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最新修订本)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最新修订本)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49302239
作者:杨继绳
页数:424页

作者简介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然而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还需要多久?
★我们成天讲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怎么变成了农民的“义务”?
★当一个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的新社会阶层崛起时,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能比穷二代农二代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当前“二代现象”?
★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怨气越来越大?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红领”阶层何以成为众多人趋之若鹜的行列?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你怎么富?“共同富裕”怎么个共同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分层的理论和分层标准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标准
中国改革前后分层标准的变化
第二章 身份社会——中国改革前的社会分层
“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就的各种政治身份
城乡分割造就的户籍身份
僵化的人事制度造就的干群身份和单位身份
“一大二公”造就的所有制身份
第三章 决定分层因素的变动
社会分层和制度密切相关
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身份废除
所有制变化:社会分层的基础重构
市场配置资源:促进原有阶层分化和重组
人民公社解体和户籍制度松动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最新修订本)》在这里,彻底读懂中国社会。队伍最庞大的阶层,农民;城乡过渡阶层,农民工;改革阵痛的承受者,工人;历史的回归者,私有企业主;忧愤深广的阶层,知识分子;挨骂最多的阶层,官员;他们还背着历史“黑锅”,当代新买办;社会有害群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逐步减少分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而且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做到所有这一些,都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温家宝总理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答记者问的讲话

内容概要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中国当代最敢说真话的学者杨继绳先生

章节摘录

版权页:城乡分割造就的户籍身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重工业的资金主要靠农业积累,城市的粮食靠农村生产,发展轻工业的原料靠农村提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穿了,就是让农民承受着上述各项沉重的负担,承担着国家工业化的成本。中国本是一个农业国,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也只能如此。为了让农业这个“基础”不动摇,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怎样才能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呢?户籍制度就是一个重要手段。户籍制度使人口不能流动,在亲戚家过夜也必须到亲戚所在地的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籍制度和其他手段(农业集体化、凭票供应生活品)构筑了一堵“高墙”,把城市和农村分割成两种经济、两种社会、两种人群、两种生活方式。“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这就是户籍身份。有城市户口身份的人除了可以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以外,还可以享受到很多的优惠:就业优惠,城镇户口可以得到就业指标;经济优惠,买东西可以得到种种物价补贴。有城市户口的人可以得到“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所带来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是世袭的。一个初生婴儿就可以享受到城市户口的优越性。户籍身份把“城里人”和“乡里人”划成两个等级差别很大的阶层,这两种身份的人基本是不通婚的。如果一个城里男子找一个“农村户口”的女子为妻,这个家庭就注定不幸:他的妻子在城里不可能有工作机会,他们的子女也随母亲而成为“农村户口”身份的人。就城市户口而言,中央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的户口也有很大差别,从上一个级别的城市可以向下一个级别的城市调动,但不能从下一级城市向上一级城市调动。那时,由于夫妻分处在不同等级的户口地区,十年、二十年调不到一起的是常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仅厂矿企业,全国就有600万对夫妻分居两地。这些“牛郎织女”每年团聚一次,要乘满5万节火车厢,挤满10万辆公共汽车,一年的家庭积累全部都交给了铁路,国家一年还要支付23亿元。由于大城市户口指标的限制,人才不能流动,一些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的空间,需要人才的单位得不到人才。中国杂技团因受进京户口的限制,除1953年面向全国招收过一次学员外,30多年一直被限定只能在北京招人。面对距京仅有200多公里的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的尖子演员,也只能望才兴叹。新华社记者任贤良1988年采访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医生。这位医生刚满48岁,从部队转业到一座繁华的中原城市,连续5年,他把大部分精力和全部积蓄都用在了乡下教书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农转非”户口上。1987年,当他交足了8400元城市户口增容费,给娘四个报上了户口以后,他庄重地对几个孩子说:“我这一辈子给你们留不下别的遗产了,只给你们留下这份特殊的遗产——城市户口……”这位医生还是很幸运的,因为已经进入了改革年代。在改革以前,交城市增容费也是买不来户口的。在那种情况下,他和他的妻子只能一辈子当“牛郎织女”,他的子女也只能一辈子是“乡下人”。僵化的人事制度造就的干群身份和单位身份在人事管理中,工人和干部是两种不同的编制。干部编制属人事部门管理,工人编制属劳动部门管理。这两种编制是不能跨越的。工人编制的人很难进入干部编制,干部编制的人除非犯了错误,是不会转入工人编制的。这种情况在军队里也很明显,干部和战士的界限也不能逾越,当了排长才进入了干部系列。服役期满,干部转业,到地方还是干部身份,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来的,都可以吃商品粮。战士复员,原来是工人的还回去当工人,原来是农民的还回去当农民。工人和干部的编制由一整套“档案身份管理制度”来管理。城镇就业者都有一份由他所在组织(单位)保存的档案。档案记载着这个人一生的经历、家庭背景、受过的奖惩、社会关系等。