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纲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世界经济论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1
ISBN:9787300162911
作者:姜洪
页数:346页

作者简介

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变化很快的学科,《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是在当今中国已经深度进入全球经济时对世界经济的全新观察。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产业革命的进程为核心线索,力图找出世界经济以及各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书中多次讨论了中国30年实践与西方道路的特殊之处,也多次论及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道路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第二,对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与产业结构变迁相关的城市化、国际分工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对传统的理论提出了修正,指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缺陷,论及了当前产业变动、贸易结构的新动向。
第三,将世界经济变迁、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关系体系联系起来加以整体分析。
第四,把世界经济研究的起点扩展到1500年以前,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世界文明的单线与多线发展问题,突破了以往世界经济的研究范围。
第五,将经济学中的宏、微观机制的理论概念融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实叙述之中。
第六,将中国30年的高速成长放在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
本书是一本介于学术著作和教学辅导之间的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关系类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1章 导论
1 世界经济的含义
2 经济发展的典型道路与非典型道路
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2章 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
1 前现代世界的跨区贸易与区域贸易
2 “单线发展”与“多线发展”的问题
3 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3章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形成
1 第一次产业革命之谜
2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
3 第一次产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发生?
4 第一次产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其他国家?
5 产业革命本身的进程
6 工业革命的扩散链条之研究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4章 第二次产业革命与两次世界大战
1 关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争论
2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展
3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点
4 对世界原有格局的挑战
5 战争与和平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1 从“美苏冷战”到“美苏争霸”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三足鼎立
3 新兴经济的崛起与多极化时代的到来
4 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判断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6章 战后世界经济宏观机制的发展
1 宏观经济的概念
2 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
3 国家宏观调控的理念
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 就业政策和收入政策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7章 战后世界经济微观机制的发展
1 “经理革命”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2 资本市场的演进
3 大宗商品贸易制度
4 工会和福利社会
5 企业竞争与企业并购
6 反垄断法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
第8章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与改革
第9章 创新、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第10章 当今世界的产业与贸易格局
第11章 世界城市化趋势与中国的策略
第12章 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秩序
第13章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世界意义
第14章 海外经济合作与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

编辑推荐

《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是一本介于学术著作和教学辅导之间的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关系类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内容概要

姜洪,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常务副院长,兼任国家开发银行金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际规划部主任;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审计署等部委的科研机构担任科研人员和行政领导,曾任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长;
曾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曾在高校长期讲授世界经济课程:
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部委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发表论文百余篇,独著、合著、译著、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其中与世界经济学有关并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有《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产业变革的进程》(合著,1986年)、《中国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战略》(独著,1986)、《国际经济学概论》(合著,1988),译著有《国际经济学手册》(1-3卷,合译,总审校,2008),论文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分析与启示》(1998)、《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研究》( 1999)、《国际金融危机正向全球性经济危机转变》(2009)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1欧亚贸易与西方对东方的向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世界对海外贸易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旦对外贸易的商路遭到阻塞,他们是不惜以武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的。例如,1096年至1291年期间发生的十字军东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商路的开发和竞争发动的。西方的传统社会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很大区别。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完全可以满足自己居民丰衣足食的要求,但西方的传统社会不具备这种能力。沃勒斯坦在他的《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多次提到过,在现代世界体系前,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贸易的作用,对贸易于西欧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而且,有许多学者坚持认为,越往前追溯,人们越是可以自给自足,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贸易。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必须靠贸易才能够获得,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盐。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盐,因而盐的贸易自古以来就是必然的。 自古以来,欧洲与亚洲间的贸易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我们一般都认为香料是生活的点缀品,但对欧洲而言,香料却是生活的必需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欧洲当地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原因,肉类保鲜一直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香料恰恰可以作为保鲜剂来保鲜肉类等食品。由于香料的产地主要在东方,因此自古欧洲与东方世界的贸易往来一直都十分频繁。很多人对这一点都没有清醒的认识。 与这种贸易相关的就是对海权的争夺。欧亚之间的陆上贸易,例如我们常常提到的丝绸之路,一直都没有中断,即使暂时中断也只是局部性的中断和分散。此外,西欧的一些海洋国家一直以来都试图绕过陆地贸易而直接与东方世界进行海上贸易,这种想法很早就有。从大西洋不受阻碍地到达东方,是千百年来欧洲人的梦想,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在东西方贸易问题上才不会受意大利人或阿拉伯人的辖制。然而,在前现代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欧洲人要实现这一愿望是非常困难的。 2.2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 到15世纪末,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西欧人进行海外探险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西欧人由此进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哥伦布则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

