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历史之源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544704748
作者:[英国]约翰·H. 阿诺德
页数:132页

故事能拯救我们

努力适应看人文社科的我,确实挺不错的一本入门的历史读物,看完之后对历史有了一些认识,这本书也提醒了我历史中深刻的人为的痕迹。——历史的起因结果,年代,解释。历史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慢慢分支,逃离修昔底德之塔,我们从这些分支中看到不太一样的真相,就像那些原始材料解读出来的真相一样,我们应持怎么样的态度呢?理解这些真相,放弃唯一的真相。历史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了,作者在最后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口吻很亲切,每章引入一个小故事,通识在论证中提到很多历史学家的名字,简单介绍了历史的发展。没想到写这么多,那就发这里好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在书的最后作者谈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真的就有点像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一样。作者的叙述中,第一个原因是,享受。引用原话(下面我会经常这样做)就是:“There is a pleasure in studying the past, just as there is in studying music or art or films or botany or the stars. Some of us gain pleasure from looking at old documents, gazing at old paintings, and seeing something of a world that is not entirely our own.” 既然世界上有一些人会从燃烧的东西、受尽折磨的小动物、周围人言不由衷的赞美或“由衷”的畏惧中获得快乐,这么看来的话觉得历史这玩意儿有趣并享受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且还有一个重点是,“历史”那些个世界与我们所处的世界不一样,不一样引起了好奇心,而和追寻“有趣”一样,“好奇心”作为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促使人类去做许多、许多事情的原因。而且这种不一样还不是自己与他人的那种不一样,也不是地域与地域间的不一样。过去的“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这样”。时间把两者串联在一起。上述的好奇心中就更包含了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成了我们。而我想对自身存在的好奇心应该是人类各种好奇心中最严重、最急迫的一种了吧。我们为什么会使用现在这种语言文字,我们为什么对待别国是现在这种态度,更大一点我们的社会文化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关于这些我有一些想法,或许还不能很好的总结出来,或许还不值得总结出来。但这些是一些思考,从历史中得来。这就到了作者所说的第二个原因:“using history as something with which to think.” 而上面提到的还只是整块版图中极小的一部分。大到曾经出现过的现在还在又或不在的形形色色的宗教,小到文艺复兴意大利某个城镇某个修道院墙上的某张壁画,都足够能让人的思绪好好盘旋一阵。作者所说的第三点感觉和前面有些搅在一起,他自己也说 “connected to the first two”。所以就先列出来吧:”To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oneself, to gather something of how we ‘come about’ as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is also to be mad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of doing things differently.” 第二点和第三点在我看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思考、各种各样的认识吧。比如说书中列举的有: “To see how differently people have behaved in the past presents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about how we behave, why we think in the ways we do, what things we take for granted or rely upon”, “Visiting the past is something like visiting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some things the same and some things differently, but above all else they make us more aware of what we call ‘home’ ”, “History is an argument, and arguments present the opportunity for change. When presented with some dogmatist claiming that ‘this is the only course of action’ or ‘this is how things have always been’, history allows us to demur, to point out that there have always been many courses of action, many ways of being. History provides us with the tools to dissent.”与“非我者”的不同定义了“我”。因此多去了解和“我”不一样的东西是有意义的。上面引的前两句也有这个意思。而第三句则真正是深得我心。先介绍作者之前在书中讲到的观点:尽管追求“真实的、科学的历史”对所有历史学家都是极其有吸引力的,但事实上,“唯一”的真相这种东西根本不存在。历史,无论怎样,都是由“主观”的历史学家(“with their own prejudices, class interests, sexual politics”)呈现的。如果硬要给“故事中的一个”贴上“(唯一)真相”这个标签的话,那只是 “to present them as having happened independent of human interaction and agency”,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周围却总是充满了“历史必然”、“历史的选择”这些话语。即使不讨论其他原因,我也非常讨厌这些,就好像我讨厌把人生硬地分为不同阶层一样。生硬,生硬而且武断。在我看来,历史和这个世界上许多其他事物一样,是神秘的,触碰不到的,充满了偶然,似乎总隔着云雾。正因为如此神秘才如此美丽,才如此值得花上一辈子去了解,去探求。而现在就是有人端上来一个故事,说,这就是真相。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悲,他们失去了读历史的乐趣。我知道也许他们是认真严肃的,但这样一切就是很无聊而已。“无聊”已经是个天大的罪状了,更不用说这种追求 “one, sole, monolithic Truth” 会导致 “silence other possible voices, different histories” 了。真正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是能让我们去反驳、去提出异议的,过去发生的事从来就没那么简单,复杂程度就和其参与者——人(而且还是一大堆)——的复杂程度一样;从来就没有唯一的真相这种东西。当然,这并不是叫我们去作一个相对主义者甚至怀疑主义者(用“什么什么主义者”这些词总是让我担惊受怕),更不是借此去否认,比如说,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些事实。而是让我们在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基础上了解更多,关注更多,“想”更多。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回答是谁屠杀了犹太人这个问题时简单地回答“希特勒”,曾经发生的恐怕要复杂很多很多。但其实话说了这么多,对我自己而言,为什么读历史的答案就是“有趣”及“好奇心”。思考什么的也偶尔有,都是些副产品,不少时候还是因为遇到了相互矛盾的叙述不得不动一下脑袋瓜子。毕竟,思考什么的确实还是一件挺累的事情。最后,把作者的历史观抄一下,和我高中(当然现在也是)想的十分接近,开心而且满足。如下:“History is, as Marx said, made by people in circumstances beyond their own choosing. But they affect those circumstances, in the lives they lead. 'Circumstances', 'history', and 'people' are not different things. They go on and on together, awaiting the historian who chooses to draw one pattern from the rest. The pattern which I favour is that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at most, if not all, of what happens is the result of people trying to achieve certain ends, but never possessing the perspective to see what the effects will be. People do things, for reasons and within circumstances linked to their own present. But the things that they do cause ripples, spreading outwards beyond their own moment, interacting with ripples from a million other lives. Somewhere, in the patterns formed by these colliding waves, history happens.”