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的指导下,职工档案中记载的主要不是他们的专业特长、工作业绩,而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错误等。档案对它的当事人是保密的,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装有什么“定时炸弹”。档案身份分为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干部是管理者,是官员;工人是被管理者,是群众。前者是有权力的,后者是受权力管辖的。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在工资类别、福利待遇、住房面积、医疗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干部的发展机会比工人多,社会声望也高低不同。所以,工人如果能够转为干部,那是很重要的身份跨越。但是,绝大多数工人是很难跨越的,其难度不亚于从农民跨越到工人。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派大批工人进入上层建筑领域从事干部的工作,在不少单位还搞“以工代干”,但最终还是没有突破这个界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工人身份。什么人才能够进入干部编制呢?上学是主要途径。只有在正式全日制学校毕业的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在按国家计划分配到工作单位以后,才能够取得干部身份。参军提干也是一条途径,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也是干部编制。与此相关的是,某人工作单位的行政级别对他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分配工作时一般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多数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工人一家几口、祖宗三代都在一个工厂工作。他的生、老、病、死全由单位负责。而单位又是小而全的“社会”,除了工作部门以外,还有食堂、医院、托儿所、理发室等一整套体系,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单位,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那时候的人是“单位人”。所以,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都与单位有关。单位的级别高、地位高,这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地位也高。各个单位在资源、地位、声望等方面的差别都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在中央单位工作的人和在省级单位工作的人身份不同;在省里工作的人,和在县里工作的人身份也不相同。过去企业分为局级企业、处级企业、科级企业,这种划分以其占有和支配资源多少为依据。实际上,这种单位行政级别既是权力层次的表现,也是对资源控制多少的表现。控制资源多的单位,接近权力中心的单位,名气大的单位,社会地位就高,其职工的社会地位也相应较高。“一大二公”造就的所有制身份在20世纪50年代,每一次公有制的胜利,总有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在游行中,连老太太也穿上漂亮的衣服组成了秧歌队。在那个时代,沾了私有经济的边,在政治上就要受到歧视,自己也感到很不光彩。那时候人们都认为,“一大二公”在政治上是最光荣的,在生活上是最有保障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已经没有私有制了,但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集体所有制中,因企业创办单位的背景不同又分为“大集体”(属二轻系统管辖)、街办工厂(属街道管辖)等高低不同的情况。当时认为全民所有制(即国有制)的层次最高,“大集体”次之,街办企业更低一个层次。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低级形式。后者是在前者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生产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两种公有制,与之相适应,在劳动人民中就存在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是因为,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全民所有制,农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集体所有制。在城市工业中,集体所有制也比全民所有制低一个等级。在这两种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的职工,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很难调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然,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谁也不会调到集体企业去工作的。如果进不了国营企业,就得进二轻系统的集体企业,尽可能不去街道工厂。在人们的印象中,街道工厂是老大娘和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地方。那时,工作在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街道企业的职工,工资、福利、医疗及养老保障有很大差别,在社会声望上也高低不同。“国营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街道工厂职工”是高低不同的社会身份。

图书封面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最新修订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从社会学专著的角度,某些数据引用的有点老,因时间跨度有一点大,(从八十年代一直到2010年),因此时效性的意义稍微弱一些。因此,对未来的前瞻性趋势意义不大。 但做为一个普及性的读物,此书可以为读者梳理一下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具有普及性的意义。 最重要的,并且值得推荐的是此书的视角。在新闻、文学、人文科学还是半开半闭的今天,书中相对客观的视角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与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对于知识分子,杨继绳就提出人文科学的弊病是知识分子始终具有为权、钱服务的初衷,不具备基本的独立精神。因此,他提出当前经济学家中有奏折经济学家--向姚某人学习,专门揣摸上意,以力图写类似文章引起上面的关注;以及论证与诠释经济学家,以研究论证领导的讲话为主要意图的经济学家等等。这些人为权谋之派,是权力与利益的婢女,很难称得上为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希望这样的书,越多越好。尤其是期望这种书能给当今正在慢慢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阶层以一定的启示。力图成为政治帮凶与傍大款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要出名的好,否则越出名越臭。关注杨继绳是因为他另一本《中国改革年代的****》以他为新华社的背景,类似的书还是比社会学的专著要更可读一些。 后来看他的报道,说文革后,他检视了下自己,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大都是为四人组歌功颂德,因此将之付之一炬。这种态度我认为当今文人并不多见,因而甚为仰慕其人格。
