通过软弱和痛苦来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我不计后果的找一个初中同学做女朋友并想着及早结婚,不是因为爱情,是我对发展着的事物充满了恐惧从而产生了对爱的病态需要。差不多我所有的或正常或略微异常的做法及想法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神经症的病因分析,这相当于你去了正规医院,还是1953年就开的三甲医院,医生把药方都给你开出来,你还能说你没病么。所以每看完一章,我就闹心一次,就酸楚的想着我真是一个神经病,但看到最后一章,我有点释然了,最后一章的题目是“文化与神经症”,对了,其实文化就是这样,都是党的旗帜下面长大的谁敢不装孙子,都是受过正统16年教育的谁敢相信自己,都是喝三聚氰胺长大的谁敢说脑子没病,所以都是这样,所以我好了,所以我没病。
  •     不知道这篇书评我以后会不会删掉。写几点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华。------------------------------------------------------------------------------------------------------------一、焦虑焦虑和恐惧都是人对危险境况作出的情绪反应。它们都可能伴随着种种生理感觉,比如颤抖,出冷汗,心慌等,有时候这些情绪可能严重到突发一种强烈的恐惧,一种即将要变得疯狂的感受。甚至导致死亡。然而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和客观存在的;而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则是隐而不露和主观内在的。(故对神经症病人的焦虑采取劝说的方法是徒劳无益的,其焦虑涉及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处境,而是他内心所感受到的处境。)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涉及主观因素的恐惧。我们似乎是在竭力摆脱焦虑或避免感觉到焦虑。理由有:强烈的焦虑使一种最折磨人的心情;允许非理性因素控制自己是特别不能容忍的;它要求我们彻底检视我们自己,而我们最反感的就是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某些态度。逃避焦虑的方式有:把焦虑合理化;否认焦虑;麻醉自己;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思想、情感、冲动和处境。把焦虑合理化,是逃避责任的最佳选择解释。它的实质是把焦虑变成一种合理的恐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遇见谁这样热烈地为他的非理性态度辩护,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受到辩护的态度,对于那个人来说一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而我们必须为这暂时的利益付出代价,即永远无法消除这种焦虑。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不希望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们始终抱有一种幻想:既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同时又设法得到只能由这种改变获得的好处。另外,对分娩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对天灾人祸的等,都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恐惧。否认焦虑时,神经症病人与正常人的区别:神经症病人往往不是自觉的选择的,这一切往往是自动进行的。与正常人的区别,并不在这一选择的自觉程度,而在于它所得到的结果。神经症病人竭尽全力所能得到的全部结果,不过是消除了焦虑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人格的基本动力结构没有任何改变,而且一旦病人失去了他内在紊乱的显著征象,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他解决这些紊乱的活生生的动力。在人感觉受到攻击的压力下,他会产生某种敌意。但神经症病人会对焦虑不顾一切的克制,他可能极大的夸张了他实际感受到的攻击,他的焦虑激发着他要去战胜它的胆怯,于是就有了那些鲁莽冲动,具有破坏性的行为。麻醉自己使焦虑得到缓和的方式有:用酒精药物等麻醉自己;由于对孤独的恐惧而投身于社会活动中;拼命地沉浸在工作中;从性行为中得到满足。逃避焦虑最彻底的方式,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处境、思想和感受。比如恐高症避免到高处去;拖延时间,迟迟不做决定;“伪装”,即主观上相信那些重要的,他十分关注的事情是无关紧要的;欺骗自己并不喜欢做某些事情。还有一种逃避倾向自动发挥的形式,即抑制状态。不能做,不能感受,不能思考,它的作用就在于避免由此而可能引起的焦虑。