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历史深处的忧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5
ISBN:9787108010186
作者:林达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书籍目录

序言
(林达)
移民、移民
费解的国家
三K党的故事
肥皂箱上的讲坛
氢弹秘密
诽谤罪的故事
总统请我入党?
枪在谁手里
家就是一个城堡
辛普森怎么引起了我的兴趣
公平才有看头
检察官输了
世纪大审判的告诫
百万黑人大游行
他们就是美国人

编辑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讲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一大堆毛病来。本书以信件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了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前言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好事情。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林达1996年1月

内容概要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了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章节摘录

书摘新移民多数是近几十年来从台湾和大陆来的留学生及其家属,台湾来美国的移民风要比大陆的早刮几十年,几十年下来都已经基本立足了。最嫩的还是近十几年来从大陆来的留学生。尽管时代不同,新移民和老移民一样,要扎下根来都有一番数不清、道不明的挣扎拼搏。说是闯荡曼哈顿闯荡得自我感觉良好者,确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对于华裔新移民,最常见的道路还是读书。在大学里读出一个或数个学位,直至可以找到工作为止。有了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这就算是成功了。还有一部分人,是拿的短期签证过了签证期的,这样,只能在中国人圈子里找一份低薪工作。所以,对于新移民,就其绝大多数而论,若谈及衣食住行,所谓汽车洋房等等,大致都不亚于一般的美国民众,要说好好品一品自由的滋味,许多人大概还没顾得上。    高等学府里,也有一些专学政治法律或社会制度的学者,也许,他们也难于不知如何向国内的学术圈外人开口,因为听众若是对美国历史不甚了了的话,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专门的理论,也实在很吃力,得不偿失。大概正因为以上情况,至今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向国内普通人介绍美国社会一般百姓生活中的法律、政治情况的书籍。所以,你的问题问得很自然:美国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啊?    我也不敢说已经品出美国自由的滋味来了。我来美国后没有再进过大学的门槛,尤其是刚来时尚有语言障碍,甚至还不能从书本上去了解我已经生活其中的社会。同时,我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最普通的美国人中间,大多数还是颇为底层的美国人。所以,我也许没有资格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可不要因此就不读我的信。我作为这里一个最普通的人,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一些对美国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我相信,你读了之后,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时而大惑不解,时而豁然开朗,最后没准就能品出一些滋味来了。    要下笔谈美国,确实非常犹豫。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旅美人士写的感想,他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好像有一肚子可写的,体会特多,可是呆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参不透”,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因为一深入进去,你就会看到,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美国的真实,都比观光两个月的旅客眼中的美国,要复杂得多。    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背景非常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实际上非常深。到了美国以后我们才发现,美国人是多么的不了解中国,尤其是普通美国民众,他们想了解中国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好奇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感觉自己已经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了解了美国,大致对美国应该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了。跑来一看,居然全然不是一码子事儿!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两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小品,表演了一个中国父亲给在美国的留学生儿子打越洋电话。这位当父亲的掷地有声地在电话里对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话音一落,下面激动的观众席上,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这个场面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大陆已经有相当多的“游子”在美国留学,他们在餐馆打工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向自己的家人抱怨在餐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也很多,由于心疼儿子而产生对美国人愤愤不平的家长及其亲属,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定的舆论。P2-3

