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九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城市九章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1
ISBN:9787545800609
作者:陈冠中
页数:204页

作者简介

《城市九章》系知名作家陈冠中所撰的一系列城市笔记,共有九篇,其中北京、台北、香港各占两篇,余下三篇里,《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分析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流动盛宴》分析这三座城市的异同,《坎普·垃圾·刻奇》则是对于新兴城市文化的评论,另有附录题为“爱富族社交语言——英文关键词”,列出了约二百条时下流行的文化精神的英文词汇及中文解释,饶有趣味。作者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有六年的时间以台北为家,现在则定居北京。如此“精彩”的经历,使作者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以文化人的敏感触觉和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对这几座城市作出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勾勒出一份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且无形有神的城市印象地图,将每座城市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籍目录

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波希米亚北京有一百个理由不该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在这儿?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流动盛宴半唐番城市笔记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台北嬉谱台北的质感坎普·垃圾·刻奇——给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附录 爱富族社交语言——英文关键词

编辑推荐

  《城市九章》作者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有六年的时间以台北为家,现在则定居北京。如此“精彩”的经历,使作者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以文化人的敏感触觉和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对这几座城市作出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勾勒出一份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且无形有神的城市印象地图,将每座城市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概要

陈冠中,上海出生,香港长大,曾在台北六年,现居北京。
就读香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修社会学、政治学和传播学。一九七六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曾任北京《读书》月刊海外发行人。
著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一九八一)、《半唐番城市笔记》(二○○○)、《香港未完成的实验》(二○○○)、《波西米亚中国》(二○○四,合著)、《香港三部曲》(二○○四)、《我这一代香港人》(二○○五)等。

章节摘录

  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  香港是我自己的城市,这个城市,在一百四十多年前,曾经包庇过一个清廷的通缉犯叫王韬,他在香港住了二十二年,以现在的标准早就算是香港人了,他在香港发表了许多言论,谈世界大势和中国自强之道,李鸿章之后,他是民间第一个提出变法的,香港学者罗香林甚至说没有王韬在前,就未必有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运动。王韬是爱国者,却也是他同代人中最早的世界主义者。下文我还会再说到他,并会提到世界主义也是中国思想当代传统的一部分,并且与孙中山的亚洲主义和梁启超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可以互相补足。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大家都在反思,反思现代性,反思国族:反思中国自己的思想资源。我认为这个时候更有必要提倡一种经过反思的世界主义,以抗衡两种我认为危险的民族主义。

