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些事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教育这些事

出版社:海天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807477259
作者:刘东风
页数:412页

作者简介

《教育这些事》内容简介:1.教育要去功利化:急功近利之下儿童的心灵被扭曲,儿童的天性被泯灭,儿童的童真被践踏,教育也被整得非驴非马,所有的教育者“认认真真干坏事,扎扎实实害死人”,教育成了一种残忍的生态毁灭场景。教育要去功利化就得回归原点。就得回归本真,就得寻找失落的童趣,就得改变观念。——请读“观念为舵”!
2.教育要靠“赛先牛”:教育是一门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一百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夸美纽斯《大教授学》的面世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19世纪中叶以后,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科学使教育生根,人文让教育有魂,现代教育已经告别家庭作坊时代,懂得教育科学才会真正知道如何去爱孩子。——请读“科学为帆”!
3.教育要靠“德先生”:正由于一些人将教育当做敲门砖而追名逐利,他们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忽略儿童的存在,高举着“依法治教”的旗号却对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因为他们太自以为是,总以为孩子嘛就是孩子,所以受伤的总是孩子。民主平等、机会均等,将孩子当“人”看。——请读“法律为甲”!
4.教育需要感染力:教育忽视人的本性就会把学生当做装知识的容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这是教育的艺术。教育是门艺术,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请读“艺术为帜”!

书籍目录

有种教育研究叫“叙事”(代序)第一章  观念为舵  一、把小事做大  二、“遏堵开设”  三、改“三好”为“N好”?  四、关于国学教育答记者问  五、互喻文化下的教育  六、换种看法很美丽  七、换种想法很舒畅  八、换种做法很生动  九、教材和使用教材的人  十、教师形象地位的坍塌  十一、教育不是“揪辫子”  十二、教育,千万不能学体育  十三、“佩里斯”现象  十四、入世后教育管理的新课题  十五、上万考生弃考带来的思考  十六、世界是你们的  十七、算盘没了,这笔还要吗  十八、“推门课”还能推吗  十九、鸵鸟政策  二十、文化魂  二十一、文化人  二十二、文化事  二十三、“校本研修”三题  二十四、中小学校长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二十五、杨粉丝,谁为你买单  二十六、也说“艳照门”  二十七、一场游戏一场梦  二十八、遇物而诲  二十九、再说“推门课”不能再推了  三十、在复旦,我与巨头撞了一下腰第二章  科学为帆  一、阿伦森效应  二、爱的发现  三、暗示实验报告  四、巴纳姆效应  五、贝勃效应  六、蔡加尼克效应  七、沉锚效应  八、沉默的螺旋  九、成功智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登门槛效应  十一、多米诺骨牌效应  十二、多手多脚  十三、凡勃伦效应  十四、非零和效应  十五、感觉统合  十六、狐狸博土效应  十七、蝴蝶效应  十八、刻板效应  十九、莱斯托夫效应  二十、罗森塔尔效应  二十一、马太效应  二十二、马蝇效应  二十三、南风效应  二十四、你“歇斯底里”吗  二十五、你抑郁吗  二十六、鲶鱼效应  二十七、鸟笼效应  二十八、潘多拉效应  二十九、“减负”,说声爱你不容易  二十九、青蛙效应  三十、情绪链  三十一、首因效应  三十二、思维定势效应  三十三、颜色效应  三十四、异性效应  三十五、攸勒加效应  三十六、注意商CQ  二十七、互动效应第三章  法律为甲“  一、“午托班”,学校说“再见!”  二、从“杨不管”说开去  三、从学生离家出走想到的  四、大学,别拒绝我  五、当爸爸是否也要持证上岗  六、世界冠军的父亲已违法  七、都是课桌惹的祸!  八、“奉献”的尴尬  九、公布学生成绩也侵权  十、你有“家长合格证”吗  十一、批评教育引起的官司  十二、如何面对家校矛盾冲突  十三、生命是一样值钱吗  十四、生物的趋光性  十五、谁是弱智?  十六、提前放学引发的诉讼  十七、停学停考是侵权行为  十八、通往生态化教育的法门  十九、未成年人也有著作权  二十、学校不是监护人  二十一、制造差生第四章  艺术为帜  一、“5S”管理与校园文化  二、“Wonderful”和“你真笨”  三、“助产士”和“教父”  四、曹冲得不了诺贝尔奖  五、奖励策略  六、角色扮演  七、教育让我们相亲  八、裂变和聚变  九、考试无罪  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揭题艺术  十一、没有围墙的新时空  十二、撒谎的孩子聪明  十三、十个经典教育故事  十四、网络无罪(外一篇)  十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  十六、用智慧开启智慧  十七、早恋无罪写在后面

编辑推荐

  孩子,你在哪里?我该怎样来爱你?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你还爱我吗?

