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食物是平等的》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802250307
作者:殳俏
页数:240页

可爱的食物,用你的光辉照耀我

忙乱的周末,在火车上读完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感觉比《煮妇日记》强很多,但也只能是旅行时候翻翻的闲书。读那些太易读的书多了,人就会变懒,不爱思考。要多读真正有益处的东西,真正发人深省的感动人的东西。食物确实是美好的东西,是我们生活的根基,但我们总是因为它的寻常而忽略了它们的美妙光辉。记得我在高三的时候特别爱写日记,常常随便看到什么就作为题目写一篇小文章小随笔,记得当时写过一篇“苹果”,我好好端详了它之后忽然感觉到万分的美好,从空空荡荡的土地上,一粒种子变成绿绿的茂密的树,树的一生结出无数个美丽得像年轻姑娘一样的苹果,她们努力地生长,把土地的精粹包容生长成一颗颗美丽圆润的果子,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这是多么可爱的事,又是多么可敬佩的事。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去歌唱它们呢,不,是她们和他们,因为人和食物真的是平等的。想起了高中时候看过的阅读小短文:“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你用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爱丽丝不懂胡椒,你可以

美味原来有另外一面,美味也是经不起岁月蹉跎的,小时候我们都深爱土豆,有一天突然爱上香菜,而爱丽丝不懂胡椒,因为……

好胃口和好心情一样有待发掘

这本书适合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章节开始阅读殳俏是个善于把进食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美化得变为一场盛宴的人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从图书馆里借了一次又一次我毅然决定应该买下来收藏谁都要吃谁都会吃关键是吃的过程你享受到的是什么口感是一心情也要占上很重的分量才可以高级餐厅和路边摊本质上没有区别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机械的吃享受美味的时候脑海里也会浮现很多美好的食物以食物来调剂心情也是不错的选择殳俏啊殳俏我怎么就这么佩服你呢食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是食物的灵魂保持一颗美好的心和浪漫的味蕾

喜欢的最高境界

喜欢的最高境界,是欣赏,是尊重,不是执着,更不是占有。————题记在吃素后的第七天买下这本书。在吃了主任医师开的药后,体温降到34度时,看完了这本书。于是,我不知道,是我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了,还是作者本身就不执着于食物,反正,在这本写食物的书里,我看不出“食欲”二字。看到的,只是一种尊重,一种绝望,一种哀伤。对于食物的尊重,对于人类堕落于欲望的绝望,对于美好人性被糟蹋的哀伤。说句实话,在研读过饮食人类学的专业书籍后,看这本小册子,并没有太多的被封页里所吹嘘的“作者一肚子时尚的杂学,食物,风俗,时装,八卦,文学,历史,电影,电视,地理,各国的美食,欧美日韩各路明星。。。。。”所震撼。扫掉这些花哨的东西,留下的是她细心品味食物的瞬间。那个当下,她与食物同在。于是,为她的文字而感动,对她笔下的食物肃然起敬。其实,这样的文字,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够活在每一个当下。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读书的时候读书,游戏的时候游戏。可惜,忙碌异常的人们,常在吃饭的时候谈生意,睡觉的时候做计划,读读书的时候想发财,游戏的时候怕被抓。。。。。。思想都不在当下,作为思想表达的文字就更不可能在当下了。于是活在吃饭当下的她的文字便流传开来了。

饮食专栏

周日,晨跑、冲凉,待十万八千个毛孔全部慵懒的张开,冲一杯咖啡,窝在沙发上,说不出的舒坦通透。随手拿起昨天买的food venture,就着咖啡,一并咽下。认识殳俏,应该从三联说起。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买一本三联必先翻到《美食专栏》一页,从“请勿吝啬糖霜”到“盖浇天”,从“偷情火锅店”到“草根上海的隐秘美丽”,从关东煮到法式鹅肝酱,从餐前开胃酒到巧克力白脱蛋糕,不一而足。处处袒露的是上海女人精巧与细致。殳俏的饮食文字是麻辣的,调侃的,恣意的。她不象雅舍先生以食托情,用食物怀念故人、旧事;她不象邓云乡先生引经据典,一本《云乡话食》活脱脱一本京城民俗史;她不象同属沪地的沈宏非,后者笔调生猛辛辣,戏谑调侃,我想这可能是男女有别的缘故吧。殳俏说自己只是一个美食工作者,食物无论是隔夜的、摔烂的、减价的,垃圾的,很多时候照样吃的津津有味。我想这和普罗大众的我们一样,从入口美味中寻求幸福,从胃腹饱胀中寻求安稳。只是她有可以将这些细微感受化作文字,让我们这些看客感同身受的能力罢了。特意查查字典,殳字是姓,居然还有古代兵器的意思。配合俏字,无怪乎她的文字犀利中透着俏皮,麻辣中还有些微甘甜的味道。

你选择与食物同归于尽吗?

问一个问题,如果必须选择死法,是会选择淹死,炸死,电死还是撑死。如果选择了撑死,那么就说明还可以继续活下去的,有那么大对食物的欲望,不会想生死打交道。看书是有趣,可是体会到食物的厉害的时候,就不那么有趣了。不算什么书评,只是看书时候写在BLOG上的一小段话。

千万不要信封底的评价!> <

千万不要信封底的评价!忘记署名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小毛还是小宝,他/她的评价只显示了两点,一,他/她不懂吃,二,他/她没有好好地看完书里收录的文字。作为一个不能说自己懂吃但到的确是非常爱吃的人,在看到他/她不公正的评价之后,我差一点就怒冲冲地和起书来错过了这本虽然没有图片却让人口水嘀嗒(其实没有)兴趣足足的写食文字集。无疑殳俏对中国菜并没有意见,相反非常喜欢,就像喜欢意大利的味道喜欢法国的味道喜欢日本的味道,喜欢任何好吃的东西的味道。我想的确只有具有这种对美味的公正的热爱才能写出如此真实动人的东西,恰如这本书的题目,人和事物是平等的,只有不俯视的态度才能更好地欣赏它们。