  •     ■禾刀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阶级便如影随形。历史上的阶级划分,往往是以一个阶级凌驾并打倒另一个阶级为目的。时至今日,“阶级”一词却变得愈发敏感忌讳。但“绝对平等”形同“死亡”,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社会阶级差别确确实实地存在。杨继绳抛弃了阶级这个浓缩了太多政治意义的词汇,代之以学术界普遍沿用的阶层,以一个记者的视角,重点介绍了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新买办、社会有害阶层八个不同社会阶层。 制度、政策和产业结构决定着社会分层,根本上又表现为权力和户籍。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力,几乎包办社会的所有资源分配。粮票、布票、油票……每一种票证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力。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始于经济破茧。在杨继绳看来,此举只是以制度创新方式,实现财富的增量,满足社会的总需求,但对传统权力架构触之不深,权力对资源的高占有率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而是化妆成审批、垄断等新形态,构筑新的资源财富输送通道。也正因为改革并未触及权力社会化存在的本质状态,社会的稳定不得不严重倚赖高发展速度,否则,极易因“资金链条”断裂出现错乱。这就形成一种极为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高歌猛奏,另一方面政府仍捉襟见肘。必须认清的是,任何国家的发展,均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要么因为资源消耗过快难以为继,要么因为发展质量显得毛糙难以支撑。这也意味着,权力改革启动越晚,越是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越不可能学会立足存量财富合理分享蛋糕,实现多方共赢。杨继绳的笔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阶层差距的两端。这并非完全出自个人偏好,而是现实社会本来就呈现纺锤型,中间阶层的陷落,使社会各种差距拉大,矛盾激化,群体冲突骤增。当代涉及人数最多也是最大差距之一,当属城乡差距。新中国的阶层带着浓郁的国别特色,因为权力高度集中,城乡二元分治,使得农民这一庞大群体与城市之间被人为划开一条难以逾越的沟壑。城市人分房,学校等有财政支撑,农村收入本来就低,一切还得自力更生,以艰苦为荣。 城镇化本来是弥合城乡阶层差距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坚硬户籍壁垒也似乎有所松动,比如推出了居住证,但与此同时,一线城市针对商品房推出的限购令,几乎均开起历史的倒车,与户籍重新挂钩,还有一些地方在驾驶培训方面,也祭起地域户籍差别待遇。就现有城镇流动通道来看,这条道路布满形形色色的“机关”:交钱入户、投资入户、积分入户……真正彰显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则依旧凉在一边。某种意义上,户籍也是一种票证,只不过代表的是人。 有必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农民一直作为城市补充角色的形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按理讲,条件更差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理当得到更多抚慰,现实却往往是,并未享受任何公共资源补贴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不是作为一种功臣形象受到城市人的尊敬,而是被假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强拆了之。而一些地方在感到土地资源异常紧缺之时,绞尽脑汁的创意居然是,低价收购农村土地,逼农民“上楼”,同时将土地打包拍卖,乐此不疲地制造“地王”。 社会阶层的和谐,表现为流动渠道的畅通,成本的合理与公信力。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底层向上层的爬升通道主要是考学、当兵外加出身。现在的爬升通道虽然更加宽敞,但也存有“比爹”潜规则肆意消耗社会公信力的严重隐忧。另一方面,在利益重新分配之时,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导致江湖式博弈泛滥成风,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法律,而是寻找权力熟人撑腰。 在前言中,杨继绳指出,“社会是否和谐,最关键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是否和谐”。建立和谐社会是最终目标,其前提必取决于正确认识社会阶层,其次才是寻找弥合阶层裂痕的“钥匙”。 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阶层分析的研究成果迭出,作家梁晓声在年初就曾推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与杨继绳的研究有着同源关系的,当数南开大学教务总长朱光磊在2007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杨继绳的区别在于,书中既有宏观的着墨,亦不时借助记者在基层摸爬滚打的职业优势,间或穿插许多鲜为人知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使阶层细节的描写更接“地气”。 对于社会阶层,杨继绳的观点是不能讳言不能回避,而要瞪大眼睛,理性分析。确实,只有抱定实事求实地态度,看清阶层裂痕的真正所在,才可能找准重新科学分配利益的落脚点。
  •     1.社会上所有的人,因其占有的资源多少不同来区分其处于什么阶层。阶层分析的价值在于缓和阶层矛盾,找到协调各阶层利益的途径,从而保证社会稳定。2.社会分层标准马克思-生产资料所有的多少。麦克斯.韦伯的三种标准理论--经济因素、权力因素和地位因素,他认为一个人的经济地位,是由他所处的“市场机会”决定的。“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认为,职业报酬与1.职业对社会的重要程度,2.这种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高水平的培训。西方标准:权力、财富、声望3.1978年以前的中国是身份社会,社会地位基本先天决定,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4.制度、政策和产业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分层,改革以后,这些因素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的整合模式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过渡。5.改革以来的收入分配变化:发展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化)、政策因素(分配机制的变化、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均衡发展向沿海发展战略,分配不再向个人倾斜)。6.国家发改委《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查显示,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7.什么是权力?根据马克思.韦伯的定义“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群人要服从一个人。一、强制 二、收买 三、威望 四、说服8.权力的三种来源1)人格,人格魅力与其信念坚定程度、眼界开阔程度、气量大小以及说服能力有关。2)财产,有了财产就可以以经济利益手段使别人服从。3)组织,组织成员服从这个组织的宗旨的共同约定。其中包括如何惩罚违反组织原则的人。如果一个组织掌握了惩罚,奖励和制约,这个组织就会强有力。9.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们,社会地位相近的人们之间存在更多交往。私有企业主的朋友和亲戚中干部的比例分别接近55%和45%,在产值最高的30%企业主中,这两个比例分别接近62%和50%。10.