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42626172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页数:330页

作者简介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三、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内容概要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他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持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阿马蒂亚·森的代表作《以自由看待发展》已于200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最新力作《身份认同与暴力》也将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森是一个对政治具有重大的影响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罕见的榜样……在学术界,森的声誉几乎无与伦比。  ——乔纳森·斯蒂尔(英)《卫报》  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在经济学家中不可能找到比阿马蒂亚·森更有力也更有见地的斗士。通过表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应当以我们的财富来衡量,而应当以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述使发展理论及实践发生了革命性巨变。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对于我们印度人而言,长篇大论并不陌生。我们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很长时间。半个世纪以前,克里希纳·梅农(当时他是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所创造的在联合国发表最长演说的纪录(九小时不停顿),迄今尚无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另外的数座高谈阔论的巅峰,是由其他的印度人攀登上去的。我们的确喜欢说话。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习惯。古代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常被用  来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比。它们比朴实无华的荷马所能驾御的那些作品要  长得多。实际上,仅《摩诃婆罗多》即约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合在一起之长度的七倍。《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当然是宏大的史诗:我非常欣慰地想起,在我环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少年之时,在我为了寻求纯粹的消遣和智慧的刺激与它们不  期而遇之时,我自己的生活变得极为充实。然而,它们围绕着自己的主干故事推进,铺陈出连绵不断的故事,并充满了引人人胜的对话、二难推理以及有选择余地的不同视角。我们会在无意问撞上分布于持续不断的辩论和争执之中的大量的论证和反论证。  对话和意义  那些论证也往往是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的。例如,著名的《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一小部分,展现了两种相反的道德操守——黑天大神强调履行职责为一方,而阿周那主张规避恶果(同时生成善果)为另一方——之间的一场论战。这次辩论发生在作为《摩诃婆罗多》的中心事件的一场大战的前夕。阿周那是个盖世无双目,战无不胜的武士,属于正义而荣耀的王室(般度族)军队。在王室军队即将与非正义的篡位者(俱卢族)战斗之际,他望着两军对垒,不禁对他们就要做的事情的正当性萌生了深重的疑虑。阿周那质疑,仅仅在意自己促进正义事业的职责,对于战争本身无疑会导致的苦难和屠杀——乃至自己的亲戚遭受的苦难和屠杀——无动于衷,是否正确。化身为凡人的黑天大神(事实上,他还是阿周那的御手)发表宏论,以批驳阿周那。他的回应以阐明行动原则——以优先履行职责为本的行动原则——为形式,这些原则在印度哲学中已被一再重复。黑天坚持认为,阿周那应当履行战斗职责,不必顾及后果。这是正义的事业.作为一名武士和己方倚重的将领,无论后果怎样,阿周那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方面都不能踌躇不决。

图书封面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2760-1-1.html
  •     沉默是公正的大敌——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李华芳在18世纪晚期的格拉斯哥街头,如果一位男士不能身穿一件亚麻衬衫,那就是不体面的。经历过饥荒和战乱的阿马蒂亚•森一直铭记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这个“体面生活”的例子,后来在剑桥大学的特纳讲座中,森以《生活水准》为题,详细阐释了他个人的思想与斯密“体面生活”论述的关联。生活水准(the standard of living)这一概念原本不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就跟斯密的“体面生活”的概念一样。但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斯密实际上表明,穿着亚麻衬衫体面出现在公众面前,是18世纪格拉斯哥人的“生活水准”的衡量标准之一,当然这也是对于什么是体面生活的具体例证。近年来,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反思,而不是单纯拜倒在GDP这样的抽象数字面前。单纯的商品拜物教是斯密也反对的,罗卫东在《情感 秩序 美德》一书中通过对斯密不断修改《道德情操论》的分析指出,晚年斯密对其《国富论》中提出的市场经济被异化而导致美德沦丧痛心不已。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将会使财富增长黯然失色。森的学术思想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到斯密的古典传统,对贫富差距和社会公正给予了极大关注,这反映在他一系列对贫穷和平等问题研究的著作中,包括《贫困与饥荒》、《论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等。总体而言,森认为GNP或GDP一类的数据描绘的增长画面经不起深究。印度由于其人口数量与中国相当,总是有意无意被中国当成一个参照系来比较。1982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NP比印度高出19%,但要让印度与中国的人均GNP的内在信息一致,1960年的时候必须使印度人均GNP比中国高54%。这当然是胡说八道。对那个时期的GNP估计都表明,两国处于相似水平。森由此总结到,数字计算的表面精确性只不过产生了混乱的画卷。生活水准上的成功或失败是生活状况的问题,而不是用一个数字去把握相对富裕程度的问题。对于贫富差距及不公正问题的结论是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总结的,首先我们应该以个人自由是不是扩展来衡量经济增长,其次公正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个人基本能力的拓展。这本新出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正是森对公正必须依靠基本能力的扩展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对印度文化的一种简单描述。全书共四编,分别讨论了争鸣的传统及社会根源,印度多元文化对争鸣的影响,印度的等级性别种姓制度与政治抗争的关联,以及印度人的身份与理性所蕴含的意义。