写给懒洋洋的鸡肋专栏爱好者

这是一本初级专栏作家的入门教材。读《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是怀着感谢的心情,它既不象艾柯知识分子字典般的《误读》,也不必要象连岳《神了》通读五遍英文版圣经。她的好处全在于鼓起了我成为一名专栏的勇气。如果常人的生活是吃饭、睡觉、排泄,那么“殳俏”们的生活还有一项就是:写专栏。一面吃进营养,一面拉出思想,用来形容专栏作家的写作模式一点也不为过,抱歉用了粗俗字眼,但大抵专栏作家都是不折不扣的思想光和器,擅长用自己的写作体例把生活微积分,尤其擅长在《上海壹周》《假日100》一类消费时报上写不痛不痒的鸡肋小栏目,这样的油炸豆腐块足够短足够有趣也足够无意义。不知有多少和我一样不喜欢拾人牙慧的读者,虽然不意愿嚼人家冷饭,但仍会死皮赖脸的追看对味儿的专栏作家,因为它们确实有滋味,能管饱,不管他们是多么的没有营养......作者殳俏,“作为一个渊博的食经写手,年轻得不成体统”,而且“一切没用的知识她似乎都知道”,《上海壹周》《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上说有她的专栏,同时她又是《带着鲑鱼去旅行》的合译者,但这些名头都不够打眼,博得我的好感的是《龙凤配》(《人和食物是平等的》P183)中她提到自己就是《夜访三明治》(http://www.nanfangdaily.cn/southnews/ss/qq/200403181051.asp)的作者。不禁愕然,拜倒,老天,那可是《城画》我最‘热爱’的几篇文章之一。没错,她讲故事的能力好极了。阅读《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有点象看选秀比赛,180篇文字,“一路走来”,用评委语:“选手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从开始‘淡出个鸟来’的泛泛之作,到后来写出“嗜吃者都是绝望人”“成年了还懂得时不时要委屈自己一下,人生才活得平安”以及调侃“象张爱玲那样多梦的女人”时,写道“我中意的那种钢牙落在肥肉上的咬感在她们那里并无快乐而言”时的调调,都充满了令人欢喜的小智慧。所以,那些懒洋洋的只读杂志不读书的专栏爱好者,要“相信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要有爱,要有食物,更要读《人和食物是平等的》这类的温情小品,因为它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以形补形与胃蛋白酶

电影《第九区》里面,地球人无知而残忍的反面角色,把大虾一样的外星人砍来吃,认为可以吸收外星人的活力和能量,给这部cult影片增加了许多《西游记》般的恐怖血腥的气氛。即使这样细微而天马行空的情节,也非常准确地传达了两点知识:一是民间广泛认为,以形补形,因此吃什么补什么;二是这种观点有时候显得相当残忍愚昧,而且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根深蒂固,很容易披上伪科学的外衣,在各个时代借尸还魂。从猴脑到虎骨到狗肠糯米,寄托了人们从健脑到壮骨到养胃的强烈愿望,历经辟谣,却经久不息。活化石中华鲎即使体内蓝色血液含有铜离子,有一定毒性,也因为奇特的外形难逃沿海饕餮们的筷子。以至于如今吃野生生物,食客以追求动物锻炼过的肌肉纤维为风尚,搞得《人和食物是平等的》一书中,殳俏那位女孩每每以美食家的眼光审视健身房的教练。看来,编导认为人类见到外星生物,第一个想法就是烹饪来吃,真是深谙人心,让以贪吃闻名的我国人其道不孤。相比之下,作家阿城所写的《思乡与蛋白酶》中谈及同样的道理,就随意得很。比如他说:“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这也是例如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现象说对了,专业术语却不那么规范,对牛奶过敏确实是不常喝牛奶的东亚人常见的消化问题,罪魁祸首是乳糖而不是蛋白。而且乳糖不耐受与遗传基因有关,所以方舟子认为,达尔文即使从小喝牛奶,也可能对牛奶过敏。回到以形补形的传统偏见上来,我所看到的科普读物中论述最好的是《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这位英国的技巧娴熟的厨师和宴会制作女人告诉我们,只有低等动物如扁形动物,可以通过吃掉同类的方式获得穿越迷宫的技能,而成年的人类吸收食物,只能以小分子的形式。婴儿期的人类,消化过程中可以不破坏某些细菌和大分子,因此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免疫力(关于人类能吸收多小的分子,几位科普大佬为此今年争执得网上口水四溅,达成的共识是核酸、蛋白质的大分子基本不能吸收,即使某些蛋白质能吸收也微乎其微)。这样说来,阿城在那篇文章中说的,“老了的标志,就是想吃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因为蛋白酶退化到了最初的程度”,前半句作为现象来说很正确,电影《料理鼠王》里面,作为顶级大厨的小鼠能够征服苛刻的美食评论家科隆的绝活,正是一道能让他回忆起自己妈妈风味的汤;后半句对原因的剖析却过于简单了,人类的消化机能,消受幼年时期的食物最为适宜,有着一整套的生理机制,不单单是某一种蛋白酶。正如阿城所要比附的文化的蛋白酶一样,吸收异质文化,需要的文化储备和知识结构、个人经历和其造成的心理结构,也是相当复杂,难以言说的。