图书封面


 城市九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陈冠中的城市九章 是一种享受 有多重生活背景的作者 把中国两岸三地各大城市品地淋漓尽致 合我口味啊 哈哈 比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要好的多 更加自然 更加有韵味 赞!大家有没有相似的书介绍几本吧 这种书满足了我猎奇的心理 还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台北 香港 北京 上海 广州 ……
  •     一直很喜欢陈老师的书,不管小说还是散文还是带点文气又带点嬉皮气的杂谈。除了读着读着觉得他把你一直没想好怎么表述的问题讲明白了,或者说到你心坎去让你想跟他来一击掌,他的文字还总是轻轻巧巧的,不怎么费力去绕那些大弯子,或者故作艰深,或者摆一种姿态。陈老师的文字是能带给人纯粹的阅读乐趣的。尝试着总结一下吧,虽然总结不好。波西米亚北京,是“在首都的政治背景,故都的历史背景,中关村和中外企业的经济北京,老北京和民间京味的文化北京,乃至大学和博物馆的学术北京”之外的,一种文化上万物生长的状态。当然你也可以说成是群魔乱舞的状态。每年五一十一的朝阳或者海淀音乐节,总能看到二手玫瑰。我是一点听不懂摇滚,每次被文艺范儿的朋友拉着去,除了痛仰出来的时候能跟着嗨皮那么一小下,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长吁短叹盼晚饭的来临。二手玫瑰当然也不是我好的那口,但看着周围真心嗨真心狂热的人群,就觉得,北京呀还是好。什么形式的不被理解,到了北京总能遇上人说,哥们咱懂你。大北京城,值得吐槽的地方很多,在某种意义上,值得坎普的地方也很多。但总能找到一个角落,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别处”,就是陈老师说的波西米亚北京吧。然后是总结北京的波西米亚历史(注意,不是北京的文化史),主要是从49年开始算,在那之前,中国海纳百川的中心还在上海。60年代开始的知青下乡,全国城市的文化队伍都在只出不进,这段时间就除外了。70年代末恢复高考,带来了文化复兴和新憧憬,主要表现在让后来的美术青年和文学青年恨生不逢时的星星美展,北岛顾城等等人的诗,刘索拉和徐星的小说宣告中国垮掉的一代正式登场。90年代,产业工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纷纷东进和南下,文化上的波西米亚族群在体制内外开始汇聚北京,直到今天。历史一概括就失真,建议有心的朋友们还是去看原文。接下来要讲的是波希比亚北京的气质。一种气质叫“格”,比如“性格、格局、格调、风格、出格、够格、格式、格色”,总的来说就是特立独行,也是波西米亚概念的核心。但北京的格,格得够糙,在这褒义词,像大老爷们可以用来指粗枝大叶还自我感觉良好,也可用来指大气、血气方刚、够男人。另一种气质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叫“洋气”。大概是北漂的波西米亚一族女性渐多,阴柔的美感和精致慢慢凸显出来。当然和上海的洋气还是没法比,但上海也不可能有这种糙了吧唧的“格”。接下来是讲有没有新京派这回事儿。这是个学术问题,在这还是略过吧,再概括下去要变成小学语文课概括段落大意了。但也是有意思的一段,陈老师结论是:即使用“新京派”这一词,与“老京派”在文化性格上也全然没有血脉相承之处,仅仅只能体现一种时间和地缘上的关系。希望我没有理解错。最后是讲波西米亚北京的中国特色,这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大气候。用辩证法来看,发展的基础很好,但“仍将是迂回曲折的”。为什么呢?波西米亚北京,一块在体制内,一块在体制外。两方最初互相抵制,不一而足,但和中国市场的悖论一样,一些民间形式必须学会依附体制,一些体制内的资源也必须面向竞争。市场的奇怪引力,“与波西米亚文化无可避免地存在暧昧的紧张”。“宣言的年代已过,一切坚固的融成气,寄生在学院画院也好,书店报馆也好,本身没有清浊之分。这是载体平等的年代,再不能以固定的艺文类型,雅俗、高低、量产不量产、流行不流行,来定作品的好坏”。陈老师把今日北京比作1830年后的巴黎。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世界上像巴黎和北京这样充满想象的城市不在少数,但在巴黎和北京,一方面你被丰富、特色的民族性包围,一方面你会迸发出一种不受拘束的世界主义激情。纽约,也许世界人民的寻根行为、文化熔炉就是纽约、就是美国的民族性,但和“美”之于巴黎、“糙”之于北京比起来,总显得太抽象。像伦敦、东京这样的地方,你能享受到世界性的丰富文化资源,但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我猜是没有多次经过激烈社会变革(好吧,就是革命)的地方,人们天性里还是有点放不开,观者的人群总是着装得体,带着合适的妆容,散发合适的香味,这包括正儿八经的展览也包括地下乐队。比如嬉皮要嬉得够味,给自己打上耳钉唇钉眉钉鼻环舌环,才好意思称自己是嬉皮。是不是少了一点随性的放荡不羁?你说香港?呵呵。徐志摩说,他每次回中国就想念巴黎,再磕碜的男人,只要到了咖啡馆和小酒馆就像着了魔,顿时有了向身边美女搭讪的勇气。而且美女都愿意搭理你。陈老师说,每次文艺演出,一些其貌不扬不洗发的男士,身旁都有美女相陪。汉子有市场,就说明北京浪漫不死。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骨子里是个反浪漫的人,太阳星座月亮星座上升星座还有什么什么星座都是土象星座,我可以去土死了。但是头一次,有人对浪漫这个词的解说,让我对浪漫心生向往。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个小时就翻完了~发现看不进去啊~~可能是都没去过吧~
  •     坎普 刻奇 垃圾~