图书封面


 历史深处的忧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1条)

  •     作为一个大学四年专业法律毕业生,虽然我逃课不爱学习,所有的法学知识也全部来自于因为无可奈何的准备司法考试之际,但是在毕业之后一年,在这本书上才完整的看完了辛普森杀妻案,我一边感慨美国司法体制的同时一边也为自己感到羞愧。看完这本书,我只记住了: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过,我想这就差不多了。很好的一本书,我会持续关注林达。
  •     很不错的一本书,作者的行文风格我很喜欢,简约的风格,朴素的语言,没有华而不实的修辞。作为一本讲述美国故事的书,作者没有片面强调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有多么多么优越,而是在用事实解释美国的自由是如何体现的同时,又分析这种制度产生的根源和环境,以及为了追求这种理念而付出的代价。
  •     两年前的旧文。最近买了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二三四,分别是《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和《如彗星划过夜空》。刚读完第一本,内心前所未有地震撼。我素来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对于美国民主,我始终受到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想要一探个中内幕。原来看过刘瑜博士的南周专栏和《民主的细节》,说句公道话,语言的魅力比内容大,现在很多牛X哄哄的后辈在豆瓣上炮轰她,说她的文章是政治学写作的文青样式,是耍嘴皮子,虽然刻薄,但是中肯。刘博士的《民主的细节》,现在想来,顶多只是幽默风趣的社会观察报告,读过之后知道美国社会言论自由,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云云,但仅此而已,这些东西我看书之前就早有耳闻,我更感兴趣的,是对于此类现象的深层探究,从美国历史和宪法的层面来挖掘这些“自由”依据,以及美国为实现“自由”,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而林达的书,就非常细致地回答了我的疑问。《历史深处的忧虑》,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作者本人在美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索,用几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来说明,美国宪法修正案里规定的公民权利,是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字字落实的,以及美国社会为了取得公民的自由,付出了怎样的惨痛代价。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辛普森案件的几封信札。大二的时候在学校听过李昌钰博士的讲座,短短一小时,李博士只针对取证方面的几个疑点做了简明的报告,给我留下的印象仅限于美国刑事案件中检方控方如何针锋相对,锱铢必较,以及李博士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推理能力。以前我一直以为OJ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他有能力雇佣美国最顶尖的律师帮他洗脱罪名,自己赔上几千万给受害者家属就把事情摆平了。现在才发现我不仅混淆了美国的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也误解了“正义”在美国的概念。林达则用了本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分析OJ案件,从中我看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把公民权利置于一切之上的。OJ的案件属于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不同,刑事案件的检方一般是政府,而不是受害者或其家属,因此这个案子应该叫做加州政府对辛普森,或者加州人民对辛普森的控告。美国曾经在历史上遭受过英王和英国政府的压迫,深知人民和政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宪法修正案中,极尽全力保护公民的权利,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以防止政府这个“怪兽”滑出正常的轨道,以非正常手段剥夺公民自由和迫害公民。一言以蔽之,宪法的宗旨就是protest the weak from the mighty。我以前一直疑惑,为什么即便很多人都相信OJ是谋杀他妻子的凶手,却还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逍遥法外。现在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程序正义,就像证明几何题,按比例作出一个图,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两个角几乎相等,但是不能断言说“因为看起来相等,所以角A等于角B”,而是要运用各种公理定理,一步一步地证明出来两个角确实是相等的。