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010072067
页数:273页

作者简介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的编修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那时正值“非典”肆虐的特别时期,但却在某种意义上“成全”了大家的工作——因为“非典”,交通空前“畅通”,公交车上几乎没有乘客,也因为“非典”,各家档案馆里,好像也只有我们几个退休“下岗”的老教授,在非常清闲非常自由地翻阅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丝毫没有通常会遭遇到的种种非难种种限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青岛高等教育体制的奠基: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时期(1905-1924年)第一节 清朝末期和德国侵占初期的青岛教育一、县学、书院、卫学、学塾为一体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二、教会学校的创办三、新式学堂初创四、职业教育兴起五、同盟会在青岛的办学活动第二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创办一、殖民地经济与社会形态二、“独立的文化政策”的出台三、建立“华人学校的计划”四、中德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谈判五、商定《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章程》第三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办学模式一、校址与校产二、科系与级次三、生源与师资第四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教育理念及其影响第五节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闭校后的青岛教育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国人、民间办学模式:私立青岛大学时期(1924-1929年)第一节 青岛收回前后的社会环境第二节 社会各界筹备私立青岛大学第三节 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开学第四节 私立青岛大学的曲折发展第五节 私立青岛大学被迫停办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师模式的创办:国立青岛大学时期(1930-1932年)第一节 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建一、选址青岛筹措办学二、功勋校长——杨振声第二节 院系行政设置与场馆建设一、院系设置二、行政设置与经费来源三、图书馆和体育场建设第三节 各院系课程建设第四节 魅力青岛名师荟萃一、闻一多、粱实秋与沈从文二、黄际遇、汤腾汉与傅鹰第五节 学生录取与《学则》的颁布一、学生来源与录取二、《学则》的颁布第六节 教学独具特色科研稳步提高一、教学特色鲜明二、科研稳步提高第七节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一、校园内的学术活动二、校园内外的文体活动第八节 两年三次罢课斗争一、初次罢课学运序曲二、南京请愿要求抗日三、反对学则驱逐教授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名校名师模式的延续:国立山东大学时期(1932-1937年)第一节 两任校长一、赵太侔校长二、林济青校长第二节 院系行政机构调整与场馆建设一、院系调整二、行政机构调整与经费来源三、场馆、设备建设第三节 院系发展与课程设置一、文理学院二、工学院第四节 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完善一、学者、作家相得益彰二、成就杰出的理工科专家第五节 招生与学业完成情况一、招生情况二、学业完成与就业情况第六节 教学与科研成绩斐然一、教学内容充实,方法灵活二、潜心治学,成果卓著第七节 活跃的校园社团及各类活动一、学术演讲与学术社团的活动二、文艺社团的成立与文体活动的开展第八节 抗日救亡运动一、抗日救国据理力争二、成立民先队部开展救亡活动第五章 沦陷期青岛高等教育的断裂(1937-1945年)第一节 强寇入侵,山东大学在“迁校”中沦亡第二节 “东亚医科学院”的依稀状貌第六章 抗战胜利后青岛高等教育名校传统的复兴(1946-1949年)第一节 国立山东大学胜利复校一、高起点组建师资队伍二、据理力争收复校舍三、院系设置与人事安排四、严格标准全国招生”五、撙节开支艰苦创业六、半年筹备按期开学第二节 教学科研及体育工作一、学制与课程二、科学研究三、体育工作第三节 系科特色与新系建设一、中国文学系二、物理学系三、水产学系四、农艺系五、园艺系六、地质矿物学系七、医学院及附设医院第四节 蓬勃开展的进步社团活动第五节 作出历史贡献的爱国学生运动一、三次反美怒潮二、“六二”运动三、反“特刑庭”斗争四、反对南迁,坚决护校五、学生入学及毕业人数统计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后记

前言

  作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分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和撰述,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熊明安、刘一凡、潘懋元、曲士培、郑登云、余立、涂又光、霍益萍、陈学飞、郝维谦、龙正中等先生的研究成果,陆续以皇皇巨著面世,诸多新颖的论文,也相继出现,显示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与这类专题史的发展几乎同时,各大学的校史研究,也此起彼伏热情一直不减。有的名校,专门建立了校史馆,专事该领域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有的已经编撰出版了繁简不一的校史著作,缕述着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与建校经验,为自己的著名校长和教授评功立传。但是,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域教育的发展融为一体,撰写出科学、系统、翔实、可信的区域高等教育史,使之既不同于通史的概揽全局但疏于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具体而详尽的描述,又不同于某一大学校史的仅仅局限于一校范围,难以归纳出更为系统、更具有历史感、地域感的规律性内涵,除去《山东高等教育史》外,还未见有更多的建树。因此,这无疑属于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一个有待突破的新领域。正是从这样的学术期待出发,我们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探索。本书就是这种探索的初步成果。  青岛是一个中等城市,从一个小小渔村发展而来,开埠也不过百年。其地位和影响,当然不能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具有厚重显赫历史的通都大邑相媲美,在历史时段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上,也无法与南京、重庆、桂林、昆明、延安等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中国较早形成的沿海开放城市,因为地缘的优越与气候的佳胜以及民风民俗的醇厚质朴,又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有着名校建设、名师传承的独特的高等教育传统。以我们长期工作、生活着的青岛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为研究中心,撰写一部蕴含着我们对这方水土的依依深情的高等教育史著,正是当代青岛高等教育工作者无可推辞的义务和职责!

章节摘录

  一、县学、书院、卫学、学塾为一体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  县学,是官办教育的主体。因系县署官办学校且奉授儒学,又以“儒学”称之,加上“射圃”,合为学署。自宋代起,各县县治以内先后设立县学,历代袭之,讲堂斋舍屡有增建。至清代,设县学教谕、训导,负责教学和日常管理。县学学员统称生员,生员又分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广生员,简称增生;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俗称秀才)。县学的一应教学行为均为生员参加岁、科两试取得乡试资格做准备。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著作《大学衍成》、《性理》、《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综》和八股范文“时文”读本等。按县学规定,朔、望日生员须往射圃学射。县学建有严苛的学规,定期组织考试,为褒先掖后,还建有严格的升、降、责等奖罚制度。清初,县学额定廪生20名,增生20名,岁试和科试后多取进附生15名。县学虽为官办,待遇优厚,仕途畅达,但生员数额十分有限,居于官办学校主体地位的县学只能为少数生员赢得功名铺平道路,无法取代封建教育体制中的基础一环。  书院是科举取士的另一种教育场所,办学形式为官办、民营两种,其创设、分布和规模也比县学灵活。书院产生于唐末宋初,而青岛创设书院的时间可溯至东汉。汉灵帝中平五年(188),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郑玄的门人数百人迁至不其山(今崂山铁骑山)。郑玄在不其山注经授徒,其授学方式颇似后之书院。后因粮食匮乏,郑玄解散诸生。郑玄当年在不其山设帐授徒处被称“康成书院”,该村名为“书院村”。  郑玄(127一00年),字康成,汉代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经学家,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从小勤于学业,13岁能诵五经,18岁时做收赋税的低级小吏乡啬夫。后经北海太守杜密举荐,受业太学习今文经,后又师从马融习古文经。郑玄学无常师,才兼百家,擅长博采众长,所以自成一代经学大师,42岁始授徒,从学者前后达万人。迁帐不其山时,年届62岁。郑玄一生,在授徒方面贡献卓著,三国时的名士崔琰、王经、国渊、任嘏等人,皆出其门下。

图书封面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