防止抑制作用被我们意识到:1 我们必须先意识到自己做某件事的愿望,才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如果一种抑制作用强大到足以阻碍我们的愿望和冲动,我们也就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抑制作用的存在。2 有时候抑制作用在个人生活中行使着如此重要的职能,以致他宁可坚持认为这已经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比如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如果他承认这是一种抑制作用,他就不得不重新去尝试和努力,从而把自己置于可怕的焦虑之中。)3 如果一个人的抑制状态符合文化所赞同的抑制形式,符合现存的意识形态,那么和个人就不会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种抑制作用。 (谦逊,不随意批判等)我们可能仍然能做某些事情,然而这些事情产生的焦虑,对我们的行为本身发挥着某种影响:从事某种我们为之感到焦虑的活动,会产生一种紧张、疲劳、衰竭的感受;与某种活动相关的焦虑,会使那种活动的功能受损;与某种活动相关的焦虑,会破坏这种活动可能产生的欢愉;厌恶感既可以是防止焦虑的手段,也可以是焦虑所产生的后果。一个人越是病态,他的人格越是被这些防御机制所渗透,他不能去做或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就越多。神经症越严重,就越具有种种抑制倾向,这种抑制倾向也就越微妙和巨大。二、焦虑与敌意个人在陷入焦虑时的体验,是强大无比的危险感和对这种危险感毫无抵抗能力的感觉(这里的危险感是内在的心理因素所激发和夸张了的,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由个人自己的态度决定的。)是各种各样的敌对冲动,构成了神经症焦虑产生的主要根源。一个人究竟是控制还是压抑自己的恐惧,是一件身不由己的事情,因为压抑是一种反射式的过程。只有再一种特殊处境中,当意识到自己充满敌意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事情的时候,压抑才可能发生。为什么对敌意的自觉意识可以成为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可以在憎恨某人的同时又爱和需要这个人;人可能并不愿意知道造成敌意的原因是嫉妒占有等;人可能害怕在自身中发生针对他人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压抑是获得暂时保障最简便最迅速的方式。如果敌意受到压抑,人就丝毫想不到他心中怀有敌意。然而敌意或说是愤怒,只是被逐出了意识,但它并没有被消除。它从个体人格的正常结构中分裂出来,因而失去控制;它作为一种有高度爆发性和突发性的情感,在个人内心中不停地旋转并因此而倾向于发泄。如果个人意识到敌意的存在,敌意的范围就会从三个方面受到限制:在特定处境中对周围环境的考虑,使他知道他对于自己的敌人或所谓的敌人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这种愤怒针对的对象在其他方面仍是他崇拜、喜爱、需要的人,那么这种愤怒或迟或早会被整合到他的整个情感之中;只要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事不应该做的意识,不管他的人格如何,这也会限制他的敌对冲动。四种主要的焦虑类型:1 感到危险是来自自身内部的冲动并且是直接指向自己的 2 感到危险是来自自身内部的冲动并且是直接指向他人的3 感到危险是来自外部世界并且是针对自己的4 感到危险是来自外部世界并且是针对他人的从敌意产生的结果看,1和2是直接由压抑作用产生的,3和4则是由投射作用产生的。一个恶性循环:当焦虑基于一种受到威胁的感觉时,它也可以很容易反过来以自卫的形式产生一种反应性敌意。反应性敌意如果受到压抑,也可以产生焦虑。形成一个圆圈。敌意与焦虑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结果往往是一方激发和强化了另一方。三、神经症的基本结构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儿童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之境中,由于无助感和恐惧感,以及敌意导致的内疚感等,使他不得不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对父母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儿童把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的危险。一种在内心不断增长的、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以及置身于一个敌对世界中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对个人环境因素所作出的这种尖锐的个人反应,会凝固、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这种性格态度本身并不构成神经症,但它是一块何时的肥沃土壤,从这块土壤中任何时候都可能生长出一种特定的神经症来。这种态度在神经症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称为基本焦虑。基本焦虑隐藏在所有与他人关系的下面,构成了这些关系的基础。