图书封面


 世界经济论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几个关键词:结构、规模、边界、产业;忽略了“质与量的辩证法“,实际上就是没有从政治的眼光去看待“没有质仅有量”的问题,这是和于向东的差别。一些体会:1.对于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凯恩斯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更注重对财政政策的解释。虽然在经济整体向好时期,财政政策(基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进行的赤字政策以充分利用资本从而达到充分就业)和货币政策均有刺激经济的意义;但在经济整体下行时,货币的均质化特点使之只能整体化的扩大货币总量,无法区别化对待不同的经济部分,因此对于整体经济结构而言无意义,而以税收、补贴和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对不同产业的侧重,调整经济结构。因此托宾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只能放在凯恩斯的框架下理解。凯恩斯主义始终在美国经济中占核心地位。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主要是因为赶上了产业创新的初始期,新兴产业还没有转化为增长点,旧有产业的利润率不足。这就把凯恩斯主义放在了生产力(产业升级)的视角下进行了考量,很有意思。2.对产业的规模、边界、创新的解释(必须把产业和资本积累结合起来理解)所谓“发展”,实际上就是从资本原始积累到产业扩张、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过程。对于一个产业而言,规模经济(通过并购等手段获得)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因此,在竞争市场中,通过扩大规模而导致的垄断是自然的结果。至于企业扩张的限度,那么就看通过并购而节省的交易成本与并购后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的大小。姜洪对于城市化的判断,就是基于规模经济理论,换言之,是要以城市化(规模)带动工业化,逆转低效率、高治理成本的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之路。另一方面,市场是有边界的。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瓜分,实际上就是在指发展空间的限度问题。对于边界(限度)的承认,是马克思、凯恩斯等人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分野。事实上所谓经济地理、产业转移,本身就是建立在规模和边界的基础上的。在全球化经济的条件下,按照规模经济理论,进行高度专业化、集中化的商品生产和包括产业间甚至产业内的贸易交换,组成梯度性的全球经济,某个地区生产的某个零部件,可能足够全球的消费。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合对产业和资本间关系的考察,一个产业的利润率必然是不断升高-峰值-下降的过程,也是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资本的收益下降到平均利润率以下时,理论上而言这一产业就不会有新的资本进入,也就是达到了饱和。从这个角度来阐述,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独大时,一大原因是没有高利润率的新产业的出现,使得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十分凸显,虚拟经济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克服金融危机的核心,是新的增长点的出现,引导资本不断服务于产业扩张的过程中。3.对于“质与量的辩证法”的思考从产业革命开始,谁赶上了新的技术革命,谁发展了新兴产业,谁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英国(纺织业、蒸汽机),第二次的美国(钢铁、汽车),第三次的德国(电子、化工)都是如此。二战以后,产业转移成了世界经济地理改变的动力,60年代的日本和欧洲,70年代的东亚四小龙,80年代的中国和东南亚都是如此。有序的产业转移梯度,一方面意味着各国在世界产业中的等级和地位,实际上就是利润率的多少。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落后的,我们甚至还没有完成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尤其是在原材料市场、能源市场价格为发达国家所操控,加上不断增加的人民币增值压力、经济危机后萎缩的外需,形势极为严峻。但在诸多产业出口占世界一般以上的前提下,不仅代表着我们对世界经济的高度依赖,实际上也意味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高度依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和世界是相互定义的。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参与新的国际政经秩序的制定。按照于向东的论述,产业梯度在中国终结。拥有巨量生产能力的中国,如何将量转化为质,如何为中国的巨量出口创造出足够的市场,如何利用中国的体量改变中国经济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尴尬地位、提高中国经济在商业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言权,如何为中国制造创造一种世界主义叙事,都是关乎全局的大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有理论,有实践,研究世界经济的一本不可多的力作。
  •     非常好非常块,非常不错!
  •     理论较强,如果要掌握世界经济,务必要买了看看才行。
  •     最有趣的是把经济长周期(康特拉季耶夫周期)和产业升级周期放在一起解释,还原了生产力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对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边界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描述都很有意思。
  •     很值得一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