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
ISBN:9787108015280
作者:钱穆
页数:178页

作者简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府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史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内容概要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章节摘录

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面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因此讲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径从秦汉讲起,以前暂略不论。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所以秦代暂亦不讲,而只讲汉代。现在专说汉代政府究是怎样组织的?我们要看政府的组织,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职权分配。在此方面,我亦只想提出两点来加以申说。第一是皇室与政府之职权划分,第二是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我们知道: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在一个统一政府里,便不能没有一个领袖。中国历史上这一个政治领袖,就是皇帝。这皇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在中国传统政治里,皇位是世袭的——父亲传给儿子。若用现代政治眼光来衡量,大家会怀疑,皇帝为什么要世袭呢?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立国体制和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不同。他们国土小、人口寡。如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

图书封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77条)

  •     很佩服钱穆老先生对待中国政治的看法。虽然这本书成书时间是60多年前的时候了,但是老先生的话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钱老对中国历代的政治做了对比,没有哪朝哪代是完美的,可见制度必须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     很早以来,我就认为从来一个政权的崛起,不是帝王将相的崛起。而是它代表的一个利益集团的兴起。在开初的时候,这个集团大抵是看到了以前上位利益团体的诸多弊端。然后自己上位以后,就堵塞这些弊端。。。。。。同时也防止有其他人走自己走过路。。。。。。酱缸就这样慢慢沉寂。堵塞到最后的满清,酱缸上确实疤痕和木塞,结果被小日本,轻轻一敲。酱缸就完蛋了。。。。。。。。。。。。。。。
  •     钱穆的书我只买了这一本,因为大致翻了翻,他的主旨基本上都是一样;但这一样的主旨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所以这本98千字的讲演集我在看完后又全敲了一遍,推荐给别人看。书读完到现在已经快半年了,仍然记得很清楚的感想只剩下“政治复杂得让你我难以掌握”了,其余的需要再回顾一下原书才能总结上来,依稀记得的有“宋朝先天不足”、“经济强不等于军事强”、“清代的部族政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几个片断。对于这样一本让我在政治等“大事”面前慎言的书,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回顾一下,将其中的观点提炼出来。作为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是现在绝大多数经过“共产主义化”、“西化”教育的人所没有的。看过很多文人的书以后发现,60年代-70年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的确是一大损失,虽然目前说“中断”还为时尚早,但凡60-70年代及其之后就读的人所写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大多不值一读——他们感想多于知识。下面这一节是看完《汉代的制度》以后写在草稿纸上的:1.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a.钱穆是真正在了解、熟悉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来批判它的。b.发展上失败的制度在并不意味着其中就毫无可借鉴之处,事实上,很多很现代的思想都出现和体现在该制度上。2.中国古代的人治和法治问题a.从秦汉开始,中国各朝各代都在努力制定制度,并不是主观上倚重个人的好恶来治理国家。b.法留下来的是一套规范,要突破这一规范需要付出代价,因此才有效。3.制度的初衷及其腐化a.所有制度制定的时候都是朝好的方向的,即使那些后来证明带来了恶果的制度,其设置初衷也是好的。往往是为了避免一个问题却引来了另一个问题。b.制度本身的腐化几乎是必然的,原因可能是人总能找到和利用制度的漏洞。也可能是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老制度无法顺利推行从而导致腐化。4.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a.用截面的看法观察历史事件,观察古代制度,肯定是贬的多,但实际上各种现实都是有来由的。b.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通常都没有直接记录在历史文献中,因为记录历史的人并不一定能看出它们的关系;而后人研究历史,就不能受限历史记录者的眼光,需要从各个历史事件中梳理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现在回忆起来,我感觉钱老师在两点上没有说透:1.中国历代制度趋坏的原因钱老师似乎没有提及经济规模的增大、社会形态的日趋复杂。用黄仁宇老师的话,就是说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没有及早从“数目字”上来管理社会。当然,这种“错过”并不是谁谁谁的故意,而是基于诸多历史现实的必然和偶然的结果,这是我从这两代历史学人身上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2.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方向传统文化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也毫无疑问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变革(这一点钱老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马克思那一套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说法,我很信服)。如何借鉴、如何变革,钱老师似乎也没有提及。当然,这已经超过了本书的范围了。不过,钱老师从骨子里是反变革的,即使他理智上很清楚变革的必要性。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汉唐元明清 就政治制度而言 似乎一朝不如一朝
  •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宏大在钱老笔下是如此的易懂!