具体的,基本焦虑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受威胁的感觉,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的世界中的感觉。正常人也可能会产生这种感受,但与神经症的区别在于,正常人心中这些力量不包含敌意。基本焦虑在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意味着情感的隔离和孤独。如果同时伴随着自我的内在软弱感,则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会更令人难以感受。它意味着自信心的基础十分脆弱。它播下了潜在的内在冲突的种子,因为这时候,一方面他希望依赖他人,另一方面,由于对他人深深的不信任和敌意,他又不可能依赖他人。它意味着由于内在的软弱感,他有一种把所有责任都放在他人肩上的愿望,有一种被保护被受照顾的愿望,但由于基本敌意的缘故,他太不信任他人,以致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他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寻求安全保障上。人企图保护自己以对抗基本焦虑,这些保护手段的方式有:爱、顺从、权力、退缩。从内部需要中获得独立的方式,可以表现为诸如企图使自己与他人脱离感情上的联系,以便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伤害他或使他感到失望。它意味着窒息一个人的感情需要。其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即使对自己也是如此。这种态度往往见之于知识界,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充斥着这样沉重的虚无感。对自己满不在乎并不意味着认为自己无足轻重,事实上他可能把自己看作是最重要的。对一个目标的直线追求,却往往并不能成功地实现其目的,因为它所提出的要求是如此过分,如此欠缺考虑,所以它们往往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神经症病人可能同时被自己内心种种强迫性需要所推动:希望统治一切人,又希望被一切人爱;顺从他人,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疏远他人,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爱。正是这些完全不能解决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最常见的动力核心。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神经症,而同样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人生限制,导致对种种欲望的单纯压制或压抑,即导致事实上的痛苦。只有当这种冲突产生了焦虑,当企图减轻焦虑的努力反过来又导致种种尽管同样不可抗拒,然而却彼此互不相容的防御倾向时,神经症才会产生。这三个重点为本书的前半部分,都是我划线的句子其中一部分,改动较少。《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的后面几章:对爱的病态需要。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病态竞争。逃避竞争。病态的犯罪感。受虐狂问题。由于对某些真相我还不愿意面对,所以不写出来了。我认为这是会影响我和别人的关系的,因为我认为我的抑郁和人格上的障碍是不好的,连我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别人大概更不能接受,当然这是我以为的,具体别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怎么想的,我都一无所知。可以说我根本一点也不了解他人。我眼中,他们都是不应该有个人世界的物体,划分为与我有关和与我无关。看活腻女士的书总是会感觉到自己被活生生的分解了,那些深藏着压抑着的东西浮出水面,看清自己是件痛苦的事情。只有那些以获得知识为乐趣的人,才会既满足于了解心理学,又害怕着知道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的感觉。书中有段话,算是终于把我不明白的地方说了出来。神经症病人蒙蔽自己,不使自己意识到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自己现有的问题理智化。那些喜欢这种做法的病人,从获得心理学知识,包括获得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中,得到了极大的理智上的满足,但他们却就此止步,停滞不前。这样,这种理智化的态度就被他们用来作为一种保护手段,以避免从情感上体验到任何东西,从而避免了使自己真正地意识到有必要改变自己。他们这种态度,就像是一边注视着自己,一边说道:看啊,这多有趣啊。显然我们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爱好的,所有的行为都来自于内心冲突不可避免的结果。把什么东西都说的很好听,或听起来很有道理。逻辑掩盖了真相,一直如此。所以请无视这些表面的事物吧,任何不残忍的,都不是真实的。