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魔都上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532536054
作者:(日)刘建辉
页数:124页

作者简介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在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知识人的眼中,上海是什么样的呢?本书作者在作了大量详尽的考察后认为:此前的上海,对于幕末时期的日本既是大量西方信息传入的“中转站”,又是日本朝向欧美、走向近代的距离最近的入口。而明治维新以后的上海,对于日本来说只是扩张到大陆的“基地”,以及众多梦想“脱离日本”的日本人一个距离最近的“冒险家的乐园”。

书籍目录

序章 两个上海
第一章 武士们的上海
第二章 东亚信息网络的诞生
第三章 日本的开国与上海
第四章 被“浪漫”挑逗的明治人
第五章 沉溺于魔都的大正作家们
第六章 “摩登都市”与昭和
尾声 从上海看日本
后记
译后记

编辑推荐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海正成为一个越来越有魅力的城市,上海史奇特多姿,内蕴丰富,上海史研究也已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在中国香港、台湾,在美、英、法、德、日、澳等,上海史研究可谓“热门”,堪称显学。许多海外大学开设有关课程,举办过多次上海史学术讨论会,出版多种上海史著作。美国哈佛、伯克利、法国巴黎等西方汉学重镇,都有著名学者在研究上海史。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关于上海史的博士论文已达300多篇,正式出版的有关著作不下50部。上海史研究正成为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刘建辉先生是位旅日学者,长期就学和任教于日本,现为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学扎实,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译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

图书封面


 魔都上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日本的刘建辉先生写过一本书《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写出了明治时代的日本人眼中的上海,也就是:被他们称为“东洋魔都”的地方。关于此书的书评说到魔都一词:“我们过去称上海为“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等,意思大约是相近的,但都没有“魔都”这个名词来的贴切。这个词的发明者是日本浪人作家村松梢风,他读了先辈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后对上海这个城市产生强烈兴趣。芥川不喜欢半殖民地的上海,他笔底下的上海是一个“野蛮的都市”,与他想象中的“诗文般的中国”距离十万八千里。但是在村松的心目里,芥川嫌恶的腐烂因素,正是他所迷恋的颓废情调。他沉醉在魔都上海,充分享受吃、喝、嫖、赌、戏的“五大娱乐”(另一个日本作家井上红梅语),由此,他真正体尝到了上海作为“魔都”的两大特点:一是“它的无秩序无统一之事”;二是“混沌的莫名奇妙之处”。这两大特点,用现在的话来归纳,一是混乱;二是刺激。前者是客观,后者是主观。”而这个对于日本人眼中的魔,评论者认为:“西方殖民者的母国往往是天主教或者新教国家,在生活伦理上有许多禁忌之处,但是他们到了殖民地,一切禁忌都打开了,彻底放纵了,所以他们在道德上的颓废与糜烂,往往在殖民地变本加厉地体现出来。东方殖民地城市的繁华,是因为某些城市被作为西方掠夺殖民地资源的中心城市,它必须拥有西方发达社会同样享有的现代生活标准;而它所存在的腐烂文化现象,正是殖民者道德放纵的结果。上海的巨大魔性就是这样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形成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本身就是光怪陆离之地,多种势力并存,西方诸国的租界文化,从满清到国民政府的中国当局,形形色色的人群:租界的外国人群、公司职员,中国最集中的无产阶级群体、帮派分子,较小的圈子也有旅居上海的犹太人、白俄,代表着各种文化。各国、各势力情报人员在此勾心斗角,帮派分子在此仇杀,上层阶级的奢华的在此派对,左翼分子在此地下活动,还有小市民在此的底层生活,一座城市,居然能有如此多张面孔,怎么能不被称为“魔都”?相较而言,同时代也被称为魔都的巴黎、纽约,上海虽然并不在现代化设施上占有优势,但是作为多种文化并存以至于显得混乱的城市,恐怕绝无仅有,即使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香港也无法相比。对明治时代的日本人而言,现代化的西洋建筑、公用设施确实令他们惊诧,接着就是腐朽混乱的生活:shanghai一词在英文中就是把某人灌醉然后骗到船上做水手,虽然这种行为在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更常见。至于我们在今天还原的就上海的影视作品里,上海滩黑社会火拼程度丝毫不弱于同时代的芝加哥。而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领先日本依旧很多年,以至于更晚些时候,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生活费用依旧超过东京,而出生农村的日本士兵则把上海高档宾馆的马桶里的水做饮用水……20世纪下半叶则是魔都不再魔的时候,左翼文化全面取代了这种魔性,正如歌词里唱到“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新执政者按照他们的方法把上海改造成了一座无产阶级的工业城市,尽管很多产品只是仿照美苏欧的过时产品,但是凭借计划当局控制经济的能力,依靠巨大的工农产品剪刀差,上海依旧创造了许多工业奇迹:上海制造,全国人民的需要。今日上海则是在从工业转型为金融服务型城市,左翼文化中塑造身强体壮的工人老大哥风光不再,而需要的是懂英文,看得懂资产负债表有学历的白领。万家灯火,高楼林立,只是在东部诸多大城市中较为显眼。对一个外省人来说,今天的上海虽然比较新奇,但不会是20世纪上半叶以前那种使人震惊的感觉,毕竟这接近于一个全球化3.0的时代。虽然我们能在十里洋场点亮灯火,照亮那些殖民地风格风格的老建筑,我们可以在影视里还原一个今人想象的上海滩,我们可以徜徉于静安区的旧租界,只是魔都的魔虽然恢复了一些,但终究只是网络上一种谐趣罢了。2009, 七月 31st 发布
