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301105856
作者:陈嘉明
页数:355页

作者简介

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书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用为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第一讲 “现代性”概念与启蒙精神
一 “现代性”概念的起源与界定
二 启蒙与现代性
第二讲 现代性的性质与特点
一 “现代性”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二 现代性与现代化
第三讲 康德哲学:现代性的序幕
一 “现代性态度的纲领”
二 理性的批判及其建构
三 理性神学与道德的宗教
四 自由的权利与国家的理念
第四讲 黑格尔:现代世界的理性与自由原则
一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
二 现代世界的“自由”原则
三 宗教是实践理性的需要
第五讲 韦伯的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
一 现代性的特征:理性化
二 理性化的诸种表现
三 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
四 现代性的冲突
第六讲 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与后现代性
一 “后现代”概念与后现代话语的产生
二 后现代话语的思想渊沥
三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尼采:后现代性的开端
一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
二 “理性”与知识观批判
三 权力意志与价值颠覆
第八讲 海德格尔:现代性与存在的意义
一 现代性的本质:世界成为图像
二 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终结
三 追问存在:虚无主义的克服
四 “无家可归”与人的救渡
第九讲 福柯:规训的现代社会及其主体
一 启蒙的意义与现代性的态度
二 “未崩溃的”现代性的合理性
三 规训的现代社会
四 权力造就的主体
第十讲 利奥塔:现代性元叙事的解构
一 现代性与“元叙事”批判
二 知识与合法化问题
三 后现代的合法化模式及其悖谬逻辑
第十一讲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的发展
一 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二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与全球化
三 现代性的“风险”
四 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第十二讲 詹姆逊:后现代性与晚期资本主义逻辑
一 现代性及其基本准则
二 晚期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三 后现代的文化逻辑
第十三讲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重建
一 现代性话语的反思
二 现代性规范基础的重建
三 现代性的规范内涵
第十四讲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一 个体理性与主体中心的解构
二 “合理性”范式的变化
三 从认识论走向解释学
第十五讲 消费社会、全球化与后现代性
一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性
二 现代性的隐忧与后现代性的悖论
后记

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质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选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

内容概要

陈嘉明,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1989年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西方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学报》编委会主编。曾在德国马堡大学.英国圣一安德鲁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尔文学院从事访问研究或讲学。主要著作有《建构与范导—一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轧《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等。