  •     诚实。
  •     讲京派与海派,讲香港人几十年来的心态,很是犀利。读到坎普的中国例子,真是每看一个例子,就要合书笑上一会儿才能继续!
  •     散落在纸页间的妙趣,值得拾取
  •     如果说人生是各种经验的集合,那么城市就是生产经验的“根据地”,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空间中流动和体验总是有益的。
  •     各种波西米亚......
  •     字里行间也有些自己的偏好和感情。
  •     如果有三星半的话,应该就是三星半吧。“还行”这个评价未免略显委屈。掉书袋倾向,有些论点阐释得也并不明朗。每则之间的语气与内容差距大。第一篇典型的论文内容与口吻。空洞、无意义。后,言及台北香港上海刻奇坎普等,观点倒是比较新。语言无疑是俏皮而值得推敲的,因此可以再看。
  •     非常到位!非常对味!
  •     看起来老辛苦的......
  •     P82:你够幸运,年轻时呆过巴黎,那巴黎将永远随着你,因为巴黎是移动的盛宴。至于我们,或许年轻时应去上海、香港、台北走走,品尝各城独特的味……跨城闲游,三城犹如一场接一场的移动盛宴。
  •     如果读不懂请自行恶补美学相关理论。
  •     第一章“杂种城市”四个大字吓到了我,但是细细读来却不失闲趣~
  •     看不懂。看到一半而已。
  •     身在围城,若想站得更高看看自己身处的时代,不妨读读此书。
  •     竟然才读完……
  •     睡前读物,看一篇刚好20分钟到半个小时
  •     浮世文章
  •     一定要收藏的一本书
  •     不是我的菜,比较有感触的,算是这篇《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
  •     实践出真知。
  •     很久前看到,冲着城市两字去的,当时没有记录,现在只剩一个模糊的好感
  •     没劲 看完北京那篇就再也不想看了
  •     城市文化,台北的质感,北京的丰富。
  •     蛮有趣的视角观察城市。。薄薄的小书很好读~
  •     纯粹的阅读乐趣,一边翻书一边想要拥抱陈老师。
  •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的四城变奏曲。ps人文底蕴不够厚,最终,坎普的那一长篇还是没能看完。
  •     发现自由主义左派里有很多好人……阿西莫夫、爱因斯坦与陈冠中大概都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难道会不由自主倾向于左翼吗(- -)总之是冠中先生路人粉了。ところで、その表紙わ綺麗いである
  •     关于北京的部分是我认为近几年来同类文章里,对北京最好的诠释
  •     因为城市社会学的作业要求选择了仔细阅读本书 但并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 而是真正被这本书吸引了 让我用心去读去思考了 不错的小书
  •     原来我们对陈冠中的认识来自两个不同的角度
  •     陈冠中讨论北京/上海/香港/台北。他最喜欢台北,对香港又爱又很,上海是香港的劲敌,对所谓布尔乔亚的北京无限追怀。
  •     让过往和现在的香港、台北来照见如今与未来之大陆。
  •     邂逅:2016.4.图书馆; 旅程:2016.4.18.-2016.4.19.; 地点:坡; 比起之前看的小说《裸命》,好像还是看他写散文更好些。写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应该是很好的素材,作者想要探讨的命题也挺有野心,只是文字读来却略显空洞。可能是对香港最熟悉吧,《我这一代香港人》这篇还是不错的。后面的爱富族名词解释也很精彩。只是通篇,编辑不知道香港的书引进内地也是需要翻译的嘛!所有的外国人名地名都是用简体字写着粤语的翻译,读着好别扭!
  •     人过于追求所谓"大格局"往往也会沦落为浅薄。
  •     这是看完波西米亚后第二本他的书,写外藩的篇章还有印象。大三读的吧。
  •     观点过得去,不过对于城市生态兴趣不大
  •     好看有趣的一本小书,台北香港上海北京、历史、地域、各种亚文化,有滋有味梳理一遍,文笔亦举重若轻没可挑剔。直读到最后一句:“谨将本文献给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并很坎普地说一句:共勉之。”实在忍不住会心一笑。
  •     《波西米亚的首都》写得很棒,can't agree more
  •     了解城市的性格
  •     在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普世价值中,提倡杂种文化。“正如北非文化滋长了文艺复兴的威尼斯,洋泾兵成就了世纪初的上海,吐蕃统治奠定了敦煌的辉煌,半唐番将在后世的记忆中代表香港。换个角度,每一个老大文化都需要“野蛮人”来恢复想象力的青春,欧洲现代艺术有非洲,美国精神有西部,大洋洲人有货柜崇拜,中国有香港,香港有半唐番。”
  •     波西米亚的首都。离不开的北京
  •     尽管里面有很多我看的很辛苦的名词,但是很享受这本书,一个得到过的人写出来的字与我这个目前什么都没有的人居然在同一个频率里。
  •     没读完 就被迫还了……
  •     学到很多,虽然有点儿过时了~
  •     三星半,最好的还是讲香港的一部分,以及他对受了过多的人文教育者的态度真是自得并调戏之啊。最后一章堪称文青装逼指南。
  •     #读书日# 认识一座城市就像认识一个人,看一眼是不够的,要相处。 虽然是老书,但杂种文化、“二元经济”、用途要混杂的提法仍适合当下。
  •     但,大家还是在北京。阅读,是缓解疲劳和保持专注的良药。
  •     不明觉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