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高职高专 >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030336415
作者:陈典全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职高专)》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过程,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系统组成,软件与硬件系统中的常用概念,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知识。介绍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Windows XP的特点及基本操作,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在常用的办公软件中,重点介绍了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数据处理软件电子表格Excel2003、电子演示文稿幻灯片Powerpoint 2003的功能和操作技巧及应用。并简单介绍了数据库的基础知识,Access 2003的功能,以便指导学生能用Access 2003简单地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局域网络系统,Internet的基本组成及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及用途,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网络协议的功能,局域网中设置共享资源,获取共享资源以及连接Internet的主要方式,使用IE浏览器访问指定的网站,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查阅资料,下载文件和电子邮件的基础知识,发电子邮件等作了较为详细地介绍。还对多媒体技术基础作了简单的介绍及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医学影像存档系统(PACS)的介绍。让学生学了这门课程后,掌握较为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职高专)》可供高专、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1.2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1.3 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1.4 计算机微机系统的主要硬件及功能
第2章 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使用
2.1 Windows XP的桌面元素
2.2 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2.3 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
2.4 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
2.5 Windows XP的任务管理
2.6 Windows XP的系统管理
第3章 Word 2003的应用
3.1 Word工作环境
3.2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3.3 Word文档的编辑
3.4 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
3.5 Word文档的页面修饰
3.6 Word文档的打印输出
3.7 图文混排
3.8 表格
3.9 长文档处理
3.10 常用工具
第4章 Excel 2003的应用
4.1 Excel 2003的概述
4.2 Excel 2003工作簿的创建
4.3 Excel 2003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4 Excel 2003的电子表打印
4.5 Excel 2003的数据保护
第5章 PowerPoint 2003的应用
5.1 演示文稿的创建
5.2 编辑演示文稿
5.3 美化演示文稿
5.4 演示文稿动作设计
5.5 演示文稿的放映
第6章 Access 2003基础
6.1 认识Access数据库
6.2 建立Access数据库
6.3 创建查询
第7章 计算机网络应用
7.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7.2 局域网的基本知识
7.3 Internet概念及其应用
7.4 IE与电子邮件的使用
7.5 网页设计
7.6 常用网络软件
第8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8.1 多媒体基础知识
8.2 多媒体计算机
8.3 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和压缩技术
8.4 多媒体相关软件简介
8.5 医学信息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本书参考答案

编辑推荐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全国医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可供高专、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参考。

章节摘录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2.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3.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4.了解计算机各主要硬件的功能 5.掌握各进制之间的转换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本章 主要介绍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微机系统的主要硬件及功能。 1.1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rnaland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当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美国弹道实验室解决弹道特性的计算问题。ENIAC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达30吨,占地约170平方米,每小时耗电150千瓦,当时价值30多万美元,计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减法运算。虽然它无法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但它的产生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计算机新时代的到来。 1.1.1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人们根据计算机所使用的逻辑元件器件,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全部使用电子管为主要的逻辑元件,其代表机型为ENIAC。