图书封面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始终以为,一本学术类的好书当如一处驿站。既陪伴过一段风雨里的艰辛跋涉,更要指明翌日扬鞭走马的方向。这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每日读毕一讲,半月读完,感觉庶几近之。所谓“一段风雨里的艰辛跋涉”,说的是这本书从现代性的词源到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诸位各有侧重的延伸探讨,都爬梳得清晰明了;而“后现代性”对前者的反动以及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诸位从各个方向杀来的回马枪也被作者见招拆招,不紧不慢地演练了一番;最后以“范式的转型”来概括这段泥沙俱下的历史,也算豁然开朗了。按作者的意思,“现代性”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理性”和“自由”两大概念以及备尝艰辛从宗教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主体性”精神。大概在我整个高中阶段都浸淫在这种古典式的现代性概念之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免不了血气方刚,少不得为国事振臂呼过一两声。等到大学,对后现代的东西有了接触,尤其是斜对床那一身后现代气质的诗人同学,终于让我明白了后现代的可贵。时下最热的大众文化分析在我看来只能算是后现代技艺之末流,真正刺痛我的是福柯这类从背面洞悉了“主体性”概念之为虚妄的哲学家。前不久认真重读《规训与惩罚》,福柯透着一股子邪劲儿的智慧依然让我冷汗涔涔。从后现代的视角看来,“理性”“自由”“主体性”这些概念本身受到了质疑和批判,那个无所不能的“人”死在了哲学家锋利的手术刀下。如果这是在形而上的高空卷起的风暴,那么上学期读王绍光的一本小册子《民主四讲》,则不啻在形而下的平地陡然遭遇了地震。民主不再是我脑海中一个如利奥塔所谓的“元叙事”,而是降格为仅仅一种手段,一盘政治僵局里的可能的活子。然而,时至今日,我都对后现代哲学家普遍充满敬意。布鲁诺、伽利略这样的古典科学家用生命和自由的代价为那个伟岸崇高的“主体性”写下了最好的辩词,我从儿时就荫庇其下,感佩不已。而福柯、利奥塔这类人敢于挑战康德黑格尔两位大哲人用理念搭建起的泰姬陵一般完美的建筑,把一砖一瓦都拆出来检验一番,其胆识和手段也让人赞叹。当然,像哈贝马斯这样愁歪了嘴也一心想着为先哲的建筑再添一把砖加一块瓦,则近乎可爱而可敬了。读西哲,甚至只读一部哲学史,读到的都是拓荒的勇气与胆识。中国自魏晋风流之后,似乎都欠了一点锋芒,渐渐也就钝了。我所谓“指明翌日扬鞭走马的方向”,则是说一本好书当留有余韵,让人有可供遐想的空间,更鼓励人自我开拓出新的话题。书里涉猎诸位哲人都只是提纲挈领,点到即止,有一二最感兴趣的,我辈读者还应该再着力一番,探个仔细,看个究竟,也不枉费陈嘉明老师一番费力的苦心。最后,很要给陈嘉明老师道歉。在书店里我硬生生把作者看成了“陈嘉映”。冲着后者的名气才买下的书读起来却越发不对路子,仿佛花雕酒喝出了解百纳的味道。书读太半才醒过神来,虽然惊喜于一场意外的缘分,却给心里欠下了许多的惭愧。想着读完一定写一点东西,也算为一本用心用力的好书赚点吆喝。至于能写成什么样子,就全看跟缪斯是否也有意外的缘分了。
  •     总体的评价如标题,对于想了解现代性思想的人来说绝非通俗,但也并非难读。以下是有关本书的唠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本来就是跟难以说清亦难以道明的俩概念,作者的更是从类似哲学史、观念史切入的。主要呢是以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思想因子的诸多大牛进行的,可以说更像是思想综述。如果从学术思想的脉络的清晰度来说。作为非哲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至少对于康德和黑格尔的部分有些迷糊。我觉得比较大的遗憾是过多的行文献经典的引注,可能会让不熟悉经典的人很难一时取得很好的理解效果。比如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此在、存在者云云,它们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个“冷菜”,本来祛火、消热的这些东西却在四周加上了非常精美别致本应放在热菜上的手工雕刻的装饰,就给人本末倒置的感觉。(缺乏通透感)尚且不论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暧昧关系,就连诸多坚守一个阵地的思想家们自己也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往往他们之间都有种“家族相似性”。加上思想系谱的关联,那么概念与概念之间其实也很有很大的思考余地。所以与其说是对原著的过多引用,概念的过分澄清,不如把重心放在思想的主题上来,而不是过分的思想综述。现代性也好,后现代性也罢,并非是一个思想家能完全梳理澄清,如果能加入一项思想的结构性的关系考察是否会更好。因为每每的当作者在论述一个人时而又提及另一个人时,让人感觉很憋屈。

精彩短评 (总计87条)

  •     了解了下概念体系
  •     看完才发现作者不是陈嘉映==
  •     只是讲得不够激情啊
  •     关于后现代写的较好的一本书,同学推荐。
  •     真的很不错的一本理论书籍,适合入门
  •     极好的入门读本。自己还是对福柯、利奥塔、吉登斯和詹姆逊比较感兴趣
  •     没读完,还是很教材的
  •     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完全陌生读者,这本书是极佳的入门读物,个人读下来很受益。其一,在于把框架体系建立起来了,知道了哪些代表性学者以及他们的核心理论,书中对他们理论精华部分的高度概括很见功力;其二,是对他们思想脉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思想发展史怎么一步步下来的有了清晰认识,主线清楚了,为进一步阅读指明方向;其三,是对一些很陌生的名词有了一定了解,为理解后现代那些相对晦涩的理论扫清了障碍。本书文字算是通俗易懂,举了不少日常案例,不需要太多哲学知识储备也能看懂大半。
  •     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的哲學通識性書籍,脈絡清晰通俗易懂,對現代性概念的提煉精準可靠,建立這樣一個話語系統並非易事,當然本書也有不足,許多結論定奪得略顯弔詭,體系也欠缺完整性.p.s.消費社會那章講得很精彩.
  •     了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启蒙之书,很容易理解。
  •     让我来破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谜题吧~!
