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章节试读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6345040
作者:尹建莉
页数:344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 象牛顿一样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从长远来看,这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
2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人际交往互动的概念,频繁的礼貌教育,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的不知所措,对环境产生敌意。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可以解决每个学生的个体问题。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给他营造的小环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对细节的处理,改变着孩子的世界。
培养一个好孩子,是对家庭负责,对民族负责,对社会负责。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 1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1.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2.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3.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4.激发孩子的勇气;5.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一,打针有些疼

电子书,和纸质书页码有差别。以章节来做页码。
其实核心还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理解。
想起来在幼儿园工作时候,一天班里加入一名新的小朋友,年龄最小个头也很小。刚来第一天各种不适应,想妈妈又加上到了午休的时间,哭的撕心裂肺的。我抱着她远离了休息区,进了平时老师换衣服的房间。小小的身体扭动着,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抱着她坐在了椅子上,我压低声音温柔的对她说:“是不是想妈妈了?”她立马停下来,看着我抽噎着说:“是的。"我又继续说:“老师能理解你,老师中午见不到妈妈时候也很想妈妈,一想这里就不舒服。”我用手指指她的胸口。她看看我,喃喃的叫着:“妈妈。妈妈。”慢慢安静下来,就这么在我怀里坐了一中午。
以下是书里的摘要:
1.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的时候,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减轻孩子的痛苦。(对于大人来说何尝不是呢。)
2.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对于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勇气。儿童的忍耐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事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 给小板凳揉痛

题记: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常人的观点,正是我通常的做法,比如儿子玩耍的时候不小心碰到茶几角上了,就会哭起来,我的做法就是让儿子看着,妈妈替他打茶几了,或者是教儿子自己去拍打茶几。的确这种行为是有种复仇心理在里面。
今天看了作者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复仇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以后孩子不懂得原谅和宽恕别人,那样会活在痛苦下,最重要的是自己不会开心幸福,我不要让儿子做一个负担这么重的人。
对孩子而言,万物同物,对桌子茶几的态度同样会牵扯到对人的态度。让他们知道碰撞是相互的,疼痛也是同步的。可能是处于母性的本能,儿子如果磕到碰到我会自然的亲吻他的痛楚,小心的吹一下。只是我没有做到给“小板凳揉痛”,下一步我也要像作者学习,学会给小板凳揉痛,培养儿子理解宽容友爱的素养。懂得谦让不等于懦弱。
如果儿子跟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我的做法现在看来也是不可取的,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不能让儿子吃亏,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对培养人际关系是不利的,也就是说等将来孩子上学工作有可能跟同学同事相处不好,所以下一步的做法,既不要求他让出,也不怂恿他抢夺,转移争抢玩具小朋友的注意力,拿出另外的玩具或者引导他们一起玩,让他体会到合作的愉快!
还有文中提到滑滑梯时圆圆的做法,真是聪明的孩子,适当的放弃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这也是现在许多孩子需要学习的地方。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 读诗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事情和文才,识记上也可以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文中提到“不能把孩子背多少诗作为炫耀”,很有感触,我们做到的是播种种子,而不是伤害孩子的天性。想起很多父母从小让孩子学很多的才艺,一有客人就让其表演,原来有些东西在变味了。所有的培养,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比优秀,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1

2013.9.16-2013.9.21
是有点真材实料的一本书,和市面上那些用文字东拼西凑的书相比好多了,虽然有点偏个性,缺乏共性,但给做妈妈的提供了可参考的素材,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值得思考的教育理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好书,要慢慢消化!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 打针有些疼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
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1.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
2.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3.如实相告,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4.激发孩子的勇气,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5.绝不通过哄骗或售卖的方式达到目的。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1.内容实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孩子内心从而形成教育方法。
2.写作风格深入浅出,最普通的家长也能读懂其中道理;同时不乏专业性,引用一些专业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理论来阐述自己观点。
3.除了讲述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外,对现行错误的学校及家庭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使更多蒙昧的家长幡然醒悟。
4.每节内容后面都有本节内容精华提炼,以便读者熟记。
5.图书最后将书中所讲到的问题汇总,并标明页数,便于读者针对专门问题快速搜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五星,非常棒的教育类书籍,不管是行文、引用、还是作者亲身的教育经历上,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作者对此书上的付出。之前已经买了实书,但为了用kindle看书方便还是找来电子版来看,中间用kindle也做了不少摘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者痛苦,而不是逃避。比如打针看病,不要吓唬、诱骗小孩,要如实相告,不夸大也不缩小,激发孩子的勇气。大人不要表现的紧张不知所措,这样会影响小孩的心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 二、不要捉弄孩子


从来没有想过捉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读到这一章真是受益匪浅。
幼儿园工作时,骗一个妈妈晚来接的孩子说妈妈今天不来了要跟做饭爷爷睡觉觉,孩子信以为真嚎啕大哭,那震天的哭声还犹如耳畔。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蠢事了。(面壁思过,面壁思过,面壁思过……)
内容摘要:

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圆圆和外人打交道时流露出不自信,说话时不像以前那么大方,经常是想说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犹疑躲闪,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 自尊心,增强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陶行知先生的诗: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
什么时候家长举起了锤子?
什么时候家长在雕琢?
家长,你可知道?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打针有些疼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3页 - 像牛顿一样

题记: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孩子从生活和经验中汲取的教训比家中100句教训都有用
用期许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不是坏事。他拆坏了新买的玩具车,可能成就将来的工程师。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自信息,培养孩子的某种能力为目的。
不要把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扩大化,只要不牵涉到道德问题,只要孩子自尊自爱,可以容许他由于经历和经验的不足而犯的错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打针有些疼

看了这一章节的内容,觉得作者的观点很有道理。首先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哄骗孩子,例如:乖乖的打完针,妈妈给你买玩具去;宝宝听话,打针一点也不疼;听话打针,否则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以后就永远见不到妈妈了。个人认为我们大人这种做法一般是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和接受能力,总觉得他们很小,即使跟他们讲明白他们也不懂,或者担心跟孩子讲实话会把孩子吓到,我们小看了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
如果真正做到想作者说的一样,将打针会疼的事实真相都告诉孩子,而且给孩子留好退路,这样就既认识到了孩子的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也锻炼了孩子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
所以作为一周岁一个月宝宝的妈妈,我以后要多跟宝宝交流,不能小看宝宝的语言接受能力,下次打针我会耐心跟宝宝说打针会有点疼,但是宝宝只要足够勇敢,可以忍住不哭的,就像作者的女儿一样,即使哭声再大也阻止不了打针疼的事实。即使我的宝宝在下次打针时他还听不懂我讲的话,我也要跟他讲清楚,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耐心一方面测试下宝宝的接受能力。
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只要他心理接受打针会疼的事实,那以后每次打针,他都会平静的面对这件事情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都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 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就是你给他的世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

题记: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作者观点: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
首先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古诗,据说老公小时候会背好多唐诗,希望他能够在这方面培养儿子,陪他一起读诗。当然我也尽力做到陪他一起学习。
学习过程中禁忌:过度解释,过度看文章注释。只要自己用心去体会诗的意境即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已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对于要发生的情况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要把将发生的事如实叙述,家长越平静孩子越接受。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

阅读于2011.6. 13.