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以“社会资本”来指,那些个人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战友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中国学者(边燕杰)“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11.声望是众多的人对某人社会地位的主观看法。12.队伍最庞大的阶层--农民;划分了8个利益集团。1)农业劳动者2)农民工3)农村知识分子4)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5)私有企业主6)农业经营大户7)乡镇企业管理者8)乡镇干部13.中国的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9.33%,但这些产品是占38.7%就业人口的农村就业人口的产出,可见收益不高。14.2008年,18-24岁的农民工占总的农民工比例为37.7%。15.农民工的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戚和朋友16.改革阵痛的承受者--工人。他们面对着所有制的变化,分配原则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基本情况的变化。17.1995年左右,国有企业的三个历史包袱:资产负债率过高(86%),冗员过多(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企业承担了很多社会应该承担的事情(医院,学校)。18.历史的回归者--私有企业主,1995年在城镇私有企业主 之前是专业技术人员,干部的占37.2%,农村为22.8%,农村里除了干部外,能够成为企业主的主要有些一些不同的经历,当过兵,在乡镇企业工作过,采购员,跑过运输等等。他们交际广泛,见多识广,信息灵通,有相当的社会关系,且本人头脑灵活。19.私有企业的资本大多靠创始人努力经营和对机会的把握,如史玉柱自己研发的汉字排版系统。也有一部分依靠权力发家,富豪卢俊雄就靠一些退休了但还有影响力的干部来做他的智囊。20.私有企业主主要的经营困难有购买原料;销售产品;获得生产用电,扩大生产用地,招聘技术人员,招聘管理人员,交通运输,获得资金。对其最有帮助的渠道:管理和技术问题主要靠朋友和其他经营者;市场问题靠改变市场定位;资金、扩大规模、权益受损和安全受威胁,最主要的解决途径还都是政府干预。困难主要是1)劳动力成本上升 2)产能过剩造成的恶性竞争 3)原料上涨等问题。21.社会阶层的流动障碍:1)行政权力不受制衡。2)户籍制度影响社会开放。3)教育不公平使得一些低阶层的后代失去了向上流动的可能。22.产生阶级意识的几个因素:1)同一阶层的人高度聚集于某一区域。2)剥削3)经济危机将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至于失业境地4)劳动异化,工厂里简单重复流水线劳动使得工人失去自我,成为机器的一部分。5)两极分化。6)无产阶级内部的同质化。7)组织和斗争。23.阶层冲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1)工人权益受到侵害,引发劳资冲突。2)因土地和移民引发问题。3)农村和农村强势群体的直接对峙。4)低层群众对上层腐败的强烈不满。24.培育社会中间组织、建立冲突和风险缓冲带;救助低层,制约权力和资本;搞好再分配,减弱不平等程度。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看得出作者对于引用和数据的处理较为严谨
  •     中层理论实用性高
  •     八零九零后读了这本书,可以知道以前的中国和现在问题的缘由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著名学者杨继绳重磅力作,在这里彻底读懂中国社会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很不错的一本书。
  •     杨继绳老师的《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最新修订本)(彻底读懂中国社会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这本书很不错,起码人家敢写真话,不像金冲及那样骗钱。
  •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中国也有社会阶层,实在惭愧啊!
  •     太偏向社会学了各种数据统计,一般人其实看着挺无趣
  •       之所以选这本书,因为它曾是本赫赫有名的禁书,似乎炒到了每本近百元的价格。终于开禁发行了,赶紧买来。才发现并没多少敏感内容,这又不是讲什么抗战历史、三年灾害之类的,生怕让人知道。无非就是那首民谣“一等公民是公仆,子孙三代都享福……十等公民老百姓,学习雷锋干革命”的学术版罢了,世人皆知,禁又有何用呢?无非还是掩耳盗铃。
      不过话说回来,作者的态度还是相当认真的,社会的分层尽管在人们心中有个大概的印象,但作者还是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了严谨的调查,分析起来很客观,令人信服。
      “人人生而平等”,这简单的一句话,不知在中国何时才能实现?
  •     这本书是引我走向杨老师的第一本书。书中的分析弥补了我在这个年龄段对于社会感知中的空白,它是我真正有了开始了解这个我所处的社会的冲动与夙愿。
  •     长点见识
  •     书名真敢起啊,可以要点脸么?
  •     只有了解社会的阶层,你才可能真正了解社会。杨继绳的这本书,实在是剖析社会入木三分,相信你会读有所获的。郑重推荐
  •     看的版本好像只有一半
  •     对中国当代的社会阶层剖析深刻,书很有深度
  •     本书共18章,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分层标准,介绍了改革以前中国社会阶层的状况,介绍和分析了改革以来影响社会分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接着介绍了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改革以来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新买办、社会有害阶层八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综合成一个社会阶层整体结构模型;第三部分是分析如何促进阶层游动,减少阶层冲突,保证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全。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过程之中,各个阶层的状况还不能说已经最后确定,这本书对各个社会群体的描述也是动态的
  •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全都在序言中了,后面的分析都比较浅
  •     本书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的分析很有独到的见地,很过瘾。可读性很强,少有的一口气读完的书。
  •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然而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还需要多久?★我们成天讲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怎么变成了农民的“义务”?★当一个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
    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的新社会阶层崛起时,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能比穷二代农二代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当前“二代现象”?★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怨气越来越大?★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红领”阶层何以成为众多人趋之若鹜的行列?★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你怎么富?“共同富裕”怎么个共同法?
