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78°(全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北纬78°(全二册)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32136223
作者:陈丹燕
页数:195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崩溃的世界,这是一个富有终极意义的世界,陈丹燕在此探寻大地的伦理与上帝的指纹。那些连绵的白色雪山,从未有人染指,保留着它被创造时的圣洁;那些冰封千万年的水,呈现着古老的蓝色,从未融化过,好像谨守一个诺言;那些雪花,每片都不一样,但每一片的核心,都有一粒微小的尘埃,如世上的人;蔚蓝凛冽的大洋,上帝应该是在这样的水上行走;庄严的温柔和谦卑、不可思议的纯净与凛冽、这是一个富有终极意义的世界。
千万年来从未被碰触过的冰雪世界展开……只有来到遥远的北极,才能体会到地球本身才是终极的文明。与自然相比,一切人类的文明都散发出塑料的味道。
本书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承蒙挪威领事馆的支持。

书籍目录

关于雪花的一切
要有光
该隐的记号
不舍得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崩溃的世界,这是一个富有终极意义的世界,陈丹燕在此探寻大地的伦理与上帝的指纹。(本商品封面图片为单册,套装图片请以实物为准!)

内容概要

陈丹燕,著名作家,写作形式主要为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青少年生活和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写作的上海城市变迁和人物命运的非虚构作品在中国大际、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数度登上当地畅销书排行榜。
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印度以及俄国等国家出版发行。

章节摘录

  关于雪花的一切  雪花来袭。  对我来说,寒冷而干燥的雪花是一种极为遥远的自然,甚至是一种传说。它布局工整的结晶体中央,坐落着一粒来自太空的微小尘埃,它那细小复杂的冰凌,记录着自太空飘落的整个过程,好像一本长途旅行的回忆录。住在亚热带的我,本可以一辈子都不与它认真照面,或者将它当成一种乌托邦来咏叹。或者在北极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来悲悼。总之,它是遥远的。对我来说通畅的抽水马桶,洁净的自来水以及家门口有一条树阴浓郁的安静街道则更为必须。最好,离卖冰激凌的小店也不太远,小店里出售加朗姆酒的冰激凌。因此,我对雪花,多年来一直抱着亚热带的旧通商口岸城市里的人通常的感情,那是一种夸张的喜爱,来自对自然的疏远与冷淡。  我不是一个物质主义者,但仍过着被物质包围的城市生活。而且我也不是一个田园至上者,从不因袭上海知识分子的传统,将上海至杭州之间的一带视为理想的自然,在我看来,那样的山水田园充满人工痕迹,并不能触及到我的心。我对自然的感情就这样沉睡着,继续沉睡着,半生已过去了,仍未醒来过。因此也从未真正感受到对自然的需要。