也许只有我觉得这些实质是残忍的。大概这又对我的某部分造成了伤害,而我清楚的感觉到,我的愤怒永远大于伤心。我脆弱的与固执的,我爱的与恐惧的,太多东西使我不能感受到一种确切的自我认识,什么都是混乱的,所以,什么都是没价值的。但我认为还是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事物,那些都是可以让我获得虚假解脱的东西。关于爱,我还是不能完全相信那些心理学观点。或者说不能面对。总之,我相信我的爱有一部分是善良而纯净的,另一部分参杂了我的恐惧、嫉妒、焦虑、愤怒,以及我对世界永恒的恨。难道我也只能当一个毫不讲理的小孩子,睁开眼要的是爱和关心,在夜晚抱着这些安全保障满意的睡去。我看清了我是怎样沉浸在彻底的痛苦中消灭自我以获得一种安慰,我是如何躲在那里死活不愿意出来,我是如何心口不一,我又是多善良的小动物,只是每天在担心着危险的到来。我这些自我怜悯也许是可疑的。看这样的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以为的都是幻觉,这一定是我的极端性格造成的思想。我只知道,要么一无是处,要么完美无缺。没有第三个选择。如果你遇到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你一定要毫不犹豫的去讨厌他,同时告诉自己,他只是一个受苦的人。你所知道的那些痛苦中创作的诗人,那些写着内心纠结的作家,那些疯狂的音乐家和与世隔绝的画家,都只是个神经症病人。是啊,我就是这样给那些活生生的人贴上神经官能症的标签。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本质,可是这世界总有一些虚假却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美好的幻象和残酷的真相我真的很想选择第一个,但我知道我最终会选择第二个。太多理由啦,让我们像那些自作多情的哲学家一样,选择痛苦,选择孤独,而实际上,这根本不是选择,但,谁在意呢。拥有残酷的真相本身就是一个幻觉。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JKL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被戳到已经没有勇气看下去。
  •     正常与精神病只有一线之隔
  •     弗洛伊德从本能解释,霍妮从文化,把精神分析推进了一大步。二者分别倾向从人的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影响人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病态人格是文化冲突的重症患者,我们都是某些文化病毒的感染者,随时可能感冒爆发。
  •     对神经症比较感兴趣 一直想买这本书的
  •     屯着还一直没看呢 冲着霍尼来的 哈哈
  •     早就想看这本书了,可以说名不虚传
  •     读着读着就落泪
  •     这本书虽是学术角度来写,却平易近人
  •     人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发展个性。
  •     初次接触精神分析的书,很是震惊,这不是写的我你他吗?多么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分析。不同于弗的性驱动,本书认为神经症的原因是焦虑,焦虑的由来是由于个体的现状与社会他人的期望之间的冲突,为解决这种冲突,表现出了神经症。本书是卡尼早期的代表作,会继续看她后期写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      分析自己的一部好书。
  •     有理论支撑,读起来却不乏味。适合细读的心理学著作。
  •     看到了人生前二十年的我,干了这杯鸡汤
  •     里面阐释的内容可适合当代人。
  •     很久没有碰到这种看得停不了手的学术专著了,不管是否认同霍尼的理论,至少欣赏她的论述方式,一切都显得犀利但不突兀。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也能看,因为它深入浅出。
  •     有人说状态不好的时候最好不要读,容易给自己贴各种标签。读完却觉得莫名的心安,有种原来这样子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少了许多负罪感和孤独感。
  •     经典的东西,不用多说,就是很有阅读的价值。不适合入门。
  •     卡伦霍妮这本书可能本是教科书性质的,但是于我,却像是一个自省的checklist,来反思自己,审阅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像佛洛依德习惯把问题解释为生物特性,卡伦霍妮更偏向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她认为导致神经症最根本的原因是焦虑。然而焦虑是什么,是指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我们内心种种自发的、不自发的反应都是来面对和抵抗焦虑。我不自觉自己有多焦虑,我自认为活得坦然。然而越是读到后来,越是发现,真正在作祟的正是那种对于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的焦虑,以及人性的本能和我们文化的引领所造成的内心的冲突。
      