科学的思维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对OJ的定罪亦然。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达问身边的人,你觉得OJ有罪吗?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有罪,然后林达又问,如果你是陪审员,你会判他罪名成立吗?虽然有少数人略显犹豫,但绝大部分的人都回答说“不会”!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宪法把公民生命置于一切之上的态度。没有百分之百确凿的证据,没有陪审团一致地通过,就不能证明OJ罪名成立(注意,这里说的是罪名成不成立,而不是OJ有没有谋杀他的妻子)。宪法对于作为检方的政府的要求,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们必须提供一切证据,并证明证据百分之百可靠,也就是说,burden of proof是完全在政府一方的,控方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据,只需质疑检方证据的可靠性即可;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避免了政府无休止地侵扰公民自由,甚至迫害公民。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开国者为了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煞费苦心。看来之前我之所以无法理解OJ案的判决,完全是因为我缺乏对美国宪法的基本了解,加之这个案子又包含了太多的敏感因素,诸如被告的超级明星身份,控方律师的梦幻组合,以及嫌犯和受害人的种族差异,分散了我对该案本质的思考:一个法律,究竟应该怎样制衡政府,保护公民,从而寻求正义。再看美国宪法中对公民言论自由的表述:“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不能“剥夺”言论自由,而不是像某些国家宪法所说的公民“依法享有”某某自由。美国的提法非常精确地体现了“天赋人权”的观念,政府是人民建立的,谈何赋予公民权利,政府有什么资格“赋予”公民权利,它唯一需要做的、能做的就是规定自己不能侵犯公民的权利。言论自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言论中性,这句话的通俗版本就是,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美国开国者早就意识到,如果让言论自由背上“真理”的负担,势必有一天,自认为掌握真理的一方,很可能是政府,会打压他们认为是谬误的言论,那样的话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会遭受无情践踏,整个国家也会陷入危机。不过现在为止,美国国内对于言论自由仍有争论,最典型的莫过于言论自由是否包括可以焚烧星条旗,刚退休的最高法院大法官John Paul Stevens并不认为这是言论自由所包含的内容,但很多美国民众认为焚烧国旗并没有问题。这样的争论其实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共识,即言论自由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只是在局部细节上有待进一步讨论,而美国的法律也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反思历史,重温教训,在一个个争论中逐渐完善的。美国宪法能够在两百年间一字未改,足以说明其法律的稳定性,不像某些国家,宪法六十年间改了四次。最后,林达谈到公民权利在美国的保障,其实不仅仅依靠The Bill of Rights的条文,还必须依靠健全独立的司法制度、健全的社会体制、良好觉悟的社会和民众团体。而且,这个社会必须普遍有起码的正义感和公民良知。举例来说,发生一个民权案例的时候,各种民权机构以及许多平民,会抛开对当事人的好恶,抛开对他的言论、信念、行为的好恶,去支持这个当事人的权利。这种时候,他们更多地是合力维护一种信念,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简而言之,价值言说需要建立共识,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喜欢Michael Sandel的授课方式,我记得有一次课堂讨论时,Sandel很惊讶地问一个同学"Are you oppose democracy? Are you?” ,没有基本的共识,可能就没有Sandel几近完美的授课了。相比之下,某些国家的人民长久以来信奉的,或者被灌输的调和、中庸、麻木遗忘,使他们面对他人的权利遭受践踏时,选择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堤坝上只有几个小洞当然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如果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大坝溃于蚁穴的那天,必将无人幸免。总结一下,书中所谈到的美国式的自由,究其本质,就是要制约能够集结强大财力物力的政府,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法案的每一个字,都体现了美国对政府这个怪兽失控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在历史上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是为历史深处的忧虑。引用美国桂冠诗人玛雅·安吉鲁的问题作结,人是不是需要解放自己?人是不是需要解放别人?人能不能够不解放别人而只解放自己?人能不能不解放自己而只解放别人?这的确是每个立法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若为自由故。
  •     如果能早点读过这本书,那高中写作时关于人的自由的议论不知道要高多少。
  •     今后怕是难有到美国长期生活的机会了,不必等到那时,现在就先读了吧。
  •     看了这套书之后,会发现自己之前了解的或者想想的“民主”,是多么的不确切!不具体!能了解更多的民主、自由,而且是那麽的贴切合生活化!