图书封面


 北纬78°(全二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蔡依林在“听说爱情回来过”一歌的开头有一小段念白说,“爱是一种需要一种缺乏,所以我们都喜欢听情歌”。因为我们都渴望爱情,所以我们都喜欢听情歌。也许这与我喜欢阅读游记散文这样的文字有相同的道理。我渴望去旅行,所以我总爱读游记。在没条件走出脚下一隅时,读读他人旅途中或者旅途后的文字,不乏是另一种旅游。这跟纸上看电影大概也有些相同。昨日去图书馆借书,却在架上发现了这一本书,看这封面素净,蓝白搭配得当,便借下了。一直以为蓝和白的搭配是希腊的专利,没想到在北方之北,这两种颜色也能辉映得如此美妙,扣人心弦。北欧在印象中一直都是那么美,或轻或重的雪花、小木屋、峡湾、极光、北极狐和熊,还有白肤银发碧眼的北欧人。在这本书里头,同样能读到这些东西,但还有其他的:有脏雪、融冰、科考站,还有受不了了或者最终觉悟而自杀的人。不同于像是lonely planet那样的旅游导览手册,《北纬78°》中没有那些介绍性和普及性的攻略文字(所以,如果只是想领略极地风光或者试图得到旅游资讯的人,这本书是完全不值得一读的)。陈丹燕轻描淡写,讲她的见闻,其中糅合了很多回忆以及思考,在我看来,并不比余光中或者北岛的字差。<遇见>里头多是文字,四小章(关于雪花的一切、要有光、该隐的记号和舍不得)里满是澄澈空灵的文字。我没有读过陈的其他书籍,不懂她的笔调风格是不是就是如此,但我在这些看似冰冷的文字里头却不时感受到一股缓缓流淌着的关怀的暖流,这一条发源自北海的暖流。也许是因为这北方之北除了雪还是雪,别无他物,又或许陈意识到过多描述和形容景物都是徒然,<遇见>里头说了很多其他的小故事和陈自己的思考,而不是通篇北欧自然与人文风光。这些文字里头,更多的是一种作为人本身,求索着自然的面貌和人“应该”有的作为,以及对于孤独、追求乃至生命意义的终极命题的思考。在那遥远的北方,陈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后工业文明下受到的威胁,然而她也不喊口号不做呼吁,更不匕首投枪似地抨击,她也没有消极地将不美乃至肮脏丑陋的事物展现出来,她做的,是说说那些孩子剪的雪花,说说科学馆里头的测量用的橡胶鞋,说说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说说自己,拥抱自然,歌颂自然,思考该怎么走下去,传递着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内核,这一切都在为数二十万的文字里头静静地进行着。我想,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那些风光,还应带出一种思考。像是那个来北欧念书最后休学一年去旅行的中国工程师,好好思考。也许我们也要带上一把勃朗宁手枪,不是用来驱熊自卫,而是用来真正意义上地拯救自我——或者消除过多的欲念,或者朝太阳穴开一枪。对于自然的描述,有时也许是一种亵渎。不仅在于语言文字从脑中口中脱离出来后,绝对不能避免地违反了本意,也在于语言文字作为人的创造本身,是渺小的,是无法描述概括这一个自然的。所以不便多说,交给眼睛耳朵和心灵去感受才是。这使我想起《小王子》里头的狐狸说的那句话,也是我记得最深的话——用心才看得清楚,肉眼看不见实质的东西。也许本该如此,于是在第二册<映像>里头,为数众多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镜头下的北欧。然而,除了极少数的几张有窗户、铁塔和房屋的照片,全部都是蓝色或者白色的雪原雪地雪山。也许陈是有意为之的吧。亘古的太阳、极光和蓝冰,安静地伫立着,守护着;朔朔而过的烈风,在冰斗角峰边缘吹起茫茫雪雾……没有了纽约高耸入天的大厦,没有了柏林犬牙交错的铁道,没有巴黎布尔乔亚的高级时装店,也没有了伦敦密匝而忙碌的人流,或者近一点,也没有了鼓浪屿小岛上蜂巢般的咖啡屋,有的只是一种凛冽,一种决绝,一种沉静内敛稳重,还有冻土下的悲哀。这些都交付给读者去思考。my little airport有一首歌叫“北欧是我们的死亡终点站”,歌词插科打诨地说要在三十岁前去北欧自杀,说我死也要死在我美丽的北欧。北欧之美,确实值得将自己永远埋葬于此。只是,一个个惊人的事实不断说明了这方“热”土,乃至好多人坟墓的最佳选择,就快要消失了——“到2040年或更早,北极在夏末将会无冰……五十年后,整个北冰洋,包括北极地区将是一片汪洋”。当我们读到一个小男孩提醒陈不要吃雪,因为里头的汞含量极为惊人,或者看见机场那些脏雪里头有一根烟蒂时,读者应该很震惊吧。