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帝国的疼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1644:帝国的疼痛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101061062
作者:聂作平
页数:260页页

作者简介

一段老大帝国的沉痛往事 令人追惋
一个转型社会的失败标本 使人警醒
公元1644年,中国的大地上,是一幅烽烟四起、血腥弥漫、民不聊生的悲惨场景。这一年,大清王朝代替了大明王朝,中国的历史依旧在既有的政治轨道上前行。甲申年的疼痛意味着一个不祥的隐喻:古老的中国还要沉睡,还要在愚昧、贫穷、动荡的阴霾下沉睡两百多年。本书以生动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1644年中国的全景,引发人们深切的思考:从崇祯皇帝的末路,李自成的勃兴与衰落,到努尔哈赤及其子孙的苦心经营,还有江阴百姓的悲壮抵抗……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一 凶兆与流年二 阴影里的祖宗三 性格决定命运四 致命的临终手术五 皇帝的凄凉末路第二章 李自成:驿卒的反抗一 十八子,主神器二 闯王是怎样炼成的三 掉进米缸的老鼠四 一个符号的归宿第三章 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一 努尔哈赤的原始积累二 武力决定命运三 一个士大夫的艰难抉择四 亲者痛仇者快的凌迟五 多尔衮的决断第四章 史可法:中国式表演人格一 信息不对称的两封信二 不成气候的小朝廷三 如何才能死得更悲壮第五章 文人生涯:以陈子龙和侯方域为例一 愤怒青年陈子龙二 风流才子的追悔第六章 在底层:甲申年民间实录一 杀人者的事业二 江阴,一座城市的玉碎第七章 结语:中国仍在沉睡主要参考书目三百六十多年前的隐痛与伤惘(代后记)

编辑推荐

  《1644:帝国的疼痛》以生动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1644年中国的全景,引发人们深切的思考:从崇祯皇帝的末路,李自成的勃兴与衰落…………

内容概要

聂作平,四川富顺人,作家。《精英会》总策划,《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著有《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1644:帝国的疼痛》、《天朝:1793-1901》、《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等。《历史的耻部》与吴思的《血酬定律》同获新浪网、当当网“2003年度最有价值图书”。

章节摘录

  一 凶兆与流年  大明崇祯十六年,岁在癸未,依西历,为公元1643年,即甲申之变的前一年。这一年初夏,远离京师的四川南部出了一桩怪事:当地一户农民院子里的一株李子树,结出的果实不是往年那种圆而翠的李子,而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黄瓜。这件事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人们把它当作不祥之兆而议论纷纷。有好事者就请了巫师占卜,巫师得出的谶语是:“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放在承平时代,这种公然宣布天下就要大乱的胡言乱语,必定会遭到官方的严惩。但这一回,官方对此充耳不闻,甚至有不少下级官吏也加入到流言散布者的行列。总之,这件事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可以想象,大动乱来临的前夜,这种稀奇古怪的事件必然激起民间的骚动不安。  科学家早就发现,大地震之前,比人更低等的其他动物,往往都能凭借它们敏锐的直觉预感到大祸临头,从而烦燥不安或是疯狂奔跑,而比它们更高级的人类却毫无知觉。与此相类,王朝更替,社会大动荡即将到来之时,底层民众往往多了些敏感,而达官贵人却浑然不觉。他们不愿意相信也不敢相信,天下真的就要大乱,改朝换代真的就要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李子树长出黄瓜也许是基因的变异,但身处末世的人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乱世即将到来的预警。为此,当地民众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有钱人开始囤积粮食,纷纷在家里深挖地窖,把大量小麦和稻谷埋藏在地下,以备将来救命之用。悲惨的是一些无钱无粮的穷人,他们看不到希望何在,却感受到了绝望的脚步日益临近。为此,有一户赤贫人家竟然变卖了财产,把得来的几两银子割肉买酒,大吃大喝。