古灵精怪,对待食物看似玩态模样,却无不流露出审视之态度。

不只是谈食物的小文本书籍。没有矫情做作,笔触生动而别样。除了细腻,最钟情于这个幸福甜蜜的丫头其涉猎爱好之广阔。总之,闲暇时几篇下肚,应该会让你心存微笑。

【一些摘录】

听朋友介绍,法国菜已经比较小资了,也就是说已经简化了,因为法国菜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布尔乔亚运动。法国菜的源头、正宗的意大利菜,则更加复杂。因为他们没有经历什么布尔乔亚运动,完全保持着欧洲贵族们进餐时那种神圣仪式。因此,法国菜如今很流行,而意大利菜很少有人提及。印度《爱经》:把黑胡椒,长胡椒,朝鲜牵牛花混合蜂蜜涂抹于阴茎上,可以获得心旷神怡的效果,【民以食为天】保留了狩猎习俗的秦之前的中国,读来最诱人的菜谱要数《礼记》。里面记述的打来一头野猪做成佳肴献祭,要活杀,让野猪死得尊严而体面,然后就是汆水、油炸、蒸煮、炙烤等无数道美轮美奂的工序,最后得出一只庞大的、金黄的、肚子里塞满了甜美枣子的肥美烤全猪。神吃完了国君吃,国君吃完了贵族吃,贵族吃完了平头老百姓也一哄而上,这样的场面热热闹闹,那才叫“民以食为天”。 【1924年之吃的幸福生活】1924年的上海家庭主妇如果要买盐的话,一定会精打细算地挑路过弄堂大声叫卖的盐贩子花一角钱来买盐,而决不会去盐铺做冤大头。如果她们家里的酱油不够了,则会到南市陆家浜的万桥酱园去打。鲜肉的话,一定是麦家圈浦五房,虽然比起别家贵了一点点,但却少了隔夜或者注水的毛病。要是小孩子闹着要吃熏鱼,那大马路春申楼对面的老大房的滋味最好。如果是要讨好一下丈夫,给加班的他一个惊喜,那么四马路尽美斋的酱鸭可就少不了了。【可乐】有位品尝可乐的专家,同时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就认为每一种可乐到了中国都会有浓重的甜味,到了日本则会显得清淡,而没有一种可乐到了美国不惊人地粘手的。他解释说那是因为中国的可乐最早在东南部做,那里的人吃口都会偏甜,于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延续下来,就连无糖可乐里的糖精片的味道也比一般的标准可乐偏甜一点。而在日本,人们不允许任何一种饮料味道重到盖过他们平时食物的鲜味,所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在那里调整了口味,以期让他们的产品也能符合生鱼片和茶泡饭的淡淡香气。那么美国人的可乐为什么特别粘手呢,可乐专家告诉我们,那是由于美国人讲究食物的“手感”,即使他们不喜欢一样东西吃起来真的很甜,他们也中意那食物“触起来”有强烈的类似甜味的快感。并且可乐专家还声明,大家以后到了印度、尼泊尔一带千万不要喝可乐,因为在那里用作可乐的水源对当地老百姓是十分珍贵的饮用水,那是可乐生产商极不人道的行为,作为一个普济生灵的基督教徒,他会到处跟大家宣传,到那里旅行可千万不要喝可乐啊。就好像我第一次踏进日本的麦当劳,吃到加了芥末的巨无霸一样,韩国的麦当劳最好卖的是传统烤肉风味的米汉堡,泰国的肯德基同样地固执地不出售任何不辣的产品,中国的肯德基则热销老北京鸡肉卷和咕佬鸡肉卷。【素食】最令我回忆的还是小时候家里老人一早会去排队买的静安寺的素火腿,实在是经典的食物。不仅芯子和外皮都跟真的金华火腿一模一样,就连火腿横截面上的筋也都做得一丝不苟。后来又吃到静安寺的素白切肉,才知道那里最擅长的就是素肉了,从瘦肉到肥肉面面俱到,就差没用素料做脆皮烤乳猪了,实在是令人佩服。【日本】在日本的便利店里,最好卖的早点是照烧鸡肉的三角饭团。日本有抢救贫穷大作战的电视节目。日本的机场恐怕是全世界机场里最有名的零食卖场吧,当我在其他机场的候机室苦等苦捱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在日本机场里的起飞前的美味时光。热乎乎的关东煮、香喷喷的拉面、甚至海鲜火锅和寿司,即使已经开始提醒登机,为了嘴巴还是要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多提着几个大包小包的零食进机舱。我的一位姑妈即是日本机场的超级美食fans,每次从台北到上海都坚决不坐香港转机的航线,而宁可多搭上点时间从成田过来,原因是:一,一定要吃上一碗正宗的猪骨汤拉面;二,买一堆日本出产的零食,其中包括最经典的海鲜小烧饼、芝麻鳕鱼丝还有森永牛奶糖。她坚持日本出产的Mentos都要比美国和中国出产的好吃,品种多,咬劲好,还有限量供应的绿茶口味。所以姑妈每次不仅买了带给上海的家人吃,还要再寄去美国和带回台北的家。【误操作】哈根达斯是开在上海的最早送漱口冰水的冰淇淋店。最可爱的关于食物的误操作来自一个叫王敦的傻人,在他幸运地娶了舞阳公主之后,一日在王宫里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厕所里竟然有个百宝箱!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箱子干枣子。王敦想不愧是帝王之家啊,拉屎原来还有零食吃,于是乎把一箱子枣子都吃了。后来才知道,那枣子是用来塞鼻孔除臭气的,因此遭到了婢女的耻笑。【美食家】美食家一定要能区分出野生或家养动物,关键在于运动纤维的咀嚼感。【谭家菜】抗战期间,汪精卫一次到北京办事,成为当时的重大轰动新闻。他派人威风八面地去通知谭家老板,说想在外面找地方办宴席。哪知这一下子惹得谭老板大不高兴,不但不买他这份账,还严词坚决拒绝伺候,后来几经有关头面人物再三通融,才算想了个折衷办法,保证汪大人能吃上谭家菜,还要保证谭家不破惯例。双方讲好烹制菜肴一律在谭家厨房调理,然后由谭老板派家厨送到指定地点,算是给了大汉奸足够的面子,但显贵的汪精卫也只能吃上“红烧沙翅”和“蚝油紫鲍”两道菜。这件事当时很快在市面上传扬开了,有讥讽汪大人不识相的,有说谭家不谙世故的,但更多的是赞扬谭家菜菜品如人品,高贵而不失气节。现在谭家菜在北京饭店。【冰果屋】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冰果屋,分明是谈恋爱的地方。【火鸡】1947年起,每年感恩节,米国火鸡协会 都会向米国总统赠送两只火鸡。总统会赦免一只火鸡(吃掉另外一只)以显示宽大。在获得了 总统的特赦之后,那只幸运的火鸡将被送到弗吉尼亚洲的煎锅公园,在那里安度余生。【圣伯纳犬】圣伯纳犬因阿尔卑斯山之圣伯纳修道院而得名.公元980年,圣伯纳犬因为守护那些穿越危险的阿尔卑斯山山道之旅客而闻名.可惜初期的纪事也无法考证.18世纪,修道院的教士们饲养此犬作危险山中的向导,寻找迷路失踪的人并使之苏醒。体型硕大的圣伯纳犬,在中国大陆被当作是炖烤的上选香肉。瑞士圣伯纳犬国际救援协会二月五日发表请愿声明,要求瑞士政府出面干涉,促请中共当局禁止养殖圣伯纳犬食用。瑞士动物权促进人士已要求瑞士政府停止把圣伯纳犬出口至远东地区,以免救难犬沦为盘中佳肴。这些圣伯纳犬被活生生剥皮前还受尽虐待,目的在于增加狗只体内的肾上腺素,据说这样可加强香肉的催情效果。“养了圣伯纳,一年一年桑塔纳”【广告】1982年,第一条直接提到竞争对手名字的广告出现了,女孩莎拉说:我只吃汉堡王,不吃麦当劳。随后麦当劳将汉堡王与莎拉一同告上了法院,并永久性禁止莎拉进入麦当劳,幸好莎拉后来学会乔装打扮去吃巨无霸。1997年,麦当劳成为热门剧《捉鬼少女巴菲》的主要赞助商,主角正好是莎拉·米歇尔·盖拉。【下饭菜】最有名的红楼下饭菜,也是最有名的红楼菜,算是王熙凤喂刘姥姥吃的那一筷子茄鲞。取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内,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曹、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要用十几只鸡来配的茄鲞,不愧为下饭菜之王,阿弥陀佛。【错味】后来回家把这件事告诉大人,竟然还引出了三年自然灾害中用冬瓜冒充大肥肉过瘾的感慨之语。原来人确实是可以凭着记忆和想象来吃好东西的,比如冬瓜,去了皮,在水里一汆,然后加酱油滚滚地烧开烧烂,入口即化,便有肥肉的味道。又比如,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闸蟹还没有像今天这般横行泛滥,人们想吃就吃,于是用雪碧兑上醋,说是有蟹的味道,这也是用“错味”来过瘾。  我听到的最有趣也最具风险的“错味”风波莫过于一位在医院工作的老人,因为就解放前嗜喝可口可乐,解放后喝不到了,于是日夜思念,最后竟想出一个法子来,到自己工作的医院去配一种叫Brown Mixture(棕色合剂,复方干草合剂)的咳嗽药水合剂,据说其味酷似可乐。但没想到喝着喝着竟然上了瘾,最后要院领导全院通告不准配给他棕色合剂才强行戒除了他的药瘾,这可是个悲壮程度不亚于金圣叹的故事了。