1. 打针有些疼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的道德发展。

2. 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3. 给小板凳揉揉疼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可以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4.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5. 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更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6. 像牛顿一样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作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如果生拍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凡是应该让他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

反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有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职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7.古诗滋养的孩子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包邮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8. 让孩子识字不难

讲故事时,不“讲”而“读”,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

9. 开“小卖部”

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仍然可以通过“活动”学习功课。我发现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课是一种不错的活动。

10.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申请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11. 修得一支生花笔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是真正的捷径。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量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儿童阅读靠的是对读本的兴趣,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的要求而去读呢。

12. 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说真话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即想写,并有东西可写。就这个题目或这方面内容,我是如何理解的,我最想说是吗,我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吗,我最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我对圆圆说:妈妈还这么年轻,也很健康,为什么用你来给洗脚呢?哪怕我老了,只要自己能干,洗脚这个事也不愿别人代劳。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但只有一个人需要帮助时,我们才有必要去提供帮助。关爱的方式得体,才能给被关爱着带来快乐,否则的话不如不做。


13.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我和爸爸结婚后,想要个孩子,就从爸爸身上拿了一点点东西,然后又从妈妈身上拿了一点点东西,然后把这两点点东西放一块,放到妈妈肚子里,小圆圆就慢慢在妈妈肚子里长大了。”
“所以小圆圆长得又像爸爸又像妈妈,你自己说说你像谁呀?”
我已把话题转移了。

又过了几天,她还是想起这事,又问,我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到医院把肚子划开取出来的,做手术时用了麻药,所有也不疼。”

有过一段时间,她又好奇地问揪一点点肉疼不疼。
“揪很小的一点肉,不疼,不过那得长大才有办法不疼,小孩子不能做这种事”。

性启蒙应尽量延迟,就是不给孩子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

14. 孩子天生不会撒谎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是吗问题。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

15.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许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做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做木偶操纵着吗?

16.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实事求是

17.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信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他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执照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就会慢慢丧失掉。

18. 不写“暴力”作业

作业是不可以用来“惩罚”的,要对这种作业说“不”。许多家长一边抱怨老师作业留得太多太不合理,一边看孩子在暴力作业中苦苦挣扎而无可奈何、袖手旁观,这是最坏的。
我说:没事,干吗非得人人都写十遍。你现在写了一遍已写得一字不差了,就没必要写十遍。学习是为了学会,既然已达到这个目的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呢?
我这样把圆圆“为老师”写作业拉回到“为学会”写作业。是为了培植他心中对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

19.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20. 不考100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我绝不因为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就告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那些地方学的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也很遗憾嘛。”

“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九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是成全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21. 考好了不奖励,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22. 学会开家长会

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老师和家长的见面,变成了让孩子蒙羞、挨训的恐怖事件,后果只能让孩子憎恨老师、讨厌学校。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他对学习的自信。