我想没人乐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而不可置否的是,工业发展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只是辉煌总有一个顶点,接下去就是骤降,然后毁灭。在这里,一个人的呼吁和指责显得妄自菲薄了点,但该怎么做呢?还是落实到读者每个人的肩膀上。我也来说说一个故事。就在五月三号(星期一)的晚上,学校到了十一点半自动断了寝室的电,这使得原本以为放假不断电的人气得跳脚,估计很多人正像我寝室的另外两个人一样相约玩魔兽世界。他们激动地跑到阳台破口大骂。我们学校的规定是逢周末不断电(星期五、六晚)。我觉得可笑,3月28日那天,所有人或自发或被动地关灯一小时,却在这么一个普通的被断电的夜晚狂暴大骂。不说其他,就说说断了电之后,你可以就着笔记本的电池再使用一两小时,你也可以去洗个澡上床睡了,再不然也可以拿本书到走廊读一会儿。我找不出这场暴动的理由。但这并不是得过且过逆来顺受,我只是觉得,不然换一种心态来接受断电这个事实,当做为地球停电吧,没什么不可以,而且还会开心很多。我喜欢下面几段话,觉得有种刺中心脏的痛感,携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和死感。——我的心情是黯淡而惊骇的。我刚刚意识到,原来《创世纪》中记载的大洪水,是从一片雪花的融化开始的。而诺亚在洪水后放出去打探消息的鸽子,就是此刻的北极。只是北极无法带给我们一支橄榄枝,只有坏消息。——就像早在七天造世界时,上帝已为北极熊将要灭绝的这一天准备好了纪念碑。像希腊神话一样,凡在地上活不下去的,就逃到天上,变成了星星,夜夜照亮自己的故乡。——我想想,自己应该是该隐的后代吧。该隐的骄傲,嫉妒,不信,我也都有。住在城市里,被物质包围,但心中时常有流离漂泊的伤感,还有被毁灭的预感,我也过着当年该隐离开土地后的生活。耶和华给该隐做了什么记号?这个记号保证该隐不被世人所杀。如我是该隐的后代,我身上的某处,也应该有这样一个记号。——其实,在北极自杀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恒久的寂静和古老的冰与星光,都给人永恒近在咫尺的感觉。我想这地方能安抚自杀者对死的恐惧,让他走得从容,也许走得没有哀伤。以这样不被驱赶逼迫的方式告别人世,平心而论,这是不错的结尾。信仰者不可自杀,但该隐的后代,似乎有这一项自由。——17世纪时,狩猎者与设陷捕兽者来此寻求大型哺乳动物的油脂;19世纪时,探险者和科学家来此寻求声望与知识;20世纪时,生意人来此寻求财富与刺激;21世纪,旅游者来此寻求未经人类碰触的自然,而科学家们仍滞留此地,寻求尚未揭秘的自然答案。我来到斯瓦尔巴德岛的第一个下午,北极大学中心的校长古纳·桑德博士这样描绘过北极。在国王峡湾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再次想起他说过的话,他说的是人类在这里的历史,这我并不在意。我在这里第一次与自然接上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才是我的原乡。一个人永别他的原乡,不舍得。印象很深的还有阿蒙森说的那句充满了悲剧性的话——我想从来没有人曾如我这般,站在一个与他希望的目标如此截然相反的地方。我想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解读,也是说得过去的。时值初夏,亚热带的阳光极度热情。我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冰凉的书,也许有点快。想到这是图书馆的馆藏,还了便没了,我立刻到了书店询问是否有这一本书。幸然,还有最后一本。我买下了它—《北纬78°》—作为自己的白鸽,也作为若干年后北极这般美景不复存在的标本。我想起了吴淡如说她去南极时,被风雪困在小屋里头而读着聂鲁达的情诗,泪眼婆娑。实话实说,伴着冰岛作曲家的钢琴曲,我读着这本蓝白小书,不知不觉也流出了眼泪来。
  •     人的内心世界,好像一口古井那样幽深,落入其中,是否最终会爬不出来呢?是谁光着脚轻轻走过门边的走廊,去到厨房寻求一点令人兴奋起来的咖啡因?是谁在冰箱里存放着开了封的奶,为了调和咖啡剧烈的苦香?黑若死亡的颜色,被注入牛奶后,立刻变成令人愉快的咖啡色,让人想起阳光中路边的小圆桌,恋人裸露在衣袖外的手臂上金色的汗毛,店堂里的音乐声,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电子乐队激越的歌曲:“多少奇遇没在现在发生,多少歌曲我们忘记去唱,多少梦想等待我们让它们成真,因此我真是,真是想要韶华永驻。”这是时常会在我耳边回荡的歌曲。和咖啡在一起浮现出来的,总是一整个闪烁世俗生活光芒的世界。在《创世纪》里记载的遥远年代中,离开土地的该隐在世上建立了城市,他的子孙都生活在城市中。