寻找历史研究的本质

阿诺德的这本小书,开宗明义地写道:“在本书中,‘历史编纂’表示书写历史的过程,‘历史’表示这一过程的最终成果。”所以,全书都围绕着“历史编纂”和“历史”这两个词来进行诠释。第一部分是前三章,作者告诉我们过去历史是什么;四、五章则说明了历史学家是怎么研究历史的;最后两章,历史和真相的关系,历史的作用等。通过四个相互独立的“故事”(一桩14世纪初的谋杀案、17世纪英国伯德特太太的救济金、18世纪法国学徒的杀猫行动、19世纪黑人妇女的反奴和女权主义宣言),作者带领我们穿越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来到了现代早期,并直抵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桩谋杀案如何反映14世纪天主教会和异教徒的博弈?如何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还有他们的识字水平怎么样?伯德特太太的丈夫为什么反对国王若干年后,又重新成为保皇派的拥趸?他在新英格兰世界遭遇了哪些事?法国印刷所的学徒受到雇主夫人的命令杀猫,为什么第一个杀掉的竟是夫人的宠物猫?还有,索杰纳·特鲁斯的反奴宣言,到底是鲁滨逊记录的版本更可信呢,还是盖奇的版本更有说服力?作者剥丝抽茧般,以时间为主轴,将对历史的研究脉络,和历史编纂的方法一字一句说给我们听。古罗马的西塞罗和萨卢斯特主张历史的写作要采取“从容流畅的风格”,运用修辞要素(p23);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则为我们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政治之塔,历史的撰写离不开政治和国家,但修氏却将自己关在塔里,所以我们的任务是逃离它的束缚(p35)。现代早期的历史编纂,或许要感谢古文物学家,他们为历史学家创造出了研究过去的新的手段,那便是“文献”(p42)。然而,我们又怎么从孤立的文献中寻找历史事实的大线索、大背景?伯德特太太领取救济金的事,她的丈夫乔治·伯德特的人生沉浮,竟然和英国内战的爆发无不关系?……最后,作者分明在说,我们不会再似井底之蛙一样,躲在政治塔里,欣赏那些政治历史。历史对我们的作用,已经渗透到微观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我们审视现世与几百年前,要采取的态度是我们与先人的本质一样呢,还是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导致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习惯,与我们迥然不同呢?猫,这个普通的动物,在几个世纪里欧洲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寓意和代表,特别是18世纪,杀猫有反抗不公的象征在其中,但到了20世纪的美国,当作者发现有青年人用火折磨猫,他不禁怀疑:“过去的人们不同于我们,正如我们不同于我们自己。在特定时刻,他们和我们保持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历史学家可以找出这些模式……”(p113)这是一本经典的历史学研究的通俗读物,读罢仍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末尾一章对于历史真相的意义的阐释。我记得作者围绕“历史”二字有着许许多多的见解,譬如“历史是一种论辩”“历史绝不能只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完全真实为目标的历史永远无法实现”“当某些人的行为所激起的波浪——超出自身向外扩展时,又与无数其他人的波浪相互作用,它们构成的模式形成了历史”等。可是,读者心里的历史,与历史学家研究的历史又有什么不同呢?或许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到的研究历史的三大作用——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第一、出于乐趣,获得愉悦;第二、将历史作为某种思考的工具(即我们如何行事,为何采用某种思维方式等);第三、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我,推断我们作为个体是如何“产生”的。历史,是事实、对事实的记录(文献、出版物)、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种种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复杂结合。它从政治之塔逃离出来,滑向我们所能触及的全部领域,对它的研究,对它的解读,历史编纂的方式,深刻地代表着特定社会下人群的文化心理特征,后者又对前者的发展产生影响。人人心中都有一本“历史”,尽管人人并非历史学家。在对真相的梳理过程中,哪些是我们可以采纳的,哪些是我们要审慎对之的,毕竟莫衷一是。然而,这也正提醒着我们,历史的编纂和研究需要继续下去,即使真相离我们的远近距离在此刻和彼时不尽相同。人类社会的运转,本就是动态丰富的,我们怀疑历史,也与它保持融洽的关系。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拒绝服从的工具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拒绝服从的工具” , 有点意思......在中国,这几年历史热起来了,各个朝代的“那些事儿”逐渐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关于历史的一些基本问题似乎都没有得到人们认真的思考,比如说历史与真相的关系,或者历史有什么用。有人把历史实用主义化了,认为历史就是提供教训的。书里的一句话就给浇了凉水:“如果这样说是指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有待学习的教训,我至今还未看到任何人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学习教训的例子。”关于历史有什么用,阿诺德还提到一种认为历史为我们提供一种认同(如同记忆之于个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国至今仍然大行其道,比如声称我国大一统的历史之悠久,或者将炎黄作为整个中国的祖先,以“华夏子孙”指代中国人等等。实际上,葛剑雄先生在《统一与分裂》中已经计算清楚,从秦灭六国起到清亡,统一的时间占不到一半。而后者也在王明珂先生等人的著作中得到辨明。对这种观点,阿诺德的告诫是语重心长的。他明确地说这也是一种危险:“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认同部分地诉诸过去,但是为过去所束缚则意味着失去我们的某些人性,失去做出不同选择的能力和选择认识自我的不同方式的能力。”那么,到底历史有什么用呢?除了带来乐趣与作为思考的工具,阿诺德给出了最重要的一个答案。当某些独断论者声称“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时候,历史允许我们提出异议,允许我们指出总是存在许多行为过程、许多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拒绝服从的工具”。这是不是我们一直没有想过的?读过这本书,你或许可以产生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吉耳 □自由撰稿人,广州