前言

  一、关于教育研究  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很多专家曾经提出过许多看法。  孔德在《论实证精神》中说道:“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孔德认为,在神学阶段(虚构阶段),由于人类科技的落后而带来对世界认识的局限,神与自然诸物是对立的,在对立中自然诸物都被神化了,它们以日神、月神、酒神等形象而存在着,而自然界的诸物存在的合理性却在神话中丧失;形而上学阶段是概念建立的抽象过程,在这里每一物皆是一概念,概念与诸物对立,二者关系若即若离,各自存在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在科学阶段(实证阶段),物与概念趋向对应,物的客观性与概念的实在性达到统一,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应。  在科学实证阶段,不少哲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刷新。“叙述和讲述代表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涉及人类经验的性质,涉及经验被学习被表达,以及如何在科学人文这两极之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加拿大学者克莱丁宁、康纳利在其《叙事探究》中将“叙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并提到了新的高度,那就是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中间道路”,“叙述”是表达的最佳方式。  社会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制造了两极分化现象,一类人浮出水面成为大鳄,主宰着世界并制定了游戏规则;大部分人沉在水底成为小虾,任人宰割而受制于游戏规则;而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则游刃于游戏规则之间,成为既有一定的话语权,又有相当影响力的中间力量——“中产阶级”。当人们讨论“中产阶级”的标准时总把目光聚焦在收入、职业、学历等方面,其实一个最重要的参数被忽略了,那就是对主流文化所拥有的把握度与生产参与度。由于中间力量的存在,其融合性使其“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是中庸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支撑点。因为他们的存在,皇冠上的光芒在减色,贫民脚上的泥土在减少。在文化上也是一样,“阳春白雪”降了调不再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升了格不再俗不可耐。  叙事研究,当是“阳春白雪”下嫁给“下里巴人”后的产物,是改良的文化品种,既继承其母高贵的血统,又秉承其父朴素的性格。  从教育研究的类型来看,一般分为人文思辩、科学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四种类型。人文思辩,以总结推理见长;科学实证,以解释因果联系为主;行动研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叙事研究则是经验叙述和总结。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是基于草根文化。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是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故“草根文化”可以理解为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等等。  教育叙事研究其次是质的研究,也叫实证研究。它是把研究者本人当作研究的工具,通过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而在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再次是扎根理论的建立。扎根理论作为质的研究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前提下,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归纳原始资料,然后再由经验上升到理论。  二、教育叙事研究是新兴的教科研方法  20世纪80一90年代中期,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近些年来,当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后,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便大行其道,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易于掌握和运用且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深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一)什么是叙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即田野研究。在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研究中,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先是通过实地参与调查这样的“直接观察法”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再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教育叙事研究是新兴的教育科研方法之一。郑金州认为:“教育叙事(包括教学叙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书面写出的成形的研究成果。”蒋殿媛认为:“教师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叙述还可以启示同行,引起共鸣。”  为此,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二)叙事研究的缘起  叙事研究孕育于叙事文学和叙事学。叙事文学是相对于抒情文学诗词歌赋之外的小说、散文、戏剧、故事等文学体裁。叙事学在20世纪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其定义有多种,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大拉鲁斯法语词典》:“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教育叙事研究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教育学者康纳利和克莱丁宁基于他们认为的“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于1990发表论文《经验的故事和叙事研究》,1999年出版专著《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在著作中,两位学者以杜威对经验的论述作为“理想的基石”建构出教育叙事研究的三度叙事空间,指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向——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链接以及情境的再现。现实中教师通过叙述教育故事,将其教育实践与其思想结合在一起,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使教师在新的体验中获得认识的升华,从而使得教师自身得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三)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国  其实,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据《后汉书·仇览传》记载:“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这里虽不是研究,但是完整的教育叙事,叙述了农闲时候农家子弟聚集在一起读书的场景,从中也反映了我国学校的兴起和集中教学制的形成。  