  •     不敢打的太高,读过之后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党员存在的问题,和党员之中的阶层分级,深表同意!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读不明的中国社会。
  •     很好的书,对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透彻。
  •     距今较久(大约10年吧)。但是,作者在另一本更加广为人知的著作中对新左派、自由派、权威主义等概念的解读丝毫没有落伍,同理,这本书也不会落伍。
  •     一本介绍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的书,对各个阶层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值得一读
  •     看的不是全本,只是一部分,开头讲了很多的社会学上的理论、分析、分层的分析,绕了很多,谈了很多老的,party上的,懒得看。后面对于农民、农民工、官员、犯罪的几方面,看了才知道农民多苦,官员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数据很多都太久远了,对现在没很多的参考意义,更多的算是回顾历史了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著名学者杨继绳重磅力作,在这里彻底读懂中国社会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有收获
  •     曾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口号。然而,很多人已经开始不无悲观地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消灭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先富裕起来的人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和能量贪婪地继续剥削大多数的普通人时,当社会的上升通道愈发的逼仄时,人们发现通过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方法愈发的困难,又怎能不感到悲观。曾经,一本书《小趋势》中曾讲述了美国社会的分层问题,了解掌握社会大部分资源财富和信息的只是少数人。然而,“美国梦”的概念告诉我们,个人通过奋斗就可以成为这少部分中的一员。
  •     我是农民,也是农民工。
  •     以前总以为自己很穷,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很穷困!仍然执着与某些统治阶级的愚民思想,该书虽然没有从反面去反映这些问题,但是很多的数据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贫富差距,社会阶层的真实情况。让我们感到很担心我们的未来,有许多种情况是由我们的过去所决定的!权力很可怕,他可以为你带来声望、金钱,这其实真实反映了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好,不应停留在愚民政策,而在于它的实现手段上!我们感谢作者的辛劳以及冒了很大的风险写下这本书!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建议和《论美国的民主》《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的中国》读
    这些都是大师的经典作品
  •     分为各个阶层,讲这些阶层从建国以来到现在的一些发展和对未来的一些预测,个人认为这本书没有经典的境界但是还是不错。特别我是做社会保障的,读了这本书解决了我很多困惑,让我对历史问题心里有了底。
  •     啥叫”社会有害人群“?
  •     123
  •     很正规。翻了下 律师职业声望还挺高 恩 在老百姓心中。。
  •     写的冗长,但对我理清中国现代的阶层有了一个很清晰的思路。阅读感一般
  •     很坦率客观的分析,值得深思,特别是对农民和官员的分析是其精华所在
  •     其实没看完 就大略翻了翻 三颗星算是意思意思,和霍鲍姆一个毛病 喜欢各种引用名言,问题是文笔没霍好,说学术太浅,分析太避重就轻,新闻记者写社科还是差点意思呀,不是我说还不如看吴思来的更好
  •     浏览。框架可取,资料丰富,观点迂陋。
  •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是一部值得反思的好书。
  •     还好有促销啊 不然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的书,分析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
  •     杨继绳老师的这本作品,是建立在他多年的记者观察之上的,应该说非常真实滴表现着中国阶层的分化与利益的对立,读罢此书,仿佛读完了众多的民众面孔,他们在金字塔中各有各的位置,且这种地位的落差在持续拉大。
  •     了解中国社会阶层现状
  •     改革开放后各阶层形成原因
  •     mark~~
  •     很不错的一本书,里边对中国这十几年富起来的人,做了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满意。
  •     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是各阶层和谐的结果。
  •     这本书是讲当前国内社会阶层的,作者的视角比较独特,也许因为他长期都是新闻人吧。独惯了社会学读物的学生读者读到这本书多少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惊艳感。最后说说印刷质量,感觉还是很好的,这本书不是秒杀买的,但是感觉买的很成功很喜欢。
  •     买了 分析一下 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
  •     政治读物其实也挺有趣,了解到很多过往或现在的阶层情况,另外阶层的划分,把性工作者单独列出来,又真是有点不好受~~
  •     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其它资料比对着看看,帮助自己对周遭有一个清醒的定位
  •     !!!
  •     杨继绳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记者,他用自己敏锐的视觉和精彩的分析深刻的描绘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其现实意义甚至与世纪初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分析相仲伯!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对当代中国社会有一个崭新的视野!
  •     《南方都市报》李海华

    在当下的大众阅读光谱中,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社会学热”?这也许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至少其可能引发的探究欲没有早前的“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等等来得强烈,但有种现象却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在社会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之下,积极就社会问题在大众媒体发言的社会学家受到了追捧,而此中的代表人物当非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莫属。孙氏接连推出的《断裂》、《失衡》、《博弈》称得上是“社会问题三部曲”,其中诸如“断裂”、“博弈”等概念已经成为大众媒体上的高频词汇。
    在这股“社会学热”中,社会分层和流动又是“热中之热”,这从不时见诸媒体的所谓“中产标准”的划分和讨论就能看出一二。实际上,社会分层和流动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坊间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的著作已有多种,甚至有作家也加入到了这个问题的表达中来,当然影响最大的似应首推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这自然要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名头所赐,但其理论视野的开放、调查方法的谨严也有助于人们接受其描述和结论。
    不过,社会分层的标准并未“定于一尊”,而标准不同,方法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在陆学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后,继续书写“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必要的,何况这个书写者又是杨继绳!