  •     个人很是喜欢这一套读本,受用。。。。
  •     前面还通俗易懂而且有点兴趣,后面就没兴趣了
  •     从知识普及角度而言,该系列不枉一读,非常适合作为了解美国民主的入门读物。
  •     这书实际价值可能不值得五星,但是作为国内的民主扫盲读物我坚定不移给五星,我是从哪里读了第一本有点忘了,简直打开新世界大门,很多以前朦朦胧胧未曾成形的感受终于化成实际理论被总结概括出来了。而且神奇的是,这本书经我推荐后,被传阅了将近十多位大学同学,最后落入我妈手中,我妈看到欲罢不能,从我这拿走了全套丛书,对书中描写的自由民主艳羡不已,立志有生之年要去米帝欣赏它们的月亮。所以说书的观点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但是作为一本扫盲书它绝对值五星,观点客观正确与否是学者的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易读性才是最重要的
  •     讲了权力法案的例子。美国自由的基础
  •     作者以一个个美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为切入点,展现了美国自开国以来,传承至今的价值观,以及美国人为坚守这套价值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套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独立。捍卫言论自由,就必须容忍“妖言惑众”,捍卫信教自由,就必须容忍“邪魔外道”,哪怕是“3K党”,或是氢弹狂人。捍卫持枪的权利,就必须让渡部分安全,哪怕有人用枪刺杀总统,甚至杀害儿童。捍卫“不可错杀一个”的原则,就必须接受“可能放过一千”的代价。对个人自由最具威胁的,不是邪教头目,不是杀人狂,而是美国政府。美国宪法一方面保障了个人能有足够力的量能对抗随时可能膨胀、失控的国家力量,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迫害个人设置了重重障碍。但同时,政府就不能集举国之力,平定颠覆与暴乱。美国人民也曾动摇过,经历过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后,他们依然选择了站在自由的一边。
  •     连续一个星期看完了这本书,首先书本印刷质量不错,纸张光滑,字体大小合适,内容主要以作者在美国亲身感受到的政治、司法、人民的自由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美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读后对美国的自由、“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难怪美国一直抨击中国没有人权,按照他们那样的自由标准确实我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一直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不足的是,作者为了更清楚的讲解每个故事,叙述有些罗嗦,前面讲过的内容后面提到时又要再讲一遍,讲的很仔细但是看得有点累。
  •     文笔很稳重
  •     书中说到让我十分敬佩的一点,那就是美国的建国者和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的农民起义的领袖都不一样,他们所要的并不是“拉下老皇帝,我当新皇帝”,在他们的眼中,“打江山”和“坐江山”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我们曾经学习过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崇尚人文主义的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那些美国独立战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将军统帅,还有功臣们,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建立一个“中央政府”,而是都一哄而散的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更让人觉得忍俊不禁的是,独立战争最伟大的领袖华盛顿本人一直衷心于园艺与种植,他在独立战争的期间还念念不忘往家里写信,安排庄园的种植安排,并且从国外邮购了很多种子。战争一结束,他迫不及待地回了家,对他的种植园精心照料,过着一种田园般的隐居生活。这使得作者终于了解到为什么在美国的园林史中频频见到华盛顿的身影。也许有人会觉得太可惜了,打下了一片江山,居然不去当个皇帝老子,还跑回家去种花去了。但转念想想,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当初美国建国者们的豁达胸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但后来为什么会建立政府呢,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缺少一个“中央机构”,地方政策的差异,很快使得各个联邦之间的贸易往来状况恶劣。美国人为了维护那些“天赋人权”,终于建立了联邦政府。但在建立联邦政府之前,人们就已...经疑虑重重了,他们害怕刚从英帝国没有人权可言的统治下逃脱,而又跳进了另一个无人权的虎口中。因此,他们小心翼翼的,最终建立了联邦政府,通过《权利法案》及宪法对政府的力量严格限制,以保证每一个公民的人权都得到保障。一个很特殊的地方,美国的人民可以拥有枪支(当然其中是有对型号及数量的限制的。),并且还可以拥有军队,就是所谓的“民兵组织”,真是令人惊讶!(我想这点在中国来说更是令人惊讶。)而为什么宪法规定人民可以拥有枪支和民兵组织呢?因为美国人民认为如果人民手无寸铁,那么若在政府实施“暴行”的时候,人民能用什么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呢?说到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美国的“言论自由”了。在不少的人看来,言论自由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潜在真理”的保护。