用食物的联想击退孤独

一个上班的下午,久未光顾的孤独感嗖的一声突然降临,就想脊背偶尔一阵寒风,将俺连日的高High状态一下子击溃。沮丧如影随形,一路跟着俺回到家中,吃完饭,洗完澡,做足美容,仍不能释怀。这个时候,俺会找本书看看,缓和一下心情。比如庄老师的那本《爱你就像爱生病》是绝佳的载体,可惜俺对看过的书向来懒得再看一遍,基本那会显得俺又白活了些日子。左右寻思着,技术含量太高的又静不下心咀嚼,沈老师那种老男人的调侃语调此时只会雪上加霜,分析人性以及心理的大概会加速心理崩溃,温情脉脉的肯定导致心理不平衡,最后俺滴目光落在了不痛不痒的《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是不是该臭美一下自己的眼光独到捏?这个明智的选择让俺从低落中迅速恢复了过来,小宇宙再次燃烧。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呢?这本书又是怎样拯救俺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伪科学》去寻找答案吧。(嘿嘿,此处向三表哥学习) 作者殳俏是俺在周末画报上认识的,画报上作者介绍的那个小豆腐块里说她是家庭主妇。一般而言,家庭主妇之类的字眼是很让俺受刺激的,就像负责接生的阿红说的,现在碰到自己以前的同学去生孩子的越来越多了,俺实在受不了那个刺激。被阿肥评价为,仇婚症。哈哈~~~~~~~我等老女人到了这份上,这点小刺激又岂会有大作用,不过偶尔发作一下,过后还不是看什么什么顺眼?又有几个小妹妹能修炼到俺们这种心平气和的程度捏?呵呵,跑题啦,其实俺要说的是,这个殳俏在画报上的专栏俺并没有仔细看过,都是囫囵吞枣匆匆而过,也不甚有印象,只是那豆腐块里的小照片让俺记忆犹深。俺对于那种气度的女人有明显的心理偏好,而更吸引我的是这个奇特的书名《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对于此种透出观点的书名,俺又是有明显的心理偏好的。 书的封底有个评论,说此女是个超级八卦女,以她的年龄而言,简直博学得不像话,这对于一向以八尽天下事为目标的俺又是致命的诱惑。八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呢?总是有好处的,比如信息融会贯通,便会生出另一种境界,多个角度,人生也便不偏执一处。她便做到了。比如人家神5神6上天,别人看到的是什么狗屁强大论调,她关心的是那些太空人吃什么呢?而后联想到前苏联跟美国的太空餐,继而yy到在太空上摆满汉全席。或者由于对事物的迷恋到绝恋到看到想吐,便引申到人的本性。想想人对食物如此,对人大概也如此,不然怎么会有呕像之说呢?不就吃点东西嘛,到了这殳俏的笔下,可就是另一番诠释了。 她诠释了什么呢?比如,她说“要吃到好东西,最好不要涉及到任何关于爱情的东东”,因为“人在恋爱中,只把甜言蜜语当食粮”多糟蹋食物丫,尤其是美食?瞧瞧,这种调调多莫适合一颗行将崩溃滴孤独心捏?想想,若俺不振作,内是多莫糟蹋了内些个食物捏?最最让俺惭愧的是,不知道多少鸡鸭鹅以及牛羊猪白死在俺手里,因为俺煮砸掉的菜式为数不少,希望买到同一只动物身上其他肉的人能好好对待那块食材吧!怎么说也叫人家,噢应该是鸡鸭鹅以及牛羊猪家死得其所吧!为所谓被我煮坏的食材默哀一下吧!其他的俺就没必要在这里一一摘录吧,各位同学就爱看不看啦。 反正,人生说到底也就是如食物一样的东西。我们与食物的种种其实也是人与人的种种。只是你也许未曾想过,在食物的背后会隐藏着这莫些八卦。 第二天,俺的心情便好了起来。再接着2007斯诺克世锦赛便开打了,俺一看球也便没时间扮忧郁,再再接着又遇着了王老伯的讲座,High度更立马调高,好多年好多年以后俺也要跟老伯一样神采飞扬,嘿嘿!

食物的价值等同于人的价值

食物本身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在于人的心情。乡间担担面含着快乐那么回味起来一定是可口加幸福,若日本料理店的三文鱼夹杂着痛苦那么回味起来一定是苦涩加辛酸。随着自个儿吃饭的历史越来越久,便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和一些不相干的人吃了不想吃的饭,喝了不想喝的酒,可都吃了,都干完了。有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找一个一起吃的有滋有味的人有多难。食物被人吃掉是得到最大的肯定与尊重,食物在人挑剔的味蕾下渐渐有了三六九等之分,那么也就渐渐失去了主宰地位。远古社会,食物很匮乏,食物主宰人类。后来都变了。可是食物不论高低贵贱它都会延续你不论高低贵贱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尊重食物,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只有不俯视的角度才能更好的欣赏他们

美食仅仅是食物的一个子集

究竟人们是为了食物的什么而疯狂呢?一个厨师究竟为了什么而做菜?好吃不好吃有的时候真的那么重要吗?一个美食工作者的犀利言辞,觉得最近吃什么都没味道的朋友来看看这本书吧。

杂评《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买这书是跟了猫的风。。再次夸奖当当真不错。 一想起我和她两个贪吃的家伙在面条同志出恭时间能把整盘羊肉席卷一空,就哈哈的笑。 ===============================这书很适合在床边看。使用方法:吃完夜宵满足的躺在床上后,慵懒的翻几张当作睡觉前的消化运动。 我可不会饿着肚子用枕头抵着胃去看这书,那是酷刑! 其实书并没有落俗成一本食谱或餐饮评价。。小女子的轻快的思维跃然在字里行间。看着让人会心一笑。 第一篇的胡椒粉解说,让我不禁汗颜。会吃的又会读书的,再加上文笔不错的女子你可别招惹。。 她那只笔倘若不开心可就是最犀利的嘴了。 很多人看完她的书后说要去开长长的书单,感叹其看书的丰富博大。 这点倒不假。一个有学问的家庭主妇总有充足的时间看很多书,然后重组借个壳出现在报纸上。 既然是煮妇,自然就借了食物的壳。一切理所当然,惹的一群在俗海中挣扎的饮食男女争相羡慕。 再加上有旅居的经历,更是时髦中的顶尖人物了。 她的一些观点我非常的喜欢,吃就是吃嘛,别上纲上线的提交到情趣精神层面。 情侣热恋放电千万别去能作一桌好菜的饭店,爱情中的人智商和胃都是0,浪费了那一桌珍味佳肴。 我也郁闷所谓的美食家点点叨叨的说牛肉的哪部分最好三文鱼怎么吃最正点。 原因是我有海纳百川的胃和来者不拒的嘴。 记得上学时要吃食堂,BF总是吃一小口就抱怨难吃,而我在胃酸的作用下丝毫不觉的难吃还能把他那一份包揽。 我老爸是个悍角,能吃出猪肉是不是新鲜的,鱼是不是野生的。而我则一点分辨不出来,只顾大快多颐。 说白了,我的舌头是草根阶级,我也没法冒充美食学家。 她把自己评价为美食工作者,我觉得还是落了俗套,但转念一想,她的确靠着吃喝写专栏赚了钞票再去吃喝。 好像又有了坚强的理由。而我只能算入门级别的饕餮女,之所以是入门级别的是因为升级需要花很多钱的。 尤其是现在的菜价跟着通货膨胀一起发酵呢。 殳俏大多文章都是在推崇日本的料理。 说日本菜是适合用豪华定位的菜系。而中国菜的精髓是家常菜,若放在奢华的顶级餐馆不搭调。 “菜做的好却环境差强人意,如中国。。。。像日本这样既环境优美又菜式可口的仅此一个。” 我不能苟同,但其是旅过日的上海女子,就能理解了她的想法。 亏其也精读了《红楼梦》,宝玉挨打后想吃莲叶羹,刘姥姥吃的那茄鲞。做法会不比日系精巧? 她怎么能用乡间的担担面去打比方对比嘛! 至于菜肴是否和豪装的空间搭调,就更容易对比了。 日本菜大大小小的碟子再精致,吃食环境再优雅高贵,正规的吃还是靠跪着吃,含糊不得。 还要拉起薄薄的纸门,忍受隔壁房间的声音。 再用红楼梦里的贾母两宴大观园。那吃才是顶尖的享受。 要隔着水音在缀锦阁上吃酒听戏。 配的环境用具也是日系无法比较的:榻上铺的是锦裀蓉簟,雕漆几有海棠式梅花式荷叶式葵花式。 家常用的筷著是乌木镶银的。盛菜用的却是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 所以说只怕我们这一顿闺阁妇人的家常宴也远远超越日系的精致奢华。 只能说中国菜肴高档起来是极至的奢靡大方。日系是极至的典雅秀气。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本国的菜肴。原因反而是她自己的一句话“人心向肉”。 比起生冷的刺身之类,我还是喜欢吃的七荤八素,满嘴冒油。日系对于我这样的吃肉者,只能算冷菜头盘。 不过,这些只是个人的饮食喜好,咱不升级到国恨家仇,美食无国界的。 有时看到一些文章里关于美食的描述,我也会心生向往。 会忽然好像吃日本寿司,或者韩国烧烤,还有铁盘牛排。。要么大半夜的无比想念撒满零碎的批撒。 总的来说,这本名字一下吸引我的书还是很讨人喜爱的。 看这本书千万别正儿八经的想提炼个作者思想,这不过是她年把时间给报纸写的专栏的合集。从头到尾,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文章里的想法己论自驳。没关系,谁没有左脑和右脑打架的时刻。我们要有八卦的精神去看吃写吃和大口的吃。