23. 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24. 不上学前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通过Kindle记了一些摘机,导出并记录到这里,有点长...
五星,非常棒的教育类书籍,不管是行文、引用、还是作者亲身的教育经历上,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作者对此书上的付出。之前已经买了实书,但为了用kindle看书方便还是找来电子版来看,中间用kindle也做了不少摘记。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书摘1]
我没让孩子承诺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她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书摘2]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时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书摘3]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欢笑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书摘4]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优和失落。
[书摘5]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书摘6]
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在孩子来说却是大事。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书摘7]
圆圆和人相处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一切行为只是出于天然,她内心对别人友好,长久了自然能让别人感觉到,也让别人舒服。
[书摘8]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书摘9]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书摘10]
儿童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里,圣诞老人才干真万确地存在;等他长大了,变成了凡人,圣诞老人就消失了,再也不来了。
[书摘11]
一个人的童年是多么短暂啊,我多么想延长她的快乐,不愿意她早早失去一个童话世界。
[书摘12]
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书摘13]
到圆圆十周岁小学毕业时,她已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十四部共约三、四十本;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数本;此外还有外国名著如《简爱》、《鲁滨逊漂流记》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等,其它零散的儿童文学书籍以及各类报刊杂志则不计其数。
[书摘14]
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书摘15]
现在还有许多“早教机构”,他们所谓的“早教”其实就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字或字母和单词。学习的过程可能弄些花样,有的是扮演“字母角色”,有的是一起大声喊出某个音节,实质也是孤立地学字词。我怀疑,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有意义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依据他的理论,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是低效学习。
[书摘16]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如果孤立地背单词,忘得很快,但如果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效果就非常好。所以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是很不妙的一件事。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书摘17]
学习中如果再加上炫耀,那是最坏的,恐怕只是在制造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吧。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书摘18]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
[书摘19]
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书摘20]
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
[书摘21]
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是很不妙的一件事。把识字和阅读刽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书摘22]
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乐趣如果孩子在买卖中屡屡感到计算的困难,他就会有受挫感,就会失去兴趣
[书摘23]
圆圆刚上小学时,老师教他们学拼音,我为了让她能尽快掌握,就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没好好学拼音,我的老家讲方言,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标准你在学校学了拼音,晚上回来教教妈妈行不?我说得很诚恳,圆圆一听很高兴,说行然后她就每天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家教给我,我也认认真真地听她给我讲,认真地学玩“小老师”时我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赋权”,让孩子“掌权”
[书摘24]
做小老师和开小卖部一样,都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权”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能吸引孩子的一个原因所以在这类活动中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第二,要选择那些答案或内容比较确定的东西让孩子来讲
[书摘25]
如果孩子的思维或陈述有错误,要委婉地讲出来,或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因为自己讲得不好而感到丢面子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有一点教训或嘲弄的意味,孩子就会特别沮丧,失去讲课的自信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书摘26]
这项活动在家庭中也可以应用,当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你不如让孩子给你“辅导”一次功课当然你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巧妙了,能让这项活动自然发生,而不要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别扭
[书摘27]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书摘28]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
[书摘29]
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
[书摘30]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书摘31]
这四个孩子引起我的注意和对比,是从他们的作文开始的。前两个孩子,晓菲和小壮的作文我看过,字写得虽不舒展但比较整齐,可写作水平很差,内容贫乏,有许多语法错误,错别字也比较多,这和他们平时还不错的考试成绩有较明显的差距。他们每篇作文都被老师要求改来改去,他们认真地改着,一遍遍地抄着,但拿第四稿和第一稿对比,仅能看出改动痕迹,看不出进步;翻到下一篇作文,水平照旧。又翻了他们其它的作业本,都分明能感受到这俩孩子的努力和他们学习能力上的力不从心。
[书摘32]
我告诉他们,这两个孩子现在正在读小学,每次考试成绩高几分低几分不重要,目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强,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学习。不上那么多课外班,不强求考试成绩,让他们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他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将来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绩。
我尽量把问题讲得明白,他们当时也都表示认同我的建议。但后来我再和孩子们了解,一点没变。晓菲的爸爸认为是因为家里订报纸招来《读者》,引得孩子不安心学习,把订报纸的赠品改成了牛奶。小壮本身就没有读书的愿望,妈妈也不打算让他有这个愿望,只是打算再给孩子报个跆拳道班,理由是孩子整天学习活动量少,上这个班既能运动又能学习防身,一举两得,我不知她从哪里再为小壮挤出这个时间。而且我还了解到,小壮所上的几个课外班中,有一个就是作文班。
和晓菲、小壮形成对比的是,博和成的作文都写得特别好,通篇几乎没有一个错别字和病句。博的字写得整洁大气,文章中总有独到的视角和素材;成虽然字写得不好,文中不时有勾划,不整洁,并且他的各篇作文水平差异明显,有的一看就写得不认真,应付差事,但有几篇看来他是认真写的,透过杂乱的卷面细细读来,能感觉出才情飞扬,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
我也和这两个孩子单独聊过,了解到他们都十分喜欢读课外书。博的家里有很多藏书,他读了很多,以中外名著、历史、自然方面的为主,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的阅读量;成的父母做生意一般不在家,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家没电脑,电视也基本上不开,他没事干只好去买很多书看。成读得很杂,动物、科幻、侦探、武侠等,逮住什么读什么。
这两个孩子不光作文写得好,各方面都应付得轻松自如。博是个好学生却不是个小学究,他喜欢足球,花很多的时间踢球;成虽然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用他班主任的话说,这个孩子,聪明着呢,现在这个成绩是闭着眼睛学来的,他只要好好学三天,就能考班里前三名。
我离开这个班时,把电子邮箱给了孩子们,现在还和几个学生保持联系。他们现在已读初三了,马上要中考。博没给我写过信,但他的母亲一直和我保持联系,我们始终没见过面,通过网络交流过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博就读于一所市重点校,据他妈妈说博现在的学习仍然很好,基于他的学习成绩和足球水平,已被确定保送到一所市属最好的中学读高中。晓菲一直和我联系,她初中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师资等各方面都不太好。听她说小壮、成也在这所学校,她和小壮的学习现在只能保持中等,肯定考不上好高中;但成上了初三后着急了,懂得学习了,现在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还评了三好生。晓菲还说,她现在越来越不想学习了,觉得学习太难了。
几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态势大致已水落石出。
晓菲和小壮的家长肯定对孩子心生失望,他们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的成绩却不理想,在这关键时候,不知他们又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帮助孩子,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更不会让孩子去读课外书了——由此,基本可以预测到的是,孩子不但眼前的中考很难取得好成绩,在接下来的高中阶段,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太大起色,乃至将来,他们一生的学习状态都将是平庸而困难的。
而博和成,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稳定地生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具主动性和把握能力。
四个孩子的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说的问题已清楚了。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书摘33]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设计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无形但重要的内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我见过几位非常苦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如人意。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问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出所料,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课外阅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课外阅读,却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到真正想学的时候,潜力就不可阻挡了。
[书摘34]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书摘35]
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
[书摘36]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越来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书摘37]
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书摘38]
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我猜测会有一种质疑被提出来,难道经常读书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当然不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表述一种现象时,不能把它绝对化。
[书摘39]
语文底蕴的缺失也会影响专业学习,因为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比起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很大局限性。
[书摘40]
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特别提示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书摘41]
基于这些原因,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而我总结多年来的一经验,得出的却只有两个字:阅读。
[书摘42]
“美”和“简单”往往是同义语。学习写作也一样,最好的技巧应该是最简单的。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
[书摘43]
而那些阅读量大的孩子,他们一般来说不仅从小表现出聪慧,而且在学习上有很强的爆发力。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他们从小莫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书摘44]
中学生不爱阅读,这是做小学生时候形成的问题,小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学前和上学后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
[书摘45]
教学从不敢跳出语文书的框框,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课文和句子进行“肢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老掉牙的教学方法尽管一再遭遇声讨,到现在仍然是中小学教学方法的主流。每本薄薄的语文书都要无端地占用孩子们整整一学期的时间,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
[书摘46]
几十年的事实其实已经证明,漠视课外阅读,想引导语感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法写出结构正确的句子,通过分析别人的词采写出漂亮的句子,这是在绕远路,在隔靴搔痒。可以肯定的是,在缺少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语文书教不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作文课也不能教会学生写作文。
[书摘47]
一条数学定理一旦被理解,就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可以马上应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写作是一种开放性的、千变万化的活动,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何写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没有难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难的,应用更难。尽管现在中小学作文课被讲得花样百出,许多教师在讲课上确实是花了心思的,就课堂本身来说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有些课讲得很精彩,老师在修改学生作文上也不少下功夫。但如果没有学生大量的阅读作铺垫,这些活动就是把稻种洒进了沙漠,没什么意义。
[书摘4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摘49]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
[书摘50]
那些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精彩词句,他也没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在批评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从未或很少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纪,有什么办法能“深刻”呢?
[书摘51]
杜威、陶行知等伟大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从生活中去学习。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书摘52]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
[书摘53]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书摘54]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书摘55]
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书摘56]
在课外阅读上,一些家长和老师犯的最无聊的一个错误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这是不对的。
[书摘57]
在提高孩子阅读速度上,有一些细节要注意:
第一,不要让孩子低低地读出声来。
学校里会经常要求孩子们低声读课文,那只是读课文,不属于我们这里说的课外阅读范畴。课外阅读不应该出声。出声读,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种不好的阅读方式。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孩子在初期阅读时,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对阅读的不断打扰,会破坏他的兴趣。孩子刚开始读篇幅较大的作品,原本就对自己的识字量底气不足,担心是否能读懂。家长倒是应鼓励孩子,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响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关键字,可以问家长。这样让孩子觉得很便捷,阅读起来有轻松感。我见过有的家长明明认识那个字,却偏偏不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认为查字典可以让孩子记得更牢。这种做法没有意义,事实是大部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都不喜欢被什么事情打断。有些孩子喜欢查字典,当然也不要阻拦,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他能愉快顺利地阅读。
第三,可能的话,尽量租书看或借书看。
租书或借书可以促进孩子尽快把一本书看完。圆圆看全套的金庸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租着看的,她为了省租金,就有意识地抓紧时间看,每本书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几天虽然多花不了几个钱,但1元钱左右就能读一本书这种感觉很让她兴奋,这无意中也促进了她快速阅读的愿望。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书摘58]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书摘59]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书摘60]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
[书摘61]
学龄前儿童如果把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电视前,他的智力启蒙就受到损害。从进入小学开始,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低于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
[书摘62]
湾著名文化学者李敖用他一贯激烈的口气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书摘63]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黄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童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书摘64]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书摘65]
孩子其实是很要面子的,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事,应该恰当地对着外人流露出对他这方面的赞赏。
[书摘66]
家长要是任性而为,有什么办法不培养一个率性而为的孩子呢。你不想诱惑孩子去读书,那只好让电视诱惑孩子一天又一天地在它面前消磨时间了。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书摘67]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书摘68]
她认为读小说不如读作文选“有用”。这种想法,好比是想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却拿一盒腌制的果脯取代一筐新鲜苹果,大错特错了。
[书摘69]
经常读长篇小说,更容易养成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好的短篇作品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但不要成为主力和唯一。
[书摘70]
至于“经典”,我相信只要她有足够的阅读基础,终有一天会对一些经典作品感兴趣。
[书摘71]
真正适合孩子的东西他一定不会拒绝,他拒绝的,要么是产品本身不够好,要么是和他的阅读能力不匹配。
[书摘72]
即使对成人来说,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是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书摘73]
事实上“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好小说对孩子写作的影响绝不亚于一本作文选,还要超过作文选。
[书摘74]
我在这里说“不读有用的书”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目的是强调关注“有趣”。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书摘75]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书摘76]
当别人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能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
[书摘77]
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上中小学的时间应该在七、八十年代。他在《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一文中说,“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语文教育打分,我不会打‘零分’,因为它不是‘零分’,而是负数。我之所以这样说,一点都没有故作惊人的意思。我们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后,不得不花上很大的力量再来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
[书摘78]
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批评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他把这种教科书比喻为“没有维它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
[书摘79]
陶先生还说:“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陶先生在几十年前抨击的现象并未改善,且愈来愈烈。
[书摘80]
从许多人的经验及各种资料中可以归纳出,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
[书摘81]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匙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试水一样。
[书摘82]
如果学校教育中没能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
[书摘83]
在小学中确实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经常很高,而一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同学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
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卷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的,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孩子们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
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人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高考语文试卷,除一些古诗文外,绝大多数内容和教材无关,它考查的基本上就是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我并不是说高考的命题方式是最合理的,在这里无意评价这一点,只是想说明,如果不关注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人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键的高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而一个语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学生,他可以从容应对任何形式和水平的考卷,高考中也不会表现得平庸。
[书摘84]
当一个人干一件事时,如果没有“大技”只有“小技”,他是既干不好也干不出兴趣的。
[书摘85]
有句话说,世上最可怕的两件事是“庸医司性命,俗子议文章”。前者能要人的命,后者能扼杀人的激情和创造力。
[书摘86]
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花样何其多,作文课上,老师会告诉孩子很多“写作技巧”。但那些都属于“小技”的范畴,最大的技巧“说真话”却总是被忽略,甚至被人为地毁坏着。当一个人干一件事时,如果没有“大技”只有“小技”,他是既干不好也干不出兴趣的。失去“大技”,其实连“小技”也难以获得。
[书摘87]
当孩子把真实表达改变为矫情表达,他就开始去说言不由衷的话;当孩子把自由表达拘束在大人提出的框框里,他的内,口就开始生长奴性思想;当他为作文成绩而曲意逢迎时,他就在磨灭个性,滑人功利和平庸……这些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建设又何尝不是破坏性的呢!
[书摘88]
一个孩子面对一个命题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他的思考是自由而诚实的,他就会找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他心里就会有很多想说的话,不用为了凑字数而写些空洞无物的话,动笔时就不会发愁。
[书摘89]
当代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育一个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与情感。
[书摘90]
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说,写作“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写作中说真话的勇气,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耽搁了,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回来。当我们苦苦寻找“写作技巧”时,其实技巧多么简单―写作时请首先记住“说真话”。给孩子灌输这一点,它的意义超越了写作本身。就像钱理群先生说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书摘91]
说真话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即想写,并有东西可写―没有这两.点,写作就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书摘92]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问,并让每个家长都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应该正确告诉孩子,但怎么个正确法,却往往含糊其词。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有位妈妈是这样回答的:“妈妈的身体里面有一种叫卵子的细胞,爸爸身体也有一种叫精子的细胞,有一天,它们两人相见了,卵子就热情地邀请精子去她的家里做客,他们俩就一块去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专门为他俩准备了一所美丽的宫殿叫子宫,在妈妈的子宫里,卵子和精子合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妈妈身体里营养物质的哺育,它们成长为一个小胎儿,等到胎儿十个月的时候,妈妈住到了医院,医院里的助产士阿姨就把宝宝接出来了,你这个小生命就诞生了。”―这个回答太复杂了里声不是在回答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问题,这是在进行一个科普讲座。
[书摘93]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子问他妈妈孩子是怎样来的,妈妈告诉他“是女人从肚子里把他局出来的,厨的时候肚子痛得几乎把命都丢了。”卢梭认为这个回答很经典,因为它告诉孩子的是一个生孩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妈妈在“孩子是怎么来的”后面立即跟上了“痛苦”,这像一层遮挡,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给予了孩子一个肯定的回答,又不会挑逗他的想象。
[书摘94]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圆圆终究有一天会知道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但到了那个时候,她就理解了为什么大人要那样说;同时,我也相信,到这个时候,她就已经有了是非观,完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了。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
[书摘95]
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
[书摘96]
性启蒙应尽童延迟,就是不给孩子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片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扰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
[书摘97]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书摘98]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书摘99]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书摘100]
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书摘101]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
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
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书摘102]
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寿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予丢面子的说法。
[书摘103]
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书摘104]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已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因为教师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态度来告诉孩子,在和老师相处中既要尊重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书摘105]
我对这位家长说,你在老师面前约束自己是对的。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能改变老师的某个想法,就没必要急于和老师探讨谁是谁非,绝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但回家后那样和孩子说就没必要。