不信者的后代们,再也见不到造物主,他们靠着物质生活护卫。在东方人的厨房里,散发着米饭的清香,西方人的厨房里,散发着更富有刺激的咖啡的芬芳。是谁在咖啡里加进了足量的白色粉末,白色粉末落入咖啡中,瞬间就化了。捧着这香喷喷的杯子,踱到窗前。厨房窗外有一堵蓝瓦瓦的雪墙,挡住瞭望向海湾的视线。一百多颗星星的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讲它们的星光铺洒在雪上,冰凌在雪中闪烁微小而锐利的蓝光。这个地方很适合睡眠,也很适合如梦游般的失眠。万籁俱寂中,我在猜想该隐的记号。...也许那就是孤独。这孤独,与生俱来,终生相随,带领人寻找自我,享受独处,又能将人逼入绝境,令人勇于弃世去寻找永久的寂静。它是一个凡人得以接近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它是种既令人感到耻辱,又让人与众不同的感情,一种形而上的感情。它既令人害怕,又令人依赖。-- 陈丹燕北纬78°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对陈丹燕的喜爱并不狂热,可每每看到她的新书上架都会拿来读一读,每次读完,都觉得展开了一道新的世界,这样愉悦累积了我对陈丹燕的期待。于是我花了两个阳光铺满的下午,读完了仅一百多页的北极游记。北纬78°是个有极夜有雪花的世界,那里的人们在极夜之后庆祝太阳节,做橘黄色的蛋糕,然后欢心的吃掉阳光。那里的黑夜,可以遇见淅淅沥沥做响的极光,一路向北,是带领灵魂去往天堂的火把。在那个和城市毫无瓜葛的世界,自然赤裸的展示着历史,以强大、静默方式示威。那里的科学家,证实一个又一个的事实,预见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所带来的,也不过是对自然变迁的无奈和感慨。人类在那里回归本原,我们不过是自然界的生物一枚。北纬78°,对于长居城市的我,那样的画面只能想象无法体验。可心生的敬畏和失落,却让我无从适之。在描写了北极的冰川和光之后,作者终于在那片寂静的雪白中道出了自我的体验。在这个和上帝最接近的地方,接近到让人甘心信仰崇拜的地方,我们微小的内心仿佛是从未被关注过一样的显现。那个不安不满的自己,包裹了太多的色彩和吵杂,迷乱了自己的眼,错乱了自己的脚步,而却堂而皇之的认为跟对了阵营。于是,害怕面对自己,就好像害怕面对孤独一样,让人恐惧让人无助。北纬78°。也许有生之年我也去不到那片冰川,也许假以时日我也会忘了这个温暖下午给我带了的如同冰川灰蓝般的沉重提醒,也许我很快就会投入到现实的洪流中继续欢腾忧愁的生活,可是哪怕是那么短暂的相遇,我仍然感谢,因此而体验到的世界。
  •     北极正在变得越来越暖和,生态随之变化,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是世界末日。自然界自身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在冰封的苔原上,从一片雪花身上,也有这样的信心。人类也许会灭亡,但自然史永恒的存在,既残酷又宽宥。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欢喜在心头静静融开,如同一朵融化的雪花那样——为终于肯定了在这地球上,人定不能胜天。在只有潇潇雪片在空中的摩擦声的荒原上,我的心情仿佛并不在意人类是否会毁灭,甚至我喜欢的威尼斯城是否因北极融化而淹没,也不是那么要紧,我在意的是,人类的行为最终毁灭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自然。而且,很可能的是,人类毁灭的,只是这一批人类自己。自然也许在经过另一个四千万年的休息,仍会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进化的环境,新的人类再次从温暖的海水里爬上了岸,渐渐进化。这一批人类消灭了他们自己,并不能阻止自然的存在。也许北极还会有安适地冰封在地球顶端的那一天。也许人类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融化北极,只是自然到了应该休息和清洗的时间,在它的时间表上,这就是该用洪水洗刷大地的时间,仿佛晚上临睡前要刷牙一样。他需要融化一些已储存千万年的冰川和冰盖,冲刷掉旧有的痕迹,使自己口气清新。当太阳再次升起,它当真照亮的是一个新生界。对自然来说,人类并不是魔鬼,他们只是太幼稚,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但是人总要为自己的幼稚付出代价的。有时候,爱和征服,是人的智力无法完全区分分开来的两个相似的对立物。