主要特征如下: (1)全部使用电子管元器件; (2)内存开始使用水银延迟线或静电存储器,后来采用磁鼓、磁芯,大小只有几KB,外存储器有纸带、卡片、磁带等; (3)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没有系统语言; (4)体积庞大、耗电量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价格高; (5)运算速度慢,每秒钟几千次到几万次; (6)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件是晶体管,称为晶体管计算机,其代表机型为IBM700系列,第二代计算机有以下特征: (1)采用晶体管元件作为计算机的元器件; (2)用磁芯做主存储器,大小有几十KB,外存有磁盘、磁带; (3)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有了较大发展,一些高级语言相继投入使用,如FORTRAN、COBOL等; (4)运算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运算速度达到了几十万次; (5)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事务处理和过程控制方面。 3.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晶体管理电子元器件,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可在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硅片上集成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得到了大大的缩小,其代表机型有IBMSystem360系列机,这一时期计算机有如下特征: (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元件,体积进一步缩小,寿命更长; (2)内存开始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其容量可以达到兆字节,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达几百万次,个别的可达到千万次; (3)操作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级语言数量增多,提出了结构化程序的设计思想; (4)高级语言进一步发展,操作系统的出现,使计算机功能更强; (5)计算机应用范围扩大到文字处理和辅助设计等领域。 4.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了第一代微处理器,它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组成的电路,这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征如下: (1)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逻辑元件,体积大大的缩小了,寿命更长; (2)这一时期采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导体做存储器,内存储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达几百万次到几十亿次; (4)操作系统不断完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5)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发展了分布式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这一时期,计算机进入了网络时代,其应用已发展到了社会各个领域。 .考点: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1.1.2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运算,目前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是日本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京”,运算速度为每秒8612万亿次,而普通的微型计算机每秒也可执行几十万条指令,巨型机则达到每秒几十亿次甚至几百亿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在提高。例如天气预报,由于需要分析大量的气象资料数据,单靠手工完成计算是不可能的,而用巨型计算机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2.计算精度高 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在理论上不受限制,一般的计算机均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字,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任何精度要求。历史上有个著名数学家挈依列,曾经为计算圆周率π,整整花了15年时间,才算到第707位。现在将这件事交给计算机做,几个小时内就可计算到10万位。 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计算机中有许多存储单元,用以记忆信息。内部记忆能力,是电子计算机和其他计算工具的一个重要区别。计算机的存储系统由内存和外存组成,具有存储和“记忆”大量信息的能力,现代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已达到上百兆甚至几千兆,而外存也有惊人的容量。计算机借助于逻辑运算,可以进行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自动地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如今的计算机不仅具有运算能力,还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使用其进行诸如资料分类、情报检索等具有逻辑加工性质的工作。 4.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计算机运行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执行程序的过程,计算机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连续地高速运算。由于采用存储程序控制的方式,因此一旦输入编制好的程序,启动计算机后,就能自动地执行下去直至完成任务。这是计算机最突出的特点。 5.可靠性高、通用性强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计算机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可达到几十万小时以上,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例如,安装在宇宙飞船上的计算机可以连续几年时间可靠地运行。计算机应用在管理中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人却很容易因疲劳而出错。另外,计算机对于不同的问题,只是执行的程序不同,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通用性。用同一台计算机能解决各种问题, 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考点:计算机的特征 1.1.3 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自诞生以来获得了飞跃发展,其应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工业和农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计算 计算机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科学计算是它最早的应用领域,也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如高能物理、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航天技术等。