  •     北大出版社的这一套十五讲的书虽说是通识系列,但是因为都是出自名家或者研究一线的学者之手,所以颇具深度与严谨。如果具有了相当的人文基础,拿来作为一门学科的特定读物真的不错。书的装帧也挺好。
  •     磕磕绊绊读完了
  •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可以参照看这本书入门级的值得一读
  •     是国内写现代性的一本好书,作者是该方面的大家!比较有哲学味道,以西方的哈贝马斯、尼采、马克斯韦伯 等为代表,书写了西方后现代性的和现代性的一些论说!@
    较好
  •     能把海德格尔写成一环保主义者,这也太……
  •     此书实际从康德开始讲,读者需要有哲学的底子。实际上,可以讲的更浅显一些的。需要有一定的毅力,来看这本书。
  •     推荐选修。
  •     基本上是线索的陈述,对于建立起读书架构挺有帮助的
  •     发现我不太适合学哲学之类的,上学期开了一门当代社会思潮的课,激情澎湃就买一本,结果到现在也没看完……
  •     从结构上来说,首先就把概念的问题解决了,接受的是福柯的定义。然后就是摆出现代性的特征,之后选择了对现代性批判比较有影响的各位思想大家,最后考察了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哲学范式转变。本来就是从哲学层面上来考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问题,因此在思想家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偏差,比如吉登斯就倾向于社会学的视角了,而在现代性批判的哲学视角中,胡塞尔却不能不提。对于后面的海德格尔、德里达的影响是那么的深入,特别是后来的主体间性的问题以及胡塞尔后来的“生活世界”就影响了哈贝马斯。
  •     现代与后现代都是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
  •     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知识,但对于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慎重和批判地接受为好。
  •     不错的教科书,大体上介绍了现代/后现代几位哲学家的思想。利奥塔悖谬逻辑没看懂,险些睡着
  •     胸怀时代
  •     信息量大,语言精练,又有一定的深度
  •     很好,好得很呀,可以买
  •     清晰流畅。除了几个小瑕疵,比如海德格尔一章此在Dasein印成Dazei了,好囧。韦伯、福柯、利奥塔这几章尤其干净。詹姆逊好乱。总感觉哈贝马斯在玩过家家……
  •     非常好看 回答了我的一些疑问(也引起了更多的疑问) 但是每次读这种通识类书籍 一方面读得很畅快 另一方面想到读原著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就有些皱眉
  •     通识性书籍,
  •     不同意对海德格尔的一些评论
  •     后现代以降感觉理论体系相对现代性学者简单。康德黑格尔还有胡塞尔到底是大师,给研究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小辈们源源不断的思想渊源。
  •     作为通识书籍吧,又有点难读;作为学术专著吧,又太点到为止了。但还是值得一读。
  •     写得比较容易理解
  •     了解知识的好书
  •     语言不是很精彩,所以看后印象不是很深刻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这本书讲了哲学发展史,对我们理请哲学的思想脉络很有帮助.
  •     很好的入門書,當然不乏有對中特社會主義的虛偽讚揚
  •     例子可不可以多一点啊亲.文科生写文章太虚幻,理科生写文章太呆板,天才不多
  •     夹带私货以及歌颂新中国现代化是怎么回事
  •     “囊萤映雪”实在得算是一种苦读,只是这种苦读指读的状态,与读的内容无关,而我这里说的苦读是指这本书如果想读通是需要吃一点苦的。好在“囊萤映雪”还可以接受,要是“悬梁刺骨”那彻底免谈,我是不干的,以肉体痛苦换精神愉悦,换不换得来且不说,就是换来也了值也不值还有待商榷。读书读到那种程度太恐怖了。这本书我只读了现代性部分,到了后现代性也许真的要“悬梁刺骨”了,所以,似乎可以预知(下)或将难产。在我看来,谈到现代性的时候,哲学已经完成了它自发的起源,而走入了自觉的阶段,开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思。所以在对于现代性具体含义的诸多定义中,最主要的三种意见中就有福柯的所谓“批判精神”说。陈嘉明的这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我应该已经看了几个月了,中间跟朋友说,一次大约只能看一两页,容量太大,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介绍都需要你集中精力用心去读,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阅读难度。但是我要说的是,陈嘉明是一个好的哲学教师,这本书以及同时在读的他的另一本著作《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对我很有启发作用,虽然在此之前也读了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史之类的书籍,但基本是一头雾水,也如一个朋友所说,搞不懂这些所谓现代西方哲学家在研究什么,这些研究有什么意义。也许当初知识积累不够,好比有人说的,吃了两个馒头不饱吃到第三个饱了,就说前两个馒头没用,只有第三个馒头才顶用。这次的两本书,虽不能说是我的第三个馒头,但却有了充饥的感觉。到目前为止,两本书我都只读了一半,还有几本书同时在读,因为实在太费劲,中间需要调剂。也是经常一夜读一本几十万字小说的人,现在是几个月时间读不出一本书。有时候想,适当地读一些有难度的书,能起到一定的自我提升作用吧。