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历史的真相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39935041
作者:李国文 著,赵云华,何言宏 编
页数:297页

作者简介

《历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旨在向读者全面展示这些小说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们创作的另一个侧面,也以别样的视角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心灵世界。
《历史的真相》收录的作品包括:皇帝与作家、刘项原来不读书、闲话建安七子、朱皇帝的残忍、义和拳百年祭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大雅村言  皇帝与作家  刘项原来不读书  闲话建安七子  朱皇帝的残忍  义和拳百年祭  第二辑 中国文人  何物老媪生宁馨儿?  草间偷活沉吟不断  挺然为之张居正  升沉不过一秋风  司马迁之死  嵇中散之死  李后主之死  方孝孺之死    第三辑 唐朝的天空  唐朝的天空  曾经沧海难为水  人间惟有杜司勋  仰天大笑出门去  中国御用文人的末路  中国文学离完蛋还有多远?  中国帝王的聪昏周期率    第四辑 走近苏东坡  大江东去  走近苏东坡  大师的风范  苏东坡与王安石  苏东坡的最后流放  第五辑楼外说红楼  曹雪芹写性  秦可卿的魅力  天下第一老太  王夫人的精明  茗烟的奴才学

内容概要

  李国文,1930年8月生于上海。1949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改选》《空谷幽兰》《月食》等,散文集《淡之美》《大雅村言》《楼外谈红》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各类奖项。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章节摘录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风流儒雅的皇帝,或相当于皇帝这样的最高执政者,身边总是有一些作家陪侍着的。哪怕粗通文墨,或者狗屁不通,既然贵为天子,没有学问,没有文才,怎么行呢?驾幸好山好景,不题两句歪诗,逢年过节,不写两笔孬字,作墨宝赐给臣下,哪还叫什么九五之尊呢?连慈禧太后,还从云南找来一位姓缪的贵妇,教她书法,替她写字呢!  这些被雇用的文人雅士,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叫作“庭筵讲授”,例如朱元璋的宋濂。通常是先请吃饭,然后,沏上茶再来讲文学;朱元璋的后代朱翊钧,就在这庭筵上发表过高论:“贞观之治有什么了不起?不足道也!”令在座的那几位庭讲的翰林院学士吓一跳,因为这个后来躺在定陵里的皇帝,实在是很不怎么样的统治者,明朝就是从他神宗时代开始走向衰败的,不是一个地道的昏君,也是一个无能的庸主。他认为:“李世民杀弟欺父,算什么英主?”当场的御用文人们,只得连连称是。“陛下英明高见,佩服佩服!”至于那些身份一般,年岁不大,就叫“侍读学士”,例如武则天的上官婉儿,那就算是随叫随到的身边工作人员了。这恐怕是讲完了文学,再行赐饭,顶多御厨房里添两份小炒,那就皇恩浩荡了。

