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开卷有疑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210035503
作者:杨奎松
页数:356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为杨奎松教授近年来所撰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的一个结集,涉及近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重要历史的研究著作10余种。书中既有对这些著作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的中肯评价,也有对其中偏颇、阙失、不足的指正,并多有独到的见解。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它绝非是“死读书”或“读死书”。读书方法,因人而异。而对于学者来说,“开卷有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书籍目录

前言
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兼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与俞辛《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
日本学者的贡献与局限——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北伐战争史研究中的些许遗憾——简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
张学良忏悔了吗?——对《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本考察
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大陆抗战史著述亟待深入之一例
莫斯科与延安关系的另一种记录——读《季米特洛夫日记》与《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
研究历史人物不能忽视历史背景——对《周恩来传(1898-1949)》若干史实的辩正
“纪实”也应严谨些——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大历史,小道德——黄仁宇《黄河青山》一书读后
国民党代表谁?——由胡绳生前对国民党的评价所想到的
台湾中共通史研究第一印象谈——评《中国共产党70年》
从政治宣传走向学术研究中的曲折——50年来中共历史叙述的演变及其问题
资本主义化,还是现代化?——读胡绳遗稿札记
战史研究的学术化尝试与欠缺——评《抗美援朝战争史》
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1946-1948年中共中央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有关中共土改史的一个争论问题
附录

内容概要

杨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已出版专著多种并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出版专著包括《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合著)、《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对外关系》(合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失去的 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杨奎松难题”——读《开卷有疑》一册以近现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思想为主题的读书札记,让人读出惊喜来,不易。札记16篇,除考察中共46-48年土改政策一篇外,13篇独立书评,2篇综述性书评。除个别篇章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大多出自最近10年,又以近5年居多。文章集起名“开卷有疑”,十分地恰当。写书评,时下潮流是讲“友谊”,“有疑”不易,杨著可贵,此为第一项。杨“开卷有疑”,是有史观背景的,简明有力,便是“拿出证据”,或曰“让史实说话”,因其简明,往往难以做到,做到几分,便有几分力。以我涉猎史书为限,10分满,我给杨打9分。杨著可贵,此为第二项。拿出证据,就价值中立、超然物外?杨著,非也。杨自己也说,不可能,只是力求做到不预设褒贬好恶,带着情绪说人论事。当证据说话时,结论便如秋天落叶,布满小径,有心人拣起,里外横竖,凭的是各自的眼光。就此一点,杨著可称出神入化,其可贵为三了。可我认为,杨著真正的贡献,还不是以上三者。以上三者,努努力,或许还可做到。难则难在,史家于历史隧道的幽微处,走钢丝,发洞见,提出不易断下结论之两难问题。若非长期浸淫、往来穿梭于某题,很难想像得此功夫。作为史家的杨奎松先生,其著述高妙,妙不可言之处,正是提出了不止一个“杨奎松难题”。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开篇讲“孙中山爱不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杨奎松难题”。说孙中山不爱国,多数人不会同意,可说他爱国,为什么又主动与日本人签订堪与袁世凯“21条”相比的“卖国”条约?孙文是革命者,袁氏为当国者。说当国者比革命者还“卖国”,可能事实与逻辑都难支持。同样的“卖国”条约,为什么袁氏签了就是卖国,而孙文签了,就是爱国?这一层就特别难解。杨是倾向得出孙不卖国结论的。作为革命者,为取得政权,特别是要“打倒”一个政权建立另一个政权的时候,那个政权所代表的国还是革命者要爱的国么?如果是,那为取得外邦支持的所有行为,不是卖国是什么?如果不是,那用于交换外邦支持的国土、权益等等,最后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父祖之土地、父祖之家当?但以此得出结论革命者往往是卖国者,事实与逻辑亦不会支持吧。杨的办法是,试图回到当时的情境,甚至回到人物的内心、由心而发的言论、由言论而形成的政策主张、以及政策主张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这一层就更难了。“杨奎松难题”不独此一项。遵照杨奎松“开卷有疑”精神,我亦发现杨著“有疑”之处,仅举一例。在“从政治宣传走向学术研究中的曲折”一文中,杨谈到胡乔木1951上半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新闻出版署署长”,经查,当时有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没有新闻出版署,前者于1951年12月7日撤销,部分管理职能划归出版总署,后者1954年11月16日撤销,业务划给了文化部。