  •     当今的流行语中,人们喜欢调侃着称北京为“帝都”,称上海为“魔都”。也许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上海何以被称为“魔都”,如果他们有机会读这本刘建辉的《魔都上海》,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昵称并不是人们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亚洲近代初期的日本人对上海的叫法,也许书中所提到到村松梢风是第一个用“魔都”来形容这个让他沉迷于此不能自拔的城市的日本作家,此后这个说法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沉浮,如今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上海之“魔”,毋宁说是日本人,大概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参不透的一种气质与魅力。刘建辉的这本《魔都上海》,从江户幕府末期开始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的角度,用如数家珍般的列举和引用,以及对这段历史中中日社会的记述,再现了一个日本人眼中的近代魔都上海。刘建辉先生是一位旅日学者,长期就学和任教于日本,治学扎实,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分析了明治维新前后上海这座城市对于日本人的意义。在序章中,作者认为,上海之所以被称为“魔都”是因为它独有的魔性。一个黄浦江边的小县城,一场战争撬开国门,一份合约开五口,从此上海不再是江边小城海上渔村,此后经历繁荣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它不同于纽约伦敦这样的欧美大都市,有着它独有的“魔性”。作者认为,这魔性,是因为在日本开设了租界以后,租界与非租界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又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的格局。租界内是英法工业革命后的硕果在亚洲的再现,近代文明的众生相,而非租界里还有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持续的旧制度与旧社会。这两股力量似乎水火不相容,却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局面,界限渐渐暧昧甚至互相有所逾越。而这些,是无论在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英法还是在有着开拓与民主梦想的美国大陆,都不会有的城市形象。在本文看来,换言之从彼时的中国讲,上海是开启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最极端最扭曲的表现。何为最极端,因为传统的落后的封建社会在这里与近代化的西方社会唇齿相见,同时租界内列强的权力逐渐强化,对本土政权的喧宾夺主更是西方列强欺凌中国的社会具象。何为最扭曲,这边是近代化给上海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在旧社会不能存续下去的东西却在租界内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这才会有了井上红梅对吃喝嫖赌戏样样都可以的上海的沉迷。车水马龙,华灯初上,霓虹羽衣,软语河光,彼时的上海,有中日知识分子都为之向往的繁荣与进步,又有沉迷灯红酒绿,颓废与享乐兼得的特殊条件。以明治维新为分界线,上海对于日本的意义的变化是本书的主线。明治维新之前的幕末时期,上海对日本近代国家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上海租界,已经是资本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和展示台,传教士的日渐活跃,租界的建设,港口的发展,商业的兴起,这些都将大量的西洋信息带到了上海,这些信息又通过租界传到了日本。这也可以算是继日本奈良平安时代学习大唐文化以来第二波学习的热潮。只不过这次的老师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国,而是把中国的上海当做了载体的西方资本主义。欧美的科技知识,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经济都对日本的维新志士的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的模板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再一味想着如何锁住国门保护国家不与外来人接触,而是要打开国门建立一个近代日本。此时的上海,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面可以看得见光鲜与暗角的两用镜子,光鲜之处让日本人窥见了近代社会的魅力,所谓开眼看世界,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体验吧。这样的体验越发激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建立现代国家的意欲与决心。如果说,这是一种诱惑的话,那么日本人从上海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暗角,可以算是一份危机报告书。上海的租界可谓是国中之国,司法独立,行政独立,军事独立,旧的社会不堪一击,一旦落后没有还手的机会,便会落得和上海,和中国一样的下场,曾经的泱泱大国,被西方列强强行开国,掠夺压迫。日本人不仅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也看到了尾随自己而来即将会吞噬自身的黑暗。这样的危机感也让他们不得不踏上自变自救的道路。