一本讀來很舒服的書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是一本读起来很舒服的书。作者在后记里说:“希望这本书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这句话说得真好,而事实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看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书籍,大多逃不脱“菜谱”与“觅食指南”两个范畴。可是实际上,大多数菜谱的可操作性都不强,别指望能够真的按照菜谱做出一道令自己或者家人朋友满意的菜来,因为在做菜的时候,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感情或者依据用餐者的喜好做些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至于“觅食指南”更是有些荒唐,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食物的,你之蜜糖,说不定对于他人来说就是砒霜。这本书写得很轻松,甚至可以说诙谐,篇幅也不长,两分钟就能看完一篇,每篇之间几乎没有相连的关系,可是总会吸引着人把目光移向下一篇,一篇一篇看下去,欲罢不能。另外,这本书尤其吸引我的是,除了获得阅读的快感之外,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意外的惊喜。比如看了《被烹的美食家》这篇文章之后,我对文中提到的埃勒利·奎因的短篇小说《特餐》有了浓厚的兴趣;看了《都搅和在巧克力里》之后,又发现《浓情巧克力》和《欢乐糖果屋》这两部片子值得一看;而《饭吃人》这一篇,则间接地向我们推荐了法国片《熟食店》和大卫·赫尔的小说《美食》……这实在是太有趣了。读完这本书,我又有了长长一张的购书购碟清单了。不过说到底,这仍然是一本和食物有关的书籍,如果不能让读者在阅读时口水滴嗒,那它只成功了一半。阅读这本书时虽然不至于让我感到饥肠辘辘,但是还是忍不住想找点东西放进嘴里嚼嚼,哪怕是口香糖也好。我觉得这本书不能在接近用餐时间的时候看,最好是在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捧起它,手边再放一两包五香豆腐干或者麻辣牛肉干之类好味又耐嚼的小食品,一边看书,一边顺手拈起一块放进嘴里,这样就完美了。最后再鸡蛋里挑点骨头:如果每篇的篇幅再稍微长一点就好了,现在似乎有点意犹未尽之感——不过这是专栏文字的合集,恐怕也只能如此了。

若有食友如她

如果我有作者这样一个食友——首先,我应该会比较有钱,才有资本跟她一起吃遍书中所提各地美食。其次,我已经不挑食了。不会像现在一样,只狭隘地对中餐情有独钟(日本料理也是可以考虑的),应该已经开始吃传说中的牛排了(到目前我仍未见过,而且一想到就心存畏惧)。羊肉和香菜,肯定也都能吃得下了。有好胃口的人,其实很有福气呀。最重要的是,跟她在一起,我会吃得很开心。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静默的饭局很无趣,日子要过得有滋有味。一定得跟她就安房直子童话里出现的那些美味交流想法:螃蟹的沙点心,玫瑰做的各种小吃,还有老鼠(是老鼠开的么?久不看忘记了)的森林餐厅,每一遍看心里都哗哗流着口水,看到作者也提到时,不提有多开心呢。“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这句话的确是不对的,改一改就很通顺了:人活着是为了吃更好的饭,还有更好地吃饭。