    毫不夸张地说,杨继绳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中的标杆式人物。这不是因为他是新华社高级记者,而是因为他是《炎黄春秋》主编;这不是因为他写了数以千计的新闻作品,而是因为他写了《邓小平时代》(1998年)和另外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至于刚刚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部《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其实已然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因其早于2000年就在香港出版了(有人说这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一本以此为题的学术著作,比陆书还早两年),只是多数内地读者一直无缘得见。
    按权力、财富和声望分层
    杨继绳是记者,也是学者,这一双重身份必然为他的学术著作带来有别于学院派的性格。一如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我并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社会学方面的学术著作。我所期待的读者也不仅是对社会学有兴趣的人。我希望写得更自由一些,读者读起来更轻松一些,当然也不是通俗小册子。我的着眼点不是论证某一社会学的假设,我想用现实材料来分析中国社会阶层。我没有力量像社会学机构那样为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社会学调查,但我可以综合利用各方面学者和机构的调研成果,尽可能集中各方面调研成果的精华。”有鉴于此,我们期待此书的就不是其学术价值(这点留待专家去评鉴),而是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这幅图景是否切合甚至强化了我们的日常感受和认知,刷新这幅图景使之更为合理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仍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从分析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质而言之,作者撰写此书旨在呈现和求解社会问题,学术创新非其所求。
    当然,社会阶层的划分必须在某种理论的观照下才能做出,因此本书还是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标准,并在经过一番甄别取舍之后给出了作者的标准,即现代西方学者普遍坚持的区分社会阶层的三大标志:权力、财富和声望。这一分层标准其实与陆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所秉持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无甚区别,只是由于在这一“三分法”中,“每一种因素的占有情况如何量化,每一种因素的量化数据再以什么样的权数组合成不同阶层的量化指标”,实在是“很困难的任务”,不同的量化和组合就得出了不同的指标,因此社会阶层的划分结果也就有所不同。根据权力、财富和声望的标准,杨继绳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农民、工人、流动民工、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当代新买办和社会有害群体八个阶层。而按照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标准,陆学艺们则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十个阶层。两者相比,似乎只能说杨的划分更“自由”些(比如杨把“当代新买办”定为一个阶层居然只是为了矫正一些出版物对这个群体的离谱描述),而陆的划分更“规范”些。有意思的是,杨继绳对陆学艺们的分层没有作太多评价,而只是近乎自由心证地“觉得还是用权力、财富、声望来作为分层的标准比较好”。
    实现社会公正需要机会均等
    杨继绳在一一分析了八大社会阶层后,归结出中国当前阶层结构的几个特点,即80%以上的工农大众处于社会中下层(64.8%)和社会下层(17.9%),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中间阶层比重太小,上等阶层中的不少人财富和权力的获得渠道不透明,阶层之间在财富、权力、声望方面有错位现象(如官员的权力地位高而财富地位低,企业主的财富地位高而声望地位低,这就可能导致官员和企业主在权力和财富上互通有无)。平心而论,这几点结论我们早已非常熟悉,而作者此前对八大社会阶层的考察也多半给人“至今已觉不新鲜”之感,但我们显然不能以此来忽视本书的价值,因其价值主要不在这里,而在对问题根源的揭示和解决之道的提示本身。
    杨继绳认为,社会分层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不平等,而绝对的社会平等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区分哪些不平等是合理的,哪些不平等是不合理的。人们不能得到完全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方法制造新的不平等。当前的社会不公实质是对改革代价的承担和对改革收益的分享不对称。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各级掌权者及其亲属朋友,获益最小的是工人和农民,但对改革成本和风险的支付方面后者却远大于前者。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后,某些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扼守新生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或阻挠改革继续深入,或使改革朝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企图使制度始终保持对他们有利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制度性社会不公。破除制度性不公的不二法门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义则是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使得新出现的社会角色有自己的合法位置和利益保障,有向上流动的均等机会。其实这也就是孙立平所说的培育一种相对平衡的多元的社会结构,使得利益各方能够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平等博弈。
    再度平心而论,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是“卑之无甚高论”,实际上比这更“激进”的主张我们不是没有听过。但今日中国的一大尴尬就是“理论超前”,以至理论兀自后浪推前浪,现实却鲜有丝毫改变。处在这样一种局面之下,重复真理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因为即便是如此浅显的真理也并非随处可见的。
    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
    作者有勇气,文字就有生气。读杨继绳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感受最强烈的不是认知冲击,而是作者的真诚、勇气和贴地而行的态度。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杨继绳在“忧愤深广的阶层——知识分子”这一章中着意点出“人文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舆论知识分子的尴尬”。他认为,作为知识分子,不仅不要趋炎附势,还要主动使自己边缘化,即独立于主流之外,保持客观、冷静、超然的态度。作为思想者的人文知识分子,应当是非功利的,必须为自己的思想付出代价,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并非矫情的高调,也应是他的夫
  •     看了2遍,值得看第三遍。良心学者的良心之作。
  •     社会是否和谐,最关键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是否和谐。这本书是从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
  •     代替墓碑吧。 人相食,是要上书的!
  •     该书很有助于我们了解大陆社会,作为读者,还要注意目前更加现实的一个问题,阶层固化现象,阶层间如果不进行有机的成员流动,社会必将走向僵化,然后。。。你懂的。
  •     发现当代阶层,反思社会分层
  •      这本书共18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分层标准,介绍了改革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状况,介绍和分析了改革以来影响社会分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接着介绍了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改革以来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新买办、社会有害阶层八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综合成一个社会阶层整体结构模型;第三部分是分析如何促进阶层流动,减少阶层冲突,保证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全。
  •     从社会各阶层的角度探讨了形成原因、现状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值得一读。
  •     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     着眼点不是论证某一社会学的假设,我想用现实材料来分析中国社会阶层。我没有力量像社会学机构那样为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社会学调查,但我可以综合利用各方面学者和机构的调研成果,尽可能集中各方面调研成果的精华。”有鉴于此,我们期待此书的就不是其学术价值(这点留待专家去评鉴),而是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这幅图景是否切合甚至强化了我们的日常感受和认知,刷新这幅图景使之更为合理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仍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从分析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
  •     作为曾经的体制内高级记者,掌握的材料显然要多一些,书中除了提到许多已有公开报道的事件,还以不点名的方式提及了一些内幕事件,我想问的是,那位说过“让我们自己的子孙接班,不会被挖祖坟”的“20年前身居高位的老人”是谁?环顾宇内,怕也就邓了吧……

    看的出作者的态度很真诚,有些话也说得很实在,可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既得利益者恰是体制改革的操刀者,他们怎么会舍得自断其臂、朝自己开刀呢?愈演愈烈的腐败也好,阶层固化也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也罢,所有这一切的问题,根子就在一党专政上。没有一种权力能对当前的执政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仅靠自己管自己又怎么可能呢?