章节摘录

null杨奎松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当年对此还有过一番解释,说是我们对孔老先生整理过的经典尚且不可尽信,又何况其他呢?可惜自孔孟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多半早忘了孟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死读书,而且每每将前人的言论语录集为经典,自己天天读不说,还要求后代顶礼膜拜,一生奉读,以从中体味其微言大义,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后,读经的时代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了。但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出版物特别是网络信息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汹涌澎湃,读书在中国竟然越来越变成一种奢侈。在这种情况下,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地读书,对于多数还想读书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了。而因为相对于铺天盖地般的信息洪水,每个人读书的范围都只能变得十分狭窄有限,人们自然也就少了通过大量阅读来比较鉴别的种种可能。   再受到先入为主和主观情感因素等先验经验的左右,“死读书”、“读死书”、“以为上了(某些)书的就是对的”等好似早已过时的现象,重又死灰复燃。以至于读书人中间分化对立、各执一端、不相调和乃至于相互攻讦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当今许多读书人所面临的一大困惑了。   围绕着刚刚过去,在各场合中反复咀嚼议论于国人中间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或外交的历史,自然就更加容易被读者自身先验的经验所牵制了。上面所说读书人分化对立、各执一端的情况,有相当部分就发生在喜欢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读者之中。说起来,这里既有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各种观念的刺激;也有因为民族、党派、地域、阶层及其家庭在历史或现实中的感受不同,所带来的立场情感上的差距与隔阂的作用;更有每一个关心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读者,想当然地把自己看成半个历史当事人的某种自以为是。   既然上帝造出的人每个都互不相同,人们相互间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会有歧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用不着大惊小怪。只是,每一个受过历史学训练的研究者,总不免希望自己的客观研究,也能够被客观的读者客观地去看待和了解,从而提供给读者多一种认识和思考历史的角度与渠道,不至于仅仅因为读者的主观好恶,或被捧到九天之上,或被抛于九地之下,或者干脆因为自己对某些历史“生而知之”,就认定了凡是近现代历史研究,都只是故弄玄虚,根本就无所谓客观,故不读也罢。   毫无疑问,人之所以为人,都有七情六欲,说历史学家可以做到绝对客观,在研究历史时能够做到不夹杂有个人情感立场与价值观,肯定是一派胡言。但是,把历史看成是胡适笔下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认定每个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都只是服从于其个人好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也断断乎不能成立。不管实际上研究历史之人能够做到几成,至少,学问本身对研究者态度客观与否这一点,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任何太过明显地带有情感立场倾向的历史著作,至少在学术领域内,都是难以得到多数历史学研究者的认同的,也是注定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的。   当然,话虽如此,要想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仍旧是困难重重。想当年参观韩国的历史博物馆和战争纪念馆,不期然发现那里所讲的朝鲜半岛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讲述朝鲜民族对中国和日本的抗争史。影响所及,韩国民众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代高句丽,乃至于渤海国,就是古代朝鲜的一部分。结果,2003年6月24日中国《光明日报》刊登的一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牵头的“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集体撰写的文章,因为一改过去承认古代高句丽属朝鲜历史一部分的观点,认定其应为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在韩国学术界、舆论界乃至于部分民众中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中韩两国关系也几乎受到了影响。