图书封面


 1644:帝国的疼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这里面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只是作者很多材料的说明,但是很多真实,比如李自成,比如崇祯,我一度无穷相信性恶论,认为人是邪恶的动物,因为人的性格残忍自私,所有一切现在的悲剧都是活该自找的,但是书中某些人的命运,让我感觉人是悲剧的,但不应该承受如此多的灾难,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草芥,性格决定命运,很多已经造成的灾难我们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的心肠可以就此冷硬下去,我们应该有点悲悯的心,想起《守法公民》里面的一句台词,我们不能悔恨已经造成的决定,但可以努力改变将来的决定。
  •     书写的很不错 作者笔法老练 不愧是以码字谋生的 但对于历史掌握的根本就不多 此书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编篡后的正史来写的 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发现 写魏忠贤竟然没写东林党 写征三饷竟然不写为什么不加征工商税 还有关于崇祯的内帑 作者认定崇祯有内帑不舍得花 最后都便宜了李自成 《明季北略》里关于崇祯内帑的事给予了否定 但作者书中有很多处都引用《明季北略》做证据 唯独无视《明季北略》里对于内帑的否定 不知作者用心何在 此书也就当做小说看看得了 可对于真正的历史 连毛都没触及到
  •     一本书所昭示的意义 ——读聂作平《1644:帝国的疼痛》远 人早在世纪之初,四川作家聂作平便通过随笔集《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武侯祠:逆光中的神殿》、《苏东坡游传》等多部著作结出了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第一批果实。其中《历史的耻部》获评新浪、当当网“2003年度最有价值图书”。正是从这些著作开始,聂作平逐步深入到对史实的研究及个人站在思想、文化层次上的文本探究。《1644:帝国的疼痛》是聂作平推出的又一部历史类的文本力作。不包括最后短短一章“结语”的话,构成全书核心的划为六章,分别是:“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李自成:驿卒的反抗”、“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史可法:中国式表演人格”、“文人生涯:以陈子龙和侯方域为例”、“在底层:甲申年民间实录”。之所以把这六章的标题全部引出,就在于在这构成全书的六章,每一章的前因后果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作者所要叙述的核心之年。这一年就是岁在甲申的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大明帝国土崩瓦解的那一年。对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来说,没有人物,历史将不复存在;而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在他那个时代的舞台上为我们演出了一幕幕值得后人回眸的悲喜剧。因此,在每一章登台的主角中,聂作平采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崇祯帝、李自成、张献忠、袁崇焕、史可法等风云人物置身于历史的悲剧演变当中。在以这些人物为支点之时,聂作平不惜借用福克纳、昆德拉等小说大家的多视角手法,一章一主要人物(次章沦为配角),溯其源、考其变、论其失、明其道,生动翔实地还原出崇祯帝末路的悲凉,李自成造反的初衷和进京后的暴戾,史可法为求死节令名而搭上全城百姓的前途命运,以及苟延残喘的南明小王朝中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与东林党之间的残酷斗争……这些史上留名的人物在聂作平笔下,获得的不仅是一个后人的评价,更是作者面对历史所生发的多元思考及个人历史文化观的体现。其中对史可法的论述尤为突出和精到,显示了作者不拘泥于史家对人物的定评,而是透过历史的雾障,以史实为根据,分析并得出个人看法。在这部22万言的著作中,聂作平要做的当然不是对明末人物命运的简单钩沉,作者以生动而又纵横捭阖的笔触所紧扣的,是1644这一悲剧之年的主题。这一主题是作者在全景式考察了血腥弥漫的1644年之后,得出这一年不仅是一个帝国的毁灭之年,更重要的是中国还要在愚昧、贫穷和动荡中继续沉睡数百年的肇始之年。对中国漫长的历史来说,这一年的重要性就在于历史进入了它巨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的政治及思想人文经历了它的勃兴与鼎盛;在此之后,布满疮痍的中国命运还将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滑入越来越深的专制泥沼,开始落后于差不多同时进入文艺复兴及借助资产阶级革命而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西方世界。