曾经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用最感性的语言表达最理性的思想,现在看是有些孩子式的赌气的成分,因为实在恨透了那些所谓哲学家的抽象与晦涩,包括现在,还没有切实地理解形而上学的“超验”。这真的成了我的一个关口,如果这一关过不了,还读什么西方哲学呢?有些痛苦。长出一付形而上学式的思维的头脑,对于东方人也许真的是勉为其难?!说陈嘉明是一个好老师是觉得他的书逻辑关系清晰,概括性极强,真正把握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精髓,经过个人的理解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讲给你听。记得有一篇文章写易中天,说他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期间看到了《美的历程》和《万历十五年》两本书,开悟到“原来学术也可以这样搞”。所以我一直很怀疑,那些讲着别人谁也听不懂的话看起来高深的人,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搞懂。所以,在此,向陈嘉明老师以及那些致力于讲解大众能听懂的哲学的人表示敬意!言归正传。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很多,吉登斯在一定意义上将其等同于“工业化世界”和“资本主义”;哈贝马斯认为它是用一种新的标准和模式来取代分崩离析的欧洲中世纪社会;还有就是福柯认为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批判的精神气质”。在哲学上它与启蒙密切相关,而启蒙又与这样一些基本价值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人的发现、主体性、理性、科学、自由等等。是康德把哲学带进现代性的,揭开了哲学现代性的大幕。有意思的是也是从康德开始,哲学走入“庙堂”,“登堂入室”,成为职业,成为“饭碗”,有人开始以此为生。在此之前,哲学就是有那么一些好事之徒,无论任何事情,非要追问个原因,问个为什么,而且不愿听信神的话,不愿听信大众所言,不愿人云亦云,非要自己想个明白才去干的事情。或者干脆就是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用来消遣打发时间的,没有任何现实的作用。自康德以后,开始有了“哲学教授”。康德的现代性思想表现在他对于“理性”的诠释。不依赖书本自己进行理解,不依赖牧师自己决定精神生活,不依赖医生自己决定饮食,即:不经别人引导,运用自己的理智。“人为自然立法”,其前提条件是“自由”——“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引导出的论点是“人是目的”,所有理性的人都必须以经由自由意志决定的道德立法与责任作为立足点,而到达一个“目的王国”,人人都把别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理论,凸显出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个体主义精神。黑格尔现代性哲学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理性”和“自由”,所不同的是对概念的界定和关注点。黑格尔将理性赋予了本体论的地位,认为它是世界的本质和灵魂,这让我们联想起他的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它是将理性作为事物的真理,事物如果不符合它的理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一思想似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有一句话说“欲加之罪恶何患无词”,那么“欲付之以理”同样“何患无词”呢?其实细想想,有多少哲学被政治所利用,包括马克思,似乎哲学天生就逃不开被利用的命运,我说不清这种利用对于哲学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并且在事实上,又有多少哲学家等待着被政治利用,或者直接贩卖他们的政治理论。若说得好听的话就是他们都具有柏拉图的“哲学王”情结。康德和黑格尔都是“有神”的。康德的“神”源于他的“道德宗教”,是他“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两样至高东西当中的后者。黑格尔的“神”是他的“绝对精神”,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层面。“世界的一切谜都已被猜破,比较深刻地思考着的思想之一切矛盾都已被揭露,感觉上的一切痛苦都已平息,它是一个永恒真理、永恒宁静、永恒和平之领域。”马克斯韦伯对于现代性研究的影响在于他有关现代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现代性的理性化特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祛魅”的过程,以及现代性导致的“诸神不和”与自由的更新丧失等结果的分析论断上。具体内容在书上划线吧,还是那个原因,容量太大。有时候其实很惶惑:作为一个中国人,天朝大国,究竟有多少必要去学习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呢?学个一知半解,不如回过头来眼光向内,认认真真把自己老祖宗那些东西好好读一读,如果上天给得寿命比较长,没准搞个“国学大师”的封号玩玩也蛮不错的。嘻嘻,想到这里,忍不住在这个冬天的夜里捂在被窝里偷偷地笑了。
  •     对于专业外的人,这本书比较枯燥难懂。但还是从中了解了一系列哲学的发展史,只是很多内容没有弄懂。
  •     第三天就送到了,书很好。
  •     观点的堆砌 适合入门者
  •     讲的有点枯燥
  •     所谓通识,并不一定要深刻,只要为读者打开大门便可心满意足
  •     暂时还没有读。
  •     作者也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后现代性,书中内容乱七八糟,乱了性!