    最近适逢香港回归十五周年,CCTV大肆报道香港取得的成就,似乎与有荣焉,似乎是CPC领导的好,可是,看看人家的廉政公署,对比对比国内几成蔓延之势的腐败,不觉得脸红吗?
  •     绝对的大力推介的好书。真的。我们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对于阶级的分类,但是作者对目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分析才具有时代意义。这本书是从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矛盾。
  •     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很透彻,值得一读
  •     写的不错,对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分析的很透彻!
  •     此书真实客观深入的分析了当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言词犀利,值得一看!
  •     权力市场。算是个敢说真话的人吧。当时应该很轰动,现在大多数论述大家都讨论的很多了。 而且我买的这个版本竟然有编辑错误。
  •     杨继绳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在我所敬重的人中间,他的位置是比较靠前的。他的《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很好读,内容丰富翔实,行文明快犀利,非新闻高手不能为。与同类著作相比,杨著最可观之处还是一个“真”字。首先是真实,记实是全书的主体,他自己说是想“介绍有关社会阶层的一些情况,”以我的阅读所及,这个“介绍”全是干货,不掺水分。比如关于农民和工人两大群体社会地位、利益处境的演变,如何从国家主人和国体的基础,变成今天高度边缘化的弱势人群,整个过程的叙述让人刻骨铭心。其次是真知,杨先生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情况的分析,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可略引数段为证:
    其一,“中国的市场是用行政力量制造的,是在政府的恩准和退让中形成的。行政权力左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流动,而这里的行政权力又缺乏民主机制的制衡。原来体制下的权力持有者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在制度变革中继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中的有些人利用原有的权力资源,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大发其财。中国改革的特有路径,把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计划经济的残余结合起来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行为和扭曲的残缺的市场相结合造就了病态社会”。
    其二,“改革期间的社会不公正的主要表现是,对改革代价的承担和对改革的收益分享不对称。从逻辑上讲,对改革成本和风险承担小的社会阶层,应获得较少的改革收益;对改革成本和风险承担最大的阶层,应获得较多的改革收益。而中国的现实是扭曲的:改革受益最大的是各级掌权者极其亲属和朋友,改革受益较少的是工人和农民。而对改革的成本和风险的付出,后者比前者大得多。”
    其三,“市场经济的惟利是图和‘审批权力’的没有制衡,很自然地造成金钱和权力的交换。行政权力为一批人创造了不正当的发财机会,利用这种不正当机会形成的暴发户,用部分收益向政府官员作回报。依靠贪官才能够暴发,每一个贪官后面都有一批暴发户”。
    其四,“制度性社会不公正暴露出中国社会当前的一个最基本矛盾:计划经济时代构建的上层建筑和市场化了的经济基础严重不适应。这是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必然结果。对政治体制改革讲得最多的是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以前,邓小平讲了76次。他强调,中国改革深入的标志是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说别的,仅凭上述识见,花36元买杨先生的书就值。
    再有就是真情。杨先生的真实、真知、真话。反映的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人文情怀,这种真情蕴涵全书而溢于言表,令人心潮起伏,热血上涌。
    好书总会引起读者对它更多的希冀与期待,杨著当然不例外。全书介绍了九个阶层的情况,其中对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官员的定位标准是:“他们的苦难在于队伍太庞大———农民;改革阵痛的承受者———工人;忧愤深广的阶层———知识分子;忍辱负重的阶层———官员。”这样的定位也许是反复思之的结果,但从道理上、事实上、逻辑上看,难以成立。
    为什么人多了,就会苦难?生活中的事实是人多势众,人多为王,民主制度就是人多的那边说了算,尽管也必须尊重人少的那一边的权利与利益。不错,在中国确实有相当一批所谓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鼓吹农民的苦难在于他们人太多,这些人从马尔萨斯那里取用了最烂的糟粕而不自知,我怎么也不明白,杨先生会受他们的影响。试试让农民自己作主,看他们会不会有这么多的苦难!不仅农民这样,任何一个群体、阶层,人多也好,人少也罢,只要不能自己作主,只要身不由己地被人“运动”、忽悠,都只能除了苦难还是苦难。
    说工人是改革阵痛的承受者,这个“阵痛”的时间未免太长了,用“阵痛”来比喻工人所受的的苦难也未免太轻描淡写了。工人已经痛了快30年了,不光是生活的痛,身体的痛,而是彻骨彻心的痛。是由九霄之上跌到边缘群体、弱势人群的痛。
    说当代中国的4000万知识分子依然是一个忧愤深广的阶层,大概在知识分子中也没有几个人会同意。有人计算现在至少有1000万知识分子忙于致富,他们即使有那份忧愤的心,也没有时间和力气去忧愤。其实,不管知识分子中有多少人想发财,多少人想做官,多少人既想发财又想做官,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碎片化。清华大学孙立平先生曾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上层雾头化和下层碎片化的见解,在下层碎片化中,知识分子阶层遥遥领先。
    说官员阶层是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忍辱负重的群体,这是离事实最远的童话。官员的地位、待遇、工作、生活、精神状态,哪点与“辱”“重”连得起来?现在报考公务员的人这么多,如果他们都是为了去忍辱负重,那中国何止是现代化,早就成了伊甸园了。“忍辱负重”几个字放在工人、农民(包括农民工)这两个阶层头上才合适,当代中国还有比他们更受辱、更负重的吗?