由于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又称信息处理,它是指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存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所谓信息是指可被人类感知的声音、图像、文字、符号、语言等。数据处理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加工那些非科技工程方面的计算,管理和操纵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其特点是要处理的原始数据量大,而运算比较简单,有大量的逻辑与判断运算。 3.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1)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是指使用计算机的计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帮助人们进行产品和工程设计。它能使设计过程自动化,设计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大大缩短设计周期,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CA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设计、服装设计、机械制造设计、船舶设计等行业。使用CAD技术可以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自动化水平。 (2)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是指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数值控制生产设备,完成产品的加工、装配、检测、包装等生产过程的技术。将CAD进一步集成形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从而实现设计生产自动化。利用CAM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 (3)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是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存储在计算机中,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它在现代教育技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过程控制 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自动进行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检测系统。特别是仪器仪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所构成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工业自动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如判断、理解、学习、图像识别、问题求解等。它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论、仿生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在人工智能中,最具代表性、应用最成功的两个领域是专家系统和机器人。 计算机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总结了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构建了知识库。根据这些知识,系统可以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推理,做出判断和决策,以回答用户的咨询,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目前,世界上有许多机器人工作在各种恶劣环境,如高温、高辐射、剧毒等。机器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现在有很多国家正在研制机器人。 6.计算机网络 把计算机的超级处理能力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计算机网络。人们熟悉的全球信息查询、邮件传送、电子商务等都是依靠计算机网络来实现的。计算机网络已进入到了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7.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考点: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1.1.4 电子计算机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有多种分类方法,但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原理分类 按原理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式计算机三大类。 2.按用途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具有功能强、兼容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方便等优点,通常使用的计算机都是通用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一般功能单一,操作复杂,用于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3.按微处理器性能、运算速度等分类 按微处理器性能、运算速度等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 (1)巨型机。巨型机又称作超级计算机,研究巨型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巨型机的特点是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巨型机。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系列机、“天河一号”等都是巨型机。主要用于核武器、空间技术、大范围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领域。 (2)大型机。大型机的特点表现在通用性强、具有很强的综合处理能力、性能覆盖面广等,主要应用在公司、银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机构和制造厂家等,通常人们称大型机为企业计算机。大型机在未来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如大型事务处理、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与安全保护、科学计算等。 (3)中型机。中型机是介于大型机和小型机之间的一种机型。 (4)小型机。小型机规模小,结构简单,设计周期短,便于及时采用先进工艺。