[书摘106]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但不应该把老师当权威供奉起来。现在全社会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把教师树立成了学生面前的权威,这个现象在小学尤其严重。师生间的关系处处流露着强势与弱势,君主与臣民,有知与无知,正确与错误这样一种极端的意识。这是不对的,这才会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师,有谁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权威呢?告诉孩子老师做得不对,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师,而是教给他敢于质疑权威。不要小看孩子,只要管得对,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好管的,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
[书摘107]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书摘108]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来说,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枕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书摘109]
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书摘110]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需要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
[书摘111]
“他的错其实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不要歧视他,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学。大家对他现在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书摘112]
如果让我为女儿的人生厅堂里悬挂一纸座右铭,给她以一生的指引和护佑,我要写下的就是这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如此朴素,朴素得宛如空气,常常叫人淡忘,却是人生中无时无刻不能离开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也可以从一切人格缺损者身上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给孩子什么能比给这四个字重要呢―这一点都不玄虚―人生缺少这四个字,就犹如生命缺少空气。所以,它真比黄金更珍贵。我们非常容易做到的,是从理念上、词语上告知孩子要“实事求是”;我们同样非常容易犯下的错误,则是言行上的不实事求是。这种错误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也许它并不代表我们根本的人格品质,但它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不知不觉走到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去。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人”,然后又抱怨自己家里的钱太少,接下来把赚不到钱归因于社会或他人的影响。这一圈话说下来,孩子就被搞糊涂了。还有的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实,另一方面自己却爱虚荣爱摆谱。这样的家长,即使把“实事求是”整天挂在嘴边,孩子也难以领悟到这四个字的内涵:难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书摘113]
我们从未要求她考试成绩达到多少,从不跟别人比较名次,是要她在学习上实事求是;我们绝不强迫她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愿意实事求是地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追求孩子表面上的服从;我们特别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意见,包括孩子的意见,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开“提意见会”,这让孩子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客观面对,积极改善……实事求是的教育在一切生活细节中,随处可以发生。
[书摘114]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应尽可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越是实事求是,你女儿的人生就越是顺利,她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会让你们更骄傲。
[书摘115]
实事求是一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
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躁。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康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操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眨损时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珠在地上。不路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书摘11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书摘117]
首先是没让作业为难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在受苦,保护了她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让她知道,学习是个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既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逢迎他人,这让她更务实,也更高效;此外,让她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
[书摘118]
在这里,我想提醒父母们,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切不可让写作业、练琴、上课外班等这些事把孩子的时间占满。要让孩子每天都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书摘119]
这里要提醒的是,“自由时间”绝不可以拿来消费在看电视上,电视是另一种捆绑,对孩子来说尤其是一种坏消遣。这个时间可以让孩子读书、找小伙伴玩耍,或者和家长一起跑步、打球、下棋等等。任何有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都是好的。
[书摘120]
一个单词写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这其实和孩子笨不笨没关系,而是和他的情绪有关。厌恶感会把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好多看起来聪明伶俐的孩子,为什么一flJ学习上就愚笨得厉害,原因就在这里。
孩子用不用心,不是凭空来的。“用心”就像“用力”一样,也需要一些生长基拙,也要有一个成长和积淀过程。即使是成年人,想对一个什么东西“用心”,前提也必须是不讨厌、不排斥这个东西。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
[书摘121]
死记硬背的坏处很多,它对于学生智力和学习的伤害真是再怎么说都不为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书摘122]
在让孩子痛苦地把作业写完和被老师批评这两个选择中,我宁可选择后者。
[书摘123]
许多家长一边抱怨老师留得作业太多太不合理,一边看孩子在暴力作业中苦苦挣扎而无可奈何、袖手旁观,这是最坏的。
[书摘124]
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书摘125]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书摘126]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书摘127]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书摘128]
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书摘129]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书摘130]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书摘131]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关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凡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雷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书摘132]
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
[书摘133]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这里,她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她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书摘134]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书摘135]
表扬的话说得过头了,不如不说。
[书摘136]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jL,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一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书摘137]
并非整个过程让我们觉得多么不容易,多么苦多么累,恰恰相反,“艰苦”的时间很短,很快过去。孩子实际上是越来越好带。在父母的亲自养育下,圆圆的智力和情感两方面都发育得很健康,她身上没有任何让我们头痛的、难以解决的毛病。包括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我们都一直感觉既简单又顺手。
[书摘138]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书摘139]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书摘140]
上帝造人,让人天然地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为了使父母能够用心地养育自己的孩子。“工作忙”等任何原因,都不应该成为你对孩子不用心的理由。
[书摘141]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也一针见血。
[书摘142]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书摘143]
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持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里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书摘144]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
[书摘145]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才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书摘146]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书摘147]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书摘148]
与此同时,家里的“记功簿”还一直在增加内容,但没有一次是记录她考试成绩好。我们一直认为小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对排名斤斤计较,其实都是对学习兴趣的消解。当孩子被大人引导着去关心分数、关心排名时,他就不会对学习本身有兴趣了。学校方面对成绩已有足够的渲染,如果家长再推波助澜,非但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没有促进,反而起了反作用。
[书摘149]
其实每个儿童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太擅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的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直至枯萎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满身缺点,很难找到优点了。
[书摘150]
因为设立“记功簿”是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孩子从偶尔的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这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孩子的一种稳定行为。
[书摘151]
教育全在细节中,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书摘152]
就是说,从孩子的不是中,总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总给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这样下来,孩子慢慢地就会获得成就感,把为时间而练琴,改成为技能而练。当她不再和家长对抗,心里真正想要练好一首曲子时,她是不在乎多弹一会儿少弹一会儿的;而且认真练半个小时的成绩会好于磨洋工一个小时。
[书摘153]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
[书摘154]
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书摘155]
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她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我的朋友说:嗯,我越听越明白了,你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书摘156]
“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书摘157]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书摘158]
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对于孩子那些没有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
[书摘159]
写到这里,我想到,有些家长,明明他们对某个学科认识很浅薄,却以为自己有指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乱出主意,瞎指挥。比如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学会写作文,就把孩子手中一本兴趣盎然的小说抢走,让孩子去读作文选;有的家长凭广告或别的家长的做法,去给孩子买来各种课外习题集,规定孩子每天做几道题;有的家长想当然地给孩子定下每天背10个英语单词,一个月背300,一年背3创力的目标。所以我再一次强调,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如果没有完全的把握,不要在孩子学习上随便指手划脚。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他对学习的自信。有了兴趣和自信,你还怕他学不好吗,还怕他自己找不到方法吗。
[书摘160]
家长和学校老师沟通是一种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径,老师一般也都会如实地将孩子的各种情况告诉家长。但家长如何“转达”,要动一些脑筋,不要不分情况地全部“如实”转达给孩子。一定要考虑你的“转达”所采用的方式及言语会对孩子形成怎样的影响,是建设性的,还是摧毁性的,对孩子是有激发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书摘161]
而听到孩子的问题后,能冷静行事,能自我反思,和孩子真诚对话,努力去理解孩子,想尽办法激励孩子,巧妙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些行为是难的,需要家长付出许多理性和思考―能为孩子一生成长着想的家长,难道不可以为孩子付出这些吗?教育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你此时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在遇到的种种问题时处理得艺术一些,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书摘162]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书摘163]
儿童身上屡屡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没效,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书摘164]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书摘165]
对付小孩子其实多么简单,孩子哪里用得着去打骂呢。每次小冲突都是他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耐心而真诚地去解决一个小冲突,也就解决了此后一系列的问题。
[书摘166]
家长少说废话,孩子才会认真对待你有用的话。
[书摘167]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
[书摘168]
在严厉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性格内向,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少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坏脾气,甚至是堕落等等。
[书摘169]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每件小事都是最初抓在手心中的那把雪,可能滚成一个硕大的雪球,对未来形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像一个比喻说的那样,南美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场龙卷风。
[书摘170]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书摘171]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书摘172]
我们可以从书中以及我们周围的人群中看到,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是论事,决不牵扯其它,当然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书摘173]
不要以成人的知识嘲笑孩子的无知,不要以成人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批评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种和儿童相处的细节,都是一场德行教育,也是一场心理健康辅导。
[书摘174]
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间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来做反天性的事了。
[书摘175]
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
[书摘176]
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见了就讨厌……催逼儿童吃饭是无益的,反而会进一步败坏食欲,使之长期得不到复原。”
[书摘177]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家长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强迫不焦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吃多少。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这都正常。从一开始你就只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你在这件事上就做得又简单又成功了。
[书摘178]
第一,家长改变态度。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这个问题上始终平和愉快,让孩子不再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就能恢复。家长要有耐心,这份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的镇静,而应该来自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处强迫变成躲在暗处盯梢,到一定时间终于忍不住又去唠叨孩子,那么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第三,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有没有营养要靠家长在做饭时调节。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条件来威逼,比如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第四,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有的三、四岁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家长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几口。这种情况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以后自己吃饭。如果他不肯,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坏毛病几天就改了。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比如有的家长总喜欢说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或带你出去玩,这一类的话都会对孩子吃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教会他用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书摘179]
最后还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尽量少让孩子吃零食。孩子饭量本来小,吃些零食往往就饱了,上了饭桌自然没食欲。
[书摘180]
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她上幼儿园的孩子不爱吃饭,她给在乡下的婆婆打电话诉苦,婆婆满不在乎地说“饿他两天就行了”。这句话让做儿媳的很不高兴,说当奶奶的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我笑了,说如果你向我请教,我也是这句话:不信俄他两天试试看!
当然,不一定真要饿孩子两天,但这句话传达的洒脱的理念,确是个法宝,能让孩子“吃饭就是香”,效果肯定会超过那种口服液。乡下的婆婆一定是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悟出了这个绝招。
[书摘181]
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书摘182]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书摘183]
“家里有些动静,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睡觉。父母在房间里走动不用蹑手蹑脚,说话也不必悄声细气,否则孩子习惯了寂静的环境,突然听到一点声音反而容易惊醒。无论婴儿还是儿童,只要平日习惯了家里的一般嘈杂声和说话声,即使有客人来访谈笑,或收音机、电视机打开着,甚至有人走进他们的卧室,他仍然可以睡得很香。”
[书摘184]
也正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适当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孩子学习环境方面,也不应该过分追求安静,以免物极必反。
[书摘185]
在家庭中,家长们当然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也是正常就好,不要太苛求了;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太用心,甚至表现出焦虑,不但没有好效果,反而有坏作用。
[书摘186]
第一,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时候。
[书摘187]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
[书摘188]
第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书摘189]
第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大人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书摘190]
台湾作家李敖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据研究资料显示,人在看电视时的脑电波和睡眠时的脑电波非常接近。坐在电视机前,大脑无需主动去反应任何问题,身体也是一种松懈状态,这对大脑和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非常不利。
[书摘191]
学龄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经常阅读的孩子相比,上学后智力差异明显。因为儿童早期是智力启蒙的最佳机会,而智力发育需要获得不断的信息刺激。电视是被动的、生活化的活动,孩子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一些东西,但和阅读相比,它对儿童的智力刺激作用很小,所以智力启蒙效果也很小。用电视启蒙而不注意阅读启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书摘192]
请相信孩子是一棵禾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他最有好处。
[书摘193]
少看电视的行动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起,实现起来则容易得多。而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家长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纵容他无度地看电视,实际上是在给孩子制造一个大麻烦。
[书摘194]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最糟糕的情况是,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从自己的书房里跑出来想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理由是,我是大人了,工作一天很辛苦,并且现在不需要学习,可以晚上看电视;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学习,需要完成作业,所以不应该看电视。
[书摘195]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他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同时他的思想会更成熟更理性,他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书摘196]
孩子是在阅读中成长,还是在电视机前长大,其所形成的智力差距和智慧差距是巨大的。
[书摘197]
不如说一直是在用“培养”的思路来解决间题―不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而是想办法引导她的心;不满足于孩子表面上的服从,而是让好习惯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这才叫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吧。
[书摘198]
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书摘199]
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等。
[书摘200]
在报纸或电视上不时地会看到一些少年儿童上当受骗的事,有的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真是触目惊心。类似的事件,只要我看到了,一定会讲给圆圆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理。
[书摘201]
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孩子感受世界是美好的,周围的人是可爱的;但我们也不失时机地把生活的另一面适当呈现给孩子,让她知道世界上也有贪婪、谎言、暴行等阴暗面。
[书摘202]
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一些人上当受骗的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理。
[书摘203]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致命的。
[书摘204]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慧训练开始得离儿童出生的时间越远,这个孩子就越难教育。”他这里说的“智慧训练”是“启蒙教育”的同义语。
[书摘205]
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联的。内涵中应该有技能训练、语言发展、想象力激发等一系列智慧启蒙功能。
[书摘206]
人生培养战略,如长跑战略,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就能领先。不信的话可以到小学三、四年级调查一下,孩子们学业上的差异和上没上过学前班并没有因果关系。
[书摘207]
科学良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小小的身体像颗核弹头一样储备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却是把孩子造成一只花炮,只能炫目一时。
[书摘208]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智力成长不是在书桌前进行,而是在游戏中进行。
[书摘209]
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一个“最大胆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上,“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他强调的是应该让儿童尽情地游戏玩耍,反对用课程学习挤占儿童的游戏时间。
[书摘210]
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是6岁前,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怎能让这黄金般的时间变成一段锈铁呢。哪怕是什么都不学习的纯粹的玩耍,也要好过反儿童天性的“提前学习”。
[书摘211]
特别提示
课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封闭性的学习内容束搏了儿童的想象,教学方式违反了儿童天性,无柳的作业消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它是一种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学习,它使儿童远离智慧训练,走到“智慧训练”的反面,是反智慧教育的行为。它充其量可以叫做“提前学习”,不能称为“启蒙教育”。
[书摘212]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智力成长不是在书桌前进杆,而是在游戏中进行。
[书摘213]
大脑认知是个奇妙的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感情的参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写作业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合适才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1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美的,也是有效的;坏方法则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自然是智慧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些内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人类具有利他的本能
【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它还是完善的思维方式。】文化包涵人化的全部?
【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在精神世界追求无限与永恒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好=健康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
【为了能给孩子以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好妈妈”,而且必须是一个幸福的母亲——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影响怎么说都不夸张。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人格有很深的影响。】爱自己而后才会爱他人
【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积极主动需要积极主动的鼓励。(有趣性……这位教育家的翻译腔不知在哪本书看到的。)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无法自控控制世界,就在孩子身上开刀,欲望必须得到实现,所以先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实现自我,不然心里就会有一块黑洞吸收外界的能量。(弗洛姆真是句句入我心,读逃避自由的时候就觉得很痛快,ps研读其作品。
【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神经病是对病态环境的消极应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目前大家学英语也是这样,貌似学了很多零碎的语言知识,却无法使用出来。就是知识没成逻辑体系,每次学习的知识都是独立的碎块,遇到现实,一抖咯,散落四处无可寻。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对于孩子身上的某个缺点,可以适当提醒,一旦发现这个缺点反复出现时,就应该考虑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而不要反复地直接地批评,不要说“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之类的话。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积极表扬:完美完善;消极批评:反抗漠视
【家长少说废话,孩子才会认真对待你有用的话。】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人人平等。貌似东方人倾向于把未成年人当做不完整的人(生理推到心理),西方人能好些,为啥呢?
【脾气”不是来自血脉的生物遗传,是来自生活体验的心理传递。】脾气是心理能量的体现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家长的素质事关未来公民的素质,国家应大力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有几个家长愿意接受培训,或者有心力接受教育?
end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start reading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1