    迄今为止,近几年关于阶层研究的著作与论文和主流媒体对阶层研究的宗旨,都定位在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杨著也是这样。这没有错。但稳定与和谐为了什么?是为了能使各个阶层的人活得像个人,有尊严,有权力,有按自己意志生活的自由。不明确这个最终目的,稳定、和谐云云不但不着边际,而且面目可疑。能否真的以人为本,把使每个人活得像个人作为阶层研究的终极目的,不但决定了我们要的是什?样的稳定———是传统封建社会的那种超稳态的稳定还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宪政稳定,什么样的和谐———压制一切差异的和谐还是百家争鸣的和谐,而且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走向稳定与和谐。比如,杨先生提出的促进阶层和谐之道是救助下层,制约上层。那么,谁来救助下层,人家不愿救助怎么办;谁来制约上层?靠下层,凭什么?能制约上层的下层还需要上层救助?靠上层自己制约自己,可能吗?其实,在以人治为特征的旧体制中怎样转圈,也不会有通向阶层和谐的道路。这一点,毛泽东1945年7月在延安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话”中就已明示,它就是民主之路。
  •     作者以多年的记者经验,丰富的写作功底,给我们解释的当代社会的各阶层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各阶层和谐相处的解决方案,很有可读性。
  •     了解社会阶层 才会看清现实某些问题
    不至于被人忽悠的 一塌糊涂
  •     感谢作者,看了此书,对社会阶层有了全面的补充认识
  •     原来我们不一样。
  •     还可以更细,对未来的判断
  •     读一下还是可以的,虽然分析了一下,但是结论不是很给力。
  •     拜读杨先生《阶层》一书,感动于写作的严谨与敢说真话的勇气,不可否认,我们中国要走的路仍然很长。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
  •     杨继绳撰写的这本《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运用社会学社会分层的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转型的中国社会状况。从阶层理论着手,通过对农民、工人、私有企业主、官员、知识分子、白领(“新买办”)、有害群体等假定阶层的描述,表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化”——从前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整合到“依法治国”的“契约整合”。对于社会阶层的观测和分析,不仅有效地展示了政治权力的撤退和各阶层产生的过程,同时集中凸显出制约性、控制性政治权力是阻碍各基层良性发展的共同的实质性问题。
  •     虽然初版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书中描述的一些发展趋势在当时已经有所显露,当然阶层固化更加严重了。
  •     数据太落后了,太普通了
  •     刚看了部分,觉得写得非常浅显易懂,数据详实,杨继绳老师尤其对农民阶层倾注了大量心血,写得很真实,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是要对所处的现状有一个了解。希望关系国家发展的人士读一读,位卑未敢忘忧国
  •     当下的中国 当下的社会 当下的我们 清醒一点吧
  •     一个沉重的话题。
  •     一板一眼的杨继绳……
  •     能算中间阶层吗?
  •     (20140802)针对中国当前两大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作者提出今后的改革任务是制衡权力和驾驭资本。放权也是有必要的。
  •     赞!
  •     客观、公正,真实反映评价中国各个阶层真实状况的好书。尤其是对工人、农民工和腐败阶层的透视分析,入木三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阶层研究的书。也从来没有过时,文字间是对中国的热爱。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再来读就觉得很有味道,很有水准。为时代和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社会的分析能够映射现实。不可多得的好书。毛泽东写过这个问题,分析透彻了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未来,我们更要把握这一国情!
  •     就是资料扎实吧,可惜社会变化太快
  •     比梁晓声写的要好很多
  •     很惊讶这书的第一版居然是2011年.引用的数据很过时,对某些群体的描述还停留在15年前(比如所谓外企白领)。评论中有说这书类似一本科生毕业论文,我觉得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当然也并非说此书一无是处.
  •     对当代中国各个社会阶层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农民、下岗职工有深深的同情心,作者是有良心的记者。
  •     杨继绳的书,不得不看啊。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社会阶层研究的书。应该说,这并不是我的力作。但是,这本书出版中经历的种种劫难,却令人心酸,令人深思。”
  •     改革期间的社会不公正的主要表现是,对改革的代价承担和对改革的收益分享不对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能量在宇宙间均匀分布,即整个宇宙处处温度相等,那就是宇宙的死亡。处处温度相等就没有风雨雷电,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阳光温暖。
  •     新闻工作者的书。赞同有评论里说的“重在姿态”。
  •     经典好书,值得入手,获取当今社会阶层的种种现象。
  •     资料很多,曾经被禁。
  •     资料翔实,分析浅薄。
  •     杨先生的社会阶层分析是不错的,比较客观。
  •     写的不错,看了之后,我对中国的社会阶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通过本书你可以大概了解当代社会阶层
  •     客观的世界总是严肃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