  •     好书,带我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也给了我更全面看待制度的方式——制度背后的治国理想、制度背后的历史事件、制度推行的难易、制度因年久而积弊……
  •     钱老师的学术水平是没问题的,但老一代的人严谨是严谨,写起书来也太一板正经,读了一读感觉像小学历史课本(印刷排版也太一般)。同类的著述,个人还是推荐《帝国的终结》。
  •     我很推崇钱穆老先生,尤其推崇他治学的态度,这本关于历代政治得失的书相当相当不错,通过对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的政治给予考究,对当代事业知道也相当具有意义.同时改书语言通俗有趣,很适合任何年龄的人来阅读,不霞光部分学院大师动则运用高深莫测的语言,实在难能可贵! 历史的发展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一个制度,可以窥探未来世界的走向,在对待历史的同时,需要我们用纵身的眼光来观察,用发展的思维来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好历史,为现世造福.
  •     对历史怀有一丝温情这是国史大纲带给我的最大感悟,从此我就变得有些崇古。
  •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人的智慧值得今人学习。今天的制度对比古代,少了皇帝多了党。
  •     每个我们诟病的朝代其实都在改变,为了不重蹈覆辙,一大波优秀的制度诞生。
  •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书籍中,钱先生的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读本!
  •     以前借同学的看过,感觉不错,就买一本收藏
  •     注重時代事實多於歷史評判,就觀點而言錢老是站在分權一邊的。 重視中國歷史之特殊性,若認為國外的都是好,中國的都要不得,那隻是意氣,怎能認識到曆朝曆代制度之真實意義與效用呢。
  •     里面有些东西,以前没有接触过。很长见识
  •     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
  •     书不错 值得一读 书不错 值得一读
  •     此书是钱先生的演讲集,深入浅出,对历史的爱好者来说,不失为领略中国政治制度概貌的一本好书。钱穆在序言中明确讲到,之所以要讲、要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中国文化,就必须要了解传统政治。二是要讲中国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也必须先了解本国传统,然后将外来制度和传统结合。纵观全书,钱先生有一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主题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有得有失,而且也不象五四以来所讲的,中国古代完全是“专制“制度,一无是处。另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因其出了毛病,而把此制度一笔抹杀。“总之是强调要客观的看,结合历史背景看制度。从政治制度的变迁来看历史,是一种角度。但决定政治制度的,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地缘等。所以,当我们看历史,人事背后有制度的原因,而制度背后也有更深刻的原因。我们探讨政治制度,是研究历史的一条道路,指引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更深邃的中国文化的本源。本书虽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讲述,但如钱先生在该书前言所说,此五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过程,而每一朝代中,又提要勾玄地依次讲述了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方面,要言不繁,论述精僻。
  •     我读这本书是因为别人给我的推荐语是:不管你是否对政治或者历史感兴趣,这本书都会让你受益匪浅。我信了他的邪,很意外居然,真的是受益匪浅,以后要多看看钱穆大神的书。
  •     一些观点很新颖,虽写完很久了,但是有些扔对应于现在的问题,大师级的视角
  •     经典之作,买来压箱底
  •     这书条理非常清晰,看上去特别爽,我喜欢这种按时间轴,每个朝代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逐一论述,清晰明了。