这类机器由于可靠性高,对运行环境要求低,易于操作且便于维护。小型机符合部门性的要求,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所常用。具有规模较小、成本低、维护方便等优点。 (5)微型机。微型机又称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计算机,具有价格低廉、性能强、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现在微型计算机已进入到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 (6)工作站。工作站是一种高档微机系统。它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具有大小型机的多任务、多用户功能,且兼具微型机的操作便利和良好的人机界面。它可以连接到多种输入/输出设备。它具有易于联网、处理功能强等特点。其应用领域也已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扩展到商业、金融、办公领域,并充当网络服务器的角色。 .考点:计算机的类型 1.1.5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并行处理和智能化。未来量子、光子和分子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以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巨型化。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强。目前正在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亿次。 (2)微型化。微型计算机已进入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中,同时也作为工业控制过程的心脏,使仪器设备实现“智能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 (3)网络化。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特别是家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希望众多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计算机之间能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已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银行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 (4)智能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一代计算机,将可以模拟人的感觉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机理,进行“看”、“听”、“说”、“想”、“做”,具有逻辑推理、学习与证明的能力。 1.2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人类用文字、图表、数字表达和记录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便于人们用来处理和交流。现在可以把这些信息都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来保存和处理。前面提到,当代冯・诺依曼型计算机都使用二进制来表示数据,本节所要讨论的就是用二进制来表示这些数据。 1.2.1 二进制数及运算 1.计算机中的数据 数据是指能够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字母和符号的集合。平常所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事实,都可以用数据来描述。可以说,只要计算机能够接受的信息都可叫数据。 (1)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计算机数据的表示经常用到以下几个概念。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运算的。 1)位:二进制数据中的一个位(bit)简写为b,音译为比特,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一个二进制位只能表示0或1两种状态,要表示更多的信息,就要把多个位组合成一个整体,一般以8位二进制组成一个基本单位,即我们常说的“字节”。 2)字节:字节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最基本单位,并主要以字节为单位解释信息。字节(byte)简记为B,规定一个字节为8位,即1B=8bit。每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ASCII码占用一个字节,一个汉字国际码占用两个字节。 3)字:一个字通常由一个或若干个字节组成。字(word)是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数据长度。由于字长是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信息的实际位数,所以,它决定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速度,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字长越长,性能越好。 数据的换算关系:1B=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1PB=1024TB,1EB=1024PB,1ZB=1024EB,1YB=1024ZB。 .考点:数据的存储单位 计算机型号不同,其字长是不同的,常用的字长有8位、16位、32位和64位。一般情况下,IBMPC/XT的字长为8位,80286微机字长为16位,80386/80486微机字长为32位,Pentium系列微机字长为64位。 例如,一台微机,内存为512MB,软盘容量为1.44MB,硬盘容量为80GB,则它实际的存储字节数分别为: 内存容量=512×1024×1024B=536870912B 软盘容量=1.44×1024×1024B=1509949.44B 硬盘容量=80×1024×1024×1024B =85899345920B 如何表示正负和大小,在计算机中采用什么计数制,是学习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问题。数据是计算机处理的对象,在计算机内部,各种信息都必须通过数字化编码后才能进行存储和处理。计算机内部一律采用二进制,而人们在编程中经常使用十进制,有时为了方便还采用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2)进位计数制:在计算机中,二进制并不符合人们的习惯,但是计算机内部却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其主要原因有如下4点。 1)电路简单。在计算机中,若采用十进制,则要求处理10种电路状态,相对于两种状态的电路来说,是很复杂的。而用二进制表示,则逻辑电路的通、断只有两个状态。例如:开关的接通与断开,电平的高与低等。这两种状态正好用二进制的0和1来表示。 2)工作可靠。在计算机中,用两个状态代表两个数据,数字传输和处理方便、简单、不容易出错,因而电路更加可靠。 3)简化运算。在计算机中,二进制运算法则很简单。例如:相加减的速度快,求积规则有3个,求和规则也只有3个。 4)逻辑性强。二进制只有两个数码,正好代表逻辑代数中的“真”与“假”,而计算机工作原理是建立在逻辑运算基础上的,逻辑代数是逻辑运算的理论依据。