然而明治维新以后,上海于日本的形象和意义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两个主义,一个是作者对当时的上海的总结,可以简单总结为国际主义。作者认为,在当时的上海,是没有所谓的民族和国家观念的,各国租界割据,再加上原本的传统社会,上海充斥和交织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各式各样的光景,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多样化。而当时的日本,业已从西方学成近代化真经而来,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上海本身作为信息中转站的意义已经消失。而此时的日本,十分强调国民国家,日本需要通过强化国民意识和巩固国家基础来与西方各国抗衡甚至有可能需要向外扩张,这个时候,虽然近代化了但是毕竟还是列强租界的上海,就与日本的追求南辕北辙了。它不再是日本模仿的对象,而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消极影响。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上海,对于那些梦想着脱离日本的日本人来说,万事混沌的魔都却是他们心中的避难所和乐园。感受到“国家”束缚的日本人并不买账“民族主义”,这时候上海的浪漫气息与冒险气质,以及混沌不可分辨的形象,便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去处。本书中还详细提到了许多日本人在上海的经历。比如说岸田吟香,尾崎行雄等等。这些人或对当时中国被列强弱肉强食的现状唏嘘不已,主张日本与亚洲各国合作以抵御列强,或目睹上海繁荣与落后并存的现状,觉得要认清立场,更有甚者指出鸦片鱼科举是中国的两大弊病。这些人可谓对当时的上海有着方方面面切身的感受与认识。进入大正时期,蛰居于上海的日本作家不乏知名度很高的人士,有一些即便在现在也依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井上红梅,村松梢风,金子光晴等等。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个人对于上海的亲身感受。相对于谷崎润一郎甚至都想“在上海建一座房子,哪怕只是一间也好”的对上海的留恋之情,芥川龙之介给上海的评价可谓不高。他看到了半殖民地上海的种种弊病,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无药可医的表现,上海的混沌让他迷茫,不入流的西洋与不入流的近代性让他厌恶。有趣的是,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位作家村松梢风,也就是称上海为“魔都”的人,却是在读了芥川龙之介的《支那游记》之后对上海有了兴趣,并特地到上海来体验了一把生活。与芥川龙之介不同,实地验证他并不厌恶上海,反而沉溺于这样的混沌与颓废的世界中不可自拔。正如书中所说,这样一座城市,能让芥川龙之介不惜花笔墨表达嗤之以鼻的感情,也恰恰说明它有它的独特之处。虽然这样的独特并不能在任何一个人笔下都收获好的评价,可是被议论本身就代表了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此之后更有诗人金子光晴来到上海,以诗人独有的嗅觉,嗅到了上海这座城市颓废的侧面。他把流淌于上海的河流称作污水,这污水与属于上海的阴暗,肮脏,颓废,病态混杂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一站以后的上海,迎来了自己的繁荣发展时期,上海越来越成为亚洲最大的摩登城市,当然,所谓摩登城市的外表下,依然隐藏着旧社会与新社会,内部势力与外部势力,各个阶层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矛盾犹如平静的水面下酝酿的汹涌,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提醒人们,上海这个摩登都市的两面性。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日本不断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上海对于日本人,再不是信息的中转站,也不是避之不及的国际主义的都市,而是自己也想纳入囊中的经济沃土,利益宝地。上海在此后的长久时期内一直处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虽然这一时期上海的发展一直在继续,但是这样的发展再不是以往的样子,而是日本对上海经济独占下的可以发财致富的地方。作者说,就这样上海的魔性慢慢消失,上海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慢慢变得十分遥远。上海之于近代日本,一直是一个外部的相对性存在。当日本犹豫不决寻求出路时,上海仿佛一块别人扔进水里的探路石,让日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深浅,明白了危机与使命。而当日本维新走上近代化道路以后,这里又变成了日本作为国家时时需要提防的个人主义乐园,同时也是那些寻求脱离束缚的日本人的乐园,而当日本走上近代扩张的道路时,上海又成为了扩张的猎物。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上海见证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也承载了国际局势变换的风云起伏。魔都是否依然有魔性在,也许这魔性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一种魔性。本书侧重从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对上海的感知的角度进行论述。材料丰富,旁征博引,确实令人感叹。两个上海的矛盾与斗争,渗透与交叠,日本人对上海的态度的变化,日本知识分子对上海的感情等等都涵盖其中,可谓是一部近代日本与上海文化交流的生动回顾。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是一定要从日本人的角度才能看到的上海,但是之于整体介绍的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前的上海之于日本的意义部分的论述相较明治维新之后更为详细,这也许是因为史料的原因,但是逻辑上不免让人觉得头重脚轻。