《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里用琢玉比喻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借会唱歌的人的感染力、亲和力来比喻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以物寓意,借事明理,是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  如果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视为叙事研究作品的话,那么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则是最为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白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在这里,王安石通过仲永的成长史解读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真谛:一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或者终生学习,天才也会变成庸才,至于那些天赋不太好的,则更应该要懂得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了。  教育叙事研究在今天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家的重视。《教育研究》杂志自2006年第2期刊载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希希教授的《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后,又相继在以后的《教育研究》上刊用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王枬)、《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李政涛)、《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傅敏、田慧生)等文章,一批专家学者不但介绍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意义,还介绍了怎么做。一线的教师更是将教育叙事的写作当作时髦的话题,一时间在很多的教育博客里涌现了大量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影子,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于2006年1月出版了《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系列丛书。一时间,曾经一度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教育研究,由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旧时在象牙塔里的教育研究,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线的教师可以触手而及了,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找到了“敲门砖”。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注重叙事者在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关注教育事件中的具体任务;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以归纳的方式得出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的特点,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教育KTV”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超女”、“快男”!这是个卡拉OK时代,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脱离甚至相对立,对于某些问题,理论界研究得很深,实践界却又理解得太浅。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使之有机会研究、有机会言说。他们跃跃欲试,无异于在KTv中抢夺麦克风,这种“抢麦”行动实际上是对教育话语权的争取。  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一线教师懂得如何“把小事做大,把琐事做细”,懂得不但能在“匠”的层面上熟练成器,而且在“家”的层次上参禅悟道。一线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科研培训和学习,其主要工作是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而并非理论研究,但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其精神家园的构筑,是其影响力的扩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叙事研究,是名师、教育家的摇篮。  (五)教育叙事研究怎么做  教育叙事研究是“扎根理论”的建立,那么提炼“扎根理论”的三步曲是: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搁置已有的理论思想与个人经验,尽可能寻找原始资料中的核心词语与本土词语(概念类属)进行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发现和建立核心词语之间的各种联系,比如因果关系、相似关系、相异关系、方法与过程关系、结构与功能关系等等;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在所有发现的关联中,经过系统的分析寻找到核心关联,并用核心关联来统领与整合其他关联。  教育叙事研究是“质的教育研究”,其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  1.选择研究现象,聚集研究问题:  2.研究准备,文献综述,自我反思,方法选择;  3.进入研究现场:隐蔽进入、逐步暴露,自然进入,公然进入:  4.收集资料:访谈、观察、实物;  5.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6.在以上各项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为此,有专家将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分为七个阶段进行:  1.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内因教育问题的教育现象;  2.有目的地选取一个或几个作为研究参与者去认识和研究的教育现象;  3.从选取的研究参与者身上找故事;  4.重新叙说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5.与讲述故事的参与者合作;  6.撰写基于研究参与者经历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7.检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效度。  相信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凭借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智慧,能写出更多精彩的且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这是我们的教育研究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的特点。