不要为小事生气,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要想办法解决,
无意思的话:我早说过的,我早提醒过你了。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至于偶尔的“过错”给孩子自己及家长带来的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损失,算作培养孩子成长必交的学费,可以换回他的成长、成才、成功。
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
圆圆认字后,我总是把要背的诗抄到一个小本上,经常在乘公交车或饭后睡前的时间和圆圆一起读几句背几句,
圆圆阅读和背诵的首先是唐诗,后来又背诵宋词,再后来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学期间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开始背一些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从初中到现在,我在每一个摘抄本里都抄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我认为,《长恨歌》也是读不尽的”。
这两个孩子现在正在读小学,每次考试成绩高几分低几分不重要,目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强,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学习。不上那么多课外班,不强求考试成绩,让他们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他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将来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绩。
动物、科幻、侦探、武侠\中外名著、历史、自然方面的为主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阅读注意事项:
第一, 不要让孩子低低地读出声来。
第二, 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第三, 可能的话,尽量租书看或借书看。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从父母给孩子讲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从看简单的连环画慢慢过渡到看文字作品,从内容浅显的童话慢慢过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这些过渡都会非常自然到来。
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并选择解决办法,要有让孩子亲生体验的经历
《哈佛家训
反过来可以推导出,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她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她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的满足感。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通过表扬栏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多给孩子正面的刺激
孩子上学老师迟到,天天提醒没用。让孩子自己把握时间
孩子第一天不适应,可能磨蹭得迟到一小时,路上急得都哭了,和你发脾气,怪你不提醒她。这时,你就表扬孩子说:“妈妈发现你真是个好孩子,有上进心,不愿意迟到。今天是第一天自己安排时间,还不习惯;以后肯定会安排得越来越好。”注意,你说这话时,要拿出诚意,不要口是心非。只要家长能真心诚意地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火,不指责,不包办,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经常给孩子“记功”;在孩子出现反复时,仍然能从她的消极表现中找出积极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表扬。那么,孩子的自觉管理意识一定能形成,磨蹭的毛病一定能改掉。
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
 对付小孩子其实多么简单,孩子哪里用得着去打骂呢。每次小冲突都是他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耐心而真诚地去解决一个小冲突,也就解决了此后一系列的问题。
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试误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 不要逗孩子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例如大人手里拿着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她,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想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知道孩子说了,这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
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
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去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大做陀螺,一不小心砍到大拇指,都漏出骨头了,可他害怕爸妈吵,自己捂着手指就跑出去,让我跑回家里拿块破布包起来,一直到现在还有个大疤痕。到现在想想都后背发凉,当时居然能忍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这一定是一本以后会经常拿出来翻看的书,从作者在书里的例子可以看出,很多道理和方法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切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如何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忍耐痛苦的勇气

