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5-01
ISBN:9787504121417
作者:石中英
页数:377页

作者简介

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制度与信念的整体,是知识的政体和知识分子无法逃脱的思想结构。知识转型是知识型的转变,是原有知识政体的被颠覆,不仅包括了知识观念转变,而且包括了知识标准、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以及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
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普遍质量质疑已经非常鲜明地揭示了科学知识型的内在缺陷,推动了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到来,有助于重新阐释科学知识的性质,构建一种更加谦逊、更加合理和更加符合民主社会要求的科学观,为知识社会的来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随着21世纪人们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批判和解构,我们不能不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毫疑问地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是否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并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偏见”合法化?教育所追求的“个体发展”是否是“迫使”青少年不断“遗忘”本土知识和整个传统文化的过程?教育追求的“社会发展”是否导致了本土社会隶属于一个不断的西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

书籍目录

导言 知识与教育
第一章 知识、知识型与知识转型
第二章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知识转型
第三章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的历史透视
第四章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
第五章 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改革
第六章 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育改革
第七章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
第八章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
后记

编辑推荐

  《知识转型教育改革》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普遍质量质疑已经非常鲜明地揭示了科学知识型的内在缺陷,推动了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到来,有助于重新阐释科学知识的性质,构建一种更加谦逊、更加合理和更加符合民主社会要求的科学观,为知识社会的来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随着21世纪人们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批判和解构,我们不能不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毫疑问地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是否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并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偏见”合法化?教育所追求的“个体发展”是否是“迫使”青少年不断“遗忘”本土知识和整个传统文化的过程?教育追求的“社会发展”是否导致了本土社会隶属于一个不断的西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  现代教育的“乌托邦”已经破产!我们必须追寻教育的新曙光。

内容概要

  姓名:石中英  职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  著作:《现代教育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哲学导论》等  简介:  男,1967年生,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7-1991 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  1991-1997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0-2001 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学。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民俗学等,担任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人文与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学校重要研究机构的兼职研究员;主持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基金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当代英美教育哲学的新进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先后出版《现代教育论》(合著,1996)、《教育学的文化性格》(199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2001)、《教育哲学导论》(2002)、《教育学基础》(合著,2003)等学术专著;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很多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  1998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独自)、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学类,合作),1999年获国家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独自),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独自)、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三等奖(科研类,独自)、第四届“吴玉章奖”(合作)、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合作)。

图书封面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关于知识的讨论,作者提到有几个基本的核心的问题,知识与认知者的关系,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的陈述方式,知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者定义了“知识型”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时期内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同一时空下,跨领域的知识分子共享同一套知识型,共享同一套关于知识的问题、结构、方法、制度与信念的话语体系。文化中每一个个体从出生起就受到知识型(通过教育)对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其中的大家)也会反过来影响知识型的未来走向。知识转型和社会转型往往相互关联。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知识的标准,浪潮从某几个领域扩展到全部的知识领域,伴随着并继续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动。从古到今,作者概括了四个知识型。(1)原始社会的神话知识型。知识是神灵智慧的显现,是人对自身无知与恐惧寻求解释的慰藉。知识在这一阶段以具体的隐喻的形式存在,颇具神秘性,在仪式和神话故事中得以传播。(2)古代社会的形而上学知识型。知识转向概念、逻辑与思辨,有了符号化的抽象。人们喜好辩论,寻根究底到本源,维护知识的神圣性。在中国的体现是经学,在西方的体现是神学;在私学中传播。因为知识的绝对性,并且有维护统治者(神学/皇权)神圣性的需求,其真理性被人认为毋庸置疑。人们“言必称圣贤”,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官和理性,而变得教条主义。(3)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型。科学在于外在的证实(经验)和内在的完备(理性),要有可证实性;认知者需要尽量破除自己的成见,以绝对客观的视角(“群体人”)认识世界;知识就是力量,其价值是绝对、普遍、无条件的;知识的价值是中立的;科学家取代神学家成为新的知识精英。整体社会氛围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客观主义。学校开始普及,但是出现人文精神危机,一方面知识被物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西方霸权主义阻碍了很多地方的发展。(4)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知识型。认知者不是抽象的认知者,而是具体的、社会的认知者,必然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带有历史/社会环境下的思想模式认知这个世界。科学主义发展成一种新的关于“观察”和“理性”的权威主义。人们期待更加包容的教育体系,包容不同文化/社会之下的知识体系,支持本土文化与本土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授从机械的理论(逻辑铺排)掌握升华为建立有机的文化构架(叙事)。缄默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既包括具体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包括认识模式(e.g.推理能力、分类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将其显性化;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自然科学着重(普适性)事实;社会科学着重(文化性)价值;人文学科着重(个体性的)意义。我的理解:知识转型不仅仅印刻于整个社会,也印刻于每一个人的成长中。我也能反思到自己经历了这四个阶段的变迁。小学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神话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奇思妙想;中学的时候,还在“读死书,死读书”,有时候会陷入教条主义;大学之后,我的专业是物理,我一度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以被物理定律描述出来,所有的未来都可以被计算出来;从科学渐渐转行进入社会科学之后,感知到了一个更有温度更具体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主观性”与“文化性”。这本书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反思我们的文化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石中英老师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另:作者在处理知识型的变化时,有着较为明显的线性史观特征。这可能是一个理论瑕疵。
  •     读了一半
  •     很有收获,一些思想的更新认识
  •     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教育进行的深入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里面有很多亮点,个人比较欣赏。
  •     有关知识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     石中英老师研究现在被忽视的三种知识:缄默知识,人文知识,本土知识。每一种对于语文教育改革来说都具有意义。
  •     很基础的一本书,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
  •     可读性强,讲述了工业革命前后知识的变化,价值性知识的式微与工具性知识权威确立,以及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在教育中的不同运用。
  •     见过石中英本人,据说口语很厉害,一个面试完出来的女生吓得结巴了,呵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