  •     高中看的。结构很好,适合中学生。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分五讲,分别从政府组织、选举、经济、兵役四个方面论述汉、唐、宋、明诸朝代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书中对于清朝政治制度的论述,体例与前四个朝代有所不同,特别强调其“部族统治”的特点。说起满清政权,钱穆先生的著作中基本上是没什么好话的,断断续续读着钱先生的著作,发觉他的汉族正统意识很强,对于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捍卫和辩诬。钱先生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读他的著作,尤其是演讲一类并非十分严谨的著作,时常会读到类似这样的文字,他在谈到一个观点时常常会说:对于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去看我的某某著作,或是,这个问题以前没有得到正确或详细的解答,直到我的著作出现才有了较好的解决,你们去看我的某某书……,诸如此类。当然,钱先生有充分的理由自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按全书顺序读的,第二遍则按所论内容来读,即先读论述政府组织的部分,再读论述选举制度的部分,依次读去,论述清朝的留下来最后读。这样读的好处是对从汉至明的政治制度可以有一个系统和清晰的印象,不象初读那样感觉凌乱,同一问题被分割成了零散的几大块,一个问题尚未完全明白,突然就被另一问题打断了。钱先生书中谈到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几次提及汉朝。汉朝的地方行政是为后代所称颂的,全境有郡约一百余,每郡辖县十到二十个,比之现在全国十余个行省,每省辖县数十甚至数百...为大大合理。汉朝官级较少,县之上是郡,郡之上便是中央,行政区域即小,管理较为直接,相当于没有现今省一级行政级别。说明当时经济生活简单,各个行政区划内基本可以各自为政,互相依赖程度不大,没有一种大规模的区域内运作。这在现今社会显然是行不通的,正如钱先生所言:“……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是?”所以两汉的地方行政虽为历代称颂,后代却无法依样画葫芦的照搬。我之所以提出行政区划这一话题在此饶舌,是因为看了《南方周末》第九百八十二期所载一系列关于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文章有感而发。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数千年前何其不同,从世界而言是全球经济,从中国而言是全国经济,一部分学者在积极讨论“大上海”,计划将上海的行政区域扩大,甚至将苏州、无锡等地囊括在内,以打破行政上的种种壁垒,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试想,如若现今中国一如两汉时期,全国十几行省分为百余郡,那会是怎样一种情形!百余个郡为各自的即得利益所推行的地方保护主义将造成什么样的局面!推而及之,任何一种好的制度,都要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绝不能生搬硬套。譬如时下讨论热烈的关于废除死刑的话题,我很怀疑是否适合现今的中国,在我所能看到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是绝对反对废除死刑的。当然,应该加强死刑审判的监督复查力度。扯远了,回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来。钱穆先生在政府组织部分特别阐述了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分立问题,竭力证明“皇帝专制”一说之误,不详谈了,总之在这一问题上小子我不怎么认同钱先生的观点,钱先生仿佛只是在阐述“应该如何”,而忽略了“实际如何”。关于这个问题,同时参看黄仁宇先生《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关于王安石和唐太宗的章节,当会有另一种观感。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第五讲专论清代,迎头痛批其“部族政权”之下的“法术”和“私心”,言辞是相当激烈的,大约与那一代人革命排满的情绪有关。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第十一章对所谓“部族政权”也有言及,他的结论是,满清部族并未构成阶级统治;满人统治汉人,还是汉人统治满人,“不亦甚难言乎!”最近常读钱穆先生和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发觉此二位先生性情恰成对照。钱先生是个性情中人,可以怒发冲冠,投笔从戎,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因而著作中感情色彩比较浓重;吕先生呢,正是个温文尔雅、刚正不阿的书生,从不将主观好恶表现在文章中,永远是那么冷静而富于条理,如果他是一个古代的史官,一定是秉笔直书的董狐,虽手无缚鸡之力,但骨子里那种刚强和坚毅,非常人所及。读其书思其人,青灯为伴,悠然入梦。 阅读更多 ›
  •        钱穆的书都非常好,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也不错。中国的历史材料向来非常丰富,官修史书、稗官野史都数不胜数。可惜,很多史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过于程式化,人物也过于脸谱化,这恐怕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的传统不无关系。很少有著作能对历朝历代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中的兴衰之理。本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选取汉、唐、宋、明、清五个典型王朝,论述分析了其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制度,好像在显微镜中对主要朝代的横截面进行分析。想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兴衰之理,读这部书足矣。