【读品•品•食】萧敢:先礼后食与后礼先食

列维•施特劳斯说,女人和食物的交换(des échanges des femmes et des nourritures)是社会群体相互结合,并使这种结合显示出来的保障手段。《论语•卫灵公》里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样的话。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话“食色性也”,却是告子说的。据说这句话表达出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平衡的经济循环观念,食是消费,色是再生产的手段,性则是两者之间的规律。其实大学者都知道,食也好,色也好,正是事物的两方面,只有联系两者关系的“性”才是关键,这也就是施特劳斯说的“中介”,我们古代所谓的“礼”,“如何吃”比“吃什么”重要得多。《论语•乡党》里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规定了饮食的诸般禁忌,麻烦得很,不妨抄录一下,“食而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原来有这么多东西不能吃,那么多时候不能吃,那么多情形不能吃。更多情形倒不是食物本身有问题,而是那些饮食不能符合“礼”或者不方便符合“礼”。《礼记•乡饮酒义》中特别要为此解释说,“非专为饮食也,此先礼而后财之义也。”饮食确实很有可能和聚敛财富、奢侈腐败等情形联系起来,虽然它本身在传统中并不是一种“文化”。甚至往往有“反文化”的嫌疑。吃饭的时间、次序、服装、仪式都是文化,唯有以娱口腹的烹饪技巧算不上文化。传统文人较少会一本正经谈论饮食,直到袁枚以后才渐渐放开风气。毕竟根据经典,如果过多贪嗜饮食本身,不免有“先财后义”的品质嫌疑。外国也一样。人类学家毛斯研究过很多种北美原始部落的“夸富筵”,好东西最后都被糟蹋,因为筵席是次要的,夸富才是重要的。原始人显示实力的夸富行为虽与我们的道德追求相反,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的姿态却是一致的。饮食是涉及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尚书•周书》里说,“一曰食,二曰货,二曰祀,四曰司空,五日司徒,六日司寇,七日宾,八曰师”,这八点即所谓的“洪范八政”,是以农立国的根本。饮食直接与立国相联系,绝非个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不能轻易浪费。班固进一步解释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渭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于是他杜撰出“食货”这个词取代司马迁的“平准”,后来被广泛引申到社会经济。但是,“食”和“食货”终究因为近“利”而被“义”所压制到社会边缘,我们只能在典籍的夹缝中偶尔看到古代中国人饮食的情景。但是这百余年来,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倒转,形式慢慢被废弃,内容也就是吃本身慢慢被提了出来。“礼食倒置”也就是“本末倒置”。研究饮食的书籍不断走俏,上升为“食文化”,大有国粹的自豪感,名菜、名馆、名师、名家辈出,不能尽数列举。唐鲁孙是一代美食写作名家,最近重版他的《唐鲁孙谈吃》足有厚厚三大卷,让人惊叹。国内涌现出几代谈吃的高手,男女老少,各有所长。年纪大的可以倚老卖老地回忆历史,年纪小的就写青年人不拘一格饮食观,经常出国的要写吃遍世界,热爱内地旅游的就写西部小吃,中年男人从菜式里吃出沧桑,中年女人从菜里悟出伦理,真是五花八门。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吃饭哲学”,我自己把这些文章分成两类,一类是理想地吃饭,一类是日常地做饭,分别反映出两类不同的人生哲学。其实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日三餐,顿顿不能脱,总是离不开做饭,都有不少心得。即使像吴宓那样自理能力很差的人,即使在很恶劣环境下,日记里也常有煮个鸡蛋、冲杯糖水之类的记录呢。而那些理想地吃的作者总是试图为我们描述一幅遥不可及的画面。或者是早已逝去的谭家菜,什么吕宋黄的鱼翅、四头的鲍鱼,或者是意大利白松露,反正造成一种幻想,一种崇拜。当时有时他们也反其道行之,告诉我们最粗鄙的路边小摊,有时也会有令人神往的美味,取大味若淡、不拘一格的自然主义哲理。另一些日常地做饭的作者,则以自身的家常菜实践来拉近和读者的距离。给读者一种感觉,似乎作者的思考与技巧与自己处于同一水平,只是多一分构思,求一分变化,就能做出千变万化的菜式,获得无穷的家庭幸福。他们鼓吹,吃饭的终极追求离开我们太远,日复一日的生活才是最最实在的。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每日安心做饭对于很多年轻人也变得可望不可及,于是这类文章也变成对家庭温暖的无奈向往。 我把前者叫做先礼后食,后者后礼先食。按照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说法,礼仪与饮食的发展倒是同步的,我们越追求饮食文明,就会努力把菜做得越不像它的本来面目。猪肉像是猪肉,鱼肉不像鱼肉,只留其味,不留其形,使得我们拿起刀叉或者筷子时不会想到那些血腥和污秽。埃利亚斯说得当然没错,可他的文明只是针对坐着吃饭的贵族而言。没有浑身血污和油腻的厨师,鸡鸭鱼肉无论如何也不会变成那么文明。我更喜欢殳俏的一本书名,《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美食哲学

2006年第5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的主题是“18个食客”,从那里面认识的这个殳俏,后来收了她的博,再后来知道原来还是朋友的小师妹。买书的时候旁边还有本朱伟的集子,朋友说你喜欢看有观点的文章还是引经据典的东西,要是喜欢有观点有灵气的还是买殳俏的吧。老实说,看她的书确实没有看她在blog上面和《三联》上的顺气,主要是原来想从里面找一些上海的餐馆和食品推荐,结果满纸的都是美食哲学,搞得有点失落。不过里面有许多小故事还是很有意思,作者写的也比较自由,和她现在的文章对照起来看看比较有趣。至少还是属于愿意看第二遍的书,就可以满意了。

一个国度的腐败首先是政府作为的腐败

一个国度的腐败首先是政府作为的腐败。社会腐败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官员的腐败。什么国家统一民主主义,那些都是统治阶级关心的事。    普通老百姓一定要找准自己位置,别被宣传工具骗了。什么都别扯,先解决国内吏制腐败和贫富差距比什么都重要。    地球上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贪婪和繁殖是无限的。当人口长时间以几何速度增长,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速度增加,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面临枯竭,人类对于资源和能源的争夺必然出现,届时也会相应导致人口减少,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重新归于协调。    一国之内也是如此,当社会财富向两极方向分布,占有主要社会财富的人群不能成为主流群体时,社会动荡也就不可避免。所以建设中产占大多数的阶级结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当今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大学、医院被城市垄断,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不平等。从客观上讲,人类世界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平等的。    追求平等的人越多,追求的时间越长,越说明平等几乎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平等与良序社会是人类一直追寻却怎么也握不到手里的彼岸花。

真得精辟,真得经典

先是书名吸引了我,然后是世界各地的美食赚取了我的胃口和食欲,最后是作者(殳shu俏)的创意和对生活的热爱彻底征服了我。食物是有生命的,只不过是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人类。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话: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在每一份食物面前,我们要尊重它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去与它们亲密接触。不论你是谁,都要弯下你的身躯。你是什么样的态度,将决定你嘴中的食物是否精美?试试看,世界因为美味而丰富,人生因为美味而精彩。

一幕幕的幸福

看这本书真的很幸福,飘逸的文字,优雅的流淌在眼前,肆意在嘴里。让人看得口水长流,胃口莫名的就打开了~推荐过同学,这就像芥末,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觉得喜欢的人娇柔做作~喜欢,不喜欢,就看你怎么看了

被人吃掉是食物们能够赢得最大的快乐与尊重

前些天约了朋友在KFC是早餐,各自喝掉一碗味道奇怪的粥,朋友提议在周围转一转,转进了学人发现了一本书名字叫作《人和食物是平等的》,作者是殳俏,旁边分别摆着陈村和沈宏非的专栏作品集。对于殳俏很多人并不陌生,最初想来是通过《萌芽》中amazing的江户川学堂认识了这个有着特别名字的女孩,那时的amazing还是名副其实的刊中刊,比现在小很多,记得这个女人俏皮的告诉大家所谓江户川其实是“浆糊穿”的意思。而后很多年没有再到这个奇怪的名字。不记得是哪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突然开了殳俏的饮食专栏,天南海北,山珍海味,即使是最常见的吃食,在她的笔下一样可以变得活色生香奇乐无穷。在CCTV2的满汉全席的新年特别节目里,终于看到了殳俏的真身,团团脸的前卫女性,看着旁边的几个正襟危坐的特级厨师营养师,殳俏显得格外的清新、可爱。这本书的装祯很简单,白色的封面毫无矫饰,一如殳俏的文字,一张杂货铺的照片大大的红字Foo-dventure friends on the table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名字,哎也,人和食物怎么会是平等的呢?诧异的翻开这本书,便为它而着迷,很多关于食物的记忆一哄而上,飘荡在周围。《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是殳俏2003年为东方早报写饮食专栏时专栏作品的结集出版物,180天180个关于吃的小文,篇篇精彩,篇篇洋溢着关于美食的幸福味道,与其说是写吃不如说是在带着大家享受一种关于食物的生活。文章都不长,几百字一页半,却给人满满当当的充实感觉,小时候关于食物的一个个梦想纷纷不知何时从何地冒了出来,好像彩色的汽泡围绕在周围,轻轻地荡漾,挑逗着味觉的神经和关于食物的想象。原来美食也是一种艺术,食色人生也是值得羡慕的人生~但是在后记中殳俏却说:“我不仅不是美食家,还是一个反美食家的人,因为讨厌他们那种居高临下品评食物的态度。”在《幼齿童心》一文中那个《烧卖》的童话令很多人为之感动,厄,食物也有感情“被人吃掉是他们能够赢得最大的快乐与尊重”。我们和食物是平等的,食物支持着我们的生命,他们要的不多,仅仅是被吃掉而已。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这本书,每一餐饭,每一次塞入口中的零食都能让大家感到满足与快乐。食色人生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诞辰150周年的今天那个代表人类原始欲望的Id又将大放异彩了。厄,祝愿各位用餐愉快下一次,在KFC吃早餐的娇妮一定会开开心心的喝下为了本土化而不断改造的皮蛋瘦肉粥^^