      @ 关于焦虑
      
      “事实上,我们似乎是在竭力摆脱焦虑或是避免感觉到焦虑。这样做有种种理由。最一般的理由是:强烈的焦虑是一种最折磨人的心情。包含在焦虑中的另一因素是它的明显的非理性。对于有些人来说,允许非理性因素控制自己是特别不能容忍的。除了包含种种个人动机之外,后面这一种反应还涉及文化因素,因为我们的文化总是特别强调理性思维和理智的行为,而把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或者似乎是非理性的东西,统统视为低级。”
      
       没有一个定论说到底是感性好,还是理性好。但是似乎,我们总是偏向于理性,我们喜欢用理性去分析所有原本是理性的东西,甚至尝试用理性去分析感性的东西。以至于有时候我们迷失在理性之中。理性真的可以用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么???为什么感情用事总是一个偏贬义的词汇,总是搭配着“幼稚”和“不成熟”??还是说,当有一天我们终于走向“成熟”,我们就会抛弃一切自己的感性,而可以像电脑一样用所谓的理性来分析、决定一切??
      
       我一直以为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有感情的生物,我们不是电脑,不是机器,感情用事应该是顺应天意的。我们可以使用理性,去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统计,金融学,生物学等等。可是到现在这个连音乐美术都可以用电脑合成创作的时代,那些作品,又有几个能够真正打动人心???
      
       这就是所谓社会文化与人类本性之间的一种冲突。然而就像卡伦霍妮所说:“神经症患者会追求两种互不相容的目标。”但是当我无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时候,焦虑自然产生。
      
       “通过自身的非理性性质,焦虑向我们提出了一种含蓄的告诫——我们身上有什么东西已经出了问题。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警报,它要求我们彻底检视我们自己。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这种警报,甚至不妨说,我们最反感的就是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某些态度。不管怎样,一个人越是无能为力的感到自己正陷身在恐惧与防御机制的错综复杂的罗网之中,就越是紧抱住自己的妄想不放,坚信自己在一切事情上都是正确和完美无缺的,也就越是会本能地拒绝任何暗示——即使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出了问题,不认为自己有任何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
      
       噢~天呐!当我第二遍再次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简直要拍着桌子说,这就是我啊!!有什么比承认自己出了问题需要改变更加痛苦和绝望的呢???我花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成长为现在这样的一个人,经历过快乐、痛苦、悲伤和领悟。然而却在现如今不得不承认自己还不够好,不够正常,不足以适应这个社会……比这更加痛苦的,是对于改变自己的恐惧。害怕改变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害怕把自己弄丢了一样。又或者说,我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而是一直把自己锁在自己的笼子里,害怕出来(就像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保罗最后对霍利讲的那段话一样)。
      
       不过更加糟糕的是,当意识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出路,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去。。。。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看一个高中同学的博客,他爸爸对她说:“你不能因为全家人都宠你疼你就可以认为自己不用长大。”当时非常有同感,可是事实是,我们吃家里的穿家里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依然长不大。遇到事情父母还是会理所应当的帮你做决定。你意识到进入社会了,人需要变成熟,却不知道什么是成熟,怎样变成熟。甚至害怕变成熟以后会像你以前所讨厌的人一样圆滑、有城府、八面玲珑。然而直率在社会的规则里,有时候真的不是个好东西。
      
       于是,迷茫而焦虑。
      
      @ 关于爱
      
       “以对爱的追求来作为保护手段的神经症患者,几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在满足自己对爱的饥渴时,神经症患者还会遇到另一种基本障碍。尽管他可能成功地获得——哪怕是暂时地获得——她所需要的唉,但他却并不能真正接受这种爱。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被人爱的时候,他所患的情境神经症即使非常严重,也有可能完全痊愈。英国女诗人伊莉沙白?芭蕾特?勃朗宁就是这种情形的著名例证。她童年时代因从马背上摔下来而长期瘫痪,后因其丈夫罗伯特?勃朗宁对她的热恋和关怀曾一度奇迹地恢复了健康。
      
       任何形式的爱,都有可能给神经症患者一种肤浅而表面的安全感,甚至幸福感。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不相信他,对他表示怀疑和恐惧。他不相信这种爱,因为他固执地相信没有任何人可能爱他。这种不被人爱的感觉,往往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信念,他不因任何事实上相反的经验而动摇。同样,它也可以隐藏在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下,表现为一种玩世不恭的傲慢,这样它就很可能令人难以发现。”
      
       对此,我只能说,真的是这样。。。。。然而这种承认是这样无奈。。倒也不是经历过什么特别的,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爱情没有了期待,觉得生活嘛,不过如此,搭伙过日子么。虽然也有很多人再说,还是要相信,可是当你对一个东西没有了期待,甚至是比失望更可怕,不知道该怎样去相信。
      
       记得去年佳佳和贾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感觉特别感动。忘记是哪个同学问,为什么那么容易泪流满面呢?那种感觉就像是,幸福似乎是上天突然赐予的礼物,真的希望她能幸福。有时候感觉,似乎周围的人幸福了,自己也会跟着觉得快乐一点,感觉好像自己也能分到一点幸福似的。但是对于自己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了。这可能就是卡伦霍妮说的“销魂”和自我放弃吧。
      