  •     钱穆先生脑袋清楚,文字感染力真的没的说
  •     ·公正评价我国主要几个朝代,从制度、行政等角度切入,很不错。
  •     课题太大,很难驾驭。
  •       这是一本历史专著,讲解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用汉唐宋明清五代5次讲座的形式。按照中央政府(特别是皇帝与宰相的权力),地方政府,税赋制度,国防制度,考试制度五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主要观点是(1)政治制度的规律和研究方法(2)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变迁并不能用“专制黑暗”四字抹杀,其中有好的部分,如考试制度使政权开放,皇帝的权力一直有所制约,士人政府的形成有其先进性等。(3)中国历代政治的变迁总体上是越来越集权、越来越专制和臃肿的。
      读完全书,看历史就有了抓手,所谓提纲挈领。汉代开始,唐代奠基,然后传承至明、清开始变味。趋势是中央集权,社会平铺。这样说或许索然无味,但是深入的一项项看,当时人们的生活、政治的组织、税金的缴纳,军队的服役情况都比较清楚,再与当今的现实结合看,就更能体会。
      读完总论,便知作者之精深通达,不是自己能理解。但通过读此书,掌握一个观察政治和社会的方法,知道从权力架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掌权人、赋税制度和国防架构几方面来分析政治,不是简单的几句黑暗专制、道德堕落、文化衰败等不着边际的想象话来论断,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     书名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生来说,着实吓人。但翻开之后,很自然而然就看了下去。读完此书,明白了不少东西,也推翻了自己原来粗浅的想法。去真正的了解中国,越了解,我越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
  •     以我现在的水平,可能看完一遍只能看出个表面,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以后有待发掘,不过钱穆老先生的这本书确实有很多新颖的看法和见解,制度和人事是客观看待一个历史时期不可分割的两面,正是在这两者的影响下中国历朝历代才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     历朝历代制度弊端分析鞭辟入里,此书五星名至实归。
  •     干货 却感觉亦非不偏不倚 引人思索
  •     钱穆先生把几个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兵役制度税法等都认认真真分析了一遍,指出了得失之处,很用心,不错
  •     国学经典,然而诸多观点值得商榷和讨论,批判视角值得学习。
  •     文词畅达,学养自现。不愧是大家。
  •     大家之作,就不多说什么了
  •     錢老先生寫史并不是沒有偏重性的。 大約是他個人對於自身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偏倚性的緣故!
  •     着眼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分析清晰,很长知识。
  •     历史政治专业研究类
  •     大师
  •     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和见闻1
  •        读史是为了扬弃,所谓以史为鉴,就是总结经验和教训,提炼出优点以继承,挖掘出缺点以避免,来作为今后发展的参考。在当代,西方文明暂时取得了全球胜利,西方文明取得了制高点,整个东方文明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这使得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东方人,尤其是东方文明发源地的中国人尤为沮丧和挫败,以致迫不及待的想要赶上甚至超越,重新站立在全球之上。从而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政治方面衍生出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是全盘否定,认为中国5000年来的政治是黑暗的、腐朽的、无可救药的,必须从骨子到灵魂全盘西化,按照西方的发展道路来走向辉煌;第二种则是全面肯定,不管是真心的还是自尊心做崇,总是认为东方文明领先几千年,只在近代一个小历史阶段才被超越,这是临时的和短暂的,觉得必须按照自己的道路前进,最终能够复兴。而钱穆先生的这本书,却并非这两种观点,他并未在全书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是首先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番客观的描述,并逐条对每朝的重要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并在结论一章才简要阐述了一番自己的观点。我读完后的感觉,就是2个字,“扬弃”。也就是继承好的,杜绝坏的,要以两点论来看待问题,不能不顾事实和背景的走极端。全书对每一制度的分析都是站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其背景和环境,制度的来历等,就如钱穆先生所讲,他是以历史意见为主,而非时代意见为主,就是为了深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借鉴当时经历人的描述为依据来判断,而非在今人的环境里和价值观下进行主观的判断。