进一步联系到前中国国家科委主任提议,同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其立项与结项工作在国际学术界所引起的广泛质疑,均不难看出,中国的历史研究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何等尴尬的境地。   古代史尚且如此,近现代史更不必论。   上个世纪30年代,蒋廷黻一本《中国近代史》,得到了多少中国人的喝彩,蒋也因此声名远播、官运亨通。不过60年后,茅海建一本《天朝的崩溃》,却被人狠狠地砸了顿板砖,差点儿弄得连教授都当不成。两人所讲的观点其实十分相近,只不过一个提纲挈领,广而论之;一个解剖麻雀,具体说明。其间的差别,说起来不过是因为时代不同,读者心态各异,以至于两人的境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罢了。   同样的情况,研究抗战史的学者大都了解,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的研究相对较为学术,学者的研究也多就事论事,很少与现实政治扯上关系。之后的情况则大异,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到声讨谴责日本战争罪行和批判日本当局顽固态度的政治斗争的行列中去了,以往客观冷静的学术研讨反而不大看得见了。说起来,日本当局在战争责任认识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其实长期以来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大陆学者态度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乃至于国防外交环境与形势的变化使然。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包涵着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人们在看事物时,只有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才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中国人研究中国史,再加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仅空间距离拉不开,时间距离也拉不开,要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时间上越近,政治上的制肘和顾忌越多。不仅许多档案看不到,就是看到了,也很难无所顾忌地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直言不讳。凡此种种,都使得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著作、历史读物,尤其是写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宜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取“拿来主义”,以至于更加深了我们主观武断的倾向,被太多的“清癯”们误引到非历史的道路上去了。   清癯,想来也是深以中华民族为自豪的一位作家(如果不是历史学家的话!)。他曾写过一篇叫《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短文,大谈成吉思汗征战欧俄之经过,称之为“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其说辞颇有点像今天各种电视剧中对“我大清”皇帝康熙、乾隆乃至于雍正之辈战功的颂扬。只不过,在他看来,中国的元朝还要更胜清朝一筹,因为“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   对此,鲁迅却评论称:“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鲁迅说:“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即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即俄罗斯——引者),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下面这段话,也是鲁迅讲的:“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很奇怪的是,鲁迅上面的话,就好像是写在今天一样。   这即是本书题名“开卷有疑”的一个初衷,也是笔者读书时一向坚持的态度。   只不过,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涉及的读书范围,仅限于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旁及外交和军事史的个别方面或片断历史,而且所评之书多半还是当前史书中的佼佼者。因此,就本书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还远不足以让读者充分了解在比较和疑问中感受读书乐趣与意义的重要。但是,只要能够在带着问题读书方面提供给读者一些帮助,哪怕只能起到很少的一点作用,在笔者就已经是很大的一种满足了。

图书封面


 开卷有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本书名为扎记,实际上多为作者近年所写书评,着重在一个“疑”字上面,重视书评也成为当今评史的一种时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发展需要。本书开篇从孙中山的爱国到中共的成立;从北伐战争到西安事变;从季米特洛夫日记到国际共产于中共之关系;从周恩来传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从黄河青山与大历史、小道德;从中共革命七十年到50年来的历史变迁;等等,从抗美援朝到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关系等,作者所述、所评、所疑,均为百年来所遗留的很多很多敏感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观点,为研究该段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文字流畅,刻画人物深刻比较到位,书中同时提供大量图片资料及其他实物材料,用以丰富书的内容,因此对喜欢读这段历史的人及研究该段历史的学者均有所启发与思考。 本书虽为正版书,但印刷质量和纸张很糟糕,里面的图片也印的很差,感觉如同路边小摊上10元8元一册的盗版书。