当孩子大哭的时候,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果,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比如打针)大人应该有自己的几个原则:
一: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孩子。
二: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言语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例如打针到底痛不痛这个问题)
四: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能力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是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然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例如打针会痛,哭其实也没什么)
五:绝对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者“吃了这个药就给你买玩具”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
作者诗意的教育,来自她胸有诗情的素养。
简单的事,原来这样做可以很美。
简单的道理,原来这样说可以很美。
教育就在生活的点滴中,点点滴滴都是学问。
你看懂了多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 给小板凳揉揉疼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 1、“打针有些疼”
特别提示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时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 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有的家长通过 “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 2、不要捉弄孩子
特别提示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弃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 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劝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苹 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俱和片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 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 在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 3、给小板凳揉揉痛
这个孩子内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过程中处处充满保护自己的意识,唯恐有什么被别人侵犯,大多数情况下以和小朋友闹意见而结束。所以他总是很孤独。每当我看到这个孩子又寂寞又敌视的目光,总是对他的未来充满担忧。
  特别提示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的事会常常发生。家长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孩子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他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圆圆小时候经常给我们讲她梦到什么,她的梦一直都是童话一样,非常美妙,我后悔没有记录下来。
-------------------------
  特别提示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
---------------------------------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那么,我要说,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我问圆圆现在背没背会这条定理,她说会了。我让她在作业本上写一遍,果然已经一字不差。我笑笑对圆圆说,你已经会了,一个字都不错,写一遍就行了。好了,你这个作业已完成了。 圆圆一听有点高兴,但马上又发愁地说不行,老师要求写十遍,写不够可不行。我说,老师是因为你们没背会,才要求你们写十遍;现在会了,就不用写十遍了。 圆圆有些担心,说:班里同学肯定都写了十遍,要是我没写,那老师不就要说我了吗。我看圆圆在意识中已不由自主地把这个作业当作为老师而写了,这是多么糟糕的意识啊。 我说:没事,干吗非得人人都写十遍。你现在写了一遍已写得一字不差了,就没必要写十遍。学习是为了学会,既然已达到这个目的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呢? 我这样把圆圆“为老师”写作业拉回到为“学会”写作业,是为了培植她心中对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圆圆还是很担心,怕老师明天看她只写了一遍,会教训她。我和她猜测了一下,如果不写十遍,老师明天可能会生气,批评几句还是小事,可能会罚站,也可能会请家长到校。我给圆圆打气说,明天老师要问为什么只写一遍,你就告诉老师说我妈妈不让写那么多遍,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老师如果要批评,你就乖乖听着,什么也不要说;要罚站,你就站上一节课;如果老师要叫家长,你就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去和老师沟通,向老师解释。无论怎样,你都不用太在意,因为你没做错什么事。
在让孩子痛苦地把作业写完和被老师批评这两个选择中,我宁可选择后者。现实中我见过许多家长,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老师布置暴力作业,却只是一边抱怨老师,一边又不停地督促孩子赶快写作业,担心孩子写不完明天挨老师的批评。这样其实搞乱了孩子的价值观,把“不要让老师批评”当作了首选,把孩子的个人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作次选。
儿童只有在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稳固他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
圆圆说:“我不住五星级宾馆,就天天住在家里。”我问为什么,她说:“咱们家就是五星级宾馆,家里还有爸爸妈妈呢。”
哪怕是离婚,只要理性和体面,也好过没完没了让孩子备受折磨的争吵。哲学家弗洛姆说:“当一个不幸的婚姻面临解体时,父母之间陈腐的论据是,他们不能分离,以免剥夺一个完整的家庭给孩子所带来的幸福。然而,任何深入的研究都表明,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因为后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够靠勇敢的决断,结束一种不可容忍的生活状况。”
从圆圆4岁起,我给她弄了一个小本,专门记她做的好事。小本不大,每页只记一件事,所记事情都很简单,基本只有几个字,例如“收玩具好”,“扔垃圾”,“自己编故事”,“晚上独自去厨房开灯拿牙签”,“学会认钟表”等等,每页都用红笔画一朵小红花——这就是给她的奖励。我们把小本叫做“记功簿”。我发现每次给圆圆“记功”时,她都非常高兴。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数数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红花。
我说,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对于孩子身上的某个缺点,可以适当提醒,一旦发现这个缺点反复出现时,就应该考虑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而不要反复地直接地批评,不要说“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之类的话。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无论是以实物形式还是在自己的内心,父母都要为孩子设立一个小本子。只设“记功薄”,不设“记过薄”。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家长应真正从内心欣赏孩子的不成熟,从不成熟中看到美。
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你想强化的到底是什么,你采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还是反感的,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激励的还是抵消的,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不思考这些,只是凭情绪和习惯做事,不但达不到目的,更可能从根本上破坏目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1