他们发现了这个世界,也打扰了这个世界。一个人只有到了极地,才会真正爱上这地方,才会知道染指它没有什么好处,坏处也并不是斯哥特悲壮的死去,或者人类自身的毁灭,而是这个地方被毁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容易得到的,哪怕一缕阳光。但希望是一定会在殷勤盼望后来到你的身边,就像阳光一样。冰雪消融以后,大地将会如此蔚蓝,纯净,安宁。仿佛这是大地给我最好的安慰。命运会指引我们的。你知道巨大的新希望也会在同时降临,生活总是这样。神话说,极光是天神引导灵魂回到天堂的火把。淅淅沥沥的声音,正是灵魂们奔赴天堂的脚步声。当它行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行近。极夜后的第一缕阳光,是上帝的馈赠。造物主给该隐孤独作为记号,让人们不敢伤害他。因为这个记号既令人躲避不及,又有令人向往之处。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你看,那是光
  •     非常美好
  •     喜欢雪 喜欢纯粹 喜欢阳光 喜欢极光 深深的爱着这个北纬78°好美 好大气 如果有机会去一次 无憾!!
  •     一套两本。感动。
  •     很少接触北极,从作者眼中看北极。
  •     #北纬78°# 欲望的魔法把冰与雪变成了灰色。 书中的插图美的令人惊艳,每张图都能看上好久,除了展示北极的美,对人类污染的反思也是深刻的。挺喜欢的一本书
  •     喜欢一切游记。。
  •     三星半
  •     读了十分钟。只是其中的一本图片。
  •        翻开扉页,一幅蓝色的冰雪世界映入,这是一个纯净到没有一丝污染的天堂,冰与雪相扶相依,静默地见证着时间的流逝,无一丝尘埃,干净,纯洁。在漫长的宇宙中,人类现在正在扮演的正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恣无忌惮地破坏着身边的一些,却毫不知晓,于是万万年的处女雪在夏季融化,裸露才山脉变成了一顶顶黑色的男士礼帽,就像在一个有很多男人参加的葬礼上看到的情形。接着往后翻,漫天的雪花突然静止于窗棂,一阵心酸,难道飞舞于天地间的羽般精灵最终真的要被纸窗花所替代吗?还是说那学白色的窗花是人们为雪花进行的一场葬礼?不愿看见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被污染,而这也只是不愿,人类自以为是的发展所牺牲的就是这片极地天堂。
  •     我想把这本书撕了,在床头贴满小小一面墙
  •     每张图片都长得雷同,但又时不时有些区别,同样的题材可以发挥好很多的,图文并茂的零星的话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     北纬78°是个有极夜有雪花的世界,那里的人们在极夜之后庆祝太阳节,做橘黄色的蛋糕,然后欢心的吃掉阳光。那里的黑夜,可以遇见淅淅沥沥做响的极光,一路向北,是带领灵魂去往天堂的火把。
  •     这就是我为什么去北欧
  •     为什么北极熊不吃企鹅?答案背后是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
  •     因为那篇 该隐的记号 而推荐。有点上帝宿命论的意味,但在北极这样神奇的土地,无法不相信造物的奇迹。难熬的漫长的极夜才有节日的欢庆,等待夏至后的永昼、捕捉一闪而过的极光。整本书读着,包裹着寒意,或许是探讨孤独的该隐之印,或许是北极的人烟荒凉,大地贫瘠。
  •     要有光
  •     很好看也很感动
  •     北极,遥远与寒冷的存在。身临其境,大概就是读完书的感觉。成功的游记应该就是看完之后想亲自走一趟。我边看边给他说,想去北极。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从未感受过的寒冷,心境也会到达未知的领域。心生向往。
  •     满是冰雪的世界,本就属于上帝,人类怎会珍惜!
  •     很好看的插图!!以及那远在北极的梦
  •     另一个世界
  •     别让北极成为人类最后的叹息
  •     现在难得一见的读得下去的旅行散文
  •     描述出了我所向往的北极。
  •     不能再棒的旅行写手!!!!
  •     看过一本
  •       好像记得《非2》里有个笑话,一个活动商举办的拍卖酒什么的拯救地球,一个漂亮美女拿着酒谢谢葛优保护北极熊,葛优就问那你说为什么北极熊快饿死了咋不吃企鹅呢。美女想了一会不知道,葛优说,企鹅生活在南极阿,北极熊在北极,怎么吃? 美女娇缜的说,你真坏。呵呵。
      