  •     好书。好学术。:)《明朝那些事儿》类似的书,看起来是很痛快,但痛快之后,又不觉得它有什么用,因为它只是作者的一种借助历史而进行的一种自我感情的宣泄。读之确实能得到作者写书时同样的快感,却无法取得真实的经验。杨先生在这本书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不求痛快,而求学术。即抛弃情感,摆出证据,列出细节,寻出原因。其实看历史,无非是取得经验。所以最重要的是真实和细节。这就非学术不能达到的了。正因为杨先生对学术的坚持,能够让他有这样的发现和见解。令人佩服。对我个人而言,是杨先生对土改中曾经出现的暴力倾向进行的客观,冷静,而合情合理的理解。实在是太棒了。历史,只是我们生活中发生过的事而已。怀着一种超然的心,才能真正的理解现实的存在。通过这段历史,我有如下收获:1)经验:毛泽东先生对刘少奇先生的批评是独到的。我以后做事也要注意这些。2)世事无绝对。在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刘少奇先生的处理似乎是毛泽东先生在文革中的处理的翻版。这说明刘少奇先生不是一贯正确的。而此次毛泽东先生的处理确实漂亮。3)习仲勋是好同志。很理智。希望他的儿子同样是。:)此外,少帅张学良确实太风流倜傥了,令人敬佩。但如果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讲,确实如杨先生所说,这就是幼稚。少帅自己也知道自己幼稚,但天性使然,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的少帅啊。:)下面是笔记。正是因为延安整风,中共清除了党内“言必称希腊(苏联)”的所谓教条主义传统,树立了毛泽东的绝对领导位置。国民党从来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共产党那样的革命党,它从来没有共产党人那样强烈的阶级抱负和超越民族国家的宏大政治理想。作为执政党,他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和大多数国民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制定政策。没有“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却不计其功”的精神,即没有学术之存在。- 杨奎松“自问一本良心,为国为党,毫无私人利害存在,同志统是为公,自然定能见原余之粗莽,尤念诸民主国政治家之故事;殊不知中国官场,则大谬不然也”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一样那么做。我是军人需负责任,我做的事我负责,没什么后悔的。”- 张学良“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梁启超要求真学问,就必须能够“为学术而学术”,即“纯然地去采寻事之然和所以然”。- 陈乐民“党的历史传统就潜伏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可能性”,“南宁会议奠定了毛主席在中央的特殊地位”,"在一定范围内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一个专制主义国家,把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变成一个专制主义的党"- 胡乔木真正的基本的群众在中农及一部分贫农中。- 习仲勋我们只有两个朋友,一个中小资产阶级,一个中农。侵犯中农,打击中小资产阶级,踢开三三制,将使中国革命 主流偏离方向,并丧失掉人心。我们不怕美援,就怕“左援”。- 毛泽东评暴力土改无论做什么事,凡关系群众的,都应有界限分明的政策。许多错误主要是由于领导机关所规定的政策,或缺乏明确性,没有将许可做和不许可做的事,公开地(此点很重要,即在报纸上发表,使广大人们知道)明确地分清界限。而这未明确分清界限,是由于领导者对自己所要做的事缺乏充分经验(没有执行过某种政策的充分经验)或者对于他人的经验不重视,或者由于不应有的疏忽,以至未能分清政策的界限。其次,是由于领导者虽然知道划分政策的界限,但只做了简单的说明,没有做系统的说明。根据经验,任何政策,如果只做简单的说明,而不做系统的说明,即不能动员党和群众,从事正确的实践。- 毛泽东评暴力土改中的领导责任问题“左”的偏向,错误,无论多么严重,都还是一种积极,战斗,进攻的阶级革命的精神。对它们固然要制止和纠正,但始终必须从正面去肯定,不能泼冷水。“对这批土改整党积极分子不撑腰,那我们就要犯原则错误”- 毛泽东评暴力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土地会议有很大缺点”,“我要负责”。主要是只有大纲,没有具体办法,因为没有具体分析。- 刘少奇检讨土改“左”倾问题。书目:《走近真实,中国革命的透视》杨奎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张闻天《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王观泉《历史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及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肖延中《周恩来传》金冲及《滑轨和粗变 - 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庞松,王东《文坛三公案》戴知贤《大跃进狂澜》谢春涛《曲折发展的岁月》丛进《大动乱的年代》王年一《文化大革命史稿》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席宣,金春明《1957年的夏季 - 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朱正