图书封面


 历史的真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貌似在若干年以前,在学校有的书馆看过李老老生的《唐朝的天空》,那个时候惊艳于文章的恢宏气势,饱满的张力。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印象,花了半天的时间挑了老先生的《历史的真相》。这几天来强迫自己总算看完了。历史的真相,名字起得还是一如既往的大气,但在读完整体书以后,却看到的是一个偏执愤世阴暗的人。
  •     这是一本选集,选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集里的若干篇,凑成五个单元:大雅村言,中国文人,唐朝的天空,走近苏东坡,楼外说红楼——全部是作者读史而感的散文。一篇篇读下来,才发现不同的瓶子、不同的标签里面,居然装的都是一个味道的酒。作者真会装啊!而且所装之酒,其味甚酸。我使劲闻了闻,是泡过蒜泥的陈醋经过发酵的味道——这个感觉的确是我感觉出来的,因为我并没有闻过这种味儿的,在现实生活中。篇篇读来,这股味道几乎都要喷薄而出,要么洒向文学界的衮衮诸公,要么泼向文革中的小将红兵。按说,挨过整后,骂他龟儿子骂他娘骂他奶奶的骂他祖宗十八代,我这把年纪的读者,还能理解些,或可报之深深的同情和对那个时代的痛恨。或者瞧不上文学界的虚伪浑浊,骂骂伪大师骂骂酸秀才骂骂马屁精骂骂红眼病,我也可以接受。想想中国足球,哪个行业如今不是从头黑到脚啊。然而,篇篇的字里行间,都在地里种大蒜,而且是独头蒜,一张口蒜气满天,确实有些受不了。平心而论,作者读史是下了功夫的,不比一般的读史随笔,拿几个中小学生都知道的史料卖弄嘴皮子,贫得让人倒胃口。作者想挖掘所谓的历史的真相,然后思维的惯性总是像牢牢系在他心口的那段绳子,不打几个心结,他就觉得不舒服,这文章算是没有写到深处。其实,他每次在绳子上打结,都会扯着自己的心,揪心般的滋味也不好受,可是不写出来,总感觉他算是白疼了,一定要用这绳子去勒勒某些人的脖子,于是才能有自己的快感。红口白牙的,一个都不原谅。那个时代,就像一个大烙铁,把人的心上烙了一个红字。岁月能抚平吗?表面上看着好像不那么烫了,洒上几滴水,还会嗞嗞地冒怨气。这时,你的手还是不敢碰。那是历史的真相吗?我不知道。我只想去看看别的花草虫鱼,五彩缤纷;我不能守着一块地,一块种满大蒜的地,虽然,可以结成蒜苗,也可以开花,还可以结成蒜苔,也是绿油油的。可是,我吃不惯。
  •     负责任地说。作者的文笔相当不错,笔下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相当的平顺自然。这个角度上讲,给四星毫无争议。只是,一篇还好,二篇三篇更多的看下来之后,会发现让人不爽的不在于文笔,而是作者定位的尴尬和心中的阴影。从定位上看,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远胜于其他读史随笔,多到详细到让你感觉比起随笔散文,更像历史人物考证大合集。然而除了真实历史之外,又夹杂着很多作者不确定的自己的分析和推测,有些还比较严肃,有些就纯属谈笑了。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偏演绎偏传说,并非真面目的历史故事。再加上书名,本书就处在往前一步偏历史,往后一步偏随笔的尴尬角度。倘若只是如此,倒还好说,假使历史上角度高于普通低于专业级水准,只要文学造诣上有水平也是一本好书。问题在于作者最大的毛病通篇离不开两个话题:1、文革,被迫害过;2、借古讽今,如今的文坛怎么怎么不好,文人怎么怎么不好。一篇如此,看着颇为认同。二篇三篇如此,看来执念颇深呀。整本书都这样,看来您也没想过别的,只记得当年那点委屈和现在那点不平衡了。记得某篇里,作者自己提到对于文革受过迫害的看法,大意是不要时常把伤疤拿出来晒晒扮苦情,也不应当把伤疤当军功章炫耀。还提到文人时常将看淡挂在嘴上,却总是不能真正做到。不知道他写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对自己的文章和思想进行过反思。这几句话,送给他自己,正正好。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捧哏真是戳我笑点,吐槽能力一流。
  •     经书刮根本,史书阅兴亡。李老头怨气较重,yy功夫了得。
  •     忘了什么内容
  •     不推荐
  •     太容易产生阅读疲劳感了。
  •      这就是一个酸溜溜的披着历史评价挖掘大衣的牢骚集啊 ,
  •     推荐其中写古代文人的小品文,红学的部分一般。作者要是再开朗洒脱些就好了
  •     通篇就一个主题: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人看不起文人的相轻史
  •     没全部看完 老头子怨气是有点重
  •     坚持不下来······觉得没有高中时读到《李国文杂文》的惊艳感了。
  •     作者很老,文笔却很潮。。
  •     酸,老年人的书真是没法读。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有没有哪部名著或者名篇是作者在五十岁之后写出来的?我暂时没想出来。
  •     2013〜38/100。
  •     总感觉有偏见,有重叠,不像一个历史大家
  •     写透了文人的卑劣无耻——只可惜你也是个文人——怨念太深,学会忘记,忘记不是为了背叛而是为了新生。
  •     夹叙夹议。老先生恨WG,更恨WG中那些上串下跳无才无德的文人。
  •     真的是每篇都绕不开文/革阿
  •     文学史的内容多了一点,有点小失望,感觉没有非正常死亡那么过瘾。
  •     作者对文革是多大的仇恨啊,文章中怨气太过,有几章写得还不错,作者写文人相轻的传统,可他对中国历史文人的几乎全盘否定,哎,我也不说啥了。半个老乡写的书。
  •     文人真是,耽误事儿,耽误事儿
  •     说是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单单举出一些历史事件聊以科普。本书其实还是秉承着李国文一贯的杂文风格,对一些话题展开讨论,体现其深邃思想的同时,也不难看出满腹的怨气
  •     以散文笔触,透视古人灵魂的同时,揭破当世宵小之面皮,笑谈中含深刻。
  •     很有意思的书,历史都有人情味了
  •     感觉一般,没有新鲜的观点,文笔也不够流畅
  •     文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