因此,在作者笔下,1644年的重要性倒还不是明帝国的灭亡,而是在这个时代(1644年只不过充当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历史将它的目光转向了西方,只给中国留下一个巨大的玩笑——崇祯的励精图治仍免不了帝国的灭亡,李自成的农民军走进北京仍躲不开灰飞烟灭,以文天祥自居的史可法在最后仍忽略了全城百姓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做秀,面对民众亡国之痛比不上剃发之愤的文化冲突,作者才以近乎沉痛的笔调写道,“甲申年的疼痛在于,数遍目力所及,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种子……没有一种势力代表了希望、正义、公平和近现代文明。这是远比乱世更可怕的事情,因为乱世之后完全可能产生一个崭新的盛世,虽然这种盛世与人类的尊严、正义无关……甲申年不仅亡国,而且亡天下,亡人心……这是一个真正令人绝望的时代……”于是我们真实地看到,在1644这一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真正的悲剧是英雄退场了,希望泯灭了,中国历史不再往前发展,所有的萌芽都被掐断。这一年不仅是天下人的命运之年,更是纯正的古典精神至此划上一个句号之年。聂作平通过这本书所要昭示的意义就在于此;这个意义也让我的阅读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阵痛。在历史研究领域里,近几十年来,重理论与方法的风气一直远甚于重考据。聂作平的这本著作三者并存,无所谓孰轻孰重。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傅先生所言的真实含义,我想就是希望写作历史著作的人应走向去伪存真和溯源补阙。为写作此书,聂作平书房堆放的参考书达到两米多高。这个“两米多高”和聂作平生动的文笔相得益彰地融为一体,使它的分量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1644历史尤其偶然也有其必然
  •     一声长叹。。。
  •     看完它,面对这一切心里更加平静了
  •     写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放眼长久,在长时间内归纳出某种规律;另一种是集中在某时某地,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不错的一本书。
  •     复兴时节,越来越多的人求解衰落,思索明亡清兴。如同崖山的1279,1644不仅是个传奇,也是这个民族抹不去的伤痛。
  •     常读历史书的人知道,历史怎么看,全凭作者一支笔,一张嘴。好的历史书不誉尧非桀;好的历史书写得是人性。 本书还可以,他的叙事架构和文笔都很漂亮。史观部分,对于李自成行为进行了正面的解释,很有力量。其它的和我看到的晚明史没有什么区别。 是一本好书。
  •     可读性很高的一本书,书中对甲申之变中明朝正统势力、南明政权、大顺农民军和关外的后金势力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读完后对史可法、崇祯、李自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个人认为看后对leadership的sense也会有一些提高
  •     写史可法的视角很新。
  •     对于崇祯,一动不如一静
  •     因为张瑞图,我爱上了明史。“蜀中有才子”
  •     对史可法的剖析尤为深刻,自顾自己的杀身成仁却让如此多人一起陪葬。
  •     先看的顾诚的南明史,再看这个感觉一般。近期应该不会再读相关的书,有点头疼。。。
  •     这大概是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晚明书系里史实和文辞结合得最好的一本,不显得枯燥乏闷,也不会矫情造作。
  •     这段历史的回忆,都是很痛苦的
  •     意外之喜的历史,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
  •     高中读的。。。
  •     虽然本书有防万历十五年的嫌疑,可是那场留头不留发的孤城之战还是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尽管史书仅留十字。
  •     还是以人物为中心诉说历史,感觉有很多万历十五年的影子
  •     我也非常疼痛
  •     前篇章节还阔以,后面的独立篇不是自己看书的初衷。
  •     不仅在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走向了灭亡,更在于纯正的古典精神到此划上了一个永远的句号
  •     不错的历史散文
  •     跳着看的,因为刚读了《欧洲文明15讲》,对比着的感受就是前者太快这个太慢。当然一个是整个文明史,一个是一个朝代史,不能这么比。但总体来说我确实对人物八卦类的不怎么感兴趣就是了。。。有的章节很好看,说清朝人是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挺贴切。不过我不认为明清的本质是一样的。