  •     这本书很有意思,基本都是对关于中国现代史方面书籍的考证与查漏,看的出作者杨奎松的历史功底很深厚,也有想法,比较敢言。第一篇是《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兼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与俞辛 《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主要是探讨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的一些决策以及与日本的关系。想当年国父闹革命时不是象贺龙同志那样提着两把菜刀就干起来(这种的倒有点象是梁山好汉揭竿而起打家劫舍的味道了)。孙中山先生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向各国华侨和亲华人士宣传革命,收集捐款支援国内革命活动。这其中,除了华侨外,实际上是以日本国内的捐款为最。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一件事是,这些捐款和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种政治交易,为此,孙中山主动与日本签订了堪与袁世凯“二十一条”相比的“卖国”条约,其中就有割让满洲等条件。应该从什么方面评断孙中山的这些政治抉择?杨奎松提出首先带入历史人物当时的时代环境,再考究这些政治抉择产生的实际效果。从整体而言,杨更倾向于认为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但是可惜历史上因为袁世凯的横插一脚,孙中山并没有多少机会实现他的建国方略和之前的政治承诺。不过结合历史上的孙中山,还有他的秘书戴季陶后来的名著《日本论》中论及桂太郎那篇①来看,孙是个理想化程度比较深的人,对人对事都比较偏向单纯化。这种人来玩政治未免有点勉强。那些“卖国”条约更多的是半无奈半亲率的承诺,后事如何孙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不过有突破性的是,杨奎松评论道:“其实,在历史著作中以‘爱国’或‘不爱国’作为一种道德尺度,来评判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政治斗争各方的是非优劣,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做法。”“历史上几乎任何政府,通常都会以宣扬‘爱国’心的办法,来作为动员民众和取得自身合法性基础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绝难依据是否响应某个时期政府的爱国主义号召来判断历史人物的爱国与否。因为,从对父祖之国的角度而言,这种爱国未必是真爱国。”真正的爱国的基础是需要判断这个国家的是不是“经由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并事实上是经由人民自己来行使治权的,代表全体国民自己利益的国家。”这个判断基本上可以否决从五千年前到今日中国一切对爱国主义的宣传。①在桂太郎的认知上孙陶两人都比较偏向理想化,书中转述桂太郎言:“我刚才听见先生所论、所劝告日本之策略,不期正为我志。我在日本国内,从不曾得到一个同志,了解我的政策。今日得闻先生之说,真大喜欲狂。中国有一孙先生,今后可以无忧。今后惟望我两人互相信托以达此目的,造成中日土德奥的同盟,以解印度问题。印度问题一解决,则全世界有色人种皆得苏生。日本得成此功绩,决不愁此后无移民贸易地,决不作侵略中国的拙策。对大陆得绝对的保障而以全力发展于美澳,才是日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正路。大陆的发展,是中国的责任。中日两国联好,可保东半球的和平,中日土德奥联好,可保世界的和平,此惟在吾两人今后的努力如何耳。现在中国的境遇如此,国力又不堪用,先生的羽翼又未成。刚才所云助袁执政云云,以我所见,袁终非民国忠实的政治家,终为民国之敌,为先生之敌,然今日与之争殊无益而有损。如先生所言,目前以全力造成中国铁道干线,此实最要的企图。铁道干线成,先生便可再起执政权,我必定以全力助先生。现今世界中,足以抗英帝国而倒之者,只有我与先生与德皇三人而已。”在这里我只看到孙中山欲行苏秦张仪之纵横故计,但老谋深算的桂太郎乘势进言,一边笼络,一边麻痹。说日本生命线在美澳,骗鬼都不信。而孙自以为得计,反成局中棋子。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但失败者也可以留下些许文字,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无需多言。。。
  •     里面很多观点真让人耳目一新,关于爱国。国是什么?让人思考。
  •     学习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好的学术习惯。推荐一看,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任何历史事件,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     如果单篇来看,不过是发表于所谓主流杂志的一些关于近现代史的读书札记。如果每个事件来看,短短的篇幅岂能写尽纳那或污淖或厚重或粉饰惊天秘密?杨奎松是一个看上去体制内的人,他也借体制的优势,长了一个已经稀缺的学术的脑子,并有足够的勇气,小心翼翼地爬梳和厘清部分真相。记住,我说的是部分真相,这已经足够了。这本集子的意义还在于,也许我们是没有机会去看杨奎松发表的那些杂志的,就算看到也只会当时会心一震而已。但集合在一起,效应就特别震动和强烈,我甚至臆度:先以不着痕迹的散见来面世,然后才是集子的真正力度。有空再看看。
  •     独立思想和精神是学者的必备要素,大袋假设,小心求证是其过程,于细微处见精神,读史有疑是个好习惯
  •     很佩服作者的学识和胆略,很多论断都比较大胆,而且中肯,值得一读!
  •     还不错
  •     才读一点,感觉震撼
  •     通过这本书,我去读了很多书
  •     文集观点鲜明,论证详实。一方面既以党史前沿书籍为圭臬,洞悉“时然亦然,时非亦非”的党史趋向,进而”陟罚臧否“以澄清戡正历史常识错讹,足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精髓。另一方面又亲身示范,试图着力从历史下笔以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进而传授治学和治史的路径和方法。其中《大历史,小道德》、《从政治宣传走向学术研究中的曲折》、《1946-1948年中共中央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三篇尤佳。借用鲁迅的话:“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史学重“实”,认真拜读,受益良多。