       全书读下来,主要有几个收获和感触,一是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组织机构和权利分派有了认识,对大体的执政方式做了了解;二是对历代各种政治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衰落及其影响有了初步认识;三是钱穆先生的不少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新颖,启发很大,比如对中国主权的探讨,对皇权与相权的分析,在讨论清朝是所提出的部族政权这一概念;第四,产生了共鸣,比如在针对民主问题,集权问题,今后中国的道路问题,以及如果分析研究历史上都与我过去的观点相似,并表述的更为完整和系统。另外,此书也可以叫做《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简史》。
  •     非常推荐的历史书
  •     K2「2」。先生的书在本科时读过,自身浅薄难有所得。如今理解一二。在现在遍地以今鉴古的情况下,本书可拿来树立基本史观。
  •     高中写历史的时候一看到钱穆就翻白眼,其实人家明明会写大白话嘛。
  •     重新认识了古代政治智慧。
  •     增加一下历史知识
  •     本书不错,受益匪浅!好书,值得一买!
  •     作为一个基本没有政治修养的读者觉得相当棒了,各种名词作为文科生自然是背过无数次,但是除了“是什么”之外思考的实在太少了,读完真是感觉打开一扇窗(尤其是清代)。语言通俗易懂看起来一点不枯燥
  •     我读的是多年前从朋友处搜刮来的香港版本,对照过大陆版本,毫无意外,有谈及GCD的文字皆被删除,然不影响其观念的全盘表达。读此书,实有相见恨晚,深得我心之快。钱穆不愧是史学大师,短短几篇演讲辞,贯串汉、唐、宋、明、清的制度史,要言不烦,见地平实中肯而高明通达。言史事必探其根源,有客观的评析,更有同情之了解,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者,若能读此书,则所谓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专制”之种种谬见,悉能摧破无余。尤其最后论清代之部族专制之源起与革命之必然,分析鞭辟入理,有心者自能与现实相对照,读史而鉴今,则能为不被眼瞒之通人矣。
  •     运! 不知道傅斯年大胖子看到9.1的评分有何感想。 闻一多当年北大的文章谁还记得,哈哈一笑。
  •       讲汉朝以来政制度的发展历史。读完后对政权结构、权力分配与制衡、财政税收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军队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机人才培养制度(科举)会有大概的了解。如何能结合历史发展进展,思考政治制度的演进会有更大收获 另外知道古代各朝代官员名称对应权力大小
  •       读这本书,主要是学习,哪有能力评论呢。
      
      第一次只是囫囵读过。重读此书,是因为读《政治制度的起源》,书中说到中国没有法治,对皇帝的约束主要来自道德,觉得该观点虽然大体是对的,但可能过于简单化,印象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关于历代政治制度的介绍,于是又拿出来重新读了一遍。
      
      事实上,对皇帝的约束来自于官僚集团及有关制度。皇帝是要通过官僚集团来执政的,而官僚集团有其政治理念,制度和利益。虽然理论上皇帝具有至上的权力,但也很难为所欲为。看到历代变法的困难,就知道皇帝也受既有制度和利益格局的制约。
      
      再具体一点来看,朝代和朝代之间也是不同的。按钱穆的结论,自汉至唐,相权多少还是对皇权的牵制,但到明朝彻底废除,清更是因满族私心而转向秘密政治。《政治制度的起源》简单说中国的法律出自皇帝,严格地讲,这在明代才是如此。
      
      长了很多知识。如汉代的举荐制,由于当时无印刷术,书籍都用竹帛书写,书不易得,世代读书家庭很容易演化成门第,而科举制也一直要到唐代才能有其物质基础。
      
      而唐代节度使原是中央集权的安排,结果却导致反噬中央。
      
      另如唐代开放政权,结果求官者众,得官者少,报名者众,只能放宽录取名额,结果仕途充斥,造成政治臃肿。
      
      宋代君权提高,与五代后天下大乱,门第衰败,知识分子越来越出自小家读书人有关,缺少门第政治传统,所谓进士轻薄。不过这种论断恐怕也是来自旧门第失势者的醋意。而宋代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使宋代文化得到复兴,但也兴起了清议这一风气。
      
      另外,明代官僚制度出现了流品,从而使胥吏日益恶化。
  •     纵贯古今才能看清现在
  •     社会土壤的不同导致了政治体制的不同,政治体制的不同反过来又给这个土壤施了不同的肥
  •     薄得令人发指!知识的密度高到只读个三五遍根本不够。
  •     据说钱穆著有《中国传统政治》一书,对中华帝国君主制度褒扬有加,被列为反动书籍,不知与此书中内容有无关联否?