繁体字竖排的儿童版《中国通史》,十六开本,约一寸厚。我们经常抽时间一起读,因为繁体字她不认识,开始时还是我一字字指着给她读。这本书读到有一半时,繁体字于她基本上就不再是问题,后半部分她就自己读了。她现在看一些港台及海外出版的汉语资料,觉得很方便。这个8 岁的小孩子,她当时读一本20 万字的小说,累计阅读时间大约只需要四、五个小时。她的这个速度并非神奇,别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速度自然也会达到这么快。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黄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童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有句话说,世上最可怕的两件事是“庸医司性命,俗子议文章”。前者能要人的命,后者能扼杀人的激情和创造力。现在害怕写作文和不会写作文的孩子非常多,老师和家长总在为此发愁,除了埋怨和批评孩子,有多少人能从作文教学本身来反思一下,从教师或家长的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呢?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她父母工作很忙,家里请了保姆。有一次老师布置作文题《我帮妈妈干家务》,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先帮妈妈干一些家务,然后把干家务的体验写出来。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①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地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我们首先告诉孩子她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回答没什么错,怎样想的就怎样回答,这是个优点。但由于小学的老师们大多数不习惯和学生辩论探讨,所以以后没必要在课堂上那样说。我们建议她以后如果有什么想法,下课后找老师谈,如果老师表现出不愿听,就把在学校的一些想法拿回家和父母谈,父母特别喜欢听她的“不同观点”。我们还就“看电视的意义”谈论了一会儿,使圆圆认识到老师的间题有些无聊,但自己的回答也有些绝对了。 为了让她能更好地接纳各种各样的老师,我们又对她说,老师这个行业和任何其它行业一样,有的人素质高有的人素质低,这是正常的,不要强求自己遇到的老师都让人满意。但是对学校的每个老师我们都要尊敬,不是尊敬他们的坏习惯,而是像尊敬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样,只要这个人不做坏事,仅是有些我们不喜欢的毛病,我们应该尊重他。素质不高的人本身已很不幸,这是因为他从小没有遇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受到好教育,他一定不是后来表现的那样。我们如果现在不尊重他,他就更不幸了,素质更难提高。《新育儿百科全书》,这本书非常好,是美国一位著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写的。当时也买了另外几本“国产”育儿书,看完后,觉得这本“进口”书的育儿观处处追求“自然”,却又科学客观,很合自己胃口。比如在婴儿睡眠这个事上,我当时看到的“国产”书里都讲孩子出生后,应该尽量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有良好的睡眠。而这本书里却是这样写的:“家里有些动静,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睡觉。父母在房间里走动不用摄手摄脚,说话也不必悄声细气,否则孩子习惯了寂静的环境,突然听到一点声音反而容易惊醒。无论婴儿还是儿童,只要平日习惯了家里的一般嘈杂声和说话声,即使有客人来访谈笑,或收音机、电视机打开着,甚至有人走进他们的卧室,他仍然可以睡得很香。”这时我看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德国自然科学家、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的《疾病发明者》;另一本是美国著名记者兰德尔,菲茨杰拉德的《百年谎言》,这两本书都用翔实的资料和和透彻的剖析,揭露了现代医药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陷阱”与“黑幕”。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儿童多动症”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无端地被制造和扩大化的“疾病”。看完这两本书后,我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同时重新翻阅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神经病学博士蒙台梭利的教育论著,把所有的资料综合起来,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许不能绝对地说“儿童多动症”这个病不存在,因为它到目前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事;但就目前的诊断概念来说,它是不真实的。当下对该疾病的诊断如同把所有咳嗽几声的人都断定为肺癌患者一样毫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看了一部分电子书,又买来纸书打算仔细研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3页 - 象牛顿一样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2页