  •     缘起于跟老爸饭桌会议聊到三年困难时期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随即感到知识欠缺严重完全不敌被洗脑的老头子 随后带着问题虚心请教西大历史系受过专业历史学训练的研究生 于是不但讨得来龙去脉 还讨得一些史学大家的姓名 这就是读起来的第一本严肃的著作 惊讶于作者挑刺的精神 还有渊博的积累 以及非凡的概括能力 强烈推荐平型关 还有党史研究这两篇 拨开迷雾的彻悟
  •     杨奎松作品——值得一读
  •     名为读书札记,更像是杨奎松作为近现代史学者对诸多文献、研究和著作的扬弃与辩误,态度严谨、论据详实,洋洋洒洒之间更有丰富的史料佐证。深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从孙中山是爱国还是卖国,到共产党解放前土地改革运动的动机、发展和反思,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和探讨,尽最大努力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具体事件放到当时环境下去审视的客观态度,避免由今日之是非臧否历史的偏颇。不过由于杨奎松作为历史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学术探讨天然与通俗读物的范例不同,难免造成没有学术功底的读者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并不易读,但若啃得下来,必获益良多。
  •     在现在这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作者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很值得年轻一代的学者学习!!!期待作者能挑选一些与老百姓更贴近的、更热点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抗战时期的主战场、文革时期的历史人物、唐山大地震等等。
  •     这是我阅读的杨奎松先生的第三本书(已经阅读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该书一如既往的保持者杨先生的写作风格——严谨。读罢,增长了许多知识。杨先生不仅读“疑”,更重要的解“疑”。值得推荐。
  •     杨奎松的书总是给人一种“新鲜”感,跟以往读的历史类的书不一样,这本书从严谨的学术角度出发,评价了那些书,总之杨奎松的书我是非常喜欢的。
  •     读书而存疑,是重新学习历史的必经之路,诸多疑问,可以引导进入历史研究的学堂。
  •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本书作者具有超越体制的眼光和胸怀,重视史料的甄别和新史料的采用,不流于琐碎的材料考证,视野开阔,注重借鉴境外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提出怀疑,在行文中处处表现做到持论公允,超越环境看待历史,尽可能求真见疑,客观地分析,这不仅是史学工作者应秉持的态度,也应对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有所启迪。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这便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
  •     有几篇写的真的很棒!【2013年第一本】
  •     杨奎松先生是圈儿里的名人,其对评价很耐人寻味……
  •     既然买来不是用来看的就不多说什么了,不过写读书笔记时翻了翻觉得还是不错的
  •     颇开眼界思路。考证略嫌琐碎。
  •     虽然都是札记,但是从札记中能看到其原书的情况
  •     学术论文合集。有些枯燥与专业,随便翻翻,但最后一篇“1946-1948年中共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比较易于阅读,标记。
  •     《开卷有疑》,开卷有益。
  •     杨奎松写的都买了,好,还是好!
  •     治史必读
  •     杨先生写的东西还是值得一看,他不主观臆断,而是在忠实历史的基础上给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判,比起一些所谓的“中国现代史家”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要真实和实际的多,历史不是用唱赞歌写出来的。
  •     在俺看来,杨奎松比沈志华更加谨慎,所以,他在本世纪出版的几本专著,俺都买了。很简单。
  •     支持杨奎松先生。
  •     杨奎松先生不愧是大陆现代史研究头排的专家,学术风格审慎,精细,严肃。
  •     历史都是人写的,的确值得怀疑
  •     杨奎松教授仍然用一贯的历史基本训练学术方法展示了研究历史的角度,其实对于一般读者,平型关大捷的战损、中共一大召开的背景、孙中山当年的一些救国方法或许不一定那么重要,但作为一位历史专业研究者,不哗众取宠,老老实实地研究微观历史数据,实在值得读者钦佩。只是对于p215作者自我表扬有些不解。
  •     哎对于这类书也抵抗不了 作者的态度很值得学习 我以前虽然也认为历史有太多不确定的东西 但也仅停留在这个层次 现在看来 后人应带着思考看历史 不应该带着怀疑来看待或是漠不关心 2016.01.29
  •     书评集,有些如《大历史,小道德》等值得一看,有些则基本是对一些书籍错误的订正,可读性不太高。作者对军事所知有限,对徐焰的高度评价和对金一南的不屑相映成趣,他在这方面情绪化似乎是严重了点。
  •     隔行如隔山,真的看不懂历史学方面的东西
  •     杨老师的文献检索能力实在太强,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都被打击掉了。您还敢不敢再深入一点再狠一点。
  •     杨奎松的书我都买,是一本经典的书。
  •     作者不愧为现代史专家,治学非常认真.该书史料翔实,全面,让史实说话.