  •     很好的说,这是很好的书
  •       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医院湛江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湛江医院开诊断证明
  •     研究历史必读啊!文化底蕴超级赞,书很薄,但是内容丰富
  •     是本好书,值得当代人思考
  •     很不错的书,应该是正版的
  •     大师就是大师,整个政治体系变迁过程串联起来,深入浅出,看完感觉很有收获
  •     但凡钱先生出品,那就必然是不差的,每一本书,它引发了思考,开辟了新知,那就是难得的
  •     内容并不如书名那么艰涩,大师手笔,涨知识
  •     送表弟的礼物 应该很不错
  •     确实是本严谨的好书,值得推荐一下
  •     初亏历史政治的必读数目
  •     非常好的政治历史扫盲书
  •     钱老的这本小册子让我明白:1.没有什么政治制度是永远可行的! 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2. 政治捆绑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对统治者来说非常重要 。 3 中国古代在经济制度上的建树并不亚于西方!
  •     不读钱穆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不要说看懂中国的政治。
  •     易懂,时间线前因后果很通畅,看完后高中历史每逢古代历史论述题都答得超开心
  •     受益匪浅,比教材有意思
  •     中国政史入门级读物,意外好看。从汉到清,涵盖政府部门、赋税徭役、人才选拔等方面,来龙去脉娓娓道来,简洁清晰。很多思辨很有道理,不过读到后面也可以感到作者的倾向性。
  •     大师就是大师。 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
  •     此书是钱先生1952年期间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演讲稿所成,只大纲式概述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分别就政府组织,经济制度,赋税制度,考试制度,兵役制度论其得失,并有历代对比之述。全书看完后有醍醐灌顶之感,对于很多原先所思考的一些历史问题一下子有了很开阔的视野,最有价值的是从中学会了如何从一个角度去解读历史,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从原先纯粹文化理解的角度有了拓展,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得到了多样式的阐释。看学术类的书籍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 钱先生所述五个朝代非常具有针对性。汉唐实为中国政治制度初建之时,由原来的封建转而中央集权,秦朝尚且不论,因为其维系时间过短。制度初建之时,可执行性和完善度相对较高,后代在前朝基础上本应继承发展,可惜往往只有继承没有发展,使得原本好的制度越来越不合时宜。宋朝为承上启下,文化中兴,重文轻武,最为积弱的一个朝代。明朝伊始,全球开始进入现代,工业化进程在西方渐起,而我国开始渐渐落后,政治制度上,皇权相权从朱元璋开始集于皇帝一身,中央集权甚于历代。清朝则为异族统治,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由于国内国际诸多历史原因,终成末代之世。 举几点自己看书后所得:其一,各朝历代在经济制度土地问题上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譬如汉代时,封建已坏,封建时代的井田制废弃,土地归农民私有,既私有便可以买卖,买卖则会有兼并。这样一来,贫者...无立锥之地。与此同时,土地租税方面的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其二,每个朝代始建之初,均会以前朝覆灭引以为鉴,然后很多时候因为怕陷入前朝一样的困境反而陷入更大的困境。宋朝最为明显,宋太祖建朝之初,因为刚经历唐末五代之乱世,随便一个军人拥兵自重便能称王,军人祸乱最重。