另外,从本文作者的观点看,当时的上海有“魔性”,混沌,繁华与颓废的交织,近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而作者所提都的魔性的消失,与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世界局势以及中国局势的变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样的魔性的消失并非衰退或者暗淡,反而是上海这个都市不断发展与找到自我的表现。无论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国中之国,近代与封建并存的荒唐局面,还是颓废繁华的混沌之美,亦或者在日本独占下的经济发展,上海作为一座城市暧昧而神秘的形象仿佛是具有魔性的,那只不过是这样的社会有着麻痹作用,不合理的可以成为合理,不合法的可以变得合法,无秩序所以显得自由,无主权所以显得包容,但实质不过是一个城市因为国家羸弱而丧失了庇护,也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权利。这样的魔性于外人来说是一种诱惑,于上海自身来说却是一种捆绑与困境,而在这困境中努力输出先进文化的仁人志士,执着追求出路和坚持正义的人们,最终支持着上海留下了真善美与上海不断追求发展与进步,永葆开放姿态的精神。今天的上海,经历了起伏波折以后,外滩依然有近代化的风韵遗存,南京路依然喧嚣热闹,上海人依旧热情积极地追求着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态,黄浦江上游船看游人,繁华依旧。上海依然孕育着文化,艺术和良知,也依然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做着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今日的黄浦江岸边的魔都,其魅力是因为她褪去了跛脚攀爬,伤痕累累的过去,有了属于自己的形象与风景。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副标题中强调“日本知识人”,而行文论述与此联系并不紧密。结构松散。前半部试图论证而无力,后半部则近乎百度百科
  •     先是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之后才在亚马逊买的。
  •     耳畔燃起NHK纪录片配乐
  •     膜拜学习!
  •     为啥要用拼音…… 以及前后两部分,上海概述和日本人的上海观感间略脱节 K295.1/0419 参考
  •     高杉晋作+吉田松阴!
  •     还可以吧。。前半部分有点脱题
  •     观点很清晰,虽然不算复杂,但给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展开复杂想象的空间。
  •     那个时代的上海,如同那个时代诞生的旗袍。及颈的领子包裹着传统的尊严,高叉的裙子透漏着对自由的渴望。他的魔性,正在于这将破未破的秩序。
  •     确实没有民族主义
  •     上海的魔性在以别样的形式继续么?
  •     真是挺有趣的一本书,算是对上海的一个科普吧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从日本的角度来看魔都。如果能再多一些关于魔都魔性的描写就更好了。
  •     部分章节比如写墨海书馆还有汉译书的部分还不错,作者似乎对版本学颇有研究,但全书有些单薄,这个主题更适合写些论文,撑不起一本书,更不太像历史类的书。后半部分显得特别凌乱。
  •     可以好像看故事书一样轻松阅读的学术书籍!
  •     據說世界上唯一一個城市的名字可以當動詞用:shanghai vt.強迫(或誘騙)使工作
  •     这里的魔都,前期是魔力,后期是魔性
  •     名字不错,内容细节虽然很不错,但整体架构实在成问题,太散了。借学姐贵言,多看点有价值的好书,所以没坚持到底……
  •     可读性很强,结构有点乱。
  •     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感觉要是有一定的知识背景读起来应该是另一番滋味,但即使作为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还是非常不错的。
  •     粗略读完,并不很喜欢。作者以维新为分水岭,将上海作为日本的“近代之窗口”看起对日本知识人的不同作用。这种分法若不出意外,是直接沿袭日本最主流的现代化历史分期,因为这样分,所以找近代体验,就变成了从功能拼接历史的方法,维新前的找其如何影响民族国家观念,明治后的找其如何影响人对现代性的经验,而为了分别达成两种目的,甚至分析的层面也不一样,维新前多为宏观视角,维新后则多为个案视角。当然,有些着眼点很有趣,比如旅沪旅行团线路的安排,比如讲旅沪知识人立场偏向不同(租界还是道台),对上海的理解全然不同,但不见得有深挖。大概还是受维新前后一刀切的思维影响。
  •     宽广的研究视野,说明比较文学的生命绝不仅在于文本内部。另,刘先生也是辽宁人呐,讲座那天他一开口我就听出来了,哈哈,可谓“乡音未改发型酷”。
  •     看的pdf一下子拖完的,竟然是最近写的,但却这么的有名,应该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翻译问题,也很好的解决了魔都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简单的说来就是讲上海是日本人看西洋的第一站,要出去就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出发,一个是上海一个是香港,然后各种应该是大部分的第二梯队的有学识的人在中国各种play和逗留,然后学习西洋研究中国的东西,翻译鲁迅的也是这样的一群人。记下了马赛克城市这个词,这应该也就是魔都比较没意思的另外一种表达吧。
  •     东拼西凑~ 比起浑浑噩噩的上海 中国,日本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 魔都原来是蔑称
  •     和“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系列的诸单册相比,虽然研究角度和观察对象并不相同,不过所展现的日本学者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感受还是一致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