  •     非常喜欢杨教授的书,开卷有益
  •     互相批判真是毫不留情~1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局限,对生命对信仰对各种大的概念,大多数人都有着没法跨越的窠臼。2但是被捆绑在这个体制这个系统这个该死的框架里的话,越难挣脱,好像发生的如同没有发生,不停地淹没你淹没你,让你无力反抗,最终同流合污。3没有水平看出错误也没有水平研究引文,路太长,走不完啊。
  •     有几篇还不错 不过涉及到好多数字问题 我连他以前是多少都不知道啊。。。。还是值得一看。。
  •     做学问要不疑处有疑,读中国近现代史更应如此。
  •     杨奎松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资料扎实,立论平时,值得一读
  •     看杨先生的书,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青石的作品,读来很是享受,谢谢
  •     不愧是大家的读书笔记,除了说精彩,我想不到更好的词汇
  •     书评合集,意义不大
  •     是不是因為材料實在太多?總覺得治現代史的學者,寫東西,真的,好長好長好長。。。。
  •     历史不是政治宣传,历史是一门学问,要敢于质疑:拿证据来;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     杨奎松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值得看看
  •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当年对此还有过一番解释,说是我们对孔老先生整理过的经典尚且不可尽信,又何况其他呢?可惜自孔孟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多半早忘了孟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死读书,而且每每将前人的言论语录集为经典,自己天天读不说,还要求后代顶礼膜拜,一生奉读,以从中体味其微言大义,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
  •     读完很失望,归根结底还是马克思主义史观
  •     近来读了一些专家的史书,高华、杨奎松、杨天石、沈志华等等几位老先生的大作的确有分量!没有扎实的功底、过人的天赋、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断不会有此等著作问世的。
    近年来一大批历史学家眼光独到、独辟蹊径地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读这些历史著作,就像三伏天里喝了一杯冰冻“健力宝”那样过瘾:昏昏然的大脑一下子清醒过来——整个身体都充买了活力!但光喝“健力宝”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一种饮料!——简言之,历史只能作为“整体阅读”的一部分,更不能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了解事实真相”!
    还有一点,尽管这些历史学家天赋禀异,付出的艰辛努力数倍与常人;但一则谁都不可能正身处于当日政治家的真正四面压力的环境中,二则他们只是对某一侧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便是杨奎松的一些宏大题材著作)。所以,谁都不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读史书真正价值在于:使自己具备一颗智慧的头脑、一双高远的目光 !
    感谢这些可尊敬的历史学家们!
    怀念高华教授!
  •     深刻地体会到了,学术之严肃
  •     杨奎松都是大部头,这个看起来轻松点~~~~
  •     一黄二杨(黄仁宇、杨奎松、杨天石)的作品都有收藏价值。
  •     中国许多真实的史实有待如“开卷有疑”等类书籍来揭示。看既往官方的历史书籍感慨万千,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     杨先生的文字很能让人知道什么是历史学的智慧。
    中国目前有这样的历史学家让人欣慰!
  •     读史笔记或论文,读过其中几篇,分析严谨,展现了杨教授的治史态度,但较难度。
  •     这本没有精读,有的章节或太学术或非得看了原著不可读,实在不适合我这种入门级尚不够格的爱好者。杨奎松老师讲得是治学方法,一再强调时间空间概念对史学的意义。常说“读史明智”,之前一直不是特别能理解,这本书过后,自觉多少悟到点儿,明智不在于知道多少人名烂熟多少典故,而在于用一种看史治史的方法,去看待当下的事情。这书叫《开卷有疑》,这个“疑”字才是读史的关键所在吧。
  •     了解历史的真相,学习研究的方法
  •     在我看了,杨奎松老师的著作,在同类中共党史、国民党史学者中,是水平最高的。这种高,一方面体现在考证翔实,非常精密;另一面,相对于有些以考证见长,而观点未脱传统窠臼的党史作者,杨老师的观点很具理论涵养。在许多不能明说的事情上,杨老师已经用细节、用行文,点透了。此书同样如此,其中的文章告诉了人们大量历史细节,这是我之前所不甚了了的,一看之下,才知道“原来如此”。以最后一篇“土改”为例,点出了思想资源和政策基础是毛,但直接负责人为刘少奇。联想到刘以后在反右、四清中的表现,大可让那些“贬毛褒刘”者清醒清醒——极权制度不是一个“魔王”建立的,而是一整套人马和运作方式。并且,土改中的群众运动、冲击基层干部等手法,亦为文革之前奏。文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当然,好话很多人说过了,我再批评几句,仍以土改这篇文章为例。杨老师批评了陈永发、罗平汉的观点,即认为土改是“预谋”产物,是为了动员、组织群众以进行战争。杨老师的批评是对的,而且给出了实证,土改不能仅仅说成“预谋”。不过,土改动员组织了群众,增强了某政治组织操纵农民的效率,却是客观效果。当事人尽管事先没预谋,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好处,他们一定注意到感受到。有了这种效果,也就会继续推动。因而,之前可能没预谋,但之后又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自觉推动的。综观毛、刘在土改批示中的语言,时时刻刻强调战争动员,即可其先天地将D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从而一切以本D利益为出发点。
  •     杨奎松的书,不管什么书,都喜欢
  •     杨奎松的忠实粉丝,一如既往的给力
  •     作者以严谨的史学研究作风,向我们揭露了很多近代的历史真相。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言论自由开放了很多啊。
  •     改为开卷挑刺更生动直观,不过作者的史学素养值得赞赏,有些章节挑刺挑得非常精彩
  •     开卷有益,开卷有疑,解读现代史的众多谜团!