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将印度的争鸣传统置于森的整体思想框架,不难发现,争鸣传统对于民主制度有深远影响,而民主可以极大的避免不公正的公共决策,从而也能极力避免对底层穷人的剥夺,例如避免造成饥荒造成大量穷人的死亡。这对公正平等而言,意义不言而喻。森指出印度的最后一次饥荒发生在1943年,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某些专制社会、殖民地、一党制或军事独裁国家一再出现的大饥荒。森的总结是:“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世界之大,概莫能外。”而且在森看来,20世纪的伟大成就中最了不起的是“民主制度”。从“争鸣-宽容-民主”的构架可以推导出对社会公正的促进,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但沉默却是公正的大敌。允许争鸣,而不是迫人沉默,这是迈向公正的第一步。森在《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中提到“阿育王的同情”这一事实,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自己的境况很好,也会因为另外一个人受到了伤害而感到难过。这种同情共感也迫使人们进行表达,而不是明哲保身。通过《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森实际上讲述的是印度人“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故事。这对当下中国,不啻于警世恒言。作者是【读品】出品人。前往【读品】:http://www.douban.com/group/dp/
  •     只看了译本序,译本序就是个悲剧。虽然森有着“穷人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的良心"等称号,但他也不可能和译者一样傻到支持最低工资法案吧?我忍着往后看,译者还真坦率,直说自己是经济学的外行。不知道这是心直口快呢,还是免除让他烦恼的争论的简单方法。外行也得有个限度吧,何况翻了(至少)整整一本书还能保持外行的状态,这真是。。。弄得我都怀疑了:阿马蒂亚·森难道是个左棍?在激发读者的阅读欲上,这译本序做得还真不赖。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印度的,但是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     大标题会误导读者,似乎这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关于印度的入门书籍。副标题则刚好合适,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政治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等等诸多类型话题的文章集锦,而且每一篇都相当地有见地。阿玛蒂亚.森很难被界定为一位经济学家,在他的关于政治的、哲学的、科技史方面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他深入研究的领域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 所以这本书的质量绝对是上乘的,只给四星的原因,是本人就是不喜欢文章集锦。 另外这不是入门书籍,需要对印度的政治现状、历史以及宗教有较全面的了解之后,才会明白他在说什么。
  •     他说争鸣,那么便争鸣吧,既然他论证完备了,但是又怎样呢……作为读者只能说不太具有启发性;此外,译得太晦涩。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善于沉默的中国人。深奥,没完全看进去
  •     已购
  •     阿玛蒂亚·森的这本书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印度社会,非常有意思。
  •     在严格点说,我其实是一个来自市场经济的产物。好比,物质化还有物欲会不知不觉地控制着我
  •     新的视角来看印度文化
  •     我是要研究这个作者的思想才买的只本书,这本书可以研究印度的文化,仅此而已!
  •     非我的菜
  •     印度因为复杂多样而令人着迷,不过这本不作为入门级的,要是对印度和印度教有些了解,看起来会很费劲
  •     作者力图为自由、宽容的传统从印度找出超西方的价值源泉。
  •     好一本论著!了解领国,了解国情。
  •     中文序可以一读
  •     还是英文版比较好读,翻译的有些拗口。
  •     阿马蒂亚森的论文集,对了解印度有帮助。
  •     不好好说话,弃
  •     对于理解印度文化和传统有很大帮助.但是译文读起来很别扭,可能是原文的句式的缘故,因为译者的译后序是很顺畅的.
  •     看看这书了解下印度的风俗文化还是很不错的,挺喜欢的
  •     看不大懂……太晦涩
  •     一般
  •     不疼不痒,令人失望
  •     : C955.351/4099
  •     主要的吸引人注意的观点就是,原来印度的争鸣议事传统才是印度民主的基础。
  •     推荐
  •     我是个疯狂的印度迷 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我都爱爱爱
  •     翻译的感觉很生硬
  •     阅读该书增进了对印度的了解,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一邻国。谢谢超人的推荐!
  •     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目前正在阅读中。断断续续看得,还没有什么感觉。
  •     一直想去了解印度文化,可惜,没读完整
  •     严格来说只看了中文版序(忍着恶心);作者的喋喋不休又没有层次——其表述方式就是试图把印度塞进某个框架之中。通篇都是伦理伦理,以为伦理就是文化或者文明;学究经济学家讲政治,傻逼兮兮的;我实在不能相信这位作者懂得印度文明的精华,如果是这样的话,印度休矣~沾沾自喜的自卑和自大;
  •     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拗口和无趣,想要了解作者的观点,只看中文版序言就够了。感觉印度人的逻辑同国人有不少地方完全不一样,对印度人的优点有些夸大,这也是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的一个理由吧
  •     总体来说 杂而不精 并且有一点点泛泛而谈
  •     数学学得真好
  •     用西方模式和西方研究方法,当然会得出西方体系下的普世价值。。。以后经济学家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经济学视角还是把握有度比较好
  •     正如书中引用桑德尓的话,社群不仅决定作为同样的公民的他们拥有什么,而且决定他们做什么,不是一种由他们选择的关系,而是由他们“发现”的一种附属关系,不单纯是他们的身份的标志,而且是这一身份的成份。森试图把印度纳入伦理与世俗主义的框架从而改变人们对印度的一般认识,但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自身想像的种映照
  •     很感兴趣伟大的邻国印度的文化与宗教。印度人创建了所有宗教中从哲学基础上我最能接受的宗教,他们发明了“零”的概念,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复杂的社会观念,道德伦理和宗教,让我有点着迷。一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立刻表示了我对这个论点赞同,所以,要买一本,慢慢看。
  •     丫就把这本书当论文集来写了。主要是给他的学生和同行看的。publish or perish。全书罗哩巴索,举例重复,看得人昏头转向。
  •     书本的质量很好,尤其是封面,很有情调。
  •     看完序章就不看了,失望透顶。
  •     1 电子书
  •     看的七彩繁星着~晕@
  •     就是一个论文集艾玛太严肃鸟看不了。。。
  •     总是看这种文不对题的书。。
  •     喜感丰沛的国家
  •     not so inspiring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