我读的殳俏的第一本书

殳俏的书,我接触到的第一本,也是关注她的开始。个人不喜欢纯粹介绍事物的书,而这本正和我的心意,各种话题杂糅进食物中,很有意思。作者也并不以专家的姿态评品食物,个人还是比较排斥高高在上的专业词语与语气。想看《双食记》的电影,但因评论不佳,还在犹豫。PS 殳俏本人也很可爱。

不要菜谱!不要指南!我们只读好看的美食专栏

追踪三联很多年了,渐渐地,每期新杂志入手,匆匆翻过封面故事后,必先将心思放在只有一页篇幅的美食专栏。名字不在于琅琅上口,有时候,只辨其形不识其音的名字,也许更让人心心念念。殳俏正是这样一个名字。都喜爱森永牛奶糖,都喜爱裸体巧克力,都喜爱火锅,都喜爱绚丽的零食~~一个感性而又率性的女子,写出的美食专栏也如其人,总是轻松而又真诚。这本书是在北大图书馆,花了几个下午茶时间,坐在三楼文学馆靠窗户的位置,一口气看了个过瘾。再想起这本书,除了浮现殳俏这个纠结的名字,剩下的便是对撒在图书馆里那片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阳光以及让人沉醉的静谧所抱有的怀念了。

食指大动,计上心来。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这样的书名就足以让人怦然心动。可说的不是美食,写的不是烹饪。人如其名,文如其人。全书是这个小女子洋洋洒洒180篇以食物为主体和媒介的俏皮专栏的汇总。充斥着游离于食物之外的诱人。它们成了有性别有等级有年龄分层的权力拥有者,张牙舞爪或是呜乎哀哉,配合此女子既俗又雅的文字描述和讲述方法,犀利敏锐又善良可人。赏心悦目唇齿留香之余还有无尽深处的回味。殳小姐不承认自己是美食家,相反,从她的文字流露看来,此女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她不屑品尝不辞辛劳不远万里漫长等待后某种类似60年盛开一次的雪莲花之类的食物,而只对伸手可及的美味和快乐流口水。她谈的说的写的不是食物的文化底蕴,而是它们的八卦。满一副风韵又聪颖的食客嘴脸。欣赏她一边进食一边天马行空的小脑袋,就像坐在她面前与之一齐同食,而这一博学精灵的姐姐和你妖形怪状地扯。谈点食物经却满满地扯到了风俗,电影,文学,地理,时装,历史,肥皂剧,明星,星座,还有阿加莎姑姑的毒药。好吧,我承认她是我见过把寓教于乐做的最出彩的小女子了。教,不止柴米油盐美食指南,乐,不止俏皮调侃活色生香。每篇一页半左右容量的小品文,却给人满满当当的充实感。分明是书,却似时尚敏锐又娓娓道来的小菜谱和私房话,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这个小女子勾引至深夜饥肠辘辘却越发活跃生鲜。脑子里是《夜访三明治》的脱线情节和各种怪异配料的三明治,高田马场脏棚棚里每天限售150碗的华丽丽口感的拉面和牛B无比的老板,静安寺斋堂做的可以让人满身鸡皮疙瘩地看得到鸡皮疙瘩的白斩鸡,还有巧克力白脱蛋糕下半身联想到的性幻觉。快乐地想马上和某篇里的小男孩一起,把中国所有便利店里出售的贡丸细数评级,或者带着西瓜刀跑去摩天轮里攀到最顶端吃西瓜。这个小女子和她那本封面只简单印着不知名港式小食店照片的书,端正庄然地指责法国杀手没职业道德地在饭店里煞风景地杀人,又随意笔风一转借用和升华日剧的台词说,食物也有感情的,它们要的不多,被人吃掉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与尊重。带给我们严格的饮食要求和廉价的孩子气。本来嘛,食物和生活就是切切相关生生不息。而食,就是一种最具体和快乐的生活方式。于是赫然发现,食物呈现出一种莫名亲切和谐的形状,而书本身,除去给了味蕾一场华丽的开场白,同时也跳跃出从未展示过的另一种彩色形态来。我们不玩晦涩的深刻。我们不玩世俗的陈腐。食物很美好,生活很可爱。

自以为是食物主人的人,只不过是食物的奴隶

又是一本在书橱里雪藏6年的书,这本书我带去高中装逼过,带去大学装逼过,去麦当劳装逼过,去外面补课也带着装逼过。现在想来真是有点无地自容,我花了两天就看完的书竟然等了这么多年才入了我的狗眼,真是惭愧。开始我的“书柜清书计划”后,这本书是我的首选目标。因为我带着它四处装逼,却从来没有读完过。跟单词书一样,我从来都只读了前面的那十几张纸。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非常适合装逼的书,在公众场合掏出这样一本小资味道浓重的书,恰似在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大喝一声“服务员,点菜!”那样极大的满足我的装逼需求。试问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有几个对每天入口的食物惺惺作态,端视良久再赋诗一首,继而扭扭捏捏倍感遗憾的送入口中?冲着食物大发感慨,亦如用马桶的存在去比喻人生的意义,装逼之情都不胜言说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反映竟然是后悔,后悔看了这书。想着一块豆腐,都可以用无数的溢美之词去描述,街口的“包脚布”,也弥漫这一股清新的草根风味,那些我吃过的用以果腹的食物,细细品味竟也充满了别样滋味。书里说杭州的叫花子都能发明出叫化鸡,想想我活到现在,对食物的品味远不及杭州的叫花子,后悔的一下没了胃口。这本书大部分的文章都写于05年前后,那是一个博客刚刚兴起的时候。或许晚那么几年,我们就可以在作者的博客上每天读到这些像功夫菜般精致的文章。现在也有写的好的博客最后集结成书出版,但跟这本在没有博客年代写就的博客体书相比,似乎都少了那么一些感觉。书的英文名字也很有味道:FOOD VENTURE : FRIENDS ON THE TABLE。把每天所食都平等看待的境界,想来那些先贤启蒙家门都未必能达到吧?李承鹏《佛祖在一号线》里开玩笑,说娶个日本老婆是很累的,每天上班前让你好好工作,让你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不努力么?确实,我们每天努力工作,拼命生存,为的只是不努力的时候可以享受下生活。那么,为什么不一边吃一边享受生活呢?最近还在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两本书夹杂的读倒让生涩的政治学经典读来别有一番风味了。在《社会契约论》的第一章,卢梭深情的说道: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却无处不处于枷锁之中。自以为是他人主人的人,只不过比他人更是奴隶。在此借用下卢老的话做个了断:食物生来就是自由的,却最终落入饥饿者的口中。自以为拥有食物的人,只不过是食物的奴隶。“根本就沒有食神,或者人人都是食神。老爸老妈、大哥小妹、男孩女孩,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继续做饭桶,还是转而做食神,that's a question。