  •     当上位者的帝王己身都不够睿智贤明那么本身就已风雨中飘摇的破败帝国必然灭亡,帝王的种种努力到头来也都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显得更加感伤无奈罢了。一个民族有着纵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能丢失的气节,如果气节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大抵也就不复存在,江阴城的这一小节读来甚为感动。
  •     静雅思听听完全书
  •     语言很舒服,观点也不错
  •     2013.06.25 《1644:帝国的疼痛》—— 从时间断点处靠近历史,读出今日,揣摩明天!
  •     #读书笔记# 173 明亡清兴,时代变迁。崇祯,李自成,努尔哈赤,史可法,陈子龙,侯方域
  •     1644这个年份对于中国人,尤其对于汉族政权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因为清朝的入关所有都改变了,是好是坏不好定夺。苟延残喘的崇祯,骄傲自满的李自成,黄雀在后的多尔衮。这本书还是比较详实易懂的进行了解析。不足之处头重脚轻较为严重,后面很多有凑字之嫌。
  •     历史是多面的,看书也不能看一家之言。比如里面所说闯王入京后发现崇祯内帑居然有三千多万两白银,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也是后人抨击崇祯的依据。但这里的记述可信吗?崇祯不是傻瓜,虽然他犯过杀死袁崇焕的错事,但在兵临城下的关头,任何有脑子的皇帝的都会拿出来犒劳三军,入京得来前按波音(著【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所言估计是李自成在京城抢掠明朝官员及百姓所得(私觉得按时间来说也比较可信)而且数目基本都是道听途说以及根据李自成撤离带出京城推算出的。
  •     到底谁抄谁?
  •     一定要吐槽- -!标题党死得早=。=内容很不严谨,不加考据,野史当作正史写,写小说么。。。。。原本看书的心情被完全破坏,越看越生气: 对于史料的分析缺乏细致。许多观点仅是对前人言论的补风捉影,缺乏实证。过分丑化了万历崇祯。 一些被证实为子虚乌有的事情却被作者言之凿凿。对别人言语不经甄别就一味寻章摘句,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还能尊重一下历史么妈蛋!!
  •     可能是因为对明史知之甚少,又实在不想看明朝那些事那种流水账。
  •     感喟万千,竟不能发一词。就不能改成十星制么。。。
  •     没什么新观点,历史普及书,挺不错
  •     遍地土匪!
  •     个人最喜欢开章说崇祯的那段 明朝的皇帝真是奇葩
  •     很精彩的史书
  •     不是所有写历史给普罗大众看的作者都有这样的毛病,但是大多数有——开始的部分基本白话不随便引用史料原文难为人,后面越来越大量使用原文——要是搞研究的,也犯不着看这书是吧。聂老师喜欢假设,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这随口几句的假设却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于是我明白了穿越文的红火之由;聂老师写作思路很赞,由上至下,从熟知的金字塔顶端到完全不熟悉的底层均有触及,很能拓展读者的思路;最后,聂老师用很不成文的最后一章,尽管是欲言还休,指桑骂槐,但是依然令人敬佩的发表了一下对如歌盛世的控诉。起立为他鼓掌。
  •     江阴的玉碎。启蒙之一。
  •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而现在最所希望的是透过层层烟雾,去看那个时代何以失败,何以成功,那些人性的潜藏。甚于此,我企图更加努力地靠近古人,靠近三百六十多年前那些大悲的、大喜的面孔,靠近历史深处无处不存的感伤和疑惧。
  •     9.24开始用静雅思听布谷听!9.27听完1,10.9听到3,10.11听完4!10.13听完5!10.15听完6和结束语!这段历史读起来有些悲壮,甲申年不仅亡国,亡天下,更亡人心!江阴这座城市为了反“剃发”而抵抗了清军81天,牛x,而史可法为了自己的气节,牺牲了扬州几十万老百姓的生命,形成鲜明的对比!袁崇焕的“凌迟”,这种刑罚恐怖的很!崇祯吝啬的很!
  •      #明史#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     这个国家早就死了
  •     个人的命运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 渺小的近乎悲壮 所谓帝王 又怎能幸免?
  •     谁快给我本教材我要重新学历史
  •     史料一般,略有趣味性,作者主观倾向很浓
  •     传统既是一道看不见的藩篱,也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惯性。
  •     值得一读
  •     “不仅在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走向了灭亡,更在于纯正的古典精神到此划上了一个永远的句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