  •     啊为母校感到骄傲啊!为什么我不是本科时代遇到这本书!看得出来陈老师是追求一种入世的、“经世济用”的哲学,因而印象更好了。看得我甚至已经在构思博士论文了(并不)(而我还在为硕士论文挣扎呢)。不过,对照其他哲学人的有关阐释(例如韦伯的部分),似乎跟陈老师的阐释有些许出入。毕竟还是应该兼听并蓄,以免落入尽信书的陷阱,尤其应该读原著。我思且我在。
  •     通俗易懂脉络清晰
  •     我是垃圾
  •     需要一定的西方哲学史知识才能读懂。
  •     03年出的书,用的是油纸,切边光滑,手感好,这2011年第12次印刷的,感觉纸里油没那么多,没有滑腻感。
  •     不错,现代性的线索很清晰。
  •     不错的入门书籍,介绍了各门各派的基本理念。
  •     不错的导读书,先有个概览,接着按图索骥。再怎么谈,黑格尔都是重中之重啊。
  •     知识架构很全面,深入浅出,论点很新
  •     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将深奥的知识用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
  •     书目是按人物思想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效果一般!通俗地讲就是叙述的各位思想家的思想!
  •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不只让我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概念演变和思想发展历程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也让我对康德、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尼采、福柯、德里达、吉登斯等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感谢本书的作者陈嘉明老师!
  •     这是我看到的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最好的书。内容十分详细
  •     该书值得一读,特别对少有哲学功底而又想了解现代、后现代概念的读者。
  •     介绍的深入浅出,是学习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入门书籍,好看且易读。
  •     明确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问题,基本上也就理清了近现代关于人的生存处境哲学的历史。
  •     必须要开始思考的问题
  •     讨论现代性问题的书很多,这本书全面\系统,看完本书,对现代性问题有感觉了
  •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有些地方还是难懂,可能因为基础不够,但学哲学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比起经典学术性原著,已经算比较浅显了。内容很有现实意义。
  •     哲学综述 入门可读
  •     简单的梳理,并没有明晰的线条。但却get了一张好大好大的读书清单。前面那些年都在吃屎吗。哎。
  •     偏难,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读懂!
  •     读了第一、二、六、十四、十五讲。
  •     看到最后觉得还是略浅,不过整体来说回应了我的问题意识,看的时候很带感
  •     概括性梳理性书难平衡
  •     通识教育不通俗,还是有些举例感觉说不明白啊。
  •     介入现代性问题的第一本启蒙书。
  •     好书
  •     在同样题材的书中,这本书以浅显通俗的阐释脱颖而出。
  •     我觉得好差啊。首先,不通识,充满了学术黑话,这人中文也不行,出现不止一次的“他并且”句式,读着十分不舒服。第二,有人说利奥塔那章讲的清楚?我完全不觉得,和张汝伦或者其他的书比,这本根本不适合入门。读了很多本十五讲,这真的是差的了。亏我还花了14.9买的电子书……目前买的最贵的中文电子书,微笑脸。
  •     似乎是不错的入门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很多基本的点,可惜没有涉及到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人。
  •     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了一遍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和论述,而不是简单的大段大段的照抄原著。但缺少了萨特、德里达和罗蒂,用了一讲去谈詹姆逊似乎有点偏颇,至少搞一课把遗珠都放进去概论一下么。
  •     挺不错的书,还没看。先收着。
  •     真的好书!很喜欢
  •     典型的liberal
  •     解读的不错,但很多自己的观点看着眼熟。
  •     偏重启蒙现代性 忽略先锋现代性 以致把尼采与福柯混同为后现代
  •     只看了第一、二、七讲。
  •     混乱不堪的西方哲学终于借着陈大神的光找到了一点线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