       “在思考神经症患者是如何迫切地需要得到爱,而他们又是如何难以接受爱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在一种温和的、不冷不热的感情气氛中,他们或许能获得最大的满足。但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复杂问题,即他们与此同时又会痛苦地对任何哪怕是极其轻微的冷落和拒绝都极为敏感。”
      
       对于敏感这种东西,我现在实在是觉得不是个好东西。有时候,真的是很羡慕那种活得比较大条的人,开开心心就过去了,嘻嘻哈哈就完了。有一句话,叫做“察渊鱼者不详”。太敏感总是对很多细枝末节过于关注,有时候不自然就丢了西瓜拣芝麻。但是敏感的人怎么变得不敏感,我现在还真是没想出来。只是很多时候,真的是受够了敏感。简单一点,真的活得比较轻松。可是有时候太简单可能又会与自己想要追求的成长、努力、成功相冲突。于是,这又是一个冲突。。。
      
      @ 关于控制欲
      
       “神经症患者往往希望控制自己,也希望控制他人。凡不是由他发起或赞同的事情,他都不希望发生。”
      
       从好几年前就意识到,自己的
  •     有好几页砰砰砰直击心口啊。这不就是我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内容挺学术的,有的地方不是很好读。 有机会要看下原版!
  •     经典,便宜的好书,很清晰的。内容很好
  •     是正版书,经典慢慢读。
  •     认识自己是一个又疼又难的过程,不知道你能不能自己“手术”。
  •     书是好书,这个系列的翻译和纸张都是很成问题的。
  •     比另一个版本的要清楚易懂些。
  •     看一看霍尼的代表作,看看大家的风采。
  •     很喜欢霍妮的理论,很经典的一部书,之前看过,现在重温。
  •     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傻波。此书受用了。
  •     社会文化与自我的冲突都在潜意识里面,当冲突的时候我们会纠结矛盾;当二者和谐的时候我们就和谐了
  •     在当今的社会,由于外界环境的多方面原因,我们承受着别于其他时代的心理压力。我企求能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神经病特质,希望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     好书,经典易懂,有感触
  •     按作者的说法,人性=精神病,就想知道作者写完这些书有没有疯掉=L=
  •     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害怕,害怕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个神经症,其实对于爱和焦虑这两件事情,我想答案是是的。
  •     认识自己,宽容他人
  •     精神症是文化的副产物。学会处理矛盾,紧张,和焦虑是在这个竞争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
  •     丧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安全的口号。跟着卡伦·霍尼一路读过去,即使采用一种以旁观者身份的虚构写作式的出口,也要对自己的肉体安好报以感激,不要用什么月冥刑火海刑来放纵自己,对爱拾起理性的尊重,如果在乎就不要采取伤害的方式,即使不报希望也不要用榨出来的苦汁来侵蚀内心。感谢卡伦·霍尼。
  •     诸多困惑迎刃而解,作者给了原因却没给解法,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     卧槽真棒!棒得我都卧槽了!
  •     还是经典写的东西更透彻
  •     很有智慧的一本书,给我很多启发。
  •     精神分析类很好很经典的书
  •     书里90%的字句都在写我。两年前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     看完后赶脚人人都有神经症!!
  •     何止每人一本啊,每人买一打见人则分
  •     作为精神分析的专业著作,本书非常的经典。
  •     霍妮早年著作,可以读之
  •     值得一看的书,内容很丰富。
  •     经典之作,值得一看,推荐给大家
  •     不管怎样你都找得到话说
  •     成为人,先成魔
  •     #pdf#
  •     经典作品,推荐大家都能看一看
  •     最初知道霍尼,就是朋友让我帮她买书时,在寻找她的作品时才知道她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分析方面的心里学家,但是与弗洛伊德又很不同。她的书只是刚刚入手,还没顾上看多少,但是了解她时多次提到“神经症人格”,所以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花上几十元就能与大师交谈,太值了。
  •     一语中的,发人深思
  •     霍尼的经典
  •     过高的期望值,疲惫而焦虑的阅读状态,把一场文字盛宴变成了完成任务的走过场。啊吃药吃药。