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一大早上班的路上囫囵吞枣一样浏览的大半部这本一直就像看的书,看的人心情特别愉悦,不知不觉还看的嘴角上扬。关注殳俏是因为她在三联的专栏,妈妈很喜欢看她的美食专栏,说看她的东西是一种享受,简简单单的一种食物被她描绘的生动鲜亮,就好象是看得见摸得着。她对事物的描述,是出自于感官居多而非味蕾,我每每看到写的精妙的句子时候,甚至会有些小小的激动,唾液腺和胃一起跟着蠢蠢欲动雀跃不已。小的时候很喜欢吃,所以家里人常常打趣我是美食大王。为此妈妈还觉得特别扭,有一回还和外婆争执了起来。八十年代那会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零食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样。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五六岁那会,特别爱吃鱼冻,还有就是酱油拌饭。爷爷知道我最爱酱油拌饭,所以每次出差,会特地给我带一种酱油,现在回想了半天怎么都想不起是个什么牌的酱油了,味道清淡,和米饭拌在一起对我来说是至上的佳肴。再后来搬回来和父母一起住,老妈的厨艺在45岁之前我只能很抱歉的喂饱全家是不成问题的--青菜永远是不会切的大小均匀,永远都是手撕的,猪肝永远都是半厘米后,外面硬里面半熟,鸡汤里面总是放了太多的红枣甜味和咸味分不清....再后来就是上大学,食堂把人的胃口会变的很好,会让你没有选择的不挑食。到了上海,我记得室友和我都是湖北来的,到食堂吃了第一顿之后我们双双去校园超市买了一瓶老干妈和香辣牛肉酱。过了好几年我才能习惯番茄炒蛋里面放糖。现在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比我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城市固定的生活时间要长,出去吃饭时候别人常常问我你到底是不是湖北人。出去吃东西,辣椒少一点,再少一点,再少一点。我喜欢做饭,而且常常喜欢做一些自不量力的大菜,感觉就像是初中时候做化学实验一样,享受的是过程和乐趣。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工作太忙,做饭不能太复杂化。最好吃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其实饮食就如生活,什么是最重要的? ”适口者珍”。套用别人的话: “现在的中国,是个转型的社会,浮躁是通病,而衡量好坏的标准总以价格为依据,价值的内容却被忽视了.但是真正价值的东西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家都很忙,忙着赚钱,搞女人,投资,生孩子.有多少人静下心来,体会一下是否喜欢什么,是否这些东西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我尽量能在周末进进厨房。尽量做到不要加味精,尽量做到到菜场买菜而不是到超市买包装好的材料,尽量不买冷冻的禽肉。尽量不吃隔夜的食物。总之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简单不应粗糙,细节致胜才是精英主义的表现。

随性的食物论

非常有趣的书.很自由,很随性.常看着看着就在床上笑了起来,全寝室的姐妹为之侧目书中有很多上海话,看来熟悉.突然发现一个词,然后会心一笑文字有时不需要很沉重,很幽怨.博人一笑,娱乐自己也娱乐读者.<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是一本集合,收录了的都是专栏的文章.短小,精悍.常在结尾处,会有出人意料的东西.一句话,一个词...说不出这样的书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有时也很清楚的显示了作者的观点,比如人的残忍.但是,最重要的是,读来轻松,笑笑已足矣

我对食物有情有义

我总是在深更半夜无心闯入美食博客,即美好又罪恶。看这本书也是,虽然晚餐还充实着胃,一本讲吃的书却膨胀了贪婪心。抓着书页蜷起脚趾头,抵御字里行间的飘散出来的美味的挑逗,还有什么比这更折磨!!不是美食家仿佛也没关系,总能对食物报以毫不吝啬的赞美,并能从中够体会到人生的幸福感,抱着饭桶也能感激涕零。曾经去宁夏,餐桌上的西北大汉说真正的好米煮出来香,不下菜都能吃好多碗。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才觉得原来自己从来不了解碗里那白白的米饭。食物其实往往牵扯回忆,小学时候的路边摊是此后的人生中再也无法企及的滋味,终有一日,我特地绕道去吃那曾经冒着被老师抓的风险都要吃的路边串串,恍然发现那里空留了被炉子熏黑墙壁。小孩子总要给点零花钱,有些滋味日后花多少钱都买不来。旅途上的有关食物的回忆就更多了,留下的滋味往往是不可磨灭的。那究竟有多美好呢?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愿意深究。没有机会吃二三次次,就是它们的美好之一。这应该算得是麦兜的火鸡理论吧~乌鲁木齐夜市上的装在反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碗里羊肚汤,理塘肥厚得滴一滴油就像滴了一滴蜡的牛肉饺子,大连海鲜店豪放的无任何配料的重重叠叠堆在盘子里蒸螃蟹,兰州市早上要排队去吃的牛肉拉面,拉萨藏餐店里带有膻腥味的羊排和血肠,海南路边的烧烤鲜鱿鱼,云南在网状烧烤架上自己烧烤肉菜的烧烤小店……如果忘记了看过的风景,只要记得这些食物和味蕾的交情,都能以千里赴吃的名义让旅行不失意义。家人每年清明扫扫墓,都务必会去乐山江边的船上去吃鱼火锅,还要去老镇里的的小店去吃豆腐脑和粉蒸肉。明明食量有限,却还是牛肉鸡丝各要一碗,粉蒸牛肉肥肠无数笼,走得时候还要夹几个锅盔带走。看着店里的老婆婆一点一点把锅盔塞得鼓鼓囊囊,人生还有比那更充实满足的时刻吗?我相信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家常菜出自外婆,是来自味蕾的确信以及情感的确信。现在不怎么有机会吃得到,偶尔能吃一次就心里就感动得不得了。地球高科技一定能够发明出机器做的饭菜,可是最好的菜一定是出自人类。因为人才是有感情的。

三联杂志上看到她,从此欲罢不能!

三联的美食专栏,有一期是她写的,题目叫:夏天就是白酒配龙虾!光看题目,浓冽清甜的感觉就跃然纸间。而慢慢品完全文,那种既细腻、又明快的语气贯穿始终,说的是龙虾,却让人看到的是生活的惬意!悠闲的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我的口水,HOHO~~~~~有条好舌头有个好笔头,又懂得生活的女人,好喜欢她!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