【一些摘录】

【历史循环】希腊语中,“历史”的词根是“询问”,指一个人能够在相互矛盾的叙述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希罗多德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常常是由性格缺陷引起的,这些缺陷背后隐藏着循环的命运之轮。【基督教】而在基督教的历史观众,则是单一线性的,两端分别是造物和天启。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借助《旧约》假定了人类历史的七个世代,在他们写作时,前五个已经过去,人类已经进入第六个世代,始于基督诞生,终于基督复临,后面是第七世代,亦即历史的终结:天启。优西比乌斯致力于圣经研究,并撰写各类着作,被一部分後世的人认为是基督教历史之父。他的《教会史》试图证明基督教比其他宗教更古老,更权威。而在圣奥古斯丁写的《上帝之城》中,其将历史上的教派之争与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永恒斗争联系了起来,这是神学与历史的第一次大规模糅合。不过,由于过于晦涩,影响力并不大。他的徒弟奥罗休斯写了本更通俗易懂的《反世俗的历史》。【历史研究的目的】首先仅仅是“乐趣”。研究过去时有一种愉悦,就像研究音乐、艺术、电影、植物学或者天文学一样。我们有些人能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快乐:阅读古文献、凝视古画、发现某个与我们自己不完全一致的世界。第二个理由是将历史作为某种思考的工具。研究历史必定意味着将自己带出当前的环境,探寻一个不同的世界。造访过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造访一个异邦,这不能不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考察过去的人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思考我们如何行事、我们为何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对哪些事情想当然或一味相信。最后一个理由: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我,推断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是如何“产生”的,也是为了认识到以不同方式行事的可能性。【历史是一种论辩,而论辩提供了变化的机会】。当某些独断论者声称“这就是唯一的行为过程”或者“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时候,历史允许我们提出异议,允许我们指出总是存在【许多】行为过程、【许多】存在方式。【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拒绝服从的工具】。【修昔底德】修昔底德认为,只有最近发生的事件才值得信赖,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便由此而作。【猫】杀猫有一段历史。简略的杀猫史大概是这样的:在古埃及,猫受到尊崇和敬重,所以当它们的男女主人公死去时,猫会被关在坟墓里陪伴它们的主人,最后窒息而死。在欧洲中世纪前期(约400——1000),猫不那么受尊敬了,通常是自然死亡,比如说饿死。在中世纪后期(约1000——1450),猫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与魔鬼联系起来。有人声称在宗教法官若弗鲁瓦·达布利斯死后,黑猫出现在他的棺材上,这表明魔鬼已经驯服了他本人。所以在中世纪,杀猫是因为人们害怕它们,人们会向它们扔石头将其杀死。到17世纪,猫的公众形象进一步恶化:它被视为女巫的密友,因而和它的男女主人一道被处死。在18世纪的法国,有时会有大量的猫在模仿仪式中被学徒和其他人杀死,他们认为杀猫非常有趣。在今天,当然不会再杀猫,除非是出于疏忽、喂得太多或是为了猫的利益。【年鉴派】年鉴派的几个目标:1.将历史研究从政治事件转向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层面;2.关注私人生活史,由此来理解历史大动脉的流动方式。年鉴派的代表作品是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其考察重点由以往的帝国和战争转向了土地,人民,和海洋贸易。“心态”这个词,既是有年鉴派开创者吕西安·费舍尔最早使用的。【剖腹产】中世纪的某些观点认为,剖腹产蕴含着魔鬼的含义,因为孩子不是女人生的。


 历史之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