  •     了解更多的史实,学会用娱乐的态度看待从课本学的中国现代史历史,就像看新闻联播那样
  •     读这本书,感觉对我胃口。
  •     作者史学研究功夫很深入、很具体,值得阅读本书,以便提高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     杨奎松写的较早的一本,治中国近现代史无出杨奎松之右者,后面写的几本其实更精彩
  •     杨奎松
  •     说真话不易啊。在日光回东京火车上读毕
  •     杨奎松的这本书不仅是评论别人的研究成果。他还加入了许多个人思考和研究结果。而且这些思考和研究结果都是有根有据。从无道听途说之处。研究很扎实。
  •     这是杨奎松老师的一本读书笔记,或者说是书评。我买这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想了解杨老师对这些书以及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二是想看看如何学写读书笔记。自大学时代以来,我也读了不少书,但一直不怎么会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我希望通过阅读杨老师的书能提升我的思考阅读能力。拿到书后,我看了几篇,我不得不佩服杨老师的见识。
  •     电子书。
  •     杨奎松的严谨和心细书中倒是处处可见,自己中国近代史功底太差根本跟不上节奏
  •     听说过此书,这次买来在国庆期间认真拜读,正如杨先生其它大作,非常不错! 翔实有据,言辞诚切,反复读来让人回味无尽,只是遗憾他书中提到的不少作品我等皆无法读到,憾之。
    希望能继续读到杨先生的新作,尤其是能结合档案的不断解放,能看到您的精彩的高见。
  •     杨奎松的读史笔记。
  •     很好
  •     大家就是大家,读书都有那种问题意识和反思批评。
  •     杨的书必须支持
  •     朝鲜战争篇很有启发。
  •     党史大咖对有关党史作品的纵横臧否,得心应手。同时也得见相关史实。
  •     大学老师推荐的书,必然要买的,研究得很扎实
  •     这本书很不错 杨奎松先生用独特的眼光分析了中国现代史 值得我们阅读
  •     看的电子版。主要是书评。最后篇关于土改的也是针对党史传统观点的评议。关于孙中山爱国与否,张学良忏悔与否,中共党史的学术史等几篇非常好。有几篇比如关于平型关战役考证等,还有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的批评文,对于我来说过于细碎、过于专业了。
  •     学习历史学家都怎么看历史书的,觉得以前看的历史都白看了,没有一点怀疑精神
  •     学术批评就该像这样
  •     不愧是杨教授,也不枉有疑一把!
  •     虽不成系统,但却极有启发,喜欢历史这么多年,通过杨奎松这种研究作风,给自己今后学习历史带入一个新的思路,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思考。而且作者思维极慎密,看他写的东西有一种流畅的感觉。建议喜欢历史的TX有必要看看这本书,给自己换换脑子。
  •     出差也要保持阅读习惯
  •     评议同行,追根求真,批评直接尖锐又有理有据,这才是治学严谨的学者风采
  •     一本充满探索,务实精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     杨的观点就那么多,翻来覆去的写文章出书都是那些东西,读多了就腻了。
  •     那篇张学良的忏悔觉得很是有趣
  •     终于在促销活动中买到了自己超级喜欢的书。哈哈这些书,多数已经在网上阅读过了,向作为收藏,闲暇时间再看,很不错的历史著作。
  •     杨的史学功力确实非同一般,此书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拨云见雾也颇负一番勇气
  •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不用我多说什么,你买来读一读就会同意我的意见。
  •     2012年春第一次读杨先生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