内容概要

刘东风,雄性文化动物。属相为驴,与狗相生。顽皮大学另类专业毕业,读书时令班主任头痛,工作时让校长头晕。所以至今尚未评上“三好学生”和“先进工作者”。差点连小教高级也没评上。嘴巴比鹦鹉笨,脑子比猴子蠢,手脚比蜜蜂懒。从教24年,先后担任过中小学语文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绿洲小学校长。经历过极不愿教书到不得不教书再到非教书不可的心路历程。如今越来越感到用脑教书的重要性,越来越觉得为教育鼓与呼的必要性。如果将身高缩短到几厘米,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出版著作有《教育解读》、《时代的歌谣》、《超文本德育模式》、《新编校园童谣》(此书被深圳第六届读书组委会作为推荐读物)等。平凡、平常、平淡、平庸,如此而已。

章节摘录

  有这么一则寓言。  主人家里养了一条小狗和一头毛驴。每当主人回来,小狗老远就欢蹦乱跳地迎上去,又是摇尾巴又是哼哼唧唧地亲热。主人连手里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放下,就赶紧抱起小狗高兴地抚摸着它,嘴里不停地夸奖:“这狗真聪明,通人性!”每得到夸奖,小狗更是小鸟依人的模样,还温柔地伸出舌头舔一舔主人的脸。  经常累死累活的驴子看到了这一切,心里很不平衡。心想干活的总是我,拿荣誉的却是什么事也没干过的小狗。狐狸帮驴子出主意: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做得越多,自然挨打就越多,没听说过:“快走的牛遭鞭打”吗?瞧人家小狗光凭一张嘴和一条尾,日子过得比你滋润多了。可见,同主人联络感情是多么的重要!  驴子听了,心想也是。便打定主意要学一学小狗,改变改变自己讨好主人的方式。  这天,约摸主人快回家的时候,驴子瞅准这个机会。等主人刚到家门口时,驴子大叫着迎了上去,将前腿搭在主人的肩上亲热起来。看见驴子这等拙劣的表演,主人又是恼怒,又觉得好笑,但看在平时它那么卖力的份上,还是略带客气但又明显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想到驴子还不死心,嗲声嗲气地撒起娇来:“我要你抱!主人,抱抱我嘛,抱抱我嘛!”一条既不像马尾巴又不像狗尾巴的驴尾巴晃来晃去,直扫得主人连眼都无法睁开。驴子还伸出长长的舌头要舔主人的脸,主人这回可是怒火中烧了,他非常厌恶地使劲将驴子推开。驴子一个趔趄,重重地摔在地板上,还招来了主人的一顿毒鞭子。  真是费力不讨好,原本想巴结巴结主人,万万没想到落得如此下场。适合于小狗做的事,驴子怎么能做呢?驴子盲从他人而失去了自我,实在不应该。要知道,主人虽然喜欢小狗这些宠物来消遣,但更需要驴子这些实干家来干活。  近些年,教育行业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教师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说实话,校园里的功利主义色彩也越来越浓了。有人想在这发财,有人想在这升官,平静的校园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名利场。人生的价值取向在利欲和权欲诱惑下被严重地扭曲,所以上演了一曲又一曲驴子的悲剧。  人生最可笑的是没有角色意识而出现角色错位,人生最可悲的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盲从地模仿他人。回想当年,我们填报志愿时,选择教育就意味着富有而清贫、繁忙而又闲适。这种职业,有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谈笑有鸿儒,往来是“白丁”。试设想一下,如果是为了求官,当你历经普通教师、正副主任、正副校长这么一个漫长的求“官”之道以后,就算你“一帆风顺”而登峰造极地登上“校长宝座”,那么,请问这“校长”属哪一门子行政级别呢?如果是为了求财,大家都知道,学校是清水衙门,要想捞点“油水”,除非是向学生伸手,而这样为了蝇头小利而罔顾国家法律和高尚的师德,实在不值。  那么,怎样实现教师的价值和提升自己人生舞台上的地位呢?  首先,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成就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中首创了需要层次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该理论基于三种基本假设,即:“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到复杂的”;“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级别也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在其他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一种质的飞跃,因为在这一层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还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合群需要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成就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有较强的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把工作看做是对组织的贡献,而且希望从工作中来实现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对工作有较高的投入。②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看到自己工作的绩效和评价结果,因为这是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式。著名的“跳蚤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③倾向于选择适度的风险。他们既不甘于去做那些过于轻松、简单而无价值的事,也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去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如果失败就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当然,有的人却在失败中获得更多,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此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  教育是一项影响千家万户和千秋万代的宏伟事业,也是一门需要时时创新的工作,一名高成就需要的教师在日常创造性的活动中将更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要让贝尔效应作为成就自己事业的原动力。  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效应叫“贝尔效应”,是说一个人一直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它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你的勇气和坚持。很多人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可最终还是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其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勇气和坚持。

图书封面


 教育这些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适合对象:刚入职的教师、学生家长 用简短的小故事指出当下教育的一些问题,给人自醒。适合泛读。
  •     前一部分还好,后面三个部分觉得缺乏深度。比较多、杂,缺乏一定的深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