可是在美国,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让我们看《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就是:言论自由与真理完全无关。美国的言论自由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一个原则——内容中性。若不能坚持这个原则,认为言自由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那么终有一天会,会有一群人以“真理”自恃,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然而言论自由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每个人能够说出他自己的声音,保证这个世界永远有不同的声音。而绝不是希望到了某一天,人们只发出一种声音,哪怕公认为这是“真理的声音”。美国的司法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他们没有像“不错判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的乐观心态,也许正是因为美国人的心中都明白,这只是过于理想化的,大多数的“不放过一个坏人”,背后都“宁可错杀了一千个好人”。作者用最大幅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轰动全美甚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以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为线索,详细地为介绍了美国的司法制度。正是因为坚持“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的原则,让一些无辜受害者的正义得不到伸张,也让一些嫌疑犯由于证据不足(书中有提到的“排斥原则”,在此因为篇幅的关系,不细说了)而被释放。当很有可能杀了人的辛普森被无罪释放的那一刻,许多善良的美国人都十分痛苦。可是这,正是他们选择捍卫每个公民的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前面说到美国人民可以拥有枪支和民兵组织,作者提到过一个在举行在华盛顿的活动:有人号召枪下丧生者的亲属把死者的一双鞋拿出来,放在一个广场上。结果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它们承载着一个个突然中止的生命,也承载着亲人的无限悲痛。这正是美国人为持有枪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他们也反复地问自己,这样是否值得?但在目前为止,美国人民还是选择了自由,而且他们也准备好了为此付出代价。因为他们所惧怕发,仍旧是自己所应有的权利被政府的“暴力”所剥夺。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由得为美国人民坚持自由捍卫自由的勇气所折服,以及他们追求自由,勇于为自由献身的气魄所震撼。因为他们所付出的,承担的代价,永远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一个国家的安全。正如林达在开篇就说的那样,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我想若要追求阳光,就必定会有阴影,但是若内心充满光明,那又何惧黑暗呢?PS后记:看到网上也有人提到林达这套书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理解。人的认识总是在进步的,一个时代的人认识都是有局限的,而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局限而全盘否定,更需要我们去做的,是更广泛的阅读涉猎,更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索要探究的事物。 阅读更多 ›
  •     以书信形式讲述美国环境里的种种,真的特别好读,也很细致。介绍了美国这个民主自由至上,宪法至上的神奇国家。
  •     挑了有关oj的部分看,是为了用这个案子讲法制,然而对这角度并不感兴趣。但受到启发的是“是否有罪”和“是否受到了公平审判”的区别。
  •     关于美国的历史政治常识,这本书讲得真心不错,而且例子很有趣,观点也清晰。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对政治研究更有兴趣,而且让我骑上了一匹烈马去寻求宗教的内涵。
  •     林达的书我已经买了好几本,每一本都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通过讲述一些故事、事件来介绍美国宪法的原则、演进过程,以及美国人对民主、平等、人权的理解和做法,我已经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一些新的感受,值得推荐。
  •     P39 人们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有了表达意愿的渠道以及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就不容易激怨至深从而产生爆发性的破坏力。
  •     我很喜欢,非常非常好的书
  •     床头书,适合细嚼慢咽,慢慢体会
  •     忧虑历史,忧虑现在,忧虑未来。。。
  •     经历过独立战争的他们会真正知道自由的可贵和失去自由的切肤之痛。并且,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那些险阻都必须为自由让步。
  •     喜欢这句——“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
  •     比起名字的沉重,内容实在有趣可读,而且对比起现在正在发生的“刺死辱母者”的审判,让我一直好奇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最终的结果会变成怎样......