      这是一本关于北极的故事,陈丹燕踏上去北极的旅途,把那里的所见所想真真切切的呈现在你面前。那里的大地还没有被人类染指,那里的文明还是最初的样子,当然新的旅游也多多少少改变了那个北极小镇的一些生活习惯。可也只有遥远的北极或者南极才保留着地球最初也是终极的文明。
      
       或许小时候课本上被我们讲解的北极知识过于有限遥远,那里对于我们总是神秘的地方,可现在当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染指已经悄悄地浸染到北极生物圈时,当地球已经已它独有的生物链方式警告人类时,我们不能不停下来脚步去思考,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还能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地球又能忍受人类到什么时候?
      
      人内心中总是喧嚣,总是不能不征服,不能不窥探,不能不占有,不能没有欲望。阿蒙森的探险为人类征服地球填补了最终的空白,也结束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时代。人类,何时能放心内心的欲望和占有感?
      
      或许真的等到这个世界即将毁灭之时,无助的人类面对愤怒的大自然才能缴械投降,才能最终承认:人定不能胜天!!!
      
  •     两册,一个系列,一本图书馆五楼一本七楼。一口气看完,极简的冰雪世界,迷人的地理老师,以及正在奔溃的自然却是永恒的存在,听起来既残酷又宽宥。
  •     非常寒冷的图片,配上作者冷静的文字,北极圈的生活跃然纸上,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暖意和自在
  •     真的很真实的旅行视觉,我因此喜欢陈丹燕的书
  •     买过一本,记得当时非常喜欢。可惜后来就再也找不到了
  •     这几天在看公考中断断续续地翻完了这两本书~很庆幸当初在图书馆的生僻角落里看到了她们,感谢她们带着我的思绪从亚热带穿越绵延数千里抵达北极~到不了的地方用文字和图片来代步~ 看到最后作者写到了孤独,中午和郑莹吃饭的时候聊到,大抵所有的书都会描摹孤独有点是通过内容有的是通过形式。陈丹燕说孤独是“该隐的记号”,是人类多多少少绵延万万年的共同情愫。我想那些攀登珠峰的人们也许其实不是为了用自己的足迹丈量世界的高度,也许他们只是为了穿越那份独自登高的孤独~旅行大体也是吧~在长长的旅行里我常常发觉自己更加的孤独~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理解,孤独的象落入一口深井里只剩自己与黑暗面对面~ 好吧我又矫情了~总之这是一部好书哈
  •     又不知死活地读了本闲书。真是作死的节奏啊!
  •     漂亮的装帧 神秘的雪白世界
  •     无法抗拒的北方。book 2的印刷很差
  •     北极有神光。
  •     17世纪时,狩猎者与设陷捕兽者来此寻求大型哺乳动物的油脂;19世纪时,探险家和科学家来此寻求声望和知识;20世纪时,生意人来此寻求财富和刺激;21世纪,旅游者来此寻求维京人类触碰的自然,而科学家们仍滞留此地,寻求尚未解密的自然答案。讲述在北极的所见所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环境反思
  •     是不知道要哀悼它的崩塌,还是要庆幸心中仍旧保有它。
  •     没有人类自然还是照样运行。
  •     我本应该夏天借来看的,这个时节看总觉得冷。。。
  •     其实,在北极自杀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恒久的寂静和古老的冰与星光,都给人永恒近在咫尺的感觉。我想这地方能安抚自杀者对死亡的恐惧,让他走得从容,也许走得没有那么哀伤。以这样不被驱赶逼迫的方式告别人世,平心而论,这是个不错的结尾。信仰者不可自杀,但该隐的后代,似乎有这一项自由。(摘自书)
  •     高中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人与自然》杂志上有连载,写的挺好的。只是这套副刊的图册印刷的不太好。。。
  •     文字很不错 细腻 色彩感和画面感都很好 文中一个观点是:自然本身不会消失,会消失的是人类。
  •     果真是看不了散文,就这么几个字,看了好久啊~
  •     居然一直没mark。读的时候还是高中,地球上哪儿都没去过。里面关于孤独的那个故事让我记了很久,这书后来连名字都记错了。。。
  •     ——像那颗心再次被温暖,但它既伤感,又静默,只轻轻放平下来—— 里面那个驯鹿的故事,看得着了迷:有一天在山道上,因为她站在下风,驯鹿们没有闻到她的气味,便大批奔跑过来。“许多许多驯鹿,它们是害羞和警觉的动物,绝不肯靠近生人的。我很侥幸。它们跑过来,成群结队
  •     明天,它又会回到原处,它没有抛弃。
  •     心心念念。
  •     这是高三时读过的,至今为没能拥有而介怀,名字记不住了,但感觉却记得深深的,很好很美
  •     温柔地文笔读起来很舒服,图片更漂亮,比泛滥的旅行书好得多
  •     清冽,干净,安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