用二进制计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二进制数的运算 二进制数的运算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1)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是:0+0=0,0+1=1+0=1,1+1=10(逢二进一)。 从以上加法的过程可知,当两个二进制数相加时,每一位是3个数相加,对本位则是把被加数、加数和来自低位的进位相加(进位可能是0,也可能是1)。 2)二进制数的减法运算:二进制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0-0=1-1=0,1-0=1,0-1=1(借一当二)。 从以上运算过程可知,当两数相减时,有的位会发生不够减的情况,要向相邻的高位借一当二。所以,在做减法时,除了每位相减外,还要考虑借位情况,实际上每位有3个数参加运算。 3)二进制数的乘法运算:二进制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是:0×0=0,0×1=1×0=0,1×1=1。 由以上运算过程可知,当两数相乘时,每个部分积都取决于乘数。乘数的相应位为1时,该次的部分积等于被乘数;为0时,部分积为0。每次的部分积依次左移一位,将各部分积累起来,就得到了最终结果。 4)二进制数的除法运算:二进制数除法运算规则是:0÷1=0,(1÷0与0÷0无意义),1÷1=1。 在计算机内部,二进制的加法是基本运算,利用加法可以实现二进制数的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在计算机的运算过程中,应用了“补码”进行运算。 (2)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在计算机中,除了能表示正负、大小的“数量数”以及相应的加、减、乘、除等基本算术运算外,还能表示事物逻辑判断,即“真”、“假”、“是”、“非”等“逻辑数”的运算。能表示这种数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在逻辑运算中,都是用“1”或“0”来表示“真”或“假”,由此可见,逻辑运算是以二进制数为基础的。 计算机的逻辑运算区别于算术运算的主要特点是:逻辑运算是按位进行的,位与位之间不像加减运算那么有进位或借位的关系。 逻辑运算主要包括的运算有:逻辑加法(又称“或”运算)、逻辑乘法(又称“与”运算)和逻辑“非”运算。此外,还有“异或”运算。 1)逻辑与运算(乘法运算)。逻辑与运算常用符号“×”或“∧”或“&”来表示。如果A、B、C为逻辑变量,则A和B的逻辑与可表示成A×B=C、A∧B=C或A&B=C,读作“A与B等于C”。一位二进制数的逻辑与运算规则如表1.1所示。 由表1.1可知,逻辑与运算表示只有当参与运算的逻辑变量都取值为1时,其逻辑乘积才等于1,即一假必假,两真才真。 这种逻辑与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计算机的电源要想接通,必须把实验室的电源总闸、USP电源开关以及计算机机箱的电源开关都接通才行。这些开关是串在一起的,它们按照“与”逻辑接通。为了书写方便,逻辑与运算的符号可以略去不写(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即A×B=A∧B=AB。 2)逻辑或运算(加法运算)。逻辑或运算通常用符号“+”或“∨”来表示。如果A、B、C为逻辑变量,则A和B的逻辑或可表示成A+B=C或A∨B=C,读作“A或B等于C”。其运算规则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知,逻辑或运算是:在给定的逻辑变量中,A或B只要有一个为1,其逻辑或的值为1;只有当两者都为0,逻辑或才为0。即一真必真,两假才假。 这种逻辑或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房间里有一盏灯,装了两个开关,这两个开关是并联的。显然,任何一个开关接通或两个开关同时接通,电灯都会亮。 (3)逻辑非运算(逻辑否定、逻辑求反)。设A为逻辑变量,则A的逻辑非运算记作A。逻辑非运算的规则为:如果不是0,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1;反之亦然。逻辑非运算的真值表如表1.3所示。 例如,室内的电灯,不是亮,就是灭,只有两种可能性。 (4)逻辑异或运算(半加运算):逻辑异或运算符为“.”。如果A、B、C为逻辑变量,则A和B的逻辑异或可表示成A.B=C,读作“A异或B等于C”。逻辑异或的运算规则如表1.4所示。 由表1.4可知,在给定的两个逻辑变量中,只有两个逻辑变量取值相同,异或运算的结果就为0;只有相异时,结果才为1。即一样时为0,不一样才为1。 当两个变量之间进行逻辑运算时,只在对应位之间按上述规律进行逻辑运算,不同位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也就不存在算术运算中的进位或借位问题。 1.2.2 常用计数制之间的转换 不同数进制之间进行转换应遵循转换原则。转换原则是:两个有理数如果相等,则有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一定分别相等。也就是说,若转换前两数相等,转换后仍必须相等,数制的转换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1.计算机中常用的几种计数制 用若干数位(由数码表示)的组合去表示一个数,各个数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即逢“几”进位,这就是进位计数制的问题。也就是数制问题。数制,即进位计数制,是人们利用数字符号按进位原则进行数据大小计算的方法。通常是以十进制来进行计算的。另外,还有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等。 在计算机的数制中,要掌握3个概念,即数码、基数和位权。下面简单地介绍这3个概念。 数码:一个数制中表示基本数值大小的不同数字符号。例如,八进制有8个数码:0、1、2、3、4、5、6、7。 基数:一个数值所使用数码的个数。例如,八进制的基数为8,二进制的基数为2。 位权:一个数值中某一位上的1所表示数值的大小。例如,八进制的123,1的位权是64,2的位权是8,3的位权是1。 (1)十进制(decimalnotation) 十进制的特点如下: 1)有10个数码,即0、1、2、3、4、5、6、7、8、9。 2)基数10。 3)逢十进一(加法运算),借一当十(减法运算)。 4)按权展开式。对于任意一个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十进制数D,均可按权展开为 D=Dn-1・10n-1+Dn-2・10n-2+.+D1・101+D0・100+D-1・10-1+.+D-m・10-m 例:将十进制数456.24写成按权展开式形式为 456.24=4×102+5×101+6×100+2×10-1+4×10-2 (2)二进制(binarynotation) 二进制有如下特点: 1)有两个数码,即0、1。 2)基数2。 3)逢二进一(加法运算),借一当二(减法运算)。 4)按权展开式。对于任意一个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二进制数D,均可按权展开为 D=Bn-1・2n-1+Bn-2・2n-2+.+B1・21+B0・20+B-1・21+.+Bm・2-m 例:把(11001.101)2写成展开式,它表示的十进制数为 1×24+1×23+0×22+0×21+1×20+1×2-1+0×2-2+1×2-3=(25.625) .考点:二进制数、整数、小数的表示 (3)八进制(octalnotation) 八进制的特点如下: 1)有8个数码,即0、1、2、3、4、5、6、7。 2)基数8。 3)逢八进一(加法运算),借一当八(减法运算)。 4)按权展开式。对于任意一个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八进制数D,均可按权展开为 D=On-1・8n-1+.+O1・81+O0・80+O-1・81+.+Om・8-m

图书封面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