  •     买了作者的所有作品。逐一拜读。
  •     有的作者是思想的传播者,他们虽然没有自己深邃的独特理论或者见解,却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     还记得大一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时的激动,对书中美式民主带来的秩序和自由的向往,兴奋难眠。绝想不到今日对民主持如此消极恐惧甚至反感的态度。群体行为碾碎一切,民主不过是民的主和主民的工具,对普遍缺乏独立人格的人情社会尤其不适合。
  •     第一次这么近的了解美国文化,真的感觉自己肤浅了。
  •     了解了美国司法制度的特殊性,有点明白《逍遥法外》的初衷了:宁可放过一千,不要冤枉一个,即是法律给人的自由。
  •     极好的美国历史入门书籍。兴许是信件往来的缘故,我能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的痕迹。
  •     没有体检 真好
  •     很不错,了解很多美国历史和法律演变的进程。
  •     不干不湿的一本书,读起来有趣却又深刻。一口气在一天内读完。深入浅出地让读者初步理解了美国的言论自由,私有财产和司法制度。一篇紧扣一篇,逻辑非常顺畅,刚有一点小疑惑,紧接着作者就在下一段解释了。看完之后有点不饱,想赶紧找些相关的电影书籍等再看看。力荐
  •     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一场宏大而曲折的人性自我辩证…
  •     关于自由、民主、宪政逻辑最深入浅出的诠释。嗯,这样的乐园可能没见过,但,梦见过。很遗憾现在才读,强推!
  •     林达的这几本书都不错,好读也好看.他(她)反复地给我们说一些事,一些在这里不好想象的事,但却是真实的事.一些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应该知道和明白的事.
  •     初中。。。
  •     看完后你会发现我们在思想方面和美国的差距太大了,会很失落的觉得我们怎么也赶不上他们的。更客观的描述美国的发展,美国的思维。
  •     中国是集体主义至上,培养的人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美国强调个人权利,培养的人不忘记关心这个世界。
  •     林达的文章深入浅出,向我们介绍了民主与自由在美国的实践,在赞扬美国优点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我就是看了这本书,才对宪法学产生出深厚的兴趣。
  •     讲美国的民主以及法律制度。非常有趣且有教育意义
  •     了解美国文化的入门必读。之前微博上有人发过,一个十岁小女孩对川普当选总统评头论足。看了这本书才明白,美国就是这么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每个人都对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所以那个现象也不稀奇了。
  •     虽然有人推荐,我在推荐下购买了,但是实在提不起兴趣。可能是关注的角度不一样,这些棉柔的文字,让我提不起兴趣。
  •     真正理解自由是接受自由的代价。
  •     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以前自己从政治书上了解的关于民主的知识太幼稚了。
  •     催生向往。
  •     散文
  •     一本读了又读的书
  •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美国司法制度方面的知识,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美国的司法和政治制度,不错
  •     真心不错哦!
  •     被书名吸引,我以为是站在中国的历史深处忧虑,没想到是美国。但却看着美国的故事,比较着中国的社会,有好有坏,中国需要更好,也可以更好。书中的美国确实和我臆想的不一样,要和人家学习好的地方
  •     好看好看好看
  •     结合当下现实来看的话,是不是更有意义。距离催生向往。
  •     林达的笔下总是轻描淡写之中却又意义深远,每看完一个故事,心中便沉思许久。
  •     就像听邻居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     自由大于一切
  •     看你几时完。
  •     是二手的就算了,加上邮费其实没差几块钱,已经看过好久了
  •     全文思辨,像高品质的高浓度的奇葩说。美国人民自由的代价。案例有趣,讲解深入浅出。
  •     对于了解美国是很有帮助,但是不是有点过誉了呢?
  •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瑕的,有代价的自由,有限制的民主。需要用随时变迁的标准,适度来不断调和矛盾。
  •     内容还行 纸张还可以 价格也还合适
  •     相当好看,相当值得收藏,受益匪浅。
  •     不错
  •     这个系列的书真的很好,初学法律的时候老师推荐的。用书信的方式,从很多小的地方展现了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很值得一读
  •     肯定有抒情的成分在内,但还是要说,写得真好
  •     热评:其实我不了解的是中国
  •     高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