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第3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欧洲文学史(第3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1-08
ISBN:9787100032711
作者:李赋宁
页数:1009页

作者简介

《欧洲文学史·第3卷(套装全2册)》包括《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欧洲文学》、《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后欧洲文学》。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这本文学史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重视文本分析和美学探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希望通过寓教于乐使优秀、健康的文学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书籍目录

上册 绪言 第一章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国文学  第三节 法国文学  第四节 俄苏文学  第五节 德国文学  第六节 奥地利和瑞士德语文学  第七节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  第八节 意大利文学  第九节 东欧文学  第十节 北欧文学下册 第二章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后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国文学  第三节 法国文学  第四节 苏联文学  第五节 德国文学  第六节 奥地利和瑞士德语文学  第七节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  第八节 意大利文学  第九节 东欧文学  第十节 北欧文学大事年表索引

编辑推荐

《欧洲文学史·第3卷(套装全2册)》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章节摘录

康拉德对吉姆死前场面的描写竭尽渲染之能事,使其充满了浪漫色彩,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这样的描写赋予了吉姆的故事极高的象征意义。吉姆临死前的祟高行为,有如一曲英雄主义的挽歌。这种礼赞式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吉姆所代表的整个价值观念的错综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深知这种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已经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又崇敬吉姆的人格道德力量。因而吉姆的故事仿佛是对一种失去的价值观发出逝者如斯的历史的感叹,正如作品中的人物对吉姆的评价:“他太浪漫,太浪漫了……这样非常不好——非常不好。也很好。”(《吉姆爷》第20章)——这类评价充满了含混不清的矛盾。吉姆的消失,恰如一个时代的消失,一个英雄时代的消失。作者是以无限同情和伤感的笔调来描写吉姆的。虽然吉姆来到这个小岛上,是一种自我流放,不但是为了赎罪,也是为了重铸自己;虽然吉姆并非西方帝国殖民事业中的典型代表,但是他的到来,多少仍含有西方文化输出的意味。他在这里俨然如殖民地的总督,管理着当地的土著人。这种含有殖民意味的个人英雄主义终究以悲剧的形式而告结束。在将自己的精神价值向外输出的同时,他也将自己的身体永远地留在那片岛上,再不可能像笛福笔下的鲁滨孙那样,带着胜利者的满足,光荣地重返自己的故土了。

图书封面


 欧洲文学史(第3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的绪言已经把写作特点交代得很明白,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中国正统的文艺类书籍大抵都是如此。在这种观念下,自然是推崇现实主义,贬低唯美主义。每章开头都是先介绍一下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面貌,然后再引出其文学的发展情况,隐藏的逻辑是:文学都是(也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文学也总是要服务于政治目的。总的来说,这是平庸的教材性的书籍,读起来自然是枯燥乏味。根据绪言的总结,我再对欧洲文学史做更精简的梳理:古希腊、古罗马(欧洲文学源头)→中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但丁《神曲》→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塞万提斯《唐吉可德》现代小说的开端→启蒙运动,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欧洲文学第三个高峰),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战现代主义,二战后现代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流派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还有个极端是唯美主义,第一个强调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第二个强调的激情的抒发,但并不与第一个相矛盾,比如雨果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性质,但也对现实充满了关怀;而第三个则是强调对形式的追求,用本书最常用一个短语来说,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流派在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本书每次在介绍之后,都会补上一句贬低性的话,比如“陷入颓废”或“对社会意义不大”。很能理解,不仅是文学,在中国人写的电影书里,也经常见到这种情况,还有个名词叫作“资产阶级腐朽美学”。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唯美主义,所以这里再多费些笔墨介绍下。首先提出唯美主义的是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家戈蒂耶,他反对功利性的艺术,认为美是无用的,其实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美的无功利性”。 戈蒂耶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珐琅与雕玉》,认为写诗就像雕刻一样,强调对形式的雕琢。后来法国产生一个流派叫“帕纳斯诗派”,以戈蒂耶为师宗,追求诗歌形式美,反对浪漫派的滥情主义和艺术形式上的“自由主义”,提倡不动感情的描写和冷隽雕琢的诗风。同时期著名的法国美学家波德莱尔,也具有相同的观点,他重艺术轻自然,认为文学是“理性和算计的结果”(现代西方美学其实就带有科学的性质)。然后再是马拉美,还是法国文学家,不过提出的是“象征主义”,但同样都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个流派影响了很多国家,所有现代主义的流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等)其实源头都可以归到这里。马拉美有篇文章很有意思,叫作《艺术领域的异端邪说:大众艺术》,可谓是给“高端冷艳派”扶直了腰板。再说大名鼎鼎的王尔德,他的一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那就是艺术不一定要模仿生活,因为生活可以模仿艺术。到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兴起,各地都是先锋革新运动,比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就被这些新的理念代替了。再说说国别,从上文就可以看出来,我自然是偏爱法国文学,从文学史上来说,法国文学也是数一数二的,也就只有英国能与之抗衡。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也透露出各个国家的地位,法国多次被安排在第一个,总是有某种“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比如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等等。北欧文学和东欧文学的共同关键词是“民族主义”,在美学上总是滞后,大部分时候都是表达爱国情怀,内容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一般都是一目十行地翻过去。总的来说,除了古希腊,欧洲文学史基本就是英国和法国的文学史了。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研与博
  •     2007年4月12日
  •     内容详实,文笔不行
  •     这本书按照国别文学来编写的,流派分界模糊。作家众多,大部分无主次,不是备考的上上选
  •     这一卷写得略浅,特别是文学批评部分。
  •     居然二十世纪德语文学没有收入保罗策兰。
  •     跳着看了,时间紧迫。
  •     欧洲文学的扫盲书
  •     虽然编写的年代已经有些远,不少现在已经知名或获了诺奖的作家都只有寥寥数语,但看完之后真的感觉比之前读过的「剧透名著情节」为主的外国文学史都好太多了。细致且系统,又有重点详略。
  •     2014 7-12
  •     总算读完了,但像猴子掰玉米。好的历史书,但还需要仔细阅读作品。
  •     从十九世纪开始文学批评成了体系,各种主义和流派也终于要了我的小命……
  •     三卷,年代作者简介,over。
  •     负责编写英国+法国文学的人真心很厉害,面面俱到(褒义)的同时还有感情,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对作品的评价得当。然后编写德俄文学的人尤其是前者,我真心为你们的见识和口出狂言而感到羞愧。
  •     还得看一遍,乱七八糟的。
  •     好累啊……
  •     买了20世纪的部分随便翻了翻,觉得写得并不如前两卷,有点困惑。但西班牙部分倒是异乎寻常的好(虽然我一点都不了解)。
  •     详细,但观点较旧
  •     终于看完第一遍了~
  •     内容最充实的一册。有详有略,全面而重点突出。
  •     读过
  •     太多作家都没有听说过。。
  •     风格不一,看得蛮不连贯的,若不是拿来应考应该还是蛮好的。
  •     20世纪文学简直是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的流派和作家作品脑容量简直不够了…
  •     其实这套书可以称作「欧洲作家列传和作品题解」;另外,在古希腊之后,希腊文学奇异般地被他们阉割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