于是太祖拟下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杯酒释兵权”实出于无奈,要不然宋立国之初,北边的辽国早就已在虎视耽耽,军人出身的宋太祖自己难道不想统一中国?还是前朝军人祸乱之戒使得太祖坐立不安。其三,明代始,吏与官的流品之分化影响深远。官与吏的分开两途,导致了中国政治上的流品观念里吏被人看不起,官场尚且如此,在社会上各种行业的流品之分岂不更严重。譬如古代唱戏这一行业,戏子为人所看不起,这就是流品观念作祟。其四,关于皇帝专制。一直以来所受教育都是古代皇帝都是黑暗且专制,其实兵不然,古代政治体制里面,有相权和君权之分,虽然由于儒家礼教思想统治而等级森严但是遇大事往往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很多时候都是集体民主讨论。朝代败有时候就是败在制度上没能钳制皇权使得没能很好地控制那种即位的昏聩皇帝而导致亡国。当然,每个朝代亡国都有其各种复杂原因,细分析起来又是一课题。 所得很多,仅举几个例子。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宋朝制度得失的论述,看完真的是对于那个朝代有个更为深刻立体的认识。从前看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时,对于其写宋朝那节觉得很有新意,如今看钱穆先生所论,更得我心。 不过对于本书在论述清朝时个人觉得夹杂了很多著者的主管情绪,站在汉民族的角度去写异族统治,很多时候过于激烈,这多少有点丧失大家风范。 都说读史明智,看来读史也得看读什么样的史以及有好的方法和保持独立思考。比如中学学了那么多年历史,除了让自己喜欢上历史之外,并无一点功用,那样的教育太失败。如果只是想更好的统/治/思/想,仅靠愚/民/教育只能逞一时之快,将来必是弊端丛出,反而得不偿失。清朝即为前车之鉴。当时府学县学的明伦堂都置有一块石碑,镌刻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三条禁令就是,剥夺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三大自由。难怪钱穆先生会感慨,即便是没有外国侵略,照此,清朝也会在内部土崩瓦解。 阅读更多 ›
  •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
  •     没看完,已经不想看了,因为也看不懂…做个标记,看到明代兵制,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回来看…
  •     全书不长,但论述精要,既可作史料,也可长见闻。
  •     读的是多年前从朋友处搜刮来的香港版本,对照过大陆版本,毫无意外,有谈及G、C、D的文字皆被删除,然不影响其观念的全盘表达。读此书,实有相见恨晚,深得我心之快。钱穆不愧是史学大师,短短几篇演讲辞,贯串汉、唐、宋、明、清的制度史,要言不烦,见地平实中肯而高明通达。言史事必探其根源,有客观的评析,更有同情之了解,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者,若能读此书,则所谓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专制”之种种谬见,悉能摧破无余。尤其最后论清代之部族专制之源起与革命之必然,分析鞭辟入理,有心者自能与现实相对照,读史而鉴今,则能为不被眼瞒之通人矣。
  •     薄薄一本书,内容也是浅显易懂,非常值得一读。点评历代政治得失,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观点,无所谓对错。但是作者的思路和分析方法以及文字描述都能给读者很多启发。
  •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可天下之大竟无施展之地。我终于体会郑板桥所谓“些小吾曹诸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止深切,更是心酸之处了。可叹!
  •     本来要主动来篇读后的,记得最深的是要怀着对自己历史的温情和崇敬,其他的抓耳挠腮写不出花。从知乎出来就放宽心了,我本是历史界的门外汉,才读一两本就要写自己思考的东西,其实是没那个基础的,先放着吧……
  •     挺有趣的
  •      受教了
  •     钱穆先生看历史看得特别透,寥寥几句,醍醐灌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