  •     冯川值得信赖,西学经典,翻译的真好
  •     十几块钱的书能有很多收获,赞一个!
  •     早在图书馆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了,那时候正为一些生活里的烦心事儿弄得焦头烂额,不知要怎么解决,但是无意中看了这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心中豁然开朗。这本书是经典,有空多翻翻,你会收获很多。
  •     有深度,启发性强,绝对值得珍藏。
  •     霍尼真的算是在精分里面很有温情和人情味的一派了 也是在庞杂的精分系统里最简明易懂的 相比科胡特和拉康 搞错没有 这是一种在临床意义上去思考的精神疗法好吗 你给我说不存在主体 不要本末倒置好吗 拉康把我带得越来越远了 霍尼却把我拉回来
  •     读这本书前最好身边接触过一个神经症患者,接触过之后真的是为这本书拍手称绝
  •     本书赌气了很费力气,好深奥
  •     霍尼的书,喜欢喜欢。。
  •     经典中的经典啊,有机会要好好研究研究
  •     译林的这套经典要全收
  •     很便宜,就是翻译质量差了点儿
  •     这本书里 有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     对于作者的名字,很多都译得不同,这个霍尼要中性一些,也有译为哈妮的,或者霍妮。突出了女性色彩。
    作品还是很精典的,其中关于文化与环境对神经症人格的影响,对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图书馆里可以借阅,但这个版相当不错,就收了一本。
  •     无病呻吟的时代
  •     经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书的质量和内容大概浏览了下还不错
  •     解读了为什么我老怀疑自己是个神经患者。“对爱的渴望在神经症病人身上是如此常见,如此容易被受过教训的观察者发现,以致它可以被看作是标志焦虑存在和表示其大致强度的最可靠的指征。”
  •     台海出版社的翻译,你值得拥有。
  •     卡伦霍尼只说对了九分。还有一种,麦兜他不是傻,他只是太善良。
  •     书的背面居然有黑色的油渍,而且书的背面还被什么东西划烂了,太让人生气了。一直都在当当上买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让顾客说什么好,促销的东西也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吧!
  •     我觉得我已经有些神经症了
  •     嗯,我觉得我该再多看几遍,有好多地方不太理解
  •     可以作为Foucault《精神疾病与心理学》的预备阅读。 把受虐跟酒神精神相联系真是厉害! 多次暴击,大概中枪百分之七十左右~(>_<)~ 喂喂大姐怎么看完病不给药啊
  •     有些深奥 有些深奥 有些深奥 有些深奥 有些深奥
  •     一语中的,分析的简直了!
  •     知道了焦虑的来源,是否意味着能好转呢
  •     越往下看越暴露我的问题,导致我充满敌意的不想读下去了。嗨呀,好气。
  •     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来说是很有预见性的,但单就这本书来说可能篇幅有限,讲的不深,只是初步的分析归类,感觉像看了一本大纲。
  •     读完之后恍然大悟,要是早点阅读就好了
  •     爱和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
  •     很精美的
  •     好书,看到第十二章到十四章时震颤了,如果早几年看到霍尼的作品,我的人生一定会很不一样!
  •     致渴望得到治愈的灵魂
  •     获益匪浅
  •     薄薄的一本书,金句不断,值得每个焦虑症患者阅读
  •     霍妮是后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相比弗洛伊德更进了一步,更全面
  •     性价比很高的一本书,喜欢心理学的人可以买来看看
  •     得再看一遍
  •     在神经症病人和正常人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     非常不错的书!!
  •     不是书,是药
  •     我就说现在真的很多人都有病,我也有。
  •     正在阅读中,质量还可以
  •     有些小深奥 因为里面涉及的专业性的东西很多 但是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很好 包装没问题 速度很快
  •     是因为想剖析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为了寻求解答自身的困惑而去读这本书。我并非神经症人格,但对其中神经症人格的表现有着极其强烈的共鸣。是第一本读罢不能自已的书,虽然并没有寻找到解决之道,但是很明显有了清晰的认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