好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4页 -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陪做作业的坏处:
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
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这是悠子出生以后,阅读的第一本育儿经。时间过去半年了。具体内容有些忘了。但是,总体印象是本好书。在悠子成长过程中,还值得再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明天开始抄写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阅读、阅读、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刚开始看 朋友推荐的 据说很不错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全文书摘

地狱之路有时是由好的意图铺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教育制度能完美的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世界,取决于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
理念指导行动,而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都是切实的行动者,却不知道自己在潜移默化着养成孩子什么习惯,促进了孩子怎样的情绪。
在前言中,作者对这本书是这样描述的,在这本书中,我就孩子成长的种种问题写了很多细节,也给出了很多方法。无论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他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些共同的教育理念上的,方法固然重要,再更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个人遇到的所有教育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犹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节。表面上看,本书各篇文章都在独立谈一个问题,事实上所有的观点和方法都有内在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当你读完了这里所有文章,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念框架进入到人的观念里。
这是一本兼具诚意、专业、可操作性的书,这与他作为面向广大家长的教育理念普及书籍是极为重要的。豆瓣网友这样评价作者,她绝对是对中国教育不待见的人里为数不多能提出珍贵建设性意见的人。她绝不悲愤,但也绝不圆滑到像某些作者一样以批判搏眼球,却丝毫不作为。她还是一位温情的具有保护欲母亲,绝不会提出让你难堪、让孩子不自在的虽激烈痛快但却充满遗患的做法。
希望更多的家长读到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获得孩子生活具体事件的极为详实的建议和知识,并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完整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内在逻辑框架。
下面是我总结的尹建莉老师在书中一直强调的家庭教育理念,
1 面对孩子成长一些问题、错误时的一个平静自若的态度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上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比你口头上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的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某种能力为目的。当事件本身很严重,孩子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心里就有痛苦、内疚感。此时的打骂只是让孩子失去自尊,觉得家长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或物,心里生发出逆反情绪。家长应该适当的给予安慰、理解,不然孩子可能转而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
2 好习惯的建立需要正面的情绪体验
在培养习惯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好习惯,如果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内疚感,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放到孩子与家长在学习这块沟通的方面,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却一直不厌其烦的唠叨孩子,不顾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大道理,实际上就是在自己为孩子在学习方面制造负面的情绪体验。
有些家长太长善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的优点很迟钝,其实孩子对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的,发现孩子好的方面,为他贴上标签,孩子就会有意识的向那方向发展。
这里尤其需要家长注意,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对目的是成全的还是破坏的,在孩子心中是强化的哪一种效果。比如,你想让孩子多读课外书,就把孩子硬从电脑前拉开,塞给他一本书,告诉他多读书少打游戏,这么做其实是更加破坏了他读书的兴趣,给读书这个习惯增加一次负面的情绪体验,强化了他对游戏的欲望。再举例说,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自己已经很着急了,这时候家长单纯的督促孩子“快学啊,还不赶紧学习,以后怎么办,妈妈给你花的钱都白花了。”诸如此类的话,其实是在孩子伤口上撒盐,强化他对学习这件事的厌烦,某种程度上家长也把这些话当做自己郁闷情绪的发泄。其实,这个时候家长的理解和智慧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而不是一直强化孩子在学习上的负面情绪体验。
3 应该培养孩子自觉、独立的意识
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制和非管制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时间越长越牢固,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家长一着急就会为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干涉会加重孩子自我管理的无序。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这才不容易养成家长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会有机会主动调整。
大人替孩子做事,那是容易的,难得其实是不替孩子做事。对于孩子生活以及选择大包大揽,实际上家长是以自我为中心,首先满足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夺走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笔记-第1页 - 1

匆匆读下来,暂对两点认识渐深:
一是不能为满足大人的一时开心而捉弄孩子,于女儿身上已可见,那样小的孩子也一样有与大人的平等的自尊的需要,便如有一次为她好心而闹的笑话我这个当妈的当众乐得不得了,其实是觉得她可爱,可是不想她好像受了伤害,反复叮嘱我不要说给别人听,那样严肃与小心的样子,而今想来,是小小的受了伤吧。当然在尊重她的基础上,也得注意她抗压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所有的教育,都要注重引导孩子内心的自觉的觉悟,让她自己去想,去选择,不能是违心的,就算是违心的,也得让她理解原因。这样的教育,才能是与她一起成长的教育,而不是塑造另一个自己,甚至更失败。
继续读,还可以以后反复读。
不过,
教育类的书籍,我总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必须在看得心悦诚服的时候,回过身来看自己的孩子,再思考,再应用。
个别性与特殊性,在教育中永远永远存在。
还有天赋,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东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